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消费观

带着开放的心态看待金钱,尊重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正如我儿子所说,真正的价值永远在“眼光”之中。 最近一则新闻让我目瞪口呆。一根被胶带黏在墙上的香蕉,居然以620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交! 这件名为《喜剧演员》(Comedian)的作品出自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 (Maurizio Cattelan)之手,它既是一件艺术品,也像是对艺术市场的幽默嘲讽。 这件事情光从表面看,是荒谬的,但它背后折射的是价值主观性——对某些人来说,这样的艺术品可能代表着独特性、文化影响力,甚至是投资的可能性。这种“价值在于眼光”的理念让我想起最近和儿子发生的一件小冲突。 一场围绕彩色影印的家庭辩论 有一天,儿子要我帮他影印一份只有一页的文件,还特别要求使用彩色影印。自从家里的影印机坏了之后,我们都会去附近的超商影印,一张黑白影印NT$3,而彩色影印要NT$10。 儿子要求彩色影印当然没问题,但这份文件上几乎全是黑色文字,只有一行文字是彩色的!我当即对儿子说:“为什么要为了区区一行彩色文字,支付超过三倍的费用?” 没想到,儿子很认真地反驳我,甚至用上了一堆经济学理论:“价值在于眼光,彩色影印看起来更专业、更吸引人,这对文件的效果很重要。”我们争论了一会儿,最终不欢而散。 事后,我开始反思这一小小的分歧。彩色影印和620万美元的香蕉艺术有着惊人相似点。看似荒谬的消费背后,隐藏着个人对价值和意义的不同定义。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也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键的个人理财概念。 香蕉、彩印五大个人理财启示 1. 价值的主观性 无论是620万美元的香蕉还是NT$10的彩色影印,价值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个人感知的结果。对艺术买家来说,那根香蕉不仅仅是一件装饰物,而是地位、文化资本的象征;对我的儿子来说,那一行彩色文字是他对品质的追求。 理财启示:在个人理财中,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尤为重要。你的消费决策应该反映你的优先级,而非盲目遵循别人的标准。 2. 机会成本 为了一行彩色文字,我儿子付出了额外的NT$7;而香蕉艺术的买家,则放弃了用620万美元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机会成本是每个消费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理财启示:花钱之前,问问自己:这些钱还能用在哪里?它是否会带来更大的长期回报?权衡机会成本,可以让你更清晰地分配资源。 3. 情感消费 vs. 理性消费 无论是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还是文件的美观效果,这些消费都是情感驱动的,远非冷冰冰的理性选择。但情感消费并不一定是坏事。 理财启示:适度的情感消费是可以接受的,但要确保它与整体财务目标一致。例如,预算中可以留一部分用于“享受型”支出,这样既不会影响财务健康,也能满足个人情感需求。 4. 成本与价值的平衡 彩色影印的额外成本是否值得?香蕉艺术的高昂价格是否合理?这些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关键点:花费是否对得起 价值。 理财启示:在消费时,区分“需要”和“想要”。问问自己,这笔钱是否会真正为你的生活增值?学会设定优先级,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5. 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我和儿子关于彩色影印的分歧,实际上是对价值观的不同理解。这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沟通是避免财务冲突的关键。 理财启示:无论是家庭还是伴侣间,清晰沟通各自的财务目标和优先级,能帮助双方找到共识。理财不仅是管理金钱,也是在管理人际关系。你或许可以找到既满足理性又兼顾感性的折中方案(例如,用黑白影印,再用色笔在那一行涂上颜色!)。 财富管理:切蛋糕的平衡艺术 通过这些故事,我发现财富管理其实就像选择影印方式或购买艺术品——平衡、取舍和对价值的主观定义。 想象你的财务生活是一块蛋糕,你必须决定如何切分。大块用于必要开支,比如房租和储蓄;小块可以留给兴趣、爱好和“奢侈品”。每个人对这块蛋糕的分配方式都不同,因为人人对幸福和满足的定义都不同。关键在于,你的分配方式是否符合你的财务现实和长远目标。 我的顿悟:尊重不同的消费观 通过这些思考,我终于意识到,无论是香蕉艺术的买家,还是我坚持彩色影印的儿子,他们的选择都没有对错。价值的定义因人而异,而我们能做的是尊重这些差异。 以前,我会觉得620万美元买香蕉,或者多花NT$7影印彩色版,都是浪费。但现在我明白,这种“浪费”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无价的幸福和满足。理财的核心不是评判别人的选择,而是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所以,无论你是用香蕉创作艺术,还是执着于彩色影印,都无妨。只要这些选择让你觉得值得,它们就有它们的意义。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带着开放的心态看待金钱,尊重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正如我儿子所说,真正的价值永远在“眼光”之中。
2星期前
有那么一天跟同事用完午餐后,其中一个同事提议去附近的甜品店吃巧克力再回公司。这是一间法式甜品店,里面售卖的甜品精致好看,且味道很棒,于是价格也稍贵,均价在20令吉左右。那时我们一行8人,因为还在疫情期间,每张桌子限制入座人数,所以分开两张桌子入座。 一切分歧就发生在瞬息之间。才刚坐下,跟我同桌的一个同事就感叹若不是随大队,她是绝对不可能来这种甜品店浪费钱的。随后打开菜单,另一个同事与她一唱一和地开始评价这儿的甜品超出了它们该有的价格,来到这里真是一个违背良心的决定。此时的我心理活动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但我还是尽量维持着表面的风平浪静,先询问了她们要不要分吃一份甜品,得到了拒绝及如果点上就是冤大头的指点后,我就自个儿地点了一杯咖啡。 出乎意料地,她们也面带嫌弃地各自点了一杯“超出市价的极其普通的咖啡”。于是情况微妙地变成了隔壁桌子在谈笑风生,我们桌在安静地品味咖啡,咖啡的香味与淡淡的尴尬一起弥漫在空气中,围绕着我们。 这一件小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消费观不同的人是否适合一起相处?很多人都说消费观不一样的情侣很难长久地走下去,消费观不同的夫妻迟早离婚。那么消费观不一致的朋友和同事呢? 我并没想抨击同事的消费观。我的同事可以认为花两餐正餐的价格来享受一份甜品不值得,我则认为可以偶尔花费高些,以享受一些糖分带来的愉悦。消费观没有一条明确的对与错的界限,每一种不同的消费观于自身并没有对错。 不要随意抨击他人 正因为消费观没有对错,所以不要把你的消费观套在你的朋友或同事上。毕竟,人家用的也不是你的钱。当你不断地批评别人的消费观,把自己的观点置于高处,这才是不妥的。朋友和同事只是每日与我们相处半日时光,我们的资产不共用,我们的观点不需要一模一样才能共事,而我们相处在一起只是求一个轻松。当我们的消费观不一致,同事可以大方磊落地避开这个违背她们良心的提议。她可以提出别的地点来消磨时间,可以先回公司,也可以在甜品店里安静地享受那里的环境。与其一味输出自己的想法打击其他人的兴致,不如包容。 消费观的底线永远是自己的经济状况,没有是,没有非。在一群人里有百种观点才是常态,请不要随意抨击他人,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做出过不去自己良心的决定,只有包容,才能让不一样的人们的关系能够延续下去。这里说的只是当同事和朋友的消费观不合,并不包括情侣和夫妻关系中的分歧。当组成了一个家庭,个人资产变成了共同资产,这就需要双方的磨合了。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