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木材

2月前
2月前
(哥打丁宜23日訊)以巴衝突導致中東多地局勢緊張,紅海危機令本就脆弱的全球航運帶來沉重打擊,加上國內實施針對性柴油補貼,觸發運輸成本暴漲的骨牌效應,木材行業面對“內憂外患”難走出漫漫寒冬。 隨著去年爆發以巴衝突,商船在曼德海峽遭襲擊,加上該海峽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從亞洲向西方市場出口的貨物必須經過該海峽才進入蘇伊士運河,如今許多來往歐洲與亞洲的商船為了避開蘇伊士運河,繞行好望角而行。 海運的行程增至兩週,這場紅海危機不僅使得全球航運形勢變得岌岌可危,甚至造成歐亞船運費用持續飆漲。 運費飆漲至1萬美元 不願具名的木業出口商向本報透露,5至7月從大馬安排貨櫃出口到中東國家航線,短短兩個月,運費價格相差超過2倍。 “運費從6000美元(約2萬5218令吉)持續飆漲至1萬美元(約4萬2000令吉),還要承擔各種開銷如羅裡、裝櫃、拉櫃、原木燻蒸處理費、港口雜費的附加銷售與服務稅(SST),讓商家們大嘆吃不消。” 陳有堅:柴油起價衝擊大 柔佛州木業加工商會會長拿督陳有堅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專訪時形容,紅海危機敲響了國際海運的警鐘,貨櫃費用高昂。 他提到:“當前國際局勢嚴峻,木材加工業面臨著發展方向的挑戰,同時還需應對柴油補貼制度這一棘手問題。‘內憂外患’使得行業生存壓力日益加劇。” 陳有堅坦言,我國政府於今年6月把原有的燃油補貼制度,改為“針對性柴油補貼”,為的是節省政府的財政支出。 他指出,以上措施的影響並非只限於柴油價格上漲的層面,也造成商家的運營成本上升、導致通貨膨脹、消費人購買力減弱等連串問題。 他舉例,從登嘉樓安排運輸樹桐至哥打丁宜,每公噸收取200令吉左右的費用,一趟跨州運輸載送10至20公噸,視拖格羅裡大小而定,這筆開銷由木業加工廠承擔。 “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後疫情復甦階段,加上國際局勢衝突,國際運費高漲已經削弱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競爭力,政府卻在這個時候推行燃油補貼改革,確實不合適。” 他認為,政府應在構建完整的燃油補貼制度後,再逐步向民眾推行,以有效控制國內通貨膨脹,避免市場經歷不必要的波動。 木材逐漸被鐵取代 陳有堅指出,紅海危機導致運費飆升,使得木材加工行業的利潤空間日益縮小。這不僅是由於宏觀經濟的整體下滑,還因為頻繁的戰爭導致實木建築市場需求減少,從而影響了整個木材產業鏈。 他強調:“最嚴峻的情況是訂單完全消失,木材在建築中的應用正逐漸被鐵所替代。” 他說,一般國內的木業加工,主要是出口至西歐國家、馬爾代夫、中東國家、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等,從巴生或關丹港口安排海運,每趟至少運輸上百噸木材加工。 “大馬木業加工不僅要面對競爭對手——松木,還有鐵和塑料等取代品,不少木業 為繼續營運而掙扎求存。” 鄭忠榮:高昂運輸提高加工成本 在哥打丁宜投身木業加工46年的第二代接班人鄭忠榮指出,柔佛州政府在森林保護方面已超過8年以上,約束砍伐活動。 因此,大部分樹桐必須從吉蘭丹、登嘉樓、彭亨、森美蘭和霹靂運送到柔州進行加工。 “高昂的運輸成本,影響柔州的木業加工的競爭力。” “我訂購新棒果香木的樹桐,從吉蘭丹載送到柔佛,每公噸的運輸費要價200令吉。” 他再舉例,從登嘉樓以40尺拖格羅裡載送,約20至25公噸的樹桐,每公噸的運輸費介於150至180令吉不等,若從柔佛州載送樹桐,每公噸運輸費為50令吉,相比之下每公噸的開銷相差5倍,可想而知跨州運輸大幅度提高木業加工的營運成本。 他披露,市場鼓吹環保大量減少伐木,加上國際市場對木材的需求量急劇下滑,以致木材加工業今後步履維艱。
7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振林山30日訊)柔佛州木業加工商會會長拿督陳有堅呼籲政府檢討外勞人頭稅、森林發展稅、外勞宿舍等政策,輔助木材加工行業,乃至協助州內經濟起飛。 他指出,人力短缺、材料難求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其同業,冀政府重視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柔佛州木業加工商會昨晚慶祝魯班先師誕辰、四十四週年紀念,並舉辦第20屆(2023-2025年度)理事就職典禮,該會法律顧問拿督雲時進受邀出任監誓人。 陳有堅說,木材加工行業屬於高勞動力行業,由於工作辛苦,無法吸引本地公民就業,必須依賴外勞在生產線操作,但是在國家外勞政策限制下,同業總無法聘請到足夠的外勞。 “我們所生產的配件種類供給至少一百種行業應用,希望政府重視本行業在工業鏈所扮演的角色,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陳有堅也代表該會籲請政府檢討人頭稅的收取數目,降低第十年進入第十一年的外勞人頭稅。 “這一些外類都是廠商多年辛苦栽培的技術人才,高昂的人頭稅,不止增加僱主的負擔更加會把成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他指出,希望政府能夠允許木材加工廠將外勞宿舍設在廠房範圍內,一來方便員工上下班,二來便於監管外勞,提升工作。 此外,他說,我國近年來實施“森林持續管理政策”,材料來源被限制,加上樹桐稅及森林發展稅大幅度提高,柔佛州木材加工業者無法在本地取得貨源必須從外州以高價購買,造成原材料需求大於供應。 “希望州政府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檢討森林發展稅措施,開放森林墾殖準證同時亦妥善規劃植林計劃,開拓源源不斷的材料來源。” 他表示,因為疫情,週年慶活動暫停了4年,今次很開心得以再次邀請木材加工行業及各界工商友好齊聚一堂,並感謝大家的出席。 他說,作為全馬唯一的木材加工業公會,公會有責任盡全力維護同業的權益及爭取福利,他相信只要大家團結互相勉勵,必定能將這門具有工藝價值的行業發揚光大。 柔佛州木業加工商會第20屆(2023-2025年度)理事會 會長:拿督陳有堅、唐來順(副);總務:王秀蘭、溫憲駒(副);財政:蔡漢龍、 福利:吳德華、交際:陳南發;理事:莊富景、蔡友、 溫維雄、李洪伍;委任理事:黃玉文;查賬:雷乃力。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板廠鋸木生產部有個職銜名稱是“辦頭伯”。主要工作範圍是確保鋸木車間頭手將樹桐鋸成木板或枋,是根據訂單規格產出。 相信這個稱號是方言產物,真正應該是規格兼品質管理人。 至於“伯”這稱呼,是因為過去能晉升這職位的,大多是從鋸木頭手退下後轉當的。也就是說凡上了年紀,且有豐富的板廠運作經驗及有認識的“大哥”級人馬才有能力與資格擔當。 由於過去沒有完整的生產守則和系統,一切都需憑工作經驗積累技術和常識。辦頭伯尤其需要具備外人眼裡未卜先知、看穿桐內狀況的能力,意即他必須有能力估計木頭產量和避開因蛀蟲損失的部分。 辦頭伯有時也兼任人事協調,插手解決車間的小糾紛,特別是鋸木工都是火氣較大和自以為是的一群。他們偶爾也需親自上陣,露兩手鋸木功夫,否則是壓不住脾氣古怪、愛搗亂的鋸木頭手的。 辦頭伯負責從辦公室拿到訂單規格和買家所設定的品質標準後,在各個鋸木車間按木種分發各項規格,或另一說法是尺寸。(通常是寬度和厚度) 過去的板廠多以鋸出口板為主要經濟來源,外國買家如歐美、日本和中東地區,都有特定的木種和品質要求。本地火鋸廠除了依據買家所訂的準則,也自創一些品管標準。 以紅木(kayu meranti)為例,有2號、3號和6號辦三大類別。2號是全肉不含皮和不蛀蟲的完美木材;3號是可接受特定比率瑕疵的木材;以及最低品質要求的6號辦,只要還可以釘進鐵釘的,就被接受。 當然每個級別的價格相差也大,因此辦頭伯有責任在木桐身上爭取最高使用率,和確保最大的收益。 辦頭伯是整個鋸床間的最高階層,各別鋸床旁黑板記錄的規格全由他一手寫上。有時他也會在特別的木桐切口註明該桐可得木塊和規格。那通常是用粉筆畫下草圖,一切全憑經驗判斷,並且準確度蠻高的。 辦頭伯必須火眼金睛,能比別人先看到瑕疵。例如從樹桐外表推算桐肉損傷和壞死的程度。這須對木材的認識有豐富的經驗,否則絕不可能輕易用粉筆畫幾畫就等鋸木頭手發揮了事。 鋸木能收貨與否,也不完全由辦頭伯說了算,因為還有買家那關要過。如果木材無法先通過辦頭伯那關,一般都會移回去重修或改小。 辦頭伯以儘量爭取鋸大料為首要任務。當然鋸木工是依產量噸來計算工資的,能鋸越多大塊頭,就更容易累積噸數。 規格、厚度和麵積決定噸位的計算和價格排位。本地板廠都用地道講法,分成大料、中料和小料。大料當然最值錢。 除了懂木也要懂得溝通 鋸床工人格性一般剛烈,不能說服頭手時,辦頭伯被逼重操故技,露出看家本領動手將木鋸出標準的板,唯有這樣才能取信於人,降服“硬頸”頭手。曾經也有不服氣的頭手因辦頭伯的“表演”而服輸,自願辭職。那全是因為一句氣話而起,這就充分表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時候了——講到做到,當場脫下掛在腰圍的麻袋揚長而去。我們都覺得惋惜,這又何必呢,為了養家餬口,怎麼可以如此衝動搞到短暫失業。 辦頭伯雖然整天與硬硬的木在一塊,人卻不可硬硬和木木。有時還得站在工人立場上看事,畢竟他也是過來人,曾經也吃過鋸木工作的苦。因此辦頭伯非有無比的耐心不可。 偶爾他們也要充當橋樑,是勞資雙方的中間人,需替工友們講好話,爭取小小的獎賞與福利。所以辦頭伯除了懂木,也要懂得溝通,懂得人性的弱點,才能搞好人際關係啊。 【星雲】長期稿約/我們這一行 電郵:xingyun@sinchew.com.my 來稿請註明:我們這一行 •文長勿超過1000字,可附上相關照片。 •請於稿末註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證號、聯絡地址、銀行戶頭、電郵等作者資料,否則恕不錄用。 •文章經錄用,除了在平面媒體刊載,本報也擁有作品上網、錄影、錄音、改編等其他使用權。
2年前
“我和木材作伴數十年,木材都聽我的話,我要它圓它就圓,叫它扁就扁。” 這句話,出自一名有著約60年經驗的木匠之口;他就是來自麻坡,現年76歲的張美德。 張美德的近一輩子都在和木材打交道,製作與維修過無數傢俱,凡是與木板木材相關的工作,都難不倒他。 他經歷過純手工傢俱的光輝時期,也看著傢俱業轉型,但他仍堅持著純手工製作,是麻坡區已然少見的傳統木匠。 本期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的《今日面譜》,要帶讀者與張美德近距離接觸,和他談談屬於他的故事。 自小有興趣 向上海師傅學習 張美德自小對木工有興趣,14歲那年因不想讀書,就聽從父親的建議,到馬六甲向一名上海木匠師傅拜師學藝,開啟他與木為伴的生涯。 當時的學徒不易當,師傅非常挑剔與嚴格,要張美德從打雜幹活及當跑腿做起,就這樣,他每月領著5令吉薪水,卻沒學到木工手藝。 兩年後,他回到麻坡向另一名上海師傅學習,並開始真正接觸到木工技術。 “開始時的工錢是每月40令吉,到我掌握了之後,師傅每天給我8令吉酬勞,如果我做滿一個月,就有240令吉,這個工錢在那個年代是很不錯了,可以媲美老師的收入。” 成家後決定自立門戶 直到成家後,張美德有感家庭負擔加重,才決定自立門戶,以獲取更高的收入。 他表示,木匠在掌握基本功後,必須懂得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才能不斷地創新與克服困難。 他披露,當木匠非常有挑戰性及有趣,尤其是完成其他同行無法完成的任務時,就會倍感高興及滿足。 從挑戰中獲滿足感 他回憶,自立門戶後接的第一個單子是幫淨業寺的大雄寶殿製作大櫃子,頗具挑戰性,而該櫃子至今仍在使用中,他之後也陸續為許多廟宇製作傢俱、櫃子。 “我喜歡接受挑戰,當人家做不到的東西交到我手中,我會設法鑽研,成功後智慧和知識都得到提升。” 張美德在受訪時,總是不斷拋出“金句”及開懷地笑,也許是因為其正面樂觀的性格,讓他在面對許多挑戰時都能順利跨過,而回頭望時也覺得並不算什麼。 早期柚木傢俱 非常耐用 張美德披露,早期的手工傢俱是木匠投入心血,以純手工製作而成,非常耐用,也有觀賞性及藝術感。 他舉例,一些舊時傢俱注重細節設計,就如在桌腳、銜接處或邊緣設計圖案或進行雕刻,讓傢俱整體更有美感。 “當時大部分傢俱都是柚木製成,非常堅固,不腐、還防水也防蟲,用上百年都不是問題。”不過,儘管傢俱再耐用再美觀,仍逃不過被淘汰或丟棄的命運,讓張美德感到可惜。 識貨人才知舊傢俱是寶 “或許有人會覺得傳統手工傢俱款式過時,才把它們丟棄。其實,這些東西越來越少,只有識貨的人才知道是寶。” 如今,張美德在外出時如果發現有被丟棄的舊傢俱,都會搬回家維修及油漆,再賣給有緣人;他也曾在路邊拾到被丟棄的六角形桌子,讓他“撿到寶”,高興不已。 傢俱廠打擊傳統木匠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改變,傢俱廠開始蓬勃發展,對傳統木匠的打擊不小,也讓木匠成為夕陽工業。 張美德披露,在傢俱廠大規模生產時,一些木匠投身科技化列車,一些人選擇退出,而他卻堅持著傳統的純手工技術。 科技進步仍無法取代手工 他認為,即使時代再進步,手工仍難以被取代,而傳統的純手工傢俱有著木匠的精神與心血,更是無法被取代。 他表示,自己至今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與技術,都是他沿用數十年的,除了習慣使然,舊時工具也足夠應對工作上的需要。 漸漸轉型至製作神主牌 另外,傢俱業的轉型,也促使張美德從過去的製作傢俱,慢慢改為以維修、平面雕刻及製作神主牌等為主。 他表示,木匠涉獵範圍非常廣,只要基礎好,和木材相關的物品,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是不能的。 雖年逾70卻“可退不可休” 張美德住家旁有一間他用了40多年的工作室,裡頭堆積各種木材與傢俱,就連牆上也放置了許多舊時的傢俱椅子,讓人彷彿回到了數十年前的時空。 儘管年逾70,他卻沒有退休的念頭,同時認為“可退不可休”,因此,他平日依舊在工作室裡忙碌,累了就到住家旁看看所栽種的花草樹木,這樣的生活,讓他很是享受。 “木工和花草樹木是我從小的興趣,我一直做著我有興趣的東西,所以我陶醉其中。” 工作室供奉木工祖師魯班 另外,在張美德工作室後方,至今仍供奉著木工祖師——魯班。 他表示,祖師魯班的神龕是他親手製作的,至今已有40多年;而對他來說,供奉祖師是一種木匠理念,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與勇氣來克服難題。 曾收過徒弟 都堅持不了 談及傳統木工或後繼無人,他認為雖然是無可奈何,但至少曾經存在過。 “我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因為吃不了苦、沒有耐性及無法賺大錢而離開,最長的一個也只堅持了4年多。”
2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