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柏楊

這個年代到火鍋店吃火鍋,醬料之多,令人目瞪口呆!有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糖醋醬、豆瓣醬、蒜蓉醬、芝麻醬、花生醬、沙茶醬等等,五花八門,醬多眼亂。有些人有選擇困難症,乾脆將幾種醬料“亂點鴛鴦譜”地混和起來,變成“混醬”…… 在“開門七件事”排第五的醬,是增進食材味道的蘸料,地位不算很重要,但對“食得招積”的老饕而言,用餐若欠缺了醬料總會感到“囉囉孿”,認為美中不足。 我的哥哥是個賣豬腸粉和釀料的小販,在我少年時代,常見他用一個巨型大鑊煮醬料,煮麵豉醬時,陣陣鹹香隨風飄揚;到了煮辣椒醬,辛辣味則攻鼻而來。每煮一次醬,足夠他用一段時日。 如今去飯檔打包雞飯、燒鴨飯或燒肉飯,除了澆上豉油醬汁外,都有附加一小包辣椒醬,但我通常很少食用,還是較喜歡其原汁原味。吃點心時,我也不加辣椒醬,免得被辣味搶掉蝦餃燒賣原有的鮮美滋味。 但吃福建大碌面時,我一定要加峇拉煎參峇醬,炒得熱騰騰充滿鑊氣的福建面,糅合著香辣的參峇醬,正是如虎添翼的又熱又辣,吃到額頭冒汗,猛吞口水,無法停頓地一口氣將全部麵條配料甚至液汁一掃而空,碟面上光滑得可作“美人照鏡”之用! 吃沙爹也非得蘸香甜微辣的花生沙爹醬不可,雞肉串裹上一層帶有花生碎粒的沙爹醬,花生香味為烤肉串加分不少。肉串吃完後,還可將生黃瓜及生洋蔥蘸著花生醬吃,吃至一滴不剩才過癮! 這個年代到火鍋店吃火鍋,醬料之多,令人目瞪口呆!有甜辣醬、辣椒醬、番茄醬、糖醋醬、豆瓣醬、蒜蓉醬、芝麻醬、花生醬、沙茶醬、腐乳醬、煙肉醬、金桔醬、沙律醬等等,可謂五花八門,醬多眼亂。有些人有選擇困難症,乾脆連取幾樣“啱心水”的,用火鍋好料來蘸時,將幾種醬料“亂點鴛鴦譜”地混和起來,變成“混醬”,最怕被識飲識食的美食家看到,忍不住罵一聲“混帳”! [vip_content_start] 我本身少吃辣椒醬,卻對那句廣東俗語“唔好呃我膝頭哥唔食辣椒醬”有些疑惑,其意思是不會被不符事實的謊言所騙倒,“膝頭哥”沒有嘴巴,不會吃東西,當然不可能吃辣椒醬囉,這種無稽謊話連三尺小童也不會相信。我總覺得這句話有語病,似乎應該改為“唔好呃我膝頭哥會食辣椒醬”,或者加個逗號說成:“唔好呃我,其實膝頭哥系唔食辣椒醬嘅!”這才較合邏輯。如果膝頭哥會食辣椒醬,“胳肋底”也會吃沙茶醬了! 柏楊曾以“醬缸”來比喻腐蝕力和凝聚力極強的渾沌社會,人如果掉進這個醬缸裡,就會被奴才政治、畸形道德等牽著鼻子走,人類原本具有的靈性也會被僵化和泯滅,可能變成個迂腐的愚夫,一泡進醬缸文化裡,便永不超生! 而在網絡用詞裡,“醬”卻有個新用法,變成“這樣”的代用詞,新新人類都把“這樣”兩字合二為一,說成“醬”。叫人不要這樣,就說:“不要醬”,人家以為他吃淡淡的豬腸粉也不要放醬。一句“這樣好吃”,也說成“醬好吃”,令人誤會他贊某種醬料好吃。這種標新立異的網絡新文化,何嘗不是另一種變相的“醬缸文化”呢?陷身在裡頭,也一樣會被僵化,而日益愚昧!
8月前
1年前
全書最精彩的部分是柏楊有感而發的“柏楊曰”,文字犀利,比如他說:“什麼樣的帝王,用什麼樣的臣屬;什麼樣的領袖,用什麼樣的幹部……讀〔通鑑〕每讀到一個王朝或政權覆亡之際,豬驢共舞、蛆蟲齊鳴的醜態時,都不禁搥胸嘆息,嘆息這種場面,為什麼總是一演再演…千篇一律,樂此不疲。” 以《醜陋的中國人》聞名於世的柏楊,在國民黨極權統治的白色恐怖時代,被當局找到藉口,關進惡名昭彰的火燒島(綠島),妻離子散,乃他畢生的陰影。 但他並沒浪費10年牢獄,他苦讀歷史,出獄後以批判政治、主張人權的角度寫下《中國人史綱》,重新檢討歷史,在當時造成驚豔,多次再版,引來讚歎,也引來惡毒的批評,批評他不是歷史科班出身,或許也因為他沒有遵循官方史觀。 他接下來更偉大的行動是將司馬光《資治通鑑》全部白話,還有幾個創舉: 一、將歷代不同官制的官名換成現代官名,比如戶部=財政部,讀者較易抓到概念。 二、時間方面,以西元紀年統一時間線,避免了各國的年號混亂問題,以免讀史書陷入五里霧中,比如紀年前403年就有13個國家和年號,我們怎麼知道周威烈王23年=魏文侯44年=晉烈公19年? 三、空間方面,將古代地名註解現在地名,並加以地圖解說。 出版社在日後的歷史書都沿用此模式,解除史書的文字障礙、空間障礙和時間障礙。然而,全書最精彩的部分是柏楊有感而發的“柏楊曰”,文字犀利,比如他說:“什麼樣的帝王,用什麼樣的臣屬;什麼樣的領袖,用什麼樣的幹部……讀〔通鑑〕每讀到一個王朝或政權覆亡之際,豬驢共舞、蛆蟲齊鳴的醜態時,都不禁搥胸嘆息,嘆息這種場面,為什麼總是一演再演…千篇一律,樂此不疲。” [vip_content_start] 《柏楊版資治通鑑》橫跨戰國時代到大宋立國,花了10年時間才將72本出版完畢。後來“柏楊曰”的部分還另外集結成單行本《柏楊曰》出版。 另一個精彩的是書後的“通鑑廣場”,回答讀者來信,有君子的討論,也有針鋒相對的爭辯。 “資治通鑑”意為“幫助治理的借鏡”,北宋司馬光費時十五年,以編年體撰寫,像在讀長達兩千年的舊報紙,南宋袁樞曾將其以事件始末的形式整理成《通鑑紀事本末》。出版社後來亦將《柏楊版資治通鑑》再整理成《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兩種不同的敍述方式,更容易掌握歷史事件的脈絡。 何等毅力令柏楊以一人之力完成這個壯舉?為了剝奪他十年青春、奪走他辛苦建立的家庭和人生、只差沒有奪走生命的政治獄。他1977年出獄後的作品幾乎都是為人權而寫,《柏楊版資治通鑑》以古鑑今,在1980年代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濤的角色,今日讀來依舊擲地有聲,因為歷史的進展正如柏楊所言,一再重演。
2年前
柏楊從小就有不吐不快的個性,生於戰亂,在戰爭苦難中看盡人性卑劣,從赤化大陸逃到臺灣後,又經歷國民黨白色恐怖。 三十多年前,在學校圖書館看到柏楊先生雜文集,驚為天人:怎麼有人這麼敢說?說得那麼犀利?句句擲地有聲?1985年一部《醜陋的中國人》,是其掀起大浪之作,不只在臺灣、香港、日本出版,當時大陸反思文革禍害,也有6家出版社出版,造成“柏揚熱”。沒想到他的遺孀張香華去年卻說本書不該再出版了,真是令人錯愕,難道連她也不能理解柏楊? 柏楊從小就有不吐不快的個性,生於戰亂,在戰爭苦難中看盡人性卑劣,從赤化大陸逃到臺灣後,又經歷國民黨白色恐怖。他說自己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他在報章上寫雜文,批評社會和政治,引起許多人不滿,結果1967年翻譯報章連載的《大力水手》漫畫時,被指諷刺政府“為匪宣傳”,以政治罪名關去火燒島,從此妻離子散。 他在獄中潛心研究歷史,想要弄清楚他所批評的民族到底出了什麼毛病?結果完成《中國人史綱》等三部史書,還是靠偷偷夾帶出來才得以保存。 1977年出獄時,已經58歲,民間反對威權政府的趨勢越來越強烈,臺北《中國時報》大膽邀他開專欄,並在1984年開始以《醜陋的中國人》為題演講,對國民黨最終宣佈中止一黨專政,有推波助瀾之功。 隨後他“五年專欄、十年通鑑”,用十年的時間把司馬光《資治通鑑》譯成白話,每月一本,共出版72本,完整建立柏楊史觀。 《醜陋的中國人》其實是演講稿和雜文選輯,提出民族中充滿許多“醬缸文化”沉痾,比如老是不斷掩飾自己的錯誤,因此不斷的講大話、空話、假話、謊話、毒話,心胸狹窄,死不認錯,又愛互相陷害,這些都是妨礙進步的根源。 他這麼說當然引起許多杯葛,然而柏楊並非第一人,早在滿清末年已有《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小說試圖自我反省,記得獨中統考參考書歸類為“譴責小說”,民國初年也有李宗吾《厚黑學》諷刺面厚心黑、魯迅《狂人日記》痛斥三千年吃人文化、《阿Q正傳》批評得過且過(漫畫老夫子英文名就是Oldmaster Q),然而文人們甘犯眾怒的苦心提醒,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反省? 張香華是柏楊出獄後結識的詩人妻子,小他19歲,卻在他去世13年後,宣佈要2024年停止出版柏楊最重要的作品,自閉其嘴,恐怕也不是柏楊先生能意料到的吧。 還沒見識過柏楊先生雜文魅力的人,建議趕快去找幾本來看。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