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求知

《雨雪霏霏》在一月中旬整理完畢,嘉陽出版社社長許育華說3月初書可到手。他和我中學同班,喜歡文學,在馬大我們不同系,都住鴻雁樓,在理想滿胸的年代,一起奮鬥過。他後來從事出版業,無意中將我出書或賣書的煩惱消除,風來雨去,我們不曾中斷往來。奇妙的人生際遇,細水長流,會心處自知。 今年第二本書的內容早已累積足夠。我將有關唐詩的閱讀筆記彙集一起,主題一定,挑選文章即從容愜意。每一篇長短不變,沒有增刪,只改錯別字。本預定下半年出版,突然覺得將日期挪前更添甜意。 春節前後無雜事,項目提早完成,習慣最後一分鐘交稿的專欄文章也多寫幾篇儲藏。整理完《雨雪霏霏》後餘溫不散,涼風吹來,氣爽愉悅。琢磨後和許育華商量,印刷廠說可以配合,終於決定在3月中旬同時推出二書。我和潘碧華、伍燕翎、戴慶義、葉漢倫、方奕鴻等人策劃的研討會在彼時舉行。我久不辦活動,此次重做馮婦,邀國內外朋友參加,盛會人齊,推出二書,期待亮麗心情。 第二本比第一本多20頁,共收《星洲日報·星雲》專欄42篇,書名《隱山隱市》,取自一篇文章題目。唐詩在中國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我進入其中,驟然動心,精簡跳動的句子帶莫名魅力。中年以後摩挲唐人結晶,不自覺將自己經歷融入其中,偶爾回到傷春悲秋的少年時代,飄忽不定,又真實可感,遂為文學珍寶留下筆記,又遺下墨痕。 內容依舊天馬行空。谷林在《書簡三疊》中寫給沈勝衣的第16封信說他愛讀書,岳父查究治學路子,問他何所好。他說喜歡陶詩、《世說新語》、魯迅和周作人、狄更斯和巴爾扎克、契訶夫和托爾斯泰。岳父搖頭嘆氣:“哪有這等治學的啊!”谷林承認自己“輕薄浮浪,嗜慾太多”,不過沒有更改閱讀習慣。“既已豁出去了,索性從吾所好吧,這樣遂一敗塗地,無可收拾。”他說。 楊朱歧路亡羊的典故為人所知,谷林在退休之齡說這些話,只讓我們看到歷盡滄桑者隨心所欲的喜悅。在書齋自得其樂,要求不高,無需苛刻。名副其實的樂齡,離治學之路遠矣又何妨? 讀書讓人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讀書目的不外是求知和養性。求知二字意義正面,但和現實碰撞後,扯上功利性質。讀書的動力和考試及求職一直以來都起因果關係,和古人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大體無差。從本質上來說,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每個人有改變命運、力爭上游的機會,一個國家的發展,除了教育普及之外,也涵蓋人才培養和知識實踐。 還好讀書和功利的糾纏並非社會全貌。很多人讀書,不過是單純追求知識,瞭解所處世界。小學、中學以至大學,課本提供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我們受用終身,但是所學單薄,知識含量無法滿足求知旺盛者,喜愛文學的人更發現課本缺少心儀作品。中學時期體會格外明顯,很多老師上課瀟灑,放羊吃草是流行的教學方式,課餘時間既多且長,我們各取所需,放鬆自我,在不同讀物中讓精神生活得到昇華。 讀書有養性作用早已知曉,此刻感受尤深。孩子長大,柴米油鹽負擔驟減,早歲務實的求知心態尚存,但是讀書已沒有謀取他物之想,從一本書跳到另一本書,穿梭古今,逍遙自在,只求心安踏實。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中句子的意境讓人緬思。揚子即揚雄,年輕時因詩賦得名,中年以後,以辭賦為雕蟲小技,停止創作,專注哲學。他歷經成、哀、平三世,卻原地踏步,不曾升官。盧照鄰說揚雄放棄大志隱於市,全心讀書著書,《太玄》、《法言》都是為人所知作品。 官場失意讓揚雄心煩,如今職場的挑戰一樣讓不少人精神壓抑。官場爾虞我詐,職場勾心鬥角,人性千古如一,陰暗處猶如夜間黑暗。除非人不思考,要不然世間不可能潔白無瑕。 幸福人生,不外是衣食無憂,心路平靜,可惜順遂者寥寥無幾。揚雄用功又聰明,名氣雖大,官場不順,還“口吃不能劇談”,一生被此疾折磨。造物者愛開玩笑,讓人在完滿和缺失中兜圈子。 揚雄的例子可以參考。《漢書》說他為人簡樸,“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不求名也不求利。有人境界超越,值得羨慕。歷練後,他們仍然看得開,看得徹。“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揚雄以讀書和著作積極面對人生,我努力消化前人智慧,二引詩句。盧照鄰傳達的不是寂寥,他說的是書齋溫暖。
2月前
我最想刪除的一句話就是“是這樣的啦”。這並不是口頭禪,而是曾經讓我炙熱幼小心靈受到冷待的一句話。 小時候的自己是個好奇寶寶,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疑問,看什麼事情都覺得新鮮,想要觸碰,想要了解,彷彿任何事情都能引起我的興趣。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問父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偶爾父母會替我解答疑惑,但更多的時候總是隨口一句“是這樣的啦”,然後要我閉嘴。頓時一盆冷水倒頭淋下來,澆熄了我對求知的渴望。 自小就不是個愛哭鬧的孩子,也很清楚家裡根本沒糖吃,不聽話就要捱打。所以,被連續敷衍回答了好幾次之後,逐漸變得不愛發問了,反正來去都是同樣的回答。但是,十萬個為什麼一直在我腦海裡徘徊不去。 自己慢慢成年了,身邊的小輩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候。直到有一天,外甥女問了我一個問題,我竟不知不覺脫口而出“是這樣的啦”。說完了自己也嚇一跳,我什麼時候變成了自己以前討厭的那種大人? 小時候對於父母工作忙碌沒什麼實感,只知道他們每天早出晚歸。直到自己開始工作了,才曉得掙個一日三餐並不簡單。在社會上打滾做牛做馬,回到家裡電量告急,只想大字平攤在床上什麼也不想幹。尤其工作需要一直與不同人溝通對接的,真的不想再開口說話。小朋友在家裡跑來跑去很是熱鬧,但是不停發問也叫人頭疼。現在總算理解了父母當時的心情,兼顧工作家庭之餘,想要有純粹的專屬個人時間,通常都是奢望。 需要守護小孩的好奇心 今時今日遇到小朋友的提問,能回答的都儘量耐心回答。真心覺得需要好好守護小孩的好奇心,他們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與成年人是有很大區別的。況且,孩子提問除了想要知道答案,更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讓他們感受到愛與關懷。 現在,如果他人的提問觸及我的知識盲區,就會去搜尋資料再好好解答。這才發覺原來自己很享受沉浸在浩瀚知識海洋的感覺。現在獲取知識的渠道五花八門,懂得利用你會驚覺自己知道的都是皮毛,根本發掘不完,學習不完。當初求知慾望沒被滿足的小孩,慶幸火苗未被熄滅,現在可以好好彌補那時的自己,盡情去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學習自己需要的技能。 至今仍舊對世界充滿了疑惑,但是不會再以“是這樣的啦”含糊帶過。我理解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不僅僅擁有一個答案,甚至問題裡頭還帶有更多的問題。從以前遇到問題非要解決不可,到現在明白了有些問題無解才是正解。世事就是有這麼多的無奈,但是盡力過、嘗試過,最後得到答案與否,反而不重要了。
2月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