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地米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本地白米哪兒去了? 特別報道:專案小組 本地白米哪兒去了? 雖然政府一而再強調本地米供應充足,但是人民依然申訴買不到,是因為小市民驚慌搶購?或是米較商為避免虧損減少出貨? 星洲日報專案小組深入民間瞭解米困,在走訪米較廠、米商業者和零售商和聆聽消費人的心聲的過程中,確實感受到各方面對的壓力,人民申訴很難買到價格受統制的本地米;米商和米較業者訴的苦是生產成本已經高過頂價,他們都在貼錢做生意。 本地米出現短缺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多個產米州上一季的稻米收成欠佳,加上進口米價格高漲後,熟食業和消費人改用本地米導致需求量暴增。本地米價格都受管制。 成本價不斷攀升至今,導致本地米一包只賺50仙,再扣除其他開銷無利可圖,業者透露,有批發商迫於無奈少賣本地米,甚至將本地米換標籤當進口米出售,以便拉長補短避免虧損。 憂問題政治化難解決 受訪業者避談敏感事項,反指一些真相被政治人物混淆視聽,業者極之擔心,如果白米問題被政治化了會更難解決。 事實上錯綜複雜的問題互相糾纏至今,已迫使白米循入不可解的“羅生門”。 針對這個“羅生門”,國內米商主要看法是本地白米不缺,只是政府政策的問題,造成整個白米市場看似鬧米荒! 陳瑞法:讓米價自由浮動 馬來西亞米糧批發商公會會長陳瑞法受訪時強調,政府只要將SST5%本地白米的頂價,從每10公斤的26令吉調整至32令吉,即可完善解決本地米的問題,這是比較公道的價格。 他說,本地米的頂價已經15年沒調整,現在成本高漲之下,26令吉的頂價是虧本經營,商家不可能做虧本生意。 因此,他認為政府應該開放本地米的售價,不設頂價,讓本地米的價格自由浮動,將可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他解釋,現在稻穀的價格每噸高達1800令吉,米較商的成本已經提高,但白米頂價卻是如此之低,非但米較只好減少生產SST5%本地米避免更多虧損,也會影響稻農放棄種稻,政府應該改變政策。” 轉產精緻米減虧損 本地白米除了頂價低之外,也面對政府限制20%產量的問題,才會讓市場變相出現供應不足的假象。 陳瑞法說,由於SST5%的本地白米虧本經營,所以米較商寧願花點錢生產更高品質的白米,取得更好售價減低虧本。 他解釋,米較的運作是將稻穀攪成白米,售價是一公斤2令吉25仙,再賣給米商後,加工包裝每公斤賣價是2令吉60仙,這是虧本生意。 “米較商寧願選擇生產更精緻的白米,可以賣更好的價格。” 因此他說,問題根本是出自於政府的政策,只要調漲頂價或讓本地米價自由浮動,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另外,他也對政府推出“白米愛心促銷”(Jualan Rahmah Beras)感到無奈,因為長貧難顧,這類促銷活動,政府每包白米津貼6令吉,每人限購2包。 他說,雖然是為了幫助B40群體,但卻是不健康的方式,只會衍生更多問題。 陳泓縑:需求暴增致存款變少本地米短缺似銀行擠提 報道:郭秋香 農業及糧食安全部副部長拿督陳泓縑形容,本地白米不夠是動態概念,就像銀行擠提一樣,很多人突然把錢提出來,銀行本來有現金都變成沒有,由於需求量增加,存款當然變少。 他指白米從來沒有短缺,找不到的是本地白米而已。他坦承政府允許進口白米漲價後,本地白米的購買量肯定增加,但目前無法提供確實數據。 連串措施應對搶購 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農糧部已經做了一連串干預市場的措施來應對本地白米被搶購問題,包括增加發放20%即8000噸的本地白米到市場,另外聯邦農業銷售局每月多發出400公噸本地白米,並通過該局所有網絡另分配1100公噸,以滿足民眾需求。 他說,大馬人平均每人一年吃掉80公斤白米,目前我國有90萬噸各種類米的庫存,一個月平均18萬噸供應市場,足夠應付4到5個月。 他說,今年BERNAS的進口白米比去年同期增加38%,對於糧食安全的可得性和可負擔性,農糧部已經做到了。 本地還是進口米包裝看不出 數據一目瞭然 目前有不少消費人在社媒申訴買到疑是當作進口米貴賣的本地米,或者質疑本地米混入進口米貴賣,才會導致本地米短缺,陳泓縑坦言,如果有心人要把本地米摻進入口米,以進口米價格出售,從包裝上是看不出來的。 不過他強調,商家如果要欺騙的話,就牽涉一系列的賬目,操作上沒有那麼容易,而且該部進行百多場取締行動,只是抓到一些小問題,例如無執照賣米等,沒有發現改包裝的大問題。 他解釋,該部要驗證包裝內的是本地白米還是進口米,只要核對米商的數據就一目瞭然,本地米的進貨和出貨數目是不是平衡。 他無法一百巴仙確認這種情況完全不可能發生,但目前為止,政府沒有確鑿證明。 雖然政府之前警告業者,如果被發現以本地米當作進口米售賣將被取締,不意味有關問題是存在的,陳泓縑坦言,政府有時候發出提醒是為了起阻嚇作用。 他指出,米較廠和批發商需要定期上報貨源和存庫,讓政府單位隨時掌握供應情況。農業部屬下的稻米及白米監管小組,可以通過發貨單檢查貨量。 他說,這幾個月白米課題受全民關注,執法更嚴格了,出現這個問題可能性是很低的。 米商不太可能囤貨 另外,有關米商囤貨的說法也傳了很久,不過該部進行百多場取締行動後,並沒有發現此現象。 他相信目前風頭火勢下,沒有人敢以身試法。所謂的米商囤貨不太可能發生。 “如果說本地米被囤起來故意不賣,現在沒有這種狀況。” 白米產業鏈長 各有考量 大馬米糧批發商公會早在6月就預告出現白米短缺問題,為何農糧部沒有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陳泓縑說,BERNAS雖然有入口準證(AP),不過一年只限進口100萬噸,並非無限量進口。 “白米的產業鏈很長,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 相關文章: 白米慌羅生門(二)| 米較商虧本收購“技術”問題致缺米 白米慌羅生門(三)| KPB:國稻進口米價 按全球價漲63% 調漲36%
1年前
稻米及白米監管局(KPB)總監拿督阿茲曼說,由於全球白米價格上漲,國家稻米公司(BERNAS)才決定調漲進口白米價格。 報道 :顏福順 稻米及白米監管局(KPB)總監拿督阿茲曼說,由於全球白米價格上漲,國家稻米公司(BERNAS)才決定調漲進口白米價格。 他以書面回應專案小組的問題說,國家稻米公司是根據全球白米漲價63%的行情,而決定把進口白米價格調漲36%。但他沒詳細透露該公司調整價格的機制或方程式。 阿茲曼沒有多做評述,僅希望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公佈的利好措施,可平息國內白米課題。 根據農糧部資料,全球白米價格從2022年8月的每公噸400美元價格,漲至今年8月的650美元,漲63%。 2因素調漲價格 農糧部指國家稻米公司調漲進口白米價格根據兩項因素;即全球白米離岸價及貨幣匯率做出考量。 國家稻米公司於9月1日,宣佈進口白米售價從每公噸2350令吉漲至3200令吉。 本報通過國家稻米公司企業聯繫部發出書面問題,希望國家稻米公司主席拿督斯里羅哈妮解答疑惑,但對方表示暫不做回應。 Mydin:非全因全球價格漲國稻附加費太高了 邁丁商場(Mydin)董事經理拿督阿米爾阿里邁丁透露,政府允許國家稻米公司獨家進口白米,該公司從中鳩收一筆附加費(Surcharge);所以進口白米價高,不全然是全球價格漲,而是那筆附加費太高了。 他指國家稻米公司調漲進口白米價36%的漲幅太高。 應暫允小商自行進口米 他建議政府在當前緊急時刻,暫時允許國內小商戶自行進口白米6個月或12個月,便不會有附加費的承擔;也無需僅依靠國家稻米公司進口白米。 他直言,白米課題可引用之前解決肉雞短缺的方案解決,即不再以進口準證(AP)來進口白米。 他受訪時說,“如果允許邁丁商場進口白米,我承諾進口米售價定於每10公斤34令吉,低於市場現有40令吉售價。” 他說,作為短期解決方案,政府應允許本地白米從26令吉調升至32或34令吉,因米較商抱怨營運成本已漲到30令吉;頂價定在32令吉,他們還有一點賺幅。 他也建議,稻穀收購價調升至每公噸1800令吉,不該維持在2014年制定的每公噸1200令吉最低收購價。 方誌民:沒商家囤積馬沒缺米 僅庫存不高 報道:李偉傑 大馬雜貨商公會會長方誌民指出,目前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商家囤積白米的情況,也沒有缺米,本地白米是充足的,只是庫存量不高而已。 “隨著吉打州稻田已在收割,加上政府一系列相關措施,目前的情況是會過去的。” “商家向供應商訂貨時,在現貨庫存(stock inventory)的前提下,一般都會多訂一些。做生意的每個星期都會備一些貨在庫存,不能賣空,以備供應商遲送貨或遇到其他狀況時可待用,這並非偷偷囤貨。” 他也表示,某些商家亂喊缺米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一些超市或霸市若白米貨架空了,可能是因為來不及從供應商補貨所致。 他說,氣候問題導致收成減少,加上印度禁止出口白米的措施,導致進口白米價格調漲,以及匯率等問題,也影響了本地白米的庫存量。 “我們不是沒有米,白米是一定有的,如果說一個國家缺米是很大件事的,到時人人都會去搶米,會造成混亂。” 他說,大馬雜貨商公會每個星期都會和農糧部更新白米供應的最新進展,目前農糧部也在努力設法增加白米供應。 整個運作沒問題 他表示,基本上整個運作是沒有問題,只是目前進口白米的價格比較貴。目前來看,本地的白米供應並沒有想象中嚴重,也沒有出現瘋狂搶購潮,只是一些民眾或許會比平時買多一兩包米。 “目前即使是許多中下階層人士,包括外勞也會買質量較好的白米,不一定是貴米,而是比最便宜白米等級再高一點的白米。購買便宜米的反而是河粉和米粉等製造廠。” “一般製作河粉和米粉的原料是米碎,由於米碎缺貨,所以製造廠改以最便宜的米來替代。” 黃國瑋:粿條米粉廠也來搶米柔白米不足 未嚴缺 報道:李桂萍、歐妙香 攝影:林添喜 柔佛州也面對本地白米貨源不足問題,10公斤26令吉的本地米一包難求,而且粿條和米粉製造廠商也加入搶米戰圍。 柔佛州京果雜貨商聯合會總務黃國瑋表示,本地白米主要供應農民市集,但貨源不足,消費者仍買不到米。 “不只是消費者搶米,粿條和米粉製造廠商也來搶,情況陷入混亂。” 他店裡幾乎是進口米,但泰國、印度限制出口連帶價格調漲,顧客轉購本地白米。 黃國瑋指出,部分消費者認為本地白米口感不佳,繼續買進口米,或以較平價的進口米取代。 黃國瑋指柔州白米貨源未到嚴缺,消費者不要驚慌,無需大量囤積,本地稻穀在10月收成後,供應預料會回穩。 峇屬雜貨零售商公會副會長郭錦強指出,大型超市還有貨源,小型零售商拿貨依然面對問題。 他指進口米的供應沒問題,只是價格貴了,商家平均每包只賺取2令吉利潤。 林卯順:若氣候穩定無害蟲新一季稻產可平衡供求 報道:陳佩絲 米糧批發商林卯順表示,如果氣候穩定,沒有害蟲問題,新一季稻穀產量會比上一季好,屆時將能平衡本地市場的需求。 也是稻農的他說,以往進口米和本地米的價格相差不遠,隨著進口米漲價後,許多人大量購買本地米,才會導致需求提高。 11月收成料不錯 他相信下一季稻穀在11月收割時,會有不錯的收成。 他表示,農糧部長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將“迷你適耕莊”精明稻米計劃推廣到其他州屬,參與計劃的玻璃士稻農收成有增加。 “吉蘭丹、登嘉樓及彭亨州屬等也參與計劃,只要一切順利,收成會比以往來得高。” 白米慌羅生門(一)| 政府:供應足 人民:買不到 本地米去哪了? 白米慌羅生門(二)| 米較商虧本收購“技術”問題致缺米
1年前
作為國內最大米倉,供應全國43%白米需求的吉打,同樣面對人民搶購白米情況。 聯合報道:黃惠玲、陳嘉盈、黃騰輝 作為國內最大米倉,供應全國43%白米需求的吉打,同樣面對人民搶購白米情況。 吉玻米較公會主席黃康靖說,本地白米的供應充足,只是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才出現缺貨。 他表示,雖然現在稻穀收購價從每噸1700令吉降至1300令吉,但未收割的稻農僅有10%,影響並不大,而政府不調高本地白米每10公斤26令吉的頂價,讓米較商做虧本生意。 一噸稻穀僅獲580公斤米 黃康靖解釋,米較商向稻農收購稻穀,每噸僅取得580公斤白米,其餘都是廢料;這只是原料的成本費用,還不包括其他費用。 黃康靖透露,政府規定米較商賣給米商的價格是每噸2250令吉,但目前市場成本價是每噸3190令吉,米較商已經做著虧本生意了,如果政府沒有調高本地白米頂價,只會讓白米供應課題雪上加霜。 “根據政府規定的價格,米較商就虧了940令吉。如果不調高本地白米頂價,米較商無法承受後面的連鎖性影響。” 向政府請願調高頂價 他透露,該米較商公會與吉打米商公會、霹靂米較公會和威省米較公會致函首相,副本也發給農糧部和內貿部,向政府請願促正視本地白米頂價15年未調整所引發的供應問題。 “政府應該把本地白米的頂價定在每10公斤30令吉以上,才能平衡市場供應。” 他希望政府在照顧消費者之餘,也要顧及供應鏈成本增加問題,否則只會惡化下去,本地白米依然缺貨。 郭釗榮:零售商無法拿貨沒錢賺 米商寧不賣 “本地白米已經斷貨3、4個月!除了超市商場獲中間商限量供應,零售米商根本沒有機會拿到貨,或相等於有市無貨。” 榮貿易米商郭釗榮受訪時坦言,即使知道本地米有市,但許多米商都不願意賣,原因是一包售價26令吉的10公斤裝本地白米,成本就要25令吉50仙,加上貨源極少,搶購不到本地米的客戶肯定埋怨,甚至誤以為米商囤貨不賣,吃力不討好。 “這是近3個月發生的事,批發商不定時配貨,有時給10包、20包,或30包本地米,近日所有26令吉以下的白米直接斷貨。批發商會優先配給超市或商場,商場職員獲知消息後,馬上通知親朋戚友採購,‘外人’根本買不到。” “購買本地米的主要是巫裔販商,做經濟飯、雞飯、海鮮生意的華裔販商傾向購買口感較好的進口白米。” 營業逾30年首見頻漲價 作為本地米商第三代接班人,郭釗榮表示營業逾30年來從未發生白米“頻繁漲價”的情況。 “全球白米都漲價。9月份幾乎每星期都漲價,一個月就漲了8令吉。 “聽說很快又要漲價!壓力肯定是有的,畢竟每個星期要進新米。只能向客戶解釋,舊米賣舊價,賣完為止。” 他說納吉擔任首相時代,政府津貼的10公斤本地米只要16令吉50仙,每個米商至少獲分配到50至100包的津貼米。 米商:已停供應本地米數月 一名不願具名的華裔米商透露,本地米已經暫停供應,這種情況已經維持數個月。 “每個米商才獲10至20包(本地米),商家們都找便宜米,幾乎一上架就被搶光。我們營業逾10年從未遇過這種情況,漲價次數已數不清。” 他說,販商無法負荷高價米,怨聲不停,也影響了他們的生意。 米商:缺貨漲價庫存有限“無法一口氣包裝米 出貨” 馬六甲唯一米較廠曾遭甲州行政議員阿克馬嗆聲,不包裝白米供應市場就查封米廠及吊銷執照,米商黃尊偉強調,白米缺貨加上來貨漲價,庫存有限,根本無法一口氣包裝出貨,只能盡能力分階段包裝供應各市場,絕對沒有因為利潤低而故意不包裝白米。 他表示,甲州的稻穀因外地人搶購而短缺,他只能買外地價格較高的稻穀,165公斤稻穀處理後剩下100公斤白米,已超過本地白米頂價,還要付現金,是很大的負擔。 他解釋,稻穀價格從每公斤1令吉20仙漲至1令吉70仙,1噸白米成本已超過2700令吉,尚未計算70至80仙的包裝袋,如果1公斤賣2令吉60仙,試問米商有何利潤可言? 他說,今年1月至2月沒有短缺,他每個月可包裝數千包白米,當國家稻米公司(Bernas)宣佈進口白米起價至3令吉20仙后就打亂了,他無法向Bernas買到米,庫存很快消耗完,再訂購時已漲至3200令吉(1噸),私人米商根本做不下去。 他說,政府規定甲州4間米廠負責包裝及供應26令吉白米,每間廠獲得固定配額,並叫廠商跟私人米廠取貨,但後者怎會願意虧本低價出售,除非政府願意津貼米商,那就另當別論。 商家:甲本地米仍缺貨 馬六甲本地白米基本依然缺貨,據商家透露,批發商也幾乎沒貨源,雜貨店也難以獲得本地白米供應。 本報記者到雙溪烏浪宜康省、愛極樂Mydin、甘榜拉板家家購物超市瞭解情況,發現本地白米的架子都是空的。 馬六甲京果雜貨商主席王志國說,雜貨店的本地白米由批發商提供,但幾乎沒有貨源了,大多雜貨店基本上沒有本地白米。 他指出,霸級市場訂購多種品牌本地白米,比雜貨店更有機會獲得本地白米供應。 甘榜拉板家家購物超市經理受詢時說,該超市每個星期都訂購,但貨源時有時無,一星期約獲得30至50包本地白米。 他指出,上星期一家本地米商來貨300包,即使限每人購買兩包,但數小時便賣完,一些顧客只好買5公斤裝進口米來應付需求。 雪隆超市:上架即搶空本地米一包難求 報道:鍾可婷/黃文民 攝影:譚湘璇/ 林明輝 雪隆一些地區的本地白米依然一包難求。 本報記者走訪首邦市USJ1及USJ2一帶的超級市場和便利店,發現難見本地白米蹤影,超市業者已經限購,但本地白米一上架很快就被搶空。 消費者表示,米飯是不能缺少的糧食,在找不到本地白米的情況下,他們會貨比三家,以求買到好吃且價格更低的米糧,或購買價格最低的出口米。 來貨有限 限顧客搶購 超市工作人員表示,由於來貨很有限,每次僅數十包,本地白米一旦上架後,短短5分鐘內就會被一掃而空。 他說,為了避免顧客搶購本地白米,Mydin超市管理層一度在架上張貼每戶家庭只限購買2包本地白米的告示牌。 同時,前來購買本地白米的顧客發現本地白米售罄後,只好購買最便宜的進口白米,價格遠比本地米貴許多。 超市進口米充足 不過超市的進口白米貨源充足,貨架上擺放著滿滿的進口米糧;而受訪的消費者也說,與此前相比,察覺近日進口米糧的售價確實增漲了。 甲洞一帶的超市早前也出現本地白米荒,數百包的本地白米一上架,短時間就被搶購一空。 據瞭解,兩家超市日前各有本地白米上架,其中一家超市的進口白米在短短兩天內已被陸續清空,而另一家超市則是在上架的一天內陸續被買光,兩家超市已不見有本地白米的蹤影。 兩家超市的本地白米均是在限購情況下出售;據悉,其中一家超市是在這一星期出現售罄及缺貨情況。 清晨赴數批發商店購本地米 拿督符國光(利香海鮮飯店業者)“我經營夜市煮炒生意,每天平均需要使用2至3包10公斤裝的本地白米,最近本地白米缺貨,我無法在霸級市場購買任何品牌的本地白米,只能到批發商店購買本地白米。我對白米的要求較高,一般都購買適耕莊出產的本地白米,才會米粒分明。不過,自1個月多月前開始,10公斤裝的適耕莊米從原本的27令吉漲至39令吉,也未必買到貨。因此,我在凌晨收檔後,約清晨5時前往數間批發商店尋找及購買本地白米,但有時真的買不到本地白米,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價格較高的進口白米。相比之下,每包進口白米的價格比本地白米高10至20令吉,無形中導致成本增加,但由於市場競爭大,我們不敢隨意調漲食物價格。” 不確定幾時補貨 郭小姐(米糧銷售員) “所有品牌的本地白米都缺貨,我們也不確定公司幾時會補貨。 公司並不是每天都會補貨,也曾試過一星期沒有補貨,每個前來購買本地白米的顧客都撲空。 本地白米最近一次補貨是上週三,但只來了30包本地白米,在短短5分鐘內被顧客一掃而光。” 先觀望便宜就買 何女士(消費者) “我們向來是吃適耕莊的米,不過近日光顧多家迷你超市都缺貨。 如今見到進口米糧也漲價了,之前最貴售價是30令吉(10公斤),如今則是40令吉多。 我的家庭人口多,因此我會先再觀望,看到便宜的米糧就會買。” 買米貨比三家 潘女士(消費者) “我們向來是吃進口米糧,一個月大概消耗一包(10公斤)。近期進口米糧漲價,如數個月前某品牌進口米售價10公斤約31令吉,如今要約47令吉。 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會改吃其他好吃又便宜的米糧。此外,我們也會貨比三家,何處有優惠,就前去購買。” 訂米兩三週都沒貨雜貨商:從商逾50年第一次 森美蘭雜貨商公會會長鍾志海受詢時指出,他售賣白米五十多年來,從未曾試過本地白米訂了兩三週都未有貨源供應的情況。 他說,基於貨源來得比較慢,他供應給其他商家的數量也相對減少,但還不至於到沒有貨源可供應的地步。 “平常都是兩三天來一次白米貨源,最遲也是一週便送抵,近兩個月是白米貨源運抵的時間越來越遲,我覺得很不尋常。” 他指白米公司銷售員只是說沒有貨,也沒有解釋太多。 因此,他說,市場上缺本地白米是不爭的事實。 鍾志海直言,以往向白米公司訂貨,基於競爭的關係,下訂的數量多的時候,還會獲附送白米,但這個“好康”將不復再。 他指森州沒有米較廠,州內只有囤放白米的倉庫,再從倉庫分配白米供應本地市場。 “倉庫的白米已經完成包裝,不會也不能擅自分拆來賣,倉庫的白米會直接由羅裡運給各商家進行售賣。” 混米售價可提高 他直言,一些米廠是會把本地米混入進口白米來售賣,售價可以高一些,可去到36至40令吉不等,混合米包裝會印上“Super Import”的字眼。 “其實打開包裝,不太分得出進口米與本地米的差別,最多覺得一些米比較碎角,除非吃慣純暹米或香米的人,便會知道暹米或香米煮熟比較軟,就算冷了還是軟的,但本地米煮熟冷卻就會比較硬。” 他本身有到商場及超市瞭解情況,以往架上擺放多包白米,近日都減少了,因此短缺問題不言而喻。 相關文章: 白米慌羅生門(一)| 政府:供應足 人民:買不到 本地米去哪了? 白米慌羅生門(三)| KPB:國稻進口米價 按全球價漲63% 調漲36%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