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特教

2月前
相比一般老師,特教老師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教導特殊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學習新知,以便未來能更好地融入社區,營造多元共融與平等的社會環境。 他們為何成為特教老師?對於特殊兒童,身為家長、親友、商家企業、媒體或其他角色的我們能做些什麼?一起透過3位特教老師的經歷和分享,瞭解特殊孩子的需求以及大眾的社會責任。 回想當初,還在私人界工作的陳麗紅,在教補習的時候遇到了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學生。“這男孩很乖很努力認真地學習,和其他學生無異,只是在學習進度方面比同齡孩子慢一些,在教學時需要用很多方法,或把東西分得很細,慢慢引導,才能讓他明白和逐步學習。” 出於想了解當中緣由、掌握更多教學方法,去教導這些在主流班邊緣學習的孩子,陳麗紅在申請大學畢業生師範課程(KPLI)時填寫了特教科。 起初特教之路並不平坦。陳麗紅坦言,以前的自己是個完美主義的人,認為只要努力,沒什麼做不到。但是遇到這群特殊孩子後,讓她瞭解,什麼叫尊重人的本質。“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按照自己心意去做成的,更重要的是,陪著孩子一起走。” 在陳麗紅還是新手特教老師時,曾有一名叫拉曼的特殊學生,雙腳做過手術沒法站直,走起路來像半跪一樣。在參加運動會100米項目之前,那時陳麗紅告訴他:“拉曼,如果你不能跑,OK的。”那孩子說:“不,老師,我是可以的。你讓我試。”哨子吹起後,這名孩子雖然落在後頭,但是堅持跑完100米。 還沒試過怎知他不行? 看著這孩子用艱鉅的步伐跑完比賽而沒一點埋怨的態度,頃刻改變了陳麗紅:“一個人的能力在於,你對於他有多少的期待。而我的期待差一點就抹殺了他的能力。其實,你只要在他能做的事情上面,多加一些,他就是學習到。” 說起這十幾年前的往事,陳麗紅仍非常感慨,由衷謝謝這群特殊孩子。“是他們讓我看到,自己應該怎麼‘教學’而不是怎麼‘教’,教中學,我覺得這個關係很重要。” 加強自我學習,提供最有效協助 轉眼踏入特教領域已17年的陳麗紅,目前在雪州巴生直落牙弄國中(SMK Telok Gadong)執教。該校是一所設有特殊教育班(PPKI)的中學,除了主流班級,該校共有15個特教班和大約116名特殊學生。 在我國,大部分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都會到綜合學校的特殊教育班(PPKI)學習,往往在一個班級裡,會有過動兒、自閉兒、唐氏兒等,每個特殊孩子都不一樣,雖然屬於小班制,但特教老師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除了觀察和理解學生的程度,準備的教材也必須多樣化。 陳麗紅說,雖然教同樣的東西,但特教老師可能會有好幾種教學工具或不同程度的教學要求,例如這位學生可以要求他寫多點,那兩位學生只需抄兩句或做兩題,另一位可能只做搭配題。“按照學生的能力餵養他們,慢慢地引導他們學習更深的程度。” 雖說特教班的教學媒介語是國語,但為了讓孩子溝通、讓對方明白,特教老師會採用很多方式,利用孩子懂得的語言例如華語和印度語,或是圖像、動作表情等,讓教學更奏效。 學懂動作獲大讚鼓舞 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往往要比別人花很多倍的時間才能獲得一丁點的學習成效。例如成功綁好自己的鞋帶,或者拿起筆畫一條直線,這種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學障孩子來說都是很大的進步。每次看見學生克服困難或完成一個小動作,特教老師都會大聲稱讚“你太棒了”,好讓孩子感受到掌握新技能所帶來的成就感。 陳麗紅興奮說道:“運動會的時候,喊到最雀躍的就是特教老師!因為孩子會看著你,老師誇張的表情,其實是幫助到他們學習的一個動力。” 作為特殊孩子的陪伴者,她認為特教老師要有前瞻,不是看孩子眼前需要什麼,而要看到孩子在未來的需求和他將來會面對的世界。在這陪伴過程中,教師要思考如何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己和建立能力,尤其是獨立生活的能力。 “每個特殊孩子都不一樣,老師要怎麼靠自己積累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去發掘孩子的需求並幫助他們,這是教育者最大的挑戰。”需要老師長期不斷的觀察、學習和調整,最有效地幫助學生。 當然,成就特殊兒童不是校方單方面去做到的,首先老師要跟孩子有共同方向,還有家長的配合,以及社區的同理和接納。 她建議,家長多瞭解孩子在校所學的技能,讓這些技能也能運用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例如烘焙,倘若家裡也有烘焙工具,家長不妨讓孩子在家複習和鞏固烘焙技能,把做出來的麵包分享給家人朋友,銜接學校所學技能,並且利用該技能和他人建立關係,幫助孩子更好地踏入社交圈子。 陳麗紅:每個人多做一點點,讓孩子變得更好 在疫情暴發之前,陳麗紅和幾位老師就帶著特殊學生走進社區,學習如何點餐和結賬付費、選購衣服等。 由於很多特殊兒從沒親自挑選過衣服,也不懂自己的衣服尺碼,出發前陳麗紅都會和商店負責人協調溝通,由員工從旁協助和教導挑選技巧。 “服裝店店員很耐心地跟孩子解釋什麼是S、M、L,以及如何量身體尺寸,結束後,大家也很開心地和孩子們揮手道別。我覺得那是很美的畫面,這使孩子知道,在社區裡面是有人跟他們同在的,也願意接納他們。” 這也包括特殊學生在嘛嘛店用餐的經歷,雖然當時人潮挺多,但老闆樂意等待,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告訴他點了什麼食物,點算一張張紙幣和付錢。她強調,“所謂的幫忙,並不一定要出很多錢,陪伴也是一種幫忙。”每個人都能多做一點點,去讓孩子變得更好。 成就特殊孩子,除了靠家長和老師,也需要社區和企業的配合。她表示,帶著特殊學生走進社區學習的成效是雙向的,孩子既能認識和融入社區,社會人士也對特殊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特教老師就在做這樣的“橋樑”工作。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能,只是少了機會和理解他們的人,如果我們的社區能夠理解、接納和願意陪伴,我想,越來越多特殊孩子能夠自如地在社區獨立生活,是指日可待的。” 訪談尾聲,陳麗紅指出,一場瘟疫下來,特殊學生改為居家學習期,從積極面來看,特教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多了,家長成為老師的最佳戰友,有的更從戰友變成朋友。然而,從消極面來看,這大部分的特殊學生原本就來自B40家庭,嚴峻的疫情讓家長面對失業窘境,只能靠微薪過活,種種困境之下,有好幾位特殊學生因為家庭狀況關係而退學。 “這群孩子真的需要太多人的知道。”她感慨說道,整個疫情下來,讓原本生活拮据的特殊兒家庭面對更艱難的狀況,如果社區能夠啟動關愛行動,支援特殊孩子的家長,哪怕是傾聽和陪伴,都能給特殊兒家庭帶來力量,協助撐過難關。 延伸閱讀: 【特教老師/02】孩子你慢慢來!耐心教導與外界聯繫 【特教老師/03】特殊學生根據不同需求報讀課程   更多文章: 【老虎保育01】野生動物救援中心:養虎為救 【老虎保育02】NWRC僅拯救不馴化 【老虎保育03】動物園裡圈養的幸與哀愁 【相關短片】國家動物園的馬來亞虎 引領殘障生活出精彩,陳錦輝為特殊教育努力獲國際認可 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汪欣儀好學愛研究:不行醫也能有成就感 【向善而生獎01】Native協助上網賣榴槤,原住民疫中逆襲 【向善而生獎02】Mitti Café與殘疾員工不離不棄,迅速轉型共渡難關  
3年前
很多人常常把聽障人士與啞巴劃上等號,忽略了聽障者可以說話的能力,以及個人優點,對聽障人士的工作能力有所懷疑,導致聽障者較難融入社會。其實,只要有助聽器輔助,經過適當的教導和訓練,聽障者一樣可以和他人說話交流,能力和成就決不輸給主流學生。 作為聽障學生的老師,黃瑞源經常會訓練聽障學生的口語能力,除了國語、科學、美術、道德,也給學生上音樂課,致力讓聽障學生走出無聲的世界。 黃瑞源:讓聽障學生走出無聲世界 本地大部分主流學校所提供的PPKI課程,以學障學生佔大多數,僅有少數的主流學校會提供特教班給聽障學生,黃瑞源執教的學校就是其一。雖然在特教班內學習,聽障學生的課程跟主流學生是一樣的。 他指出,聽障學生的智力與主流學生無異,但由於聽力受損,導致學生無法像一般學生那樣接受聲音訊息,影響發音和表達。 聽障學生一般會使用的輔助器有3種:助聽器(耳機)、人工耳蝸和FM系統(無線調頻系統)。助聽器主要是安裝給還有聽覺的學生,人工耳蝸是安裝給全聾的學生。當學生在安裝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並恢復一定的聽力後,倘若聽障學生學習能力佳,成績優秀,一樣可以進大學深造。 他指出,十多二十年前,許多聽障學生都沒有安裝助聽器,在此情況下,學生完全依靠手語,幾乎不會說話,非常可惜。因此他在教導學生時,會非常注重學生開口說話和發音能力。 不過,由於助聽設備價格不菲,不是所有聽障學生都有助聽設備。在沒有助聽器的情況下,聽障學生唯一的溝通方法就是用手語,因此在特殊學校學習的聽障學生,都會有專門學習手語的一堂課,即BIK(Bahasa Isyarat dan Komunikasi),讓學生兼備口語和手語技能。 讀唇語3步驟學懂發音 教導聽障學生,課室的光線一定要充足,好讓學生可以注意到老師說話時的唇形及臉部表情,捉到老師要傳達的信息。 比如老師在教“baca”這個單詞,第一步,學生會依造老師的唇形,把“baca”念出來;第二步,學生一邊看單詞,一邊透過助聽器來聽老師念出“baca”的字音,第三步,學生在不看老師唇形的情況下,把“baca”念出來,逐步學習發音。 儘管佩戴助聽設備能幫助聽力,但終究是輔助器,沒法讓聽障學生擁有像健聽者那樣的聽覺,還是會有聽不清楚的問題。 黃瑞源舉例,比如“S”“H”“X”等字母發音,聽障學生一般比較難掌握和發音準確,反之“A”“B”等字母發音就容易得多,作為特教老師,除了教課以外,還要懂得教導學生髮音技巧。 聽障學生如何上音樂課?他坦言,聽障學生確實很難把歌曲唱出來,不過他們可以感受音樂的律動,玩樂器,學習歌詞裡的手語,或一邊聽歌一邊寫下歌詞。 疫境下教學,黃瑞源都會帶著會露出嘴唇的半透明口罩,好讓學生能看到老師的唇形和表情,方便讀語。 聽障者,開口說話有多重要? 長期接觸聽障學生,他發現,有的聽障學生在習慣以手語溝通後,即使本身已安裝有助聽器,往往不再開口講話。 長期用手語而不開口說話有哪些壞處?他分析,求學時期,聽障學生尚且可以在校內跟朋友用手語溝通,一旦踏出社會,就會面臨許多問題,由於社會大部分人不懂得手語,難以溝通,不但就職方面遇到挑戰,朋友圈子也較為侷限。 對於有佩戴耳機和口條相當清晰的聽障學生,黃瑞源都會鼓勵他們到主流學校與普通學生一起學習,以便有更多聽說的機會和學習環境。   楊國順:讓視障孩子學習獨立 來自檳城的楊國順是一名特教老師,也是一位視障者。 當年踏入中學後,他的視力問題越加嚴重,導致日常生活與學習受影響而被迫停學,後來,他到檳城聖尼古拉盲人之家,學習點字和日常生活技能,不到一年,他繼續回到主流學校,參與該校的融合教育課程(PPI),跟普通學生一起上課和參與課外活動,一同報考PMR、SPM和STPM。 在主流學校上課的視障學生會有資源老師(Resource Teacher)協助。他解釋:“當我們用點字方式完成了功課,老師就會把點字轉成一般文字,交給科目老師,同樣的,當科目老師佈置功課後,會交給資源老師轉換成點字,才交給我們。假設有的學習單元會運用很多圖像,資源老師也會用課後補習的方式來幫助我們。” 他不諱言,視障學生跟一般學生一起上課,多少都會遇到障礙,雖有老師協助,但很多時候都會直接請身旁朋友幫忙。“所以說,視障學生要有能力去跟我們的朋友溝通,讓他們瞭解怎樣跟我們解釋,這很重要。” 同樣是學習主流課程,視障學生在特殊學校和主流學校學習有哪些差別?對此楊國順分享個人的看法,跟普通學生一起上課的視障學生,在未來更容易融入社會,這是因為視障學生在求學時就已和一般人接觸,遇到問題時會嘗試自行解決,更為獨立。 “好比老師在班上佈置功課,視障學生也許會叫朋友念給他聽。反之,如果在特殊學校,對於完全失明的視障學生,老師都會準備點字功課,學生也無需向其他同學求助。” 在楊國順看來,視障學生到主流學校參與PPI課程,其實能達到雙贏互惠的效果。 “很多盲人都會覺得社會不瞭解他們,其實這是雙向的,唯有讓一般人有機會接觸視障者,才能更好地瞭解。如果主流學生在校時就已習慣跟視障同學接觸和相處,未來踏入社會後,也會更加了解盲人的能力和需求。” 大學畢業後,楊國順在主流學校教書6年後,轉到吉隆坡文良港特殊教育中學(SMKPK Setapak),成為特教老師。 該校約有106名視障學生,除了中一至中五班級學習主流課程,該校還設有多重障礙班級(Kelas Upaya Pelbagai, KUP),提供給有多重障礙的學生,例如有視障問題的唐氏兒,根據獨立的課程綱要,學習簡單的語文數學科及生活技能。 新生入學時,校方會給學生安排測驗,無法跟上主流課程的學生,會安排到多重障礙班級上課,若學習一段時間後有所改善,則會安排轉入中一,因此同一個班級裡面,會有不同年齡層的特殊學生。 他指出,視障學生的課程跟普通學生一樣,學習進度不相伯仲,只是在數學科方面,牽涉到圖表、算草等單元的學習會慢一些,需要更長時間來教導他們。 教學時,教師會依據學生的視力程度和需求給予不同版本的教材。譬如對於弱視學生,教師影印的紙張和文字一般都比較大,對於全盲學生,在分發筆記或佈置作業時則需用到點字。因此作為視障老師,必須要掌握點字、瞭解視障學生所使用的工具器材等。 分享個人經驗 作為過來人,在教課時,楊國順都會分享自己過往的學習經驗,聆聽學生所擔心的事,分享解決問題和克服焦慮的方法,希望學生未來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獨立生活,發揮自己所能。 他發現,如今很多父母都很寵愛孩子,很多事情都會直接替孩子處理,造成孩子依賴的個性,導致長大後沒法掌握好某些生活技能,難以獨立生活。 “有的學生步入社會了,在十五碑從事按摩工作,卻連風扇也不會抹,沒法好好打理自己的房間。”對此他勸請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嘗試,“不是幫他把事情做好,而是教他怎麼做。”讓視障者或身障者學習自立,才是教育的真諦。 【結語】 站在特教的最前線,特教老師不僅在教學上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和引導,協助特殊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在殘疾人士和健全人士之間扮演橋樑角色,提高大眾對特殊學生的認知,喚起社會各個階層同理和接納特殊孩子,以便特殊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獨立生活。   延伸閱讀: 【特教老師/01】特別的愛給特殊孩子 【特教老師/03】特殊學生根據不同需求報讀課程   更多文章: 【老虎保育01】野生動物救援中心:養虎為救 【老虎保育02】NWRC僅拯救不馴化 【老虎保育03】動物園裡圈養的幸與哀愁 【相關短片】國家動物園的馬來亞虎 引領殘障生活出精彩,陳錦輝為特殊教育努力獲國際認可 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汪欣儀好學愛研究:不行醫也能有成就感 【向善而生獎01】Native協助上網賣榴槤,原住民疫中逆襲 【向善而生獎02】Mitti Café與殘疾員工不離不棄,迅速轉型共渡難關
3年前
在馬來西亞,公立特殊教育體系裡設有多種不同的課程,給予不同需求的特殊學生報讀。 1. 特殊學校 (Sekolah Pendidikan Khas,SPK) 分為特殊小學(SKPK)和特殊中學(SMPK),特殊學生會在獨立的校園內學習,以視障和聽障學生佔大多數,學習主流學生的課程。 2. 主流學校 a. 融合教育(Program Pendidikan Inklusif,PPI) i.全融合(Inklusif Penuh):特殊學生全程在主流學校跟主流學生同班上課,學習主流學生的課程,由資源老師(Resource Teacher)協助。 ii.半融合(Inklusif Separa):特殊學生會有部分時間在主流班級上課,部分時間則根據PPKI課程綱要,在特教班上課。 b. 特殊教育融合班(Program Pendidikan Khas Integrasi,PPKI) 設立在主流學校內,特殊學生會和主流學生同一校園,並在獨立的課室內,根據PPKI課程綱要去學習,大部分為學障學生,聽障和視障學生佔少數。 3. 特殊教育技職中學 (Sekolah Menengah Pendidikan Khas Vokasional,SMPKV) 校內學生會根據基礎技職教育課程(PAV),學習烹飪、縫製、飼養動物等,提高學生的就職機會。 *有嚴重的肢體殘疾、綜合性障礙或沒有自理能力、無法在特殊學校上課的兒童或成人,可申請到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的社區康復中心(PDK),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延伸閱讀: 【特教老師/01】特別的愛給特殊孩子 【特教老師/02】孩子你慢慢來!耐心教導與外界聯繫   更多文章: 【老虎保育01】野生動物救援中心:養虎為救 【老虎保育02】NWRC僅拯救不馴化 【老虎保育03】動物園裡圈養的幸與哀愁 【相關短片】國家動物園的馬來亞虎 引領殘障生活出精彩,陳錦輝為特殊教育努力獲國際認可 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汪欣儀好學愛研究:不行醫也能有成就感 【向善而生獎01】Native協助上網賣榴槤,原住民疫中逆襲 【向善而生獎02】Mitti Café與殘疾員工不離不棄,迅速轉型共渡難關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