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民主化

12月第一个周二的晚上,突然看到“韩国宣布戒严”的信息。当下的反应是:“这是误传的假新闻吧?”2024年的韩国,怎么会无端端地宣布戒严? 由于觉得不合情理,就谷歌了一下相关新闻,确认真伪。一查之下,竟然,是真的! 搞什么啊?又不是朝鲜打过来,一个好端端的民主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宣布戒严?我一向没关注韩国政治,临时恶补了一下,大概知道了事件的背景。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对韩国国民很有信心:韩国人是不会允许自家的民主如此倒退的! 不巧,那个晚上我因为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而睡不安稳。两点多时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干脆起身查看最新进展。宣布戒严后几小时内,韩国国会已以190票对0票一致通过,推翻戒严令。心里万分佩服:韩国人果然是ppalli ppalli的民族呵! Ppalli ppalli在韩语里意指“快点快点”,而韩国人似乎也以身为快速有效率的民族而自豪。有趣的是,韩国的电话区号是082,而82这两个号码在韩语里也音似ppalli。 再倒回床上,半梦半醒间胃和思绪都在翻腾。想起2018年5月选举日晚上,等待选举成绩时的焦虑和紧张,当时从非官方管道虽已得知结果,选举委员会却迟迟不作官方宣布。那也是个不眠夜。之后与好几个朋友谈起,才知道大家都一样因为心中不踏实而睡不着,生怕睡着后醒来时,得而复失。 根据报道,这次戒严令的颁布,让韩国人联想到全斗焕在1979年发起的军事政变,及他夺权后持续了8年的独裁统治。韩国电影《首尔之春》就是改编自那场政变。即使知道现实世界里的结果不能改变,看到尾声时我心中仍忍不住希望电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毕竟如果不是最后贪生怕死的国防部长的一句话,结局可能真的会有反转。 韩国的民主是用激烈的抗争与许多人的生命和血换来的。另一部韩国电影《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由真人真事改编,叙述韩国民主运动里惨烈的一章——1980年的光州起义和军人政权的残酷镇压。当年多亏了那位德国记者潜入光州采访,揭发当地发生的镇压和屠杀,否则世人也不知道何时才会知道那座被封锁的城市里发生的惨案。 民主是需要持续守护的 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就在光州出生,她在《少年来了》里描述的一具又一具在武装镇压中被打死的遗体,很多因为被军人暴击而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每天都有新增的遗体,原本的遗体还来不及等到亲友的认领,又有卡车将新的一批遗体运来。淡淡的、平静的叙述却让人读到无尽的哀伤与沉痛。 民主可能很喧闹,也可能不如专制政体有效率(都一人说了算,决策当然快啊)。民主可能倒退,也可能选错人上台。但以韩国为例,正是因为经历了民主化,国家不能篡改历史掩盖真相,人民——包括进入民主时代后才出生的年轻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事,知道绝不能让历史重演,让滥权者再将国家陷入动荡的深渊中。 谢谢韩国人民为民主赢了一局——虽然弹劾尹锡悦,让政局稳定还面临很多挑战。不过,民主化本来就不是换了政权就“从此幸福快乐”的事;民主本来就是需要持续守护,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一夜之间或不知不觉间失去的。 编辑台/靖芬:推荐阅读《少年来了》韩江 顺着专栏作者谢丽玲的文章,我也想给【星云】读者推荐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女作家韩江的这本《少年来了》。小说的背景是1980年的韩国光州事件。那年5月,光州市民与学生组织示威游行,反抗当时的韩国总统全斗焕政权。15岁的少年东浩和朋友正戴参与了示威,政府派军队进驻光州冷血镇压时,两人只能跟着人群乱逃。逃跑时东浩与正戴走失,正戴中枪倒下,而东浩幸运地躲过那次的扫射。愧疚之馀,他决定回头寻找正戴…… 这是一本容易阅读(韩江作品的叙事多很流畅),却又或许不那么容易直面的小说。但是,至少,至少韩国有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本小说,有人用文字、影像作品记下了那段历史。  
1天前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感到既好奇又恐惧。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令人惊叹和敬畏的对象(借用拉丁词汇就是Stupor Mundi),还有人认为,它是仁慈的拯救者(Salvator Mundi)。无论人工智能被视为神迹亦或仅仅是一种有用的工具,都无法避开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其好处惠及所有人?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有一个细致入微的了解。这意味着,拒绝接受几种简单的说法:包括,主张人类应适应环境并提高自身以跟上技术进步的功能主义;将人工智能描绘为某种生存威胁的耸人听闻;企图利用人工智能牟利的犬儒主义;以及听天由命地接受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崛起的宿命论。 这些情景忽略了未来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现实。更深入了解人工智能能力和内涵的关键是采用在实干中学习的实事求是原则。 人工智能必须实现民主化,以防止由少数人把持其变革潜力。保障共享技术进步利益的关键在于公平获取,这也能确保人工智能成为一股团结性力量,而非进一步加剧我们脆弱社会内部的分歧。 潜在的好处极为巨大。20世纪90年代, 约瑟夫·斯蒂格里茨 曾表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的孩子只要能上网,就能获取比25年前工业化国家最好学校的孩子更多的知识。”通过实现人工智能普及过程的民主化,我们可以让今天的儿童以能满足他们个人需求的方式接触到人类最天才的思维。 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我们如何打造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和未来影响的趋势。与其做出像“人工智能将消除世界饥饿”这样的高尚承诺,我们更应当关注其渐进而有意义地改善人类日常生活的能力。 在这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能力和不断降低的成本为规模较小的模型创造了新机遇,并促使个人用户得以个性化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像极了自由且充满创意的互联网早期。例如,就在两年前,最前沿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还是Meta的OPT-175B。而今天,最前沿的开源模型Mistral 7B以缩小40倍的体积和至少降低40倍的运营成本却在性能方面远超其前任。令人惊叹的是,开发该模型的竟然是一家仅有18人的小公司。 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人工智能正在开启其独特版本的摩尔定律,为快速普及奠定了基础,与电话和电视的普及非常相似。该加速过程要求将重点转向开发实际应用和控制风险,而非专注于成本的降低。 人工智能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该技术可能成为强大的均衡力量,也可能成为分裂之源,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其部署和控制方式。就像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它有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能取代现有工作岗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一份报告凸显了这一事实,并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扩大有能力从创新中获取经济利益的精通技术的个体与那些有落后风险者之间的差距。 但我们对上述技术的理解必须反映出技术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类独创性的强大实力。通过开发并推广能显著改善基本服务的人工智能系统,尤其是在服务短缺地区,我们可以确保广泛共享相关技术利益。为实现这一目标,人工智能技术的部署必须本着缩小现有不平等的明确目的。 同时,需要强调,人工智能很可能将通过降低特定服务相关成本来增加整体消费者盈余。为确保上述利益惠及多数民众,有必要采取双重战略:即在促使个人局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将总体收益再分配给那些无法获得这些受益的人。 因此,有一个问题可行性和重要性兼备,那就是,要推进人工智能的普及。确定人工智能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定领域至关重要,如医疗保健、教育、环境可持续性和治理,以利用相关技术来解决急迫的社会问题。但制定恰当的重点政策和落实技术方案需要共同努力。人工智能服务于良性发展的理念应当被融入到发展机构和多边组织战略。 但首先,全球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必须从单纯的“惊叹”转向其“具体用途”和“使用方式”。现在是时候从对新兴技术的单纯迷恋转向确定它可以应对哪些挑战并制定将其融入发达及发展中国家教育和社会体系的战略。为人工智能增强未来做好社会准备所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创新;还要建立道德框架、升级决策过程并推动人工智能在整个社会的普及。 当处在惊叹和敬畏阶段时,被人工智能看似神奇的能力所吸引的人类永远不能忽视技术影响取决于其使用方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今天的抉择将决定人工智能未来仅充实和惠及有限少数,还是发展为强大的积极社会变革势力。为兑现救世主承诺,我们必须利用这些新兴技术来为所有人打造更美好、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特兰•巴德尔,世界银行前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Blue Like an Orange Sustainable Capital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著有金融能否拯救世界?(贝瑞特·科勒出版社,2018年)。查尔斯·戈林廷,Ala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Mistral AI的非执行联合创始人。 © Project Syndicate 1995–2024
11月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