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柏杨

这个年代到火锅店吃火锅,酱料之多,令人目瞪口呆!有甜辣酱、辣椒酱、番茄酱、糖醋酱、豆瓣酱、蒜蓉酱、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等等,五花八门,酱多眼乱。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干脆将几种酱料“乱点鸳鸯谱”地混和起来,变成“混酱”…… 在“开门七件事”排第五的酱,是增进食材味道的蘸料,地位不算很重要,但对“食得招积”的老饕而言,用餐若欠缺了酱料总会感到“啰啰孪”,认为美中不足。 我的哥哥是个卖猪肠粉和酿料的小贩,在我少年时代,常见他用一个巨型大镬煮酱料,煮面豉酱时,阵阵咸香随风飘扬;到了煮辣椒酱,辛辣味则攻鼻而来。每煮一次酱,足够他用一段时日。 如今去饭档打包鸡饭、烧鸭饭或烧肉饭,除了浇上豉油酱汁外,都有附加一小包辣椒酱,但我通常很少食用,还是较喜欢其原汁原味。吃点心时,我也不加辣椒酱,免得被辣味抢掉虾饺烧卖原有的鲜美滋味。 但吃福建大碌面时,我一定要加峇拉煎参峇酱,炒得热腾腾充满镬气的福建面,糅合着香辣的参峇酱,正是如虎添翼的又热又辣,吃到额头冒汗,猛吞口水,无法停顿地一口气将全部面条配料甚至液汁一扫而空,碟面上光滑得可作“美人照镜”之用! 吃沙爹也非得蘸香甜微辣的花生沙爹酱不可,鸡肉串裹上一层带有花生碎粒的沙爹酱,花生香味为烤肉串加分不少。肉串吃完后,还可将生黄瓜及生洋葱蘸着花生酱吃,吃至一滴不剩才过瘾! 这个年代到火锅店吃火锅,酱料之多,令人目瞪口呆!有甜辣酱、辣椒酱、番茄酱、糖醋酱、豆瓣酱、蒜蓉酱、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腐乳酱、烟肉酱、金桔酱、沙律酱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酱多眼乱。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干脆连取几样“啱心水”的,用火锅好料来蘸时,将几种酱料“乱点鸳鸯谱”地混和起来,变成“混酱”,最怕被识饮识食的美食家看到,忍不住骂一声“混帐”! [vip_content_start] 我本身少吃辣椒酱,却对那句广东俗语“唔好呃我膝头哥唔食辣椒酱”有些疑惑,其意思是不会被不符事实的谎言所骗倒,“膝头哥”没有嘴巴,不会吃东西,当然不可能吃辣椒酱啰,这种无稽谎话连三尺小童也不会相信。我总觉得这句话有语病,似乎应该改为“唔好呃我膝头哥会食辣椒酱”,或者加个逗号说成:“唔好呃我,其实膝头哥系唔食辣椒酱嘅!”这才较合逻辑。如果膝头哥会食辣椒酱,“胳肋底”也会吃沙茶酱了! 柏杨曾以“酱缸”来比喻腐蚀力和凝聚力极强的浑沌社会,人如果掉进这个酱缸里,就会被奴才政治、畸形道德等牵着鼻子走,人类原本具有的灵性也会被僵化和泯灭,可能变成个迂腐的愚夫,一泡进酱缸文化里,便永不超生! 而在网络用词里,“酱”却有个新用法,变成“这样”的代用词,新新人类都把“这样”两字合二为一,说成“酱”。叫人不要这样,就说:“不要酱”,人家以为他吃淡淡的猪肠粉也不要放酱。一句“这样好吃”,也说成“酱好吃”,令人误会他赞某种酱料好吃。这种标新立异的网络新文化,何尝不是另一种变相的“酱缸文化”呢?陷身在里头,也一样会被僵化,而日益愚昧!
4月前
1年前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柏杨有感而发的“柏杨曰”,文字犀利,比如他说:“什么样的帝王,用什么样的臣属;什么样的领袖,用什么样的干部……读〔通鉴〕每读到一个王朝或政权覆亡之际,猪驴共舞、蛆虫齐鸣的丑态时,都不禁搥胸叹息,叹息这种场面,为什么总是一演再演…千篇一律,乐此不疲。” 以《丑陋的中国人》闻名于世的柏杨,在国民党极权统治的白色恐怖时代,被当局找到借口,关进恶名昭彰的火烧岛(绿岛),妻离子散,乃他毕生的阴影。 但他并没浪费10年牢狱,他苦读历史,出狱后以批判政治、主张人权的角度写下《中国人史纲》,重新检讨历史,在当时造成惊艳,多次再版,引来赞叹,也引来恶毒的批评,批评他不是历史科班出身,或许也因为他没有遵循官方史观。 他接下来更伟大的行动是将司马光《资治通鉴》全部白话,还有几个创举: 一、将历代不同官制的官名换成现代官名,比如户部=财政部,读者较易抓到概念。 二、时间方面,以西元纪年统一时间线,避免了各国的年号混乱问题,以免读史书陷入五里雾中,比如纪年前403年就有13个国家和年号,我们怎么知道周威烈王23年=魏文侯44年=晋烈公19年? 三、空间方面,将古代地名注解现在地名,并加以地图解说。 出版社在日后的历史书都沿用此模式,解除史书的文字障碍、空间障碍和时间障碍。然而,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柏杨有感而发的“柏杨曰”,文字犀利,比如他说:“什么样的帝王,用什么样的臣属;什么样的领袖,用什么样的干部……读〔通鉴〕每读到一个王朝或政权覆亡之际,猪驴共舞、蛆虫齐鸣的丑态时,都不禁搥胸叹息,叹息这种场面,为什么总是一演再演…千篇一律,乐此不疲。” [vip_content_start] 《柏杨版资治通鉴》横跨战国时代到大宋立国,花了10年时间才将72本出版完毕。后来“柏杨曰”的部分还另外集结成单行本《柏杨曰》出版。 另一个精彩的是书后的“通鉴广场”,回答读者来信,有君子的讨论,也有针锋相对的争辩。 “资治通鉴”意为“帮助治理的借镜”,北宋司马光费时十五年,以编年体撰写,像在读长达两千年的旧报纸,南宋袁枢曾将其以事件始末的形式整理成《通鉴纪事本末》。出版社后来亦将《柏杨版资治通鉴》再整理成《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两种不同的敍述方式,更容易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 何等毅力令柏杨以一人之力完成这个壮举?为了剥夺他十年青春、夺走他辛苦建立的家庭和人生、只差没有夺走生命的政治狱。他1977年出狱后的作品几乎都是为人权而写,《柏杨版资治通鉴》以古鉴今,在1980年代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涛的角色,今日读来依旧掷地有声,因为历史的进展正如柏杨所言,一再重演。
2年前
柏杨从小就有不吐不快的个性,生于战乱,在战争苦难中看尽人性卑劣,从赤化大陆逃到台湾后,又经历国民党白色恐怖。 三十多年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柏杨先生杂文集,惊为天人:怎么有人这么敢说?说得那么犀利?句句掷地有声?1985年一部《丑陋的中国人》,是其掀起大浪之作,不只在台湾、香港、日本出版,当时大陆反思文革祸害,也有6家出版社出版,造成“柏扬热”。没想到他的遗孀张香华去年却说本书不该再出版了,真是令人错愕,难道连她也不能理解柏杨? 柏杨从小就有不吐不快的个性,生于战乱,在战争苦难中看尽人性卑劣,从赤化大陆逃到台湾后,又经历国民党白色恐怖。他说自己是“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他在报章上写杂文,批评社会和政治,引起许多人不满,结果1967年翻译报章连载的《大力水手》漫画时,被指讽刺政府“为匪宣传”,以政治罪名关去火烧岛,从此妻离子散。 他在狱中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弄清楚他所批评的民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结果完成《中国人史纲》等三部史书,还是靠偷偷夹带出来才得以保存。 1977年出狱时,已经58岁,民间反对威权政府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台北《中国时报》大胆邀他开专栏,并在1984年开始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演讲,对国民党最终宣布中止一党专政,有推波助澜之功。 随后他“五年专栏、十年通鉴”,用十年的时间把司马光《资治通鉴》译成白话,每月一本,共出版72本,完整建立柏杨史观。 《丑陋的中国人》其实是演讲稿和杂文选辑,提出民族中充满许多“酱缸文化”沉疴,比如老是不断掩饰自己的错误,因此不断的讲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心胸狭窄,死不认错,又爱互相陷害,这些都是妨碍进步的根源。 他这么说当然引起许多杯葛,然而柏杨并非第一人,早在满清末年已有《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说试图自我反省,记得独中统考参考书归类为“谴责小说”,民国初年也有李宗吾《厚黑学》讽刺面厚心黑、鲁迅《狂人日记》痛斥三千年吃人文化、《阿Q正传》批评得过且过(漫画老夫子英文名就是Oldmaster Q),然而文人们甘犯众怒的苦心提醒,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反省? 张香华是柏杨出狱后结识的诗人妻子,小他19岁,却在他去世13年后,宣布要2024年停止出版柏杨最重要的作品,自闭其嘴,恐怕也不是柏杨先生能意料到的吧。 还没见识过柏杨先生杂文魅力的人,建议赶快去找几本来看。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