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村上春树

每次去图书馆仿佛是在忙碌里求一个静。不安时常想:无论如何先去一趟图书馆。疫情严重时人们想着囤罐头,我忍不住去图书馆借几本以前不曾读或读不明白的书读读看。 “在你安定之前,可以先去一趟图书馆。” 借村上春树在《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话一用。图书馆对我而言是掏出铅笔在乐谱上用铅笔画大V(深呼吸记号)的地方。每次去图书馆仿佛是在忙碌里求一个静。不安时常想:无论如何先去一趟图书馆。疫情严重时人们想着囤罐头,我忍不住去图书馆借几本以前不曾读或读不明白的书读读看。如今孩子的一个月长假前我也必定“先去一趟图书馆”。有点像某些人觉得迷茫时去庙里顺着某种顺序礼佛烧香之后求个签。图书馆也是这样的地方,只要能静下来翻几页,假以时日定然会听见书在窃窃私语:这里与那里有连结喔。书和书之间总是隐隐有关。这是我忍不住想翻开书的原因。有趣的东西来了,外面无趣的,日后不知会不会让人迷茫的那些事,都有地方放。 新加坡图书馆管理局(简称NLB/图管局)于1995成立,隶属于通讯及新闻部,如今管理31间开放给公众的图书馆,有4种官方语言的书籍(英语、中文、马来语和淡米尔语)。除纸本书外,图书馆还可以借阅电子书、有声书、杂志期刊、DVD录影带和音乐CD等。图书馆共分成3种:中央公共图书馆、区域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中央公共图书馆在市中心,维多利亚街上,靠近武吉士地铁站,与李光前参考图书馆(7-13楼)同址,今年1月在翻修后重新开放,是个位于闹市中的图书馆。我更喜欢在楼上的李光前参考图书馆里坐个大半天翻翻画册,读历史书籍或看瓷器的照片等等,多是随便拿几本合眼缘便坐下来写点笔记。这里有高高的落地窗,眼睛累了可以眺望外面的城市街景。中午12点对面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会敲钟。除了敲钟声外,能听到的声音只有人们走路时鞋子无法避免发出的声响和正在工作的机器人的移动声。它穿梭在书架之间以无线射频系统技术扫描书籍上的编码,找出被错置的书,机器人也得写报告啊(我猜)。 区域图书馆各有特色 区域图书馆比一般公共图书馆大,通常在社区里的一栋建筑物里,有时与社区活动中心合并。区域图书馆在裕廊、榜鹅、淡滨尼和兀兰各一间。离我家较近的兀兰区域图书馆空间大,有4层楼。单是小孩的书便占一层楼。我喜欢这里有很多可以工作的桌椅和单人座位,是个可以待整天的图书馆。其他的区域图书馆也各有特色,例如淡滨尼区域图书馆的大窗户外面有个足球场,喜欢足球的儿子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看窗外的人练球。淡滨尼区域图书馆的食谱、健康类的书籍颇多,甚至还有两间烹饪课室,有不少烹饪活动可以在这里进行。榜鹅区域图书馆是最大的区域图书馆,其中有趣的是一楼设有玩具图书馆,为6岁及以下的儿童提供益智玩具、教具,以及可以提供他们试穿的角色扮演服装等等。另外我也喜欢儿童书籍区的“世界任我游”借阅区,共分成7个区域,例如南美洲的架子上都是南美洲各国有关的书籍,真的是从书本认识世界。 有些公共图书馆在商场里 公共图书馆则分布在新加坡各地。有不少坐落在商场里(例如义顺、三巴旺、实龙岗、武吉巴督、武吉班让、蔡厝港、牛车水、港湾、乌节路);有的则在独立的建筑物里(例如宏茂桥、女皇镇、马林百列、大巴窑、巴西立、盛港等公共图书馆)。每间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牛车水公共图书馆的书有较多华人文化相关书籍。英殖民时期是海军基地的三巴旺,设计风格反映了三巴旺的造船史,有仿照货柜设计的休息和阅读空间。滨海艺术中心公共图书馆有专柜容纳各种表演艺术书籍和乐谱,面海,有耳机可以听音乐,人不多,曾是我的口袋图书馆。看乐谱看海发呆,吹风。很快活。可惜2023年6月还是关闭了。如今面海的图书馆尚有港湾图书馆。这是面向圣淘沙的图书馆,可以选一本书,一面看海一面吹冷气看书。童书都很新。休息够了可以转个身继续血拼买衣买菜买米。乌节路的公共图书馆也位于商场内,有很多艺术或设计书籍。另外,植物园也有专门收藏植物书籍的公共图书馆。义顺公共图书馆在我家附近商场的顶楼,早上有阅报的人们(电子报),放学时段则可以看到不少学生。我喜欢这里的“静阅厅”,设计有点像夜晚的飞机舱,暗暗的,每人有自己的单人座,头上一盏灯。人们可以自行按灯读书,是个可以一人专心阅读的区域。 用Book Drop窗户还书,方便极了 图书馆一次可以借16本书,限3个星期内还,也可以在还没逾期前决定再延迟3个星期。从某处借来的书,可以在别处还,非常方便。每间图书馆外都有Book Drop窗户让人把书推进去,滑入输送带即可。榜鹅区域图书馆甚至有个机器人在处理这些书,小孩都喜欢盯着看。只要用手机App便能扫描借书。图管局的App可以搜寻想借的书(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等),并列出藏有此书的图书馆和书架号码。小遗憾是输入简体字比较容易得到理想的结果。按下预订键,书便会运到你指定的图书馆,可以扫描自取(费用是$1.58)。也有电子书或有声书,可以在阅读器上阅读或聆听。万一找不到想要的书,还可以建议图书馆购买。我太爱建议冷门书,所以在建议这条路上屡试屡败,目前只有一本关于印度纺织布料的英文书被批准。 图书馆除了是阅读借书的空间外,不时也举办各种工作坊或分享会。例如乌节路的图书馆艺术丛书较多,有时会有艺术类的工作坊,不同的图书馆个别有不同的线上/线下活动:阅读、烹饪、3D列印、艺术、缝纫、电脑/电话使用、新书分享等等。 全民共经营的Casual Poet Library 另外,最近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共同经营的图书馆,名字是Casual Poet Library,它开在红山社区的寻常店屋之间。号召人Rebecca Toh曾在牛车水开一间个性独特的同名咖啡馆,是我记忆里独特且舒适的小角落。运作方式是每人每月支付少许费用,便能成为书架某一排(或几排)的拥有者,你可以陈列想分享给别人的书,也可以陈列特定主题的书籍,没有语言限定。你可以提供村上春树所有语言版本的《发条鸟年代记》,芬兰语小说也不拒绝。人们也可以透过小记事卡分享推荐语,当然也可以单纯地来逛别人的书架或借书。单单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想陈列什么书?”,便足以让人感到有趣。另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书籍选择背后的这个人(个体)与想要以书会友的人们(群体)。 有书的地方,无论是图书馆或书店,贩卖或借阅,电子或纸本,只要有人还想为喜欢读书的人做点什么,都让人感激不尽。虽说不知以后的世界会如何,什么将会被什么取代,写下此文的我仍然无法不为我们生活在有书的年代而感到庆幸。 相关文章: 【我在香港逛书店】去香港,可以逛哪些独立书店?
3月前
自从村上春树在香港“被发现”之后,博益利用旗下的电视杂志《香港电视》及TVB打广告。排山倒海的行销及宣传策略,让村上春树这个名字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形成“每个文青口袋里都有一本村上春树”的奇特现象…… 新纪元中文系主办的文学周活动邀我给学生一个有关文学与翻译的讲座。因是自己熟悉的范畴,于是欣然答应。 这是个大题目,要如何做到化繁为简,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想起我的翻译之路是由香港博益出版社开始,于是抽丝剥茧,决定从这里下手。遗憾的是博益因内部斗争,已于2008年停业,结束前后27年的出版历史。 中文袋装书(类似日本的文库本,32开的书籍)是由博益出版集团开创的,放在口袋,容易携带。成立初期,博益致力标榜中文袋装书的出版概念,更以版税及合约形式支付稿费,获得倪匡、黄霑、蔡澜、林燕妮、亦舒等知名作家支持,阵容鼎盛。 此外,博益推出一系列的行销出版策略,令出版社的业务及经营更企业化。首先设立称为“明朗会计制”的版税制度,让知识产权的原创人或版权持有人,对其知识产权使用者收取的金钱利益。即设定作家及译者的版税为某个百分比,订明合约,令作者及译者在收入及著作版权上更有保障,他日出版的书籍如果在市场畅销,作者在此后的日子内都能分享到创作的成果。 这也是博益获得众多作家鼎力支持的原因。袋装书的印刷及行销,切实地带来了香港文学传播的革命,可惜这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 透过博益出版社,我见证了村上春树在香港被接受的过程。90年代初,他的小说正式传入香港,关键在于出版社对出版市场的灵敏反应,看准日本小说大有可为。80年代的香港市民对日本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当时博益出版集团旗下的“香港电视”(TVB)播放了一系列的日本卡通片和电视剧,山口百惠的《赤的疑惑》、《排球女将》、《阿信的故事》等风靡整个香港,梅艳芳也因主唱日剧主题曲一炮而红,那是第一波哈日风潮的兴起。 [nonvip_content_start]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施祖贤。相信很多新马新闻界人士还记得他。他曾任职于英国广播公司,也曾担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总编辑,是外子的前上司。我们在香港见过他两次,当时他是博益出版社的顾问。 博益是第一个获得日本版权中心(JFC)授权村上小说翻译的出版社,90年代初仍然采取分区版权制度,后来中台先后加入世界版权公约,改为繁体及简体制度,台湾买断台港澳的繁体版权,香港因此失去村上小说的翻译权。自从村上春树在香港“被发现”之后,博益利用旗下的电视杂志《香港电视》及TVB打广告。排山倒海的行销及宣传策略,让村上春树这个名字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形成“每个文青口袋里都有一本村上春树”的奇特现象。 至于翻译的核心问题,留待要来的讲座跟现场观众分享。
6月前
终于来到我心心念念的村上春树图书馆。自开幕以来,这里俨然变成文学爱好者的打卡景点,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雅士前来观摩交流。由知名建筑大师隈研吾操刀,以“隧道”为设计理念的村上图书馆楼高5层…… 终于来到我心心念念的村上春树图书馆。自2021年10月开幕以来,这里俨然变成文学爱好者的打卡景点,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雅士前来观摩交流。采预约制,谢绝walk-in。 由知名建筑大师隈研吾操刀,以“隧道”为设计理念的村上图书馆楼高5层,访客可使用的空间为B1至2楼。一楼底层进门处有一台钢琴,乃是村上在学生时代经营的Peter Cat爵士咖啡吧用过的纪念物。同楼的Orange Cat咖啡座由早大生分工经营,主打餐如三明治、意大利面源自村上作品。另一道人气料理是蔬菜咖哩,由村上阳子夫人和美食家栗原春美所商定,咖啡则是根据村上春树的口味特别订制的Library Blend。据说村上御用的插画家安西水丸是咖哩爱好者,图书馆的活动也受到安西事务所鼎力支持。 馆内最具特色的是通顶的开放式阶梯书架,放置了各种语言版本的村上翻译作品。2楼的音乐室和阅览室有村上捐赠的2万张黑胶唱片和私人藏书,还有特设的村上书房,让人感受这位世界级作家的日常是如此贴近生活。另有展示室在不同时期展示不同主题的相关作品,这段时间展示的是村上喜爱的作家——卡夫卡的《变身》及其相关文献。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的年轻朋友小权是村上文学兼翻译文学研究者,2021年在东京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受聘早稻田大学,教授通识课程中的中国文化论,同时负责村上春树官方年谱制作,策划及主持村上文学相关讲座,辅导硕博士生的战后日本文学史。富有知性美的她是年轻一代的楷模。 因缘际会,我参加了由小权策划的第8囘文学讲座,主讲人是来自中国复旦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的邹波教授,讲题为《村上春树与甜甜圈》。邹教授从哲学理论的视角分析有关甜甜圈在村上作品中的隐喻,延伸为实在/不在、有/无、现实/非现实的二元对立概念,观点相当独特,论述也很有趣。 众所周知,甜甜圈是一种油炸甜品,最普遍的形状是中空环状,也有加入奶油、草莓、蜂蜜、巧克力等甜馅料的封闭型无孔甜甜圈。 自甜甜圈在《听风的歌》登场以来,《寻羊的冒险》、《盲柳与沉睡的女人》、《舞舞舞》、《发条鸟年代记》、《泰国》等长短篇小说中都可轻易发现甜甜圈的影迹。村上笔下的主人翁经常在早餐时边喝咖啡边吃甜甜圈。在《舞舞舞》中就有这样的场景:“我在雪中走向Dunkin Donuts,吃了甜甜圈,喝了两杯咖啡,看了报纸。”平实的日常描述。对他来说,甜甜圈跟音乐、电影和书籍一样,不单只是用来反映个人嗜好的小道具,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你若问我对村上图书馆有什么感想?两个字:感动。
7月前
9月前
此书在日本读书界也不像以往那样引起很大的话题,只是出现褒贬不一的意见。我想这样的结果,也得归咎于…… 村上春树非常多产,除了小说,他也写了不少有趣的游记和散文,以及翻译一些西方经典著作。村上对文学的执着,就如他日复一日的跑步般坚持不懈,他在散文集《弃猫》甚至提过自己因为太专注写作,以致多年未联系过父亲。但是,若读遍其长篇小说,你会发现村上的题材不算多变,反而追求不断写出比上一部更完美的作品。 比如《发条鸟年代记》里许多不详细的叙述,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则完整发展出了“弑父情结”主题;多年后的《刺杀骑士团长》,更是将前述两部作品的情节再推进。《刺杀骑士团长》不但借鉴《伟大的盖兹比》的背景与情节设定,也对南京大屠杀及日本311大地震有所着墨,表达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怀。相较《海边的卡夫卡》的主角中田在杀死强尼·沃卡后就草草结束,《刺杀骑士团长》则以衔接“两个世界”的桥段,让故事变得更完整,不再只专注于诉说自己的故事,已然是对社会也有深度关怀。 直至去年,村上突然发表令人惊讶的长篇——《城市与其不确定之墙》。这部作品与其他长篇最大不同,在于这是村上第三次改写的作品(并用回当初在文学杂志上使用的旧标题)。同一部作品早已在1985年以《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书名出版,并因为里头“两个世界”互相交错等设定,让许多读者誉为是村上最好的长篇。可惜在日本文学界,这部作品中的“两个世界”被批评为既没有对立也没有对比,而且主角最后选择留在城市中并走向森林的剧情等都让人匪夷所思,无法了解作者意图。 或许这些酷评也说中了村上的心坎里去,让他多年以后仍改写旧作。我非常喜欢《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因此在读着《城市与其不确定之墙》时,难免试着寻找更多延伸剧情及新元素。但不同于《刺杀骑士团长》那样修正了《1Q84》篇幅过长而累赘的毛病,这一次还真只是抄下之前的剧情,再加上更多的细节罢了,比如说独角兽的生态及如何死去等课题,或者是叙述者进城前如何被门卫剥开影子,以及之后身体多虚弱并需要时间恢复等。 虽然在新作中,村上更专注于书写墙内世界,但他选择把被批评的部分,以《刺杀骑士团长》中衔接“两个世界”的方式来推进情节。对于肯定这部新作的读者来说,这样可以让原本墙内与墙外的“两个世界”,解释为能够来去自如的有机存在;而围着城市的墙,也能解释为人心与外在世界的隔阂。但若站在另一头的立场来看,村上除了因为完美主义而修正年轻时期的彷徨,更是迎合当年批评这部作品的学者,才“重写”旧作。 阅读这部新作,我由满心期待,到读完后无以言喻的失落,很大原因在于:❶整部作品只是以更详细的方式抄写《世界末日与冷酷意境》,导致整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最后100页左右才得以发展;❷不知道为什么村上也同时“复刻”旧作的晦涩,以及有点稚拙的比喻,以致于在村上其他长篇作品中看见的日渐成熟,全都在这部新作中一笔勾销了。 毫不意外,此书在日本读书界也不像以往那样引起很大的话题,只是出现褒贬不一的意见。我想这样的结果,也得归咎于最后发展出的新情节中,主角遇上一个引用自披头四歌曲〈黄色潜水艇〉来命名的少年,却再次让整个故事退回扑朔迷离的阶段,过多的细节描述,但没有帮助故事的发展,也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隐喻。 村上春树的作品,或许在《刺杀骑士团长》已获得最完美的创作形态。这一部新作,只是修补旧作中的元素罢了。若是期待阅读一本全新小说,你或许会失落;但若你原本就认为《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充满缺陷且需要改写,那这部《城市与其不确定之墙》应该可以满足你的阅读需求。 相关文章: 叶蕙/去见赖明珠 彭健伟/村上春树的书房 【读家说书】叶蕙 / 村上新作讲什么? 【读家说书】许赫予 / 村上世界,诡秘的街道与墙
10月前
K对小堇而言,就像现今时代的ChatGPT,一个对我们有回应的工具(机器)人。小堇喜欢缠着K,可能是在他身上得到随传随到的在乎。小堇长期写作习惯积累的感受力,难道感受不到K对她有超越友谊以外的意思吗?小堇在K面前大咧咧的形象,说不定是一种精明的伪装,保护着自己完好人设的面具。 《人造卫星情人》的知名度不如村上其他作品,却是我蛮喜欢的小说。小说以K为第一视角出发,而我感觉上K的原型人物,就是村上本人。 用一句话解说这本小说:他爱她,她爱她;K深爱异性的小堇,然而小堇爱的是同性的妙妙。用“爱”这个词不会言之过重,因为K会在三更半夜不厌其烦地接听小堇的来电;小堇会为了妙妙戒烟,并改变邋遢的穿着。我相信只有足够的爱意,才会让人心甘情愿地做出一些牺牲。 K对小堇而言,就像现今时代的ChatGPT,一个对我们有回应的工具(机器)人。小堇喜欢缠着K,可能是在他身上得到随传随到的在乎。小堇长期写作习惯积累的感受力,难道感受不到K对她有超越友谊以外的意思吗?小堇在K面前大咧咧的形象,说不定是一种精明的伪装,保护着自己完好人设的面具。 小堇的失踪事件足以摧毁K的世界,他的世界就像卫星失去原来围绕着天体那样,失去了重心。习惯孤独的人,可以自如成为隐形人,把自己隐藏在嘈杂世界角落。但凡某人能走进这位透明人的内心,对方即成为了他世界的重心。对K而言,小堇就像他灰色世界仅有的彩色,让他找到活着的意义。随着小堇的失踪,他的世界顿时黯然失色。 村上小说写出了现实景象,有一种人明知对方不爱自己,依然情不自禁地继续付出。无论是K对小堇还是小堇对妙妙,小说里都存在着这种单向付出的不平等关系。他们这样做的诱因是期盼自己的付出能打动对方,然后彼此发展成恋人关系。上一辈的价值观也许认为“爱本就不该求回报地付出”啊,但对于被示好的一方,却有一种心理负担,我觉得不爱对方,就不该浪费彼此的时间。 读完《人造卫星情人》,第一个冒出的问题是:假如我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人因为我不见了,而感到难过崩溃呢?毕竟我不擅长与外界建立关系,长期习惯与人有隔阂感,当作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这种疏离感和故事的主人翁“K”很相似,小堇的消失让K的世界变回原来的寂寥。让孤独感消退的,不是身边围绕了多少人,而是让多少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处,看到自己的脆弱和黑暗面。 相关文章: 叶蕙/去见赖明珠 彭健伟/村上春树的书房 【读家说书】叶蕙 / 村上新作讲什么? 【读家说书】许赫予 / 村上世界,诡秘的街道与墙
10月前
除了勤于翻译,赖明珠也擅于绘画,客厅及卧室里摆满了不同题材的油画作品,以人物和静物为主,部分作品曾经参展。她秉持简单生活的信念,日常除了翻译工作,就是在家看书、看电影、听歌、作画,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舒适慢活……     春节连休期间去了一趟台北。距离上回访台时隔8年。新春的台北交通十分顺畅,人们大都返乡或出国旅游去了,跟吉隆坡的情形一样。 新年给人万象更新一切从头开始的氛围。此趟台北行旅旨在看望老朋友,不在观光看风景。抵台翌日便和事先约好的学术界老友一起登门拜访翻译家赖明珠,在凉凉的天气里一边涮火锅,一边闲话家常。她住在环境清幽的半山区,几乎不闻喧嚣的车声,予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之感。 除了勤于翻译,赖明珠也擅于绘画,客厅及卧室里摆满了不同题材的油画作品,以人物和静物为主,部分作品曾经参展。她秉持简单生活的信念,日常除了翻译工作,就是在家看书、看电影、听歌、作画,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舒适慢活。 比村上春树年长两岁的她,步入76高龄,步履依然稳健,却也抵不过岁月的磨蚀,自觉体力和记忆力都大不如前,因而推辞了好些翻译委托,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目前在翻译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街和它不确定的墙》(她坚持使用原文的“街”而弃用“城市”),已近尾声,预定年内出版。 [nonvip_content_start] 关注华语文坛的人都知道,赖明珠于令和四年(2022年)秋季外国人授勋中,获得日本天皇颁赠“旭日双光章”。这项殊勋是为奖励她在推介日本文化及促进日台相互理解上的功绩。近40年的深耕译作,包括小说、散文、随笔、游记、报导文学、爵士音乐、文学对谈等类型,对于日本文学在华语圈的普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得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无可否认,大部分华语圈读者都是透过赖明珠的翻译才认识村上春树的。她是全球第一个把村上作品译为中文的外国译者,1985年至今总共翻译了近50部村上作品。尽管有些评论针对她的翻译风格持有意见,甚至引起两岸读者的网络论战,但喜欢谁的翻译毕竟是一件主观的事,就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也有自己理解的村上春树。以马来西亚读者为例,他们认为赖明珠的文字风格倾向于直译(异化,Foreignization),比较贴近原著,充分表达村上文体特色;其他中文译者倾向于意译(归化,Domestication),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流失了原著的味道。 今年5月底,东京早稻田大学将举办为期两天的国际研讨会,围绕着《关于村上春树译者我要说的事》,意图把译者从幕后拉到舞台上,为他们换上另一层肤色和身分。同年7月,同样在早稻田大学,台湾淡江大学村上春树研究中心也将举行第13届村上国际研讨会,主题为《村上春树文学中的“生存之道”(Way of Life》。接连而至的文学飨宴,令人好生期待。
10月前
知情人必能理解封底语那句话的涵意:认命低调,领薪度日不是大叔的选项。他当过大学讲师,也在影视公司“混”过一段日子,发现那都不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最后决定辞掉工作到韩国游学…… 算一算,18年前的事了。 2006年,我在做一项有关村上春树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田野调查,四处寻访村上读者的踪迹。后来透过新闻界朋友,结识了好些文字工作者,陈志鸿便是其中一个。 记得第一次会面是在PJ一家连锁咖啡馆。当时他还单身,温润如玉,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翩翩贵公子。我们从村上春树的小说聊起,再谈到接受美学、现象学、诠释学及期待视野等文学理论。其后他还影印了几篇相关文献给我参考,受益匪浅。 2007年我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奖助前往东京大学做研究,翌年进入筑波大学读博。期间听说他结了婚,妻子是他在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他把他们浪漫的师生恋故事写进新鲜出炉的纪行文学集《大叔旅韩记》开篇〈一门课牵下的红线〉里。这也是一部深度考察韩国文化的导览书,可读性极高。 [nonvip_content_start] 什么力量驱使大叔在娶妻生子之后放下身段,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新语言?那个需要比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更大的勇气。诚如他在书中所言,光有企图、使命、目的不够,还需某种动力才能坚持下去,而他最大的动力来自他的枕边人Jane,一位很厉害的韩语专家。后来我和Jane也通过他,成为来往密切的工作伙伴。 知情人必能理解封底语那句话的含义:认命低调,领薪度日不是大叔的选项。他当过大学讲师,也在影视公司“混”过一段日子,发现那都不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最后决定辞掉工作到韩国游学。那样的抉择乃是他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他知道怎样经营人生。后来他和妻子合办的语言学院在大马遍地开花,足以证明他留韩一年半所付出代价获得了美好成果。 纪行文学通常以第一人称“我” 叙事,然而大叔别出心裁,全书从上帝视角“他”来鸟瞰韩国,写他如何孤身经历北国的春夏秋冬,如何承受新语言和陌生国度的呛辣冲击,如何解决生活大小琐事的切身体验,读来趣味盎然,过来人必能感同身受。 从〈跟年轻人在一起〉得悉他的封号“大叔”的由来,原来那是成熟男子的美称,是他班上18岁的不丹小弟加封的,源自韩国演员元斌主演的《大叔》(아저씨),挺有意思。 在〈必须去韩国学韩语?〉篇章中,他提到因材施教的外语教学法,建议在现有的听、读、写、讲、文法+词汇这五大技能之外,安插双语互译环节,包括反复重听音档。我曾根据他们学院提供的教材学过几个月韩语,可以证明这正是他们的教学特色之一,效果斐然。 大叔的旅韩日志,调整了我对韩国的认知偏误,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带出为人处事的哲理,值得细心品味。
11月前
迈入新的一年,我暗下决心,多喝中国茶少喝酒,培元养气,如同飞船在外太空准备跨入新航道。 近年来偶尔会出现心力不济的状态,外在大环境看来也是挑战处处。但我始终是乐观线条粗的人,危机虽然看似处处,但桃花源深处不也是豁然开朗生机勃勃吗?我决定调整作息,少喝酒少应酬,开始泡茶重拾笔耕的磨练,持续晨泳,偶尔冥想炼心,甚至一度想捡起粗拙的画笔画出心底荒乱焦躁与不安,但隐隐然却透露预言新世界的面象,就像韩国漫画家金坎比与黄英灿笔下的《Sweet Home》极狰狞却又温柔深情的怪物电影,我突然有想画画的欲望了,想开始向老婆与女儿学习最原始的笔触。 然后我开始重看村上春树的《舞!舞!舞!》,我太喜欢这部小说了。这个浅阅读的时代,据说越来越少年轻人会愿意耐心阅读数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每次沉浸在长篇小说里,我仿佛潜入深海秘境,那里只有我一个人是隐形的,所有生物继续它们的生猛生活。这部《舞!舞!舞!》书页内标示我老早在1997年的台北木栅政大书城买下,我一直以为我读完了但其实没有,这上下两册的书就随着我大学毕业移居到台南念研究所,那时候我们纪录片研究所里头至少有一半是怪胎,不合群,轻视规则,讨厌各种社会框架,其中有一位很会烤肉长得很豪迈但笑起来像个小男孩的三十多岁学长,后来没有拍出很厉害的纪录片,却在2017年自编自导拍出剧情长片《大佛普拉斯》,得了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后来又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片。 盖在恍如桃花源秘境的研究所,像是一座怪物俱乐部,那时候我区区30岁,手里拿着轻便型摄影机心里有着许多剧本像跑马灯在轮播,但除了窝在恐怖幽静的器材大楼深夜剪片,偶尔被拉去校外四合院吃烤肉喝廉价啤酒,我的30岁世代,始终没有拍出获得掌声的作品,连自己都懒得鼓掌那种。 《舞!舞!舞!》说的是男主角到札幌寻找一家名叫《海豚饭店》的酒店,这酒店原址变成宏伟的新形态酒店,本来以为已经消失的海豚酒店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里头出现的羊男对着男主角说:只要音乐响起,就尽管跳下去吧,明白我的话吗?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跳…… 不要想太多的切实生活 我在1997年买下这部书时可能并没有看懂,直到疫情严峻的2020年待在店里穷极无聊时把书抽出来重读,读到羊男的喻示时仿佛听到远方鼓声,羊男说的跳舞和切实的生活似乎可以画上等号,就切实的生活吧,不要想太多的切实生活下去,就会看到拨开迷雾的微光。 这部充满各种死亡气息的小说,却好像是最具生命韧性的小说,读着读着像孙悟空被菩提老祖敲了三下头,硬邦邦的头壳被敲出预期外的火花,灿烂的火花。 我端出邻居安迪兄赠送的龙井茶,茶香四溢,心里好像有一小块混沌初开的石头在悄悄滚动,老迪伦的歌老早就跟我们说滚动的石头,孤身一人,不断滚动,寻找归乡之路,我比这石头幸运的是我已经不是孤身一人了。我跟老婆说,不如让我们来静静喝一壶茶吧。
11月前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跟数字息息相关;时间、日期、金融卡密码、身分证、电话号码……大大小小的数字如影随形。就如我们数不清天空有多少星星一样,既然摆脱不了,与它和平共存就是了,谁叫我们是数字公民? ​ 偶读清代诗人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深受触动。这首用数字堆砌的七言绝句堪称数字诗的杰作。北宋哲学家邵雍也用数字勾勒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图:“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运用数字和量词将烟村、亭台与鲜花并列,乡间景象跃然纸上,达到绝佳的修辞效果。 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数字,哲理与意境兼备,增添不少文学趣味。唐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何等磅礴;明朝诗人屈大均的“桃三李四已成溪,六七花东八九西。一尺髻高愁堕马,五更衾冷怨鸣鸡”,把数字不按次序镶嵌在诗句中,令人惊叹数字修辞的玄妙。 村上春树是数字修辞高手,作品带有数字的有《1973年的弹珠玩具》、《遇见100%的女孩》、《1Q84》。小说中使用数字修辞的情节随处可见,以《听风的歌》为例,故事里的“我”和好友“老鼠”花了一整个夏天“喝干了25公尺长游泳池的啤酒,剥掉可以铺满杰氏酒吧地板5公分厚的花生壳”;“我”养成一种怪癖,就是喜欢将所有事物换算成数值,比方一上电车就开始算乘客人数,算阶梯的级数,只要一闲下来便数脉搏。这样的数字修辞可解读为描写小说人物疏离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的虚无与孤独,正是村上一贯的创作主题。   [nonvip_content_start] 中外电影或电视剧名带有数字也很多:《第三个人》、《四月物语》、《七宗罪》、《海角七号》、《8号房间》、《金陵十三钗》、《长安十二时辰》都是。香港导演王家卫就把数字玩得炉火纯青,如在《阿飞正传》里有一段经典场景。影片中张国荣想跟张曼玉做朋友,想出了“看着我的手表”的追求术。张曼玉问他 “干嘛要看住你的手表啊?” 张国荣说“就一分钟。”于是张曼玉耐着性子等了一分钟。眼看张曼玉上钩,张国荣进一步追问:“今天几号啊?”张曼玉答“16号。”张国荣说:“16号,4月16号,1960年4月16号下午3点之前这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得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追不回了。” 王家卫借着《阿飞正传》描述一名孤独男子对数字的执着,而《2046》被认为是其续篇,一班开往“2046” 的神秘列车帮助人们寻找失去的记忆,非常村上春树。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跟数字息息相关;时间、日期、金融卡密码、身分证、电话号码……大大小小的数字如影随形。就如我们数不清天空有多少星星一样,既然摆脱不了,与它和平共存就是了,谁叫我们是数字公民?  
1年前
再精准还原的书房,只能隔着玻璃观望,想要真正走进小说家的世界,唯有翻开他的书,从他的文字体会他笔下的冷酷异境。在藏书展示室里,我从一整墙村上的著作中挑出他在1985年发表的《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向导览员表示这是我最喜爱的村上作品之一,他露出惊讶的眼神…… 2015年的某一天,小说家村上春树在其期间限定的网站“村上的地方”中公开了自己的书房。在他一系列发布的照片中,可见木桌上摆着苹果电脑、瑞士国旗咖啡杯、稿纸,以及可爱的Moomin滑鼠垫等。书上搁着的纸镇,来自纽约Knopf出版社,旁边还有他惯用的铅笔。 除了照片,村上也附上短文介绍了工作的空间。那张长书桌在当时已被用了15年左右。至于那个瑞士国旗咖啡杯,村上的说法是:“因为红色够抢眼,所以非常方便。否则要是没注意,手一碰到便会打翻,咖啡溅泻便麻烦了。这已经发生过很多次。” 没想到在8年后,我会亲眼看到这个书房,以及这张长书桌。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不是个失去理智的粉丝,并没有潜入小说家的书房探秘,这是位于东京新宿区早稻田大学的早稻田国际文学馆兼村上春树图书馆。图书馆于2021年秋天开设,收藏了村上春树的著作、被各国翻译的书、著作书评、原稿,还有村上收集的唱片、用过的家具等,是研究村上春树文学的地方,更是文学交流的场所。 图书馆在地下一楼设了个房间,重现了村上的书房,里面的书桌、椅子、沙发、架子、地毯,甚至桌上的铅笔(但怎么不见红色咖啡杯和滑鼠垫?),都挑选了村上正在使用的品牌或是相似的品牌,大小尺寸也尽可能还原村上的写作环境。 看了马上想订制一张一摸一样、全长两公尺半的木书桌。 导览员将我带到了图书馆一楼的音响室,里头摆放着村上长期收集的爵士乐唱片。透过音响室里的精致音响设备,访客们可以边听村上喜爱的爵士乐边阅读心仪的村上作品。 再精准还原的书房,毕竟只能隔着玻璃观望,想要真正走进小说家的世界,唯有翻开他的书,从他的文字体会他笔下的冷酷异境。在一楼的藏书展示室里,我从一整墙村上的著作中挑出他在1985年发表的《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向导览员表示这是我最喜爱的村上作品之一,他露出惊讶的眼神,说这部有点冷门呢。 图书馆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设计作品。隈研吾曾表示,很多人从村上的小说中得到救赎,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他一开始阅读村上的小说时,感觉像是被深深吸进了隧道,突然整个人放空。当看完最后一页时,又突然被抛回现实,但此时的自己经已蜕变,不再是进隧道前的自己了。 于是当隈研吾在设计图书馆时,特别建了一座从一楼向下延伸至地下一楼的阶梯式书柜,线条优美利落的木制书柜宛如一个圆拱形状的隧道,串接了馆内的开放空间,犹如带领访客走入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人生数十寒暑,所度过的年日多是劳苦愁烦,越是挣扎越是落在捆绑里。儿女、配偶、工作、家庭,都是捆绑。然而转念一想,只要身体康健,能吃能喝,得闲时与亲朋好友茶聚,生活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随着科技与医疗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推翻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老后生活,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挑战。今年50岁的人,起码还有30年要过,只要不自我设限,生命可以开启无限的可能。 日本漫画大师弘兼宪史说:心动的感觉,会给我们滋润和生存动力。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是否愿意敞开胸怀开启新生活,完全在于自己的心态。若能维持心动的感觉,有目标有动力,即便到了日落黄昏期,依然可以过得舒心愉悦。 74岁的村上春树维持他喝威士忌跑马拉松的习惯,继续写作及翻译工作;86高龄的台湾气象专家李富城常在YouTube谈天说地,分享他的生活智慧与人生感悟,告诉大家“老后其实可以这样过”。小人物如我们,当然也可开创第三人生。 [nonvip_content_start] 理财专家建议,与其在老后只靠退休金过日子,不如在退休前做好财务规划、调整人际关系、打造健康体态,做好万全的准备迎接老后生活,做个上流老人。 退休后如果终日无所事事,容易导致身体机能退化提前衰老。我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老后生活是富足还是匮乏,是由一条看不见的因果链串联起来的,年轻时种下什么样的因,年老时就收什么样的果。 吾辈皆已步入坐六望七之龄,友人中有从职场退下来,享受退休生活的;经济能力强的经常规划自助旅行,与玩伴到世界各地寻幽探胜;有的积极参与义工活动,让自己和别人过得更好;也有热爱生活的新派老人,利用MidJourney AI工具制作动漫视频,玩得不亦乐乎,不知老之将至。 岁月似一把无情刀,刀刀催人老。我们拿什么与岁月交锋呢?世界纷纷扰扰,人人都有内忧外患,谁能达到六根清净,不染六尘的境界?能守住心中一方净土,已是万幸。人活一世,离开时总要知道来生要往哪里去,才不枉费来这世界走一遭。 近日有个词语触动我心:心中生尘。意即心中积满尘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佛学有六根六尘之说,“尘”可理解为烦恼,心中无尘心自安。 摩西在《诗篇90》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确实如此。人生数十寒暑,所度过的年日多是劳苦愁烦,越是挣扎越是落在捆绑里。儿女、配偶、工作、家庭,都是捆绑。然而转念一想,只要身体康健,能吃能喝,得闲时与亲朋好友茶聚,生活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何况以马内利与我同在。使徒保罗在为难的环境中也能维持他的喜乐,他得胜的秘诀就是活基督,那也该是我们的秘诀。想通了,也就释怀了。
1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