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曾子曰

由星洲活力副刊、大马作协、全民阅读运动联办的“三个臭皮匠,一个女靓靓”讲座会,活动当天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本来所有人是要聚在大马华人作协活动中心“一起犯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供电不稳定被迫将这场“贱人大对决”,笑声不断的讲座,转移到星洲日报总社,李系德带着新著《喜有此李》和两个“贱人”兄弟,“山贼”曾子曰和一讲话就笑死人的许友彬,在主持人陈蝶的“三娘”引导下,云端、线下齐齐放送,钓出一段副刊专栏书写,以及粤语在马来西亚兴盛时期的历史与欢乐时光。 上世纪70年代到2010年,是华文报副刊专栏发展的巅峰时期。副刊随手一翻,不论是文艺、搞笑、爱情、两性、亲子、鬼话,有的没的、正经或不正经的,专栏就是读者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副刊也是专栏作者的摇篮,主持人陈蝶一说到这段专栏作家威水史,就控制不住把爱薇、翠园、潘碧华、柏一、黄兼博、永乐多斯、张木钦、李天葆、范俊奇、继程法师、瘦子(许友彬)、曾子曰、李系德、山离、雅蒙、游枝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专栏作者都抖了出来。 1973年,李系德开始写专栏,眨眼,写了50年。曾子曰形容李系德的专栏是写得很严谨的,你看不到他的专栏里原来他有老婆有小孩!因为他不写这些,他写吉隆坡、写电影这些内容。此外,他写稿一定做足功课,所以你在读李系德的文章时会发现他有点像学者,而且他很重视事实核查。” 曾子曰还告诉听众关于“李系德夹在腋下的资料包的秘密”,他还没有退休时,你若在报社见到李系德,他的腋下总夹着鼓鼓的包包。这个包包里装了什么?李系德解释:“这包里有很多资料,好比说到我退休时都还没有去世的邵逸夫的资料。” 不论中外,报社的编辑们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为重要人物预先备好他们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要刊登的版面素材。越重要的人物,资料越是要收齐全。早期,资料的收集管道有限也全凭编辑个人力量收集,这些在关键时刻要用的素材收集是编辑的日常工作。 李系德补充,这个神秘的包包也夹着他的写作素材,例如吉隆坡的故事、观影的心得等。打从70年代写专栏以来,目前李系德累积了五本专栏结集,这半个世纪的笔耕岁月,他拍胸口说:“除了2018年《号外周刊》停刊那一期他没法在手术室里写之外,我几乎没脱过稿。”这是他写专栏的唯一遗憾。写专栏是为了什么呢?写作不可能让你暴富,李系德之所以有写下去的驱动力,除了主编的邀约,主要动力是来自读者的喜爱,因此娱人娱己就变得很重要。他说:“写作这种不会发达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只有我一直在做。” 李系德让人“骑骑笑” “李系德是我所知道的马来西亚少数,或者说是唯一使用粤语、广东话来思考、写作的专栏作家,可能也是濒临绝种的以方言思考的作家。”曾子曰形容道。 马来西亚华文报的发展历史中,有一段时期受香港报章杂志影响。曾在《新明日报》、《通报》、《南洋商报》等华文报工作的李系德回忆:“以前做报馆,你可以接触到很多香港报刊,香港专栏作家用广东话写作,好比说李英豪、黄霑等,他们的写法很“盏鬼”(有意思)。” 不少年龄在30岁以上的读者都经历过“讲华语运动”的小学、中学讲方言被罚钱的岁月,这场语言运动也导致方言的使用量减少,慢慢的也产生了如今我们所面临的年轻一代不懂也不会讲方言的隐忧。别看李系德在文章里大秀(Show)广东话,现实中,他的孙女并不精通粤语,对此他虽有所感触但也无可奈何。不过,粤语的魅力是我们只要听见就会产生好奇和难以抵御它所带来的乐趣以及智慧。 讲座会现场,李系德亲身演绎粤语歇后语,让所有人“骑骑笑”。现场的互动环节,他为听众介绍过去我们常听到的粤语歇后语,以及粤语的熟语,如:床下底破柴,意思是撞板;半夜食黄瓜,指的是唔知头尾(不知头尾);屎坑关刀:文又唔得,武又唔得(“文”与“闻”同音,“武”与“舞”同音);跑马射蚊须:比喻骑马射箭已经很难,还要射蚊的那条胡须,就是“难上加难”。 又或者我们所熟悉的:阿崩叫狗,越叫越走。其他比较陌生的,如:番鬼佬月饼:Moon Cake,谐音“闷极”(好闷);纸扎下巴,比喻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十二点半钟——指天督地,形容做事没给出明确方向,令人无所适从;茅根竹庶水,意指借钱,“水”在粤语中可比喻为金钱。这些曾因香港流行文化,透过流行音乐、文学作品、报刊杂志、连续剧、电影在新马一带流行过的粤语词语,你知道几个呢? 许友彬边骑摩托,边想故事 一说话,就让全场笑得人仰马翻的潮州人许友彬说自己“是有良心不讲李系德坏话”的人。话才说完,他就爆料:“读者不会在李系德的专栏里面读到他的老婆,以及和我同一天生日的双胞胎孩子。别人看到他祝他儿子生日快乐,会以为许友彬就是他的儿子。” 作为“花瓶”的许友彬,经历一场疫情后,他“觉悟了”!他发现当画家比当作家开心太多了!这是不是许友彬的真心话?我们有所保留。追溯起许友彬的写作历程,他说:“写专栏我写了二十多年,但我没有觉得很骄傲也没有半点高兴,如果有高兴的话那就是收到稿费。” 以前,许友彬是连传真机都没有的,要交稿就要亲自到报馆交,他的专栏是边骑着摩托,边想要怎么写400字的故事,抵达报馆,之后在守卫亭才把最精彩的结尾串联起来,成为一篇让人乐开怀而又不失生活哲学与趣味的文章。 不论是李系德、曾子曰、许友彬抑或是主持人陈蝶,有两位编辑——悄凌和彭早慧可说是他们生命中的贵人。许友彬回忆,当年辞去沙巴教师职位后,他两手空空回到西马来,妻儿丢给岳父照顾,来到吉隆坡找在《通报》担任编辑的悄凌,她二话不说,开专栏给许友彬写。他自谦道:“我的生命经验匮乏,不像曾子曰和李系德,他们到现在还在写,真的很持久很够力。” 李系德揭秘许友彬写专栏的秘诀:“我们都知道,他的专栏前面400字都是废话,结尾那段才是一句精华。”许友彬说现在他也不靠写专栏赚钱了,于是很开心可以分享他的写作秘诀:1、不要讲大道理;2、文章里面的故事不要一次写完,故事分拆开来写可以赚稿费,最后一句一定要想好好,精华的一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应;3、文章写得越惨,越多人爱看,只要是丢脸让你不好意思的事情,尽量写! 虽然许友彬不在副刊上写专栏了,但在脸书上,我们依然可以读到他调皮、生动而有趣的生活短文。专攻长篇小说创作的他,近二十年来更是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少儿长篇小说,他与合伙人创办的红蜻蜓出版社所出版的小说,更是影响了如今的年轻世代。 曾子曰以前写作爱“擦边” 不论是曾子曰还是许友彬都很怕接到李系德的电话。每次接到李系德来电,都不会是什么好事。曾子曰说:“他打电话给我们,除了确认某个人名、事件,另外就可能是报死讯。”许友彬补上一刀:“我们不常见面的,一见面就在殡仪馆,所以我和他还是少见为妙!” 写了三十多年专栏,曾子曰这一路走来有了许多的变化。他认为,年轻时所写的内容偏向激情和百无禁忌,有时甚至在情色边缘打擦边球。随着岁月流转,来到中年了,心境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有不同的转化,褪去从前的犀利,如今的他变得温暖亲切,他更想透过文章与读者分享一些生活见解、想法和透过对某件事的阐发而与读者产生共鸣。 写专栏的岁月里,曾子曰用了无数笔名,甚至曾在同一份刊物用四五个笔名撰写两性、书评、影评、生活随笔等内容。他特别提到林艾萱和叶宁这两位主编,当初如果不是这些主编的信任与放任,他不会如此持久坚毅的把专栏写下去。写了30年,问他是否担心江郎才尽?他答说,只要你活着,只要生活还在,你就有无尽的题材可写。 2000年,曾子曰从媒体行业辞职转行,他花了一年时间边写专栏,边考虑未来的职涯规划。回顾那一段思考期,他必须做到收支平衡,最高峰时期,曾子曰每周在副刊、刚兴起的网络平台、海外报刊连载多达14个专栏,如何完成这些千字文章?他说:“驾车、冲凉、吃饭时,我都在构思内容,你要有自律、系统的规划时间,才能有效率的让文章产能提高以增加收入,我才可以靠稿费养家。” 在没有社群平台的日子里,读者曾在街市摆乌龙错把曾子曰误认为许友彬。曾子曰说,直到电视清谈节目《听剧一席话》的播出,才让这三个臭皮匠的庐山真面目被广大的读者群众所熟悉。如今脸书等社群平台也让他们不再是神秘的专栏作家。 然而,样貌的熟悉不及读者对他们的文章的阅读热情。不论是李系德、曾子曰还是许友彬,他们都凭借副刊专栏文章的发表继而累积了一大票知心读友。曾子曰认为,专栏作者的性质很像网红、YouTuber,他说:“我们都是以内容输出,分享我们的生活、遇到的新奇玩意儿,有趣的人事物为主。只是从前我们是用文字,读者未必见过我们,但他们却可以透过我们的专栏文字和我们成为朋友,关心关怀着我们,这是难得可贵的美好关系。” 李系德新书分享会 | 讲座前一小时半换场地 断电无阻3作家抛笑弹 李系德/可乐=生活津贴 七喜也是书 李系德/红狮花莎尼 绿宝契家婆 李系德/两仔爷茶室分喝一杯咖啡  
1年前
李英华先生在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周刊以笔名李系德撰写的【隆情岁月】和【陈年旧事】,是我每周必读的专栏餐飨。幸得他记录大批吉隆坡掌故瑰宝,那些趣闻轶事的生动细节才让我城历史变得有迹可循。读者读后自行勾勒出当年的社会风貌,抚今追昔,不求深入研究,也算有趣。 笔耕不辍的李生行文不避广府俗语,深得“三及第文章”的三昧。“三及第”文字俏皮,一句话或一段落参杂了文言、白话及方言,加上李生不拘一格、幽默风趣的写法,文章每每惹人发噱,笑在肚里。“痴咗几条筋”、“托手踭” 、“识do”、“唔声唔声,吓你一惊” 、“大件夹抵食” 这些常用俗语耳熟能详,很多都是市井对白的幽默诙谐。 李生文笔精辟抵死,读了消愁解闷,就算有不愉快的心情都极容易过去。得知星洲日报举办“三个臭皮匠,斗一个女靓靓”暨李系德《喜由此李》新书分享会,毫不犹疑报名。终于不必捕风抓影当真身,见到李生真貌我即成为小粉丝,劲开心! 三个臭皮匠指的是儿童文学作家许友彬、文字人曾子曰还有本文主角李生,加上陈蝶姊姊这位女靓靓。许生分享写专栏的独门秘诀:作者要说自己“障碍重重”而不能“一马平川”,写作一帆风顺没人喜欢。轻车熟路的事写多了,读者会觉得寡然无味,所以要“为难自己”,把自己写得惨惨的读者才会青睐有加。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哄堂大笑!曾生的专栏写作心得则是要多阅读,相较之下反而显得正经八百。 李生是绝非一般的写稿佬 李生乃报坛名宿,但绝非一般埋头书桌的写稿佬。他总是花工夫做功课,收集相关资料并认真研究。如此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效仿。他对我城古今历史以至各方面的了解,比许多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生亦好好记性,连小学朋友的名字都能一一写出,后生的我自愧不如。上一代前辈知悭识俭,留意到他把演讲稿写在纸张背面,如此敬惜字纸,把节约美德发挥得淋漓透彻,佩服!同时李生却自认有些许老花眼。他说感谢主办单位很贴心准备过年柑和水为4位主讲人解渴,但是好奇怎么年过了却还有柑。原来李生错把麦克风的拾音头当成了过年柑,因两者皆是鲜橙色。这玩笑更令大家笑不可仰。 随后李生现场考我们地道“歇后语”。讲者只需“话头”,听者即刻“醒尾”。诸如 “纸扎下巴——口轻轻”(讲话不算数,轻易许下承诺)、“跑马射蚊须——毫无把握、十分渺茫”(想做的某件事情难度相当大、而成功的几率极微)、“番鬼佬月饼 ——闷极”(取自月饼英文mooncake谐音)等等广府歇后语㜺鬼幽默,令我这“广东骨”听得十分过瘾。 李生反应快,分享的故事又精彩,犹如行走的活字典。不经不觉两小时过去(我当然嫌唔够喉),相信出席者都获益良多。借此希望李生继续一纸风行,“粤写粤㜺鬼”!
1年前
如果你不知道张颂文是何方神圣,不出奇。他是个演戏演了二十多年配角或茄喱啡不受关注的演员,今年一部中国连续剧《狂飚》大热炸开,张颂文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顶流热度演员。粉丝群是老、中、青、低端、高端人群,是中国演艺界没有出现过的异常现象…… 交了稿,接到通知不能出街。原因是会得罪人,更重要是也会伤害到自己。由衷地谢谢编辑思考处理周全。自我反思,以后写东西不可以口无遮拦胡言乱语,要小心翼翼。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需赶一篇稿补货,刚巧很忙。这一刻真希望自己是曾子曰,可以在吃饭上厕所之间挥一挥笔,写出一篇美文。不想脱稿,要保持【牛杂】没脱稿纪录,虽然只是个玩票写稿人,告诉自己也要有点职业道德。知道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有如专栏作家老友所说,像偷情,有了第一次,就有胆量翻云覆雨继续下去,乐此不疲! 不能重犯错误,就写不会得罪人,不会伤害到自己的一个人物:张颂文。 如果你不知道张颂文是何方神圣,不出奇。他是个演戏演了二十多年配角或茄喱啡不受关注的演员,今年一部中国连续剧《狂飚》大热炸开,张颂文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顶流热度演员。粉丝群是老、中、青、低端、高端人群,是中国演艺界没有出现过的异常现象。第一次知道张颂文是在辛爽的《隐秘的角落》电视剧里演了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配角,一场吃云吞戏,看得我泪流满脸。在《狂飚》,他演一个卖鱼贩一步一步如何身不由己摇身变成黑帮大佬,自然传神没有演戏痕迹。创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反派角色。坦率地说,因为张颂文,我才努力看完39集!可以说中国剧迷会疯狂追看《狂飙》主要归功于张颂文演活高启强这个令观众感同身受的黑帮大佬。 [nonvip_content_start] 张颂文现在有多火红,在他出现公众场所可见一斑。北京国际电影节走红地毯,他是闪光灯的目标,娱乐记者拍照时,张颂文礼貌让章子怡和陈凯歌站C位。陈凯歌却一手把章子怡推开一旁,把张颂文拉到身边,把手搭在张颂文肩膀上。人红自然是宠儿,国际章只好一脸黑的强颜欢笑。 我欣赏张颂文是个好演员,更喜欢他的人品性格。被忽视了二十多年现在终于成名了,他还保持低调,不招摇过市,不接受访问,不宣传,不趁机打热接广告代言人捞一笔,选择隐身专注演戏,以作品和喜爱他的粉丝见面,没被名气成功冲昏了脑袋,真实的活出自己,做一生最爱做的事:演戏。 张颂文,之前默默无名,他的往事是一片空白。现在网民把他当出土文物,挖掘他的往事,想知道接近50岁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往事有个香港经理人赵玉德,非常欣赏张颂文,放弃在香港的工作去北京全职做张颂文的经理人。张颂文挑角色,不接他不喜欢的角色,宁愿没收入和赵玉德一起熬了8年的穷日子。直到时机好转有戏拍,赵玉德突然心脏病死在他家中,没有看到张颂文守得云开见月明,对张颂文打击很大,一年闭门不出。他在家里赵玉德最爱坐的位置,挂了一个风铃,风起,铃响,他就感觉赵玉德回家了。今年4月张颂文出席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礼,有个环节怀念已故影视界人物。大银幕出现了赵玉德的照片,张颂文一见泪水夺眶而出。他是个感性重情不忘旧情的人。 期待看张颂文的新作品。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