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父子

17小時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6月前
NBA
7月前
NBA
7月前
沒有完美的父母,自然也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能做的,就從自己做起,做一個溫柔平和,善解人意的父母,為我們的孩子開創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 老婦人:笨的,快點! 老婦人:@%#,你給我快點滾過來,推個東西都推這麼慢,你有鬼用?快點啊@%# 年輕女性:沒用的人,我們坐飛機都坐了十多個小時,累死了,他還慢慢,真的是沒腦,推過來啊! 老婦人:oi,死蠢!滾過來啊! 一老一少,應該是倆母女,兩人用流利的英文、高昂的聲調,激烈的表情在午夜時分把機場當成了自己家似的,對某人喊來喊去。 所有人扭過頭去看向那對母女,我心想被辱罵的應該是可憐的女傭吧。 雖自覺這樣看人家很不禮貌,但就好奇發生什麼讓那母女倆暴跳如雷。不看還好,一看哪是什麼女傭?她們厲聲辱罵的,是一個長得斯文瘦瘦的老頭子,我被震驚到了。 倆母女還在罵罵咧咧,老頭子臉上平靜,目不斜視也不說話,就緩緩推著裝滿一車的行李箱,慢慢走向母女倆身處的出租車櫃檯。我一步三回頭,被外子拉著離開,叫我別看…。 我心裡一直在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他們是怎樣的一個夫妻關係我不知道,也不能隨意下斷言,但他們養出會對父親口出惡言的女兒,這點倒是可以讓我們去自省自己的。 我曾在談原生家庭的課題時說過,在原生家庭中經常被打罵的人,自己成為父母之後,會有很高的概率也成為一個打罵型的父母。 這種重複父母打罵行為的大人,其實是潛意識中將小時候積累的負能量進行釋放,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大人為何要將過去的不幸加附在自己孩子身上? 其實,他們有時也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如果大人不能夠充分覺察並努力改變,這種模式就會不自覺的在一代又一代中傳遞,讓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個三角形,每條邊就代表著父親、母親和孩子(家庭鐵三角:父、母、子),在這個三角形中,每條邊都代表著家庭成員間的各種關係,例如:父母、母子和父子。 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母子關係”和“父子關係”。爸爸愛孩子,必定通過愛媽媽來實現,而媽媽愛孩子,也必定通過愛爸爸來實現,這樣才能構成穩定的三角形。 這裡分成三個常見的家庭三角形關係類型: 第一種:夫妻關係親近融洽,給孩子均等的愛(全等三角形) 夫妻之間的感情比親子關係來得更重要。夫妻關係和諧能讓孩子在良好,健康的環境成長。同時夫妻如果可以給予孩子均衡的愛,孩子可學習到男性和女性形象,清楚自己的定位。 第二種:夫妻關係較遠,與孩子關係更近(不對等三角形) 夫妻關係一般,會到孩子那裡尋求愛和安慰。孩子較被溺寵、過度保護和干涉。 第三種: 夫妻關係完全靠孩子維繫(不對等三角形) 夫妻關係距離更大,問題更明顯,孩子甚至成為夫妻的阻礙,且更極端的被寵愛。 我假設(虛擬情境)是機場那段母女連盟指責丈夫/父親的片段,很明顯鐵三角是偏向母子關係,遠離夫妻關係。 母親應是家中主權者,夫妻關係嚴重不平等導致母親傾向女兒討安慰,而女兒則通過母親得到比父親更大的權力。倆人的聯盟坐實了傾倒一方的三角,擁有同樣資格可以指責男方。 在這裡的家庭關係只出現了母子關係,沒有或只有一些的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所以妻子可以在大眾場合、女兒面前辱罵丈夫,賤踏丈夫的尊嚴。而女兒也可以插著腰無尊卑的指責著父親。身為丈夫/父親的男人也全然接受被對待的方式,允許之發生。 我們藉此反省自己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三角形,有不平衡就得調整之。 在夫妻關係裡,我們每個人都各自揹負著各種原生家庭的包袱,顫顫巍巍地往婚姻之路邁進,誰也沒學過如何當對的夫妻,對的父母。 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自然也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能做的,就從自己做起,做一個溫柔平和,善解人意的父母,為我們的孩子開創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 在夫妻、育兒路上,我們共勉之。
7月前
8月前
身為獨子的小e,爸媽是他從小的玩伴。由於居住環境因素,他沒有年齡相仿的朋友,因此他習慣自得其樂(或欺負爸媽為樂)。大約3歲多,他開始有他的幻想朋友(Imaginary Friend)。這些朋友僅存於他的故事裡,說得栩栩如生,有時候還為了這些朋友嘆氣、抱怨。 他為這些朋友各別取名,如法情見、出母不、如何不、楊路營和漢先生。其中,法情見還分成1號、2號、3號……甚是複雜。 “法情見受傷進醫院了,因為他上黑風洞的時候,不小心撞到頭。” “昨天我想去拜祭法情見4號的時候,我一直找不到他的墓,後來才知道去世的是14號,不是4號。” 我聽得一愣一愣的,爸爸倒是很投入,他們甚至會為這些幻想朋友鬧意見。 “不要太相信朋友!”爸爸的風險管理職業病又發作了。 小e眼看爸爸批評他的朋友,當然不服氣,父子倆的戰爭可能是從那裡點燃的。 現實中,其實小e並不熱衷交朋友。記得一次,一個可愛的馬來女孩主動上前來問e:“Boleh kita kawan?”木訥的小e一口就答:“No!”女孩心情受挫,氣呼呼離去。 “你意思意思說ok也沒關係啊!”我勸小e。 “我不想跟她做朋友。”小e理直氣壯。 “是啊,不一定要跟每個人做朋友!”爸爸竟也贊同兒子,是孤僻真父子。 見他們兩父子心意那麼一致,媽媽我也不強求帶兒子結交朋友了。 幼兒園入學後,班上約15人,小e一週內幾乎記下所有同學的名字和拼法。我很雀躍,因為不必去找朋友了。結果,班主任告訴我,小e都不和同學玩,僅纏著老師,頻頻問:“Teacher,what are you doing?”老師被他煩得暈頭轉向。 只有老師聽得懂我的話 “為什麼你不和同學們玩呢?”我問。 “我講的他們聽不懂(興趣不同),他們講的我又聽不懂(有些人說話還未流暢),只有老師聽得懂我的話。”小e無奈地說。 這樣的情況,類似一個老人投訴另一個老人口齒不清、耳背。 交朋友的事就隨緣吧,勉強不會有幸福。我也不希望我在未來會成為老問兒子“你什麼時候要交女朋友?”的媽媽。 近學年末,小e告訴我他交了好朋友,那是一個馬來男孩,名叫尤索夫,為人開朗聰慧,和小e相處融洽,也有共同話題。 次年,他們有幸再同班,感情更勝以往,天天貼在一塊兒。小e的心漸漸開闊,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我曾嚇唬他,要告訴同學他不注重衛生,他緊張地說:“不要啊,等下沒有人和我做朋友了!” 一次,小e缺席早上的課,我在中午才送他回校。甫入班內,同學們驚喜地直喚他的名字,又摸他的手又摸肩。我大感驚訝,有這麼受歡迎? 家長日時,班主任不但跟我提起他和他的好朋友,每天坐在第一排,而尤索夫的母親還詢問小e在哪裡。 在小e的好友名單裡,尤索夫一直名列第一,儘管後來還有C、S、B……我很感謝尤索夫,他讓小e體會到朋友之間的快樂,不再封閉自己。在剛過去的校內運動會上,散場時遇見尤索夫,小e還特意拉了他過來,叫媽媽給他拍張合照。 在老師眼裡,S也是小e的好朋友,但小e告訴我,他並不喜歡S,因為S常做出令小e不舒服的事情。那些事情很細碎,但累積起來也算多,S仍喜歡找小e玩。一天一件事,我們一次次拆解、分析,最終爸爸氣急道:“有些人常找你玩,不是因為他喜歡你,而是他覺得你比較好欺負!” 爸爸的話很赤裸,語氣也重,但句句是實話。幸好小e年幼的心靈撐得住。 小e沒有反駁。他默默“結算”過去S的行為,再與尤索夫相比較,他確定了S是一個怎樣的朋友,下定決心和S保持距離。 選擇朋友,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到老都學不會,免不了在利用、背叛、誣陷中來來回回,勞盡一生。 S還是個無知的孩子,我不應批評他,他不知道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他總要靠自己學會走對的路。 我難免要憂心,明年小e即將上小一,那會是怎樣的挑戰?今日校園已不是我們當年的樣子。我能做的是,在剩下的半年裡,儘量做好防備教育,讓小e避免成為霸凌受害者,也不當霸凌者或幫兇。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