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接受

愛的教育是一種教育哲學,倡導施予溫情關懷,強調不體罰的管教方式。但是,在面對愛的教育方式時,容易讓人產生慈母多敗兒的焦慮。 似乎大家對於愛的教育第一印象便是滿腔的包容與愛,但我們必須很嚴肅地澄清愛的教育並非溺愛,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 愛的教育並無錯,但須配合自由與紀律,才能協助孩子健全地發展人格。 在愛的教育中,核心概念在於溫柔而堅定,溫柔指的是愛的部分,堅定則是指建立框架。建立框架是必不可少的步驟,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所說的框架原則為何。 1. 不接受父母說“不”的答案。 你的孩子只希望按照他們的方式得到東西和做事,而且通常他們也會這樣做。事實上,他們才是不斷對你說“不”的人。 父母往往認為,對孩子說“不”會降低他們的自尊,但研究表明,那些在懂規矩和不那麼放任的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更高的自我評價,對他人更有同情心。 當你對孩子說“不”時,同時給出一個簡短的理由,幫助他們理解原因,如“要在玩遊戲前完成家庭作業。這樣,你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了”或“今天不玩了,因為你有咳嗽,可能會傳染給別人。我們不希望你的朋友也生病。” 2. 更喜歡接受而不是給予。 被寵壞的孩子會對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不以為然,他們很少說“請”和“謝謝”,而是用“給我”等詞彙來代替。 尋找機會讓你的孩子為他人做事,如為生病的鄰居烤餅乾等,或一起確定一項善事,讓他們體驗為別人作出奉獻的奇妙感受,如把玩具帶到兒童醫院等。 當涉及到禮物時,要對物質上的禮物價格設定限制,並一直堅持。通過在活動前排練禮貌的回應,教你的孩子如何接受禮物,如微笑著說:“謝謝你!我真的很感激!” 3. 只為自己著想。 他們覺得自己擁有特權,並期望得到特別的照顧。如果班上別的孩子得到了讚揚,他們就會感到嫉妒和不高興,並認為“我才應該擁有它!” 每當你的孩子做出任何不體貼別人的事情,就幫助他們考慮對方的感受,如“當你不問青紅皂白就搶走你朋友手中的糖果時,你認為他是什麼感受?” 然後問孩子:“下次你會怎麼做,來避免他的這些受到傷害的感覺?” 正確的問題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同理心,認識到他們被寵壞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他人。 以上是一些例子,希望在大家都提倡愛的教育的同時,別忘了華人傳統文化價值觀,以正確的方式教導下一代,而不是漸漸形成溺愛式的教育方式。  
3星期前
1月前
記不得那出門必帶帆布包的自己,究竟是如何養成這類習慣的,像是無所追溯根源的野史,讓人突然在某天的某個時段想起。曾嘗試找尋這種習慣的痕跡,但在梳理之後依舊無法記起,也無從考證。不那麼重要的東西,似乎都是這樣被遺忘的。或許,就是這樣自然地成為日常所需,一種固定的生活模式。 有段時間痴迷於收集帆布袋,只因它從來不會輕易變髒,反而會轉變成另一種顏色,彷彿自帶生命般自我蛻變,顏色的時效性帶來兩種視覺體驗。當然,我亦能夠通過其表面上各種不同的印花設計來見證設計者的巧思,更符合當下青年對文青審美的追尋。可即便早已明確知道帆布袋的設計萬變不離其宗,痴迷的人還是會為了它獨有的文青特質買單。 帆布包向來是出門之必要,錢包、書本、手機、平板,一切有關生活所需的物品皆能夠通通收入其中。只是出門的動線顛倒紊亂,內在物品總會因路程顛簸而交雜在一起,雖說這不影響它的收納功能,可亂中有序,大概是對它最精準的描繪。 帆布袋幾乎陪我走了很多的路。大學時代常和朋友從丹絨馬林搭火車到吉隆坡出遊,揹著帆布袋偽裝自己是個文青,在城市間遊走,逛不同的書店和咖啡廳,尋寶般挖掘不同樣式的帆布袋。但有時候並非以金錢購買,而是參與活動獲得。有次回校主持過一場紀錄片的分享會,會後主辦方亦是贈送拓印當屆文學季標誌的帆布袋,用於答謝主持人。雖說後來陰差陽錯之下得到相同樣式的帆布袋,但隨後還是轉贈給友人,用於紀念彼此的情誼。可無論是以何種途徑獲得,只要覺得喜歡就用,不用時便掛在吊架上,權當成一種時尚單品來欣賞,既賞心悅目,又有其收藏價值。 總要學會接受新的習慣 後來開始學習如何穿搭衣服來裝飾自己。實驗性地穿過各色的衣服,卻為了匹配帆布袋的顏色,只好從中篩選與之更適合的套裝,襯托帆布袋的特色。久而久之,穿搭成了一種陌生的習慣,著裝的美感只為帆布袋,而非自己。 市面上的帆布袋設計大多偏小,提把也相較於其他的包包來得短,適合大部分身形勻稱的人。原先使用並沒有如此擔憂,但久了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合適,只因身材日漸龐大,帆布袋掛在身上顯得怪異。出門後,外人投來的目光如箭矢,刺向身體,也刺向心靈,小小的餘光掃射,都會讓我心悸般地覺得“我的搭配有問題”。這一大一小的原始比例被打破,無法構成基本的美感特質,於是只能捨棄,改換成較大的卡其色斜挎包,用於代替日常的收納。收集和使用帆布袋的習慣,大抵是這樣消失的。 曾為了讓自己與帆布袋更為合適,一度計劃減肥瘦身,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然而,現實的偏差總會讓你走向另一種結果,久了之後,原先那些看得極重的事情變得如蒲公英般輕盈,一吹即散。 關於還用不用帆布袋這一問題,也變得不再重要,因為總要學會接受新的習慣,仿若下一個天亮,持續循環、更新。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小時候,家裡孩子眾多,母親忙於家務,一律不許我和妹妹們蓄留長髮。對母親而言,長髮需要用心打理,她不喜歡看見大汗淋漓的我們披著一頭散亂的頭髮,難於梳理。所以,她除了把自己頭髮剪短外,孩子們也被禁止留長髮。 我還很記得,每到剪髮時,我都會要求母親讓我繼續把頭髮留長。我好羨慕朋友們擁有長髮,能編織成小馬尾或辮子,還綁著色彩斑斕的蝴蝶結,有時則是毛茸茸的發球,煞是好看!但是我沒有那樣的機會,母親總是推搪地說:“你們小孩不會梳理頭髮,每次都是亂七八糟的,我沒空閒幫你們綁頭髮,一堆家務等著我做。“逐漸地,我從開始的吵吵嚷嚷到後來的順依,不知不覺也就習慣了短髮。 印象深刻的是每每到了理髮廳,母親總是對著理髮阿姨千吩萬囑,務必把我們頭髮剪短些,不要讓頭髮長得那麼快,免得不一會兒又要來修剪。我只有幹著眼睛從鏡子中看著阿姨無情地揮動剪刀,把我的短髮剪得更短。偶爾,母親還加上一句:“再短一點。” 我不敢反駁,坐在理髮椅上,唯有任人擺佈。理髮阿姨也不敢怠慢,顧不得我同意還是不同意,緊跟著又再揮剪幾下。好了,這下,我們的短髮從更短變得徹底的短,沒有回頭路,哭也無補於事,只有抿著嘴唇,心不甘情不願從理髮椅爬下,坐到一旁的藤製沙發,默默等待。輪到妹妹,又是一輪景象,剛才的畫面重新上演一輪,在母親的法眼下,誰也逃不過短髮的命運。 有一次,遇到了一個手起剪刀落的快剪手阿姨,動作乾淨利落,有了母親的吩咐,她開始肆無忌憚,大開剪刀戒,咔嚓咔嚓,幾刀下來,直接把我的頭髮剪成極短,變身小男生短髮,我頓時被嚇懵了,還來不及反應,阿姨一聲“好了”,我透過鏡子望向坐在身後燙髮的母親,兩眼接觸,母親臉上帶著尷尬的微笑,想必她也不曾預料阿姨把我的頭髮剪得如此不堪。母親緊接著就跟理髮阿姨說:另一個剪平裝就好了,卻不忘補上一句:“剪短一點”,妹妹才逃過一劫。 我當時滿是委屈,回家的路上,我默不作聲,母親試圖安慰道:“還好啦,也適合你。”我就知道這是善良的謊言,我的大臉龐哪會適合這麼短的男生髮型,心裡難過死了。那段時期,我非常自卑,不敢抬頭望別人也不敢和別人正視,生怕別人提起我的頭髮,害怕別人看著我的頭髮在心裡竊笑。不久後,總算等到了頭髮回覆了平時的短平裝,心裡才比較踏實,逐漸恢復了信心。 髮型變遷 見證成長 上到中學後,開始會打理自己,母親對待我們頭髮,不再像是小時候那般的強硬態度,她慢慢放鬆讓我們留長髮,雖然偶爾還是會嘀咕幾句:“天氣那麼熱,還是把頭髮剪短一些吧。”但卻不作太多幹涉。 後來,我就一直與長髮共存,時有及肩及腰的長度,多數都以清湯掛麵式留著,同時,也頻頻為長髮添置各式各樣的髮飾,以彌補小時候不曾擁有長髮的遺憾。 出社會工作,當時開始流行染髮,讓人看起來時尚又潮流,我也羨慕各個女生頭上頂著好看時髦的髮色。但我沒有跟上這股潮流,主要是敏感頭皮受不起化學顏料的刺激,唯有保留自然黑髮,殊不知,卻不經意地成為同事羨慕的黑色長髮。他們曾經以為我年少白髮,要以黑色染髮遮掩,畢竟染髮是當時的時尚,哪個女生不染髮。知道真相後,大家驚呼我可以留有一頭黑髮,簡直羨慕不已。印象中,髮型師總是告訴我黑頭髮很沉悶和死板,沒有神采。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擁有黑髮也會被人羨慕。我羨慕別人的同時,別人也羨慕我。 年齡漸長,到了不惑之年,身邊同齡朋友頭髮開始有些泛白,紛紛染髮遮蓋。而我的白髮也不能避免地開始幾根幾根隱藏式地長著。與朋友見面或上髮廊時不止一次被問及要不染個發,卻被我婉拒了。我告訴朋友或美麗的髮型師小姐姐,雖然有白髮,但難得頭上還有機會頂著黑色為多的頭髮,這是我的幸運,這時的我還能假裝擁有青春,就讓我的頭髮自然生長直到全變白時才打算吧! 近幾年,為了遮掩逐漸稀疏的髮量,我把多年來留著的長髮剪短,並在髮型師的鼓勵下,嘗試燙了捲髮。捲髮後頭發蓬鬆,貌似髮量多了幾分,彷彿被歲月眷戀,添加幾分自信。雖是自欺欺人,卻也自得其樂。 如今中年短髮,卻也意外發現短髮更適合現在的自己,我不再是那個萬般抗拒短髮的小孩,無論是長髮還是短髮抑或直髮捲髮,我都坦然接受,因為每一個髮型,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個階段,見證了我的成長與改變。
5月前
6月前
常言:“施比受更有福”,因為當你付出時,你是快樂的。但,“施”真的比“受”更有福嗎?予我而言,施與受,同樣有福,同樣快樂。 愛麗絲·門羅曾說過:“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欣然接受。一切都是禮物,我們給予,我們接受。”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愛”,我們給予愛的同時,也要懂得接受愛。那麼,什麼是愛?如何給予?如何接受? 愛是人生永恆的主題。但什麼是愛?很多人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很多時候,愛微小到讓人難以察覺。這世界上有很多無私的愛:甘於等待、甘於奉獻、不願索取、不求回報。愛就像春風十里柔情,像黑夜裡的星光;愛是心懷善意、是在乎、是尊重、是接納……愛以無數種形象存在著,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有人給予你愛,那你是幸運的。 從被賦予生命開始,我們就在接受著來自父母的愛。我們被愛著逐漸成長,但在長大後卻忘記了如何去接受愛。我們覺得被家人愛著,自己是個累贅,是個負擔。我曾經看過一個帖子:“我這樣破碎的人,愛我的人要一片一片撿來愛我,實在是辛苦。”網友的回覆是:“愛你的人會美滋滋地邊撿邊喃喃道:‘這片是我的,那一片也是我的’。”愛,會使愛我們的人放大我們的優點,即使看見我們的缺點,也會包容並且愛我們。接受愛也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承認自己需要愛,需要被支持,學習去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幫助與愛,那麼,我們會越來越幸福。 給予愛、接受愛,這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去學習的事情。若這世界的所有人都給予愛、接受愛,那麼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就不再是一個桃花源。 【作家點評/若濤】 這是一篇演講稿,跟文學創作還有一段距離。若要把它變成文學作品,首先必須把道理收起來。然後,重新佈局,把文中的父母之情放到前面變成主軸,通過事件與情節把寓義表達出來。如果能適度留白,更能讓讀者主動投入到文字裡頭。如此就能牽動人心,跟演講稿的效果有云泥之別。
7月前
930公里的徒步朝聖顯然是很艱辛的,但是這路上,出版人陳楚賢走著、痛著,一步又一步,她走向了自己,擁抱了自己。哪怕身體再痛,意志再耗損,一步一步,走得如此踏實,她的心有了前所未有的篤定。 徒步朝聖一直都在她人生清單裡,因為疫情,暫時擱下。疫情趨緩後,因為一次情困,讓她決然出發。一切就是在對的時機點下發生。 “我很理解《熱辣滾燙》的杜樂瑩那種付出型人格,因為我也是。我只是要一個確實的拒絕和答案,但是對方給不了我。那時候的我全然接受對方的利用,深陷下去。”聽到楚賢和我分享她那段卑微的感情經歷,不難理解為什麼她選擇徒步朝聖,去用肉身修行,她把自己丟進那個環境,感受痛,用痛來感受自己,來重拾自己,成為自己。 “所謂勇敢,或許是就算害怕未來,還是勇往前行。” 機遇是未知的 從法國西南部的市鎮聖讓皮耶德波爾(Saint-Jean-Pied-de-Port)出發,途經西班牙的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最後到加利西亞名為“陸地的盡頭”的菲斯特拉小鎮(Fisterra),這漫長的旅程中有很多天,她是依靠著止痛藥硬撐走下去。我們外人覺得她是強大的,可是她卻不這麼認為。她有閃過不如回家的念頭,承受不住分離,也哭了無數次,但是她還是堅持下來了。放在青年的人生裡,這不是寫照嗎?崩潰是正常的,崩潰是因為我們在意。 楚賢一直希望自己是情緒穩定的大人,情緒不穩對她而言會覺得自己做錯事。這一次的朝聖,是情緒和肉體的痛在抗衡,原來那每一步她都在和自己博弈。 “跑步和朝聖對我來說都是能掌握的事,只要開始踏出去,一步一步走下去,終點就在那裡,終會抵達的。”楚賢作為跑步愛好者,領悟到人生中有很多機遇是未知的,我們無法掌控,但是跑步和朝聖是最公平的。她掌握不了別人對她的感受,曾經一味付出,把別人放第一位,但是當她清楚自己沒辦法繼續下去時,她選擇了掌握自己,拿回自己的故事,成為自己故事的敘事者。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朝聖方式,有的人選擇舒服的方式,悠然地走一小段;有的人選擇用肉身經歷磨難去朝聖,用徒步走完全程,只有不讓自己“過得舒服”,才能感覺自己的存在。在朝聖路上,她逐步接受了自己,在朝聖中看過的風景,遇過的人,都教會她徒步的真諦,從來不是變得更好,而是接受。 36天,930公里,當她看到菲尼斯特拉燈塔,看到世界盡頭的夕陽那刻,她完成了,930公里,每一步都不辜負。身為青年,我們有各種困惑,因為一次情感上的困境,她出發去徒步朝聖。痛苦讓她看見美好,活著的美好。徒步後,難受還在,事情還在,但是她已經懂得和難受共處了。 “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會有很多石頭,不斷拿起又放下,一次又一次,直到它不再有分量。曾經束縛自己的事,實際上是構成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拼圖,我需要接受它,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丟棄它。”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聽完楚賢的分享,我彷彿也走了一趟朝聖之旅。原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需要的只是出發。在生命中撿起的各種稜角的石頭,放在心裡,也許刺痛了自己,但是當自己慢慢接受自己,把自己交付給日子,給冒險。石頭會慢慢變得越來越輕,稜角越來越鈍,最後成了美麗的鵝卵石。 “砍掉重練,我不怕,越是艱難,我們也是要越級打怪,反正沒什麼可以輸的。”她的這句話,一直遊蕩在我的心裡。 青年會陷入一種“我要變得更好”,“我要蛻變就會成功”的假想堅持中,但是讀完楚賢的新書《走一趟朝聖之路吧!它會改變你的一生(才怪!)》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要的其實不是改變,而是接受。哪怕脆弱,哪怕不厲害,也要出發。楚賢經常參加的馬拉松或者其他運動項目,都不是為了贏,而是完成。她從這些圈子裡認識了不少正向的人,從而深深影響了她。 她徒步回來後,並沒有改變什麼,心疼還在,但她已經懂善待自己的人了,她開始接受了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的脆弱不堪。陳楚賢最後有沒有贏了自己,我沒法確定,但是我確定她擁抱了自己。 後記: 採訪當天,我抵達都市先去酒店下榻,從輕快鐵下站走過去需要走1公里,那路上,我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汗流浹背,意志凌亂的我,想起她徒步走了930公里。相較於我的1公里,我就那麼狼狽,她到底怎麼走得完930公里? 她帶著我去吃西班牙菜,一道又一道和我分享這些菜和她在朝聖中吃過的西班牙菜的區別,我一直沒辦法聽進去。我眼前的她和我10年前見過的她,她既是全新的自己,又是我以前認識的陳楚賢。外觀也許不同,但是我還是看到那個目光炙熱,意志強大的她。 在這個社會上,青年要立足太不容易了,我們有很多角色要扮演,很多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要應付,能夠有強大的心志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要出發就出發,二話不說去看世界的人,我真心覺得好酷,而楚賢就是我的酷朋友。
7月前
7月前
11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