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沟通

1星期前
就像戏中的那句对白:“在世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世后,他是否会对那些隆重的仪式有所感知,已经无从得知。而这些仪式与悼念,或许更多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 以下内容包含《破·地狱》剧情,不喜剧透者请观影后再阅读。 说到《破·地狱》这部电影,不知不觉也上映整个月了。剧情是处于疫情打击香港经济的时间段,原本是婚礼策划师的黄子华,因为没生意而被逼改行为丧礼经纪人,虽然职业性质看似差不多,但红白事禁忌完全不一样,从而导致其处处碰壁的一些故事。 其实是有点意外的,毕竟这一类比较压抑和沉重的内容,居然可以获得观众热烈的反响,票房也创了许多香港电影的记录,社交媒体上更是持续传出好评,在当下如此低迷的电影市场中,确实不简单。 天哥认为,故事是以黄子华这位初哥的视觉,带观众认识这个行业,所以对于许多也是门外汉的观众来说,会更容易代入剧情而有所感触。 天哥觉得这部电影非常特别,因为在看的当儿,会忽然悟出很多人生道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电影的一些道理,来聊聊我们自己的人生规划。 天哥在这部电影领悟到的意义,分别是生死、沟通、规划。尤其是听到一些经典对白,让我们更加能感受到人生所谓的意义,好比: 【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 【人一出世就在倒数。】 【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先说说关于沟通,戏里许冠文跟女儿关系并没太好,由于传统的思想而和子女产生隔阂。有一幕女儿回到家,许冠文原本有话想说,但是她回到家立刻进厕所开了水冲凉,结果就不了了之。而镜头来到女儿,她其实连衣服都没脱,她进去开水声,是因为不懂应该怎么跟父亲交流而已。 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来不及把话说出口,文哥在生命的尽头,只能透过那封遗书,把想跟女儿和黄子华说的话说出来,这也反映了华人的老一派传统,父亲都喜欢把话收藏在心底。天哥作为一位父亲,也感同身受。 其实我们做人嘛,真应该学会如何表达,让对方感受我们心中所想,真有什么事时,才会无憾。就像剧情里许冠文的遗书中表达的是来自父亲深沉的爱、无心之失的愧疚以及对儿女的道别。也感谢了子华的出现,让他明白何谓“生人也需要破地狱”。 天哥为何会特别感触,很可能是正好感同身受吧。上个月天哥得了流感,搞得天哥要死要活的,而正好天哥组织的一位重要成员,在上个星期也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跟电影差不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但生死很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 就好比她,明明没有什么特别的病痛,所以得知她那么年轻就离开了,我们整个组织都觉得非常吃惊,完全没人想到这件事会发生。当然,对于此事组织也没有任何规划,她那么快离我们而去,导致大家都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电影里的对白说的很对,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年轻,跟所谓的死亡好像距离很远,但是其实嘛,人一出世就在倒数,活一天少一天,只是没有人可以准确知道自己还有多久才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才会觉得这一切好像完全不关我们的事一样。 好比电影里的黄子华,他跟秦沛的一次交流中有说到,自己是还没结婚的,结果秦沛就问了一句话说,你以前不是做婚礼的吗?这里其实带出了一个矛盾,就是他自己是做婚礼策划的,但是却一直没有去为自己策划跟另一半结婚。 这里带出规划的一个重点了,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很久,别说什么身后事的规划,即便是生前需要的,如:储蓄、理财、投资,甚至保险或者最后的遗产规划,都没做好,然后到某些事情发生时,才知道原来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好。 其实电影带出来一个信息天哥也特别感触,就是婚礼和丧礼的本质都差不多,皆是一场 Show而已,都是做给人看的。红事就不难解释,但是白事呢?对于天哥来说,像电影中的一堆仪式,其实也就是让活着的人可以有一个希望,认为已经帮死者完成了最后一件事,心情可以更好过。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古语道出了生死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像戏中的那句对白:“在世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世后,他是否会对那些隆重的仪式有所感知,已经无从得知。而这些仪式与悼念,或许更多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 面对至亲的离去,活着的人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悲痛,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寄托哀思。就好比天哥团队的重要人物离去,天哥当时也相当悲痛,我以为一个人伤心时,会很想哭泣。其实并不是的,当伤心到了一个极点,其实不会有想哭的感觉,反而会脑筋一片空白,想要早日从这种感觉中抽身。 或许,这才是那些繁复习俗真正的意义所在:让生者能从悲痛中得到些许慰藉,让他们在告别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因此,无论是大礼如丧,还是简约的追思,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与记忆。最终,我们做的一切,不是为逝者,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向前走。 至于生人嘛,好像上述对白说的,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包括金钱、规划、理财等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不去想,就代表它不存在,而到我们真正需要面对时才想,可能就太迟了。共勉之吧。
3星期前
以前觉得只要有爱,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自己也可以为爱改变。 特别是在婚姻中,有爱的话,有什么生活习惯是不能改变呢? 结婚后,其中一个我最介意的习性差异就是,我喜欢早睡。也不是很早,就大约10点左右。偏偏我又喜欢和老公一起同时入睡,因为我喜欢在睡前和老公一起聊天、一起玩闹、分享当天的事。这让我感受到很多的爱,觉得和老公有情感上的连结。 可是,老公本质上不是一个爱早睡的人。也不是太迟,就大约12点凌晨。我们做过很多尝试,沟通,但就是没有办法改变他,让他能自动地早睡。试过提醒他,让他知道大约几点要睡觉了。试过生气吵闹,试过以爱要挟,“难道不能因为‘爱老婆’而早睡吗”?等等。他早睡个两三天后,又“忘了”要早睡了。 后来我也思考过,为什么我一定要一起早睡呢?首先,以健康的角度,我已经认定10点睡觉,肝才能排毒,迟一点肝就不能排毒了。而且,太迟睡会很快老吧。再来就是,我把夫妻一起同时睡觉、聊天,定义为“幸福”。也就是说,若没有做到就是不够爱对方。有一段时间,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因为爱,而为我早睡呢?如果是我,我一定可以为他早睡! 真正完全不想要改变他,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忘了什么起因,但有一天我突然问我自己:“我希望老公因为爱,为我天天早睡。那我能因为爱他,天天为他迟睡吗?” “嗯……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天天啦。” “那是否说明你不够爱他啦?” “没有啊,我还是很爱他啊!就不喜欢迟睡嘛。” “你不能因为爱他,改成迟睡吗?” “……” 同样的话,说给自己听,似乎强人所难。我似乎可以完全同理老公了。 曾经他建议把聊天的部分,移到一起吃晚餐的时间。如果我晚上累了,就可以先睡。试过了,虽然也可以,但我就偏爱一起关灯聊天的感觉啊!而且本来就有在吃晚餐聊天嘛。 看吧……原来我自己要改变也很难。这让我也开始应用这份同理,在其他生活习惯的差异上。 他习惯开了抽屉不关。我可以如常地唠叨他,他为了老婆关上,但几次后又习惯不关。换个角度,想像如果他要我开了抽屉不必关,去适应他的方式…… 看着那开着的抽屉,我会那么地不习惯、那么地烦躁啊。 他习惯吃饱后,把碗碟放着,看电视后才洗;我喜欢桌上干干净净地看电视。 他习惯盖被的那端是盖脚的话,就不可以盖头;我喜欢随意地盖被子。 他习惯把饭锅浸水到最顶端,方便清洗;我喜欢浸到有米的痕迹就好。 他习惯出门当天才收拾行李;我喜欢出门前一两天就开始收拾行李。 谁看不惯就谁先调整吧 说我想改变他吗?以前想啊,我想要他和我一样,看见我处理事情的理由。因为我觉得我的理由很有理由(笑)。问我愿意改变自己跟他一样吗?他也有他的理由啊。那我怎么就觉得有点勉强了? 听起来,我想改变他,他却不可以改变我,这本身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也因为这样,我现在已经很少想要改变他什么。虽然还看到装满水的饭锅,有时还是会有点看不下去,先别说老公看到我习惯浸一半的饭锅,也可能是有多看不下去呢。生活习惯这种不关乎生死、责任的事情,让大家做自己就好。谁看不过去,就先把碗洗了吧。谁有需要,谁就先调整吧。 只要不是绝对的事,我选择接纳就好。坦白说,老公接纳我的生活习惯,比我接纳他多叻!提醒自己,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那早睡这回事发展到怎样呢?几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接受自己可以迟睡,况且发现凌晨12点也还好,也了解肝的构造是24小时都在排毒。老公呢,知道我累的话,也会提早关灯。目前,我们每天都是同时睡觉,也能在睡前聊个天。能做到这点,我很满足。希望老公也开心,因为我的唠叨少了!
3星期前
我姐常嘲笑我,一生没啥本事,也未曾干件大事让手足惊艳,唯独走动中央医院(GH)处理与疾病有关的事,如候诊、问诊、专科挂号,都办得十分利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常询问、走动、久了就得心应手啦。 可上得山多终会遇虎。向来,我警觉性高,知道出入官府,必须注意:1,穿着得体;2,礼多讨喜;3,备齐文件;4,和医生对话,得重点回应。但是,死脑筋有时转不过来,以致踩到地雷。 话说当天,我在GH眼科部门挂诊。医生检视后发现少了检验视力的数据小纸张。我察觉小纸张丢失,向医生致歉后,慌忙去视力检验室。当时一位技术员正忙着给病人验眼。我上前先赔不是,恳请他再为我验眼。对方一听,脸一横,不耐烦的挥手:“没见我忙?怎么就这么粗心?烦死人!后面排队等!后面排队等!” 我赶紧听话地排队。20分钟后,轮到我。那技术员看到我,不耐烦地吼:“喂!喂!没听懂?叫你一旁等,没看你后面这些人吗?” “Encik,我照你的吩咐排队呀!” “你已验过一次,再去挂号。”他斩钉截铁地说。 “医生正等着你的条子,请你行个方便好吗?” 他不瞅不睬。 这时病人陆续着来,我只好向医生投诉。女医生面露难色,无奈地说:“就等吧。” 我只好回去一旁再等。那人盯我一眼,不瞅不睬。 又过了10分钟,陆续有人排队。我按捺不住了,没完没了的排队,什么时候才轮到我?我冲前一步,拦在他前面,气急败坏地问:“你是不是不给我验眼了?” “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没看还有病人?老了就是问题多多、真不能等就改天来!”他强势接招。 “我排队了,轮到我就该替我验!我老了,老了就是问题多多,失眠啦、便秘啦、消化不良啦、对,加一条:就是不能等!”我一点不退让。 “你这老妇,给我麻烦还骂人?”他满脸铁青,狠狠地凑了上来。 “做什么?要打人?要打我?”我金睛冒火,浑身发抖。 “嘿嘿,你这老女人,喊打喊杀的,喊够了吗?”这人没有鸣鼓收兵的意思,真难缠! 正寻思该如何结束这场乱七八槽的骂架时,旁人出来排解,说好说歹连哄带劝,结果他才悻悻然给我验了。 他不讲情理,我却莽撞,真挨了揍,事情闹大,值吗? 而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其时,我退得了吗? 在不友善的环境里,要小心处理自己的情绪。失控的情绪,如忿怒、嚷闹,任你有多强大的理由也无法提升自身的价值。人类能说话,是上帝的恩赐,这恩赐原本是要人类的口舌说出造益人的话语,一旦滥用,就迷失方向,陷入困境时,就更难收拾残局了。 【六日情:考验人生01】退得了吗/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2】诊所灯亮了/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3】鸡哪有你那么高价?/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4】人便开战/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5】你的钱包更干/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6】发炸开了锅/方莉珍(槟城)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老师好, 为什么我身边的朋友不是每次都有兴趣与我合作?有时,我邀请他们帮忙时,也不一定都会配合。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我的沟通方式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要求身边朋友协助自己的时候。然而,所发出去的请求并非每一回都有积极的回应。其实,其中巧妙的地方在于我们常运用命令的口吻来请求于人。试想想,有谁愿意经常被他人呼来唤去的?然而,若尝试将这个请求以一种不一样的口吻出现时,根据研究发现的确会让人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打个比方,我们常会以“来帮我一下”这类听起来像是命令口气的要求。不过,这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任何人听到都会多少有点不舒服的感觉。若在请求的过程中,我们改变用词,将其中的动词变成名词,从“来帮我一下”变成“可以请你成为我的小帮手吗?”相信能得到正面回应的几率就相对提升。 为什么在过程中会出现如此微妙的转变呢? 因为,在这一系列的沟通与交流中,我们把行动变成了身分的认同。如此一来,对方在身分上从被你呼唤变成与你同行的位格。特别是当我们在语气中将动词变成名词的一瞬间,会让对方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个方式,也间接帮助自己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且对方也感觉到有面子。 其实没有人不想要自我感觉良好,而这个感觉也需要有别人的肯定。因此,当我们稍微将语气中的动词变为名词的过程中就正好让对方有一种被肯定的心理意识。也正因为这样,对方就会朝着自己心理那个正面的意向行动。如此一来,大家就轻易的达成各取所需的愿望,因为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一个让人满意的自己。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突破句點王的窘境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无力沮丧VS学习热忱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读大学与就职的机会成本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4月前
老师好, 我每回与人聊天没说上几句就结束,非常羡慕那些天生就拥有说不完话题的人。请问这是因为我自身的心理问题,还是有其他方式可以突破? 估计我们见到朋友都会习惯性和对方打招呼,并以“你好吗?”为开头。结果,没聊上几句就因为没什么话题而离开。或许心里很想和对方多谈谈,但是口里却怎么也聊不出个话题来。其实,这种常见的情况基本是因为自己没拿捏好沟通的技巧。 有研究发现惯用打招呼的问候语只代表我们认同对方的存在,并不能让我们与对方进入所需要真正的沟通。换言之,若要进行有效但又不属于严肃的话题时可以采用几个简单的技巧。 首先,谢绝无意义的陈腔滥调开头语,因为这会让自己看起来非常乏味。拿一些大家有兴趣的课题,例如美食,个人爱好,文化活动等作为开头,会让整个沟通注入活力的元素。另外,在聊天开场白可以利用身边的情景借题发挥。特别是对周围的环境或当前的情况发表评论,如“这个咖啡厅的氛围真好”或者“今天的学习安排得真紧凑”。 除此之外,分享自己生活的一些小趣事也是打开话题的方式之一。当然,过程中谢绝随意捏造和卖弄,不然会让彼此的沟通产生一种让人压抑的对比情景。对于彼此的隐私和对方的生活,除非对方愿意分享,不然尽可能不要去触碰。 在聊天的过程中,另一个加分的行为就是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和语调,这些都会影响对方是否愿意跟自己连结。跟别人面对面闲聊时,记得看着对方,而不是看着桌面或墙壁。当然,在闲聊的过程中若能从谈及一些小事转向讨论更切身的事,闲聊就进化到新的层次。从谈论小事起头很重要,因为对话正在流动,你就能够轻易问一些跟进式问题。 如此交谈方式,除了让彼此有一个新的学习机会之外,也给双方一个期待拥有下一次交谈的机会。若自己能和其他人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多努力练习自己的谈话技巧,其他人就更愿意倾听并与你互动。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无力沮丧VS学习热忱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读大学与就职的机会成本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4月前
想做好人好事,不必大费周章。只要拥有同理心就可以温暖、理解和友善填充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因为共情之力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有温度。 有位妈妈在上了同理心分享的课题后带着疑惑询问,她觉得自己上课学习后与孩子交谈会使用同理心,可是,孩子并没有想要与她更亲近,甚至会露出拒绝的表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请妈妈举一个例子。 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回到家,情绪不佳也不多说话,于是便关心地问:“怎么啦?” 孩子没回答。妈妈进一步问:“是不是在活动中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心情不好?” 孩子点点头,沮丧地说:“对呀!我们组输了,其他人就在背后说,是我行动慢才造成的。” 妈妈回应到:“听起来真的好难受!” 妈妈接着问:“那你当下怎么样呢?” 孩子回答:“我当下很难受就吼回去,他们也有出状况,比赛才会输的啊!” 妈妈接着说:“哎呀你们这么难得有机会一起活动,这么开心的聚集却因为输了导致吵架,可惜啊。其实呢,你很多时侯就是太敏感,别人也许无意说你,但你就是太介意,以为他们针对你。你要学习放轻松,别人说什么不要去听,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很明显,这样的对白让孩子已经不想继续与妈妈分享了。 前半段的对话中,妈妈确实有同理到孩子,可后面孩子越来越听不进去,大概是因为感觉妈妈在批判,甚至还说教、给建议。孩子处在情绪的当下,他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连结,而妈妈的急于说教反让孩子产生不被理解,甚至觉得自己很差之感。 上述的对话如果换成: [vip_content_start] “你会吼回去,可见你当时心里有多难受和委屈”。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后,再正确描述出你所理解的,当孩子感受到你同理心的回应,眉头一松,沟通交流就可以展开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润滑剂,也可以为“关系”创造一种共情的连接。它能让我们更理解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与立场去共同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情绪和挑战,再以肢体语言(如拍拍对方肩膀、拥抱对方、眼神中理解的注视、表情共情等)或文字去表达对方的感受。 “我要3/4米粉其余1/4的面条,另外我不要…,辣椒给我…” 印度大兄视若无人站在摊子前淘淘不绝,指示面摊老板他的要求,却不见摊主黑着脸手不停歇的煮着别人的食物。印度大兄身后还站着几位客人等着点餐,人人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除了亲密关系之外,同理心在人际关系、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印度大兄如果有足够同理心,他就会说重点,再快速把位子让给后面排队的人点餐。这行为对摊主而言就是对他的同理心(理解到他的忙碌),而对于后面排队的客人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理解到还有很多人正在排队)。这过程也许没有一字半语,但这样的行为、态度都表达了满满的同理心。因为它在态度上而言,是我们对另一个人拥有感同身受与充分理解的意愿,并且带着真心诚意的态度,而非冷淡或漠不关心。否则,用任何再精致的同理心辞语作回应,都起不了温暖人心的作用。 想做好人好事,不必大费周章。只要拥有同理心就可以温暖、理解和友善填充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因为共情之力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有温度。
4月前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