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智慧

电话的那端,晨砚老师说,她买了梅花要送给我。她说平时很少会看到这么美的梅花,所以当时一看到,就想起名字有个“梅”字的我。 因为梅花,促成了我们8月底的会面。我们约了在卫理大厦二楼的智慧书局,到来的还有怡倩姐妹和素梅律师。 我第一个抵达,5分钟后,怡倩和晨砚老师也来了。她们手上捧着两个插在花瓶的梅花,另一瓶是要送给名字同样有个“梅”字的素梅律师。我们把两瓶梅花摆在桌上后,我哇声四起,美得不得了!趁素梅律师还没到,我赶紧在书局不同的角落,拍下两瓶梅花不同摆设和背景的相片。 不久素梅律师也到了,久违的她,是我自外子卸任多年以来再次与她见面。 我们的话题自然从梅花说起。我们都知道的“越冷越开花”——经历一场新冠疫情,这些日子大家经历多少,变化多少,尽在不言。送花,也算是送出个鼓励,或互相的感恩、欣赏。 一个充满智慧的午后 除了梅花,也说说花瓶。晨砚老师说送给我的,叫梅瓶,细长的梅花,就要配上身长的花瓶。梅瓶的设计,让人容易捧在手里,抱在怀中,就是一片温暖。梅瓶制作过程也非常考功夫,细小的颈嘴,饱满的肩,往下收窄,最后是细脚亭亭站立,大气典雅。可拉坯制作时几乎要拼着气,软泥在那台机上绕着不停转动,不能塌下。得像歌唱家那样,一气呵成唱完一首歌。这作品,是出自晨砚老师的丈夫——陈义钊弟兄。 梅瓶上有“春水煎茶”四个字。我上网找了资料,这是出自元代张可久(约1270-1350年)〈人月圆·山中书事〉的一句话。“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展现出诗人幽闲宁静,诗酒自娱的生活…… 诗人如此写意,背后不知历经几许风霜,才有这样的生活厚度? 素梅为我们泡了那大火炒过,与绿茶调配的玄米茶,在淡淡的幽香里,我们话题又天南地北,转到了“做人要有厚度”。晨砚老师说,一把剑,总要留个鲁厚之处,不能连把手和剑身一样,磨得一样锋利,也让自己有“握剑”适当发挥的部分。不然割伤的终究是自己。有言“富贵家宜宽,聪明人宜厚”,就像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他越聪明,他越要厚道,因为他的杀伤力就会越大。 有些人,虽然不常见面,但见面交流时所谈的,总带来“智慧”的言语。两束梅花,两个花瓶,让我们度过一个言之有道,听之有理,写意的下午。
1星期前
清晨的市场还笼罩在一层朦胧的薄雾中,摊贩们忙碌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蔬菜的气息和刚出炉面包的香味,似乎预示着一天的繁忙将会顺利展开。然而,这份平静被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像是黑暗中的闪电,划破了市场的宁静。 一声激烈的争吵从市场的角落传来,声音嘈杂而混乱,犹如暴风雨中的雷鸣。摊贩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抬头望向争吵的源头。人们的目光在瞬间聚焦,那是一场由利益冲突引发的激烈争执,涉及市场上两个摊贩的货物纠纷。 张大爷是这个市场的老面孔,他的摊位上摆满了新鲜水果,每一个苹果、每一串葡萄都光鲜亮丽。而他的对手李叔则经营海鲜摊位,摊位边上的冰块上闪烁着剔透的鱼鳞。二人的争执起初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张大爷在摆放水果时不小心将几件商品撞落,正巧砸在了李叔刚刚整理好的海鲜上,李叔因此指责张大爷粗心大意,争执由此迅速激化。 随着争吵升级,双方的话语愈发激烈,手指指向彼此的摊位,仿佛要将对方的货物撕扯成碎片。周围的群众渐渐围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试图劝解。市场的气氛在一瞬间变得凝重,仿佛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在展开。 争吵不仅仅是声音上的冲突,更在空气中弥漫出一种浓烈的紧张气息。张大爷的脸色涨红,额头上的汗珠如同大颗的珍珠,滴落在他手中紧握的水果上。他的声音中带着愤怒和委屈,那些积压在心中的不满似乎在这一刻全然爆发。李叔则在另一边,脸上挂着一抹坚决的神情,手中的鱼钩在阳光下闪烁出冷冷的光芒。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指责和责难,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愤怒和不平一股脑儿发泄出来。 议论声、劝解声、嘲笑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眼神中都流露出对这场纠纷的关注与好奇。那种群体的声音,像是被风卷起的沙尘,在空气中漫舞,掩盖了市场原本应有的喧闹与活力。 而最终,风波的平息却是那么平淡。几名市场管理人员赶到现场,用温和却坚定的语气劝说两位摊贩冷静下来。张大爷和李叔在经过一番争论后,勉强握手言和,虽然脸上依旧带着不满的表情,却已经没有了刚开始时的激烈与冲动。市场的秩序渐渐恢复,人们重新开始了各自的交易,仿佛这场风波只是平静日常中的一个小插曲。 我站在人群中,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触。风波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纠纷,它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和冲突,也暴露了在利益面前的敏感与紧张。每一个争吵的背后,或许都有着更深层的故事,那些无法言说的委屈与愤怒,像是被风掀起的波澜,轻轻地掠过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市场渐渐恢复了平静,摊贩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然而,风波带来的影响却深深地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那些平凡的日子,在风波的洗礼下,变得更加真实而深刻。生活中的风波,虽然令人不快,却也是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冲突中寻找解决的智慧,也让我们在风波中更加理解彼此的情感与处境。 【作家点评/若涛】 文字顺畅,修辞成熟。作者通过描写物件,把场景写得立体鲜活。如果相同的技巧,也应用在人物上,会让故事有趣得多。文中关于两个主角的文字,多止于抽象描述,两人的互动,都仅用动词概括。因此有点像一幅细致的景物画,而不是富含情节与动感的电影或动画。最后两段把寓义道破,也不是一个好的写法。作者不妨给自己一个挑战:用故事本身把寓义带出,而不是直接道破。这样会让作品更添余韵。
1月前
蛰伏了10年的湿疹最近又大军降临,一下子就把你俘虏了。然而家人对你的这个病却不怎么担心。政府医院可以拿到免费药,你驾车也没问题。医院近在咫尺,跟医生交代讲马来话你也可以。再说,不过是皮肤发些痒,你照旧出去运动,在家也没闲着,虽然稿是打不下去了。 也许因为这些缘故,身边的人都不怎么理你。孩子们回到家照例是先玩猫,向那不懂人间疾苦的天使虚寒温暖。阿华田呀你为什么这样看我?阿华田呀你心情不好吗?人猫混成一团,就是没把一旁苦不堪言的老爸看一眼。你想说,不要把猫看得比人更重要,你们!还想加一句:家里有人生病,不要在他面前蹦蹦跳跳,很不礼貌!话到唇边留半句,只讲了一个“你们”。这评语有争论性啊!你对自己说,会引起争议的,还是闭嘴为妙。顾好自己的情绪,老头子! 别以为你对他们恩重如山,他们就要在你面前毕恭毕敬,已经没有这种事了,在今天。你对自己说,他们现在是你的朋友,不是来听你训话的。你是家长又怎样?留意自己的谈吐,不要带骨带刺,他们会感觉出来的。你注意到自己的思想,最近出现了变异。 的确,这事没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过是反应迟钝些,别说什么不孝之类的话。他们在外头大概也挨了不少闷棍,所以一回来就玩猫。其实是发泄。不向家人发泄已经很好了,这动物挡住了一轮泼给你的洪水,你应该感激,而不是嫉妒它。 直到过了两天你还不看医生,在痒处敷了淀粉止痒,两条手臂被粉末占得一片白,他们才催你去看医生。担心你自己当医生,错过了治疗窗口期。当然你是愿意去的,即使他们不“施压”你也会去。你要请医生给你一种类固醇药丸,调理失序的皮质醇,你还能够念出它奇怪的名字。10年前那位戴头巾的医生给了你几排,服下去一天湿疹大军就缴了白旗。作为公民,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好处可以贪图呢?享有也是应该,何况你已年过60,连一块钱注册费都免了。一切看来都很好,那么这篇文章你要谈些什么呢? 你其实要胡扯一下你对这件“小事”的态度,将日记里的几行文字铺衍成散文模式。许多人谈他们的生病感受,凄凄惨惨戚戚的居多,你不打算渲染痒的可怕,虽然它要命的地方的确很可以入诗入文。然而你说,写自己的痛苦有什么用?还不是叫大家跟你一起痛苦?难道可以分担你的煎熬吗? 写些令人畅快的东西吧,你认为,这才是“文以载道”。于是你只谈它仁慈的一面,称其为“上天的使者”。这使者赐给了你“真正的超脱”。你赞扬它的慈悲,忘记它的凶险。它带来的痛苦十分短暂,赐给的悲悯却长久直到生命的尽头。 寻觅病源比吃药更重要 湿疹如果会说话,它要告诉我一些什么呢?你一个人静静地这样想。也许有人可以永远不生病,那是天生异禀之人。我们凡众,不管如何用功,都免不了不时生个病。生病也是好的,需要的,否则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要不气馁,根据它的讯号寻思,一定可以找到它的原因,从而将它打败。讯号总是躲在它凶恶的面孔后面,要静下心来,才能把它看清楚。 你隐约地感觉到,寻觅病源比吃药更重要。你迟迟不看医生,就因为这个原因。你要争取对健康的发言权。他们不了解你的策略,见你拖延求医就立刻扮演作为妻子和儿女的角色,用愠怒的语气,要你把自己的病全然交给医生,不要有丝毫的自作主张。 有位朋友送你一本复印的《永不生病的妙法》,嘱你用心阅读,读后他要跟你分享。没等你读完,他的消息却杳然了。你在脸书上看到,他去世了。他在新加坡收徒弟教授昆仑功,姑隐其名。他的续弦告诉你他是病死的。你想说,他不是有永不生病的秘诀吗?话到唇边留住了。这样说不恰当呀,管好你的嘴!也许他忙着教人,自己却忘了入静。也许他本来就是有病之人,孜孜于寻觅不生病的秘诀,结果找到了永不生病的妙法,自己的病却来不及医治就走了。 在运动和饮食方面,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腾挪了,你认为,可以改进的都改进了,做不到的也没办法了,于是你想到生命不仅只是运动和饮食,还有七情六欲。这方面跟湿疹似有契合之处。湿疹的好朋友皮质醇不就是诨号“压力激素”的东西吗?这家伙对压力敏感,一点儿紧张就摇摆不定,而你又是个从来不自我标榜,却实实在在地、经常感到疲倦的“儒家”,那种“一生儿女债,半世老婆奴”的类型。你在健康的殿堂钻钻营营,却始终没有看见“超脱”的巨大身影。 你经常谈论“纯洁”和“超脱”,它们也经常出现在你的文章里,说着说着你就以为自己已达彼岸了,真是罪过。殊不知都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你查了一下巴哈欧拉对超脱的注解,他说,超脱是“摆脱一切的牵挂,除了真理。”真理即上天的直道非人间歪论,简单一个“上天”或“上帝”便可概括。不管在哪里,每当提到“超脱”,他都说要“摆脱一切牵挂”,接着必定是“除了上帝”这句。真理应该就是天道了,不会是端坐云端的那个人物吧?“一切”就是人间的一切,“摆脱”的也只能是世俗的羁绊,它对上天是不适用的。这句话你读了不知多少次,然而都没有读出它的真髓。这回因为湿疹,方始对它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你觉得可以进一步摆脱的,是“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儿子”的角色大抵已经力尽,遗憾也已无法弥补了。不管你在“父亲”和“丈夫”方面如何用劲,也是无助于弥补“儿子”的缺憾的。 然而这两个角色都将在“儿子”之后,很快成为过去。你必须按部就班逐渐将它们淡化,以致最后变成零,而不是保留当年登上“丈夫”以及后来“父亲”这两个角色时,最初的那份执着。把他们看作“朋友”多一点,“家人”少一些,方符合当下的处境。跟太太孩子分享心得要特别留心,稍有不慎他们就以为你又要实行什么新规则。他们的角色也在提升,正要摆脱你的影子,这一来岂不是说教不成,反而加剧了矛盾吗? 想起家里曾经出现的林林总总的“辩论”你就心惊胆战,每一次都在脑子里留下一块铅。正是它给湿疹打了报告:这里阵脚乱了,你可以打进来了。然而你终于明白,这些都是咎由自取。你践踏了角色之间的红线,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好事到了这地步一一的都往坏的方面转移。你必须在“热爱家庭”与“彻底把它忘记”之间取得平衡,这点,巴哈欧拉应该也会同意,至于儒家有没有这样的主张,你可还没弄清楚。 你对“超脱”的新觉醒便是将脑子里的那块铅驱逐出境,做好自己的事情,写好自己的文章,顾好自己的心情,不生气,不胡思乱想;坐下时放松肌肉,行走时看好脚步,吃饭时细嚼慢咽,睡觉时注意舒服,做事时放慢速度,清醒时气静神闲,入静时真气顺畅。不顺眼的事如过眼云烟,不予议论,除非他们征询你的意见;不干涉他人娱乐,他们只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家人;不传授自己的经验,除非他们有兴趣聆听;不试图改变他人,只是影响他们;凡是可以不插手的一概不插手,甚至问候都是多余。他们怕你问完了要提出批评,又被你的权威笼罩。你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但是不要让听者觉得你比他优秀。也不要想,还有那么多“责任”尚未完成,以致必须匆匆忙忙。没有吵架就是尽了责任了。 你还决定了不要像以往那样,主动跟孩子们讨论世界观、中美关系、中医西医孰优孰劣、台湾应该回归还是独立等时代问题。你无法提出充分的数据支持你的观点,口才又那么低劣,往往讲没几句,就卡住了。接下来总是气氛紧张起来,往下发展,已不是讨论问题,而是争议谁先动怒,谁先大声,谁先发难,旧疮疤摆上了台面,然后有人逃走了。那个人通常都是你,而那情景很搞笑。你终于聪明过来,了解了自己的无能,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不做力所不逮之事,不当无谓的英雄。仅这新添的智慧,就为你卸下了又一个重担。 你的手捏住了“压力”的软肋,留给湿疹的好日子,也就所剩无几了。然而你的超脱之路正在起步处,你决定继续往下走,从摆脱“一点点”走到摆脱“一切”牵挂,那可是一条艰难然而景色优美的大道。
5月前
1987年11月7日,《读书》编辑扬之水为《异学杂著》出版事到徐梵澄家,徐梵澄收到誊录好的《天竺字原》序文,重新审定目录,嫌书单薄,将《行云使者》拿出来,嘱扬之水帮忙誊录其序及跋。谈完工作二人闲聊,徐梵澄说散原诗句“落手江山打桨前”,初读觉“落手江山”老套,半年以后,忽然惊悟,原来是击水时见江山倒影,不禁一笑,“细玩其意,得无妙哉”。扬之水和陆灏合著的《梵澄先生》记有此事。 静则生明,读诗如此,读哲人经典也如此。遇不解处,毋妨存疑,待心思更虚更静,知觉性潜滋暗长,理解力增强后,就恍然明白。扬之水看不懂《五十奥义书》,他说不急,总会明白的。他强调介绍学术,不须张扬。智慧的吸取和人的经历息息相关,自求自证,在学习过程中好处更多。又说不管什么宝典,书始终是书,是外物。到真正没有疑难之后,可将之舍弃。处在高境往下看道理,提起或放下,皆无不可。 他有过目不忘本事,1938年在湖南艺专教书,后来成为名画家的丁天缺是他学生。学期末考题为“略论魏晋思想” ,三天交卷。丁天缺连夜挑灯,完成22页论文,交卷第二天,两人偶遇,他称赞丁读书不少,可惜方法有误。他背一段丁的试卷,从头到底,一字不差,然后点评。丁吃惊。虽说是自己所写,百分之百和原文一样,重新默写,丁说他绝对没有能力。丁是中国第一位介绍毕加索的艺术家,丁在《顾镜遗梦》中说徐师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被形容为得道高人,徐梵澄有接地气的凡人色彩。“学习是为了活着,不是活着为了学习”,德国老师的话,他拿来劝人,邻居詹志芳却认为他实践的是后半段。他和不少老派学者一样,不工作凸显不出自身意义。80岁时决定封笔,半个月不到又动笔。写不完的学术题目,清一事算一事,尽心尽力。他对侄儿徐崇善说,要“为国家学术稍撑持局面”,因为“后起多秀,然深造尚遥,俟其大成而已”。 命运有基本规律不需忧愁 陆灏听施蛰存说过:“钱锺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徐梵澄适合类似形容,单靠聪明,上限不高,用功才是实力凭借。人至晚年,他一样不轻易浪费时间。他视为亲人的詹志芳在〈琐忆徐梵澄先生〉说他生活有规律。身体好时,天不亮就起床,喝咖啡,背梵文。天亮,做健身运动,抽一斗烟,吃早饭,然后写书或翻译,12点休息。看报纸,吃中饭,小睡一小时,起来抽一斗烟,又工作。晚上休息,除非赶稿。 学者生涯枯燥,徐梵澄的经历却有奇特处,留下的隽语和故事,读后难忘。1985年,社科院宗教所代表团到曼谷出席佛学会议,他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出访的代表团撑起场面。他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渊博知识是强项,英语、德语及梵语的造诣更让与会者称奇。宗教所长任继愈说他“挥麈纵谈,不亢不卑,处置得宜”,孙波的《徐梵澄传》记了当时经过。 徐梵澄1984年1月出版《五十奥义书》,同年5月出版《神圣人生论》,社科院院长胡乔木拍板说:“赔钱也要出”。以为曲高和寡,不料二书销路不错,都再版。因为对中国、德国、印度的古典语言和哲学切实钻研体会,金克木说徐梵澄将《奥义书》译成。他和徐梵澄是同行,但是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中译《奥义书》:“我对于梵澄同志的功力和毅力只有佩服。” 虽然谢绝访客,有机会和他接触的年轻人还是不少。例如扬之水、陆灏、孙波、詹志芳、他的侄辈们以及鲁迅博物馆多位研究员。《读书》及《鲁迅研究月刊》和他关系密切,他不只供稿,也经常被咨询,在编者看来,贡献不小者获杂志赠阅理所应当。但是他坚持订阅:“我最反对中国这种乱送刊物的做法,我一定要付钱。”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侄儿徐崇善遇不如意事,徐梵澄引《易经》句要他释怀。侄儿爱和小叔谈诗论艺,本在北京工作,后来被调到江苏泰州,他提醒侄儿命运有基本规律,不需忧愁。安于自己所处,讲究仁义,就能带着宽厚的爱心积极面对世间万物。 “人入暮年,可有孤独感?”扬之水问他。他说可做之事很多。手绘丹青,操刀刻石,这是业余爱好,还有一堆早已拟定的工作计划,又要看书读报,白天够忙。晚上则手持一卷断代诗别裁集,通之,批之, 都是乐事。他说:“孤独与余,未之有也”。
6月前
生活中,每个人都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就”、“妥协”、“牺牲”对一些人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对好些人而言却形成内心的挣扎,沉重的负担。我们往往会因为顾及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追求平和生活,避免冲突,忍辱负重而选择委曲求全,没有直面问题。当然也基于现实、阶级、经济等层面的考量,不得不隐忍退让。然而,这样的将就、妥协与牺牲,往往会演变成对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 中国文学家巴金曾说道:“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谓的“直面问题”并非让你争权夺利或以暴力等手段争取应对,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即使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将就”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得起原则与立场坚定的自己,没准这一次的“反击”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将就”呢? 在我的认知里,将就、妥协与牺牲,有层次上的分别,将就是这件事情对我影响不大,可以勉强凑合;妥协是事情会对我造成影响,但基于一些原因我“愿意”退让;牺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舍弃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认做不到。是完全无法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吗?非也,一切取决于思维与定义。一些事情或许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牺牲,但只要转变意念、反转思路或抱持开放态度看待事情,过程中若没有感觉半点委屈,那何来牺牲?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没有将就这回事”。最近无独有偶的,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好几类人格测评系统,包括历久不衰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结合人格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等,精选五种动物精准比对不同人格特质属性的普罗加斯系统,以及强调深层意图驱使行为的神经语言九型人格。这些心理测评系统教会我最宝贵的一件事,不是我属于什么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 近期,我的直属上司离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临时主管,两人的行事作风截然不同,前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快狠准;后者慢条斯理,打破砂锅问到底,起初我无所适从,然而认识这些人格测评系统后,我对他人的人格与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原来新主管的决策需要大量资讯与细节的支持,还需要时间消化与分析,属于稳中求进的类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应对”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无需将就,双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将就根本不现实 旅游,也不是将就的事,选对旅伴对旅行至关重要。每个人对旅游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无法理解彼此对旅程的计划与想法,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影响旅游的兴致与体验感,重则或许连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个人出走,旅途难免需要相互将就,至于程度如何,因人而异。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若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否则争取弹性空间,暂时脱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曾与错的旅伴出游的我,如今会慎选对的人,至少在讲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将就”。 于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状态不是“不将就”,而是没有需要迁就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不将就根本不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得已,其实是自己设定的框架。当我们拥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并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角度观点,找到合适舒服的应对方式时,“将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将就,不一定是软弱,也是一种能耐;不将就,也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态度;当你能够在“将就”与“不将就”之间游刃有余,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愉快,那就是一种智慧。
8月前
我是没常识的人,怎么说来着……就是别人的常识,在我这边,常常成为奇闻,而我所谓的常识,在别人看来也很不可思议,觉得这人怎么都记些琐细无用事。一句话概括:别人的常识是柴米油盐,我的都是风花雪月。 《没头脑和不高兴》,20分钟动画,是60年代的中国经典,剧情大意:有俩小孩,一位是“没头脑”,做事总丢三落四,另一位“不高兴”,性格倔强,总喜欢与人对着干,一开口就是“不高兴”。当旁人感慨这两小孩长大后该怎么办,两人大不服气,想立刻长大,干下一番大事业!让周遭闭嘴。没承想,果然如愿,瞬间长大!没头脑成为工程师,不高兴当了演员。没头脑设计一座999层摩天大楼的少年宫,竟然忘记预留空间装电梯,结果为了看一场戏,足足让观众走路走了整整一个月;不高兴在戏里扮演“武松打虎”中的老虎,一时怒起,竟满埸追着武松跑,痛打不休。 人到中年,才有一丁点了解夫妻其实是共轭关系,只要我这边不负责任,另一边的担子就全往内人身上挤压。我这位“没头脑”,刚好就遇上了“不高兴”。内人的“不高兴”,就因为我是位“没头脑”,往往别人不需要的风花雪月,我却偏偏爱分享,全然不顾虑别人需求与否。在我这边,是恨不得尽将所知,倾倒到别人身上,但别人未必要,又不好意思拒绝。这下就尴尬了,网上流传“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说的正是进退两难的搞笑解决式。 尽管“不高兴”说了我这“没头脑”无数次,偏偏我不长记性,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同样的低级错误。直到后来,我才体会到,为啥别人对我的热情,一开始是欢迎,久了就嫌烦,客气点就虚与委蛇,不客气的竟以社交媒体的终极必杀技,“直接拉黑”我。大家都为自己的事劳碌,就没必要向我解释,还真没必要,因为“没头脑”就是位读不懂“空气”的人。 网上流传金句:“愿你半生出走,归来仍是少年”,在别人看来是祝福,对我来说,还真是句诅咒。因为长不大的“彼得潘”,只会给周遭添麻烦。我买了条小小金链送给内人,坠子是小金槌,配上“福”字的木鱼。但愿往后余生,内人的不高兴“金槌”子,继续往我这没头脑的“木鱼”头上敲,不敢奢望能开启智慧,但持续敲打,或许就是有福气的一生。
8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没有风的夜晚,彭亨州北部瓜拉立卑的火车站。结束小镇寻幽探访老建筑之旅,我等候清晨回小城的南下班车。小小的车站办公室散发浓浓古意,很特别的古董——几个厚重的铜制机器,旁边圆形小木棍卷着青色红色黄色小旗安静躺卧。机器前几叠铜制的钥匙令牌。褐色令牌上有黄色字母,遮卡巴拉而连突等等。 我征得站长同意拍摄照片。墙上一个四方长型真皮小包。小皮包外表光滑如鉴,这是人们摸得透亮了。人们工作往来,我未敢多打扰,退出房外站在月台处远远观看。只见工作人员打电话,探一支钥匙进去老古董往上一转,将钥匙拔出来置放小皮包内接着走到月台,此时一列往北的列车车头灯由远至近越来越亮,火车笛声划破宁静的夜。人们将皮包递给一个站在首个车厢门口等候的员工。列车扬尘而去,我尾随工作人员到办公室,“因仄,请问这个包是做什么用途的?” ——这边上去是单轨车道,不像西海岸双轨。车长拿到包里的钥匙,表示这段时间只有这列车使用这段铁轨。列车长的开车权限。 谢过那人,我挖出簿子做笔记。长见闻了。钥匙令牌给予权限。仿佛身置古代武侠小说场景。 教学备课上网搜寻资料,常会遇到网页显示“设置权限”。版主给你阅读一小段,欲继续往下读或下载资料,则界面跳出通知“您无法继续阅读/下载,请先登记成为会员”或“在此我同意付费XX订购……”等。某次向熟悉电脑的友人比求助,他简单解释:简,这是站主通过一些网络安全设备或指令,控制他人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你需要付费或同样做出贡献,如上传一些资料,才得以继续浏览网站。 二十多年前师训末学期被派到某中学实习。一天接获他校老师的电话,邀请派队参加友谊辩论赛。那天直属上司M不在学校,常看到社团学生留校训练,我口头答应了并让他们发函到校。隔天大早被M叫去他个人办公室,他一脸冰冷:以后请你不要越权,这些和外校相关事务请让我知道后再决定,要通知学生也是我去通知。 自此虽然不至于如履薄冰,唯也学习了一些职场守则。 新学年,课堂上和少年人讨论设立班上群组一事。如今公事等全面应用白色三角纸飞机的T程式,微信极少使用。给大伙投票,结果发现少年人多用微信。 ——老师你的朋友圈可以设置权限,那样我们便看不到你的发布和动态。隐私绝对没有问题,不会有被监视的感觉。 我莞尔一笑,老师素来坦荡荡,更完全不在乎人们怎样看,与人交往重坦诚,何来怕被监视之说呢。不用微信群,只因日常忙碌无暇应付,且自己也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啊。 多年前与父亲参加小城宗亲会馆举办的大陆回乡探亲团。我年纪最小,领队周伯说,简你帮忙当小助理,替老人家填入境卡看头看尾等等。行程顺利结束,回国时因没有直透都门航班故我们在邻国转机。载满老安娣老安哥的巴士浩浩荡荡过长堤。巴士顺利通关停一旁等候团员上巴士。我和司机谈话之际,一个白发妇人走上巴士:请问你们可以载我到前面两公里处的商业区吗?巴士肯定会经过那儿的。 不要节外生枝 我与司机互望一眼说,小妹你去问领导。周伯在最后那排和已经上巴士的队员闲聊。听我一说,他快步走到巴士门口一脸冷漠拒绝妇人。我们不能让你上车请你离开,谢谢。周伯交代司机关门等候。看着白发妇人一脸茫然站在关卡怪可怜,我问,周伯,我们不能载她啊?简,万一她是匪徒前面有同伴等候,那我们整车人都危险啊。事情要发生,100米都嫌近,更何况两公里。你看行程很顺利大家都很开心,不要最后关头节外生枝。我恍然大悟,虽然当下不太能认同。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助人为快乐之本啊!长大后才明白,周伯利用他作为领队的权限确保团员的安全。 如何在生活中完善处理及应对权限,真是人生的大智慧。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008年我走出校园从政,多了应酬,多了饭局,多了红酒,多了话题,朋友越来越多,老大是其一。 被小弟叫老大者不少,属小圈子用词。这位老大难能可贵亲切。第一次见他在多人餐桌中,风度翩翩,“老大”之声不绝于耳,连熟悉的华团领导也如此称呼他,他笑笑回应。我有些惊奇,孤陋寡闻了。他说刚从意大利回来。“此人不简单”,香港警匪片看多了,误会他是江湖老大,地位特殊。我入乡随俗,没有多问。 后来知他是Bonia创办人。此老大非彼老大,距离立刻拉近。老大为人随和,人缘好,名声响亮,高于原名张送森,只因亲和力让人舒服。为了区别被称为老大的其他领导,朋友在老大二字前面冠上Bonia。那就仅此一人,不会混淆。 他是家中长男,上有一姐,下有八名弟妹,念小学时每个月为学费烦恼,15岁步入社会,承担家里经济重担,照料弟妹。先是弟妹们唤他“老大”,邻里街坊如法炮制,出来社会后朋友依随。“老大”名称久留,重要原因是他重情意,对家人如此,对邻里街坊如此,对朋友如此。 他为人踏实、好客,圈内皆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价值观念,他实践彻底。无论老少,以诚相待,朋友圈中都能感受其柔情侠义。聚餐争请客,慈善事业走前端,支持教育栽培人才不落人后。 不忘出身,感恩所得。回馈社会是体内细胞。远的不说,单是2019冠病病毒病肆虐高峰期间,可看出大我情怀。眼看不少人因为疫情送命,他做实际工作,得知马来亚大学医学院缺乏呼吸机而面对抢救病患困难,他和脑神经专家陈忠登医生商量后,二话不说,捐赠10部呼吸机,大大减轻医疗救助团队的紧绷压力。随后,他又捐赠马大医学人才奖学金,许多学生因为获得资助,得以投入医学研究项目,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他形容的“棉力”。我目睹捐款的全部过程。 成功人士不一定得话多 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唱高调,不追求名衔,为善不欲为人知。只希望给不幸人群送上温暖,其他随遇而安。捐款给马大的新闻还是我建议公开,目的是告诉社会人士我母校财务困境。陈忠登医生是我和他共同朋友,偶有聚餐。说起老大,陈医生竖起拇指赞赏。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这是《菜根谭》名句。与老大把酒言欢是美好经验。他喜欢红酒,也懂红酒。人生如红酒,前一口和后一口,之间起伏变幻,让人沉迷其中。葡萄品种、产地、品牌、年份、天气、酿酒方式、收藏等都是知识。红酒故事引人入胜,他是圈中专家,有敏感的味觉和嗅觉,说得出道理。志趣相投者难寻,一起品尝他经年累月收藏的法国红酒,整个晚上不触政治,不涉是非,不语工作,只专注杯中物,那是工作压力后的松弛。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他的人生充满苦头,知道解决财务困境和追求幸福不是理所当然。他教会我红酒美学,“红酒和人生有相同之处”,一贯的笑容,适可而止的讲话。他说万事不可操之过急,冲刺之余也要懂“慢”的智慧。喝红酒要有耐性,在等待红酒展现出其最佳时刻的品饮过程中,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无比的耐心和守候。人生过程何尝不是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喝到满意红酒让人开心,对一些红酒过高的期望有时会带来失望,有喜有悲,万物皆然。重要是情趣在心。 朋友们喜欢老大,因为没有架子。对年轻人,不倚老卖老。对同辈人,恰到好处的应对语言让气氛温馨。他为人和蔼,一起微醉,无拘无束。浅尝数口红酒如烈阳遇凉风,冬日逢暖流。他举起酒杯,客人跟随,不豪饮不喧嚣。 酒席中说者多,听者少,老大把握状况,甚少发表伟论。有人说幽默话,他报以微笑,有人滔滔不绝,陈述年少之勇,他洗耳恭听,有人说无奈事,他安慰一二。任由讲者发挥,不打断话题。晚宴结束,宾主尽兴而归,大家引他为知音,对其恳切相待赞不绝口。成功人士不一定得话多,当听众一样可以累积人脉。 老大对皮革品质的掌握在马来西亚数一数二。我非商人,但知企业建立,牵扯智慧和努力。他抗压能力一流,商场挑战,甘苦自知。疫情期间觉人生无常,他另做未来规划,包括整理人生点滴,将丰富经历化为文字,以为子孙存念。此事我知之甚详,遂为其新书写上三言两语,为他祝福。
1年前
小学时代便爱上了阅读,低年级时离不开《儿童乐园》、《世界儿童》及《南洋儿童》;高年级,便来个大跃进,开始看古典小说。 有一次,向同学借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读得废寝忘食,被母亲发现了,难以置信地问我:“是什么书这么大本?”若我说是《西游记》,她肯定不懂,因为她没上过学堂,我只好说是孙悟空。她恍然大悟,没有阻止我看这么厚的一本书。然而,考试期间,她不允许我看小说,要我专心温习功课,我只好乖乖地把书收藏起来,考完试再继续看。 阅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中学时代,无休无止;然而,当我步入社会,阅读的时间被削减了,除了阅读报章,与其他书籍为伍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不甘心阅读的兴致就此被剥夺,也不愿意自己的知识水平停留在某个阶段,于是,那一刻起,我刻意在床头放着几本书,不再读小说,而是散文、童诗及小品文之类。每天睡前看一个篇章或一首小诗,以满足我的阅读欲望;偶尔也翻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鞭策自己,勿把辛辛苦苦学到的英文,忘得一干二净。 工作越来越忙,阅读的习惯却没停歇,直到退休,我的床头书,增添了几本语音书籍,如:轻声词和多音多义字,规定自己,每天学一两个轻声词,或是多音多义字。的确,有些字音是后知后觉,纠正了不少读音,仿佛更上一层楼。 在人人手机不离手的年代,我没有忽略了阅读。晚上不逛街的我,除了弹弹钢琴,看看电视,便会窝在床上看书,总觉得若能把书中的知识“消化”在肚子里,那可是一生受用不尽啊! 阅读是高尚的生活情趣,是不断充实自己的管道,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心灵的滋润。 床头上搁着几本书,让淡淡的书香,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1年前
买的书都读完吗?本可不必回答,却有很多人爱问。读书可快可慢,可读完可不读完,读完后内容可能记得也可能不记得,且读书有愉悦和实用之别,有兴趣和研究之分。小小问题,一笑就可,一答即俗,成了说教。 俄罗斯文学翻译者高莽有一次为了工作拜访钱锺书,谈完话后提书房。他崇拜钱锺书,猜测必然处处“软皮线装的中文古籍,硬皮烫金的厚实洋书,大本小本,无所不有”。钱锺书扭头看着背后两个书柜,点出书房真貌。杨绛带他参观寝室、女儿房间、餐室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几本书,以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为主,少得惊人。“他们家中就那么些书。”高莽感到愕然。 家中书少从来不会困扰钱锺书,生活中有书即可。在干校时有一次路过菜园,杨绛往前指:“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他嗜书如命,可是箱子里却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无其他书可读。杨绛在《干校六记》记二人这段对话时补充一句:“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文化大革命以后,钱锺书回归学者生涯,有书可读,踏实多了,分别只是在于书是不是藏在家里。他博览群书,仅《管锥编》就引证几千名学者论说,涉及万篇著作,所需资料,大部分从图书馆取得。他记忆力好,内容过目不忘,又勤于做笔记,信手拈来,都是学问,所需资料,呼之即出。 藏书多少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爱看书的人未必爱写书,不必强求,两者之间划等号无疑庸人自扰。藏书在家,理由总总,为方便故,为研究故,为兴趣故,或也可能和老舍所提理由相似。 董桥在《英华沉浮录3》记老舍轶事。老舍喜欢收藏小古董,瓶瓶碗碗不管缺口裂缝,只要喜欢都买来摆。郑振铎到老舍家,看藏品后轻轻说:“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回答:“我看着舒服。”两人相顾大笑,董桥说这是真正的“风雅”。 瓶瓶碗碗,喜欢以后都是情趣,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买来摆,装饰住家,自己设计,面对四墙书架,学习老舍“我看着舒服”的得意心情,谁曰不宜?只要内心充实就好。既然藏书,就必然流连其中,取出放入,过程本身乐趣无穷。扬之水在〈我与书〉中说朋友为她写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字好,意思也好。问联语出处,朋友说是梁思成书房悬联。在照片中看到,置于心,可惜原联撰者书者均未记得。扬之水又说她当时没有书房,“这一副最适宜书房悬挂的对联,只好委委屈屈躺在抽屉里。” 这样的心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上网查知,《小窗幽记》有此句,不过上下联互换,“户”取代“门”。如今有谷歌或百度帮忙,找名句出处,问题不大。耐得住寂寞,自然有意外惊喜。读不同书有不同感悟,为兴趣、为提升个人修养皆可,随着作者思维跳跃,有美学有联想,犹如进入寂静深山,空旷处景色宜人,心情祥和,净土就在眼前。想起年轻时读书,一样强调“闭门”,风声、雨声和读书声同在,主轴却是学以致用,家事、国事及天下事,放在心上。“闭门”是为“开门”或步入社会做准备。如今“闭门”,是有社会阅历后的想法,那是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情。上了年纪,更能感受这种境界的可贵处。 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 境界可以为自己的年龄增值加分。繁华落尽见真淳,书房大也好,小也好,最后都得割舍,用老舍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谷林说止庵大概有两万册藏书,扬之水不及他,估计一万册,他小门小户,应该是扬之水一半。谷林晚年和扬之水及止庵两位后辈来往频密,他们敬重谷林。3人的书我都喜欢,看到就买。扬之水说她家没有地方挂字,谷林家面积更小,很多书得放在纸箱,找起来不易。他乐观,不觉烦。他有幽默感,说年龄大者读书,因记忆衰退带来反复阅读的欢乐,是“意想不到的妙事”,文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谷林自嘲说“这话其实混合对坏记性的自我陶醉。” “自我陶醉”是自嘲,也是智慧。人会老,却无阻看书习惯。有好书可读,有闲情消耗,有钱逛书店,用《小窗幽记》的话,“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我对于纸质书迷恋如昨,虽占空间,自小习惯,看着舒服,改不了,也不想改。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