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人

1年前
受了迈克的影响,我开始购买张的书。不敢说自己是张迷,因为张迷也是一个很高的位置。 一开始在书局买张爱玲的书很容易认着。张爱玲的书封面是同一系列的不同颜色与设计。是作者的心意么?还是设计者很明白作者的心?《流言》的封面是靛蓝色的天出现了月亮(一如她在一篇序里所说——开个窗口见到蓝绿的天与月),《怨女》是黄底浅白的月,《传奇》是湖青色升上的月。都有月亮,但,没有半月弯月。年轻时的张身形瘦削,脸庞却不小,也像月一般。她经常描述月——蓝色的月光、30年前上海的月、柳原与流苏在饭店里对着不同窗外的月。 十几岁读张觉得好,但是中学里没有人读张。华文老师也不认识她,都在鼓吹五四。寂寞的17岁是没人懂的寂寞。中学毕业前,华文老师还要学生写篇论文,我竟然写张,应该是没拿什么分数。 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 那天翻旧杂志,看到《明报》月刊在90年代也出过一期张的专辑,刊了十几个名家的评述。最记得於梨华写的一段——她送机之前,与张去了间小咖啡室,张不点咖啡饮料,而是香草冰淇淋苏打,非常愉悦地享受,吃罢闭目养神。於梨华想问的都吞进肚里,张这种自在很似现代版的王菲。那期的封面算是很经典的一张,就是张爱玲只手叉着腰,低眼俯视,真的是俯视尘寰,看罢众生。 张的作品那时是一年左右才有一本出版,一年365天这么长,必须天天有的看,不然精神空虚,无以填补。于是天天有的是亦舒的连载,每一周也有数篇短文。啊亦舒也喜欢张,对张贫嘴一次〈相见欢〉,那是张后期的创作。里头有一小段写说棉袍像彩鳞的蛇盘着,又有形容走路鹅行鸭步与鸳鸯;下来又有描述鹅蛋脸,以及咸鸭蛋透出红影子。亦舒评说这段仿如进入动物园,又像吃泡饭。亦舒不赞同张的复出,又用了一个比喻——有如摩西再生显灵吓坏人。这形容让人喷饭、抵死。 宋淇传了这篇文章给张。对于自己中晚年的复出,张淡淡的回应,也轻轻扎了一针:“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后辈文人。”这样的两句话也真够玩味。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1】迈克/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2】张爱玲/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3】亦舒/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4】邓丽君/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5】刘文正/余棋华(新山) 【六日情/青涩年少迷了谁 06】林燕妮/余棋华(新山)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近来由于资讯流通迅速,古今中外文豪的生日,总有粉丝在网络庆祝、纪念,若遇上整数,比如但丁600岁诞辰,出版社、文化界还会办理相关活动,热闹好一阵子。 台湾教授李郁周在社交媒体,曾提及苏轼生日是阴历十二月十九日(坡寿),部分文人会在这一天举办雅集,为东坡贺寿。李教授在清代知名书法家何绍基日记,发现1844、1845、1846等年,都有关于坡寿的记录,可见这是何绍基与其友人行之有年的活动,并非一时兴起。 家人有点好奇,在坡寿这一天举办雅集,是何绍基和友人的创举,抑或时代风气使然?清末名人郑孝胥,因东坡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自号“海藏楼”,时人称为郑海藏,看来他亦是东坡的粉丝。曾任满洲国总理的郑孝胥,政治表现虽有争议,然而旧诗确实写得很好。家人翻阅《海藏楼诗集》,果然找到几首关于坡寿的诗,证实文人欢庆坡寿,不是何绍基的专利。 《海藏楼诗集》有诗〈东坡生日集翁铁梅斋中〉:“江上残年我又归,高斋雪后更添衣。终知此老堂堂在,剩觉虚名种种非。酒半题诗忘客去,香中读画爱肥梅。聚山楼外山能识,只欠相携看夕晖。”郑海藏诗浅白典雅,果然一绝。而“终知此老堂堂在”,指的便是苏东坡,海藏一句诗将东坡和当下的自己连结,确实是厉害手笔。然而尽管明知“剩觉虚名种种非”,海藏仍继续宦海沉浮,景仰东坡是一回事,但郑依然继续完成自己的志向。 为前辈文人做寿 而同治、光绪年间的大诗人陈三立,与郑孝胥齐名,家人亦查找《散原精舍诗文集》,的确也找到相关的几首诗。倘若广泛查阅清代文人日记、诗集,说不定会发现更多关于坡寿的种种。 民间拜观音,文人祝坡寿。郑孝胥亦曾于某年六月二十一日,为欧阳修集会贺寿。可见“为前辈文人做寿”,是郑孝胥的日常,他这个习惯相当有趣。清代这些文人生活尚称丰裕,才有心力为东坡贺寿。如今各地仍有不少东坡迷,若有人登高一呼,精心筹划新时代的坡寿相关活动,将千百年前的文豪,与现代人心灵结合,甚至衍生各式艺文创作,应该满有意思的。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