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狮城大选2025 |
张志贤王瑞杰引退 黄循财李显龙发文感谢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亚亦君令补选 |
吉大臣秘密操练 今晚舞大旗给选民看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狮城大选2025 |
张志贤王瑞杰引退 黄循财李显龙发文感谢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亚亦君令补选 |
吉大臣秘密操练 今晚舞大旗给选民看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狮城大选2025 |
张志贤王瑞杰引退 黄循财李显龙发文感谢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亚亦君令补选 |
吉大臣秘密操练 今晚舞大旗给选民看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狮城大选2025 |
张志贤王瑞杰引退 黄循财李显龙发文感谢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亚亦君令补选 |
吉大臣秘密操练 今晚舞大旗给选民看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狮城大选2025 |
张志贤王瑞杰引退 黄循财李显龙发文感谢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亚亦君令补选 |
吉大臣秘密操练 今晚舞大旗给选民看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狮城大选2025 |
张志贤王瑞杰引退 黄循财李显龙发文感谢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亚亦君令补选 |
吉大臣秘密操练 今晚舞大旗给选民看
|
涉助逾600名中国人非法来台 台牙医诊所院长13.7万交保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故事
週刊專題
【神話傳說/01】中國《山海經》/從神話傳說看古人的生存哲學
生命浮沉有時,天地變幻難測,人心如何安放其中?鍾福強說“上古人們以超自然力量解釋世界,進入諸子時代,他們則開始用更理性的方式解釋世界,其實都是為了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尋求某種確定性。”
1星期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神話傳說/02】走遍山海,編織專屬馬來西亞的神話故事
2025年初,擺渡人工作室出版了《馬來西亞山海經》,收錄劉啟暉自2005年繪製的66頭神獸。關於神獸的起源傳說,他結合大馬地理與歷史、既存神話與杜撰情節,編織一卷發生在全馬各地的奇幻軼事;重新詮釋神話,重新詮釋山海經。
1星期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神話傳說/03】“神話可以很美麗,也可以很危險。”馬來神話的真實與複雜
“影子反映自然真實的世界。生活並非黑白分明,所有事物都有陰影。用影子表演,是為了映照自然世界,以及我們的自然生存狀態。”
1星期前
週刊專題
星雲
我的本命年/愛薇(蕉賴)
今年是乙巳年,蛇年,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七個本命年。至於能否迎來第8個蛇年?難說。世事無常,來日或許不會太長,但活一天,賺一天。若不過分貪心,歷經7個本命年,這樣的人生際遇,已算是不錯的造化了。若真有幸迎來第8個蛇年,那時的我,想必已是個雞皮鶴髮、老態龍鍾、步履蹣跚、瘦骨嶙峋的老太婆了。愛美的我,想到此情此景,真是情何以堪呀(一笑)。難怪有“不許人間見白頭”的俗語。不過,現時的我,早已白了頭,也算是提前打了“防疫針”,不再懼怕歲月的痕跡。 有人曾關心地問我:“你今年的運程如何?”我答得乾脆:“不知道。”其實,知道了又如何?活了幾十年,人生道上,白天黑夜、風風雨雨、快樂痛苦、悲歡離合,雖不敢說歷盡滄桑,但都已明明白白地寫在生命冊上,成了一道道抹不掉的記憶。未來的日子,長一些或短一些又如何?平常日子平常過,好好壞壞也就這麼過了一生。年輕時不信算命這碼事,如今已至垂暮之年,追究運程,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 有人說,在十二生肖中,蛇,是很特別的一個生肖,俗稱“小龍”。幼年時還為此鬧了個笑話。有人問我:“你姓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蛇!”對方一聽,忍不住哈哈大笑:“哪有人姓蛇的?小傢伙,你一定是把生肖和姓搞混了。”當時我還在納悶,為何十二生肖都是以動物命名,而不是植物呢? 有趣的是,我國還有個肖“蛇”的團體組織,相信這在十二生肖中是獨一無二的。 ● 衝擊心靈的蛇故事 家父是個擅長講故事的人,小時候聽他講故事是我們黃昏飯後的“甜點”。其中有兩個關於蛇的故事,百聽不厭,印象深刻。一個是家喻戶曉的《白蛇傳》,講述白蛇、青蛇與許仙的纏綿浪漫愛情故事;另一個則是《青竹絲奇案》。據說“青竹絲”是一種奇毒無比的小蛇。故事講述古代一個紅杏出牆的女人,為了掩蓋姦情,趁丈夫熟睡時,將一條青竹絲塞進他的口中,最終丈夫毒發身亡。 後來,包青天明察秋毫,終於揭穿了她的罪行。雖說是故事,但小小年紀的我。聽後卻感到無比震撼和恐怖。“最毒婦人心!”是否由此而來?在粵語舊片中,這句話偶爾還會出現在男人的對白中,聽了非常刺耳,覺得對女性有欠公平。 ● 蛇可怕嗎? 從小我的膽子就比姐姐大。 小時候住在鄉下,煮食用的柴枝,大多來自膠園裡掉落的枯枝,撿拾的任務,通常就落在我們這些無所事事的小孩身上。每次跟著姐姐到樹膠園裡去,常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叫不出名字的蛇。它們蜿蜒地、甚至肆無忌憚地從我們面前緩緩爬過。每到這時,姐姐總是被嚇得臉色發白,跑到遠處躲了起來,而我卻鎮定自若,靜靜地站在那裡、注視著、觀察著。因為曾聽老人家告誡過,蛇這東西,只要你不去驚擾它,它就不會傷害你。 俗話說:“少見多怪,多見不怪”,確實如此。 住在鄉下,蛇的出現司空見慣。童年時,半夜或凌晨時分,每當聽到雞的驚叫聲,我們就知道,蛇已經爬進雞寮,準備偷襲雞群。這時,耳際傳來父親起床的聲響,好奇心重的我,總是一骨碌爬起身來,跟在他後面。半夜三更,冷風颼颼,只見父親手腳麻利地拿起門後的戟子,放輕腳步,打開廚房後門,藉著強光手電筒,躡手躡腳地朝屋外的雞寮前進。 我也緊跟其後。一到雞寮,父親迅速地打開木門,用手電筒往裡邊照了一圈,果然發現一條蟒蛇正在吞食雞隻。父親立刻瞄準蛇頭,將戟子一插,蟒蛇冷不防受到攻擊,劇痛之下,蛇尾亂擺,嚇得雞隻四處逃竄,一地雞毛。不一會兒,碩大的蟒蛇一動不動,被吞食一半的雞隻也活不成了。這種場面,在我童年和少女時代的記憶中,目睹過好幾次,那是一幅永不消逝的畫面。 不知是否因為自己肖蛇,所以與“蛇”特別有緣。中學時曾參加過校內華樂團,記得第一次練習的曲子便是〈金蛇狂舞〉。曲子節奏歡快,洋溢著節日的熱鬧氣氛,至今依然十分喜愛。每當聽到這首曲子,彷彿又回到了那段充滿活力的青春歲月。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7個本命年已悄然過去。未來的日子無論長短,都將以平常心對待。畢竟,人生如“蛇”,儘管蜿蜒曲折,卻也留下了個人獨特的軌跡與韻味。
3星期前
星雲
星雲
【當代小物件:4月/小玩偶02】洋娃娃/黃睿(古晉)
我打開櫃子,灰塵撲面而來,一堆積滿灰塵的玩偶展現在眼前。我皺著眉頭清理著,突然從裡頭翻出了一個箱子,打開一看,裡頭裝著一個眼睛正閃著亮光的洋娃娃——蘇菲亞。 在我大約5歲那年,父母親送了一個洋娃娃給我。那是我收到的第一個真正的洋娃娃。說是真正的是因為每次會得到的不外是動物或卡通絨毛玩偶,只有這一個是人偶娃娃。我把它抱在懷裡,仔細端詳它的外貌:它有著粉褐色的齊劉海、明亮的大眼睛、還有一張櫻桃小嘴。它的頭上裹著頭巾,身上穿著復古色的連衣裙,腰間綁著一條粉色和黑色的小碎花組成的裙帶,突出了它那白皙的皮膚。那時候,我好喜歡它,還給它取名為“蘇菲亞”。 自從有了洋娃娃,除了在外頭,我去哪兒都帶著蘇菲亞,沒有它在身邊,我會感到莫名的落寞。雖然我的衣櫃裡還有其他可愛的玩偶,但是這個有著人臉的娃娃更像是我現實生活中的好夥伴。蘇菲亞讓我小小的世界多了幾分色彩。除了和蘇菲亞一起玩積木和家家酒之外,有時我會梳梳蘇菲亞那微卷的頭髮,用圍巾或手帕給它換上不同的衣服,還會假裝自己是幼兒園老師給它說童話故事。 小小的身軀藏著無限力量 蘇菲亞不僅是我的玩偶,更是我的知己,我的傾聽者。它每次都靜靜地聽著我分享每個喜怒哀樂的瞬間,不批判也不打斷,給了我滿滿的安全感。在我感到特別難受的時候,我就會抱著蘇菲亞跑到一個無人的角落哭泣,蘇菲亞小小的身軀裡彷彿藏著無限的力量,撫慰我的心靈,讓我的煩惱很快就煙消雲散。 偶爾,我會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難以入眠,我會悄悄拿起床頭的蘇菲亞,用柔軟的枕頭搭建一個城堡,然後開始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門縫透過來的微弱燈光下,我操控著蘇菲亞,想像著故事劇情:枕頭們都是城堡忠誠的守護者,我是充滿智慧的魔法師,而蘇菲亞則是美麗又善良的公主。往往在睏意越來越沉時,我總會恍惚地看見蘇菲亞彷彿有了生命般,對我露出了一抹溫柔的微笑。 多年後,我長大了,視野也在一點一點的擴張,許多興趣愛好也在慢慢生根發芽。繁忙的課業、接踵而來的補習班、比賽等等使我的生活充實而忙碌。我整天遨遊在知識與娛樂的大海里。時間就這樣匆匆地走了一圈又一圈。蘇菲亞在床邊見證了我的成長,見證了我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心離蘇菲亞愈來愈遠。我的世界充斥著許多新的事物,我不再記得那個小小世界裡的好玩伴。蘇菲亞漸漸地被我遺忘了,我把它和其他玩偶都打包收入箱子裡,因為我不再需要它們的陪伴。 今天,我覺得是蘇菲亞在呼喚我吧,所以我把它翻出來了,它靜靜地躺在箱子裡,臉上和身體還蒙上了薄薄的灰塵。再次與蘇菲亞相見,我的心裡湧起一陣莫名的愧疚。蘇菲亞依舊是那個可愛的洋娃娃,但我已經不是那個無知的小女孩了。我把它抹乾淨,再小心地收進箱子裡。此刻,我的心裡在默默地感謝它曾經帶給我的快樂和陪伴。
3星期前
星雲
都市動態
海外華文書市 |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製成廣播劇 杜韓念:希望拍成電影
(吉隆坡30日訊)人氣作家杜韓念希望本身著書《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日後有機會成為電影劇本,登上大熒幕。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已在網絡發表一段時間。也是988電臺主持人杜韓念今日在《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新書分享會,感謝988給予機會,接納其天馬行空想法,將小說製成廣播劇與電臺聽眾分享,本身亦從中親自接觸廣播劇錄製真實感。 他說,起初寫這本書從僅有一條主幹線,發展延伸故事。故事骨幹圍繞故事主人翁的媽媽去世留下一筆遺產,但條件是要離婚。 於是,他沿著這條主線,後來每天寫一集故事,日復一日寫了50集。 “故事聽來很戲劇化,可是現實生活的確發生。身為丈夫,如果親生母親設下這條例,你會如何抉擇?” 杜韓念表示,本身已在小說中曝露自己真實想法。 “男主角第一反應,回家後表現安靜,突然感覺巨大一筆錢出現在婚姻,帶來的災難多過幸福,破壞婚姻。”
4星期前
都市動態
星雲
畫家的阿雜/邁克(金寶)
學校假期跟舒穎姐回她的家鄉峇株巴轄,回程時順道繞到麻坡拜訪久未見面的畫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羅大眾的眼中,豪哥是那個擅長透過彩繪和藝術角度,獨特地將一石一花呈現在其畫作裡,堅持了將近40年,永不厭倦的藝術家;而這位藝術家其實還有另外一面,他很會做阿雜(Acar)。 那個炎熱的下午,我們打包了一些糕點,在畫家的畫廊聊天,三個人圍坐一起,談笑風生。喝過下午茶,我自動自發收拾,把用過的杯子放回他的廚房。廚房裡,目睹那切得長短大小均勻的紅蘿蔔和小黃瓜,猶如一攬子的藝術品擺放在煮食的地方,心裡不禁發出聲聲的驚歎。 我沒有藝術天賦,美學對我而言始終是很疑惑的學問。接觸畫家,讓我領悟藝術就是對生命的一種執念和堅持。畫家的阿雜,看似一門簡單的廚藝,但精湛之處就在選食材和刀工。從什麼品種的小黃瓜用來做阿雜最合適,到那些紅蘿蔔和小黃瓜等究竟要切多長多厚才能傳達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細微研究,失敗了不放棄,檢討改善,繼續研發改進,因此他現在做出來的阿雜才與眾不同,也受到身邊許多朋友的喜愛。 望著那些切好的紅蘿蔔和小黃瓜,我可以想像畫家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黃昏時刻,陽光從天邊灑落,灑在他身上,彷彿給他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輝。歲月是無情的,畫家使勁用著那雙佈滿歲月痕跡的手,熟練地揮著剛磨鋒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黃瓜、胡蘿蔔和洋蔥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時間的存在,就像他平時拿起畫筆,廢寢忘食地畫著,也不懂時間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個有情的世界。 畫家的每一刀都是那麼的精準,彷彿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還有歲月的點滴。那些新鮮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漸變得整齊無比,整齊得就像他的一生,簡樸而有序。他用他的畫作,用他的阿雜,告訴了我們:“簡單,也是一種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開胃菜 我好奇地問畫家:“怎會選擇做阿雜,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麼多。”畫家告訴我,他是一次出席馬來婚宴,吃到美味的阿雜,愛上了,便四處打聽做法和配方,然後自己研究如何把這特別的醃菜做好。在馬來西亞,阿雜通常與馬來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為開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風味和口感。工作環境,我也經常會吃到馬來風味的阿雜,那是最精簡的做法,把小黃瓜、洋蔥、黃梨和辣椒醃製,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國家的沙拉,但它酸辣開胃,吃了油膩的食物,再吃這道開胃菜,感覺非常搭配。 緣分未到,我至今還沒品嚐過畫家的阿雜,但從他在臉書掛上的圖片,大概可推斷他做的阿雜其實是依據馬來傳統與娘惹飲食文化的混合,用薑黃、辣椒、花生、蝦醬、糖、醋等調料醃製的阿雜。阿雜和畫家的畫作一樣,成為了他生命的藝術品,用以表達他的思想、情感、觀念和世界觀的一種形式。 阿雜的起源可追溯至久遠的貿易時代。那個古時候,前來做生意的商人從印度、阿拉伯、中國和歐洲等地帶來了各種香料和食材,這也給我國的飲食文化帶來許多影響。醃製食品是當時保存食物的一種常見方式,阿雜的製作方法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這裡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也就有不同的阿雜做法。 簡單地說,阿雜不僅僅是美食,它還蘊含了文化和歷史。醃製,是從前冰廚還沒有那麼普及時,保存食物的方式,傳承了數代人的智慧和辛勞。有一次到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傳統娘惹風味的阿雜,總會想起阿雜背後的傳承故事。 畫家強調說,他的阿雜源自於馬來風味,但經過時間的磨鍊和他努力的成果,阿雜已成為畫家獨特的阿雜。阿雜,醞釀了畫家的日常故事,累積著屬於他歲月的記憶。 我試著想像,有一天畫家耐心地把他製作阿雜的心得和配方無私地傳給後人,就像他的畫功一樣,傳承給年輕的畫家,我可以預期廚房裡的歡笑聲:“不是這樣子切的,要切成這樣……”無論畫作或阿雜,在畫家的手中,自然變成了一種神奇的魔法,賦予了屬於各自的獨特靈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畫家現在的情況,其實都無所謂了,無論是畫畫或做阿雜,自己開心最重要,當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賞,最好不過,乃是一種額外的獎勵。 出席馬來朋友的婚宴,炙熱的陽光下,餐桌上一大盤的阿雜,香味瀰漫四周。每當聞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氣,那一瞬間,時光彷彿倒流,帶我回到了父親帶我來參加馬來婚宴的記憶中。當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氣漸漸瀰漫開來,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湊上前去,滿心歡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當我津津有味地品嚐著阿雜,那酸辣的難忘味道,彷彿拉近了我和父親的距離,感受親情的溫暖。 阿雜,承載的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歲月的記憶,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情感紐帶。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嘗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雜,混雜了我思念父親的味道。
4星期前
星雲
特色專欄
歐宗義 | 走進檳城的宗教建築:從屋頂到地板的故事
如果你曾經走在檳城的大街小巷,肯定會被這裡豐富的宗教建築所吸引。無論是廟宇、清真寺、教堂,還是興都廟,每一座宗教場所都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文化內涵。
1月前
特色專欄
星雲
英倫隨筆3篇/張永修
【英倫隨筆】1.許你一座玫瑰園 我喜歡花,卻不曾有過種玫瑰的想法。 春天來到英國,發現有種花的庭園很多種上玫瑰,花開時五顏六色,花瓣奇大(比在大馬看到的大多了)。花間走過,帶著香氣,都沾滿喜悅。 春末是玫瑰盛開的季節,與妻走進的Queen Marry’s Gardens玫瑰園,那是1930年代國王喬治五世送給瑪麗皇后的花園,種了1萬2000棵品種各異的玫瑰,並有牌子列明花名,萬紫千紅,美不勝收。看遍玫瑰千朵萬,紅玫瑰大概要被比下去了。 花開滿園,心情特好,浪漫的事像花粉容易傳染,就有情侶席地纏綿忘我。 送玫瑰是否過時了? 收到玫瑰應該是件興奮的事。很多浪漫少女做夢也想要有一座玫瑰園。 30年前聽過一個浪漫的故事:一個女孩一早就收到一朵玫瑰。她有些驚喜,心裡暗想,怎麼只一朵?一個小時後,她收到第二朵。她接下來要等第三朵。後來每小時都收到一朵。她又想,總共會有幾朵?晚上男孩來了,帶來最後第12朵 ,並向女孩求婚,當然,女孩答應了。今時的愛情攻略,會是如何的樣式?送玫瑰是否過時了?我有個朋友結婚時,手裡捧著的手花,竟然是花椰菜( Cauliflower),世界好像變了。 英國有家高級的超級市場Waitrose,字面直譯為等待玫瑰,讓人遐想。原來招牌來自兩位創辦人的姓氏,Waite與Rose 的結合。這超市供給英國王室酒類與雜貨,並獲得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及查爾斯國王先後給予皇家認證。其售賣的物品品質讓人放心。家庭主婦等著玫瑰園落成之前,推著手推車,悠閒地在擺設高級大方的市場選購家庭用品,也不失為夢想停靠的所在。 【英倫隨筆】2.帶書萬卷 為了一趟長時間的旅行,正愁要帶多少本書隨行?後來決定買個電子書閱讀器解決問題,一器在手,如帶書萬卷。 Boox(文石)電子書閱讀器與“京東讀書”掛鉤,購買時可享有半年免費閱讀京東書庫(號稱擁有70萬本正版書籍)的任何讀物的優惠,包括中國、臺灣及世界各國的中文翻譯本。半年過後可加入成為會員,每個月會費若干,到時可享有同樣的福利,不必買書。這福利可樂壞愛書人了。 我的閱讀器輕薄,大小如掌,握在手裡沒有負擔,字體可自由放大縮小,可自動換行退文,暗處閱讀會有亮光照明,完全符合我的閱讀要求。最重要的是,我想要看的書,書庫裡有。 看手機雖然是當今世上最流行的活動,但在倫敦,看紙本書的人還是很多。你可以看到走路看書的人,過斑馬線頭也不抬就隨著人群或停或走,如入無人之境。在公園開滿小白花的草地上、樹蔭下、有梯級椅子的地方,或廣場正午的陽光下,都有人看書;地鐵裡看書的也不少。 大英圖書館裡的書何止萬卷,不過你想看的,只是某個範圍,比如報刊雜誌。若找中文書報,只要在網站上輸入刊物名(譯成英文;用中文名找,幸運的話或可找到)和出版年份,你就可以在半個小時後看到整疊當年某月份的報刊或微型膠捲,非常便利。紙本書若從分館調來,要等三天,不然,同樣半小時可取閱。 書只能在館裡閱讀 有個中國來的年輕人,在微型膠捲放映機前猶豫了半天,走來問坐在對面的我如何操作那看久了會眼花的機器。其實,我兩天前就發現他了,因為他帶了相機(不像其他人是用手機或IPad )在卡嚓卡嚓大動作拍攝資料,相當搶眼。他說他在大英圖書館三天了,第二天就要回國,有種空手來寶山的境況。可不是?任你一目十行百行,朝九晚七的苦讀,也無法讀完你要的資料。相機、手機等先進器材,也只能捕捉到當時經你挑選出來的畫面,那也是冰山一角。僅此而已。 大英圖書館有很多閱覽室,以區域學科等範圍區分,管理員都非常友善,隨時提供協助,印象深刻的有三樓的七八十歲精瘦老人,和有刺青文到頸項的美女。大英圖書館的書只能在館裡閱讀,未讀完的書可交管理員保管。有幾位管理員認得我,我還沒將借書卡遞給他們,他們就主動的先找出我保留的書,並送上溫暖的笑容,讓人心情愉快。櫃檯上可以看到多張感謝卡,那些都是曾經使用圖書館的人離開前給予的真誠感謝。 【英倫隨筆】3.他鄉/張永修 從來沒有對英國的產品有過感情。在英國住上幾個月就不同了。 回國之後,看到瑪莎超市(M&S)感到特別親切。本地的馬沙超市多了“倫敦”字樣標識它的出處。那裡的東西都來自英國,貨幣兌換,再加上運輸費,價格比較貴。但咖啡的價格,與其他入口品牌比較,則相差不遠,之後我轉向這裡買英國咖啡。 瑪莎超市、維特羅斯(Waitrose)與森寶利(Sainsbury’s)是英國排名領先的三間超市,都有生產自家品牌的貨品,包括麵包、果醬。我特愛他們的便餐套餐。瑪莎超市有一種其他超市沒有的豆類堅果便餐,加少量的小米和藜麥,浸泡得夠軟糯,配上醬料,走健康飲食路線;也有些不同地區風味的麵食和捲包冷食。另兩家的還有糕餅供選擇。套餐另外的搭配有水果或咖啡清水等飲料。 大英圖書館正門大街Euston Road ,時刻都有拖著行李的遊客穿梭,橫巷Chalton Street卻停留在上個世紀70年代大馬鄉村樣式。三兩個路邊地攤擺賣廉價的廚房用品、衣物布料、孩童塑料玩具之類。沿街的幾家商店顧客不多,其中兩家餐廳食物好吃又便宜,一家賣英國當地食物如烤土豆(jacket potato)、夾心麵包、千層麵之類,另一店家標誌是頭角優美的羚羊頭,特點是棗肉製成的摩洛哥食物。 深夜常傳來馬來歌曲 在晴朗的中午,我通常會在圖書館外牛頓塑像下的廣場用餐,側旁有多張桌椅長凳供休息之用,如宮殿般的St Pancras Renaissance London 酒店就是眼前極美的風景線。為了這個150年的雄偉建築,大英圖書館在1982年新址建立時必須在高度上做妥協,並轉向地底層發展;磚牆顏色也做了配合,可見其重要性。大英圖書館之美,在於它內部設計構造,及它豐厚的知識寶藏。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可以純觀光(裡面還有個博物館),也可以在不同角落的開放空間的座椅上工作,或免費成為會員,即刻享用館內所有書報音響視頻等資料。 我住的地方,深夜常傳來馬來歌曲,原來隔壁養狗的是對老年馬來夫婦,他們想家了。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日,在眾多遊客人來人往的St Pancras地鐵站,有個馬來青年向過客揮動馬來西亞國旗,經過向他握手或給他擁抱的應該都是馬來西亞人(原來在倫敦的馬來西亞人真不少)。他想他的國家了,他大概站了一個上午,他用熱情遙遠的向馬來西亞寄上祝福。
2月前
星雲
星雲
【新欄上陣/蒙面暫記】量子力學讓你中六合彩(才怪)/周若濤
去年世人不是談論AI,就是那一億六合彩。幸好中途殺出一個量子運算晶片“垂柳”Willow,讓人耳目一新。垂柳是谷歌的傑作,可在5分鐘內完成傳統電腦需耗時10^25年的演算。新聞一出,即讓無數腦袋當機:1後面跟著25個0,是什麼概念啊? 深究,才知道垂柳最了不起的不是多少個0的演算力,而是把量子演算的誤差率大幅降低,證實了大規模演算是可行的,等同亮了個大綠燈,讓研發員與投資者踩盡油門,加倍投入這項尖端科技。也許這樣的硬知識味如嚼蠟,所以反在新聞稿中退居次要了。流量為王,即使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也務必先下個好標題,編個好故事,否則,受眾“蛤?”一聲,眼球和資源就轉向別處了。 然而,谷歌編的這故事,真正的戲肉在這段話:“量子計算是在多個平行宇宙中發生的,與David Deutsch提出的多重宇宙預測相符。” 多重宇宙、平行時空。換作5年前,拋出這種字眼,恐怕也是得個“蛤”字。但經《漫威系列》《媽的多重宇宙》等好萊塢電影推波助瀾,這概念已從高端物理進入主流意識,如今用來炒新聞,時機拿捏得恰好。 這番炒作,實在高明。可是,並非每個人都買單。 首先不買單的,是那些固執的物理學家。對他們而言,平行宇宙只是一個假說,是對量子疊加態的一種詮釋,不僅未經證實,還帶幾分荒謬。著名的思想試驗“薛丁格的貓”就是一例。 想像一個盒子,關著一隻貓。盒內有機關,若探測到原子衰變,就釋放毒氣,把貓殺死。根據量子力學,在觀察發生之前,原子同時處於“衰變”與“未衰變”的疊加態。這種效應放大,盒內就同時存在兩種狀態:有毒氣、沒毒氣。貓,一分為二,亦生亦死。 這試驗除了告訴我們,薛丁格有多討厭貓,也以其荒謬來反襯量子力學的不完整,尚待補足。薛丁格沒料到,竟有一批科學家,認為真相就是如此:不僅貓一分為二了,連帶宇宙也一分為二,一分再分,直至無盡。從宇宙大爆炸至今,已裂變出多少個平行時空呢?物理學家Sean Carroll計算過,是2 ^ (10 ^112 ) 。 多重宇宙是最糟糕的橋段 雖說多重宇宙作為理論,也算有根有據,並非如電影般天馬行空,但它有個罩門:平行時空之間是不能相互影響的,沒有人能驗證它們是否存在,既無法證實,也無從證偽,完全違背科學精神。反對者如Paul Davies甚至撂重話:簡直與迷信無異。 可想而知,當谷歌把它說得宛如事實,要招惹多少白眼了。我雖非科學家,也頗不以為然,但理由不同——我所糾結的是,這故事說得好不好? 對一個寫小說的人來說,多重宇宙實在是最糟糕的橋段。它讓人輕易死而復生,錯誤自動被修正,所有後果變得無足輕重,情感也變得廉價。看看漫威推出多重宇宙系列之後,表現多差勁就知道了。即使叫好叫座如《媽的多重宇宙》,也像某種安慰劑:如果你覺得人生很糟,那只是因為你生在錯的平行時空。看,隔壁那個你,活得多光鮮。而現實不如電影,你不可能像丹斯里拿督斯里楊那樣,能向其他時空借取資源,輕鬆解鎖新技能,扭轉命運。 如果你還不理解我的不忿,這麼說吧:1後面跟著25個0,是什麼概念?就是,去年那個獎金1億的六合彩,中個一百萬億次。一百萬億,在更匪夷所思的2 ^ (10 ^112 ) 當中,也不過滄海一粟。在無量數的平行宇宙裡,輕易便有一百萬億個我,中了六合彩。可眼下這個我,偏偏不在一百萬億當中。而他們甚至連一塊錢也無法借我。 【編輯臺】把故事說好/靖芬 今天的【星雲】又迎來一位新作者——詩人、科幻小說作者周若濤。這第一篇專欄,讀至最後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事因前面他花了那麼多筆墨佈局,一連拋出好幾個抽象的概念,就在讀得快要走神的時候卻筆鋒一轉,局勢便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起來。所謂的又一村指的也不是什麼“終於讀明白”,而是猝不及防地讀到了“他寫的這事原來也與我相關”。(你敢說你沒有過TOTO夢?) 不過高明的作者寫文章的目的從來不會止於耍寶或拋哏,不會使出渾身解數只為了抖出最後的高潮,等你笑完、感嘆完回頭一看,前面那些巧妙的結構與鋪陳也會是很重要的、無法抽調或刪除的觀點。觀點是一個作者想要告訴你的話。把觀點說好,和把故事講好,我覺得需要的技藝是一樣的。一個會去思考與關注“如何把故事講好”的作者,自然會在意你這讀者的存在。而把你放心上的最直接表現之一,恐怕便是總會讓內容與你相關。這樣寫就的文章多半會好看。 所以,繼續期待下去吧。【蒙面暫記】會是既有觀點又有趣的專欄。
2月前
星雲
全國綜合
歐陽玉靖:盼世華媒體講述更多鮮活生動的中馬友好故事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歐陽玉靖說,長期以來媒體是中馬關係的親歷者、見證者,也是中馬友好的傳播者、推動者。
2月前
全國綜合
星雲
圍牆裡的世界/曾家慧(新山)
凌晨4點半的鬧鐘響起,寂靜的夜裡顯得我的心情尤為不同,是即將前往全馬最大精神病院(Hospital Bahagia)的興奮,也是疲憊的煩躁。踏上前往怡保的巴士,前往了這趟未解的的旅程。 當巴士穿過醫院的保安亭,緩緩駛入那被圍牆圍起的神秘之處。當步出巴士的那一刻,迎面而來的不是陰沉的氛圍,而是一種宛如置身度假村般平靜的寧謐。這裡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陽光似乎比外面更溫暖。走在前往病房的路上,綠樹成蔭的小徑在微風中輕輕搖拽,彷彿在無聲地訴說每一位病患的故事。 初步參觀醫院,我無意間瞥見病房內的病人透過窗口向我們揮手,目光緊緊跟隨巴士的軌跡。每一次的揮手,好似都帶著難以言喻的熱切和渴望。那一刻,彷彿有雙手悄悄把我的心攥緊,泛起一陣又一陣的酸楚。他們並不知道我們是誰,卻依舊熱情迎接,好似把我們當成了久別歸來的家人。 有些病人已被家人遺棄 看著他們消瘦的身影及努力揮動的手,我彷彿看見了他們背後沉重的故事。他們是否無數次盼望著圍牆外有熟悉的身影靠近?是否在無數個孤獨的日子裡,對著空蕩蕩的病房等待一聲問候?這些念頭如洪水猛獸般壓抑不住地湧出,壓得我的胸口沉甸甸的。 穿過一道道鐵門步入病房,這裡的每一間房間、每一張床位都見證了無數掙扎與救贖的瞬間。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裡有些病人已被家人遺棄。聽到這時,我的心像被一根針刺了一下,隱隱作痛。圍牆的阻隔,不單是空間的間隔,更是心靈的裂痕。一扇又一扇的鐵門,關上的不單單是人,更是他們的生活,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對融入社會的渴望。 我的腦海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揮手的病人,在巴士上的我無法看清他臉上的表情,也許他們眼神空洞,亦或是臉上帶著某種純粹的微笑卻又透著難以言說的複雜情感。也許對他們來說,與我們這群陌生人簡短的相遇,能夠短暫溫暖他們孤寂的內心。 踏上回程的巴士,巴士漸行漸遠,他們的身影逐漸模糊。我將目光收回,感觸卻揮之不去。每一個揮手的背後,都可能是埋藏心底已久的故事,而每一顆等待的心,都值得被關注、被傾聽。
2月前
星雲
星雲
往事/愛薇(蕉賴)
這是一場充滿回味與溫馨的餐敘。 日前與女兒結伴到杭州,一是重遊舊地,二是準備與老友相聚。 剛從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院長職位退休的方衛平教授,因太太趙霞博士受聘於杭州一所高校,也隨之移居杭州。那天不巧下了老半天的雨,不過,大家還是準時應約到方教授夫婦安排的一家杭州老字號餐館相聚,感謝他的貼心,還代我約了剛從英國歸來的前《中學生天地》主編,袁中慶老師(90年代曾經在她主編的刊物寫過專欄)、以及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的王宜清(我的兒童小說《香噴噴的童年》是她任職浙江少兒出版社出版的),還有方教授最後的關門弟子,黃晨嶼也來了,說來也真巧,原來她們都是浙師大的校友,新知舊雨,話題可多了,席間氣氛十分融洽。 聊著聊著,方教授突然轉換話題,面向女兒說:“詩敏,你想不想聽聽你媽到我校訪學的故事?1992年的9月,你媽前來我們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所報到訪學,她還是我們大學接待的第一個外國學生呢!那時候,我剛從講師升任教授不久,三十出頭,當上了你媽的老師,當時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可是你媽反而心胸豁達且開朗地說:‘年齡不分先後,達者為師。’一個年過半百的人,還有這麼強的學習慾望,實在讓我又感動、又敬佩!”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冬天隨之而來。金華的冬天又溼又冷,對我們本地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可你媽是來自亞熱帶,沒經歷過這樣的天氣,加上那時她寄宿的雖號稱‘專家樓’,卻沒暖氣設備。看她經常凍得瑟瑟發抖,我和教導幼兒文學的已故黃雲生教授,都不知道怎麼幫她才好。 “有一天,我在家裡熬了點小米粥,備了幾樣家常小菜,請你媽到家裡來。她也不推辭,開開心心地應約,一點也不嫌棄我們家簡陋的環境。看她捧著熱氣騰騰的粥,喝得津津有味,那一臉的滿足神色畫面,直到現在還在我腦海裡。你媽性格隨和開朗,整個冬天,我和黃教授在教務不太忙的時候,就分別熬了熱粥,請她到家裡來做客。” “譁,方叔叔,原來我媽還有這樣的求學經歷,我從來就沒聽她說過呢。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可以用‘雪中送碳’來形容呢!”此話一出,大家都笑開了。 白頭宮女說前朝感慨又感傷 “故事還沒完呢!”方教授笑著繼續說:“你媽為了學習上的需要,當時買了不少書,幾乎每隔一兩個星期,就要往家裡寄兩個5公斤重的包裹(郵侷限定每個包裹只能5公斤)。初來乍到,為了方便她川行校園,我還給她找了一輛舊自行車,每次她就用自行車將包裹載到小郵局寄發,連郵局的工作人員都跟她混熟了!” 方教授講得興致勃勃,女兒聽得津津有味。這時,袁中慶老師也插嘴說: “有兩次愛薇老師到杭州來時,一次正是桂花盛開的時節,我陪她到西湖溜達一陣後,就直奔滿覺隴。詩敏,你聽過滿覺隴這個名字嗎?那是杭州欣賞桂花的著名勝地。我還記得那天我們選了一棵桂花樹下的座位,點了桂花茶和桂花糕。每當微風吹過,花香撲鼻而來,還有一些被風抖落的桂花,順勢飄落到茶杯裡,碗中,你媽開心得直說:‘袁老師,你看,這場景多浪漫啊!可惜我不是詩人,否則我一定作一首詩送給你!” “還有一次,那是冬天賞梅的季節。我帶愛薇老師到浙大附近的靈峰賞梅,那年的梅花開得特別好。尤其是那些古梅樹,枝頭花團錦簇。你媽拿著相機拍呀拍個不停,興奮得跑來跑去,獵取鏡頭。那個美麗的畫面,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可是我總覺得好像是昨天的事。” 聽著老友們數說二三十年前的往事,有一種白頭宮女說前朝的感覺,感慨又感傷。 人生苦短,許多記憶或許可以淡忘,不必追朔;有些卻如陳年老酒,抿了一口,齒頰留香、揮之不去。維繫多年的友情,卻不因歲月的流失而失色。生命過程中,總會遇見許許多多人,有些可能只是匆匆一瞥,船過水無痕;有些則會在某個時空、某個節點,不期而遇、相聚。這,或許就是所謂“緣”吧?也許正如作家、收藏家馬未都說的:人情這個東西很怪,有它,再窮的日子過得都很舒心;沒有它,再富的日子都讓人膽戰心驚。 當然,心裡明白得很,人生,是一場沒有人能夠陪伴你到底的旅行,聚散兩依依,明日又天涯。杜甫的兩句詩:“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正是我此時心境最好的寫照。
4月前
星雲
動力青年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妒忌將人 從優秀變生鏽眼前一亮的瞬間 “醒目” 放映人生的閃光
新紀元大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曾為業界培養不少優秀影視工作者,歷屆畢業生也曾舉辦不少巡迴影展。這些影展跨越各校與州屬,試圖將畢業作品帶到更遠的地方去。今年“醒目”畢業短片巡迴影展更是力求完美,帶著4部短片在檳城、怡保、柔佛、雪隆進行為期8天的巡迴影展,並在閉幕放映當天,邀請業界影人為畢業生的作品講評。 為何影展取名為“醒目”?這顯然是個有趣的稱號。當被問及這一點,受訪的3位學生(《家》導演林家菱、《Last Dance》導演翁啟勝及策展人康瑩慧)逐一為我們點出疑惑。 “當我們因為實習而踏入拍攝工作的行列時,常常發現工作內容需要靠我們自身的觀察與智慧,去發現那些能夠提供幫助的瞬間,並從中學習成長。因此,業界前輩們常常建議我們:‘醒目一點叻’,‘自己醒目啦’,‘幫我找多幾個醒目的人’。” “這些建議提醒我們,在創作和執行工作的過程,必須時刻保持機靈敏銳,迅速反應,適應各種新環境。我們希望通過‘醒目’二字時刻提醒自己,成為他人口中‘醒目’的人,更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樣子。” “此外,從字面上詮釋‘醒目’的話,也象徵著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瞬間,如同印刻在我們腦海中最搶眼的畫面。在這次的影展,我們通過4部短片追溯生命的過往今來,尋找讓自己睜開眼睛的生命碎片,將其雕塑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透過影展巡迴,和觀眾們交流。” 由此可見,醒目是個可以表達出不同主題的字眼。它是對內的,也是對外的期盼。對未來即將從事影片製作的學生而言,醒目是必不可少的特質;而透過影展所呈現的故事,也在在提醒著大眾,再平常的人生瞬間,也有值得書寫、記錄的價值,不要輕視之。 影展普遍受好評 新紀元大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講師梁友瑄提及,去年畢業影展共有3部,今年的“醒目”畢業影展則有4部。整個篩選過程雖然和去年一樣,但今年比較特別,於開學第一天選出10強劇本,之後學生陸續深化大綱。期間學生和老師一直上課與開會,進行劇本提報,讓學員開始深思:“我的故事是什麼?”,“大概具體怎麼講這個故事?”。這個過程無疑是煎熬的。學生經歷很多挑戰,包括自我的質疑。這次老師們甚至要求再提報多一次劇本大綱,最後才選出最終的劇本。所謂精益求精,本次的提呈顯然有點不太一樣。2周後再正式提報選出4強,最後才有了“醒目”的誕生。 今年的影片類型也有點不一樣。去年3部畢業作品都是談親情。今年增加了公路短片,也有著加入非常多舞蹈元素的短片。另外2部則偏親情及愛情,題材較過往多元。 梁友瑄老師提及:“我們有給學生方向。主要的關鍵字為‘What if’以及‘The moment’。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邁向更廣大的創作範疇。” 策展人康瑩慧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她坦言第一次做策展,確實非常挑戰,往往在面臨決策時難以做出決定。尤其策展需要決定的細節很多,從場地的投票、要做巡迴或定點等問題,遇到的困難頗多。作為策展人,在落實影展之前需要把許多東西處理掉。然而她顯然是個稱職的策展人。從Penang COEX一路走到怡保錫米巷文創空間、新山文化空間,每個影展地點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而影展也在各地留下了口碑,取得了成功。影展展出的3個地點,負責人都特意留下來觀看,特別是錫米巷文創空間負責人還留下來與他們交流。這些本來並不在負責人的計劃之中。 巡迴放映也獲得了業界點評。大家認為,這次影展得到自己領域裡的專業人士點評,是一件難得的事情。這次的回應頗有反響,在怡保辦展更是接了地氣。《家》的故事和怡保當地有關,在地人看了有親切感。在怡保場,他們也遇到了進來看短片的香港遊客,特意離開場地籌足現金後再折返回來觀看,也在交流環節時給了很多回應。香港朋友在看影片後,藉此瞭解馬來西亞文化,並稱不同區域華人看起來有所不同,但有些核心情感是可以相通的。 另一位系講師鄭國豪也提及,這次的短片,把新紀元大學學院日理萬機的莫順宗校長也拉進表演陣容,充當神秘表演嘉賓。影片中的莫校長充滿神秘氣息,和平日帶有學究味的莫教授形象有所不同。 創意與執行的打磨過程 這次的畢業短片製作為期1年,兩位老師認為,學生同時要做拍攝和影展,間中還得上課,而4個劇組實際上只有19個人,每個人都有著雙重身份和大量工作。開拍1個月期間大家可謂忙到通宵達旦,是名副其實的大魔王學期。這對師生而言都是雙重考驗。拍攝現場實際上就是實戰,學生怎麼拍,繫上其他老師都會一同給予指導和建議。畢竟人有盲點,需要外來刺激和點評。有的劇本改了近30版。 這4部短片,或多或少都是導演自己的故事,有時當事者陷入太深,會認定短片裡一些情感是自然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讓當事人以外的觀眾觀看並給予意見,同時也需要拍攝技巧去讓它流暢平順。學生們不只需要學習創作,更需要學習執行創意。學生去到多深,走到多遠,也得靠自己的熱忱,自己去鑽研技巧。當自己走出一條路以後,這最後學期算是一個2年半學習的總和,是理論和知識的展現。作為老師,不免期待學生在大學生涯最後一個學期,能做出些什麼成績。 正如《家》的導演林家菱所言:2年半是一個基礎,往往我們要求自己可以超出diploma水準。你需要做到最好才能充實好自己。到了業界,很多東西要被打掉重練。畢業了又是新的開始,還得各自修行。 “醒目”影展短片簡介 《家》| 回到曾經熟悉的家,卻感到一切都已陌生。 這是公公去世一週年的忌日,嘉琪和爸爸回到老家祭拜。爸爸希望大姑和叔叔也能一起團聚,但大姑因財產分配不公,對叔叔和公公心存怨恨,不願回來。儘管爸爸多次勸解,大姑依然堅決不回。嘉琪不理解爸爸為何勉強大姑,與他發生爭執。叔叔也臨時爽約不來祭拜,這一連串的事情讓爸爸情緒低落。看著爸爸落寞的背影,嘉琪似乎明白了什麼,決定為爸爸做些事情。 《書的秘密》| 一本筆記本讓她展開了奇幻旅程。 在繁忙的城市中,她努力工作卻接連失敗。與家人的矛盾、工作上的壓力讓她幾乎崩潰。就在最無助的時候,他出現了,並贈予她一本筆記本,裡面的故事竟與她的經歷出奇相似!通過這本筆記本,她開始找到力量,重新審視自己與生活。它將帶你走進她的內心世界,見證她在困境中找回自我的旅程。 《Montage》| 只有按下播放鍵,才能再次聽見你的聲音。 身為婚攝剪接師的嘉恩某日接到委託,發現片中的新娘竟是曾經錯過的人。為了完成工作,嘉恩必須揭開過去與現在的心結。 《Last Dance》| 她說,他們之間就差一支舞。 一次機緣巧合,讓時隔5年不見的CJ與Jin在一間舞蹈教室重逢。在Jin的一次次追問下,CJ是否會終於吐露當年不告而別的原因?重逢的兩人是會解開過往糾葛,或是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而他們的那支舞蹈又能否在5年後終於圓滿?
5月前
動力青年
圖說大馬
星角攝 | 舞者揮動舞袖說故事
舞蹈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不斷演變發展,每一個民族、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舞蹈文化,當地的風俗文化、族人的精神風貌都在一支看似簡單的舞蹈中一一被展現出來。
5月前
圖說大馬
週刊專題
【地名趣味/02】從眾聲喧譁到約定俗成──撿拾華文地名走過的往事
地名是大地山河無痕歲月留下的符號,可以印證華人與這塊土地的親密關係,有時更是一塊與友族交流互動的印記。
8月前
週刊專題
更多故事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