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现代诗

人们普遍都会觉得,写得很好的一首诗,在朗诵时会失去很多精粹部分,但是,这个既定印象其实建立在不成熟的、主观性的看法上。林健文认为,讲这种话的人,或许自己也不了解朗诵里的机制(比如语音、语调、诗意)。可能对一般听众而言,语音仅仅只是表达诗歌的一部分,但健文认为,它其实像唱歌一样,借着朗诵会达到某种意境。他举例:所谓的音色,指的不只是词曲的好,更多是说唱歌的功力,如陈奕迅对歌曲的诠释,可以依靠音色将词曲带到新的境界。从这个点延伸开来,他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要做一些事?比如,去写一些没这么难表达,但依然拥有现代诗元素的诗歌,让音色/语音达到诗歌的高度? 作为一个诗人,林健文怎么看待国内近年朗诵活动?朗诵者是否有符合诗人期待?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切入点都不尽相同。他之前比较希望看到台上朗诵的学生先认真去认识一首诗,才开始进行朗诵。林健文时常在各种场合提及这个问题,希望得到回响。然而,几年前他发现,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核心概念即使是呼吁了以后还是一样反复发生。因此,林健文决定开始去身体力行去改变它。 对于大部分只专注创作的马华诗人而言,可能并不熟悉朗诵这一块,而热衷于朗诵活动的老师们,虽是心向往之,但可能没达到写好一首现代诗的高度。即使坊间作品相当多,即使大家也会开始去模仿、学习参考,并纳入种种不同的朗诵元素,但林健文认为现在依然还是一个过渡期,需要四五年才能大致达成下一个目标。 当笔者问及目前诗歌朗诵所抵达的水平,他认为,目前已能看到老师们开始不抗拒使用现代诗。林健文认为过去登台作品里充斥“可爱”的诗、口语化的诗,有些甚至是散文。此外,中学生选用的诗也有局限性,一般不会选择台湾或马来西亚的诗,而是停留在早期中国诗坛作品。换言之,朦胧诗之类的诗作并不盛行于朗诵界,某个阶段里,大家还是倾向于选择比较容易明白的、写实派的诗,如杨牧、郑愁予、余光中等诗人作品。 诗人的朗诵标准 以诗人的身分担任评审时,其朗诵标准又是如何?他透露,在评审时会单纯注重自己要评的项目(比如诗意),并会在意选手选出来的文本是不是自己能驾驭的,能否做得到想要做的东西。他不会以一个笼统的大原则去评断,仅以现场选手表达出来的水准为准则。 过去的十多年,他不断在鼓励参赛者选用现代诗及马华诗,毕竟特意选一些有隔阂感的作品并不合适。他举例:小孩唱情歌,可能无法感同身受。虽然小孩本身可以靠技巧弥补这些空白,但当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时,当大家语音语调都很好,比赛性质就要回到原本的问题:这一首诗,换了一个身分,你是否还可以理解这一首诗,或者,诗是否和朗诵者身分契合?以诗人而言,创作可以随性,但以朗诵者而言,则需要思考,他们是否可以明白或驾驭这首诗歌。 健文此时以常胜军刘巧晴为例。巧晴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诗歌,据她回忆,因为7岁时的表演属于群诵,巧晴会选择朗诵周锦聪老师的诗歌;到了高年级读诵,她开始朗诵一些没那么童真,而是比较成人一点的诗。她认为可爱的诗有童趣,也适合低年段,大人的伤悲则涉及很深的内心感受,那是另一种层次的挑战。疫情前她还参与低年段群诵,到了独诵时,巧晴认为要看性格。开朗的人适合朗诵活泼开朗的诗,沉默者适合朗诵描述内心的诗歌。 “诗歌上台,诗意下台”? 健文曾在星洲日报的专栏写过关于“诗歌上台,诗意下台”的争论。他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这句话意味着作者、朗诵者双方都有责任,而非简单认为诗歌一旦上台朗诵便会失去诗意。一般朗诵者只求把诗的意象表达,而没有很准确把它另一方面深层的本质表达出来。“我们写诗很多时候会借用意象来让读者看到我们想要表达的,现代文学的主要方法透过修辞和意象来让你看到诗人到底说什么,但朗诵时会面对一个问题:听众是否能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到底能不能抓到作者诗意?” 然而健文觉得为读者降低诗歌的复杂度,并没有降低诗的地位。他以爱尔兰吟游诗人为例:吟游诗人既然可以把诗唱成歌,形式上已经很接近一种表演与诗意融合的方式。他认为,在朗诗时,语调上也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而透过别的方式,比如语言、场景、物件,也可以找到一个方式让它更加适合朗诵,而不降低诗意。他目前正在找平衡点。这两年也偶得满意作品,如〈Air〉。“诗本身会感动我,而我从朗诵者巧晴的声音才知道它可以到达的地方。” 然而,巧晴州赛时朗诵的〈Air〉,健文是为了土崩罹难者而写。巧晴看到这篇诗作时,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土崩事件发生在雪州,当时她朋友在露营区,发生土崩事件后便永远见不到面。为土崩案件的罹难者朗诗,她有感而发。“我没有用太多高低音,用最本质的东西——声音去呈现,把故事最重要的地方传达出来。” 以场景营造氛围 健文透露,自己以场景成功营造氛围:他以“雨水分开城市和城市、雨水分开山和山的那一天、雨水分开山和城市的那一天”,三个场景来推进诗句。他创作的时候有刻意地用雨水制造情景,而巧晴没有刻意渲染,却可以把场景还原,让人触动于这件事情,想起这个事件,想起这首诗,让听的人永远都记得。这反而是很难达成的。 健文认为的“诗意”是,朗诵者必须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在朗诵前需要深刻理解。“诗意是深层内容,不是表面上可以呈现的。我以前会觉得诗意是必须经营的,通过很多内容、词汇、现象把诗意表达出来。一首诗可以置入很多诗意。现在我经营一首诗,只置入一样东西在里面,不会多于两个想表达的东西。 “对很多人而言诗意是不容易理解。我们有必要让诗意用最快速最简单的方法传达给观众,而不是隐藏得这么深。若不能打破这点,则选择的词汇和诗意在某程度上已经造成朗诵者没办法表达自己,也没有很好的表达诗意。最快最有效的,就是最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诗,透过叙述很难达到目的,适合转成对话。表达历史事件的诗很难透过对话呈现,就用叙述营造。” 朗诵技巧对健文而言离不开设计,朗诵者还没上台前已经需要掌握清楚。自己是角色上的跳跃,让现场听众了解你以什么身分去呈现这首诗。同样题材两个人去呈现,方式可能不一样。若方式如出一辙,就是表面地朗诵,而不是深入核心。 巧晴则强调,她不囫囵吞枣地背诗,当她读熟并理解那首诗,画面自然在脑中。这比死背来得好。比较高潮的部分则用强调的语气,让读者去身临其境。 上一届的新纪元杯,健文给巧晴写了一首诗——〈Rain〉,诗讲述的是巧晴用〈Air〉拿了国赛冠军以后,回到舞台发现雨已经停止,但是朗诵的声音还留在舞台上。今年巧晴打算用来参赛的诗,题材会是上一首诗作〈Rain〉的延续。创作者健文把一个事件分拆成三首诗来处理,从〈Air〉到〈Rain〉再到新的创作,它会是一个整体。 不得不说,健文这些年的写诗之路,已经从纯粹写诗进入到加入朗诵的种种考量。这一次他和巧晴的合作,又会带来怎样的效果?且拭目以待。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制服团体聚会 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跨越种族藩篱 丘淑霖说声 早安 Kawan!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2月前
诗甚至还会反对诗本身,尤其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伪诗。廖伟棠写道,诗人应该先扎根世俗才能臻至后来的脱俗境界。 有时候站在高处下望黑压压的人群,我会反思难道在“天下无诗”(陈大为语)的年代,人们真的不需要借诗去表述某些难言之隐,或者从中找寻心灵的救赎和安慰? 然而,诗能安慰心灵毕竟不是诗的首要任务,廖伟棠如此认为,因为诗所反映的真实比慰藉更难求。诗歌承载的是一种知道世界本是虚无之后仍然敢于付出的勇气:“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爱者,他必须接受这一切激情消亡以后的空无的天空,感受空无本身的庄严。” 古今诗的区别? 可惜的是,现代人常以艰涩难懂为由回避现代诗。《玫瑰是没有理由的开放》便是一本相当全面的新诗入门书。廖伟棠以40篇议论性散文夹叙夹议地分享其诗观,每一篇皆引用1至2首诗作为例子。《玫》的开头几篇为读者分析古诗和现代诗之别,其中引用诗人废名的论点,大胆表明“古诗大多是散文的内容,包装以诗的形式;而新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去承载诗的内容”。廖伟棠并不想贬抑任何一方,反倒强调两者之间在某些精神思想上,还是有相通之处。 只是现代诗肯定更适合处理当代的问题。诗反对权威、反对约定俗成的概念,比如西西的〈可不可以说〉 以颠倒量词的褒贬色彩,把皇帝形容成“一尾皇帝”,把蚂蚁形容为“一位蚂蚁”,挑战社会的定见。廖伟棠认为,读诗能让人避免成为压制别人的防风林,因为诗人拥有独立人格,乐于刻画历史上那些普通人的面孔,传达他们的声音,亦常用幽默的语言抵制正能量的政治标语。 扎根世俗,才能脫俗 诗甚至还会反对诗本身,尤其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伪诗。廖伟棠写道,诗人应该先扎根世俗才能臻至后来的脱俗境界。诗是对人的真纯本性的保护:“所以当他跌倒那一刹那,他很自然的,是以一个诗人的身分去跌倒的。而这个诗人身分,就令他有一种才华,让他能像小孩子一样感受事物,在这一瞬间顿悟出来。” 《玫》亦就诗歌与时间、城市和历史的关系展开讨论。40篇文章就像40座“轻盈的虹桥”,架在对诗的臆想鸿沟之上。读者从不同方向抵达岛中央的诗意迷宫。然而,冒险旅途才要开始。读者会发现诗无达诂,那些纷乱的密码和意象一直误导着自己的判断。也许,只有复杂的现代诗才能为价值多元的现代代言。而人生毕竟也像是无解的诗,迷失的路途皆成风景。借冯至的某一首十四行诗,廖伟棠反思:“我们的实在,并不是由我们最后能达到什么成果,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这一生留下什么成就来决定的……而是我们走过什么,成为我们的意义。”我想,这也是读诗和写诗的意义。 相关文章: 【花踪荟萃】二度踩线的老新秀/王晋恒(马华作家) 王晋恒/《爆炸猫》当愚蠢的人类遇上神性的猫
2月前
读诗或不读诗,其实对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有诗的人气质和谈吐就是不一样。读诗不需要理由,可当你思考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就知道为何读诗那么重要了…… 偶然读到这么一首小诗: “我的梦想 是做一个画家 在教堂钟楼的楼顶上 画一条最美的银河 无论刮风下雨 月亮和星星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不详。从语境来看,貌似写给孩子看的童诗。诗文精简易懂,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与心声,纯粹的诗意跃然纸上。透过字里行间,得以触碰一个竭力追求梦想的灵魂。 诗歌的鉴赏力可从小培养,比如善用亲子共读或睡前时光,让孩子接触儿童绘本、诗集或文学作品,有助于滋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想像力,只要父母加以引导,必能使其乐意接受诗词的熏陶。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若有机会接受童诗教育,发展潜在的感性基因,把握诗词修辞方式,必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得中小学时代,我遇到的华文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借以鼓励我们好好背诵唐诗,丰富语言的领悟力。在背诵的过程中,有些美好的东西进到了心灵深处,一生受用。不晓得当前的华文教学,是否维持让学生背唐诗的优良传统? 诗是高度凝练的文学语言。古诗讲究平仄韵律,现代诗倒是突破了这个局限,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可以自由发挥。海峡两岸的知名诗人如席慕蓉、余光中、叶青、木心、海子等,都是现代诗的佼佼者。他们写情、写乡愁、写人生,滋润了这一代人的心灵。 [nonvip_content_start] 在2022年行管令期间,无意中看到CCTV的《中国诗词大会》官网节目,颇感惊艳。主持人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出题范围时间跨度大,从古代到现代,横跨数千年的文学知识让人脑洞大开。节目同时带领观众进入各种与诗词相关的人文景点,达到情感共鸣,感受诗词独有的韵律与意境之美,是相当有水准的文化情感节目,可惜后来停播了。 大数据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包括琳琅满目的文学网站,其中一个名为“每天为你读一首诗”的网页最吸睛,经常自主地从脸书跳出来。只要随手click进去,读一读,便能获得片刻的心灵洗涤。 如果说《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是西方的史诗经典,那么《诗经》和《万叶集》就是东方最纯净的诗歌总汇。虽然它们的结成年代相隔千年以上,创作手法却有相似之处,同样展示当时人们的思想与生活面貌,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内心情感。 读诗或不读诗,其实对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有诗的人气质和谈吐就是不一样。读诗不需要理由,可当你思考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就知道为何读诗那么重要了。
8月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