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日本文学

此书在日本读书界也不像以往那样引起很大的话题,只是出现褒贬不一的意见。我想这样的结果,也得归咎于…… 村上春树非常多产,除了小说,他也写了不少有趣的游记和散文,以及翻译一些西方经典著作。村上对文学的执着,就如他日复一日的跑步般坚持不懈,他在散文集《弃猫》甚至提过自己因为太专注写作,以致多年未联系过父亲。但是,若读遍其长篇小说,你会发现村上的题材不算多变,反而追求不断写出比上一部更完美的作品。 比如《发条鸟年代记》里许多不详细的叙述,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则完整发展出了“弑父情结”主题;多年后的《刺杀骑士团长》,更是将前述两部作品的情节再推进。《刺杀骑士团长》不但借鉴《伟大的盖兹比》的背景与情节设定,也对南京大屠杀及日本311大地震有所着墨,表达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怀。相较《海边的卡夫卡》的主角中田在杀死强尼·沃卡后就草草结束,《刺杀骑士团长》则以衔接“两个世界”的桥段,让故事变得更完整,不再只专注于诉说自己的故事,已然是对社会也有深度关怀。 直至去年,村上突然发表令人惊讶的长篇——《城市与其不确定之墙》。这部作品与其他长篇最大不同,在于这是村上第三次改写的作品(并用回当初在文学杂志上使用的旧标题)。同一部作品早已在1985年以《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书名出版,并因为里头“两个世界”互相交错等设定,让许多读者誉为是村上最好的长篇。可惜在日本文学界,这部作品中的“两个世界”被批评为既没有对立也没有对比,而且主角最后选择留在城市中并走向森林的剧情等都让人匪夷所思,无法了解作者意图。 或许这些酷评也说中了村上的心坎里去,让他多年以后仍改写旧作。我非常喜欢《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因此在读着《城市与其不确定之墙》时,难免试着寻找更多延伸剧情及新元素。但不同于《刺杀骑士团长》那样修正了《1Q84》篇幅过长而累赘的毛病,这一次还真只是抄下之前的剧情,再加上更多的细节罢了,比如说独角兽的生态及如何死去等课题,或者是叙述者进城前如何被门卫剥开影子,以及之后身体多虚弱并需要时间恢复等。 虽然在新作中,村上更专注于书写墙内世界,但他选择把被批评的部分,以《刺杀骑士团长》中衔接“两个世界”的方式来推进情节。对于肯定这部新作的读者来说,这样可以让原本墙内与墙外的“两个世界”,解释为能够来去自如的有机存在;而围着城市的墙,也能解释为人心与外在世界的隔阂。但若站在另一头的立场来看,村上除了因为完美主义而修正年轻时期的彷徨,更是迎合当年批评这部作品的学者,才“重写”旧作。 阅读这部新作,我由满心期待,到读完后无以言喻的失落,很大原因在于:❶整部作品只是以更详细的方式抄写《世界末日与冷酷意境》,导致整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最后100页左右才得以发展;❷不知道为什么村上也同时“复刻”旧作的晦涩,以及有点稚拙的比喻,以致于在村上其他长篇作品中看见的日渐成熟,全都在这部新作中一笔勾销了。 毫不意外,此书在日本读书界也不像以往那样引起很大的话题,只是出现褒贬不一的意见。我想这样的结果,也得归咎于最后发展出的新情节中,主角遇上一个引用自披头四歌曲〈黄色潜水艇〉来命名的少年,却再次让整个故事退回扑朔迷离的阶段,过多的细节描述,但没有帮助故事的发展,也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隐喻。 村上春树的作品,或许在《刺杀骑士团长》已获得最完美的创作形态。这一部新作,只是修补旧作中的元素罢了。若是期待阅读一本全新小说,你或许会失落;但若你原本就认为《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充满缺陷且需要改写,那这部《城市与其不确定之墙》应该可以满足你的阅读需求。 相关文章: 叶蕙/去见赖明珠 彭健伟/村上春树的书房 【读家说书】叶蕙 / 村上新作讲什么? 【读家说书】许赫予 / 村上世界,诡秘的街道与墙
8月前
《斜阳》问世一年后,太宰治投入玉川上水。对高敏人来说,离开或是最幸福的。只是…… 认为太宰治只是废的,大概不曾读过这部以情人日记为蓝本,由书信日记组成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秩序混乱的战后日本,民众对天皇的信仰日渐薄弱,曾经辉煌的贵族在宪法改革下失去了原有的一切,包括身分和家财。“贵族”一词于平头百姓而言极遥远,未必能够体会故事人物的矛盾与彷徨。但试想像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甚至用以自我定义了大半辈子的,在一夕间被剥夺,或能理解那令人痛苦不安的尴尬窘境。 这项改革是对贵族融入平民生活的大考验,同时也是对平民接纳昔日贵族的大考验。其中的矛盾点就在于平民一方面羡慕贵族非凡气质与光鲜身分,同时又歧视贵族对民生的一无所知;贵族渴望平民的接纳,却又放不下尊严和骄傲。在这样的情形底下,和子的母亲选择逃避。她的心早随着丈夫一起死去,留下的只是一副高雅的躯壳——就像她最爱的玫瑰那样优雅而骄傲地凋零。 和子是个在面对丈夫的猜忌诋毁时,毅然离婚的坚毅女子。为让母亲安享晚年,她抛去贵族身分,与村民一同下田劳作。她敢于承担过失,无惧村民批评,认真自我反省。她相中上原先生这个跌落泥沼,还玩得一身污秽的凡俗人物,企图怀上一个凡俗人的骨肉。在她眼里,孩子是她完全成为平民的见证,也是她走完人生下半场的唯一动力。因此在目的达成后,她直接断绝来往,对他的昵称也由原来亲昵的M.C.(My Child)改成了戏谑的M.C.(My Comedian)。 从军归来的直治是太宰治的自我投射。他老早看清所谓贵族只是虚伪不堪的高级乞丐,他所追求的是不装模作样的精神贵族。可惜他所生活的环境,乃至整个社会,都少不了曲意逢迎和粉饰太平。而人只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就像第三章的〈夕颜日志〉:“我故作早熟,人们传言我早熟。我假装懒惰,人们传言我很懒惰。我假装不会写小说,人们传言我不会写。然而,当我真的很痛苦,不禁呻吟时,人们传言我假装痛苦。” 是否像极世人对太宰治的刻板印象? 动乱年代,贵族光环并未给他带来任何优势,反倒让他过早见识人间丑恶。他理应为自己的贵族身分感到骄傲,可是贵族的虚伪令他自觉污秽不堪。他渴望被平民接纳,可无法全然抛去已深入骨髓的贵族思想。他勤奋上进,却被身边人认为不合群。他不好意思占人便宜,结果又被曲解成是故作高傲。 他夹在贵族与平民之间,似一个半人半兽的尴尬存在。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被接纳,至死都抛不开时代变迁给他套上的两道精神枷锁——没落的贵族身分,还有对自我沦丧的不甘。 《斜阳》问世一年后,太宰治投入玉川上水。对高敏人来说,离开或是最幸福的。只是,世上大约再无人能似他那般粗暴地揭穿世人的懦弱与无情,更不会再有人能如此温柔而绝望地说: 没有虚饰也没有客套,一个人自尊自傲地活着。这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很好,然而我毫无办法。——〈水仙〉 相关文章: 【读家投稿】周嘉珉 / 金阁的华丽与暴烈 周嘉珉 / 迷茫時,遇见这小小刊物 周嘉珉 / 兰生幽谷 【青春作家的青春无悔(二)】周嘉珉 / 乐园 似是故人来/周嘉珉(亚罗士打) 周嘉珉/《玉骨遥》宿命与代价 周嘉珉/《梦中的那片海》追梦人的梦醒时分 学外文 / 周嘉珉(亚罗士打) 从书房到厨房/周嘉珉(亚罗士打)
9月前
5个故事基本都以同一模式铺陈:主角对人生感到疑惑,因缘巧合之下到社区中心图书馆借书,进而认识小百合。每个人第一次见到小百合都会目瞪口呆——小百合那双制作羊毛毡小玩偶的巧手,与她壮硕的身形成了强烈对比。 青山美智子誉为治疗系作家,在日本得过无数文学大赏。她作品里的角色是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写照,因此格外打动人心。她的文字没有刻意操弄情绪,散发出隽永的幽香。 《失物请洽图书室》由5个独立故事构成,但每位主角都会客串在其他故事,因此读起来就像连续剧。5位主角分别是百货公司售货员(藤木朋香)、家具公司会计(浦濑谅)、职业妇女兼新手妈妈(崎谷夏美)、尼特族(菅田浩弥)和退休人士(权野正雄)。社区中心图书管理员——小町小百合,是将每位主角串连起来的灵魂人物。不起眼的社区中心图书馆,是每位主角重拾人生的起点,而与小百合的相遇,更成了大家重新思考人生的力量。 5个故事基本都以同一模式铺陈:主角对人生感到疑惑,因缘巧合之下到社区中心图书馆借书,进而认识小百合。每个人第一次见到小百合都会目瞪口呆——小百合那双制作羊毛毡小玩偶的巧手,与她壮硕的身形成了强烈对比。小百合每次帮主角搜寻书籍时,都会把一本不相关的书列在推荐书单上,并随书单附上一只她亲手制作的羊毛毡小玩偶。主角初次看到不相关的书时十分困惑,但也欣然接受推荐,默默阅读。从抽屉随机拿出来送给主角羊毛毡小玩偶,虽然表面上跟所有事都毫无关联,却是最后引领主角看透困境的盲点,救赎他们茫然之心的明灯。 走不下去?学螃蟹横行吧 我最喜欢正雄与女儿的一段对话:“爸爸那时候说,学螃蟹走路很有意思,风景横着从眼前掠过,看到的世界比以前广阔了。横着走,就变成了宽景视角呢……长大以后,我还是经常想起爸爸当时说的这句话。如果一直看着前面,视野就会变窄。所以每当我苦于不知该怎么走下去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不妨试着换一个宽广的视角,卸下肩上的压力,学学螃蟹走路。”除了横着走,还可以倒着走,同一幅景象,可以有全然不同的体验。 大部分人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做,或在人生不如意时,只会埋怨,却不知道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改变现状。有时我们被盲点遮蔽双眼,却依然在原有的框架里去搜寻解答。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无法体验每一种人生,可是“阅读”却是一个可以广阔我们视野的手段,而且这个嗜好的成本不高。青山美智子试图透过主角和图书馆的相遇告诉我们,人生的无限可能或许就隐藏在一本我们从没留意过的书里面。 《失物请洽图书室》适合在静谧的周末,配着一杯茉莉茶,慢慢细嚼。它没有过时的说教,也没有心灵鸡汤的安慰。5个主角,5个平凡的人生,却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相关文章: 萧婉思博士/打破哲学无用论 把哲学带出象牙塔 萧婉思/我们该任由老马继续说下去吗? 萧婉思/哲学中“自由”的概念 萧婉思/我们都有物种歧视 萧婉思/他与它:生命贵贱之分 萧婉思/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萧婉思/人生有意义吗? 萧婉思/你怎么确定你真的存在? 萧婉思/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9月前
沟口的口吃产生了时差,时差空间形成精神压抑和幻想。然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期望,迫使他舍弃虚构的美好金阁,加上老师嫖妓和敛财,无一不加深他对这些“金阁污染物”的痛恨。 1950年7月2日,京都鹿苑寺舍利殿(俗称金阁)遭见习僧人烧毁。三岛由纪夫为探讨见习僧人的犯罪心理,走访金阁寺周围地区与见习僧人位于舞鹤的老家,再写成小说。 与现实中纵火的见习僧人一样,小说主角沟口体弱口吃。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而沟通代表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连系。口吃使他心里想的和他嘴上说的,永远无法同步。如此,日常社交的困顿如排挤嘲笑只是表象,实际上他早认定自己不属于当下新鲜世界,而属于变质腐臭的过期世界。 与想像的金阁有落差 自我压抑使他渴望占有和主宰权——他既以羡慕的口吻形容返校学长的风姿气概,背地里却用生锈铅笔刀刮花学长漂亮的剑鞘;此外,他对有为子求而不得就诅咒对方死,显得心理矛盾、偏激。 这是时差所产生的对立,也是小说的基调。 沟口对金阁的完美想像使我想起张爱玲〈童言无忌〉:“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 想像与现实总有落差。如同沟口第一次见到金阁——原来只是老旧发黑的矮小三层建筑,顶端的凤凰也只是乌鸦栖息。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令沟口怀疑起自己一直以来建立的“美”。他对寺内展示的精致金阁模型的热爱,具体化了他眼中的双面错位世界。 那次以后,沟口总以黑夜陪衬金阁。因他的残缺、自卑和压抑,都只能在自己想像中的精神世界里得到抒发和填补。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金阁或被美军炸毁时,沟口才忽觉自己与金阁平等。因金阁的不朽产生了裂缝,而残缺的他也才得以走近金阁。但事与愿违。自身残缺与金阁的美好不断拉扯,美好逐渐掌控残缺。比如每当要与女人亲热时,金阁就会闪现。金阁已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他禁锢自我的枷锁,阻断他对世俗的欲望,令他无法如愿当个“寻常人”。一来二去,他喂养在精神世界里的自尊膨胀到顶点,肯定了他摧毁金阁的念头。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正面冲突,夹在二者间的沟口终于崩溃。能将他的黑暗翻译成光明的鹤川的离去,有丑陋“内翻足”的柏木的出现,象征他的内心变化。柏木利用他人同情来玩弄女人的行为,释放了他藏在潜意识里的嗜血暴君。柏木有个独特的美学思想——美的无益。换言之,他爱转瞬即逝的美、经过而不留任何痕迹的美,是以从不留恋美,还能毫不留情的摧毁美。柏木羞辱插花师的情节体现了这一点,同时破坏了鹤川仅存的最后光明。 如何区分虚实与美丑? 沟口的口吃产生了时差,时差空间形成精神压抑和幻想。然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期望,迫使他舍弃虚构的美好金阁,加上老师嫖妓和敛财,无一不加深他对这些“金阁污染物”的痛恨。 或许在沟口看来,只有烧毁金阁才能留住他理想中能容下全世界的金阁。 如何区分并选择虚实与美丑,我想这是三岛透过这部小说留下的一个人生命题。
1年前
暌违6年,村上春树终于又有新的长篇面世了。预定4月13日推出的新作沿用中篇小说《街和它不确定的墙》的书名,读过村上作品的人想必对这样的书名备感亲切。旧作曾发表于1980年9月号的文艺杂志《文学界》,怎地成为村上口中的“失败之作”?学界称其为奇幻作品,因它没有推出单行本或收进任何文集。 村上铁粉皆知村上有几部长篇是由短篇延伸发展而来,如《挪威的森林》(1987)的原型是《萤火虫》(1983),《发条鸟年代记》(1994-1995)的雏形是《发条鸟与星期二的女人们》(1986),而《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1985,以下简称《世界》)的部分情节源自《街和它不确定的墙》。 我们来回顾一下《世界》的内容。小说采取双线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交叉推进。“冷酷异境”描述的是现实社会,背景设定在东京,关键词为计算士、组织、独角兽头骨、黑鬼和图书馆女孩,主人公是“我”。在“世界末日”的篇章里,故事发生在“街”(可理解为英文的Town)的城墙之内,住在那里的人没心,住民们全都舍弃了自己的影子,因此无爱也无感情。关键词为符号士、上校、墙、守门人和森林,主人公自称“仆” 。实际上 “我” 与 “仆”为同一个人的分身,计算士与符号士乃是敌对的关系,两者都在争夺数据资料。 在“世界末日”里的“街”与世隔绝。影子原是“仆”的一部分,实际上影子就是“仆”的意识核心,然而打从它离开“仆”的瞬间便已成为他者。“街”正是“仆”的弱点所在,指涉“世界末日”(概念的架空世界)之不完整。 “墙”在村上作品中是极其重要的意象,出现在多部小说中。影子豫表表层的心,也是影子和“仆”对立的原因。“世界末日”的“仆”失去了影子,却在“冷酷异境”得到新的生命。原初毫无关联的两条故事线,最终结合为一体。 《世界》里的女孩成为图书管理员,“我”负责阅读图书馆中成千上万的“古老的梦”。“我”在读梦的过程中爱上了图书馆女孩。某天,“古老的梦”毫无征兆地苏醒了,告诉我“世界末日”中那些无心的生命永远无法摆脱虚无与悲伤。于是“仆”决定重拾影子,找回自己的心,返回“我”所存活的现实世界。 “世界末日”其实是“我”在自己脑的回路中创建出来的乌托邦世界,也是进入《世界》的密码。 村上在专访中表示他并不满意旧作的故事,但里头存在着什么“东西”令他想要重写。因此他决定给小说赋予新的灵魂,让《街和它不确定的墙》重现人间。出版社的文宣是“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必须回到那个城市,仿佛古老的梦在隐藏的档案里被唤醒,一个被封存的故事开始静悄悄地推动。” 也许我们可期待新作是《世界》的续篇,就如某些系列电影的“前传”或“后传”之类一样。这部在1985年完成的小说,鲜明地描绘了人类在知识社会的意识问题。人脑自主地产生意识,但电脑(包括人工智能)不可能产生意识。旧作的故事留下的悬念,或许能在新作中找出明确的答案。 相关文章:许赫予 / 村上世界,诡秘的街道与墙
2年前
前几天(4月13日)村上春树又出新书了,据说这次的新作跟旧作《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有很大的联系,这已是书迷热议的话题了。本期【读家】的导读人叶蕙与许赫予同为重度村上迷,两人又会如何解读呢? 今年2月1日,日本各大网站突然公布村上春树将于4月13日发行新的长篇小说《街と、その不确かな壁》(按:叶蕙译为《街和它不确定的墙》)。这本小说是2017年发行《刺杀骑士团长》后暌违6年的作品,村上总共写下1200张原稿,编排成书后总共672页。在一宣布发行日期后,预约数就立即夺下日本亚马逊文学作品畅销排行的第一名直至今天,可见村上春树的日本文坛地位仍是无可动摇。目前虽然并未公布小说内容,但负责发行的日方出版社——新潮社官网上,以下列的介绍作为这次的宣传:必须前往那一个街道。不论将发生任何事情——深藏在书库里的“以前的梦”被揭开,仿佛被唤醒似地,被封印的“故事”深沉而安静地开始活动。那里是足以动摇灵魂的,纯度100%的村上世界。 ◢村上迷看出新旧小说的关联 相信熟悉村上的书友读完以上宣传文案,立刻想起的肯定是他1985年那部《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目前日本的村上书迷(或称:ハルキスト/HARUKIST)也在关注这两部作品的关联性。在那之前,村上曾在1980年文学杂志《文学界》发表过相同标题的中篇小说,但从未收录在其他作品集,因此这部中篇作品一直只在狂热的村上粉之间提及。我们来试读其中的内容:   在秋天,发光的金色毛发覆盖着野兽们的身体。然后在那额头上,长着一根颜色极白的角。它们在冷飕飕的河川清洗自己的脚蹄,伸长脖子咀嚼夏天里的红色果实。     那是个完美的季节。     我站在沿着西边墙壁设立的古老望楼,等待下午5点的号角声。号角会被长长地吹一声,然后再被短短地吹三声,那是被规定的事情。柔和的号角声在迟迟不肯落日的街角响起,仿佛缓缓地窜过古老的回忆般。   单看这段叙述我们便可确定,这部中篇作品其实就是《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原型,而这次发表的新作,也可推测为是把这个原型再次创作,或许会是一部使用过往小说元素的全新作品,或是大幅更动情节及修改后的作品。会这么猜测是由于村上曾在所有长篇小说(如:《发条鸟年代记》、《海边的卡夫卡》及《刺杀骑士团长》)使用“两个世界”的概念来创作,甚至在第三本的《1Q84》里,还发展成了“三个世界”故事同时进行的情况。   ◢书写相同主题,写作专求精进 由此可见,村上并非是以多样题材创作,而是借由反复书写相同主题,逐渐精进的作家。从过去描述两个世界的交错并参杂战争与暴力题材的《发条鸟年代记》、进而发展出弑父情结的《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是一度回归到寻觅爱情的《1Q84》、然后到向费兹杰罗《伟大的盖兹比》致敬的同时也把《海边的卡夫卡》中弑父情结过程变得更完整的《刺杀骑士团长》。虽然这些作品各自读起来也会感觉类似,但这种既视感或许也就是村上一直以来换汤不换药、专求精进的写作方式所致。同时,我们也可在他作品中引用的现实题材,看出他越来越关心社会,这也让提及南京大屠杀的《刺杀骑士团长》被议论了一番。   然而,在这些不断书写两个世界(或是三个世界)的长篇作品里头,唯一让村上认为完成度不足而没有发表的,之后就发展成中篇小说《街と、その不确かな壁 》(也就是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原型)。关于这部作品的完成度问题,常年研究村上作品的加藤典洋曾说,即使是在之后以其为素材写出的《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主角最后违背自己影子提出的伦理价值,不离开被墙壁围绕的街道,选择走向森林的结尾让人难以理解,而且没有提出留在墙里的充分理由,让整部作品的各种隐喻,瞬间变得稚拙。   在更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主要情节:     世界的尽头是一个被高墙与世隔绝的镇子,我在进入镇子的时候像其他镇民一样放弃了自己的影子。镇子里气氛祥和,居民相安无事,然而他们都失去了影子,也失去了心,没有感情也没有爱。不能完全失去心的居民会被放逐到森林深处过着艰苦的生活。   居民们的心已被嵌入无数独角兽头骨化为“古老的梦”存放在图书馆中,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这些梦。在读梦过程中“我”爱上了图书馆的女管理员。“我”的影子一直在鼓动“我”逃离这个镇子,但“我”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而决定读出图书馆管理员的心,并与她一起去森林深处生活。 因为我发现了这个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   ◢两个世界没有强烈对立? 针对这部作品,任职于广岛大学的文学评论家远藤伸治在《村上春树——“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论为了再去篡改“世界”》一文中提到,这部作品在日本获得文学奖中的谷崎润一郎奖赏后,许多评审包括知名的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大江健三郎也说,若自己来写这一部作品的话,他会把其中一个世界写得非常贴近现实来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另一位知名作家远藤周作也批评道,小说里头没有对比也没有对立,为什么村上会让两个故事同时进行,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然而这个写作特点,让日本文坛出现崭新的评价方式——往后的文学评论家将村上创造出的两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人的意识表层与深层之分,没有显著的对立却互相影响。但是,问题出在“世界的终结”里被墙壁围绕、不允许有缺憾的存在(包括野兽、影子、住在森林里拥有自己内心的人们的“完整的街道”)结尾,当主角的影子劝说自己离开这个牺牲弱者们来维持完整体系的墙内街道时,主角回道自己在图书馆发现的女孩仍拥有自己内心,决定留下并和女孩走向墙内的森林。读来似乎合理,但还是欠缺说服力。   原因在于,这部作品中两个世界的不断交错,让人想起墙内世界就像不断让各种价值循环流动,同时也联想到在自我终结的高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生活。主角的影子认为,就因为那是借由弱者的牺牲来成就的墙内生活,主角应该要和自己逃离到墙外。但是村上却让主角反抗影子主张的理论,使得读者无法清楚理解村上的立场是什么。在此,顺便提及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当年日本轰动一时的奥姆真理教,有个信徒由于在封闭的集体生活中偷偷带着这本小说每晚翻阅,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处在被蓄意虚构的劣质故事后,逃离了教会。我想这件事情也同时告诉我们,文学如何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力量。 ◢“墙”的隐喻还在变化中 根据以上回顾的内容,当我们回忆起村上2009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发表的感言:“在高墙与鸡蛋面前,我永远站在鸡蛋的一方”时,或许我们也可以借此参考多年后村上对于“墙”隐喻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还在进行着,当看到新书标题中“不确定之墙”时,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村上该如何再回到《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世界中,去解释当年所创造出来的围墙,而为什么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表这部新作?最后,最让人佩服的,还是村上春树总是能让他的读者创造更多的解读与期待。 继续阅读:叶蕙 / 村上新作讲什么?
2年前
如果说做研究这条路是孤独的,那么梁月梅的孤独也许是双倍的,因为在马来西亚,应该很难找到另一个像她那般深入研究日本文学和夏目漱石的学者。 今年10月,吉隆坡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FKL)主办一场关于日本文学和夏目漱石的讲座,主讲人是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的文学院助理教授梁月梅博士。当时主办单位苦于找不到适合的人主持这场讲座,问梁月梅有没有人选推荐,她也想不出有谁适合主持这场讲座,因为十多年前当她从日本回国教书,都是默默一个人研究日本文学和夏目漱石,身边没有一起做研究的学术伙伴。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访问中,请她谈谈做研究的苦与乐时,她马上想到的是“孤独”这两个字。 梁月梅接触日本文学的起步不算早,因为她是直到就读马来亚大学(UM)东亚研究系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日文和接触日本文学。在那之前,她最感兴趣的其实是中国文学,为了进马大中文系,她还特地报读STPM华文科,可是结果还是进了东亚研究系,副修中文系。 到广岛大学当交换生后重返读研 那时候1990年代,正是我国向东学习政策非常火热的时期,许多人都向往就读东亚研究系。她读了两年后,有幸当交换生到日本广岛大学留学一年。那一年的经历令她大开眼界,所以相隔几年后,她申请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奖学金,在2002至2008年这段期间重返广岛大学就读研究所。 在广岛大学读研的那些年,她主要研究明治、大正和昭和时期的日本文学,尤其着眼于有“国民大作家”之誉的夏目漱石(1867-1916年)。她以比较文学为研究方向,把夏目漱石跟英国及德国文学,例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和E.T.A.霍夫曼(E.T.A. Hoffmann)的作品做比较。 欣赏夏目漱石的才华及骨气 为什么是夏目漱石呢?很大原因是因为夏目漱石是她第一个认识的日本作家,她第一次读他的长篇小说《心》的时候,就深深对他描写人性之细腻感到佩服不已。比如说,书中主角发现朋友自杀身亡,他第一时间不是去查看朋友的状况或是向人求救,而是去看那个人的遗书有没有写下对他不利的事情。这种将人性刻画入骨的描写使她内心受到震动,不禁好奇他的其他作品对人性会有怎样的描写。 后来到日本留学,她拜读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常常读着读着就笑了出来,这跟之前读他著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于是做论文时就锁定了他。 除了喜欢他的作品,她也很欣赏他有骨气。例如,日本政府要授予他博士称号,但由于太晚通知了,因此他写信婉拒这项荣誉。然而,日本政府仍执意要授予他博士称号,这就令他很不高兴了,于是他写第二封信直接表达他的不悦。梁月梅心想,一个作家敢那样子对政府说话,可见他不怕威权也不在乎对方是谁,这一点是她非常欣赏夏目漱石的原因之一。 研究压力大差点换题目 在日本,虽然研究资源很丰富,但要知道夏目漱石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基本上他已经被360度研究透彻,研究者要找到一个崭新的切入点是非常困难的事。梁月梅说:“我们常常就被问说:‘你的originality(创见)呢?你自己发现的新观点呢?’我们一直被问这个问题,所以这方面我觉得挺有压力的。” 而且别忘了,当时她学日文才学了四五年,却要以非母语在日本当地研究日本文学,那个压力非常大,所以她曾考虑要不要干脆换题目,做社会学或其他学科的研究。后来在辅导员的开解下,她觉得好吧,反正人生中有很多选择其实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不如再坚持一下,结果不知不觉顺利完成了论文。 身为外国人在日本研究日本文学,她觉得虽然压力很大,不过幸好身边有很多贵人,所以如果跟夏目漱石当年去英国留学,被经费问题还有精神衰弱折磨的遭遇比较,她还是算很幸运的。 大马缺乏研究资源 然而,毕业回到马来西亚后,当她要继续钻研夏目漱石就遇到了很多挫折,其中最大问题是缺乏研究资源,要找资料非常困难,她往往只能拜托日本友人帮忙搜集文献,但她又不想麻烦别人,所以每当遇到瓶颈,她只好改变原来方向,尝试从别的角度出发。她感叹:“就这样子反反复复,好像很多东西都在等待被完成,所以其实挺困扰的。” 当年她去广岛大学读研究所时,同年一起去日本的马来西亚人当中,只有她一个研究日本文学。即使毕业回国后,虽然本地不乏研究日本经济、日本政治和日语的学者,可是如果说日本文学,她则没有同好可以跟她作伴。 当然,除了夏目漱石,她也想过研究其他题目。比如二战期间,有些日本作家例如《放浪记》的作者林芙美子,曾以记者身分到过南洋,也许这是一个可以开拓的题材。不过,以前已经有一些学者研究过这个题目,另一个她担忧的事情是,如果再深入挖掘的话,说不定会发掘出一些无法直面的历史疮疤,所以她还在考虑要不要做这个研究。 要研究日本文学   先学好日文多写作 目前,梁月梅是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媒体、语文和文化系副主任,主要教日文和中文。对于将来想要研究日本文学的本地学生,她的建议是先把日文的基础打好,因为如果要研究外国文学,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文。而日文的书写系统较为复杂,现代日文由几种文字构成,包括起源于中国文字的汉字,还有表音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单单这些文字就已经让很多学日文的人觉得头痛。 另外,不管要研究哪个国家的文学,她都觉得不能只有“输入”(Input)没有“输出”(Output),可以的话应该尝试写作,把写作当作倾诉的出口和知识的反刍。她本身很喜欢写作,觉得写作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享受,其创作的日文短篇小说(2006年)和诗作(2008年)曾经得奖,诗作和翻译作品也曾分别刊登于《世界诗歌年鉴》和日本的《现代诗手帖》。 明年是我国推行向东学习政策40周年,过去这些年间,我国学习日语的人不少,但是在大学里专注研究日本文学的人不多。这些年来,她除了深刻体会“孤独”两个字之外,也常常走到某个点的时候,因为遇到瓶颈而需要重新寻找新的视点切入。她只求在研究日本文学的这条路上,“有一天有一条线能够一直走到最后。”   关于夏目漱石 如果要说马来西亚跟夏目漱石有什么事情扯得上边,梁月梅唯一想得到的,就是夏目漱石在33岁那年坐船到英国留学时曾经过槟城。不过,那次停留很短暂,而且不能下船,所以他对槟城着墨不多,不像之前经过新加坡时,他下船看了很多东西,比如到植物园欣赏热带植物,以及看见老虎、鳄鱼等动物。 夏目漱石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留学两年,那两年是他人生中很不愉快的一段时期,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回到日本后,他在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教英文,并开始了文学创作。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漱石”这个名字取自《晋书》中孙楚的“枕石漱流”的故事。他在日本现代文学享有崇高地位,从他的肖像出现在1000日圆纸币(1984至2004年),可见他在日本的分量。 在梁月梅眼中,夏目漱石人格高尚,但这不代表他是一个百分百完美的人。比如说,他家人的回忆录还有NHK戏剧都指他有家暴倾向,这可能跟他悲惨的童年生活有关,说明了每个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阴暗面,没有人是绝对的黑或白。 推荐描写细腻人性的《心》 如果要向不认识夏目漱石的人推荐一本他的书,梁月梅会推荐《心》这本小说,理由是《心》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细腻,而且这本书有点像悬疑推理小说,会让人很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于成名作《我是猫》,她觉得虽然很滑稽,但夏目漱石见识太广了,有些主题如果读者没兴趣的话可能就会直接跳过,需要有耐心才能把书看完。相较于他的其他作品,《心》比较引人入胜,“我个人认为《心》是一个开始认识夏目漱石的好机会。” 跟夏目漱石同个时代的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基本上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比如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跟夏目漱石就很不一样。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夏目漱石的篇幅太长了,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把主题拉得那么长。”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扰,她建议不妨挑他不同风格的作品来看,也许会发现他某些时期写的东西能触动你的心。 总之,她认为可以的话,“尽可能不要只看一本,就下定论说‘我喜欢夏目漱石’或‘我讨厌夏目漱石’。”   更多文章: 估价师——银行产业放贷前要请教他! 考获执照后创业再读博,侯碧云精益求精 精神专科医生 治心病也治歧见 好奇养成伟哥之父 印度古典舞蹈——举手投足都在诉说故事 网课——穷则变,变则通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