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級地震 超過150人受傷
|
品馨蔬食—傳承媽媽的味道 開啟健康飲食新篇章
|
南利達立 是下一任檳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慮降低對中關稅 部分降至50%至65%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級地震 超過150人受傷
|
品馨蔬食—傳承媽媽的味道 開啟健康飲食新篇章
|
南利達立 是下一任檳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慮降低對中關稅 部分降至50%至65%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土耳其6.2级地震 超过150人受伤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南利达立 是下一任槟州元首?
|
美媒:特朗普考虑降低对中关税 部分降至50%至65%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友
星雲
記一位文友——張久美/潘玉芳(牛汝莪)
《星洲日報》從我少年時一直陪伴著我,在我成長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通過報章,我交了一些文友,這些文友影響了我,不僅因此常投稿發表文章,達到磨鍊文筆學好華語的目的,還因此開拓視野,豐富了因出生貧瘠鄉區的中學生活。 我因出生在一個偏僻,沒自來水沒電流供應,沒有通訊郵址的鄉村,所以一直到上初中時認識一位住鎮上的同學,她願意讓我借用她的住址當通訊地址,才學會給報章投稿和交文友。那時我把認為寫得不錯的文章寄去《星洲日報》的【新苗】和中馬版的【少年園地】,但稿件常不被錄用,很傷心。記得當時(1974、75年左右)有位名叫張久美的文章常常見報,而且文章很長,讓我很羨慕,於是想向她討教,就給編輯寫信,請他幫忙轉交信給作者。編輯竟有求必應,我因此和她成了文友,頻密通信,分享生活點滴。 她寫的字很端正很美,看她的信是一件快樂的事。她也有其他文友,通過她,我也和他們成了文友。現實生活中我很少朋友。我住得很偏僻,當年交通不發達,我上學踏腳車獨來獨往,在學校因是學長也沒時間和同學交流,沒上學的日子我又要幫忙家裡農作。因為這群文友,後來我寫的文章進步了,也常被刊登。 記得有一回,我們仰慕的作家馬漢老師去波德申度假,會和幾個當地的文友會面。我和張久美約好一起去見他們。久美的家在雪州的雪邦,離我家幾十裡。哥哥前一天用摩托送我去她家,第二天我們兩個才搭巴士去波德申。那是我這鄉下妹長到17歲第一回搭巴士出遠門,跟一個小我1歲的文友!還記得我們從雪邦搭巴士到波德申必須先到一個叫朱湖的小鎮轉車。眼見時間分秒地過去,我們在朱湖這陌生的小地方等了好久,還搭不到去波德申的巴士,就想到搭順風車。於是我們伸手攔了一輛車。車上是一對友族男女,他們讓我們上車,載我們到靠近波德申的一個地方,再教我們搭巴士前往目的地。那一次真是人生中難忘之旅。我們終於見到馬漢老師,當年的文友,“波德申四劍客”——祝家華、林健國、張健安和石得發,還有來自永平的許育華。也許就是這樣的經驗,讓我開始有膽量走出鄉村,中學畢業後自己申請到都門的大學升學。 中學畢業後,我和久美還有斷斷續續通信。後來我結婚了在檳城工作,她理大畢業後在雪州獨中教書。相隔幾百裡,再見面時她帶著兩個孩子,在檳城。原來她因為第一個孩子早逝,決定放下工作,迴歸家庭,後來更因要照顧家翁回來夫家檳城。 相信有緣我們會再見 我們靠一年一次的賀年片互通信息。2019年初收到她的賀年片才知道她已經搬回雪州,原來她家翁已經逝世。她說她重回以前的獨中執教,我為她開心。在這個年紀要重回職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她以往的工作服務紀錄應該是很好的。看得出她很珍惜這次的機會。 “2019年開始重執教鞭,就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今年繼續教書,有同學問我什麼時候退休——退休?好像很怪了,之前我已在家21年了,現在完全沒想這,只是覺學電腦沒很快上手(我一直都不喜歡電子產品,更不曾去學電腦)……”那是2020年1月久美寄給我的賀年卡上的文字。不久,冠病席捲全球,我國也經歷了學校停課、轉上網課這重要的轉折。無法想像這對不太會操作電腦的人是多大的壓力。幸好我剛從教職退休,所以逃過了這考驗。隔年她寫信給我賀年,因為政府的行動管制使她買不到賀年卡。她告訴我她因冠病期間學校給學生上網課,自己也學會了操作電腦,還蠻開心網課也有好處,尤其在改考卷、作業時。我看了也替她開心。我知道那挺不容易的。 2022年是因前一年的冠病不可跨州跨縣回鄉過年後,終於可以回鄉的一年。我在過完年後想起還沒收到她的賀年卡,於是給了她一個簡訊:“今天才記起今年沒收到你的賀年卡。沒有MCO大家到處忙拜年,特忙哈……”她馬上回我簡訊:“這個新年我完全沒外出,也忘了賀年卡了——因為這一段時間我在進行化療——我得了肺癌……”什麼?這消息太震撼了,一時間我不知如何回應。這種病蠻難醫的。 今年1月9日,久美走了。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感受是“志未酬”!賀年片漸漸走入歷史,那個每年為我寄賀年片,在賀年片寫信的文友也離開了。我相信有緣我們會再見的。
1年前
星雲
星雲
我的文藝前輩馬侖先生/李開璇(新山)
黃貴文先生問,有沒有空喝茶?我說有。以為中東的戰爭和以色列會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來到咖啡館,見馬侖先生也在那裡,就不約而同,換了一個題目:馬華文藝。 馬侖是馬華文藝的一面旗幟,看見這面旗你就知道自己走近了文壇。他總是隨時隨地讓人們接近文壇。他走向喝茶地點的時候,總是提著一個塑膠袋,裡面裝著準備送人的文藝書。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其他文友的著作。他替那些很少出來打交道的文友們送書。 馬中斷交那些歲月,中國好像在地球上消失了,關於它的被轉述的消息都是些壞消息。中華文化成為國家的棄兒,中華兒女淪為二等公民。關於它的任何一件事都講不清楚,即便是純表演的舞獅舞龍不也被罵了一通?還有誰要跟你談馬華文藝?還沒開口,就覺得眼前彷彿站著一個獨裁者,你說什麼他都立刻反對。 然而我們憑著簡單的喜愛接近著它,感覺上是偷偷摸摸地進行著,彷彿做了一件很不應該的事。華文課開在下午放學後,其他同學都回家去了,全校已經一片肅靜,唯有我們這個華文班還有一點聲音。 喜歡新詩和華文刊物的幾個同學,私底下進行討論和分享,卻不讓學校和老師知道。書包裡的華文刊物,上正課時不能讓老師或巡察員看見,看見了是要被沒收的。我們的眼睛也就自然而然往學校以外的地方看。那時,幾家華文報的文藝園地,每個星期都會開出兩三朵文藝的花。好像開在沙漠上,非常的豔麗。 我讀書的時候要幫父母親做農事。家裡有幾畝橡膠園,“收膠”後的下午,有一點空閒的時間,便一面擦著手背仍舊發出臭味的膠絲,一面到住家附近一間雜貨店找報紙看。武俠小說和新聞往往已經握在別人手裡,文藝版卻鮮少有人問津。只要找到準沒有人跟你搶。可有時它無端端失蹤,因為店主認為這張不重要,拿去包東西或墊蔬菜去了。 通常也只有武俠和文藝我能好好讀上幾段,然而要從頭讀到尾卻很少能夠做到。一來環境吵雜,二來總有人邀我下象棋。儘管如此,作家們的名字被編者放在顯眼的地方,掠過眼簾又一再被提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易梵、雲裡風、原上草、一介、陳雪風、夢平、芭桐、馬侖、高坤鎮、凝秀等,隨便列舉便有這好幾個。感覺上他們是一群人,散佈在各地,有著共同的理想。 我那時不知道馬侖、夢平、芭桐、丘岷和邱子浩原來是同一個人,至於作家們寫了些什麼我也沒有特別的印象。不似高爾基、魯迅、巴金的印象深刻。然而他們將道地的生活寫了出來,說出了父母親們的心聲,我們少年的感受,這一點卻是沒有東西可以代替。 連篇累頁的新聞是特權人物的傳聲筒,而那些聲音都是些沒有營養的怪音,看了總是令人氣憤和不安,武俠小說則是逃避現實的麻醉藥。只有文藝的園圃裡散發著純真的生活氣息。它是一條涓涓的流水,我們在裡頭滌盪卻渾然不知。 夢平先生就坐在我的前面,我還保留著對他的仰慕,所以向來稱他為“前輩”。夢平寫小說很快,什麼題材似乎都可以應付,手到擒來遊刃有餘,雖然不怎麼在乎文字的雕琢。他談到好友高秀的時候,說高秀的文筆非常好,在他之上。然後說,他寫了大約200篇小說,當年在黃梨鄉的10年最為多產。然而並不是因為他特別有才華,而是由於勤勞。 嚴歌苓女士也說過同樣的話,當時她在發表一場演講。她說,寫小說不是有沒有才華的問題,而是取決於你付出多大努力。這是一項勞力密集的工作,作家是另一類工人,他們進行著腦力的勞動。 一隻孜孜不倦的工蜂 馬侖已達望九之年,顯得有些疲憊。但是他不願意呆在家中,老是要到處走動。我的兩個寫作的朋友黃貴文先生和宋銘先生都曾經載過他。有時候,他的兒子丘量棟先生把他載到聚會地點。 他說,有一次他的一個親戚載他到吉隆坡,經過一個花園時,他想起,碧澄先生就住在那個花園,趕忙按照地址尋上門去,果然見到了碧澄。他們就這樣成為好朋友了。前些年,碧澄來到新山,特別叫馬侖安排一桌文友互相認識。他們的圈子以這樣的方式不斷擴大。 他講話時聲量很低,周遭稍微有點吵,就會被蓋過。他又患有青光眼,給他的腦力勞動帶來不小的困難。然而他在青光眼的蹂躪下,竟在疫情期間完成了一部關於這個瘟疫的長篇小說。 這許多年來他寫了不少關於作家的事蹟,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似乎使他更加看透人生。他很隨意地談論著文壇的幾件趣事,估計我們認識哪些文友,就談誰。 想起當年馬華文史界有“三劍客”,就是方修、趙戎和馬侖,後來黃梅雨也加入這個行列。姑且不論成績如何,光是願意下放文史界的爛攤子當苦役,就已經叫人肅然起敬了。如今只剩下馬侖一人,可謂奇貨可居。他可是一張藍圖畫到底,緊握著馬華文藝的旗幟,不曾做過逃兵。 馬侖把一本新出版的《馬侖序跋導言及其他》推到我面前。這麼快!又出新書!我說,旋即看見封面內頁他揮灑的簽名,還是一貫的稱我為“李開璇兄”。真不好意思,我小他十多歲,應該是“老弟”了。馬侖自然不會在這裡混淆,然而他溫文儒雅的氣質總是經常無緣無故外洩。寫新詩的黃貴文先生也拿著一本,正在翻閱。 集子裡有四十多篇文章,是他多年來給文友的新書寫的序文、獻辭或俳句。他在這些文章裡暢談他們交往的經過,給這些同道適當的鼓勵和肯定。附上圖片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字裡行間也隨處可見他對文藝的評論和觀點。 曾經有人把這種現象評為文藝界的互相吹捧,責為不健康的風氣。當然,過度的和不符合事實的褒揚可以被這樣詬病,然而我們確實無需對這種現象過於呵責,實際上從這些所謂“吹捧”中寫作人並無什麼利益可圖。馬華文藝既得不到國家的認同,也缺乏系統性的支持,每個作家都是一根自生自滅的野草,彼此之間要是沒有一點感情,不是這樣互通聲息,單有藝術的評論又有何用?這三尺文壇能夠支撐到今天嗎?寫作人通常都很脆弱,沒有幾個生來就是百毒不侵的勇士。總覺得馬侖先生在寫作人之間的溝通串聯,正是好比一隻孜孜不倦的工蜂,呵護著它的巢。 馬華作家在華文文藝界大抵都稱不上“頂尖”。一來,這裡不是中華文化的中心,而是邊緣。邊緣大抵不會被中心看重,更不會被選為標杆。我們的作家的確也只是做些傳承的工作,扮演一個外國作家的角色。再多的“吹捧”,料想也不會改變這個認知。 對於“名聲”我們無需過於追求也不宜完全漠視,至於自己為什麼獲得那樣的名聲,或者為何失去了,又或何以受損了,都應該給與認真的對待。自己心中有把尺,不是別人一句評語就可以左右的。 正因為平凡,我們這裡的寫作人沒有頂尖作家那樣的思想包袱,不怎麼受“名譽”的影響,而是看破了天命似的寫生活拋給他們的題材,按照自己的能力走自己的道路。“頂尖”需要“平凡”襯托,綠葉牡丹,相得益彰。而平凡作者的付出也是付出,有同樣的意義和價值。 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馬侖。他所做的,何嘗不是我們以前所做的那些事,幾個文友經常互相聯繫的版本?只是,馬侖把它變成了自己畢生的使命,而我們只當它為一種社交活動。
1年前
星雲
更多文友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