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攀比
星云
孔雀心理/余廷惠(太平)
表姐的家向来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每提着礼物上门,都让我有种给对方添了麻烦的错觉。早已女大十八变的侄女好些时日没见我,一见面便缠得黏黏糊糊,她控诉着班级里的大小事,闲碎的话像豆子一样倒得满地都是。 我频频听她提起一个人名,无论是喜事坏事,总能窥见该人物留下的只言片语。我好奇,便主动问起那人的身分。表姐闻言,脸色却有一瞬的扭曲,我十分不解。小侄女倒没什么,她坦然说道,那是我的好朋友,兼死对头。至此,对表姐一言难尽的表情,我总算明白了七八分。 小侄女在校成绩很好,容貌昳丽,交友甚广。实话实说,我很难想像有谁会当上她的死对头,但一番细说下来,我才知道所谓争锋相对,仅仅体现在她们争夺学术成绩上的表现。 “我们很要好的,从初一开始就是朋友了,每天都会在一起玩,放学也一起回家。要是她开口,无论是什么,我都愿意和她分享。”小侄女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骄傲,从她的神情中,我似乎已经看到一对志同道合的小女孩,她们肆无忌惮地向彼此袒露心迹,分享见闻,每一天都过得快活且自在。 纠结在成绩的友情 “那死对头,又是怎么回事?”我追问。小侄女的脸有些垮了下去,她绞着手指,倒在沙发上,“因为每一次,她的成绩都比我的好啊!” 她看上去似是挫败极了,细数起自己做的努力如何付诸东流,明明和朋友付出同等的精力,最后怎么还是不能和她持平。比如生物的分数总算有了进步,却不及朋友全班第一的高度:作文分数创了新高,朋友的却被老师单拎出来表扬:数学最后一道大题拿了满分,朋友却因给出了更简洁的答案获得加分等等。她的苦水看似无穷无尽,我却很快地听出了这孩子真正的症结。 并非攀比,也不是嫉妒,她仅仅只是觉得不公平。 因为有了比较的对象,而对方还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因而更加便利地同享双方在追逐同一目标上的资源,最终得出不同结果时,便不能很好地说服自己接受成果的差异。除此之外,也不能断定其中是否有“面子文化”作祟,抑或是自尊受到了挑战,才生出了这样的心理不平衡。 曾经在《人民日报》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以追逐他人为目的地将自己置于一场攀比,是一种“孔雀心理”。该心理现象的特征为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无法专注提升自己,而是企图在无休止的攀比中获得优越感,久而久之,便丧失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沉溺于此。他们的驱动力来自同他人的比较,因而时常缺乏幸福感,无法真切感受到进步带来的快乐。更有甚者,由着这种扭曲的心理日渐壮大,直至发展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嫉妒心,有朝一日行差踏错,便干下恶行。 这样的说法也许夸大其词,但事实却恰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所谓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不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会限制幸福感的来源,使人在追逐虚荣的道路上不可自拔,甚至会在将来与他人交往之际生出影响,逐渐变得众叛亲离。 我深信,小侄女的情况并不恶劣至此,她年纪尚小,遑论那“孔雀心理”提及的诸般炫耀行径,即便是所谓“嫉妒”,相信也是早早被两人深厚的情谊给压倒了去的,如今因不甘心而生出的种种抱怨,也只是因为她还没认识到所谓能力,并不仅仅包括别人在背后为此付出的努力,而是同时包含了先前他人所拥有的阅历及沉淀。 表姐不擅言辞,从她自动回避的举动看来,相信类似的谈话已发生不少,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够担任这样一位将人从思想的死胡同里拉出来的角色。毕竟类似的“面子过敏”我也遭遇过不少,深知这样日复一日同他人比较是一件多么身心俱疲的事。趁小侄女尚未长成须他人仰仗方能拥有底气的可怜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教晓她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奋斗,为之悲喜的目标。
8月前
星云
VIP文
第一天 | 人比人,气死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尽相同。不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迷失自我,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来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被置于一个无休止的比较漩涡中。 社会、家庭、工作,甚至是朋友圈,无一不在暗中较量。我们总是习惯用他人的成功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用他人的生活来映射自己的不足。 然而,在这个人比人,气死人的时代,保持着与他人比较的心态,是否正确呢?我们是否该学会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之源,而不是透过比较来获得所谓的优越感呢? 最近旅行回来后,找了一个中学同学吃饭,他既是天哥的同学,也是天哥的基金顾客。他提到天哥又葡萄牙又西班牙的,社媒有不断分享不同地区的一些特色,而且一去就十多二十天,然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都使用欧元,所有开销几乎都要乘5倍,把天哥说到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不过,如果你认识这位朋友,就会知道他只是拿天哥来寻开心。毕竟,这个家伙本身就是一位大老板,每个月的收入平均都有5-6万马币,还有一大堆房子收租,也投资了很多股票和基金。单单租金、股息等被动收入,即使他成天游手好闲没工作,每个月自动转入他户口的收入,都比那些光鲜亮丽且让人称羡的高薪打工族的收入还要高。 所以如果真的要比,这个人的一切都是达到“气死人”级别的,除了那些所谓上市公司大老板或者国际企业的大企业家,大部分的“一般人”几乎没办法跟他攀比,他拥有的一切都非常令人羡慕。但,当我们羡慕他的人生时,他何尝不羡慕其他人? 他是个工作狂,每天睁开眼就是工作,家庭、孩子他都有些忽略。以他的财务状况来说,其实他是可以兼顾到的,只是性格使然。他的兴趣都在开创事业和努力工作,这才导致忽略了家庭。同时,他的身体状况其实也不太好,他坦言说身体有很多隐藏疾病,所以很多时候其实过得并不好。 就好比我们都认为有钱人可以天天鲍参翅肚、海底捞宵夜的。的确,财务上这些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一旦胃痛起来,或者下雨翻风时节,那种煎熬可都是要命的。别说什么鲍参翅肚,龙肉都吃不下。他总担心自己会不会忽然有一天人就没了,所以他都看得很开,非常舍得请朋友吃饭,毕竟他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只是兴趣所致。 跟他交流后,不禁让天哥想起了一个视频,但是已经没有太大印象了,所以天哥就用自己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表面光鲜与内心缺憾的故事 小美是一位年轻的白领,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她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精致的早餐、美丽的风景、昂贵的礼物,这些照片总能赢得无数点赞和羡慕。然而,光鲜的表象背后,小美的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压力。她的笑容掩盖了长时间的加班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她用这些表面的光鲜来遮掩生活的重担。 小李是个普通职员,他羡慕小美的生活,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平淡无奇。每次刷到小美的动态,他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乏味且无意义。然而,小李不知道的是,他拥有幸福快乐的家庭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小美所缺乏的。 小王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小美总觉得小王的人生是她无法企及的目标。可小王真的如此完美吗?实际上,小王在事业上虽然顺风顺水,但他的婚姻却濒临破裂。他每天为了事业奔波,无暇顾及家庭,妻子对他渐行渐远,孩子们也越来越陌生。而且由于频繁的奔波,他的身体已经无法负荷。常常在病发或深夜时,他会反思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原来,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他牺牲了宝贵的家庭时光和健康。 小王何尝不羡慕像小李那样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小李有足够的收入、健康的体魄和幸福的家庭,这些是小王在追求事业成功时所失去的珍贵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 人比人,永远比不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生活中既有光鲜的一面,也有不为人知的困境。正如冰山一角,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别人生活中光鲜的一部分,而真正支撑这些表象的,是 [vip_content_start] 深藏在水面下的艰辛与困惑。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难处。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的光鲜来评判一个人的生活,更不能因为别人的成功而贬低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和挑战,不停地比较只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不停的比较只会让我们在无尽的欲望中迷失自我。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应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而应该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源。 找到内心的平衡,享受当下的幸福 幸福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能否享受当下,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生活,而忽视了自己身边的美好。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学会发现并欣赏这些价值。 要摆脱比较的困扰,我们需要找到内心的平衡。 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有缺点,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无法接纳这些缺点,一味地追求完美。 其次,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感恩让我们心怀希望,而不是被消极情绪所困扰。 最后,我们要学会自我肯定。不要总是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我们要学会发现并肯定这些优点。自我肯定让我们更加自信,使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 在这个“人比人气死人的”时代,我们要学会走出比较的怪圈,找到真正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尽相同。不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迷失自我,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走向真正的幸福。
10月前
VIP文
迦南地
温思拯.Alamak! 租豪车回家?
家应该是一个人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放下防备的地方。因为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个人情感、归属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家中,人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12月前
迦南地
VIP文
第一天 | 社媒虚假标杆下的真实挣扎
其实社媒并不是不好,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媒的风向渐渐也从当初的分享生活点滴变成更多炫耀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样样都跟人家比较,赚的必须比人家多,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那么慢慢地我们就把自己推向深渊了。 最近天哥遇见一名年轻的基金顾客,给天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姑且把他称之为A先生。他年龄不大,只是一名23岁的青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工资不算太高,但是对比起当下他的需求和花费来说,如果能够按部就班地去做好理财规划,其实他的未来将会一片光明。但是让天哥感到意外的是,他要做好基金储蓄的原因居然那么的不切实际。怎么说呢? 其实作为一名基金顾问,我们的职责虽然是教育顾客如何可以正规地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但是我们更大的责任就是聆听顾客的需求。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顾客的需求,才能给予更好的建议,并且透过理财规划,协助顾客一步一脚印地达到他们的目标。 不切实际的财务目标 只为了攀比? 而当这位A先生开始侃侃而谈后,他向天哥展示了他的财务目标清单,里面的内容包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开始每年都更换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并且能够每年至少去3个国家旅游,然后也希望可以购买高端的电动车等等。天哥越听就越惊讶,因为按照我们的理财观,这些需求根本就不符合一个健康的财务规划,A先生的这些目标,更倾向于想要在社交媒体上跟人家比较的心态。 但是,作为基金顾问,我们也不能太直接地说,你这样那样是不对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只能间接去教育每一位顾客,让他们明白本身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是什么。而天哥也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你存钱买苹果手机是不对的,因为我觉得三星更棒,要买也是买三星”,然后我们俩在会心一笑后正式回到了天哥主导的环节。 长期受社媒影响 追逐虚幻标杆 透过跟这位A先生的深入交流后,天哥发现其实他长期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不断看到他人炫耀的豪车、美食、时尚,渐渐地,这些虚幻的标杆成为了他追逐的目标,而非真正适合自己的财务目标。当他看到自己虽然过得还不错,但是却无法符合社交媒体上的标准时,他开始感到焦虑,压力不断增加,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使他陷入了一种攀比的竞争心态,而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位A先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很多年轻一辈其实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然,喜欢跟人比较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也有喜欢比孙子比孩子的。只不过这些问题在二三十年前没这么显著,因为当时社媒并不活跃。但是来到今天哪里会一样,虽然社媒属于分享性质,但是有些人吃个大餐也分享,买个新手机也分享,去旅游、买大车也分享,原意可能是好的,但是看在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眼里,可能就间接让他们认为,人生就是要吃大餐、开大车、去旅游,这样才算是人生,也就是为何YOLO(you only live once)这个口号变成年轻人的追求方向。 在享受与理财之间取得平衡 [vip_content_start] 说真的,天哥也认为人活着就要好好享受人生其实并无不妥,但是在享受与理财之间,还必须要取得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享受,也必须理财,但是却不能纯享受或纯理财,因为钱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我们的人生目的。如果只是存存存,账户里确实有很多数目字,但是这些钱如果没有拿去花费,那么其实它也只是一个数目字而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老实说,人喜欢跟人家攀比,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在社媒的攀比,我们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什么意思呢?例如B先生本身的兴趣是旅游,所以他做好自己的规划,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用作旅游的;而C先生本身的兴趣则是车子,所以我们时常都能看到他换最新款的新车;而D先生则是科技达人,每逢有什么新款的科技产品,他就收入囊中,结果我们却不明所以地认为,我们做人必须要一直可以去旅游,并且买最新款的车子,然后也要买入最新的科技产品,间接导致我们的心态偏移了。 按自身情况量力而为 不在虚拟世界争强好胜 其实根据报道,长期有浏览社媒习惯的人往往比无此习惯的人多花很多冤枉钱。因为现在大数据的关系,他们可以从我们的浏览记录中了解我们的生活习惯,并不停地偷偷向我们投放一些广告,从而增加我们的消费机会。所以要出淤泥而不然的话,其实难度是挺高的。如果我们长期受到社媒上的炫耀帖影响,我们也会慢慢被带风向,觉得这种消费模式才是对的,所以真的需要非常小心。 总的来说,其实社媒并不是不好,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媒的风向渐渐也从当初的分享生活点滴变成更多炫耀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样样都跟人家比较,赚的必须比人家多,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那么慢慢地我们就把自己推向深渊了。毕竟我们是一个人斗无数人,要样样都比人家强,真的有可能吗?所以,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分配,量力而为,该享受的享受,该储蓄的储蓄,长期平衡地走下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何必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去跟人家争强好胜呢?你们说对吗?
1年前
VIP文
更多攀比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