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未來

“喂,你還記得嗎?我們當年總是以上廁所作為藉口,去逛遍校園,不管繞了好幾圈,還是覺得不夠。” “喂,你還記得嗎?我們當年因為忘記帶英文作業,而被老師處罰站在教室外,整堂課都不能進入課室。” “喂,你還記得嗎?我們當年一起跟風剪了劉海,怎麼知道劉海剪得太短,走到哪裡都表現得遮遮掩掩,希望別人不會注意到我們那奇怪的劉海。” “喂,你還記得嗎……”短短的一句話,開啟了一趟探索回憶的旅程,彷彿身臨其境,重新體驗一遍記憶裡的每一個細節。嘴角還是會不自覺地跟著微微揚起,彷彿那些快樂的日子是昨天發生的事。後來,漸漸的,我發現我太常懷念過去了……懷念是件好事,可是太常懷念,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反而讓我陷入了困境。 犯過錯才造就現在的我 新的一年,我最想刪除的一句話,便是以“喂,你還記得嗎……”作為開場白的一句話。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和許久未見的朋友說話都以這幾個字作為開場白,不管對方願不願意,都拉著對方一起回憶過去。雖然關於這點,我們還是有共同的話題,但後來我發現我聊天的內容只圍著過去轉。或許我的朋友都對過去不怎麼感興趣,但無奈我這個人一旦開始說話就會說個不停,我猜她們或許很想打斷我,說一句:“夠了,我不想我們每次見面都在聊那無法改變的過去。” 我的腦海裡,似乎沒有考慮到當下與未來。 回憶的東西就讓它留在回憶裡,好好地收藏,我卻總喜歡翻箱倒櫃,回憶過去的每一個細節,儘管那些事情已經不重要了,但我好像還停留在過去,無法舉步邁前,無法把心思放在更為重要的當下。時間與精力應該付出於對未來有幫助的事情,而我卻不斷揮霍那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回憶過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不斷回憶過去的威力就不容小覷了。不斷回憶過去會形成一個習慣,不知不覺中,我開始每天都會回憶過去,什麼事都不想做,就靜靜地坐著一個人踏上回憶的旅程。 明明手頭上有很多事情要做,卻提不起興致。明明很多功課馬上就要交了,卻還是要花一點時間獨自懷念過去。總想著如果過去沒有犯那些錯誤,現在的我是不是會更好。總想著如果我早點明白與人相處的學問,是不是就不會用言語不小心傷害到別人,害得我身邊的人受傷。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回到過去改寫曾經發生的每一件事,那既然現實是既定的,可為什麼還是會覺得懊惱,總想著要是時光機是真的存在就好了。 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的我。我想那些曾經犯過錯才造就了現在更懂事的我,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我們回不到過去,也改變不了任何已經發生的事情,好好活在當下吧,我想我們都有更重要的未來要塑造。
3天前
1星期前
瓊瑤離世,身邊不少親友深受觸動,卻因避諱而不願多談。巧的是,兩部探討生死的電影同年上映,先有港片《破.地獄》,後有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隔壁的房間》。於是,藉助虛構作品,不能談的話題也能繞個圈談。就像“隔壁房間”的隱喻,有些事情無法直視,那就換個角度,換個空間。 兩部片都向死而生。大限在前,人才能為自己的人生下定義,理清糾葛的人際關係。《隔壁的房間》的主角瑪莎,為維護生命最後的尊嚴而選擇安樂死,更增添了一層道德叩問——人是否擁有決定自己生死的權利。 虛構的瑪莎與現實的瓊瑤,天差地遠的兩個人物,在死亡面前又何其相似。 未曾料到,大數據演算法似乎窺知了我近日所思,唯恐我心情過於肅穆哀傷,而頻頻推送一部紀錄片。片名直白而粗暴:DON’T DIE(《長生不死》) 主角Bryan Johnson,矽谷科技新貴,年少創業有成,公司賣出後坐擁鉅額財富。如此人生勝利組,夫復何求?換作是我,早已躺平不幹。但超級富豪的眼界就是不一樣。他立志追求長生不老、青春永駐之法,並且逐步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科技養生術,從最基礎的飲食、運動,到聞所未聞的營養補給,再到匪夷所思的血漿注射、基因治療,都包含其中。創業燒錢燒習慣了,養生也要燒。這套方法,每年得耗資兩百萬美元。 我不禁想到,人類為求永生曾做過多少蠢事:吞丹砂、修秘術、尋訪神泉仙島。有錢了不只任性,還怕死。自古以來,人們總愛把當時的尖端技術生搬硬套在長生術上,但往往沒有好下場。古時,許多帝王因水銀中毒而瘋癲,近代,則有冷凍身體以待復甦的人——他們萬沒想到,冷凍公司竟會破產。冷凍櫃斷電了,那些收拾殘局的清潔工,每位都經歷了一場精神浩劫。 人類將於2030年實現永生 這種嘲笑自是後見之明:他們確實失敗了。可是,如果,萬一,成功了呢? 現今科技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作為科技人,Bryan的養生法嚴守科學原則,且有專業醫療團隊作支援。他每日進行一堆生理檢測,各項指數鉅細靡遺,幾乎掌控每一個細胞的狀態。如果試藥換藥,更得密切追蹤指數變化。所有數據像開源碼那樣公諸於眾,任人檢視、複製。結果證明,這套方法確有逆齡之效:他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輕二十餘歲。 這算不算逆天而行?跟瑪莎一樣,Bryan也遭受不少道德質疑。 瑪莎因選擇“死”而被質疑,他因追求“生”而被非議。弔詭的是,批評者大概屬於同一群人。 而矽谷的逆天者不只他一人。著名科學家兼未來學家、谷歌顧問Ray Kurzweil也是“科技養生”的奉行者。他甚至樂觀預言,人類將於2030年實現永生。這也許並不瘋狂:如今我們對宏觀與微觀世界的掌控能力是前所未見的, AI也勢將加速基因學和分子醫學的突破。這預言,搞不好能實現。 但實現了又如何?此等技術大概只有富豪負擔得起。即使普及,地球承載得了只增不減的人口嗎?這時馬斯克怕會跳出來說:來,一起移民火星吧。 屆時,人們會不會對瑪莎說:“只要再多等幾年,你就不用死了”。整部意蘊深遠的電影,其美學與內涵,輕易被抹消。而許冠文飾演的喃嘸佬,無地獄可破,終將失業。大限無限遠,人們緊抱著彼此的恩怨情仇,再無機會放低。
1月前
華文,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於我不僅是一種讓我用來溝通的工具,更是讓我瞭解中華文化、傳承歷史的重要橋樑。 但起初我對華文只有各種不好的刻板印象。我覺得它枯燥乏味,每一次看各種古詩時或做文言文時都覺得很困難,完完全全看不懂也不理解文字間所要向我們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心裡一直有無數的疑問冒出,我疑惑不解,我為什麼需要學這些東西,這些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為什麼要在這浪費時間和一堆密密麻麻的華文字互瞪? 就這樣,我帶著這份疑惑和不解渾渾噩噩的度過了我為期三年的初中生活。時間猶如火箭一樣,咻一下,我竟成了中四的高中生。我在是否要選擇華文時猶豫了很多很多天,我害怕我在未來會因我當初沒選擇繼續學華文而後悔,也覺得學下去沒有什麼意義。我當時就像個鐘擺一樣搖擺不定。 這時,我家的皇后發聲了。我立馬豎起我的耳朵聽聽看媽媽的建議,媽媽說:“女兒,拿華文對你日後找工作時大有好處呀。”我聽後卻滿臉疑問,心想:“拿華文對我日後的工作有什麼好處啊,我中學生活裡所拿的科目也是理科,日後也沒打算往涉及到文學的工作求職啊”。 原來詩歌的魅力如此大 媽媽說現今的社會大多數的老闆會問你是否會華文,這可能就是決定你得不得到這份工作的關鍵呢!我聽後也覺得蠻有道理的。想說拿華文也不都是壞處,對我而言也是有益的。所以,我下定決心決定和華文度過接下來的兩年了。 而我現在,很感謝當時的我沒放棄華文。因為我在中四遇到了一位影響我很多的良師,他是我中四的華文老師,他在華文這條路上幫了我很多很多。我真的很感謝和感恩這位老師,是她讓我知道原來文言文是如此的容易,原來詩歌是那麼的美好,古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精神和知識是多麼的博大精深。 最讓我印象深刻和讓我對華文改觀的是作家席慕蓉所作的〈一棵開花的樹〉。當我第一次默讀這首詩,我的心立馬被帶入進去了,它頓時讓我覺得原來詩歌的魅力是如此的大,是如此的好。久久讓我沉浸在詩裡,無法自拔。那是多麼淒涼的一首詩啊! 現在,我只剩下一年了。我真的應該好好珍惜這寶貴又短暫的時光,因為此生只有一次機會經歷這些,應當儘自己的綿力不留任何遺憾的活得精彩且燦爛。謝謝您,華文。
1月前
“你說,如果我們人死後遺體不下葬的話還可以用來幹什麼?”朋友偶然的一句話,開拓了我的思路。 曾經看過一個美國老太太,她把自己的遺體捐贈給醫學研究,遺體最終被切片成2萬7000份。科學家通過儀器掃描這些薄片,然後通過科技把這些數據變成“數據人”,以作為往後的醫學研究。我很佩服老太太的豁達,願意讓自己的遺體為醫學做貢獻。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也有一位老人為自己註冊了遺體捐贈。他的遺體將會交給國家的醫學院作為研究用途。個人也為這樣的行為感到萬分敬佩。 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想過,如果可以,我希望死後,身上如果還有可以用的器官,我都願意捐贈出去。就比如眼角膜、心臟、肝臟之類的,讓那些身患疾病等待器官的病人有機會健康地活下去。但是科技的進步,彷彿已經有辦法通過三維打印技術把所需的器官打造出來,不用再苦苦守候,雖說這項技術還不成熟,但確實是病人的福音。 早點思考和討論死亡 生命真的很神奇,我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明白,兩個連肉眼都看不見的東西,通過結合和孕育就可以長成一個一米幾的大個子,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長然後衰敗。到了最後留下一堆的血肉。 我們在生的時候,已經體驗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嚐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這一輩子也算是功德圓滿了,那麼剩下的這一堆血肉是不是也應該歸還給這個世界,塵歸塵、土歸土?如果真的有誰還願意用這一堆血肉去發展人類的文明、去拯救他人的性命、去餵養花草動物,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或許是被傳統的薰陶束縛,或許是信仰的不允許,又或許是我們對於死亡的未知和恐懼,我們總是不願意思考和討論我們對於死亡的看法和安排。其實,如果人生只有一件必然的事,那麼就是死亡。既然它一定會來,我們為什麼不早一點和身邊的人聊一聊?至少告訴他們,關於我們留下的那一堆血肉,我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對待。 人生短短几十年,多給家人一些陪伴,也給他們多做好一些思想準備。別離的時候一定會有,先道別,莫等時候到了匆匆一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他們。
1月前
在我的生命中,有一些記憶或語言,就像一顆無法熄滅的火種,從開始當記者至全職退休前,一直都在灼燒我的心靈,偶爾痛到無法忍受,竟想過從此消失,但願從沒來過。 匿藏在記者底下的另一個身分,讓我經歷了一段撲朔迷離又不為人知的往事,在所有不堪回首的記憶中,有一句話始終糾纏著我的前半生,成了我最想刪掉的一句話。 當年剛從臺灣留學回來,政治部就找上了我。作為一名情報員,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自我內心鬥爭。我不得不學會隱忍、低調,甚至把真實的情感深埋在生命的深谷裡。 最難忍受的並不是目標的追蹤,也不是日復一日的虛假身分,而是自己心中那種說不出的空虛和不安。面對日漸模糊的道德界限,我常常陷入心靈的困惑中。 身不由己讓我人格分裂 那時,我開始對自己的身分產生了矛盾和抗拒。這個身分,不僅僅是當初自以為是的純粹工作角色,不就是多一份兼職嗎?但漸漸的它更像是某種命運的枷鎖,把我牢牢地捆綁在一個不斷迅速變更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計劃,沒有可以掌握的流程,只有時時刻刻待命所有的突發狀況。我失去渴慕的人性自由,身不由己的窘境讓我感覺似乎快要人格分裂了。 在一場突發的任務中,在友情和情報之間,我不得不做出選擇,最終的選擇導致朋友被捲入漩渦,關進了監獄。這就是達成任務的犧牲,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我沒得選擇。”我常常以這句話安撫自己愧疚的靈。 這一句話,是那麼簡單,卻又那麼沉重。它像是一道隱形的枷鎖,把我束縛得透不過氣。每當我回想起身不由己的任務,我心中就像有一根刺。那種無奈,那種壓抑,彷彿吞噬了我整個靈魂。我開始意識到,我不再是一個有自由意志的個體,而是成了一個無法擺脫命運安排的棋子。 那段歲月,我常被“沒得選擇”,這句話牢牢地鉗制著,從來沒有認真去思考是不是真的沒得選擇?現在,這簡短的一句“沒得選擇”,成為了我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它提醒著我,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即使無法逃避許多無法預見的選擇,但還是要面對選擇! 站在這個已知天命之年的山崖,我不再年輕,也不再那麼迷茫。我已經從曾經的困惑和痛苦中走了出來,學會了與自己的內心和解。情報員的身分早已褪去,我嘗試以文字記錄曾經的生命故事,讓文字的力量幫我刪除“沒得選擇”的噩夢。 我最想刪掉的其實並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那種無法改變的宿命感。我不再對過去的決定感到悔恨,也不再讓“沒得選擇”成為我心靈的枷鎖。因為生活的意義,不在於對過去的無盡追悔,而是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找到真正的自己。
2月前
2月前
深刻地記得,那天的雨像棉絮,雜雜地飄著。為了滿足父親嘮叨許久的念想,在他長途瓢潑回到久違的故土後,母親與我們兄弟起個大早陪著父親,尋回他記憶中活躍的味道。 拐個彎,有了年歲的排屋長立於眼前。它並不是一間常規的餐廳,是擺在店主家門前的桌子凳子拼湊成的天地。加長過的屋簷擋住頭上的光景,不過店內和外頭的景仍然是銜接著的。 落座不久,灰濛濛的天空將大雨傾瀉下來,慶幸店主在屋簷盡頭吊了張塑料簾子,否則背靠外頭的我怕是被雨打溼身子,欲哭不得了。城鎮仍未完全甦醒,清晨的爐灶卻已亮了許久,熱騰騰的面為客人驅走滲進來的寒冷。不知不覺,我已將面用盡,偷來時間品鑑外頭的巷景,雖然它窄得只能讓一輛車來去。 母親說不能做籠中鳥 就這樣看著車子來去,一隻淺褐色的狗邁著細碎的步伐湊到我跟前來。此時我是坐著的,它的高已逼近了我的腰,可見這隻狗是一狗中長者。它的毛亂糟糟的,像路旁野草久未經打理,長了亂了糟心的模樣。它一身髒亂的毛,落魄不堪的模樣,我的心不由得生起了憐憫。 此時的雨放緩了腳步,下得輕,雨絲鬆鬆散散地飄著。它抬起頭,與低下頭的我視線相撞。人狗之間一片靜謐,我看見了,看見了它無人可傾訴的孤獨。歲月磨礪出渾濁的眼眸,時至老年仍飄零世間,一個容身的地兒也沒有。 狗生相對短暫,折煞狗的事兒卻一點不少。不是每隻狗都能找到主人,好似人從不能決定未來。這隻狗無主,註定在街頭走到生命的盡頭。 活著就是一次漂泊,尋覓著什麼,到最後入身黃土前,仍要找到一抔地兒好生安葬。母親常說,人長大了總是得離開家的,不能留在這做籠中鳥。人生軌跡好似早早被規劃好了,必須離鄉背井,才能幹大事。如此,便有揹著故鄉的打工人和學子,懷著鄉愁去往外頭求未來了。 有些人往外頭去,是為了探索世界;而有些人離家,只是為了生計。若有選擇,故鄉應是首選。漂泊在外多年的父親想必也累。他常這樣想著的,總有一天要回歸故土,不再流浪。雖說他在柔佛有房子,可是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四堵冷冰冰的牆,不過是遮風擋雨的工具。 離鄉背井,何嘗不是另一種流浪? 還有一年我也將離鄉背井,母親曾問過我,你會害怕嗎?怕什麼? 你要踏入社會了啊,會怕嗎?還好。 少年人心底遍佈稜角,我也不例外,面對未知仍有些興奮,妄想自己能征服未來的一切。可是在看不見的地方,面對未知也有些恐懼。在漂泊的路上,遇見陌生的一切,害怕是必然的。只能祈望未來的我,不會在漂泊的路上丟了自己。 蜷睡著的狗爬起身來,一人一狗相望,我試著用眼睛告訴它,好好活著吧。它好似明白了,看著它轉身離去的背影,心中響起一聲嘆息。 我們也要好好活著。我的路還長著,只求未來堅守本心。
2月前
砂拉越政府於今年(編按:指2024年)開始實施智軌列車大工程(ART),為2027年的東運會做好準備。自從工程開始進行,這就成了古晉人的飯桌話題,毫無疑問,ART將會對我們未來的日常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成為發達城市的重要里程碑。 與此同時,從敦拉薩路到福州路一帶的綠島,約四、五公尺高超過樹齡20的大樹連夜攔腰斬斷,淪為樹墩,上半身則被一個個平放在路邊。從小生活在這裡的我在這些樹的見證下長大,見到如此的畫面也難免感到惋惜。 大樹被砍而感到心疼 回想兒時和家人一起出外購物,我總會盯著樹皮的紋理看來消磨時光。去的路上在看,回來的路上還在看,看得入迷。那時透過車窗看見的樹,在我眼裡是如此的高大和震撼,它靜靜地矗立在哪裡,帶著一種沉默的自然美。 每當聊起ART,總能聽到不同的想法,有人對大樹保有強烈的情懷,他們都為從小看到大的樹感到遺憾;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也避免了在颳風下雨時老樹倒下的風險,屬百害而無一利。大自然與人文發展始終難以取得平衡,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身為在讀生,學校C樓側邊的老樹不知何故被砍掉,失去了樹葉的遮擋,陽光直接照射進來課室,時常讓我汗流浹背地上課,馬路上的車輛吵雜聲更是讓人煩心,只因少了樹木的遮擋與吸音。從長遠來看,項目落成,當地人又多加使用的話,碳排放量確實能大量的減少,也算是達成了ART的環保意義。不過就目前來看,人們在塞車的情況下,車子沒了樹蔭的遮蔽,大家只能遭受陽光直接的暴曬,在酷熱的天氣下尤其難耐,難免感到不悅。 記得有次,我媽把壞掉的車子拿去送修時,偶然和修車師傅聊起了ART,沒想到彼此因為對這件事的觀點不同而起了小爭執。她為這些陪伴大家成長的大樹被砍而感到心疼;修車師傅則認為這些樹只會造成交通堵塞,結果反倒是修車師傅和他的老婆在吵架,發現不小心點燃了導火索的媽媽只好乖乖閉上嘴巴。聽媽媽說完,我哭笑不得。老人們的爭吵在以前的我看來根本沒必要,現在的我看來竟是如此的滑稽。 我和我媽打趣道:“列車沿路一帶的毛小子說不定會打起歪念頭逃學,乘坐列車到附近的Vivacity或是新欣廣場遊蕩,到時就會樂見這些乳臭未乾的少年被老師們帶回學校處置。”城市的進步往往伴隨著隱性的社會問題,屆時可就要交給未來的我們去解決咯。 總體來說,ART計劃見仁見智,無關誰對誰錯,一切取決於看事情的角度。 或許,在遙遠的未來,當列車行駛在這片曾經的綠地上時,往窗外看去是繁華的城市景象,我會向座位旁的孩子們述說著這條列車下,關於那排大樹的故事。
2月前
“你不喜歡吃雞腿嗎?怎麼飯都快吃光了,還一動不動呢?” “那是我的最愛!我要最後才吃,慢慢享受。” 小時候,我都愛把最喜歡吃的食物留到最後。邊吃飯邊期待最後品嚐美食,所以整頓飯都吃得特別開心。那時我覺得,如果我先把我愛吃的食物吃掉了,那麼接下來的整頓飯就不會那麼開心了,因為沒有了期待。 對於我喜歡的物品也一樣,我會一直不捨得用。我害怕喜歡的東西用壞了。在我小的時候,收過一個漂亮的鑰匙扣。那是一個穿著傳統服裝的人形鑰匙扣。服裝非常精緻漂亮。我把它扣在我的筆袋上。每一次開關筆袋都非常開心,因為可以看到且摸到那精美的鑰匙扣。隨著多次的開關次數,那鑰匙扣開始變髒,而且精美的服裝也損壞了。我特別傷心。我把鑰匙扣拆下來,收在了一個盒子裡。從那天起,每當我得到喜歡的物品時,我都不捨得把它拿出來使用。我都會珍藏起來,因為我害怕它會破損。 後來,我年齡漸長。我開始工作賺錢。我為我自己買了一臺遊戲機。那臺遊戲機對剛工作的我來說是比較貴的。我又開始了我那不捨得的心態。我會偶爾拿出來玩一玩,可是大部分的時間裡,它是躺在抽屜裡,“好好保存”。哪裡知道過了一段時間,當我把它拿出來使用時,發現了遊戲機屏幕上竟然多了三條線。看起來是屏幕要壞了。接下來,每打開一次,屏幕就多幾條線。我才沒用多久,遊戲機竟然要報廢了!我太傷心了。原來,就算不使用,物品還是會損壞的。我後悔為什麼遊戲機不是被我玩壞的,而是被收壞的。 我也開始發現我買喜歡的食物,想要保存起來,找一天好好享受。直到想享受時,才發現已經過期了。我買的精美本子,想要留起來以後用,哪裡知道還沒到想用的那天就已經發黃了。畢業典禮得到的昂貴的筆,一直不捨得用。直到有一天拿出來用才發現沒有墨水了。 喜愛的東西就該馬上享用 原來,一切的東西都有保質期。保存起來的東西,都是為了未來的自己可以擁有一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感覺未來都是美好的,期待未來。哪裡知道,未來還沒到,這些“好”東西卻抵不過歲月的流逝,變得越來越不好了。 這時,我才意識到,未來太遙遠,只有現在才是可以掌握的。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思維,我可以把現在,變成我過去所期許的未來。每一秒的現在,都值得我去使用我喜歡的物品。不管是食物也好,還是一些文具或者遊戲機,都不應該放到未來。 現在的我,會滿足我的喜愛。只要是喜歡的東西,我都可以馬上使用,而不是保存起來到未來。雖然現在不會像以前一樣期待未來,但是我反倒更期待每一秒的現在,而不是飄渺的未來。活在當下,確實比活在未來更好!
4月前
6月前
7月前
01 〈AI〉 小AI是我的好朋友 陪我聊天 玩遊戲 說故事 小AI做的 爸爸媽媽都做不到 他們只會上網聊天 滑手機 追視頻 小AI讓我不要有這樣的想法 我以為他又要告訴我爸爸媽媽有多偉大 他卻告訴了我一個秘密: 你的爸爸媽媽也是AI 02 〈講禮貌〉 對智能機器人 說話 要講禮貌嗎? 要用 “請,對不起,謝謝你”嗎? 有人的外表 沒有人的情感 他能感受到我的 禮貌、恭敬、愛戴嗎? 他不能 我能 03 〈一出生就要學好的事〉 一出生 要學會與機器相處 餘生 才能活得長久 閉眼 代表要睡覺 燈光自動調暗 發出“咕嚕咕嚕”聲 是肚子餓 五秒後奶已溫好、送上 發出“咿呀呀”聲 表示無聊 床頭的花式吊飾開始旋轉 不停地大哭 需要加倍安撫 會叫主人 主人被叫得煩了 會調整系統: 再哭 送去回收站 04 〈人工智能蚊子〉 人工智能蚊子 在我包子臉停留三秒 叮得我又癢又痛 腫了個大包 爺爺奶奶心疼地說 以前他們那個年代 要不要捐血 是自家的事 現在是強迫式的捐血 不分男女老幼 這次還超標抽血 要上網投訴了! 05 〈人工智能是老師的時代〉 大人問我長大後要當什麼? 我說要當老師 陪伴孩子 觀星踏浪 看日出 堆城堡 瞎想瞎說 撓癢癢 翻筋斗 給予 最美的笑容 真摯的淚水 贈送 飛吻、額頭吻、臉頰吻 一個大熊抱為獎勵 握握手目送他們離開 和顏悅色地輕聲一句 “明天見!” 大人聽完後都哈哈大笑 說小孩就是想像力豐富! 06 〈未來小孩都必上的溝通課〉 第一課:離開3C產品的技巧 第二課:認識“人”的特質 第三課:注視人的臉三秒之絕招 第四課:微笑的作用與方式 第五課:聆聽與說話的準則 第六課:理解人話的五大步驟 第七棵:交流、討論、吵架的藝術 第八課:實踐課——找一個人練習 第九課:走入人群九大招 第十課:建立情感聯繫之策略
9月前
老師好, 我即將在今年中學畢業,然而有一件事非常糾結的就是我是否應該繼續念大學?因為在我身邊有兩組聲音,一組是絕對要去唸大學,另一組則是念完中學出來打工其實機會成本不輸給唸完大學再出來就業。 請問我該如何取捨,到底念大學真的並不一定好嗎?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且重要的課題,因為念大學實際上也代表一個人拿著自己的未來做賭注。當然其中勝算的幾率在於自己是否真正認識到個人興趣、職業目標、經濟狀況及對未來的規劃。或許我們可以簡單地從幾個重要的因素著手。 首先,在面對個人興趣與職業目標的範圍裡是否有對某些學術領域感興趣的?如果可以具體地說出來,那麼上大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與之相反,若你的職業目標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達到,又或者這些行業看重技能、經驗多過學術文憑,那麼直接工作或許會更適合。 其次,就是經濟的考量。雖然現在政府及私人界都有不少的獎助學金鼓勵大家繼續深造,然而,除了學費之外,其實還有許多的費用在學習的年間等著支付的,其中包括日常交通、伙食、住宿、相關的參考資料、學校裡的活動等,每一個項目都或許會出現在自己經濟預算之外。另外,也要考慮長期的經濟回報,因為一些職業確實需要更高的大學學位才能獲得更好的薪資。 此外,在面對職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了解相關的職業是否對學位有明確要求,例如醫護專業、律師、財務管理、科研人員、高管執行人員、教育工作者等,若沒有高等學術文憑是不被接受的。然而,一些諸如創業、藝術、娛樂等領域則可以不依賴傳統學歷來達到成功路徑。 當然,一個重要的要訣是明白大學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地方,它也是一個讓你接觸不同文化、思想和經歷的地方。如果這些經歷可以在個人成長方面加分,那麼上大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是否需要上大學是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有最適合你的選擇。與師長們交流,讓自己沉澱或許更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面的路況。 相關報道: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克服“精緻窮”有妙方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利用“減法管理”克服“沉沒成本謬誤”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機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從“注意力碎片”到“集中注意力”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出國深造前的心理準備
9月前
【個人簡介】 我是韓丞斌,今年16歲,自小在大山腳長大,目前就讀於日新獨立中學。自打小時接觸文字起,我便嚮往著文字的世界,從小時閱讀的童話故事到如今閱讀的各類小說,我一直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這些字裡行間的美,正因發現了這些美,所以我希望讓這些美在我的筆下呈現,讓讀到我作品的人都可以停下腳步,讓文字託著人們,登上詩意的天空,沉浸其中。 錯覺 在信息洪流的碰撞中 你我無聲地 分享著彼此的生活 宛如從前一般 搭著肩膀 無話不談 我握住冰冷的屏幕 卻以為握住了你溫熱的肩膀 沉默 當惡意 在世界的角落 悄然行走時 宛如陰影下的幽靈 我們無視了它 當惡意觸碰我們時 那路過的旁人 選擇了沉默,彷彿聲音被奪去 選擇了旁觀,彷彿行動被凍結 我們只能眼睜睜 看著不幸降臨己身 孤立無援 而那些路人 彷彿無視了這一切 淡然走過 沉默,於是成了第八原罪 它不出聲,卻重如千鈞 它讓惡意在暗處生根發芽 而正義之花,最終 卻緩慢地凋零在人心的寒冬中 迴響 我蔑視著 眼前的岔路 以為未來 遙不可及 不在意命運 是否會對我開個玩笑 當我即將做出不可挽回的 抉擇 我輕輕說: 誰在乎呢 一聲迴響: 未來的你在乎 困 人們為何總是懷念那已逝去的時光? 往事如清風一般 人們卻總是妄想追逐風 與其並肩前行 我行走於盛夏之際 卻想春花於我眼前綻放 我遙望西方的遠方 卻盼望橘紅的日出 啊,何以一縷清風 令我寸步難行? 竊賊 手機 悄然成為時光的竊賊 在我與它相伴的沉默裡 在我俯首,目不轉睛的每一刻 它巧妙地將時間從我指尖滑走 它是那麼的熟練 讓我欣然將寶貴的光陰 一寸一寸 不知不覺地交付 直至我抬頭 從這塊光芒四射的屏幕中解脫 驚覺時鐘的指針已悄然跳躍 我的時光,被這個方寸之間的世界 輕易帶走 友誼 我希望 我們的友誼不像 那堅硬的鋼鐵 雖然堅硬 卻會因時間的流逝 生出紅棕色的鐵鏽 我希望 我們的友誼不像 那夢幻的泡沫 雖然瑰麗 卻一觸即碎 我希望 我們的友誼像 彈簧一樣 不因微小拉扯而碎裂 不因輕力錘擊而變形 我希望 我們的友誼像這彈簧一樣 就算曆經多少時間的拉扯 也如最初的模樣 【寫詩過程及感想】 詩,對我來說是個抒發情感的途徑。每當我寫下短短的幾行話後,就會感到心中的一股莫名的情感湧進了文字中,渾身一鬆。我一般都是在夜晚寫詩。夜晚的靜謐與黑暗,為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寫作氛圍,安靜且不受打擾。每當這時,所有的情感和靈感也彷彿被喚醒了似的,噴湧而出。此時,我就會立即拿起筆,在書桌上開始我的創作,用手中的筆將心中的那道景象呈現出來,讓自己逐漸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比擬和比喻是我在寫詩時最好的幫手之一,我時常用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如:四季、風、夕陽等自然景象來表達情感。我寫詩的素材往往是我看過、經歷過的事,對於生活的感受,所以詩對我而言也是生活的記錄。每當我回看這些詩,都會想起當時的感受,彷彿又重溫了一遍當時的情景。詩,不僅是情感的抒發,更是生活的印記。通過詩,我得以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寧靜,記錄下那些流逝的瞬間。 【作家點評/若濤】 韓丞斌的文字非常節約,不過度經營,不拖沓,這是一種難能的自覺。用節約的文字去表達豐富的意涵,這樣的詩會自帶一種飽滿的張力。另外,他已能運用許多詩的技藝,例如“迴響”的戲劇轉折、“困”的意象對比,都用得恰到好處。“惡意”則顯露了作者對世情的洞悉力、對人事的同情與共感。這些都是詩人的重要品質。 可改進的部分:〈竊賊〉主題較常見,表現手法也一般,未能寫出新意。〈友誼〉的節奏拖沓,漸進式的寫法略嫌呆板,排比式的句子也較僵硬。 ​相關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10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