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排版

“衆”是“眾”的异体字。 那时候和同事刚进入编辑的工作时,我们都准备了一份异体字的对照表,以便我们可以检查书中错误的字。还把在书本排版软件InDesign如何导出印刷档的步骤也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其实我觉得后来我们在写着写着的时候,都把大部分的异体字记牢了。有些方法虽然不够聪明,但太聪明的方法不可爱。自从接触编辑后,发现有些方法很聪明,也很有效率。但也觉得有些事情可能是需要自己“摸”出来,你才知道那是什么。比起手把手指导,我也希望把自己放到一个空间,让我尝到失败与成功的时候。 上班了一段时间,手提电脑上添加了不少的贴纸,感觉每个贴纸都代表着不同的心态或是感受。唯一没变的贴纸纸条——就算发黄、破旧或破烂,我也只是会换上新的纸,但还是会在上面写上相同的句子:“我想一觉睡到天亮。”一觉睡到天亮,除了是失眠者奢侈的愿望,更是编辑的愿望。能一觉睡到天亮,也因为“赶工(赶书)任务”已经完成了、书本似乎毫无差错,可以安心入睡。有人会觉得书本进入印刷,不就代表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吗?其实不然。进入印刷阶段,那也表示一切再也无回头路(不是)。另个想法就是编辑能够保持精神状况良好,尽量睡得多一些,还满重要的。夜夜笙歌的编辑因为精神不足,可能会没办法做好一本书,但是夜晚不睡觉的编辑,不一定无法做好一本书。因为有些编辑适合白天,有些编辑适合夜晚。 接触过的出版社或独立书店好像是个“水里世界”。所谓的水里世界是你会遇到的同事,恰好都是水象星座。但同时我也有感到却步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做事情”或“做工”的时候,感性的情绪是否就该移后?后来接近所想像的、梦寐以求的,却也更知晓那些可得与不可得的。不可得就好像一个完好无缺的身体,一个假日的时间,一个不受影响的心理状态。日子的变化是从厚重的ASUS手提电脑换了轻便的HP手提电脑。有好多不适的身体状态加深或是更强烈了,例如腰酸背痛,眼睛干涩,容易感到疲倦,假日可以睡一整天。当时在想:在征聘任何想进入编辑行业的人,在进入编辑行业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准备一份“编辑检查”(好像健康检查似的)。例如可以询问一天需要喝多少杯续命水(可以是咖啡也可以是酒精,也可以是任何甜甜的饮料)、是白天人还是夜晚人、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是否龟毛、是否会对小细节执著、是否很偏执、是否能够忍受寂寞、是否能够同理的人……这些看似聊天的问题,却更像是编辑的工作会遇到的问题。 出版犹如“死里逃生” 当看到说出版社是否要“放掉”好内容,迈向转型或是另一种经营方式的时候,那种“传统型”的人格会冒出,还是觉得专注做一种书,其实就足够了。即使知道这可能并不会有任何的盈利,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执著地坚持那些无用的东西。我相信“新”,也相信转型有它的好,但有些东西还是有个专属于它的位置或定位。以“死里逃生”形容出版,或许过于复杂和严重,但有的时候,确实好像一种死里逃生。在死线前完成一本书、一本书在印刷的时候需要完美出品、一本书只能容许少许的错字,或是有的时候在选择进退之间、发生事故时的各种情绪转变,就好像“死里逃生”一样。
2星期前
5月前
我进入星洲日报时,星洲日报刚进入电脑排版时代。编辑部尚有些版面是用手排版的,但副刊全体电脑排版,顿让我这个手指不灵活的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的手排版经验只有中学时代编学生刊物这么“小儿科”的,报纸的大篇幅以及时间压力,让我光是想像心就抖个不停。虽不必玩刀、玩尺、玩胶,我仍从前辈那里继承了这3样东西,外加垫了玻璃的办公桌。 副刊新人入门都是从编小说版开始的。在那些设定好的框框内熟悉各种排版操作后,主任就会让你编小篇幅的周刊,先是黑白版,接着是彩色版,渐序而进,最后是编大篇幅的每日副刊,“木人巷”考验完成。 电脑排版与手排版的差别在于,后者是先画版再下版,即先设计好了整个版面,例如下多少则稿、多少张图,才根据所需送稿去打字送图去扫描,而大标题更是得先打好,并订字型和大小。最后才将这些元素贴上版面;电脑排版则直接在版面上设计,稿与图的位置可随时更改,标题的字型、大小也可随时调整,只要你不嫌工多。虽然电脑排版很自由,而且版面完全掌控在编辑手中,但还是有些限制的,例如大标题一行不能超过9个字、不能断版(即用标题将版面切分成上下或左右),加上那时没有修图软件,图片多以方块为主。 然而,当越来越多软件可以辅助使用后,以上那些限制渐渐都不成限制了,同一条文的两三个分栏可以不齐整、图片也可以自由合成以配合版面的整体,同一行标题出现不同的字体,大小也不一,而大标题一行9字的限制,早就打破了。只是,多年来的习惯还是尽量在9个字内解决。 随着排版、修图、画图软件功能不断升级,可以使用的工具多了,相应的,版面上也多了变化,例如图表的应用。 当实体报开始有电子版后,副刊可以在电子报中实现全彩版;而当报纸顺应潮流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上稿的工作也成为编辑的工作之一,只是网络版的设定都是系统预设的,我们只需按照设定挂文挂图即可。可是,我却不满足,也开始改变一些想法——报纸,不是只有一天的寿命而已。副刊的报道及文章可以在网络实现长尾理论,即可以一直挂在网上被看见。只是,如何“被看见”却是最难的,需要小编不断努力推送,而在这环节帮不上忙的我,只能思考如何将网上的文章变得更吸引读者。 于是,做动图是我的第一个选择,接着就是尝试如何让网页在固有的设定中有自己的特色。2021年5月26日见报的〈冠病儿童隔离记〉就是我的新尝试。报纸版面上,我设计成网志来呈献,网络呢,本来就是“网志”,那就将网志元素──标题、日期、标签等一一做成图,挂上后就能让网页做得像网志了(https://www.sinchew.com.my/?p=3214227)。然而,我却忽略了电子报。 靖芬提醒,这篇报道在电子报中的阅读体验不太好,因为一栏而过,一行长达39字甚至45字的,电子报读者阅读一行字时要不断左右拉动,很费眼力,也费精神。 靖芬的顾虑是对。如今我们要服务的,不只是实体报读者,还有电子报、网络和程式应用的读者,为满足他们的阅读体验,只能在编版时多思多想了。多方斟酌,才不辜负读者一路来的支持。   更多文章: 袁博文/从手写字到电脑打字 林芷桑╱吃素在于“心” 张露华/护生VS养生 林德成/愿2022年雨过天青 关丽玲/灾后断捨离的深思 许钦斐/2021年最后一天的天空 关丽玲/不想变成机器人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