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独中

3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波德申9日讯)“创校110,齐心向前行!” 波德申中华中学和小学配合庆祝创校110周年校庆,今天盛大举办千人火炬行游行活动,成功吸引2000人齐心护华教,留下完美足迹! 波小董事长刘国利和波中董事长莫泰波分别为火炬行活动主持开幕和闭幕,他们感谢两校的校友及家长挺身参与这场大型庆典。 值得一提是,大会也特别邀请刚中选为新古毛州议员的波中校友彭小桃,回来母校颁奖。 莫泰波指出,火炬行是代表民族对教育的传承,该校感谢家长们和爱华教人士愿意接力传承。 他强调,波小与波中110年的沧桑变迁史是民族华教的传承与发展,先贤们的坚韧与智慧,用心血付出和奉献延续华教生命,见证一代代师生辛勤耕耘的岁月。 他欣喜宣布,明年迎来创校111周年的盛大庆典,波中的新宿舍教学大楼也将正式启用,这标志波中的历史迈向新里程碑,学校推展的跨阅教学和7个习惯软实力培植,大大地提升波中学生的个人竞争力,栽培更有实力和价值的年轻人,一同爱护华教。 至于刘国利则说,今天火炬行一共超过2000人参加,两校师生及家长都参与游行,大家都很兴奋和活跃,一大早精神饱满,齐心向前行,这些热情燃烧在场每一颗爱护民族教育的心,唤醒了薪火相传的灵魂。 他说,华校是由所有关心和热爱华教的人士一起撑起,波小波中两校董家教师生、不同年代的校友老师、关心华教发展的家长及热心人士,在迎接创校110年的大日子,共同护送民族文化的火炬,重蹈先贤的足迹,用坚毅的步伐和豪情壮志,再写历史的光辉。 他回首波小创校的历程,那是每代人共写的篇章,波小创办到波中的延伸,是先贤于在1914年在波德申拉玛路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并扎根后开枝、再经历迁校海滨路旧街场,从日战到光复,最终落户在现址及创办中学。 他说,这当中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让两所学校培养各行各业精英,造就国家人才资源。 配合波德申中华中小学110年生日,火炬行游行大队先在波小草场集合,全场做早操热身后,进行开幕点燃火炬仪式,游行队伍与两校领导人一同出发护送火炬,途径波德申市区邱克遗街、拉惹阿曼沙路、拉玛路、绕过印度庙及德教会,最后抵达终站波中长国礼堂。 大会邀请曾经在两校茁壮发展过程中,贡献心力的荣休董事长、校长、老师、家协及校友会主席,以及第一代与第二代老校友来做历史见证,一同上台点燃火炬。 闭幕仪式在波中礼堂举行,波中二十四节令鼓队呈现演出,波中合唱团呈献“启航”和全场大合唱“把根留住”,让每一个人心情澎湃和留下深刻印象。 出席的嘉宾包括波中校友丹斯里黄思华、波小前董事长陈中兴、波中前董事长姚再文、前波德申中华校友会主席李玉豹、苏金记、波小前家教协会主席符明治、石添义及余清虎等。 50至60年代校友及老师代表有姚惟胜、陈文生、江秀花、石金土,荣休校长郑亚九、邱宜强、卓正德、石源浩、越洁婷、波中第一代校友代表李靠及梁亚礼等。 现任董事及学校领导人包括波中署理董事长卓鸿春、董事拿督黄锦扬、波德申中华校友会主席林玉清、波中校长张永庆、波小校长石美兰,家教协会主席张伟锋等人。
3星期前
南方大学学院举办的“南方文学之旅”,从2015年开始,集合马新两地诗人、作家,采用四种语文(华文为主),以诗文朗诵、影像作品以及弹唱等形式,走进马来西亚中学,在年轻学子中播下文学的种子;也走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艺术之家小剧场等文化场所。今年5月我有幸加入,到了雪兰莪州的5所国民型华文中学:适耕庄育群、巴生光华和中华、八打灵公教、加影育华。至此,南方文学之旅一共走了25站。 南方文学之旅的领头人是王润华教授,他和夫人淡莹,都是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他俩用文化奖奖金赞助这一文学盛事。一路上,通元、勓温、振弘等人忙前忙后,协调整个行程,工作无微不至,令人温暖。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马来西亚的独中,学生的华文才好。这次,我们到了上述5所国民型华文中学(简称“华中”),才发觉“华中”学生的华文水准,同样很高。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令人动容,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5场朗诵,每一场都有学生加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朗诵之精彩,个个可以拿冠军。适耕庄育群国民型华文中学,一位瘦小的男生朗诵了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这位诺奖得主是我最喜爱的诗人之一,本以为她的诗充满哲理,非常深奥,并不适合朗诵,却没想到这首〈种种可能〉,即“我偏爱电影/我偏爱猫/我偏爱瓦尔塔河沿岸的橡树”,几十个“我偏爱”一气呵成,太适合朗诵了。因此也改变了我对辛波斯卡诗歌的看法,像辛波斯卡这样的大师真是无所不能。 王润华的〈皮影戏〉(华语、英语、马来语3种语文朗诵)、淡莹的〈楚霸王〉〈心愿〉是每场朗诵的招牌节目。许文荣朗诵〈芝加哥的雪〉,给热带南洋带来一阵清凉。来去匆匆的小曼也赶到巴生的光华中学,朗诵了刀光剑影的〈冷奴〉,也是同一场,作家陈蝶朗诵了〈侠疯〉,两首武侠诗,相互交手。 遗憾当年不知道凯里尔 在加影的育华中学,王修捷弹唱了他创作的歌曲〈苏丹街〉,词曲皆好,是一首可以传世的作品。诗人邢诒旺吟唱了两首印尼诗人凯里尔·安哇尔(Chairil Anwar,1922—1949)的作品〈我〉和〈木麻黄摇摇〉,两首诗都是邢诒旺自己翻译的,并谱曲。感谢诒旺的吟唱,让我认识了这位27岁病逝的天才诗人。他对自然、生命、死亡有着十分敏感和敏锐的体会,〈木麻黄摇摇〉一首,诗人见窗外落叶飘零,兴起感叹:“生活只是延迟着失败/日益远离同窗的情谊/也知有些仍然未表白/直到末了的我们放弃。”凯里尔·安哇尔1922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棉兰,直到十七八岁辍学。后居住在雅加达。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在雅加达。十多年前我去过苏门答腊的棉兰,遗憾当时不知道凯里尔·安哇尔,否则应该会去寻觅他的少年踪迹。看来我对东南亚文学还是了解太少了,时时会跳出一个我没听说过的、令人赞叹的天才,譬如这位凯里尔·安哇尔。 王润华教授说,南方大学学院广开大门,对外招生,尤其欢迎中国学生前来留学。目前南方大学学院就有一些来自中国广东、河南、山西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也参加了这次文学之旅。来自山西的武文超研究贾樟柯的电影,大家叫他文超,我一语双关称他“小武”,小武不愧是研究电影的,他朗诵了导演毕赣的诗作〈路边野餐〉(这也是毕赣电影的名字)。 除了走进5所华中,我们还参观了马来亚大学和新纪元大学学院。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王润华教授和诗人淡莹捐赠著作予马大马华文学研究中心,马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院长拿督黄子坚教授郑重承诺,将所获书籍珍藏于马华文学研究中心,集中一处,以保持其完整性。 南方大学学院领导非常重视这个活动,校长蔡润煌、副校长梁龙光轮流随行指导,跟着团队走完5场。
3星期前
4星期前
华社为华教筹款,数十年来已蔚为风气,几乎每一位华校生都曾为母校筹募建校基金,本就是习以为常之事。 然而,近来一张“加油榜”的照片,在网上掀起一片热烈讨论,让这个课题重新引人思考,究竟学生为校募款是不是大义?募款会对学生带来正面的行为教育启蒙,或是学生已属不务学习之正业? 6位青年特约三三分立,你选择站在哪一边? 认为应该的说 【正方01 林僡譞】 作为华校生,我在求学过程中确实经历过很多次的筹款活动,有向学生征收福利基金的,有给学生发筹款簿让学生向家人朋友募款的,也有举办义卖会向大众募款的。 无可否认,华校的运作与发展所需经费,都需要校方自行筹募,在这情况下,要求学生协助筹款也是必然的。因此,我个人并不反对要求学生对外筹款,唯筹款应是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毕竟现代的华校都是当年先贤为维护后代学习华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而打拼下来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需经费确实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当然,让学生参与筹款,回馈学校的栽培是好事。校方能鼓励学生参与筹款,让学弟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但若以强制手段要求学生筹款,甚至威胁不参与的学生则有失妥当,也与先辈的创校理念背道而驰。 附和者丝丝宝宝:应该筹款,可是不能强制,只能尽量鼓励,毕竟我们都知道华小真的不容易,上面下来的款项给电费都不够,何况是建楼? 【正方02 黄梦诗】 为校募款的初衷很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华裔子弟了解筹款办教育的不容易,而不会认为华文教育稳稳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前提是,筹款的方式及管道,必须是正确的,并获得家长及学生的认可。 建议董家教三机构与学生家长,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共同筹办义卖会或筹款活动。除了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寻找热门购物商场赞助场地举办市集筹款,人潮多,效益自然高。 为校筹款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及良好理财观念,视野及能力得到开拓之余,学生安全也获得保障。至于过于功利主义的筹款排行榜能免则免,量力而为,避免好大喜功。 【正方03 王修捷】 当初政府忽然积极介入华教事务,华中有两个选择:进入政府教育制度(如槟城名校锺灵)或离开政府系统(如柔佛名校宽柔)。 无论怎么选择,两种校制都发展得很好。但后者脱离政府制度,意味着失去经济援助。灯油火蜡都是钱。据我所知,一些中小型独中营运相当辛苦。 坦白说。若不筹款,又无拨款,可有替代方案? 即使是国中生,当年我们办活动时也需自己筹款。窃以为,要检讨的应该是筹款这件事在校董、老师及学生之间是如何达成共识?怎样执行?这才是重点所在。 认为不应该的说 【反方01 董百勤】 社会教育的首要纲领是树立公平的道德意识观,如果说上街筹款是自愿活动,那不上街对上街的人而言是不是不公平? 持正方的大众觉得让孩子上街募款是社会教育的一种,让孩子面对真实世界。在募款过程中受到白眼拒绝等,很快让他们成长,这番说话我个人看来只是狡辩说辞。要温室小花成长,不一定要把他们丢出去太阳底下曝晒的。华教先贤已经为我们牺牲得不够多吗?他们牺牲是为了让后人能够好好学习,他们从来没有推孩子上街筹款啊! 跨出心理障碍,去开口请路人募捐的那一步,不是人人都能跨过去的。我们大人能够负责的事情,没必要让孩子来买单。 附和者李多多:不断的扩建真的最理想吗?发展的前提,必须有充分的资源条件。近年来面对各种师资短缺、学生过载的情况,一个班上五十几位学生,很多坐到后面位子的学生,相对在上课的集中力还是有差别。老师只有一位,批改作业或教学都相对吃力。华教在意自己的发展,却罔顾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很重要的角色。 【反方02 成安然】 城市区独中建立的设施非必要,而乡间独中却艰辛生存,需要远到他乡去筹款,形成很大对比。乡间独中筹款无法走得长远。 筹款也会让尚未建立完整道德观的学生,误有放下尊严就能不劳而获的假象。虽能让学生有生活体验,但这体验缺乏道德支撑。 义卖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成本,难以长期经营。以工或艺换酬方式养校,或让学生学习跨界合作,同样能让学生体验社会,但是相比之下,让学生更有尊严。 引起争议的是筹款设定了关键绩效指标(KPI)。只有转换成以工或艺换酬的时候,KPI的意义变得不一样,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力量和体验社会的压力。 附和者Emily Left:真的,我宁愿小孩课余去打工,学习真正自由经济体系下的供需,而不是乞讨着替那些愚蠢的提案书给企业要赞助,而回报只是“全班帮你按赞分享你公司TikTok account”。真相是企业给钱也只是情勒,而小孩长大后也会以为不劳而获是理所当然的。 【反方03 马俊泓】 假设今天国家陷入经济萧条,政府设立一个救国基金,呼吁所有国民捐钱救国,并且将未捐钱者的名单公开示众,我们会支持政府这样的举动吗?我反对,因此我也反对学校让学生募款。 学生没有道德义务做这件事,如果因为我读华校,就应该为华校筹款,没有筹款或者筹款不足就可能被嘲笑乃至谴责,那这就是道德绑架。 若以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自主参与筹款,那我认同。前提是,学生有权知道筹得的款项用于何处,并且参与校园公共事务,譬如组织学生会。 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这点,因此我反对学生为学校筹款。 附和者彭国量:学校穷要学生筹款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财报不公开。若是真的穷,校方应该每年把财报上传到官网,让社会看见学校经济拮据的状况。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校方少了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建基是“需要”的。很多大型独中的硬体设备都比很多学校好了,搞不好还能与一些大专媲美。 本版辩论会延伸到《〈星洲动力青年〉 +〈全民读书会〉+ 〈全民写作〉》社团FB,欢迎读者扫描、浏览、发表意见。   相关报导: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冲突事件引发的饥饿危机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好书找好工……这一套还管用吗?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结婚生子真可怕?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筹款募捐在如今的华社可谓是非常普遍的活动,到处能看到各社团、学校、庙宇和慈善团体等进行筹款,几乎常年都在进行。每项筹款活动的动机,是非常值得政府及各界人士关注的。 除了各组织的筹款活动,也有许多自称“非营利”机构或团体以弱势群体的照片或案例到处募款,包括在社交平台或街道上,这些是否符合程序或是否涉及欺骗? 由于捐款团体越来越多,政府应该加紧调查所有募捐的团体及其性质,以免越来越猖狂,最终形成社会问题。 政府虽然鼓励人民捐款做慈善,甚至还提供税务回扣,但大家别盲目捐款,因为不是每项捐款都可以扣税;若以扣税为前提,就该先到税收局网页上检查所捐的机构是否符合扣税资格。 不久前,某独中为了筹建新楼发起筹款运动,学生外出筹款的身影引起大众心疼。 中学时期,我也曾身穿校服到外筹款,当时大家都是自愿晒着太阳上街,或驱车到外地募款,我们还制作手花送给捐款者;当时,为的就是我们班榜上有名,而希望学校办得更好,建设更多设施惠及莘莘学子。 很多人问独中办教育很辛苦吗?学校不是有征收学费吗?许多父母已经捐款,甚至有很多商家在背后支持,为什么还需要学生出来募款? 我想,个中原因只有董事们知道,而每件事情总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不过,“学生上街募款”的背后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包括调皮的学生瞒着父母,与朋友外出逛街,“顺便”借助学校的名义自行筹款。 学校缺乏资金,理应董事部要负责寻找赞助商,让学生在校专心求取知识及培养良好品德,这才有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贡献社会。 但是,很多知识、技能及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是经验的累计,在籍学生到外募款或许能提早在求学生涯中,就体会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当中包括慷慨解囊、善解人意的人,也可能会被无理谩骂。 总而言之,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协助募款,惟动机必须明确,同时应该有适当的奖励方式或表扬来肯定学生的努力,而不是以学生筹得的款项来进行比较,就如某独中设立“募款排行榜”,然后宣称是以此举来为学生的募款行动“加油”。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