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數學

2月前
讓我開始關注瑞典教育的契機,是瑞典政府於2022-2023年推行的“去數碼化”政策。簡而言之,這項政策強調回歸傳統學習方式(主要依賴課本),而非全面使用數碼工具。這一舉措在當前數碼化浪潮下顯得尤為突出,甚至帶有某種“逆行”的意味。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本質,讓瑞典政府有足夠的信心做出如此顛覆性的決定?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一書由旅居瑞典的臺灣教師吳媛媛撰寫,記錄了她對瑞典教育的觀察與反思。書中探討了瑞典與臺灣教育的異同,並揭示了瑞典教育系統的核心理念。 瑞典的教育核心理念不僅在於知識教育,還包括民主教育。換言之,他們的目標是培養出既能獨立工作又能參與民主社會的公民。知識教育主要讓學生具備專業技能,而民主教育則強調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這一理念並不僅侷限於某一門課程,反而是貫穿所有學科的。書中以瑞典高中高職生必修的三門核心課程——語文、歷史與數學——為例,探討這些學科如何同時傳授知識和培養公民素養。 語言是通往其他知識的基本工具 一般上,學校會將性教育、媒體識讀、公民教育等以單一課程教授,但這種做法過於刻意,難以真正引起青少年的興趣,因此成效有限。在瑞典,這些“獨門”知識都涵蓋在語言課中,因為瑞典政府將語言視為“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工具”。語言能力不僅決定了學生未來是否能更輕易獲取新知識,也影響他們在民主社會中表達觀點、參與公共討論的能力。 如果你質疑文學教育與民主素養有何關聯,瑞典老師會告訴你:“關係可大了!我甚至認為,沒有其他課程能比文學課更民主。當孩子讀完一本書、一首詩,或看完一齣戲,卻發現每個人的解讀與感受截然不同,這種對個體差異的察覺,就是民主的第一步!” 讀歷史,更要質疑歷史 歷史老師從來都不會跟我們說歷史是各代史家根據自身觀點對過去賦予意義,我們所念的“歷史”其實並不完全客觀。此外,歷史可以迅速凝聚認同,但同時也能煽動仇恨。關於後者,我國各族人民應該都能深有體會,這也是歷史遭政客濫用的風險所在。因此,在學習歷史前,首要之務是意識到這些潛在問題,並學會以謹慎的眼光看待被人創造出來的歷史知識。 這也就是為什麼瑞典高中歷史課本第一章談的是歷史的本質,第二章是史料批判。他們認為,在進入那些鉅細靡遺的人類流水賬之前,必須要先讓學生了解歷史的意義、用途和風險。 另外,我們的歷史課本多著重那些發生在帝王將相、菁英紳士身上或列強帝國的重大事件,可是大部分的人類歷史是由一般老百姓——也就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所構成,為什麼現在我們學的歷史卻甚少提起這群人。可見,我們用來構成世界觀的知識,實際上相當偏頗且有限。 瑞典高中歷史課將“勞工運動史”列為必修,而且篇幅不小,這也反映出為什麼瑞典對勞工權益和工會組織如此重視。瑞典國內百年來的勞工運動被安排在〈瑞典的民主化過程〉這一章節,說明了勞工史在瑞典民主化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數據素養:不只是計算,還要懂得解讀 同樣地,數學作為另一門基礎學科,也蘊含著重要的思維訓練——不只是計算,還有如何解讀數據與理解數學的本質。 瑞典高中數學科的全國統一考試除了演算題外,還包含許多敘述式的問答題,而其中一部分便是“數據、圖表與地圖”。“這部分的考題內容包羅萬象,多為貼近生活的常識性問題,但都有一定的複雜度,主旨是測試學生是否有耐心把資料圖表解讀透徹,並且能避開常見的數據陷阱。” 以我國的標準,這類考題或許更接近經濟科,但在瑞典,卻被納入數學考試中。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無論學生將來是否會上大學或從事任何行業,數學概念都會在個人經濟生活中不斷出現,因此,瑞典高中社會科和數學科在這部分提供了學生基本的概念和練習機會。 環環相扣的完善教育 在瑞典,所有科目都是民主與思辨教育的一環,每一位老師都是公民素養的培育者。我們可以看見瑞典政府在設計課綱上顯得格外用心,試圖將看似獨立的學科綜合起來,讓學生學習的不再是一門門毫不相關的科目,而是一套可以串連每個部分的完善教育。再者,他們的教育體系展示了知識與民主的完美融合。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更是一種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關注。這樣的模式不僅有助於培養未來的創新者,也能夠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的公民,為我國的教育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更多【新教育】: 陪選手走過低潮高峰,運動心理學家劉金峰:運動員也是人 抗蛇毒血清 小小一瓶竟是解毒劑 稚氣未脫卻久經沙場 幼獅隊舞出風采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葉振瀚還在就讀小學六年級,但已越級報考國際中學的數學,還取得很優異的成績。他超群的數學思維能力得歸功於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在大學數學系任教,從他還很小的時候,就以自己一套方法帶領他走上數學探索之旅。 報道:本刊 梁慧穎 攝影:本報 賴國華 兒子還很小時,葉逸駿就注意到兒子喜歡玩益智遊戲,而且總是能夠輕易完成各種挑戰。身為父親,尤其是在大學教數學的父親,他知道兒子的邏輯思維正是數學需要的核心能力,所以他決定栽培兒子開發最大潛能。 他當時有兩道難題:第一道難題是不知道要不要採取一般做法,教孩子數學公式和技巧,並且要孩子勤刷題,但他擔心這麼做只會讓孩子對數學背後的原理了解甚少。第二道難題則是該如何讓孩子理解數學,但又不至於令孩子對數學感到厭倦? 對於第一個難題,他考慮後決定從公理(Axiom)而不是公式開始教孩子數學,這意味著他需要從邏輯著手教數學,而不是數字。 至於第二道難題,他不認為如果跟3歲的孩子說,“學數學是為了20年後的事業著想”,孩子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知道自己必須想辦法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才能驅動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學習。 堅持用代數解題 當兒子還是嬰幼兒時,葉逸駿先通過圖卡訓練兒子的空間概念和邏輯能力。當兒子4歲,他就開始通過集合論(Set theory)教兒子分類,然後用代數講解集合(set)的元素(elements),以及如何運用邏輯來構建問題。當兒子有了信心,他就讓兒子試做奧數(奧林匹克數學的簡稱)還有大學數學測驗的題目來挑戰自己。 曾經有段時間,他送兒子到專門教奧數的中心上課。他說,奧數班的教學法跟他要孩子以代數解題的方法很不一樣,奧數班老師說他的那套方法“太慢了”,他們的做法是強迫孩子記憶一連串包含“試錯”的步驟來解題,這樣做的原因是比起使用代數,孩子能夠更快得到答案。 如果要以最快速度得到答案,他同意奧數班這種訓練有素的猜題方法確實有效,但是當奧數題目的難度提高,這種方法就會漸趨下風。更重要是他認為,嚴謹的科學家絕對不會靠猜測來論證,所以他堅持要兒子振瀚在奧數使用代數。 “振瀚的探索之旅就從代數開始,逐漸深入幾何,接著進入微積分。他從基本公理開始,學習並理解所有數學概念,瞭解定理(Theorem)從何而來。” 不為學習設限 葉逸駿還有一種做法與傳統教法不同,那就是他不會給兒子的學習設定界線,不會教到一半跟孩子說:“這是大學的數學,這部分我先不解釋,留待你以後上大學才學。” 他解釋,如果他常常只是點到即止的話,兒子難免會有疑問,彷彿見樹不見林。因此他教兒子數學時,不會分小學數學、中學數學或大學數學,只要兒子能理解,他就會繼續教、繼續延伸。 當然,他不要求兒子必須完全明白高深的數學,只要他能夠掌握概念就已不錯。而振瀚因為數學底子強,常常一點就通,絕不揠苗助長。 為了不讓孩子覺得數學乏味,他還會跟兒子分享古代數學家的生平故事,還有數學的發展史及數學的實際用途。如果孩子能明白數學跟人類的進步息息相關,就不會困惑學數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成奧數領獎臺熟面孔 毫無意外的,葉振瀚是國際數學競賽的熟面孔,從2021年至今,他每年在新加坡亞洲學校數學奧林匹克競賽(SASMO)都有所斬獲,在美國數學奧林匹克(AMO)、澳洲AMC等數學競賽也都得過獎。 目前他還在吉隆坡黎明華小就讀六年級,但去年11歲時,他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把O-Level數學課程學完。2024年中,他以私人考生的身分,在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的數學考試得到A。目前已有一所吉隆坡的國際學校錄取他,允許他於明年跳級就讀十年級(相當於國中四年級)。 他的數學思維能力早已超越同齡學生的水平,學校的數學課對他來說豈不是很沉悶?他靦腆說有時確實覺得很悶,但只要遇到有難度的題目而自己又能給出答案,心裡還是會有一種快感。像去年有一堂課,老師請他向同學講解為什麼五邊形的內角和是540度,他就引用“幾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在白板講解,當時心裡確實有小小的成就感。 身為獨生子,父母平時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但他沒有因此太嬌氣,也沒有因為自己是數學小天才而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他偶爾也會有一點挫折感,比如當他不管怎麼算都得不到正確答案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他曾試過用幾個小時解答一道題目。 除了數學,他也很喜歡物理,偶像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海森堡。他對英文也有興趣,最喜歡的讀物是關於校園生活的《馬洛裡塔故事集》(Malory Towers)。 問他志願是什麼,他說是數據科學家,但他其實不是很清楚數據科學家到底做什麼工作,只是因為父親常跟他說數據科學與數學息息相關,所以熱愛數學的他,心裡似乎從小就認定自己將來會成為數據科學家。 繼今年中報考IGCSE數學之後,他在10月左右也剛考完IGCSE物理和附加數學兩張試卷。之前為了備考IGCSE,父母為他報讀新加坡的線上補習班,主要目的是幫助他了解IGCSE的考試大綱和出題方式。補習班老師起初並不曉得他是小學生,聽見他稚嫩的聲音後才驚訝追問他的年齡。 父親年少時曾討厭數學 比起兒子的學習經歷,葉逸駿年少時的學習經歷則比兒子曲折多了,因為他是在新加坡上中學,新加坡的數學水平非常高,他有段時間還差點跟不上。 “當時我一個人在新加坡,我把每本書都拿來背,包括數學,但當然這是不正確的方法,我背了也不知道怎樣應用。那時候我蠻討厭數學,不過喜歡上物理。” 在新加坡求學期間,他試過數學考試不及格。但自從他知道數學是物理學的基礎之後,他發奮圖強要把數學學好,結果他彷彿茅塞頓開,數學成績在半年內迅速從不及格變成A1。 中學畢業後,他去英國曼徹斯特就讀物理本科,博士研究則是在倫敦布魯內爾大學數學系完成。回國後他曾在馬來亞大學數學研究所任教,目前是馬來西亞諾丁漢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讓孩子明白學數學的意義 這些年他教兒子數學的方法,其實就是從他自己的學習經驗還有在大學教書的經驗所歸納出來。他認為,教數學應該設法讓孩子明白每個步驟是怎麼來的,就像振瀚所說:“如果爸爸直接給我formula,我會很好奇為什麼那個formula是這樣子的。” 然而,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本事親自教孩子數學,也不是每個老師都有時間仔細拆解每個步驟。他同意:“這肯定需要時間,我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我有時間那樣教他,但如果要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那樣教,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無論如何,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還是必須的,他認為不管是老師或家長都好,都應該想辦法讓孩子明白學習數學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要他們背誦了一堆公式卻不知道用處何在。 近年,政府一直努力想要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的興趣,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直接動手參與,難度不宜太高,也不需要搞太多花招。 他說:“小孩子喜不喜歡一樣東西,是看大人怎樣把那樣東西介紹給他。”學數學也一樣,小孩對數學有沒有興趣,端看大人怎樣引領他們發現數學的奧秘。 更多【新教育】: 臺灣學者兼詩人楊宗翰/我喜歡刺一些最極端的問題 新加坡詩人林藝君/對身分感到混亂時 寫詩找出口 遊走在劇場與文字間,新華作家梁海彬:未知是堅持的動力
5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小學時,他對數學,特別是奧數,就展現了濃厚的興趣,到了中學更是致力於研究奧數,每一次的練習、每一回的解題,其實也正鍛鍊其正確與靈活的思維。而今,他獲得世界知名學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錄取,將於今年9月開啟嶄新的學習旅程,並將運用自身在數學方面的知識,推動社會更良好的運作。 來自北海鍾靈的黃哲炎(20歲),是該校2021年大馬教育文憑(SPM)的畢業生,之後在檳城英迪國際學院進修。他在SPM考試中考獲9A+、1A的佳績,之後在A Level考試中更是考獲4A的優秀成績。 數學是黃哲炎的強項,在申請MIT的面試過程,他亦向面試官分享本身對數學的理想,並闡述可以如何通過數學為社會發展帶來貢獻與進步。如今,他將如何把自身理想實踐成事實,是令人非常期待的。 報道:本報 陳雲清 攝影:受訪者提供 黃哲炎對數學向來情有獨鍾,早年的心願是希望到英國劍橋大學專攻純數學,後來由於參加國際奧數(IMO),教練之一的蘇海米南利是MIT畢業校友,雙方接觸後,黃哲炎也因此對MIT有了初步認識。 他說,蘇海米南利將很多奧林匹克競賽帶來大馬,發掘不少人才,在他學習數學及奧數過程中,這名教練更提供了不少幫助。從教練身上對MIT有了更多瞭解後,黃哲炎將升學目標轉移至MIT,並計劃在該大學主修數學與電腦科學。 “蘇海米啟發了我想到MIT深造的決心,當然,真正讓我得以實現夢想的,是家人的支持與鼓勵。” 大馬少見的國際奧數賽雙金得主 對於數學的濃厚興趣與深度鑽研,讓黃哲炎在國際奧數比賽中綻放光芒,特別是2022年(在挪威舉行)及2023年(在日本舉行)賽事中,連續兩年摘金,在大馬歷年選手中,是少見的雙金得主。 他從小學開始便已參加奧數賽,甚至在2020年及2021年冠病肆虐期間也沒有缺席,通過線上參賽方式在此國際賽中奪得銀牌。今年7月,他將再次代表大馬遠征,攜同另外5名參賽者遠赴英國參加2024年國際奧數競賽,目前正積極訓練備戰,也把過去參賽的經驗分享給新加入的參賽者。 “過去的奧數賽,我從學長身上學習良多,目前是時候回饋給新參賽者,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學校。” 不只是要懂理論 還得解決問題 對於黃哲炎來說,數學及電腦科學不僅是學習理論,包括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就例如數學,即便有計算機,但解決數學題有很多技巧與方程式。“當另有新的數學題時,我們須再思考選用哪個方程式去解決。可見,技巧很重要,並且要能通用在其他領域。” 他還不確定未來自己將從事什麼領域,但會先掌握好這些科目,開啟解決問題的思路,並應用在各個層面上,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對人工智能安全議題感興趣 數學與電腦科學在推動社會各領域發展是不可小覷的,黃哲炎說,例如網絡安全涉及的是密碼學、電召車運用的是演算法,若談更廣泛用途,就如聊天機器人ChatGPT,這種大型語言模型涉及很深層的數學與電腦科學運用,如微積分。 當大家享受著這些知識所帶來的生活便利時,黃哲炎則另有覺察,例如人工智能(AI)的安全問題。 “當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大時,要如何確保其價值與人類的道德倫理對齊,這是我們必須去探討的。” “萬一人工智能被有心人用來展開不良意圖的行為,那就大問題了。許多大公司要開發人工智能,但是否有長遠的考量,並慎密保障其安全?” 黃哲炎有興趣鑽研人工智能安全的議題,想在這領域進行一些研究,並期待到MIT升學之時,有機會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落實這項計劃。 把握深造機會探討不同學科領域 對於在MIT的求學生涯,黃哲炎有所規劃,雖然很大可能性會選擇主修數學及電腦科學,但他也會非常珍惜及把握在美國深造的選科自由,以及學生受鼓勵探索更多科目的學習模式。因此,除了數學及電腦科學,他準備探討不同的學科領域,如生物學、物理,以及自己很有興趣的哲學與語言學。 而且,一旦完成學士學位,他也會選擇暫時留在國外,以累積更多經驗,包括繼續進修碩士學位,把握每一刻的學習機會。 中學只專注兩件事:奧數與管樂 談及中學時期,黃哲炎直言,自己就專注在兩件事,第一是奧數,第二就是銅管樂隊。 他很喜歡銅管樂隊的團體生活,包括要出賽時大夥兒一起努力、練習、備賽、迎戰;反觀為奧數備賽時,雖然平時是6人一起訓練,但競賽期間還是得單人應戰,有所競爭。 在銅管樂隊負責吹奏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的他,在2019年時,還擔任了銅管樂隊的副指揮。 相關報道: 【鍾靈畢業生綻放光芒 01】檳城鍾靈獨中畢業生王智政/見識物理的巨大力量,獲美國MIT錄取 更多【新教育】: 化學師在學術與業界的科研創新 大馬溜冰小王子方則誠 滑出一片天 想修讀中文相關科系該往何處去?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正午太陽酷烈,我與勤伯一起背靠橋墩,吃著盒飯。頭頂汽車疾馳而過,咻咻聲不斷,勤伯慢慢地吃完最後一口。即使有大橋遮蔭,空氣依然悶熱。我們早就喝光分配給我們的瓶裝水。勤伯熟練地從旁邊的破爛布袋裡掏出自帶的水瓶,喝了一半注意到我正看著他,於是把水瓶遞給我。他的大垃圾袋裡裝滿碎紙片,而我的只裝了底下薄薄一層。 我和勤伯被安排來清茉莉路高架橋下面的小廣告。我第一次幹這麼辛苦的工作,而勤伯顯得遊刃有餘。他身穿舊制服,領口和袖口都發白了,口裡哼著小曲,一手刷子一手酒精噴壺,動作有力而靈巧。勤伯的刷子鋒利如寶劍,所到之處,廣告們毫無反抗之力,齊齊脫離了它們緊緊依附的橋墩,而我刷得大汗淋漓,一上午也只清理了他三分之一的區域。 “後生仔,大學生?學什麼的?” “學美術的……” “要做畫家?”“有這麼想過……” “好啊好啊。後生仔有前途,還有愛心,會來當志工。年輕人,努力最重要。” 我回以訕訕的笑。勤伯說他退休前在市政局的城市服務部門工作過。 我問:“城市服務部門是做什麼的?” “掃街,還有倒垃圾,修剪樹木、澆水,很多工作。清理非法廣告也是有啦。每天上班我管著工人,叫他們做事,自己不做。但是下班後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就來做志工,結果自己做跟外勞一樣的工作,一做十幾年。哈哈哈哈。” 勤伯還說了很多他家裡和工作的瑣事,我就不一一細述。總之他教會了我如何更有效率地清理貼在牆上的非法廣告。噴了水要先等一等,讓紙張被水滲透,鏟的時候要保持貼近牆面的斜角,才不會白費力氣……他還把心愛的鏟子(被擦得鋥亮)借給我,不過為了早點完成工作,很快又拿了回去。 茉莉路離商業街很近,是非法廣告的重災區。每張廣告上面都寫了一串電話號碼,大部分關於高利貸,也有房地產、清潔工人等……還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產品和服務。 我也想學勤伯那樣快狠準地清理廣告,但是那些小廣告實在太吵了。 房地產廣告喜歡故作神秘:“你看我一眼,就一眼,你肯定會驚訝……” 高利貸廣告的聲音很難聽:“死仔,有膽你鏟我,明天你冚家鏟……” 清潔工人廣告被噴了水,發出一陣聽不清楚的嘟囔,而不可告人的廣告像唸咒語一樣低低地重複:“我知道我上面寫了不好的字,可我本身是無辜的……” 當我用力鏟牆,它們無一例外都會驚恐地嚎叫,然後沉默,導致我每鏟一下,就感到一陣愧疚。勤伯說:“習慣就好,你管這些沒用的,明天都做不完工。” 勤伯可以不理會它們,我卻做不到不分心。聽著它們的聲音,我會想起不久前自己剛為了賺區區的20塊,幫人設計過非法廣告。 雖然對方並沒有對廣告的美感有太多的要求,但我依然花了一晚上認真做了配色方案。廣告發給客戶,他們非常滿意,只要求為電話號碼圈上紅色邊框,並放大加粗。紅色的字體邊框和湛藍的基調很不搭,最終成品的品味糟糕。我至今還記得那張壯陽藥廣告是怎麼用最溫柔的聲音說著最令人尷尬的汙言穢語。之後我拿那20塊去買了新的畫筆。 工作結束,勤伯拍了拍我的肩膀,給了我幾句上個年代流行的鼓勵,離開了。我與勤伯只有一面之緣,卻對他印象深刻,是因為我多次夢見在那橋墩下清理廣告的情景。 我一直是個多夢體質,夢境多到我已經懶得解讀。多數的夢在我醒來後閃爍幾下就消失,少數會在我腦海中停留久一些,不過那樣的夢境在我30歲之後不多了。我對把夢記下來這種事沒什麼興趣,一向任由它們擅自來去。也許老了,最近兩年,有的夢開始重複出現,在我快把它們忘記時,突然來襲。清理小廣告的夢就是其中之一,它時不時地出現,讓我重溫22歲的焦躁。 夢裡我沒有工具,又不能用指甲去摳那些貼得緊緊的廣告。我面前的廣告寫著:合法貸款。借1000拿800。我手邊只有一個喝空了的礦泉水瓶。我用瓶口去鏟,圓滑的瓶口無法傷害廣告一丁點。高利貸廣告發出刺耳的嘲諷,還說起了英語:“你這個窮鬼loser,來求我借錢啊……” 勤伯就在我身旁,邊做事邊說話,他可能聽到高利貸廣告的話,回罵了一句,又說了一些什麼別的,我記不清了,我沒空理他。越沒效果,我就鏟得越用力,發誓下一秒就要將那煩人的廣告清除。礦泉水瓶被我的手擠壓,發出慘烈的爆炸聲響,我便被嚇醒了。 我記得的,一共夢到過四次和勤伯一起清理小廣告。這種夢著實不讓人愉悅,每次我都是煩躁地醒來。好消息是,反覆夢見同樣的場景讓我學會從上次夢境中吸取教訓。最近一次夢見清理廣告,我終於想起要向勤伯借鏟子。不過舒爽地剷下廣告們的情景一直沒出現,橋墩的一隅始終沒有呈現想像中清爽的灰。睜開眼睛,感覺焦躁中多了空虛落寞。 多年前我設計非法廣告是為了賺點小錢,而加入志工賣力清理它們是為了得到免費的午餐飯盒。做這兩件事的目的本質相同,但兩者相比,設計非法廣告顯然更輕鬆。我後來又慚愧地做了幾個非法廣告的設計,直到一家正規的廣告公司給了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廣告設計師。那些正規廣告說話好聽多了,可是長期與它們相處依然不容易。 終於我在半年前辭職,沒找到新工作。租住的隔間到期後,我回了老家,一個半島南邊的小鎮,雲吞麵永遠3塊8,咖啡冰50仙。 我的小學、中學時代都在小鎮度過。小時候我以為自己一生都不會離開這裡。然而小學六年級學校組織的畢業旅行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是一次吉隆坡三天兩夜的旅行,期間正好碰上世界巡迴的美術展,學校就把參觀美術館排進了行程。 帶隊老師說這是難得的機會,因為展品包括18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家和畫家馬可·德·蒙泰利奧最有名的作品“至善之圓”。這幅畫作在學校課本里有介紹,配圖是一張讓人提不起興趣的模糊小照片。 美術館大廳的一個角落,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畫家蒙泰利奧的人生。 蒙泰利奧於1657年出生在意大利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成功的皮料商人。他從小就對天文感興趣,成年後也發表過幾篇質量過關的論文。然而他在業界內得到關注主要還是因為他年紀輕輕就成為了當時設備最先進的天文臺的運營者。天文臺的投資人自然是他的父母。 25歲的某天,蒙泰利奧觀測到有顆奇特的流星。當時的天文學家大多相信流星是按直線運行的,而這顆流星的軌跡是條曲線。蒙泰利奧判斷那是一種沒被識別過的天體,這個發現讓他興奮極了。他後來坦言,當時他心中已經開始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新天體。叫它蒙泰利奧曲線流星,簡稱蒙泰利奧星,往後倘若發現其他類似的天體,可以叫獵戶座蒙泰利奧星I、英仙座蒙泰利奧星II-3…… 蒙泰利奧高調地公開了他的新發現。他在研討會的講臺上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發現這顆曲線流星的過程,等待眾人的讚歎。臺下的一名年輕人發問:“您說的不就是彗星?” 蒙泰利奧成為了天文學界、甚至全國的笑柄。他在回憶錄中這麼寫:人的一生如此短暫,和星星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被很多的後人記得,是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所以我選擇了天文學。天上的星星這麼多,只要僥倖發現一顆新的星星,就能以我的名字命名。以後人們提起那顆星星,便會念出我的名字。在當時的我看來,這個計劃非常完美。但是卻沒有實現,也許上帝有其他的安排。 他承認自己被慾望矇蔽了雙眼,竟然沒有發現所謂的“曲線流星”和彗星的相似之處,導致他雖然計算出軌跡,卻沒有發現那實際上應該被稱作“軌道”。他一生的榮耀在一瞬間變成笑話,在人群中飄散。他確信人們在他活著期間都會牢記這個笑話,而等他一死,他的存在就會同這個笑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論文寫好當天自己甚至得意洋洋地向家人、親戚和朋友保證即將會有一種全新的天體以“蒙泰利奧”命名。一想起這件事,他就羞愧得無法再次面對親友。 這個打擊令蒙泰利奧開始整日躺在床上,除了廁所,哪裡都不去。他一躺躺了半年。一天他的妻子受不了,就做了他最喜歡的咖啡,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讓他打起精神。據蒙泰利奧自己描述:瑪塔端著咖啡進來,眼神兇狠得像要拿劍把我從床上剜起來。我有些愧疚。這些日子都是她照顧我,她沒有像潑婦一樣地對我破口大罵、指責我忽視了身為丈夫的責任,儘管她有時會表現得不耐煩。我的意思是,她的丈夫已經對未來毫無憧憬,但她仍在極力維護他的尊嚴。想到這點,我就更加自責。自責讓我好幾次差點決定振作起來,即便只是假裝的,但我無法欺騙自己。 瑪塔把咖啡放在我的床邊的小桌子上。我看得出來她想勸我。也許她打早晨起就開始反覆練習說辭。我能想像她在廚房裡一邊喃喃自語,一邊揉麵團的樣子。她坐在我床邊,我等著一頓數落,但她什麼也沒說。很久之後她終於問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這個關鍵的問題,改變了我的人生。她問,你能向我解釋,那顆星星長什麼樣子嗎?她的語氣很溫和,讓我相信她是真心對我飽含善意。瑪塔和我從小認識,她是個好女人,但對數學和天文學一竅不通。為了讓她明白,我決定以繪畫的方式表達。正巧我床邊有紙和筆。我什麼也沒想。剛才瑪塔把咖啡杯放下時灑出了幾滴。就在我日常的草稿紙上。我拿起筆。一個圓。瑪塔突然站起來,我也嚇了一跳。她站起來時差點把咖啡打翻,幸好我們及時救下紙張。 草稿紙上的圓,便是後人稱作“至善之圓”的畫作。蒙泰利奧靠這幅畫名聲大噪,後來他放棄天文學,轉而成為了畫家,就結果而言,確實完成了他小時候的理想。(待續) 相關文章: 傅採杏/至善之圓(下) 傅採杏/洗衣機卷死了什麼 傅採杏/鬆動(上) 傅採杏/鬆動(下)
11月前
(八打靈再也23日訊)馬來網紅老師莫哈末法德里在臉書分享一些巫裔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去華小就讀的原因,包括數學比國小強、有紀律、學生沒以成績好或差分班、家長不介意老師懲罰學生等等,引起部分巫裔家長甚至老師熱議。 莫哈末法德里是在昨日在臉書發佈一則有關為何有巫裔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去華小就讀的帖文,並貼出這些家長寫下的原因。 他還說,“哪個點你們最認同的?”,並歡迎網民來補充。 根據他分享的巫裔家長的留言截圖顯示,有家長說,主要是因為要讓孩子掌握華語,以及華小的設備比國小較好,所以才把孩子送去華小就讀。 有一名家長則說,除了上述2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要孩子掌握好數學,因為華小的數學超強。有家長附議說,確實是這樣,其孩子的數學經常拿A。 另外,還看到有家長寫道,孩子在華小念書更加自律。有家長也認同表示,其4名孩子都是念華小,全部都很自律,學業也不錯。 與此同時,有一名家長指出,他選擇把孩子送去華小念書,是因為華小老師比較兇,家長也不介意孩子受罰,甚至被鞭打。 除此之外,有一名巫裔家長透露,其孩子在華小就讀一年級,家長禁止進入學校,校方要孩子獨立自己進學校,籬笆門還有一個告示“放手讓孩子獨立”。 有一名家長稱讚說,其孩子就讀的華小,沒有以學生成績好或差來分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沒有換班。 另外,截圖也看到,有一名巫裔家長說,他之所以把孩子送去華小就讀,是因為華小小班制,一班只有20名學生,可是附近的國小一班40人。 網民們對於家長的上述觀點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一名自稱在華小執教22年的巫裔老師說,她對於巫裔家長指華小更加自律、家長不介意老師對學生兇、華小的數學比較厲害的觀點有異議,因此,她堅持把孩子送去國小就讀。 這名老師補充,自從UPSR取消後,無論是華小、淡小還是國小,她覺得學生的學習熱忱正在直線下降。 有一名在中學執教的巫裔老師也反駁說,以本身的經驗來看,從華小畢業的巫裔學生的數學都很差。 另有一名在華小執教的巫統老師也說,上述有些觀點是對的,有些觀點則是錯的。她補充,每所學校都一樣的,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過,依然有不少巫裔家長認同上述家長的觀點,其中有一名巫裔家長說,他之所以把其6歲至12歲的孩子送去華小就讀,原因包括讓孩子可以跟友族小孩交流、多掌握一種語言、很守時、宗教課小班制,宗教老師可以更加關注每位孩子等等。 還有一名巫裔家長表示,華小確實紀律很好,學生早上7時30分前就已抵達學校。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