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愛國詩人

說潘受是一位詩人,不如說他更是一位愛國詩人。那麼他所愛的究竟是祖國,還是南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同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展開大規模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戰火的陰影逐漸逼近南洋,南洋華僑早已蓄勢待發,竭盡所能,為抗敵救國、為世界和平以及為公理正義而戰。這一年,也是潘受南渡的第七個年頭,此時他正擔任新加坡道南學校校長。身在海外,面對日本帝國的肆虐侵略,他對祖國這一場災難絕不能置之度外。 1938年,來自南洋各地的百餘名籌賑會代表齊聚大會,共同決議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並推舉陳嘉庚為主席。潘受與陳嘉庚相差37歲,卻毅然接受義務秘書一職,深得陳嘉庚的倚重與信任,全力協助推動華僑賑災工作,掀起了一場席捲南洋的抗日救亡群眾運動。他為該會成立賦詩以明志:“立國五千年忍使黃魂沉赤縣;同僑八百萬誓扶白日照青天。” 當時,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僑群情激憤,反日情緒高漲,人們紛紛抵制日貨、罷工停產、走上街頭示威,巡迴演出宣傳抗戰,並號召華僑機工回國服務。1940年4月28日,《南洋商報》刊登消息——“華僑回國慰勞團下月赴各路慰勞軍”。該團由陳嘉庚組建並親自率領,潘受擔任團長,是全團最年輕的成員。5月間,他帶領團員到重慶與陳嘉庚會合,期間結識眾多抗戰名將及政府要員。1997年,86歲高齡的潘受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回憶道:“那次中國之行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讓我第一次親身領會中國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精深博大。”這支慰勞團自新加坡出發,經緬甸、雲南、貴州,最後抵達重慶。隨後又從四川輾轉奔赴各地戰區,足跡遍佈十餘個省份。 1941年,潘受重返新加坡。 麻坡中化中學校史館記載,潘受曾於1941年1月至6月擔任中華學校(即中化中學前身)校長。當時,《南洋商報》亦有報道,麻坡中華化南校董部常務會議已通過聘任潘受為校長(1941年1月14日)。然而,由於頻繁奔走於新馬兩地,難以兼顧校務,潘受遂於半年內辭職。 1972年,適逢中化中學慶祝建校60週年並出版《中化六十年》紀念刊,潘受以翰墨寄懷,特贈七言絕句二首如下: 其一 樹蕙滋蘭六十年,中華聲教化南天, 芳菲一卷春風史,篳路從頭記昔賢。 其二: 海氛歲值亂離秋,書劍吾曾此小遊, 痛憶故人冤血碧,羊曇何忍過西州。 潘受在詩中既緬懷建校先賢的辛勤付出,也追憶自己與學校在日軍南侵時期結下的因緣,並寄託對戰亂離散與故人罹難的深切哀思。他更提及麻坡淪陷後,地方上慘遭屠殺者近二十戶,其中包括“余在職時之本校董事會主席李君天賜洎董事多名,洵慘絕人寰矣。”此墨寶如今仍珍藏於該校館藏。 日軍的爪牙迅速伸展,戰火蔓延,新加坡旋即淪陷。潘受在戰後1940年代的多首詩作中,及時記錄了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1948年,他在新加坡怡和軒與友人追憶郁達夫這位南來的中國文壇巨匠,寫下〈怡和軒與諸友夜坐——追話郁達夫之死〉。郁達夫於1938年12月底應《星洲日報》之聘抵達新加坡,直至日據時期,最終在1945年8月29日日軍戰敗投降之際,於避難地荷屬蘇門答臘離奇失蹤。 1942年2月,潘受原已購得小電船船票,計劃攜家眷自新加坡這座“圍城”逃往臨近的蘇門答臘小島。郁達夫得知後,亦表示希望同行。臨行前一晚,眾人下榻怡和軒,郁達夫攜行裝前來,除衣物外,還帶了一瓶白蘭地、十餘塊牛肉乾及一部《詩韻》,準備在船上吟詩唱和。當晚,他們暢談共飲,別緒未生,反添幾分歡愉。酒酣之際,潘受忽然決定將自己的船票讓予郁達夫與胡愈之,送二人先行離去,自己則另尋他法分途逃亡。 世事難料,郁達夫終客死異鄉。戰亂之際,他化名趙廉卿,滯留印尼,最終遭日本憲兵殺害,屍骨無存。潘受悲痛不已,賦詩悼之:“耿耿三年支萬忍,遲遲一死換千生。” “一死換千生”,確是對郁達夫的至高敬意。 相關文章: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潘受詩人的賣花詞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劉太希詩人雅集雲南園 【專欄.花樣年華】伍燕翎/方修與潘重規的紅樓之爭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