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林菀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有风有光的9平方公尺小房间
我们有时像草,在严酷的环境,也可顽强生长;有时像花,需要滋养,尽力浇养,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绽放。有人说是你不够努力,有人说我是找不对环境,所以俩俩说法结果就是──你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林菀薇(草稿策划编辑) 最近和家人租了60平方公尺的公寓户型,自己的个人房间是个约莫9平方公尺的睡房兼工作空间,靠玄关,屋主没给小房安空调,唯一的窗口长1.8mX宽1.4m,向着靠走廊的通风井,这扇窗一直维持打开,以确保内外的空气交流。而自然光多是由通风井白墙体反射透向室内,即使窗帘全拉开,白天还是需要灯具的照明。简单来说,虽然不是太糟,但就是不理想,加上吉隆坡基本半昼都是下雨,呃,你知道的。 其实说实话,公寓基本设施都好,我也认为目前的租况比以前是真的不错,毕竟不是在家乡,有个安身之处便好。我本身是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也晚,在赶课业、毕设期间,待在房间时间更长,日夜颠倒,见到阳光更少。日复一日,窗外的杂声愈加令我烦躁,望向镜子,眼里的黯光愈加扩张,我知道我陷入抑郁的漩涡。 [nonvip_content_start] 有时压不过来气,我就会出外走走散心,我发现下午三四点去散心,阳光不是最烈,光在树叶间隙像很多的钻石,看起来很像白天的繁星,安静舒快。果然研究表明是对的,晒太阳有助情绪,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都不爱待在小房间。身为建筑学生的时期,我们总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透风,可是我只在图纸上谈兵;光和风的质量在空间的重要,若不切身体验,都没仔细去察觉小房间的小小缺点,也会左右人的生活舒适质量。 除了㓥房,没有别的选择吗? 在马来西亚,市场上有许多房主出租的房间和户型,虽然大多不比香港的“鸽子房”来的糟,但还是有不少贪心的屋主无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在原有的户型自行改造以分格更多房间。这些㓥房不仅小而封闭,四面墙唯一通风口是门,唯一光源是灯管,昏暗而湿闷,仅有的走廊也仅仅两肘之宽,再以高价出租,图谋暴利。 专家亦大力指出㓥房的弊端,这种不合理的居住条件,不仅有发生火灾的高风险,由于常期空气不流通,潮湿累积助长霉菌滋生,造成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致使住户的健康出现急性影响(敏感、咳嗽、眩晕、胸闷,甚至精神紊乱等等五花八门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幽暗封闭的环境更有损心理健康,增加幽闭恐惧和压抑,更添加社会人本身已有的压力、焦虑和抑郁。 这种现象尤其在高需求地段出现,有甚者更是把阳台或厨房也改造成㓥房,造成超租拥挤的情况。而有窗台的房间变成了加房租的筹码,加上市场租房需求又大,你争我抢,人多事再杂,这些㓥房在迫于生计的社会人眼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勉强租了下来。更别说从远方而来的外劳员工住的是什么环境了。 黑神话——九龙城寨 出名的香港九龙城寨似乎更是黑神话一般,被冠上“罪恶、混乱、肮脏”的代名词。由于未经城市规划,以致围城原有建筑不能负荷超载的人口密度,增设的建筑愈加拥簇,路线复杂,许多空间没有妥善设计,演变大小不一、无意义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夺走了阳光合理的光行距离,采光极差,环境卫生亦恶劣。 它从清朝军事驻地,在90年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拥挤的贫民窟,成了罪案滋生的温床。可流传着令人寻味的都市传说,却激起许多人对这座“三不管”、无政府“罪恶城”的好奇心,令人向往,更启发赛博朋克等暗黑主题小说游戏的诞生;直到1984年中英政府达成城寨拆迁协议,在1993年清拆前,成为电影《重案组》的取景地,有一群日本探索家被容许在一星期内描绘城寨地图,然后当地政府终在1994年将拆除完成的原址改建公园以作纪念。20年后,《消失的记忆:香港九龙寨城》纪录片终向世人揭露围城里真实的原貌,令人惊讶的是影片中呈现的人性生活,实际上与大家口口相传的流言大有不同。 在建筑学当中,九龙城寨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活生生研究案例,提醒各方缺乏建筑法规的城市发展的弊端,也(可能)在某程度上激发建筑业界对“什么是好的建筑设计?”的思想讨论。我觉得站在制高点去做多余的批评,也许对曾经的城寨居民是不公平的,我不想以自己没有的经历去推断他们生活的幸福度。我非鱼,既不知道水中之乐,更不知其冷暖。 听说有句话——养人如养花? 我们有时像草,在严酷的环境,也可顽强生长;有时像花,需要滋养,尽力浇养,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绽放。有人说是你不够努力,有人说我是找不对环境,所以俩俩说法结果就是──你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生活也并非一无事有,虽然在这宇宙里自己只是一颗沙子,很渺小,但是我们要管辖多大的世界呢?去寻找和创造能让自己生活舒坦的小世界,不也很好吗? 境随人转,人随境转,所以不管如何,我都想要一个有风有光的小房间,吹着窗外的风,有足够的阳光补我的维他命D;路程起伏高低,至少我要在我的床上躺得舒坦,又哭又笑的。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新的空间定义:在你我他之间的无形空间泡泡
空间这个词是非常广泛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而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是三维空间,在三个维度里,万物生长。就以人类主要生活空间而论,我们称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而工作为第二空间,还有一类我们称为第三空间。 文:林菀薇(草稿执行编辑,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建筑系毕业,目前为马来亚大学建筑硕士生。) 前些时日,驱车7个小时终于回到熟悉的吉兰丹。在母亲的百天忌日,前往道北的暹罗寺庙。在骨灰塔作简单的祭祀之后,在母亲的灵位前,我们盘坐在简陋的草席上,听着两位着橙色袈裟的住持为我们诵念佛经。“佛教从2565年以前……”伴随着隐约的鸟鸣,住持以浓厚的丹州福建暹罗方言娓娓道来。 说实话,身为建筑系学生,相比话语内容,观察四周更引起了我的兴趣。在隐形墙内围坐在住持身边,听着住持缓缓叙述佛教的由来,墙外发生了什么,却是无关的。与其说那是瓦墙,不如说它其实是一个空间泡泡。在这个泡泡里,我们在彼此的精神交流之间里寻求到了平静。 [nonvip_content_start] 在回程的路上,我沉思,或许在普遍建筑认知里,我们以为坚实的水泥建筑才能形成实体空间。可在那泡泡里,并没有一墙一瓦,而我们抑郁的忧伤却得到了些许慰藉,这个空间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有其必要的意义。在记忆中,我们以精神筑起的泡泡空间多不胜数,而它的价值取决于当时它存在的重要与“是谁在里面”。 事实上,空间这个词是非常广泛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而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是三维空间,在三个维度里,万物生长。就以人类主要生活空间而论,我们称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而工作为第二空间,还有一类我们称为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理论(Third Space Theory) 与第一、二空间不同,除去待在家里与上班的时间,人类把其余的时间花在休闲上。而第三空间被认为是人类的休闲空间,在我们生活中凸显其必要。第三空间作为休闲空间,不单单是在繁忙的生活里给人类提供歇息的间隙,再深入探讨,或许它是一个让人类进行社交活动,带入文化、思想交流,或在过程中达到精神共鸣的地方。 这些空间可以是咖啡馆、嘛嘛档、酒吧、夜店、游乐场,只要任何能达到以上所提的社交活动的场所,都可算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里,我们畅所欲言,嬉笑怒骂,然而在城市化的趋势下,这些自由逐渐被商业化,发展商以“私人化”或“客制化”的理由,把原本可发挥“邻聚力”的第三空间,划分开来进行区域化(zoning)。 在城市中,人们居住、工作在高楼,像个没有灵魂的机械,有效胜任高难度的工作,却忘了怎么跟人相处。我们只知道快速奔跑,失了魂地往不知名的终点前进。我们只在乎楼建得比别人高不高,却没心思去关心逐渐失去热情的邻居朋友。 移动的城堡 很小的时候,爸爸驾车载我们出去兜风,车子在夜路行驶,窗外的路景变幻再快,短短的游车河,我却以为已经过了很久。“就算这一刻世界末日,地球就要毁灭,只要我们一家四口还在一起,就算死了,也值了。”也不知道当时的脑袋怎么蹦出这个想法。或许对我来说,小小的车躯虽然不起眼,可是容纳了我当时全部的世界。就像《哈尔的移动城堡》,哈尔的心死了,城堡也就死了。 我觉得把车子比喻成移动的城堡是不为过的。我们习惯把交通工具单一定义成协助我们来往的媒介物,却忽略了我们在路途过程中不自觉地谈天、交流的动作。你在你的城堡,而我在那座城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它是一种第三空间。 而在高楼中,电梯、楼梯间作为我们日常循环(circulation)的一部分,我可能会碰到熟识的同事、朋友或认识新的邻居,虽然只能作非常短暂的交流,但不能否定它们带给我们另外的意义。在迅速发展的未来都市中,当私人利益比公共利益更为重要,所有休闲的权力只会以金钱衡量,也许,这些空间或将成为稀有的第三空间,只有在这里你不被条框限制,才能与别人讨论你疯狂的想法。 我的空间,我定义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是建筑专业人士能在蓝图上定义空间,根据空间的功能划分区域以到达一定的目的,之后终端用户(end-user)就会根据已裱上的标签进入该房间,或是作居住、工作、烹饪等动作。似乎,身为使用者的我们只需享受已“标签”的空间带来的最终体验,没有必要去重新再赋予该空间新的意义。可从另一角度去揣摩,很多时候,发展商与建筑师因没有深入了解用户的生活常态,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造成不便甚至多余的现象。如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能够将利益相关者带入设计流程中,两方(设计师和使用者)能够站在彼此角度协商,“参与式设计”不失为良好的设计方法。 我们知道教室是教室,因为有黑板、桌椅,还有“班级”标签,但除去这些,它只是空旷的空间。就像白板,建筑师只不过给予空间一个框架,这个框框里只能是我们去创造无限可能。而空间的框架也非得实体化,在任何地方只要不侵犯他人地权,只要你我他达成共识,它可以是我们观看世界足球赛的小档口、蓝天白云的野餐打卡地点,艺术家展示他们作品的展览点,只要我们能想到,哪里都框不住奇思妙想。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是以看不见的“泡”而呈现的,当两个人或多人思想碰撞在一起,就会形成越来越大的“泡泡”城堡。走到哪里,城堡就在哪里。 建筑物本来就是框架,而为框架赋予灵魂、决定框架的呈现方式是我们。
2年前
会员文
更多林菀薇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