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書

3月前
9月前
今年開學至今,我從未在上班時間和同事共進午餐,而是將難得的午餐時間都給了學生。 我的辦公室在午餐時間時總是特別熱鬧。這個辦公室幾乎聚集了全校所有的初一年段班主任,午餐時間總會有許多學生來到這裡找老師,或交功課,或聊生活中的各種不快樂,或解決各種心理或行為問題。直到鐘聲響起,學生紛紛離開辦公室回到班上,臉上掛著微笑,留下老師們搖頭嘆息,疲憊不堪,甚至要馬上準備好,趕著去上下一節課。 午餐時間的辦公室儼然成了“急診部”,不僅要處理學生的疑難雜症,還要隨時外出處理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若是學生有急事,找得到老師還好,找不到的話就只能乾等老師回來;若是學生要打架了老師卻無法及時出現,那後果更是可大可小。 於是我只能夾縫求生。為了讓自己可以改作業和備課,以及處理突如其來的事,我養成了在午餐時間邊吃邊聊天,隨時準備好遞上衛生紙和小餅乾,還要能不停切換故事線的技能。許多老師身邊也漸漸出現了一些“常駐嘉賓”,有的純粹是想來聊天,有的就真的是寧可來找老師也不想留在班上。 想辦法讓學生回到正軌 貴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我覺得現在的教育環境並不只要求老師成為知識的傳遞者。由於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忙碌,雙薪家庭乃至破碎家庭越來越普遍,加上孩子受到的壓力和挫折越來越多,如今的孩子更想把老師當成逃離壓抑生活的出口。畢竟比起家長和同學,老師往往更能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少做單方面的價值判斷,也更能包容孩子的眼淚和情緒。 家長的缺席也常常導致孩子失去了以大人作為楷模的機會。青春期是孩子塑造自我價值和道德準則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大人更多的關注和引導。但這個時期的他們卻也最容易受到社會中的各種誘惑,包括私會黨、電子煙、色情產業等的影響。社會上有太多的無良之徒正等著通過各種管道,接觸和利用這群入世未深的孩子。加上家長很忙、壓力很大,現代的孩子比以往更需要老師作為指引,以免誤入歧途。 老師對學生的陪伴和引導正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但我們的社會並沒意識到這一點。老師的文書作業量並沒有減輕,反而因為學校之間的激烈競爭要求老師必須辦更多活動,承擔更多工作。社會輿論也常理所當然地覺得,老師承擔更多工作就能讓學生變得更好。於是大家都期待老師工作更多更長,學生學習更久更忙,到最後不僅是累死了老師,也害慘了學生。 老師有空真的很重要。若老師的時間變成稀缺資源,我們將無可避免地忽略學生的心靈。若大環境只想要老師交出成績,我們將無可避免地要求學生從我們的辦公室,甚至是生活中消失。我們總是要求老師為學生犧牲,但我們都忘了老師也是人;更何況現代社會欠學生的一切,都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才能慢慢補回的。 這幾個月來,一直有學生在午餐時間來找我。有時聊聊天,有時也就靜靜地坐在角落,不吵不鬧,偶爾掉淚便遞個衛生紙,有其他學生來找我哭訴時還會幫忙安撫,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時我在想,萬一哪一天我真的沒空回來辦公室坐著,對我來說或許就只是有了新的任務要忙,但對這些學生而言,或許就是少了個避風港,少了個寄託。 學生,正前所未有地需要老師。在社會好到能接住學生之前,老師有空真的很重要——教書多年的我無比深刻地認知到這件事。 我知道不只有我正在承擔這樣的責任,我的許多同事也正在經歷這些,我們正很努力地想辦法讓學生回到正軌,或是哪怕喚起學生的求生意志。在這個快速而勢利的世界裡,就連快樂也無法深刻到值得銘記,老師們偶爾歡聲笑語的背後,不過是苦中作樂,死死抓住那僅存的熱愛而已。 但既然發現老師忙碌是為了學生,老師有空也是為了學生,現實會允許老師更有空嗎? 我連想都沒空想。
9月前
主持人,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在某校任職一年多了,成為教師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覺得老師這份工作是一份神聖而有意義的事業。但是,最近我開始對這份工作產生了疑慮,甚至有點厭倦,希望主持人可以給予指導。 如今所理解到的教師除了需要把學生課業教育好,還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在學校的行政工作,如留校訓練學生、校務會議、學術檢討會議、輸入課堂評估成績、美化校園、佈置活動場地等等。還不時要更新校內負責的文書工作,以備教育部官員隨時到校檢查, 甚至還要協助校方舉辦籌募活動,畢業旅行等以及協助收取各種費用等等,這大大削弱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自豪感。 無法理解為什麼教師的職責不能只單純教授好學生, 好好備課,把知識轉遞下一代就好,卻還需要處理如此多教學以外的事務? 雖然熱愛教學工作,喜歡與學生互動交流,喜歡與學生在教學路上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但如今我卻不知道是否適合這份工作了。 我該怎麼辦?請主持人給我方向,謝謝! 困惑的老師上 教師須承擔更多責任 不忘初心 克服困擾 困惑的老師,你好! 謝謝你對我們的信任,從你的來信中,悉知你在教師職業上遇到的困惑。 是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授學生知識,但現實情況往往還是需要承擔更多的角色和責任,這給你帶來了挑戰和感到壓力,無形中令你感到疑惑和厭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你對教育事業有熱忱,也是你的理想;期待可以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專注在教學, 相信也有一些在職教師也面臨類似的疑惑和困擾。但如果我們能在諸多角色和責任裡找到平衡和適應的方法,站穩自己的崗位,“轉個念”去面對問題,接受它,以“正念”具足 智慧去處理它,不忘初心,必能克服當前的困擾。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你所面對的困惑,希望能協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方向。 培養學生多方位發展 不容置疑,教師這份工作確實是一份神聖又有意義的工作。隨著時代巨輪的邁進和社會的發展,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向學生傳授各類學科知識,教師也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群、美”五育,甚至心理及社交等多方位的發展。 教師的角色是學生成長道路的引導者和榜樣,通過校內外舉辦的各種活動與比賽等等,協助學生學習知識層面以外的能力, 包括團隊合作、溝通技巧、創造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和獨立思考能力,這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通過各種活動,親身參與學習,發掘他們各自的潛能,再提升自己,發揮各自的才能,日後在不同的領域,學有所成,貢獻社會,利己利人。這是現代教育的宗旨,與時跟進,大步邁向前,樹立更高的目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從來信中能感受到你是一名熱愛教學,喜歡與學生在教學路上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好老師。現代的社會發展一日千里,日新月異,教育和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條件也跟著攀升;教育工作者肯定一樣面對更多的挑戰和在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你是職場新生代,在起步的過程中難免感覺壓力和不適應,也可能感到疲憊、消耗教師的時間與精力,但它能幫助我們從中提升自己的辦事能力,同時也協助學校的整體運作以及能深入瞭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可尋前輩分享意見 我們也可試著向可信賴的老師或前輩請教,聽取他們的經驗分享與意見,藉助參考是否有一些適用的技巧或方法幫助自己更好的規劃時間。 有彈性及靈活地分配工作時間也是重要的,制定清晰的工作計劃,並學習將工作的先後次序設定好;留意一些提升技能的管道或培訓,通過持續進修,提升技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工作上的挑戰,或發現新的動力和靈感。 據所瞭解,信中所提及的行政工作,的確有一些是屬於教務需要。 釐清職務調整心態 由於我們不肯定當中的情況,建議你不妨跟校方釐清哪一些是行政任務、哪一些是教學任務。在釐清各方所需負責的任務後,以及所承擔之職務的目的與意義,我們再來檢視這些任務帶來的效果與效率,檢討和審查對有關任務的分配進行調整,過後,我們再來看回我們心中對教學的認知是否有衝突的地方,調適後,你心裡自然會有一個更加精準的認知與決定。 另一方面,教師平日除了忙於教學的工作,還得要負責那麼多的活動,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平衡,確保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個人興趣及愛好,或安排一些時間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紓解身心;確保自己有足夠休息,避免身心過於疲累,讓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彈性,靈活變通,輕鬆自在。 相信當內在的自己被滋養,被滿足了,我們會更有能量和精力,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深入生活多方面去磨練自己,假以時日,康莊大道就在前方。 不妨給自己時間,假設再過幾年,你覺得無法再接受類似的工作,到時再來考慮是否要轉道到幼教或補習中心,同樣是可以和孩子們在一起,專注在教導課業,沒有那麼多的行政讓你操心。當一道門關了,會有另一扇門為你而開,條條大路通羅馬。 最後祝願你能夠重新燃起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在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中獲得滿足與成長。 主持人 啟 ■小啟: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爾會跌倒、甚至受傷。《讓心亮起來》願意聽你的細訴,並安排輔導機構為你排憂解難。 讀者無論在親子、生活、學習、職場、家庭、愛情、友情、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或感到迷惑,都歡迎寫信來交流,尋求心靈諮詢。 不過,《讓心亮起來》並不是一個來函必答,有求必應的專欄。主答機構有絕對權力拒絕答覆不宜在報上討論的議題,或是性質類似的問題。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來函請寄: 《讓心亮起來》負責人 12,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電郵至:johorbahru@sinchew.com.my 新山佛光諮商室(佛光山新山禪淨中心) 地址:48, Jalan Sutera Merah 2, Taman Sutera, 81200 Johor Bahru. 心靈專線: 1)017-289 0635 2)017-289 2134 3)017-289 3250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六 7.00pm──9.00pm 星期日 9.30am──11.30am
12月前
“莫再東張西望,人間那有天堂?中間只隔太平洋,彼此原來一樣。上課之乎焉者,回家柴米油糖,管他將相與侯王,從古教書是匠。”林水檺老師詩詞造詣有目共睹,他家離我家近,平時見面頻繁,他記憶力不輸從前,一樣愛笑一樣健康,年年12月他生日我們聚餐。今年81歲生日宴不少學生及朋友出席,致辭時他引打油詞〈西江月〉助興。 詞是鄭騫所作,林老師帶領我們進入有情趣有人間味的情景。鄭騫是林老師的老師,即我的太老師。無緣見他,卻印象深刻。我幾位來往密切的老師都念舊,愛講前輩老師點滴,洪天賜老師、吳天才老師、鄭良樹老師、林長眉老師如此,林老師也如此。 上個世紀60年代的臺灣讓人心中溫暖的事物不少,純樸帶來的安寧卻始終要面對物質誘惑。國民黨1949年退守臺灣,支援仰仗美國。信心被打擊以後,美國被理想化,成人間天堂。年輕人視它為軍事大國,將其經濟發展和民主自由當作現代化指標。林老師所處的臺大瀰漫著濃濃崇美氛圍。“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是流行語。 鄭騫是中文系老師,卻不乏國外生活經驗,1961年秋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62至1963年在香港新亞書院擔任中文系主任,1965年至1966年在美國耶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什麼地方都一樣,始終是教書匠一名。表面上是自嘲,實則是大清醒。人間沒有淨土,守在原地,心才不會野,不會亂。平時教書,間中指導學生寫論文,閒暇時寫古詩,或找他尊敬的臺靜農聊天,純樸簡單最好。 偶作打油詩詞尋開心,嬉笑怒罵,化成文字。鄭騫出生於190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先後執教於北京匯文中學、燕京大學。二戰以後任教暨南大學,1948年應臺靜農之邀受聘臺大,最後被逼安老寶島,無緣重回故土。他和其他南來學人命運相似,在亂世中經歷顛沛流離苦楚,對國破家亡有切身感受。1991年鄭騫過世林文月替他編《永嘉室雜文》。永嘉是溫州古稱,臺大教員宿舍在臺北溫州街,他多篇文章寫於此。鄭騫文筆輕淡,行文處處顯示練達和修養。筆尖偶然流露的滄桑和無奈,則讓我們看到時代的悲哀和他們的鄉愁。鄭騫在黑板抄〈西江月〉,林老師忘不了,鄭騫講“蘇辛詞”情景,林老師更忘不了。 鄭騫在課堂上掉淚 “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霽,青天好。一壑一丘,輕衫短帽。白髮多時故人少。子云何在,應有玄經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這是辛棄疾的〈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鄭騫愛極此詞。桌案上擺放幾卷老莊著作,想學老莊“忘言”,談何容易?梅雨走了,天氣放晴,心情好多。隱退山林丘壑,身穿輕衫,頭戴短帽,白髮增多免不了,同輩朋友越來越少。朱熹去世不久,辛棄疾略有傷感,幸運的是,朱熹留有著作。軀體不在,音容卻像江河,在朋友心中日夜奔流。 聽課學生很多,鄭騫唸到“白髮多時故人少”時,聲音突然抖動,掙扎著不讓眼淚流下,終究還是忍不住哭出聲來。課堂鴉雀無聲。一兩分鐘後,鄭騫回神,對學生說,一位朋友剛過世,一時控制不住:“莫怪,莫怪”,然後繼續講課。 我愛聽林老師講學人掌故,後來在柯慶明的《昔往的輝光》看到同樣回憶。柯慶明和林老師同屆,一樣難忘鄭騫的寂寞和多情。柯慶明也提〈西江月〉,不過卻成26字打油詩:“東西本來一樣,人間那有天堂。每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糖。” 鄭騫有脾氣,卻也有心胸。鄧廣銘和他都是辛棄疾專家,兩人在1937年春天因為申請中華文化基金研究經費交惡,胡適是基金董事,二人都想借重他,只可惜抗戰前夕,胡適無暇處理,一疏忽引發二人糾紛。鄧廣銘在〈漫談我和胡適之先生的關係〉中提鄭騫,依然不能釋懷。鄭騫對鄧廣銘一樣沒有好感,林老師聽過其中怨氣,但是他們恩怨分明,鄭騫教“蘇辛詞”時,給學生的參考書目列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二人都為辛棄疾寫過年譜,鄭騫在《永嘉室雜文》比較二書優劣時說“鄧譜資料之豐富,考證之精神,敘述之詳盡,則遠勝於拙作。” 鄭騫在課堂上掉淚,這一幕林老師記憶猶新,我聽完敘述,心也慼慼焉,間接傳遞的情感教育一樣可以淨化心靈。林老師說教書最重要是投入,我不斷點頭稱是。
1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