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南人

3年前
每当提及马来西亚的文化以及社会构造时,脑海中是否闪过“华巫印三大种族”简单粗暴地一句概括? 而那些往往被列入Lain-Lain里的各种族原住民们,虽然与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但对于他们的文化、习俗一无所知,仿佛是处在平行时空,未曾有过交叉点。 然而,马华元老以及前副教育部长拿督韩春锦却与生活在一海之隔的砂拉越雨林里的本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通过他的镜头,将他们的生活与困境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现了他和他们未知的面貌。 报道:叶洢颖摄影:受访者提供 相信在大家年少时期曾经历过这么一种场合:部长或政府官员来校巡视,集体在礼堂或广场列队欢迎,那是青少年的我们最接近政治人物的时刻。 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韩春锦的场合。纹丝不乱的乌黑油头、板正的黑色西装,站在高台上精神抖擞地演讲,是他给我的初印象。 [vip_content_start] 十多年过去后,一头花白却依然整齐的头发、松快的浅色便服,坐在电脑屏幕的另一端,元气饱满地分享他的故事,记忆和眼前的画面重叠,感觉有些许微妙。 “偶然”踏入政坛,一晃眼22年光景 回忆起过去,韩春锦用“偶然”二字来形容自己的从政经历。 他出生于芙蓉的一个新村,大学毕业后,当地的马华支会寻他帮忙处理一些事务,一来二去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我一直很想为新村做些事,因为当时我们郊区没有水没有电,我感觉到我们很孤独,没有人施予援手。因此我就想通过马华这些组织,能为新村带来改变和发展。” 因为这段苦日子,为他与本南人的结缘埋下了一颗种子,此乃后话。 1986年,由于他在文丁区会(后改为芙蓉区会)表现活跃,就被委任上阵竞选,首战便告捷,后来成为行政议员,正式踏入官场。 他坦言,当时只是区会秘书,其实没想过争取上阵,对这方面也不熟悉,无论是竞选或中选,真的纯属无心插柳。 从此他的官运亨通,更于1999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副教育部长,直到2008年大选之前,时任马华组织秘书的他,选择隐退不上阵,开始策划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很早就决定60岁要退休,不要这么操劳,政治工作的确是很难做的。很多人向往这样的生活,但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辛苦,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吃力不讨好。” “无论如何,这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的。” 他拿起手边的计算机,哒哒哒地敲着算着,然后道:“22年的光景就这样过去,我的青春就放在(政治上)了。” 说完,他爽朗地笑了起来,没有忆苦思甜,只是简单地几句,寥寥数语地总结那22年的从政生涯。 “我就想退下来要怎样?我的健康还可以嘛,就想找一种既能打发时间又有意义的工作,于是我想到了摄影。” 拿起相机,走入本南人部落 韩春锦对摄影的浓厚兴趣早在从政期间初见端倪,接受媒体采访时,会留意摄影记者的设备和他们拍摄的照片,也经常会跟他们交流。 2010年初,在偶然的情况下,他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当时美里摄影协会会长萧特财发布关于本南村的照片,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便试着留言联系,表达欲与他们前往的愿望,没想到萧特财爽快地答应,两人不但成为了好朋友,更让韩春锦和本南人结下不解之缘。 2010年3月,他飞往美里与萧特财会合,租借了一部四驱车开往内陆,但是相比起他顺遂的政途,前往本南村之路显然尤为崎岖艰难。 首次旅程便出师不利,车开到半途就抛锚,他们只好中途折返。 “我们没想到会这样,我们都穿着拖鞋,到另一个村落也就15分钟车程,就想跟一些本南人去探望他们亲友。” “车坏了,我们下车后就被一堆飞虫包围,不走都不行。” 他们一行人顶着中午的烈日往回走,一路上没有车子经过,走走停停,足足花了7小时才回到出发地点,穿着人字拖的脚也磨破了皮。 萧特财本以为韩春锦就此落下心理阴影,打退堂鼓,但是韩春锦对于本南人的强烈好奇心不断驱使他飞往砂拉越,即便是曾陷入差点被湍急河水冲走的险境亦无法阻拦他,截至2020年1月为止,他走入本南村已经多达20次,跟当地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职业病”作祟,帮忙解决本南孩子的教育问题 本南人原是生活在砂拉越热带雨林里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中,甚少与外人接触,部落与部落之间在迁徙的时候偶有交集,但这次的交集也可能是他们人生中唯一且最后一次的相会。 他们大多赤脚,即便在山林里步行亦健步如飞,步行三四天乃是平常事,但是倘若有急病或需要去上学,如果没有木山公司罗里司机的顺风车,进入城镇寻医并不容易。 每一次韩春锦和友人到本南村探访,需坐数小时的车再换船,到目的地后会敲着竹筒或朝对岸大喊,他们就会划着船来迎接。 想像一下,具备交通工具的韩春锦一行人要从城镇入村尚且如此折腾费时,更何况是那些基本靠双腿移动的本南人? 也因此许多本南人的孩子面临失学的问题,也许是韩春锦曾担任过副教育部长的原因,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格外上心,于是开始一一探究孩子失学的原因,还深入到学校跟负责本南人的老师对话。 他发现一些较为重视教育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会在学校附近的树林里搭建一个简陋的树屋居住,等学校放假才会带孩子回到深山老家,但这仅能解决小学教育的问题。 如果他们要就读中学,就必须到275公里以外的马鲁帝中学就读,10人挤一辆越野车翻山越岭到达弄拉马,再乘坐3小时快艇才能到学校。 每逢假日,他们必须返乡,一年往返的交通费大约数百令吉,对于本来生活根本不需要金钱来维持的本南人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负担,这也成为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 “如果要让他们念书的话,就要解决交通和零用钱的问题。” 于是,韩春锦每个月给该校负责老师汇款,为十多个孩子提供日常生活的费用,还和友人包了两辆车负责在假期载送孩子往返学校和家乡,一直到2018年他接获通知,校方已经另有安排为止。 后来,他资助3名本南孩子上高等教育的学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甚至把企图放弃学业的一个孩子“揪”回学校继续上学。 如今3人里有一人已经大学毕业,并且特意致谢告知再也不需要给她汇款。 “她5月份毕业,跟我说不用再寄钱,说希望这笔钱能帮助到别的孩子。另一个学生也会在今年毕业,她是那个乡村唯一一个大学生,我亲自送她去大学报到。” 言语中满是犹如老父亲般的欣慰。 大环境迫使本南人走出森林,开始为钱奔波劳碌 许多摄影发烧友翻山越岭,不畏艰苦只为了拍下好照片,但是拍完之后便挥一挥衣袖,只带走画面而不带走一片云彩。 和其他拍照取材就走的人不一样,韩春锦更像是在做社会学研究。而那本《镜头下的本南人》,与其说是一本写真,更像是一本本南人社会的发展史。 “我拍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参赛,而是为了记录他们的生活,想要跟踪研究他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变。我每次进去都有不同的发现。” 记录着他们从原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日所需的食材靠打猎和捕鱼解决,贫困却悠然自得的原始生活,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猎物越来越少,饮用水也受到影响,迫使他们需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以前,钱对他们没有用,但现在有用了。原来不需要别人帮助,现在需要了。” 于是,原来不需要金钱的他们,为了金钱奔波劳碌,但同时开始拥有摩托车、电灯、手机等设备,过上了与现代人接轨的生活。 “现在出入也方便很多,也渐渐能跟外界人交易了。” 他们最终会不会走出森林呢?会不会变成跟大多数都市人一样,为了追逐金钱和欲望而失去最纯粹的快乐? 这个问题也许有待韩春锦以后来揭晓。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