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瑞信AT1

站在信托基金公司的立场,风险评估表格是保护他们销售工作的文件,避免售后纠纷;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这是重新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的过程。因此,这份表格非常重要。 上个星期提到信恒资产管理公司(AHAM Asset Management)旗下两只信托基金投资因为遇到瑞信银行爆发危机一事,结果基金所投资的债券被瑞士监管方直接注销,导致全世界的投资者血本无归,让信恒公司不得不暂停这两只基金的买卖活动。 这起事件原本不会引起太多波澜,因为这两只基金为“批发基金”,通常只能发售给高净值人士,但却有不少的普通民众不顾自身风险属性是否匹配,买入这些基金。如今,这些投资者除了咒骂,似乎也没什么有效办法了,只能希望瑞士监管方在全球投资人集体诉讼中败诉,然后赔偿。但,要等上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购买信托基金时要留意什么? 说了这么多,那么普通民众购买要怎么自保呢? 关于如何选择信托基金,已经写过,就不赘述。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说说,你在购买信托基金时要留意什么事项,好维护自身权益。 享有冷静期 首先,你有长达6天的“冷静期”(cooling-off period)。根据马来西亚证券监督委员会所公布的信托基金指南(Guidelines on Unit Trust Funds),第9.04项注明投资者享有至少6个工作日的冷静期。 在这段期间,你可以随时对这项投资决定反悔,信托基金公司不但需要偿还全部金额(包括各种费用),如果在你反悔时,基金的价格高于你的成本价,你也能得到这额外差价,你的血汗钱是一分钱也不会少的。 不过,这项权利只限于你首次购买该信托基金公司的产品时。换言之,如果你首次向A基金公司购买信托基金可以用一次,当你向B基金公司购买信托基金也可以用一次。题外话,就连买保险也是有类似的返回机制,而且冷静期长达15天。 亲自填写风险评估表格 其次,请亲自填写你的风险评估表格。在这项表格里,每位投资者会需要做一份对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例如:你能不能接受投资亏损超过15%、你在投资亏损时会马上止损还是买入更多来拉低平均成本等问题。 信托基金的风险属性怎么看? [vip_content_start] 这步骤是为了确保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承受意愿与他所购买的信托基金的风险属性是相匹配的,避免那些分明连一丁点风险也承受不起的人们买入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举例来说,如果顾客的风险承担能力偏低,那么应该接受平衡型基金或者债券型基金,而不是纯股票型基金。怎么看信托基金的风险属性?可以参考该信托基金的Fund Factsheet上的“基金波动系数”(Fund Volatility Factor)。 风险评估表格的重要性 站在信托基金公司的立场,风险评估表格是保护他们销售工作的文件,避免售后纠纷;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这是重新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的过程。因此,这份表格非常重要。 但,在现实世界里,这份文件却非常令人懊恼。尤其是当销售人员已经成功说服投资者投资,也签了一堆文件,一旦来到这份风险评估表格,往往会让投资者瞬间清醒过来,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不应该购买和自己风险不匹配的投资产品,最终使得这笔交易告吹。所以,有些销售人员会对这份文件避重就轻,说这只是问卷调查性质的表格,随便填就好。 不过,这份表格往往就是出现售后纠纷时,投资者用来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文件。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投资者非常想购买这项产品,但偏偏本身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自己并不适合这项投资产品。于是,许多公司都会在表格里附上多一个选项让投资者打勾。只要打上勾勾,投资者就是清楚且同意自己所购买的投资产品并不符合自己的风险评估结果。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万一之后出现什么纠纷的话,投资者处于较为不利的处境。 这就像是电影《夺命金》里,何韵诗的顾客为了购买风险高于自身承受能力的信托基金时,何韵诗说明销售条款的录音过程中,要求其顾客只能回答“清楚明白“一个答案。我想,有试过向电话销售人员购买产品/服务的读者应该明白这过程是怎么一回事。 至于其他的PDPA或者文件,则较为普通,和你所填写的许多文件大同小异,所以就不一一说明当中的注意事项。 了解并捍卫自身的投资权益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要给从业者制造麻烦,因为我所任职的公司也是有相似的表格和文件。我也清楚,要求销售人员给顾客解释全部的条款是不现实的,顾客也不见得会珍惜这样的解说环节。因此,我认为大家在投资一项产品时,能够明白自己的权益是什么,并且知道怎么捍卫它。最基础的捍卫方法,就是不要让销售人员帮你填写这些关键部分(相反,你的个人资料可以交由销售人员来填写),更不要有所隐瞒。 当然,文中一开头里提到的,信恒公司所销售的那两只基金因为并非一般的“零售基金”,所以他们所需要遵循的规章和马来西亚证券监督委员会的信托基金指南不同,一些细节也会有所差异。
2年前
换言之,信恒公司的这两只基金被搞得价格暴跌并停止交易,也是拜瑞士监管方所赐。如今,全世界的瑞信银行AT1债券投资者都决定起诉他们。这场官司会花多长时间,投资者最后能够拿回多少本钱,至今仍是个谜。 上星期写了怎么选信托基金,今天就来聊聊不久前的新闻。有许多投资新闻在外人看起来极其不合理,但当中缘由的逻辑并不含糊,只是我们很少到处找人谈及此事,这圈子也很封闭,于是容易产生不实信息。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说信恒资产管理公司(AHAM Asset Management)旗下两只信托基金投资在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的一级资本债券(AT1)。当瑞信面临破产危机时,瑞士监管方直接介入,要求瑞银集团(UBS Group)直接买下瑞信以渡过难关。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笔买卖,瑞士监管方勒令把瑞信的这笔债券给注销掉(相当于一笔勾销),导致让瑞信AT1债券的投资者血本无归。信恒公司也被迫把这两只基金停止交易。 有违分散风险的投资策略? 这起新闻在投资圈是引起不小风波,因为这两只基金把85%的资金买入一个资产,那就是瑞信AT1债券。这完全是违反了我们常说的“不要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风险的策略。 不过,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我们常说的信托基金通知有另一个名称,那就是“零售基金”(Retail Fund)。这类基金的发行需要遵循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Securities Commission Malaysia)所颁布的信托基金指南(Guidelines On Unit Trust Funds),该指南里有提到一只股票在信托基金里的比例不能超过10%。 批发基金风险属性比一般零售基金高得多 然而,信恒公司的两只基金并非此类基金,而是“批发基金”(Wholesale Fund),故无需遵守一般零售基金的发行指南。也正因如此,这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是能够把基金的20%都投在一只股票上。这么做的话,基金的风险属性就会比一般零售基金高出许多,证券监委会也规定投资公司只能把这类产品卖给高净资产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因为这些投资者有更高的收入和财产,所以能够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在推销批发基金的文件里,会有这类声明的选项。 题外话:怎么区分是零售基金还是批发基金呢?前者的最低认购额通常为1,000令吉,而后者的最低认购额通常会是10,000令吉起跳。 回到正题。即便批发基金的基金经理能够把大量资金押在一只股票上,也鲜少会出现孤注一掷的做法,因为风险真的太大了。就连巴菲特也不会这么做。 为何会把大部分资金押在瑞信银行的AT1债券? 那么,为何信恒资产公司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会这么把大部分的资金都押在了瑞信银行的AT1债券呢? [vip_content_start] 唯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这两只基金并非由投资公司单方面献议的,应该是先有一群客户想要买入瑞信银行的AT1债券,发现能力不行才开始迸发的念头。由于债券的最低认购额极高,并不是一般人都能够买得到。本地股王雀巢公司,一手股票还不到1.5万令吉(股价为130令吉左右,一手为100股)。而瑞信银行的AT1债券,最低认购额为20万美元。加上买入债券后的管理并不容易,从债券的存放,到债券利息款项的支付等,都是有很多工序要完成。 因此,以一个人的名义和财力来买入AT1债券并不符合规模效益。但是,如果是一群人就行得通。但,他们需要一家公司作为中介,由公司发行一只批发基金,向有兴趣的投资者收集资金,然后买入瑞信银行的AT1债券。这家公司就是信恒资产管理。 对信恒公司来说,这种投资产品可说是可遇不可求,不但可以赚取管理费用,而且顾客对投资的风险是有清晰认知的,让其销售人员省去不少管理期待值的工作,何乐不为? 然而,这事情坏就坏在,这些高风险的批发基金开放给其他客户群体。原先的顾客算是“自己送上门” ,对风险是充分知情的。但是后来才加入投资的顾客就很不同了,他们的风险期待值是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如果,瑞信一直都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毕竟,很多人对瑞士的银行有很高的信心(总是被刻画成保密功夫做得极好的神秘组织)。 真正的瑞信银行已千疮百孔 很可惜,真正的瑞信银行并非如此,而是千疮百孔。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真的是坏事和倒霉事一摞摞。 而这一次瑞信银行的危机,坏就坏在它发生在美国的矽谷银行之后,而且还遇到瑞士监管方的霸道处理方式。 首先,就是瑞信银行的中东大股东。当被问及会否继续给疲弱的瑞信银行投入更多资金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该股东的主席坚决说他们不会再投资在瑞信银行身上。结果呢,此番言论被解读为“连大股东都对瑞信银行的未来没有信心” 。而事实上,这中东大股东真正不会再投资瑞信银行是因为他们对瑞信银行的投资比例已经到了内部的投资上限,却因为差劲的公开言论而被解读为对瑞信银行没有信心,导致股价暴跌。最后,这主席也被要求离职了。 其次,当瑞士监管方要求瑞银买入瑞信时,他们是采取了相当激进的手法,那就是——先注销掉瑞信的AT1债券。从金融常理和权益框架上来说,因为债券属于负债的一部分,所以当公司破产或者清盘时,债券持有者是能够瓜分(例如变卖)这家公司的资产来抵债;而股票则属于公司权益部分(股权),所以在瓜分的优先顺序上是排在末位。另一方面,当公司重整财务时,被牺牲的第一顺序也是股权拥有者(也就是股票投资者),然后才到债券。 AT1债券持有者被牺牲 AT1债券是债券和股票的混合体,在瓜分和牺牲的顺位里是介于股权和债券之间。因此,如果瑞士监管方要瑞信银行重整财务,第一个被牺牲的理应是股权投资者,而不是AT1债券投资者。但那些股权投资者的背景实在太硬了,所以只能牺牲夹在中间的AT1债券持有者。 换言之,信恒公司的这两只基金被搞得价格暴跌并停止交易,也是拜瑞士监管方所赐。如今,全世界的瑞信银行AT1债券投资者都决定起诉他们。这场官司会花多长时间,投资者最后能够拿回多少本钱,至今仍是个谜。 当然,最无辜就是那些不知道这些基金的来龙去脉,却把大部分的身家都押上的人们。当中自然少不了各种纠纷。 以上就是我认为鲜为人知的投资圈里的八卦,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