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木炭
图说大马
十八丁炭窑 隐世作业
木炭,曾是家家户户取暖和烹饪的主要燃料。许多人都说,采用木炭烹煮的食物香气四溢,别有一番古朴的味道。如今,家家户户皆已改用煤气或电炉,木炭几乎被日常生活淘汰,只有在户外烧烤时,人们才再次接触到它。
2天前
图说大马
特稿
柔硕果仅存窑场 红树林中的“炭”世界
(哥打丁宜25日讯)红树林中的炭窑,延续一个家族的60年基业,也守护着海洋绿肺的命脉。 穿越柔佛河口的甘榜拉督附近,迄立了一座经营57年之久的炭窑,也是柔佛州硕果仅存、采用最原始方式来生产红树木炭的窑场。 炭窑第二代掌舵人黄秀霞(59岁)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她是于2012年从其父亲黄创洲手中接过炭窑的管理权;在此之前,黄创洲已为这地方倾注45年的心血。 在黄秀霞口中是个“不平凡人物”的黄创洲,5岁从中国南来,赤手空拳在哥打丁宜打下一片天,一砖一瓦建立起这座炭窑,为家族事业奠下基石。 她说:“炭窑是我父亲数十年的心血结晶,连烧炭的土窑也是他自己一块一块地,共用了3万块红砖砌筑而成!” 炭窑依着河口而建,方便运送红树木和制好的木炭,据她解释,以红树木制成的火炭,品质优于木柴炭,而且熏烤期间会释出大量负离子,是天然的空气浄化剂,因此在市场上属于高档品。 回首自己刚接过棒子初期,最大的难关是面对老臣子们的质疑眼光,因为大家都不相信这“长得白白胖胖的大小姐”能熬得过炭窑的炉火。 结果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她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工作效率比任何人都快。另一方面,因为她舍得加薪给工人,让大伙儿甘愿为她效劳,无形中也大大提高生产率。 她说:“整整4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在窑场工作超过12个小时,和工人一起弯着腰拾炭,以往他们做一个月的工,我带领他们一天就完成。” “我们曾创下一天拾完4000至6000公斤炭的纪录,以每袋25公斤计算,即是一天就打包好了240袋,在之前这是一个月的工作量。” 在炭场打滚多年的她,熟悉制炭的每一道工序,她说:“很多人以为炭是烧出来的,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它其实是以高温熏熟的,尤其是制作红树木炭,要至少把木材里面85%的水份熏干。” 据她指出,送入窑内的1000吨木柴,经过一个月烘熏,只剩下1.7吨重量的炭,等于蒸发了超过900吨,可见要成就一窑优质木炭并非易事;在售价方面,每公斤炭仅从90仙起至1令吉90仙,视品质而定。 据她讲解,木柴在窑内排列整齐后,会以砖头封窑,只留下约5呎的方口以木柴点火,之后需要有人24小时轮班看火,确保火种在最初的10天内不能熄灭,以让炭窑的温度升达120度左右,再将封口缩小至一两呎。 这时就要依赖经验丰富的炭窑师傅来控制火势,每天通过触摸和嗅闻气孔来判断窑内的湿度情况,从而调整封口的大小,这种技术可让窑内温度攀升到180到220摄氏度之间,也就是成炭需要的温度。 直至窑内的红树木柴完全烘干至呈黑金色之后,还得冷却8至10天,开窑后工人利用鸡公车将制好的木炭搬运出来,整个工序前后超过一个月。 她说:“成败的关键在于前面24天需确保柴火不间断燃烧,封窑洞口大小适中,若有疏忽让空气入侵窑内,整座炭窑都可能会发生大火,里边的木柴都会烧成灰烬。” 据她指出,柔佛河是柔州红树最多的地区之一,但能获准在当地砍伐的业者并不多,她的父亲早年向有关当局申请到执照,一直经营到现在。 她强调,红树的砍伐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必须兼顾保护红树林的责任,以符合国家森林局规定的重植红树幼苗政策。 资料显示,当局是在2004年大海啸翌年,即2005年启动红树林重植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此计划,挽救国内许多因发展而遭破坏的海岸线或红树林,以保护海洋的自然生态,包括海洋生物食物链等。 她说:“在砍伐的同时,工人也必须种植新的红树幼苗,森林局有进行红树林规划,并会经常派员巡视。” 然而,她也指出,红树林就如海洋的绿肺,繁殖能力很强,既使没有再植,依然能保有茂密的红树林,不过为了规划红树之间的密度,业者一般上都会重新种植幼苗。 她也坚信,让红树林永续发展非常重要,因为红树林除了拥有经济价值外,也可以防止海岸被潮水冲蚀。
7月前
特稿
大柔佛三分钟
大柔佛三分钟 | 涉排污水污染环境 查50厂4被令停工
今日焦点: 🔹涉排污水污染环境,查50厂4被令停工 新闻链接: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40404/johor/5509537 🔹台地震影响更改行程,柔旅行社未现退团潮 新闻链接: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40404/johor/5509941 🔹原料减少 需求下降,哥打木炭业逆风而行 新闻链接: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40404/johor/5509557 #大柔佛三分钟 #星洲日报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 #johor #星洲日报大柔佛 #TikTok新闻 #TrendingNewsMalaysia #Malaysianupdate #NewsAtTiktok #BeritaDiTikTok
9月前
大柔佛三分钟
即时国内
咖啡加木炭违反食品条例 卫生部:食肆业者可被控
卫生部指出,任何食肆若在咖啡饮料中添加木炭是违反1985年食品条例,可被控上法庭。
1年前
即时国内
古城
百年历史 日夜守护夕阳行业 老师傅盼炭窑火不灭
巴也叻拔河域百年炭窑是马六甲唯一,81岁的巫裔老师傅半世纪来日夜看守碳窑运作,如今更与儿子一起守护这份夕阳行业,希望我国炭窑之火永不熄灭。
1年前
古城
花城
回顾五六十年代好风景 跟着老波德申人看阿榔
车多人多的波德申见多了?不如跟着“老波德申人”回顾五六十年代“阿榔”的历史。
2年前
花城
VIP文
回顾五六十年代好风景 跟着老波德申人看阿榔
车多人多的波德申见多了?不如跟着“老波德申人”回顾五六十年代“阿榔”的历史。 报道:丘明艳 摄影:丘明艳/部分受访者提供 车多人多的波德申见多了?不如跟着“老波德申人”回顾五六十年代“阿榔”的历史。 向来以“海连天”闻名的波德申,除了拥有西马最长海岸线之外,如今还结合了生态旅游、历史人文、休闲与美食、琳琅满目的民宿、酒店、度假村等,在旅游项目蓬勃发展与加持之下,逢周末假日,波德申到处人满为患,道路更经常出现看不到尽头的车龙,然而,在许多老一辈的波德申人眼中,五六十年代的波德申尽管工业、旅游业发展都远不如现代,而最初始的“阿榔”风貌依旧让人回味。 “阿榔”是波德申最原始的名称,由于当地早年是以制造木炭而闻名,因此附近一带的华人都将波德申称为“阿榔”(Pulau Arang),马来文即是“木炭”的意思。据知,在1889年的英国殖民时,英国人Sir John Frederick Dickson开发港口,故将“阿榔”小镇易名为“波德申”(Port Dickson)。 时代变迁 绿植减少老街 高脚式邮局成回忆 现年83岁的梁亚礼是土生土长的波德申人,他接受《花城》社区报访问时,忆述起儿时记忆中的波德申是万分感触,经过时代变迁,那些童年时去过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的波德申老街、传统高脚式邮政局,一切只待追忆。 “如今波德申到处车多人也多,唯独绿色环境少了,波德申老街在五六十年代,路边两排大树遮阴,那是情侣沿海散步的好去处。” 小学开始出海捕鱼 梁亚礼从1952年在波德申海边长大,童年时期的他,逢周末要随父亲出海捕鱼,尤其逢农历十一到二十都要出海,那时候还在上小学的年纪,跟随父亲划着桨船出发,由于他个子不高,每当父亲要求他下船拉网时都会感到紧张。 “一跳下船,一般大人没过半身,但我下船,海水都淹到脖子了,还呛了几口海水。” 由于每次晚上10时就要出海捕鱼到翌日清晨,梁亚礼回家后简单漱洗一番,换上校服就赶到学校上课。他笑言,因为一整晚没睡觉,担心上课时打瞌睡,只能涂万金油来提神,偶尔止不住睡意,还会遭老师训斥一番。 “那年代的孩子都需要帮忙大人工作,照顾家庭,这些日子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也有很多现代孩子没有经历过的艰辛和乐趣。” 拔红树皮修渔网 他说,逢农历初八到初十之间不需要捕鱼,而这期间则是补渔网的日子,在12岁那年起,每当到了补渔网的日子,他就要前往5英里的“咸水芭”(沼泽地),穿梭在红树林中,拔下红树皮来修渔网。 “在传统的渔业年代,将渔网和红树皮一同煮沸后,不仅可以成为染料,还可以让渔网更有韧性,浸泡在海水也不容易损坏。” 梁亚礼忆述,在那个年代,沿海一带还有不少芒果树,儿时的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享用“免费水果”。 如今时隔多年,酒店业、工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当初茂密的红树林经过开发、污染后,早已所剩无几,对于时代发展为现代人带来好处与便利,同样付出了很多代价。 老街曾是沿海街道填海计划致渔业没落 随着年纪渐长,梁亚礼愈发怀念波德申的原始风貌,翻看“阿榔”早年的街景照片、陈旧剪报,几乎所有地方也曾留下过足迹。 “在波德申老街,在还没有落实填海区前,是一个宁静的沿海街道,街道两旁有茂密的大树,为来往的行人遮阴,那时候没有高楼,都是政府宿舍,当代警察还是穿着短裤,邮政局也是高脚屋建筑结构。” 梁亚礼忆述,儿时曾到邮政局购买邮票时,还不慎将10仙掉落在细缝中。“如果现在找到这10仙,可能就是古董了!” 他回忆,在英殖时期,波德申兴建了通往芙蓉的铁路支线接轨马来半岛主干线,除了运输木炭、煤炭及矿产,波德申逐渐兴起了洋货贸易;一直到1980年代,填海计划落实导致部分渔业没落,波德申也逐步走向旅游与工业化发展,如今,昔日繁华的货港与铁路早已停用,仅留下斑驳的岁月痕迹。 作为见证波德申开阜史迹的梁亚礼,仅能凭借着老照片将渐渐模糊的记忆拼凑成故事,尽可能让更多后人“窥探”出波德申的历史变化与初始容貌,才不至于让“阿榔”的历史被埋没在时代洪流之中。
2年前
VIP文
更多木炭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