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灵魂

在喧嚣浮华的时代,生死的命题似乎离年轻人遥远,但有一位九零后青年却以平静的姿态驻足生命的尽头,成为亡者的引路 人。他是喃呒先生锺学诗,于生死之间,用庄严的仪式告慰亡者,以无言的大爱引领迷茫的灵魂。他是亡者的导师渡者,用虔诚的信念与温暖的心为逝者带路,通往冥间的归宿。在这条少有人涉足的道路上,他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尊严与爱的深意,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对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无声赞歌。 以喃呒先生为事业,不是锺道长年幼时候的目标。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从事殡葬业,祖先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喃呒先生。他虽然是第十代传人,但家人从未给他承继的压力。他年幼时,就去丧礼现场当乐师,过着其他小孩无法想像的日常:白天读书,晚上在丧礼现场工作,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中学,甚至学院,不断循环。虽然生活环境离不开丧礼,但是成为喃呒先生的契机,是因为父亲的 腰伤。家里弟弟妹妹众多,学诗道长虽然向往国外留学,但他为了家人,选择顺应天命,出道成为亡者引路人。 生死之间的桥梁 “喃呒先生是亡者的引路人,把灵魂引去该去的地方。一路保送,过程中我们会成为逝者的老师,指点迷津,告诉他们人生另外一个 阶段须知的点点滴滴。”从事喃呒先生多年的他,在丧礼现场见识了无数的家庭冲突,无论是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发生的冲突,还是因为争夺家产而导致亲情破裂。这些纷争虽是外界的事情,但深刻地折射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这一切看在他眼里,甚是唏嘘。 作为一名喃呒先生,学诗道长也经历了许多自己无法避免的挑战。有一次,他在一座组屋做法事,楼上突然抛下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恶意伤人,幸好没有砸中他。丧礼的音响、乐器与诵经的声音不可避免地会打扰到他人,但是不应该这样被伤害,好好沟通才是上策。 丧礼中的“微妙变革” “为了顺应时代变迁,2009年,我们经常做法事做到深夜1点半;疫情前,吉隆坡一带会做到晚上11点结束。疫情暴发后,时间更是提前到了晚上10点。这些是全隆市的丧事从业者的共识。”学诗道长表示,丧礼的习俗在变化,作为从业者,他们需要与时俱进。“丧 礼,不只是哭哭啼啼,尤其是客家人的丧礼,喃呒先生会适度地开玩笑,调节整个丧礼的气氛,让家属在哀伤中不至于过度沉浸,而是能更平和地接受和送别逝者。” 当被问到近期热播的电影《破·地狱》中传统喃呒先生和新时代丧礼冲突时,学诗道长表示:“长辈传承传统做法是正确的,但是那坚持其实只是法事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事情要挖掘,如果要考究,就必须从明朝清朝考究。身为同行的前辈,其实有很多都是电影里的Hello文一样,德高望重,为人严肃,但是他们的坚持,是为了让传统保留下来。”“我不只是由一位Hello文带出来,而是一堆。”当我听到学诗道长这样说的话,我噗哧笑了一下,可以想像得到学诗道长拜师的期间是多么不易。 在电影中有一幕,法衣上放置了内衣,这让学诗道长感到十分不快:“如果我们把一条内裤放在法衣上,大家也会不开心。”他指出,尊重传统与习俗,是我们对逝者的基本敬意。 丧礼的真正意义 时代的变迁使得年轻一代对丧礼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认为,只要生前待逝者好,丧礼就不再重要,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悖论。在学诗道长看来,年轻一代的这种看法,某种程度上是在合理化自己对逝者的不孝。既然生前对逝者好,丧礼时候,也就那几天,为什么不能好好道个别?“人是善忘的,往往需要仪式去提醒。有些人是没有伤口,丧礼其实让有感的人好好和逝者道别,让无感的人有一个理由去悲伤。” 在学诗道长看来,喃呒先生不仅是为了引导逝者走向冥界,也是 在为生者的情感提供出口,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与死亡的告别。“丧礼,不应该流于形式,丧礼是一场对话。现代的人,因为有学识和探知欲,不断和传统做抗争,单单懂习俗是没办法说服现代人的,不管是丧礼的任何人,要知其所以然。” “这部电影《破·地狱》的流派,若无错漏,应是广州正一派老广的 科事,持剑破狱,而不是道生黄子华和家属解释的《目连救母》。民间科仪,一者是救苦慈尊的破地狱,这属于道教类别;一者是化身目连/罗汉破地狱救母救亡的民间佛教故事。应是两种不同流 派。”学诗道长看了《破·地狱》后指出电影中的错漏。 从事丧礼工作多年,学诗道长最感动的莫过于,他家族因为口碑而得到不少老人家指定要他们来办丧礼。除了是信任,更是寄托。 在丧礼现场,看惯生死的学诗道长希望将来面对家人离世的时候,可以好好告别。对于丧礼外行人,可以好好了解一下喃呒先生到底在做什么事情,惟有深入一些去探知,才会明白喃呒先生的文化和丧事教会人们的真谛。 对于想要踏入喃呒先生这行业的人,学诗道长希望他们思前想后才进来这一行,不能只用赚钱的思维来考虑。很多时候,这一行做久了,看了太多生死大事,会有麻木不仁的状况,这都是修炼自己的过程。还有一件事是很重要的,就是要选对师傅入门。 记者有话说: 和学诗道长访谈间,我看到了丧葬这一古老职业的深邃与温度。他以谦卑的态度拥抱传统,以现代的眼光适应变化,在生与死的交界处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份职业不仅是为逝者送别,更是一种对 生命本质的探寻,对爱与责任的深刻践行。 身为新时代的喃呒先生,学诗道长不断进取,始终以开放的态度 探索职业的内核与底蕴。他通过学习丰富自身,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技艺,更努力将现代思维融入其中,为这份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他深知,喃呒先生的职责不仅是完成仪式,更是为逝者和生者搭建情感的桥梁,让离别变得温暖而有意义。
1星期前
2星期前
6月前
最近读了一些马来西亚原住民的口传民间故事,我惊讶地发现,有些竟与童年时听过的童话故事非常接近,有些则颇为骇人,涉及不少血腥暴力元素。原住民没有文字,他们的神话、历史和传说都是依赖口语代代相传。不难发现,这些传说多是关于人与动物和大自然之间唇齿相依,但又暗藏危机的复杂关系。在其中一个森脉人(Semai)的传说里,一个老妇在捕鱼时看到流出美味汁液的野蕉树,忍不住把汁液刮下来品尝,浑然忘了在古老传说中野蕉树是被神灵附体的,结果被惩罚变成一只恶灵,还把自己的家人残忍杀害吃掉。 母亲在我和妹妹小时候也经常说一个关于巫婆吃掉小孩的故事,都是些老掉牙的情节,不过用来吓唬我们,让我们乖乖听话吃饭。母亲确实是个说故事的能手,有趣的、伤心的、刺激恐怖的,什么都有,信手拈来。我不是她唯一的听众,每逢亲戚朋友到访,小孩们都会一窝蜂地簇拥着她,嚷着要听她说故事,倒不是为了那些老是重复的故事情节,而是想再次经历听故事时那些惊讶、兴奋、揪心和恐慌。 人才是故事的灵魂 后来大家都长大了,也渐渐淡忘了那些幼稚的故事,但那时候盘坐在某间房间里,关上灯,和其他孩子一起屏气敛息地听故事的画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如随时能召唤至眼前的古老幽灵。我想,母亲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扣人心弦,不单是因为全是她个人的即兴原创,更重要的,是她总是会绘影绘声、手脚并用地把故事说得栩栩如生,让我们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每每说到紧张关头,她还会不知从哪里变出道具,引得孩子们个个着神入迷,屁股牢牢地黏在凳子上。 有时候对于没有把母亲说过的故事记录下来,仍会感到些许遗憾,但又觉得,保留了重要的情绪回忆或许也足矣。文字是故事的载体,但人才是故事的灵魂,故事需要被“传”和“说”,而能够做到“传说”的也只有人。不过,如果说故事的人不复存在了,记忆逐渐化为遗忘,想保留的也被时间无情剥夺,那我们唯一能依靠的,大概也只有单薄无味的文字了。
1年前
爸爸身形矮小,身高仅有160公分,瘦削的骨架撑起身子,也不怎么长肉,背影看起来略带沧桑。他去世前,我的身高已经逼近他。然而在他离开的第7天,我对他的认知,正如眼前的遗骸,碎了一盆。 天蒙蒙亮,我们一车人前往火化场为爸爸进行捡骨仪式,而后将其载往佛寺,完成最后的入龛仪式。下车时,微风迎面吹来,这个布满遗骨的地方,温度好似降了几度,我全程挨着妈妈站。预约时间到了,我们深吸一口气,进入其中一个房间。 工作人员事先将爸爸的骨灰放凉了,矮桌上还放了铁夹、香水,以及我为爸爸挑选的骨灰瓮。前几天还在热辣辣的烤炉中烧烤,数日后爸爸已不见人形,躯壳被压缩成一块又一块的。工作人员嘱咐我们捡大块的骨骸。轮到我的时候,我跪在桌前,小心翼翼夹了看起来最大的骨头,将其装入骨灰瓮,撒了一圈香水。家属逐个捡骨后,工作人员丝毫不留情地将爸爸的骨头压碎。我听不见爸爸的哀痛,却闻骨头在瓮里摩擦的声音,令我瞬间感觉自己的心凉透了。 爸爸即将入住新家 碎了,碎了,爸爸真的碎了。工作人员在骨灰瓮的瓶盖口绑了红色的彩带,以马克笔写上爸爸的姓名,利索地打了一个蝴蝶结。死亡,对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人看来,如此轻松。而后,哥哥捧遗照,姐姐捧骨灰瓮,我捧香炉,我们前往佛寺,安置爸爸的骨灰瓮。正和坐灵车那回一样,我们沿途必须喊爸爸的魂魄过桥。火化场离佛寺有40分钟的车距,我们三兄妹各有心事,杂乱纷纷,还得让开车的表哥提醒我们记得喊爸爸过桥。 手捧爸爸的香炉,我所思考的问题是,人的一生,何以那么脆弱?这道问题太复杂,我带着心中的疑虑下车。我们将爸爸的骨灰和香炉安放在地藏王菩萨神尊前的铁桌,妈妈买了简单的素食,以及一对电子莲花灯,爸爸便准备入龛。僧侣带领素衣孝子念诵心经、往生咒和佛号,唱到回向文的“九品莲花为父母”,我不禁潸然泪下。僧侣带领我们上楼,爸爸即将入住新家。 爸爸的新家门牌是2020,离爷爷的2016仅有4间房子的距离。我们谁也没办法预料,正值壮年的爸爸会那么轻易地倒下,所以当初预购爷爷奶奶的骨灰龛时,不曾想到一并订购隔壁的骨灰龛。当我和妈妈回到佛寺订购骨灰龛时,只剩下这个2020的龛位,与爷爷的位置最接近。哥哥将爸爸的骨灰瓮放入正方体空间,僧侣念了经文后,关上他的家门。由此,我的粉末状爸爸,躲在一方小房子,在极乐世界守护我们。 【碎片爸爸 01】守灵/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2】Teh冰/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3】香烟/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4】分梳/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5】钥匙吊饰/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6】捡骨/金睿瑜(峇六拜)
1年前
死亡,原来那么散乱,那么措手不及。一切发生得太快,我根本来不及整理。爸爸在殡仪馆设灵的第24个小时,他的遗体即将送往火化场,过往的是非红尘,终将化为一瓮骨灰。 一觉醒来,爸爸距离出殡倒数6个小时 。基于场地是我们向殡仪馆租借的,出殡之后必须立刻归还,所以妈妈陆续让我们准备清场。直到爸爸出殡前,爸爸的灵格已经收拾完毕,剩下灵堂的摆设,依然笃定地伫立于此,形成一场极简式的告别。 从爸爸出殡到目送他的遗体送入火化炉,时间以倍速的方式进行。从火化场走出来,只见天空仍然放晴,白云依然挂在蓝天上,我的日子即将恢复平白无奇的一天。爸爸平常使用的日常用品,能烧的都烧了,这箱他带不走的东西,姑姑说让我带回家留念。于是,我便扛着一箱遗物回家。 所幸近几年我们和爸爸不住同一个家,回家后不必触景生情,空间无法诱发我们对爸爸的思念。唯独那箱遗物,无声地提醒我关于爸爸的存在。我将它搁在房间的角落,漠视它的存在。直到爸爸去世的第6天,放学回家的我终于按捺不住,打开这个名为怀念的箱子。 爸爸回了奶奶家 爸爸的遗物箱竟是一些有的没的物品,如眼镜、手机架、年轻时的证件照、单据、小学成绩报告册、中学毕业纪念册和几本书等,凌乱不堪。我将所有物品倒出来,从而发现那个紫色企鹅的钥匙吊饰。这是唯一能让我们产生情感联想的物品,妈妈也有一模一样的钥匙吊饰。 受卡通片影响,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物是企鹅。我那时年纪太小,爸爸不知从哪里找来这个钥匙吊饰。爸爸将企鹅钥匙吊饰挂在妈妈的钥匙,自己也留了一个。我每天用钥匙开门迎接爸爸回家,感觉很兴奋。可是不久后,爸爸便从这个家搬出去了。虽然他隔三差五回来探望我,但从不留下来吃饭。那段期间,我不明白爸爸妈妈究竟发生什么事,只知道有时候他没有过来,紫色企鹅钥匙吊饰便留在门上。我和紫企鹅一样,默默期盼爸爸回家。 那晚是爸爸离世的第6个夜晚,我在被窝里等了一宿,他依然没有回来。据闻,他回了奶奶家,还让奶奶看见自己了。不晓得奶奶看见的,是爸爸的灵魂,还是思念的幻体。我想,爸爸依然不敢回我们家。 【碎片爸爸 01】守灵/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2】Teh冰/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3】香烟/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4】分梳/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5】钥匙吊饰/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6】捡骨/金睿瑜(峇六拜)
1年前
对〈死牢〉的印象深刻,描述两人的互动很有电影的画面感。两人的性别不详,性取向不详,或许是在讲述自己心里另一个欲望世界。宋子衡以〈死牢〉作为《冷场中的裸魂》的第一个故事,正好模糊其他故事里的角色,逼使读者以新的态度去解读每个人物活着或死去的意义。 到底要脱下多少层皮才能呈现出“裸魂”?故事里的主角有一个特性,不论男女,都不曾怀疑过自己所持的方向。像〈熔岩〉里小叔对嫂嫂的爱慕,虽说世俗道德观念并没有让人活得更好,在没能力承担后果却还一味要牺牲,横冲得那么理直气壮。像〈香子〉里为了摆脱家人的安排,并不觉得选择当“风尘女子”是个问题,就只是寂寞而已。那错在“赤裸”,还是错在被看到“赤裸”? 写出三代华人的不同 宋子衡,原名黄光佑,1939年出生于大山脚,2012年逝世。活在这个时代的宋子衡刚好看到三代人在巨变中的交替。 上一代人从中国移民到南洋来讨生活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情愫。在〈魂归何处〉中,刘佛放不下老家母亲与童养媳的盼望,放不下对岳父的承诺,又拿不起孩子们给予的新环境,拿不起从来没有停止在变的世界。〈绝症〉里的顾国根也是在病重时仍然放不下他要建起的“国根大厦”,拿不起对败家孩子的断绝。〈血源〉的乙康放不下父母刻印在他脑海的贫穷与病痛,拿不起新一代有自己思想和自尊的事实。 大山脚的第二代人稍微脱离了战争与贫困,人有点能力的时候会想做点什么来改善生活,当然要面对来自上一代的习性阻力。〈修堤这回事〉余正悟看到水患的问题,可是乡民还残留着从前敷衍的思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贵婶的某个早晨〉虽然形容金贵婶是个八卦,爱炫耀又守不住妇道的女人,可是从她发现蛇,关心蛇的去向的事来看,她在有余钱,有闲的时候也想用她自己的方式帮邻居。可能他们的处境就是所谓的“冷场”,他们都在冷场中努力的举手示意。 算是半自由的后代人,是活在一个肉身与自己灵魂革命中的阶段。〈香子〉一个要摆脱被安排的命运,“性”只是反抗现实的交易。〈妇道〉里白杏只是要摆脱“女人”这个名词,伴随的是自己也感混乱的自我需求。〈归向〉阿清只是要告诉大家,不是他拒绝了世界,而是世界拒绝了他。对阿清来说,他喜欢“枪”,就只是纯粹喜欢而已啊。 自选集的13个故事都离不开“命运”两个字,编排在宋子衡决定版的目录上的无论是要妥协、改变、抵抗或逃避命运,都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同样是坐在风扇下,翘着二郎腿,盯着播放着剧集的电脑屏幕,可美滋滋地抱着零食,惬意地追剧,和无精打采、两眼无光地盯着屏幕的状态却是截然不同。相信每个人都曾如此,明明不累,但就是打不起精神,感觉浑身软绵绵的,甚至连走出门去给自己买个饭的力气都没有,任凭自己饿扁。我想,此时此刻,比我的肚子还空的,是我的灵魂吧。 胃空了可以吃饭,手机没电了可以充电,那灵魂没有力气了怎么办呢?也可以充电吗?大家都用过哪一些方式为自己的灵魂充电呢? 看剧是我的方式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开头那一幕。看剧能把我从当下的精神状态抽离出来。除此之外,剧里的故事,也往往给我带来一些感触和启发,帮助我找出灵魂的裂缝,又或是,给我的灵魂打上一剂元气。 在此之前,我还努力睡了一觉,睡饱睡满。睡觉一向是很好的充电方式,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睡饱之后,一般就能够好很多。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是元气的基础。 挖掘自己新的喜好 再来,当然就是要好好吃一顿啊。虽然依旧垂头丧气的,但最后我还是硬拖着狼狈邋遢的自己,好好地洗了个澡,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准备出门去吃饭。我发现,在我洗了个澡出来后,干净气爽的我又好多了。 就是去吃了个饭。走在路上的时候,感受到阳光、微风、青草香,还有静谧且辽阔的蓝天。有了目的地的人,走在路上都有了精神。饭还是如往常一样,没什么特别,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暖暖的。 后来啊,我又去了超市,把我重新安排好的日常杂货给买了,像是两大袋苹果、两排牛奶,还有一整盒鸡蛋。 最后,我最重要、最离不开的充电方式就是——听音乐。是啊,在我的生活里,有大半、大半的时光都是被音乐治愈的。 每个人的充电方式都不一样。这是我的充电方式,你的呢? 其实啊,我的这些充电方式,也不是每一次都奏效,总有它们失灵、匹配不上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我接触新事物、做一些自己平时不会去做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更多面、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我会挖掘到自己新的喜好和非喜好。我会更认识自己,同时,更认识这个世界,因而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休息好了,恢复元气,又是一个充满力量、温暖、可爱、快乐、最喜欢自己的小太阳啦!
2年前
翁民迪/回流星光(上) 前文提要:尽管梦见鬼差和收到“杂讯”其实已经不算暗示,而是明示了我和“那个世界”有所牵连这一事实,我还是故意地麻痹自己不去思索。 只是你让我避无可避。 你说你是在大学里教程序编码的。那天只是偶尔办公迟了,车子又开不动,你就把车子留在停车场,叫了德士。他以抄捷径为由,把车子驶到一个僻静的路段,当时你已然有所警觉,就在他把车子停下时,你立刻打开车门往外逃,却还是被他追上,扑倒在地。他用上身的重量和力气把你压制,腾出一只手来扯下你的裤头。 然后你就突然失去了意识,再度有了意识的时候,就已变成现在的状态。 “这是一个bug。” 那个名叫“灯笼”的鬼差带你去看自己饱受摧残的躯壳,或许是在他真正行事之前,你就已经没了生命,这使他感受到了侮辱,因此在宣泄兽欲之后,还百般蹂躏你的遗体。 “灯笼”解答你的几个疑团后,就按照程序把你带离。然而倏地消失无踪的只有它,你仍然处于这个人世间,如同一个海上漂流的椰子,任由波浪推送。 任何事情都会有疏漏的时候,上天也会不小心赋予本应只有三瓣叶子的小草多一瓣叶。不过四叶草的存在是一种无损世道运作的良性bug,而你的流浪和我的安定却是一个影响系统的恶性bug,必须修正过来。 我前些日子里看到小玦批改学生的作文,标题是〈如果人生能重来〉。有个学生写了一个迷途羔羊获得超能力,回到从前弥补自己坑坑洞洞的人生的故事,最后以一场梦境的醒来作结。当时小玦刷刷写上“离题”两字,也跟我解释道,老哏并不是判作离题的根据,主要是这个题目得从说理方面下手,若是以说故事的方式展开,不管是否真有其事,必定会有许多段落对应不到“如果”这两字,那么就是离题了。 我想挑战这个题目。 已然写不出诗的我,只能从小说的形式来书写这个故事。我以那个学生的作文为底本,尝试把故事写得更为细腻合理。我也沿用了他的一些重要设定:超能力、弥补坑洞的动机,就连“梦境”这个元素也保留下来。我的概念是,那场梦境其实是一个考核,只要能顺利过渡,主人翁所经历的一切就会是真实,他个人的历史也将会改写成功。 奇怪的是,我心里是想让主人翁重生的,却每每写出让他迈向覆灭的情节。 我不明白,我是那个故事的创造者(或曰二创),笔下的人物及其际遇照理都是在我控制范围内的,但当我把小说人物放置在情节里,想着力描写他的挣扎求存时,却发现不知何时开始,人物的性格已经悄然改变,面对挑战和考验时,他总是倾向逃避和放弃。于是我找不到任何可以说服自己让他通过梦境考验的理由。 于是我从中段开始改写,赋予人物更多正面积极的特质。写着写着,各个情节的基调也越加光亮,唯独到了梦境的考验那里,这个伟大光明正义的主人翁个性,却促使他自我牺牲,放弃重生。 反正现在是码字书写的年代,我决定从结尾开始写起。我写了一个顺利过渡梦境的结尾,主人翁终于得以迎来崭新的人生,再从前面开始往这方向连接。只是我无论是如何下笔,故事的两端接口始终不一。这个版本越写越长,甚至弄巧成拙,前段和后段形成了不一样的故事。有点像做水彩画的时候,不小心涂错颜色以后,为了润饰而多刷几层,最终却更彰显那部分的格格不入。 这个版本也被放弃以后,我还写了两三个版本,没有一个版本是写得完的,无非都是重复之前的错误,全都是卡在“起承转合”的“转”——梦境那里。那时候我有点泄气,写不出诗就算了,想转换别个文体也转换不了。也许所谓的文才都已转化成写采访稿的能力了。老板常称赞我是拿笔的人,我只觉得受之有愧。 现在回想起这事,我是更泄气了。没有文才是无碍生活的,这倒是细枝末节,最重要的,小说人物“无法重生”这回事竟是我命运的写照。 请原谅一个生命进入倒数的人最后的唠叨,我只不过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就在你像个椰子般漂流的时候,几个如同荒芜沙洲的“灯笼”似的鬼差遇上了你。他们发现自己一样无法把你带走,因为“系统”认定你是不属于那个世界的。他们和你交换了情报,才整理出事情的真相,你才知道那个世界里也有这么荒谬的错误。 都是9月17日。我在公路上被劫匪攻击;你的躯体被抛弃在公路旁斜坡底下的草丛间。同样是那个“灯笼”负责将变成杂讯的我和你送走。但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被忽略了。档案上,处理你的执行日期出了些差错,以致你还没到生命的尽头就被带走。 “灯笼”把你“挂”在某一处后,就来处理我,就在我坦然接受命运,准备随他走的时候,他收到紧急通知,告之“对象有误急需修正”。不过所谓的bug在他过早把你从躯壳拉起时就已发生了,命不该绝的是你,收到通知时,凶徒已然将你的躯壳弄得不成人形——没有一个灵魂可以在那样的躯壳里活起来。 于是他认为自己唯一能做的修正,就是把我送回躯壳,我因而获得重生。而在他以为错误已经修正,正想带走你时,才发现你被那个世界拒绝了——在他急着去找寻解决方案时,你已不小心在人世间里飘荡到其他地方。 那些鬼差将“灯笼”的过失呈报上去,在那大半年里,经过层层通报、几番审讯与上诉,“灯笼”终于依据裁决,亲自找上了你,为这个bug作出无可奈何的弥补——我觉得简直是胡来。 我曾以为自己这一趟“洗心革面”的重生,是上天给了我机会去修正自己过往的疏漏,却没想到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待修正的疏漏。道理谁都懂,逻辑那样严明。因为漏洞是需要修正的,本就不该存在于人世间的“我”必须如同一个错误般一笔抹除;至于你,由于肉身已经没有了,作为偿还,我的躯壳自该“还”给你使用。 即使我说自己面对任何事都可以不再容易激动,对此还是无法不愤愤不平。我何罪之有,小玦又何辜? 我在疏漏发生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自主的行动。这并不是我的过错,然而在我享有着崭新人生的当儿,却被告知我将会再次,且永久地和小玦分开,我甚至还不能与她告别。我倒不知道发生疏漏的鬼差、档案书写不清与下达过于简短命令的单位需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我只知道那么倒霉的我为着别人的失误遭到了处刑,上诉无门。 对那个世界的单位来说,只要是两个灵魂对调就能解决bug,便何乐而不为么?这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来说,是有多大的影响?单凭我接受到的“杂讯”来看,我根本无法判定你是男是女(男的也有可能遭遇这种惨事),更不知道我的躯壳给了你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小玦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无视这个杂讯,反正人总是可以习惯障碍的存在的。就像有些人因为住得偏远刚好处于频率有效范围的末端,终日只能收听夹杂着杂讯的广播频道,那样日复一日地听也是可以听上几十年。而我脑里时不时就出现“我正偷生”的讯息,或许我也可以不用太过在意。反正重生后的我,已经是一个bug,鬼差再无法根据什么系统上的指示来勾走我的魂魄。要是它擅自处置我,只怕会引发更多恶性bug。我就这样大剌剌地做个耳听而不闻的无赖能奈我何? 但正如你所知,一面和你沟通的同时,我还是听从指示往那当初的事故现场奔去,现在已然驶上那条大道。你始终那么冷静,听着我诉说这一切。不,是想着这一切。你肯定知道我是怎么想的,然而我所意识不到的东西,你是否也能得知呢?如果可以的话,我倒希望你能够把我深埋在心中的不敢面对的问题给挖掘出来。 好吧,有些事情只能有自己解决。听到“灯笼”所谓的弥补方法后,这分明是一个噩耗,但老实说,在我心底最深处,竟然有点松一口气的坦然,仿佛有点解脱的意味。我不知道自己是出了什么问题,似乎有个“东西”,在事故前后都一直在困扰着我,而我并没有意识到。 和小玦在一起生活以后,其实我们见面的时间也并不长。上班用掉各自的大半天,有时到晚上也还有白天的手尾要收拾,她要改作业,我要赶稿。周末时,她偶尔需要回学校开会或监督活动,我则是不定时会被老板叫去工作。我们不像从前那般激情,也少了很多忘我的缠绵,偶尔得空才看一两部电影。但这样忙碌而平淡的日子,说不上是苦闷,反倒让我感到心安。 可是那天她的反应让我戳破了自己心安的保护膜。看电影途中,她突然被里头的情节触动,潸然泪下。她说,男主把女主撇下的那一场戏,让她想起我们当初分手时,那种“心如刀割”的痛。戏里面的男主,为了独自承担被人寻仇的风险,不愿女主受牵连,而狠下心来伤害了女主,迫使女主死心。然而我们当时分开,是小玦先提出的。当然她没有得罪什么黑帮,只能说她也有自己的苦衷,而那种无可奈何的分开都是那么地悲伤。 虽然已事隔近一年,我还是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被分手的我当时当然会有伤感,但情绪并没有像她形容的那样激烈。 我非常明白,只有一个人在意的东西,才能让那个人受伤——所以小玦伤得那么重,是因为她那么在乎我;我当时的心情,充其量只能说忧郁,远不到悲伤的程度;我刚才也有向你提及,我有着一种“保持距离来不让自己受伤”的惯性——当初是我向小玦表白的,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接近。这是否意味着,我不怕从小玦那里受到伤害,是因为我终究没有自己像意识的那般深爱小玦? 理清这一点后,就几乎可以肯定,在小玦说分手的时候,我心里那份忧郁为的是自己的孤独,而不是为恋情的告终,甚或是她从我生命里的离去。反思和小玦的这一段感情,究其实,不过是自己从中获取慰藉的过程,我不曾为她着想过,也没有为她付出过什么。 于是我明白了自己要离开那个家的真正原因。 小玦有问过我,为什么没回去找家人,我说自己还不想和他们有所牵连。鬼差在完成我生前牵挂时,曾带我去见父亲,在我看到父亲那烂醉如泥的可怜虫模样时,我已经知道自己并没有先前想像的那样恨他,我离家出走只是自己没有面目去见他们。 母亲是被罗里撞死的。尽管化妆师已经修补好她的遗容,我仍然不敢前去瞻仰。我假借着要看顾那小我9岁的弟弟的名义,一边搂着他来安慰,一边回避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尽管这个借口没有什么破绽,我还是觉得他们都能看穿我的心思。也许是这样,梦里的母亲始终没有转过身来看我,因为她即使死去了,也还是那么地温柔体贴,百般呵护我的胆怯。 所以现在我明白了,我人生的倾斜是源自自己的懦弱,和无情。 我真是没办法原谅这样子的自己呵。反正天意(系统)也说了,像我这样的人没资格在这世间生存,我的挣扎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只求你一件事,这个躯壳“偿还”给你后,无论如何,离开小玦,让她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我对不起她的事情已经够多了,让她对我彻底地死心,彻底地绝望吧。 好了,这就是当初我遭遇事故的路灯。我只要杵在这里,就会有什么意外发生,“灯笼”就可以执行任务了吧。哦,“灯笼”,你早在这里守着吗?时间和地点已经对了,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那辆疾驶而来的车吗?
2年前
犹记得中学时期,华文老师给班上讲解中国的历法,初次听闻天干配地支,完成一个甲子年。那以后,我便和邻桌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背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来了。可惜过后因不常用,至今也无法完整背诵,可是作为一名华文教师,毕竟有些羞愧。 然而,2023年逼近,我却清楚知道:还有几天,我,就是一个花甲老妪、老婆婆了。 天,教我情何以堪哪!依稀还是个坐在课室里上华文课的青葱少女,是谁挥动了手中的魔棒,让我一朝醒来,已然中老年,唬得一颗心,惶惶然不可终日。自然,我可真不是一夜苍老的,可是你别说,一脚跨过60大关,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以往老一辈的还喜欢摆大寿哩!完全无法想像那个自己。 风继续吹,岁月一天天老,心境该当如何营造?活了一个甲子年,可曾活成那个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蒙上天垂怜,自觉还能算过得惬意。遗憾固然有一些,但也烟远,无复挂心头。晓得自己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知道我是谁,不亦足矣? 十二生肖,自属卯兔,一甲子,便是转5个圈了。能不认老么? 可为什么似乎仍有一颗年轻的心?想想,不禁哑然失笑。也许,外貌的衰残无法锁住一个活跃的灵魂,年岁的老去,无法阻止我继续探索。60,不过是一个数字,它代表不了什么。就如老树的年轮只是提供时光的线索,却无法道出它经历的风霜几许。 我活了一个甲子年。是的,祈望上苍庇佑,赐我耐心、恒心、信心,还有爱心,好好走完这一道人生的路,直到那日。诚信所愿。
2年前
我喜欢画画。雪白的水彩纸是我最惯常的作画工具。当斑斓各异的色彩遵循着水所勾勒的轮廓渲染,抑或是在干涸的色泽上层层叠叠,每一个动向都似乎拥有自己独有的灵魂光彩,无论其斑驳或清透。 这时候,我觉得白纸是灵魂的载体。 它无私包容我一切所思所想。我用劲,它会回应我以鲜明的浓墨重彩;我屏息蜻蜓点水,它便留下淡薄的、极度不明显的、一个只有我知道的秘密色块。 它擅长记录情绪与人心。不是吗?为心上锁的人、精神狂啸着不安定之人、在泪河里沉浮的人——只要拥有一张白纸与笔,人们错综迷离相互纠缠的思想迷宫将有迹可循。我们都禁不住将灵魂与最深沉的意识泻于一片无尘的纯白。因为颜色为白,任何波澜都会在它之上掀起不一般的水花。 那么,给不同的人一张白纸,它可以是什么呢? 它的两面可以装下一切色彩的构成——一匹奔腾的马、一人的侧脸、一片古老的印花、一场星辰的光辉。仅仅如此?我们可以突破二维的禁锢,将白纸扭曲折叠成美丽的艺术品,或是一只记忆中在课室如梭般砸中老师后脑勺的纸飞机。我们能将白纸撕成条状延深或编制,我们能将它单纯地捏成一团坑洼的星球…… 白纸的意义在于它能拥有不同意义。我深信虚白是灵魂的必需品——不可否认,精神的救赎与自由即是创造。
2年前
活了18年这是第一次送走一位亲人。 念佛经的师傅喃喃自语,灵堂前香烟袅袅,还有那张灿烂的黑白照摆在正中央。 同样是炎热的夜幕,热带风夹带着西天的悲咒吹乱了很多人,很多事;而我的碎发在风中凌乱,忽地想起那位长辈也曾有着一头茂密的黑发。 基因。他说这是家族基因。 整个家族就没有秃头的人。直到他破了先例。 那个晌午同样炎热,同样炙热的骄阳烘干了过去一个又一个的老日子,一篇又一篇的旧回忆。我想起去了趟老人之家看大姑丈的那天,看了眼还停留在人世,尚存一丝念想的大姑丈;而后再停放在太平间的大姑丈。 我看着他瘦弱的身躯,仿佛听得见他那孱弱的心跳。 咚……咚……咚…… 像祖母家那残旧,降速的时钟。祖母换了几批电池,依旧阻止不了时钟的疲惫,就像大姑丈换了几批药物也依旧阻止不了他父母要带他飞到天上的决心。 我几乎认不出这人是当年性格温和,积极乐观的长辈。 但此时的他不再苍老。我看到的是一种生命力的澎湃、一种凤凰即将涅槃的浴火重生、一种否极泰来的尾巴,我知道他即将重获新生。因为他相信因、相信果、相信轮回,于是就有了一场又一场的新生降临,一幕又一幕的似曾相似。他知道人是为了走马观花地来到世上,然后再赤裸地以最初的形态回归最初降临的地方,终究带不走什么去轮回,就像什么也没有带来地发出第一下哭声一样。 所以大姑丈也理所应当地带不走他的回忆,因而记不清我和他曾经也在红尘有过一段羁绊。 看,他已经完全地把我遗忘。我想他唯一记得的也许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想起的,已早早躺在土里的故人。即便是一生所爱的妻儿,大抵也早早忘怀。 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瘫睡在床上,并没有自我介绍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他再也没有必要晓得了。 大姑丈口中在喃喃自语,就像几个月后超度他的师傅,不断说着一些我完全听不懂的东西。 他的回忆里没有我,我的回忆里亦没有他。只有一些断断续续的记忆零片散落在脑海里的各个角落,刻意想起时不会浮现,只有在未来的某个瞬间突然蹦出脑袋说:“啊,这似曾相识的一幕。” 那天在老人院里似曾相识的一幕啊,我快要不记得了。 当年我也曾跟着大姑丈去了趟老人院看他母亲,我的不知该如何称呼的长辈。我不知他带上我的目的何在,毕竟我和这位长辈的初次遇见,就是她将走之时。他的母亲跟他一样瘫痪在床上喃喃自语,说着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他也在对着他的母亲不停地用福建话说一些我同样听不懂的话语。 这位病重的老妇没有认出她的儿子,就像她儿子10年后没有认出他的侄子一样。 事后,我跟着大姑丈去了附近的佛寺上香,那烟雾缭绕的前厅也模糊了许多细节。我看着大姑丈拿着大把细长,暗红色的香在佛前的油灯点燃,灰白的香烟缓缓升腾,仿佛要升到那遥远的西天似的,把我呛得不浅,眼角也莫名变得刺痛而湿润。大姑丈只将3根香递给年幼的我,手中紧握着一大把。他闭上眼睛,虔诚地在香炉前将香举高,对着佛像不断拱手行礼。 我想他是有点私心的吧,他大概是想拿着更多的香,祈更多的愿。只是我后来才知道,上香的数目和梦想成真的概率是不会划上等号的,因为很多事情注定要发生,谁都阻止不了。 当年的香烟一直飘荡到过去,今天,未来。 我在老人之家只是默默地当一名旁观者,看着病重的大姑丈如何像他当年的母亲一样,经历一场轮回的准备。他不再具有行动之便,大姑也因无力照看,强忍内心的绞痛把他送到这里,让这里的护工替他洗澡,喂饭,说话。大姑丈神智不清,迷糊间又被钻心的痛苦折磨到翻来覆去,只是再也没有人可以替他分担痛苦,唯有他一个需要走过这些苦难。 他先前注射的吗啡已起不到任何止痛效果了,就像祖母换掉的那些无用的电池一样。 电池不是永动机,化疗的药物也不是永恒的生命之露。我知道大姑丈的心跳终究要跟那老钟表一样停止跳动。 期间他曾猛然抓住我的手,我以为他或许是回光返照了,有些慌乱,事后才发现他早已失禁。我叫来女护工帮忙清理,听她说每当这个时候,大姑丈都会抓住身边人的手。 我才知道原来他把侄子当成了养老院的护工。 心酸之意如水雾般向我弥漫开来。于是我像当年他跟他母亲说话般跟他说话,只不过我用的是粤语,而且我并没有滔滔不绝。并非我不想那么做,而是我无法那样做,我想不出我和他之间太多的共同回忆。上一次会面是在农历新年,上上次也是,上上上次如是。见面的次数变少,说的话至多也是客气寒暄,再也没有只有我俩单独出去的机会了。大姑丈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个乐呵呵,经常傻笑的温和形象。只是当我回想起我俩的相处岁月,总是会伴随着一层白色的雾,迷蒙间遮掩住很多记忆的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当年佛寺里的烟吧。 当天我就像10年前幼小的自己一样,去到同样的佛寺上香。只是我没有侄子,也没有人相伴。 刚离去的灵魂会四处飘荡 时间的齿轮又在转动,一切的一切仿佛又再开始,结束;结束,开始,永不停止。人生是个环。 我才发现原来烧香是需要用钱的,可能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也可能是近年来才如此。我拿着相同数量的香在佛像膜拜了一会儿,就把香插在香炉上了。我不相信奇迹的出现,就像10年前大姑丈的母亲也没有奇迹般地康复一样。佛寺里的佛像沉重而庄严,也不乏前来膜拜之人,而真正能够还愿的人又有多少? 我想我烧的这3支香也许能算作一种念想和寄托吧。 那天的炉烟袅袅一路升腾到今天的灵台前。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拂。 师傅念的经我只听得懂这句。大姑和表哥表姐围坐一圈,口中亦喃喃自语。我在一旁似往常般当作一名旁观者,默默地在相框外遥望相片里的人。 大姑丈的黑白照笑得慈眉善目,听说是在儿子大学毕业时顺道拍的单人照。照片外围着一圈白色的不知名的花圈,相框亮着明晃晃的黄灯,竟也有些闪耀。 大姑没有哭,表哥表姐没有哭,父亲没有哭,祖母没有哭,我也没哭。倒是刚结束轮回5年的表弟却哭得撕心裂肺,稚嫩的嗓音带着点沙哑一遍遍地哭丧着:“姑丈,姑丈啊!” 他对大姑丈的记忆封顶只有5年多,感触却如此之深。该说他不幸吗?5岁就经历了一场长辈的轮回。该说他幸运吗?过了段时间,这件事便会在他心里烟消云散,因为相处时间的短暂,他这位大姑丈的飞天,并没有在他心里留下似其他成年人心里所遗留的伤疤。 事实上,这位大姑丈的离去也没有在我心里掀起太大的波澜,因为我不晓得这位长辈的一生,我不知他是否历经人间疾苦,抑或一帆风顺地走过生命的所有路口。只是我看着现场所有人不外放的情绪,我知道他的一生或许都在行善,因为他的信仰,不允许他做出任何罪大恶极的鄙事。 大姑丈不曾对我有恩,也不曾愧对我,我亦如是。他对我唯一的影响就是他的虔诚,即使我从不信这些,但很多宗教的道理,是通用的。 所以人是以什么姿态而活,就该以什么姿态而死。我对此坚信不疑。 我最后一次地为这位长辈上香,最后一次深深地凝望着他的容颜,因为我没有他的相片,我知道不久后我会将之放在心里最深处,很长一段时间地遗忘。 突然想起昨日极其戏剧性地在火车月台上回眸时好似看见了大姑丈,但那是年轻时的他,即便不曾目睹他未苍老的容颜,但我知道那就是他。我没有觉得诡异或惊奇,只是平淡地透过火车的窗户和这个人相望;他戴着神似大姑丈的棕色眼镜直勾勾地看着我,我不感瘆人,只感惘然,因为大姑丈生前一直莫名地坚信我的家族流淌着的是佛的血脉。 祖母说这其实很正常,因为刚离去的灵魂会四处飘荡,飘荡去断肠之处,看看留在这个世界的念想后才真正地离去。 我没想过我可能会是大姑丈的念想之一,我想唯一的可能就是我身为最迟归家的后辈,大姑丈大抵是想看看他这位侄子的路途是否顺利吧。遗憾的是我和他的回忆逐渐串不成一条线,所有的曾经似神庙里的烟一样飘渺,慢慢变得无影无踪。 我知道这叫缘尽,我想他也是知道的。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