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炭窑

2月前
(哥打丁宜25日讯)红树林中的炭窑,延续一个家族的60年基业,也守护着海洋绿肺的命脉。 穿越柔佛河口的甘榜拉督附近,迄立了一座经营57年之久的炭窑,也是柔佛州硕果仅存、采用最原始方式来生产红树木炭的窑场。 炭窑第二代掌舵人黄秀霞(59岁)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她是于2012年从其父亲黄创洲手中接过炭窑的管理权;在此之前,黄创洲已为这地方倾注45年的心血。 在黄秀霞口中是个“不平凡人物”的黄创洲,5岁从中国南来,赤手空拳在哥打丁宜打下一片天,一砖一瓦建立起这座炭窑,为家族事业奠下基石。 她说:“炭窑是我父亲数十年的心血结晶,连烧炭的土窑也是他自己一块一块地,共用了3万块红砖砌筑而成!” 炭窑依着河口而建,方便运送红树木和制好的木炭,据她解释,以红树木制成的火炭,品质优于木柴炭,而且熏烤期间会释出大量负离子,是天然的空气浄化剂,因此在市场上属于高档品。 回首自己刚接过棒子初期,最大的难关是面对老臣子们的质疑眼光,因为大家都不相信这“长得白白胖胖的大小姐”能熬得过炭窑的炉火。 结果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她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工作效率比任何人都快。另一方面,因为她舍得加薪给工人,让大伙儿甘愿为她效劳,无形中也大大提高生产率。 她说:“整整4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在窑场工作超过12个小时,和工人一起弯着腰拾炭,以往他们做一个月的工,我带领他们一天就完成。” “我们曾创下一天拾完4000至6000公斤炭的纪录,以每袋25公斤计算,即是一天就打包好了240袋,在之前这是一个月的工作量。” 在炭场打滚多年的她,熟悉制炭的每一道工序,她说:“很多人以为炭是烧出来的,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它其实是以高温熏熟的,尤其是制作红树木炭,要至少把木材里面85%的水份熏干。”   据她指出,送入窑内的1000吨木柴,经过一个月烘熏,只剩下1.7吨重量的炭,等于蒸发了超过900吨,可见要成就一窑优质木炭并非易事;在售价方面,每公斤炭仅从90仙起至1令吉90仙,视品质而定。 据她讲解,木柴在窑内排列整齐后,会以砖头封窑,只留下约5呎的方口以木柴点火,之后需要有人24小时轮班看火,确保火种在最初的10天内不能熄灭,以让炭窑的温度升达120度左右,再将封口缩小至一两呎。 这时就要依赖经验丰富的炭窑师傅来控制火势,每天通过触摸和嗅闻气孔来判断窑内的湿度情况,从而调整封口的大小,这种技术可让窑内温度攀升到180到220摄氏度之间,也就是成炭需要的温度。 直至窑内的红树木柴完全烘干至呈黑金色之后,还得冷却8至10天,开窑后工人利用鸡公车将制好的木炭搬运出来,整个工序前后超过一个月。 她说:“成败的关键在于前面24天需确保柴火不间断燃烧,封窑洞口大小适中,若有疏忽让空气入侵窑内,整座炭窑都可能会发生大火,里边的木柴都会烧成灰烬。” 据她指出,柔佛河是柔州红树最多的地区之一,但能获准在当地砍伐的业者并不多,她的父亲早年向有关当局申请到执照,一直经营到现在。 她强调,红树的砍伐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必须兼顾保护红树林的责任,以符合国家森林局规定的重植红树幼苗政策。 资料显示,当局是在2004年大海啸翌年,即2005年启动红树林重植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此计划,挽救国内许多因发展而遭破坏的海岸线或红树林,以保护海洋的自然生态,包括海洋生物食物链等。 她说:“在砍伐的同时,工人也必须种植新的红树幼苗,森林局有进行红树林规划,并会经常派员巡视。” 然而,她也指出,红树林就如海洋的绿肺,繁殖能力很强,既使没有再植,依然能保有茂密的红树林,不过为了规划红树之间的密度,业者一般上都会重新种植幼苗。 她也坚信,让红树林永续发展非常重要,因为红树林除了拥有经济价值外,也可以防止海岸被潮水冲蚀。  
4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