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理财教育

最好的营销策略不一定是花大钱做广告,而是通过提供真正物超所值的产品,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这种策略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让顾客自动为你做宣传,形成良性循环。 上周末,我们一家人决定开车到附近的乌来风景区兜风,趁着假日好好放松,享受大自然美景。出发前,正好遇到邻居,他得知我们的去处后,立刻推荐一家餐厅——台鸡店,说是那里的食物非常美味,绝对值得一试。 下午四点半左右,我们在回程路上来到这家餐厅。还没到门口,我们就看见餐厅外的路边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几乎没有停车位,车子都是停在路边。费了点功夫,终于找到停车位,赶紧停好车,走进餐厅。 进到餐厅后,我们幸运地找到了为数不多的空桌。等到我们的食物被端上桌时,餐厅已经人满为患,甚至还有几桌是外国游客,显然也是慕名而来。我看了看手表,虽然时间才傍晚五点左右,但店里却已经挤满了准备享用晚餐的食客。 在我们的食物被端上桌的那刻,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这么受欢迎。无论是香气四溢的烤鸡,还是鲜嫩多汁的配菜,每一道都让人垂涎欲滴。我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看着源源不断的客人进来,人流从未停止。吃饱后我们也不敢耽误,立即起身离开,走到外面时,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着他们的晚餐时光。 食物好吃吗?当然好吃!即便人多,停车位也不好找,但我们一定会再来,还会带上妈妈和朋友们一起。 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什么?最好的营销就是产品本身。 台鸡店完全不需要砸大钱做广告,靠的只是顾客口碑相传。单靠食物本身,就能吸引这么多的食客,实在是令人钦佩。 Costco也不花钱做广告 说到光靠产品本身吸引顾客,就不得不提到Costco的成功故事。Costco有一些标志性的低价商品,比如$1.50的热狗和$4.99的烤鸡,这些价格几十年来从未上涨过。而且,这些商品的毛利率非常低,甚至亏钱卖,但也让顾客知道他们得到了最划算的交易。 根据Costco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几乎不花钱在营销和广告上。实际上,Costco每年通过不做广告,进而节省了大约2%的成本,这使得公司能够将这部分的钱重新投资在降低价格这方面。这一策略让Costco的价格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且比竞争对手低很多,从而建立了 [vip_content_start] 强大的客户忠诚度。 此外,Costco不仅是购物的好去处,它甚至成了部分地区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来台湾,我可以带你去逛逛曾是世上最繁忙的Costco。在上海开店之前,这里可是最热闹的。Costco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优质的产品,更在于它通过低价策略和口碑营销,吸引了大批忠实顾客。 Costco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营销策略不一定是花大钱做广告,而是通过提供真正物超所值的产品,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这种策略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让顾客自动为你做宣传,形成良性循环。 Google、Gmail的口碑效应 还记得你第一次听说Google是什么时候吗?对我来说,是一个朋友在闲聊中提到的。他让我试试这款新的搜索引擎,说它比Yahoo等其他任何搜索引擎都要好。于是我打开了Google,一试之下便被它的速度和准确性所折服。每次搜索,第一页的第一个链接几乎总是最佳匹配,让人省去了翻页查找的麻烦。从此,我再也没有使用过其他搜索引擎。 再说说Gmail,我第一次听说它时,同样是朋友推荐的。当时,它是唯一一个提供2GB存储空间的免费邮箱。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个惊人的容量,几乎不用担心邮箱会被装满。不用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清理旧邮件,其速度和便捷性让我彻底放弃了之前使用的邮箱服务。 Gmail不仅解决了邮箱容量的问题,它的用户体验也极佳。比如,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邮件,界面简洁直观,操作方便。更重要的是,Gmail的速度非常快,无论是收发邮件还是加载附件,都比其他服务快得多。 Google和Gmail的成功,正是依靠这种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通过口碑效应迅速传播开来。他们不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只需依靠用户之间的推荐,就能迅速占领市场。Google和Gmail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产品,能够通过用户的口碑自然传播,而不需要依赖昂贵的广告投入。 这种口碑效应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还能带来更高质量的用户,因为这些用户往往是通过朋友推荐而来,信任度更高,更愿意长期使用。这种用户增长方式更加稳健,也为公司带来了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理财教育中应用口碑营销 在了解像Costco和Google这样的成功案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我的理财教育业务中应用这些原则,让我的产品和服务自己说话。我想出了几种方法,希望能通过这些策略,让更多人受益。 首先是我的实体书《理你财怪》。为了让读者放心购买,我在书的介绍中明确声明提供终身退款保证。如果你对书的内容不满意,可以随时将实体书寄回给我,获得全额退款。这个承诺不仅展示了我对内容的自信,也让读者无后顾之忧。 接下来是我们的课程【Money Hacks 理财窍门】。完成这门课程后,学员可以获得全额退款,并且还能额外获得RM200的学习积分。课程内容涵盖了最重要的基础会计技能,帮助学员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激励学员认真学习,还让他们感受到实际的经济回报。 另外,还有我们的【Debt Domination】课程。这个课程是完全免费的,目的是帮助学员解决他们的债务问题。更重要的是,完成课程后,学员还能获得现金奖励,我会支付他们完成课程的费用。这样一来,学员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 通过这些举措,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理财课程。解决财务问题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也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实际受益于我们的课程。请帮我传播这些信息,帮助更多人解决他们的财务问题。 结论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产品。如果你经营自己的业务,你的服务、你销售的商品或者你提供的体验就是你的产品。如果你是受雇的员工,那么你就是产品,你的技能和能力就是产品。 要在生活和职业中取得成功,只需确保你提供了最好的价值。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个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赢得信任和忠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卓越的服务,是最好的营销策略。通过让产品自己说话,你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成本,同时还能吸引到更高质量的客户。 所以,最好的营销策略是什么?就是确保你的产品或服务能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做免费的口碑宣传。这样,你不仅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还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你呢?你是否曾经推荐过任何产品或服务,单纯只是因为你真心觉得它很好,值得让你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分享你的故事,或许能激励更多人追求卓越,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让我们一起努力,打造一个通过提供真正价值而成功的世界。暖的感觉。
5月前
既然对股价助益不大,为何有些公司会在第四季度报出难看的业绩?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诱因是业内常说的“kitchen sinking”,即“巨额冲销”。 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公司财报已于上周四悉数发布(除部分财年特殊的公司外)。回顾多个季度财报,我们发现本轮第四季度与去年第四季度颇为相似,惊喜与惊吓并存。 在追踪的名单中,部分公司前三个季度财报表现常规,与管理层预期一致。然而,到了第四季度,却出现了额外开支,包括运营开支和税务开支增加。 公司业绩若超预期,自然会提振股价。反之,若与管理层预期不符,且在第四季度才出现,则会对股价造成重创。投资不仅要关注公司基本面,也要关注市场预期是否落差。掌握这种信息差,有时也是重要的投资策略。 第四季度财报难看有原因 既然对股价助益不大,为何有些公司会在第四季度报出难看的业绩?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诱因是业内常说的“kitchen sinking”,即“巨额冲销”。当公司前几个季度财报表现不佳时,管理层可能会有“反正都烂了,索性烂到底,明年又是一条好汉”的心理,于是决定在最后一个季度释放所有坏消息,例如资产减值、解雇员工、赔偿、增加税务开销等等。 当然,也有公司在前三个季度表现优异,却在第四季度进行“kitchen sinking”。这背后很可能是公司对明年的业绩较为悲观。 假设同样要对某项资产进行减值,无论是在今年12月还是明年1月进行,对公司的现金流并没有影响。但如果公司管理层认为明年业绩可能较弱,就会选择在今年12月进行减值。这样一来,公司进入下一年后就无需担心这笔减值会影响业绩,同时也能降低第四季度的盈利,从而更容易实现同比增长。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合乎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进行的。我所描述的只是一些经济诱因。 那么,第四季度过去了,接下来的4月、5月所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又会如何呢? 阅读第一季度财报像拆弹 我记得去年第一季度,阅读公司财报就像是在拆除炸弹般惊心动魄。除了有更高的人力和电能成本,更重要的是有许多公司受到季节性影响,表现不如预期。这也难怪,毕竟1月至3月的工作日相对较少,尤其2月份更是转瞬即逝,再加上各种节假日的影响,即使是公司内部的销售团队也容易出现业绩偏差。 到了第二季,许多公司员工开始收拾心情了,正常工作,而大部分公司的预算也获批。通常,会在8月、9月看到较为常规的业绩。这段时期或多或少会受到斋戒月的影响,不过因为公司的工作效率也开始恢复,所以会有互相抵消的效果。 到了第三季,也就是10月、11月时公布的季度财报通常都会比较好,也是许多公司全力冲击业绩之后所获得的最佳成绩单。对股价 [vip_content_start] 最有帮助。曾有一位同行说过,一整年里只有一两个季度最为关键,其余的季度都是在埋头做研究或者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已。 当然,在2023年的10月和11月,整体市场表现还是相对疲弱,直到11月下旬才开始慢慢复苏。业内就有许多传闻是官联投资机构(包括公积金局)纷纷地在套利,造成整体市场有强大卖压,许多大型蓝筹股都未能幸免。如今,公积金局宣布2023年的派息率为5.50%,比前一年高出了15个基点。这传闻和新闻报道也找到逻辑自洽之处。 如果要论2023年最大的变数,当属中国经济复苏步伐并不如预期。在年初,市场普遍认为中国会出现更多的复苏迹象。当然,我们也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这就导致许多依赖中国市场的公司在这一年里遭受程度不一的业绩影响。另一个重大变数就是2023年的劳动力成本提升。这对许多制造业来说是一大重击。 当然,这也只是一些非常主观的观察,市场里总是有特例,大家也可以多多留意自己追踪的公司业绩,是不是有我所说的倾向。
10月前
当我们看到一只基金的操作费用比率长期不变或者越来越低,除了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趋向稳定,也可能表明这位基金经理的策略过于被动(甚至懒惰)。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推荐某只信托基金时,不要被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吓退,而是要询问对方两个问题。 面对已经上涨许多或创下历史新高的股票或基金,许多人会问:“还能买吗?” 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投资心理,叫做“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人们认为,事物(尤其是金融产品)有一个平均值,价格会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当价格跌破平均值时,会回升;当价格突破平均值时,会回落。 例如,一只A股长期价格为1.00令吉,跌至0.70令吉时,许多人会认为它会回升到1.00令吉,于是买入。 然而,这种“均值回归”策略的前提是,平均值保持不变。 对于上市公司,平均值意味着其业绩、成长率、财务健康水平、行业前景、管理层素质等因素。只有这些因素保持不变,均值回归策略才有效。 那么,对于信托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平均值”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接下来就以股票型基金来阐述)。 基金 ≠ 股票 许多人将信托基金与股票相提并论,认为股价到达新高后就难以突破,除非有新的利好因素。这种观点看似有技术分析依据,但将基金视为股票却是一个典型的类比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只股票型基金虽然包含多只股票,但每只股票的上涨潜力不同,有的可能只有20%,有的可能高达100%。此外,每只股票的上涨时间也不同,取决于其背后的公司所处的商业周期。 当基金经理判断某只股票的上升潜力已接近尾声时,就会寻找下一只潜力股替代它。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每只股票完成使命后就会退场,由其他股票接棒,不断循环。 因此,从理论上讲,一只基金的上升潜力是无限的。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投资组合,更换表现不佳的股票。 反观一家公司,其业务不可能像基金那样频繁更换,例如今天种榴莲、明天生产手套,大后天要做数据中心,这显然不现实。 总结来说,信托基金和股票是两种不同的投资产品,不能简单类比。基金的持续增长能力取决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投资策略,而非单一股票的表现。 基金价格 ≠ 基金价值 一位同行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假设一只基金的价格创下新高,如果基金经理卖掉所有股票,持有100%现金,基金价格依然在新高点。按照“基金价格到达新高点就不应该入手”的逻辑,这只基金应该被忽视。然而,投资者却不知道这只基金拥有充足的现金,基金经理可以自由买入他认为有潜力的优质股票,等待下一轮的股票上涨。 反观,另一只基金的价格已经从新高点滑落,投资者觉得自己可以捡便宜货,但这只基金的现金比例可能只有3%左右。除非投资组合的股票会上涨,否则基金价格只会不断下跌。基金经理需要卖掉手中的股票,才有现金来买入新的股票,更别提这过程中所出现的煎熬和反复斟酌。因此,在策略的灵活度上,持有大量现金的基金经理显然更能伺机而动。 在这个假设例子里,投资者可能会错过一只更有上升潜力的信托基金,实属可惜。 因此,衡量一只信托基金是否值得买入,除了我以前专栏里说过的“基金的表现必须优于投资基准”等等,还要看基金的现金比例是否过高(代表基金经理还有发挥空间),以及基金经理是否积极地套利和平仓(以确保基金经理积极寻找上升潜力)。 信托基金的投资策略 市场上的信托基金琳琅满目,一家公司可能就有上百只基金,但基金经理却只有二十来人。平均下来,每个人要负责四、五只甚至更多的基金。这必然会分散基金经理的专注力,而那些被公司视为旗舰基金的产品则会得到更多关注,表现也更可能不断突破。这也是购买旗舰产品的好处之一。 相比之下,信托基金的上升潜力更强于上市公司股票。(请注意,我指的是上升潜力,而非上升幅度,后者仍然是股票更胜一筹。)而这种潜力取决于基金经理更换投资组合的积极程度。因此,当我们看到一只基金的操作费用比率长期不变或者越来越低,除了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趋向稳定,也可能表明这位基金经理的策略过于被动(甚至懒惰)。 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推荐某只信托基金时,不要被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吓退,而是要询问对方以下两个问题: [vip_content_start] 如果对方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就要谨慎考虑是否要投资这只基金了。
11月前
简单来说,你要从现有的工作找到可以借力打力的地方。如果你是在上市公司工作,那么你对公司的业务和发展愿景肯定比较容易拥有信息上的优势,行业内部的变化也是能够得到第一手消息。要买股票,自然会比许多外部的散户更有优势。 之前我分享了一些与主流不同的理财观点,其中强调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我知道,一些读者可能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袒资本家,像是给大众洗脑。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我理解那种拼尽全力却看不到希望的无力感。 说到底,问题在于时间不够用。即使你再能吃苦,一天也只有24小时。你需要找到生活中的“杠杆”,才能撬动更大的财富。 什么是“杠杆”?我先用一些没有杠杆的例子来说明。 电召车服务兴起以来,吸引了许多人加入。许多人辞掉原有工作,成为全职电召车司机。 的确,电召车司机有望获得可观的收入。努力一点、机灵一点,月入过万并非不可能。低门槛和高收入的诱惑,也让这个行业不断涌入新人。 我为那些通过电召车获得高收入的朋友感到高兴。然而,我同时也想提醒大家,这份工作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最大的风险在于,司机的工作时长和收入并不成正比。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汽车损耗也会不断累积。而汽车的损耗会直接影响司机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随着加入电召车行业的司机越来越多,蛋糕也越分越小。这导致了司机收入减少,不满声浪也越来越高。 许多司机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如果他们选择离开电召车行业,重返职场,这段空白期会影响他们的再就业机会吗?如果他们原本就没有从事其他工作,岂不是只能和电召车服务“长相厮守”了?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杠杆效应。 寻找借力打力之处 简单来说,你要从现有的工作找到可以借力打力的地方。如果你是在上市公司工作,那么你对公司的业务和发展愿景肯定比较容易拥有信息上的优势,行业内部的变化也是能够得到第一手消息。要买股票,自然会比许多外部的散户更有优势。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对自己公司并没有太多兴趣。公司卖些什么,和谁在竞争也都没兴趣知道。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这当然没什么,只不过,这么一来,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准时支付薪水。打个比方,一份月薪五千令吉的工作,它所能够带来的效益,往往就不会超过五千令吉。你没能从这工作获得那个杠杆的支点。 那么,如果你有从事一些副业,也是挺不错的。但此前文章说过,许多副业都是重劳动力属性,并不是每个人吃得消。弄不好,还会反过来影响正职。所以,副业也要挑。最好找到那些能够积累经验、或者需要考取证书、需要时间堆叠成绩的副业。否则,你也只是进入上述电召车服务的循环里,知道体力耗尽。 为什么那些资本家这么有钱? 我记得经典香港电视剧《创世纪》里,徐文彪和叶荣添的一场对峙过程里,徐对叶咆哮道:“那些有钱人只是拿一些钱出来、花一些时间,然后把房价炒起来就能够赚大钱了!他们哪里懂得盖房子和建筑?” 。 资本家连一滴汗也没流就赚进过亿盈利,努力工作的人们房子的首款也拿不出来。 但事实是,资本家在豪赌时,犯错的代价是极高。就像是不久前所发生的小型股风暴里,又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财富一天之内蒸发掉30%,两天内少于一半?别说是真实世界的财富,即便是游戏世界里的财富不见掉一半,相信许多人是直接删号,然后卸载游戏。如果受不了这些代价,又哪有怨恨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的资格呢? 回到正题里的 “杠杆” 。 我认为也有另一种做法,那就是 “去杠杆” 。 [vip_content_start] 这里自然不是要你自废武功,从此躺平。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寻找生命的快乐。毕竟,每个人对名利的需求都不同,有些人是比较没那么执着的。要知道,我们的无力感往往并非来自我们所拥有的事物,而是来自我们所没有的事物。 就好像那句网络用语 “不期不待,没有伤害” ,巴菲特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美满的婚姻来自于 “没有期待” 。 有时候,我们在拼命追逐,很容易忘了为何要努力的初衷。努力固然重要,但开心也很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的 “杠杆” 。
11月前
我最近在看一些金融影片时听到句有意思的话,那就是 “practice doesn’t make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意即熟不能生巧,只会止步不前)。 上周我分享了一些理财建议,其中提到不要轻易“理财”。因为理财陷阱多,需要事先做好功课,所以建议刚入职场的社会新鲜人不要急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否则容易成为冤大头。 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能力强,尤其是记忆力和精力充沛。这个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在积累谋生技能上,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那么,什么时候才开始投资呢? 当你已经存够6个月的紧急储备金,就可以开始考虑投资理财了。 为什么需要6个月的紧急储备金? 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缓冲金额,可以应对失业或重大开销等意外情况。投资的资金必须与紧急储备金分开,以免影响日常生活。 起点不同结果也不同 加上在投资的世界里,是非常不公平的。 假设A和B两个人,他们都已经存够6个月或以上的紧急储备金,现在他们准备拿出一笔钱投资在同一个工具里。如果这项工具在一年里给他们带来6%的回报率,A投入100万令吉,而B投入了1万令吉。 那么,一年后,A得到的回报是6万令吉,而B则得到600令吉的回报。 两人同样提取回报,可以想象6万令吉和600令吉所能办到的事情就差很多。先说600令吉,一个人在外用餐动辄20、30令吉了,这个600令吉可能不到两周就花光;反过来,6万令吉就很不同了,因为这随时是很多上班族一年的净收入,只要A的开销没有太离谱,6万令吉可以花很久。 当然,会有人不赞同,觉得有钱人的开销也是很高,他们出入高级场所、购买奢侈品、什么跑车、游艇、私人飞机等等。这些6万令吉怎么会够呢? 确实,有钱人的生活开销是可以很高,但不要忘记,他们也可以花得很少。也就是说,他们是有选择权。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只能省着来花。所以,6万令吉在现实实践里是真的可以花很久的。也因为6万令吉可以花很久,所以让这笔钱继续利滚利,最后A和B之间的财富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理财产品门槛的限制 另一个不公平的地方是,由于A拥有的财富比较多,他所能够接触到的理财产品也会比B来得更多。如果A要更加进取的话,他大可把在100万令吉分成两个部分,一笔是比较高风险,例如15%,另一笔则是6%。这么一来,B和A之间的财富差距就不只是那99万令吉了,而是从这99万令吉所衍生出来的各种 “有欠公平” 的劣势了。 写到这里,并不是说既然这么糟糕,大家就去躺平吧! 我想要表达的是,虽然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但金钱能够给我们的生活打开更多可能性。因此,除非你已经是腰缠万贯的富二代,例如上述所提及的A,否则身为更普遍的B的我们,理应更加努力地试着让自己和这个世界谈判时握有更多筹码。 所以,我才会反复地说要认真对待工作。 这里并不是想要强调打工就有出头天的刻板思想,而是想要传达一个大家应该要有的生活态度。 如果你已经很认真了,却依然得不到你想要的成果,那么可能你只是在 [vip_content_start] 重复过去的步骤罢了。 熟不能生巧只会止步不前 我最近在看一些金融影片时听到句有意思的话,那就是 “practice doesn’t make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意即熟不能生巧,只会止步不前)。就好像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很不错,但如果把他们丢进赛车场里,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驾驶技术根本谈不上优秀,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当他们开的那辆跑车达到极高的速度时,他们就会开始紧张,连方向盘都握不稳。 大部分人在生活里都是如此,每日只是重复着自己已经熟悉的三板斧。或许,在这三板斧里,他们已经是非常熟练了,但是他们只是很机械式的重复罢了,还不是一位巧手。例如运动员也是一样,他们是有基础训练,但都需要不断去尝试新的事物,好比更短的时间、更长的距离、更耗耐力的训练、更沉的重量、更刁钻的打法、更逆风的策略等等。 就算是我们投资也是如此,很多旧理论时常失灵,尤其是疫情时期开始,宏观分析变得异常困难。别无他法,只能继续学习,尝试寻找新突破。 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收获一个新的自己。
11月前
也就是说,我们眼前已经是有一条 “捷径” 了,只要你不要自作孽地胡乱花钱。如果没这个耐心而要去找任何秘籍,结果跌入庞氏骗局,真的是怨不得人。 新年差不多要到了,亲友间的聚会总是免不了。当然,个人财富或事业状况很难在这种场合绕过去。相信有关注财经类资讯和文章的你,一定也听说过各种各样的致富之道(我也多次撰稿提到投资的重要性)。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来点不一样,或说说我认为一些较为可行的致富方式。 理财产品得看阶段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已经是很多人接触理财时最常听到的名言,然而,这些理财建议往往注重笼统概念而非执行细节。导致每次的理财决策都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财富,更多时候只是让你的财富变得更少。所以,有些人的理财经验是越理财,财越不理你。 要知道,财务规划师要能够发挥作用,前提是你得有财富让对方帮你规划。就像许多网友在自我调侃时常说的那句 “我缺的不是投资机会,而是投资的钱” 。 如果你只是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你压根儿不需要什么财务规划师,你需要的只是一份极其简单的保单和医药卡(加起来一年也就两、三百令吉),然后努力提升自己的职场技能和存钱。遗憾的是,很多人一踏入职场就踩到理财的误区,那就是购买高额保单,却未曾想到那些保单的对象,几乎都是收入达到一定门槛的工作人士(有时销售人员本身也不清楚)。 可以兼职,但慎选 另一个许多人会尝试的选项就是找兼职,例如下班后驾Grab或找另一份副业。这么做确实可以让你的收入增多,毕竟开源和节流相比,我认为开源是更应该被重视,因为节流再怎么努力,你的上限就是你的收入,你总不可能剩下比你的收入还要多的金钱。 不过,我认为兼职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负荷。 一般来说,30岁之前打一份兼职无可厚非,因为正职工作的收入是比较有限(碍于经验不足)。但是迈入30岁后,兼职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了。况且,许多兼职往往都是一些体力活儿,这相当考验工作人士的身体素质,也容易在兼职的第二天无法有效完成正职工作,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也就延伸到另一个我不太建议做兼职的原因,那就是兼职的工作经验很难积累起来,只是简单的劳力重复。 认清 “捷径” 正如我的上一篇文章提到,如果一件事情要花10年才做得成,那么10年就是这件事的 “捷径” ,任何尝试缩短这段期限都只是歪路。更早之前,我已经写过,普通打工人老老实实地工作并配合公积金局的助力,是能够存到一笔可观的财富,差不过有64万令吉。如果再努力多一点点,百万令吉的存款并非天方夜谭。 当然,正如模拟计算,你需要一踏入社会就开始存钱,并且努力工作到60岁。也就是说,我们眼前已经是有一条 “捷径” 了,只要你不要自作孽地胡乱花钱。如果没这个耐心而要去找任何秘籍,结果跌入庞氏骗局,真的是怨不得人。反过来说,那些被骗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令吉的存款的退休人士, [vip_content_start] 恰恰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刚刚提及的 “捷径” 的可行性。 认真工作 认真工作一直都是我觉得许多人需要正视的。这并非是在帮资本家说好话,而是要大家认清一个事实。 不关你打算创业还是打工,认真工作都极为重要,甚至是以上的建议的基础。 你想要更好地理财,你得有钱,而且是有很多钱。这么一来,你才有犯错的空间。而很多时候,你再怎么精打细算或者卖力兼职,你很快会摸到那个天花板,是很有挫败感的。你会怀疑自己努力是不是有用。 不过,如果你在正职工作中不断精进自己,你所能够得到的财务回报不但巨大,而且稳定。也只有稳定地增加收入,我们的财务状况才容易且快速地改善。 说得难听一点,你要兼职,你要省吃俭用,这一切都是要你刻意为之,并不是自然之事,故难以持续。稳定的高收入才是那个关键。在达到那个水平之前,都需要在工作上努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相信那些斜杠青年是真的多才多艺,我更倾向认为他们是在正职里受挫才另辟蹊径,所以也不会却羡慕他们。 这世界或许有很多的不公平,不过, “时间” 是目前我认为最接近公平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1月前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我不可能规定只有一条成功之道让你严格遵守而盲从。你必须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制定你最有可能坚持并成功的计划。 在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我详细说明了我是如何每隔几年收入翻一番的。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如何享受最终的收入,让我过上自由的生活。 2005年左右,我从一名全职音乐人转变为一名财务规划师。我也经过遗嘱撰写和单位信托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并获得了注册财务策划师(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的资格。而如今,我其实也已经不在那个领域了,也不再销售任何金融产品。故事说来话长。就让我简短地说一下故事。 [vip_content_start] 2006年,我研究了与互联网相关的赚钱方式。当时网络日渐发达。我只是单纯地想看看可以怎样在网上赚钱。我曾经集思广益,比如要开办一个像Yelp这样的餐厅评论网站。我还计划开发自动贺卡平台,帮助销售人员或中小型企业向客户发送生日贺卡和季卡。我甚至一次打印了很多3D可折叠式贺卡,并且完全亏掉成本。回想起来,我也确实有很多失败的经验。 有一天,一位网站设计师朋友建议我研究一下博客。因为当时正流行阅读博客,就好像现在人们喜欢的TikTok、YouTube一样流行。于是我开立了理财博客KCLau.com。第一篇博客文章的日期是2006年12月。最终,它成为了一个理财教育网站,并构建为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经营的生意。即使我过后移居美国,然后移居台北,公司在此期间仍在发展。 结果,我的收入又增加了几倍。 当我可以在网上赚更多钱,工作时间更短时,我自然而然地放弃了我的财务规划职业。 然而,这项业务是基于我在金融产品行业获得的知识。显然,仅仅拥有理财知识不足以开展这项网路上的业务。我必须培养新技能,例如构建网站、制作培训视频、主持网络研讨会等。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读者转变为客户的文案写作能力也同样不可或缺。 现在,这项业务有多种收入来源,而且确实所有的收入来源都息息相关。 而且要达到这个程度,我当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就如之前文章所讲述的种种途径都必须一一实行。例如: 做好所有这些准备才能让我开拓许多息息相关的收入来源。 无论如何,请你务必了解,这并不是使收入翻倍的唯一途径。 我们见过无数的百万富翁艺术家、百万富翁投资者、百万富翁企业家、百万富翁工程师、百万富翁销售人员等等。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我不可能规定只有一条成功之道让你严格遵守而盲从。你必须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制定你最有可能坚持并成功的计划。 同时,让我们回顾一下收入翻倍的途径: 下篇再聊吧!
2年前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做这些先辈从没想过的事业,是因为先辈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还应该准备更好的根基,以便下一代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实现下一个伟大的事业! 今年三月去加利福尼亚的旅行中,我在旧金山硅谷区拜访了一位朋友,陈先生。他是马来西亚人,在那里的一家高科技跨国公司工作。在我们随意的闲聊中,我问起了他的儿子,就叫他小陈好了。孩子正在那里最好的大学之一专攻电脑科技。 我说:“小陈在加州读书,毕业后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将有一个可观的收入,职业生涯肯定没问题。” 我认为他可以从那里的一家知名大型科技公司实习开始,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几乎一切都会像他父亲所做的那样一帆风顺。 我从未想过我的率直评论引发了一场深思熟虑的讨论。父亲陈先生表示他有计划激励他的儿子取得更非凡的成就。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养育子女及理财教育的问题。 陈先生说,实际上他告诉儿子:“不要找工作。” “为什么要找工作?为什么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vip_content_start] 朋友解释说,买一辆像样的车,买一套像样的房子,实现美国梦,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父亲,这一切他都做到了。他唯一的儿子有一天也会继承陈家所有漂亮的房子和汽车。 因此,他鼓励儿子追求更上一层楼。他的晚辈应该冒险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他可以创业或加入科技创业公司。 陈先生补充说:“用我的车,留在我家。我们可以养活你——不用担心。刚开始做点有胆识的事情!大胆点!我们将帮助你达到更高的成就,做一些我们父母还没有达到的事情!” 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演讲啊! 试想一想吧。陈先生说的真有道理! 这不就是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吗? 我们今天的成就是由谁造就? 我的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来没有机会这样做。我父亲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然后辍学养活他的兄弟姐妹和单身母亲。与此同时,我妈妈也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当她停止上学的时候,她还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在她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女性无法上学。因此,由于贫困,我的父母都在十几岁时就全职工作。 我的父母明白,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因为他们没有完成正规教育。所以在他们眼中,他们必须为下一代做出改变——我们兄弟姐妹。教育是我们摆脱他们所忍受的艰难生活的出路。 他们最好的决定之一是将全家从吉打州的一个小村庄搬到双溪大年。在那里,我在一所著名的公立学校学习。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妈妈都告诉我,那个时候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考个好成绩。这样我就可以进入大学并成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我在办公室工作会比在丛林里工作要轻松得多,不必像我父亲一样。他是一名伐木工人,一去上班就要住在森林里,和我们分开好几个月。 记得有时侯当我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时,她会要求接手,以便让我专心读书。因此,我获得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可能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在没有参加任何额外补习班的情况下,在SPM获得10A的学生。让我的父母感到骄傲又是另一回事。但由于他们为我们奠定的基础,加上他们的牺牲,我得以过上他们从未有过的美好生活。 我认为如果他们有不同的心态,我的生活可能会完全不同。想象一下,如果我的父母是如此思考:”我的生活很艰难,我希望你也经历同样的艰难。你不应该过轻松的生活。我为什么要把我的积蓄花在你的钢琴课上?如果你不花我的钱,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旅行。我可以买我想要的东西而获得物质享受。“ 幸运的是,他们从来没有那样想过。 我很幸运,我的父母有成长的心态,他们是很好的榜样。他们为下一代牺牲了自己。所以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我觉得他们很伟大! 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到达更高峰? 现在我儿子已经是个十几岁的男孩。他是我们唯一的儿子,如果我们这辈子不花光所有的钱财,总有一天,他也会继承我们的一部分财富。与朋友陈先生的谈话也让我思考,我们是否正在为我们的儿子铺路,及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 在这里引用巴菲特的话: “留给孩子足够的财富,让他们可以做任何事,但还不足以让他们什么事都不做。” 思考了一段时间,我想我不应该满足于只为儿子做最低限度的准备。作为父母,我们绝对希望看到他比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你渴望创业,那就做一个比我更大的生意。如果你要成为一名音乐家,请投入所需的1万小时练习以达到卓越!如果你想成为基金经理,我们也将竭诚为你提供支持。 我和妻子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应该让他自由追求他在生活中所珍惜的事物。他可能没有成为企业家的欲望,这也没关系。生活的成与败不是只能用财富来衡量。我们只希望他快乐,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决定自己的命运。 我对儿子说:“请记住,我们会支持你实现你的目标。我会为你打好基础。” 这让我想起了贝索斯(Jeff Bezos)关于创办太空旅游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一番话。我们需要上太空,因为地球看起来很大,但它是有限的。然而,必须有人为高效的太空旅程奠定基础。 贝索斯于1994年创立了亚马逊。亚马逊的存在所需要的所有繁重基础设施都已经到位。他们不必建立运输系统来运送包裹。由于美国邮政服务、UPS 和联邦快递已经把这一环弄好,亚马逊必须站在该基础设施之上来更上一层楼,成为网购服务的佼佼者。 同样,如果没有人投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们就不会有谷歌和脸书。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做这些先辈从没想过的事业,是因为先辈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还应该准备更好的根基,以便下一代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实现下一个伟大的事业! 在你拥有解决人类最大挑战所需的数十亿美元之前,先从你自己的家庭下手。这想法不是超简单的嘛? 大事从小事做起。现在就先帮孩子打好基础,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有机会比你做得更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是这个意思。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