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盈利

2月前
(包头市24日综合电)内蒙锡林郭勒盟24人因非法采摘沙葱、韭菜花野生植物被查处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回应,事件中的草场隶属个人,且违法人员疑似使用工具对野生植物进行大规模盈利性采摘。 锡林郭勒盟别力古台镇政府官方账号“别力古台为您服务”15日发布消息,20日起,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组织综合行政执法队开展严厉打击非法采摘野生植物行为执法活动,截至目前,打击5起非法采摘野生植物(沙葱、韭菜花)行为,查处24人。 消息发布后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有人质疑此举是否过于上纲上线,采摘沙葱、韭菜花怎么也违法了?也有网友认为,一旦采摘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便应受到约束。 《顶端新闻》报道,媒体以市民身份询问了阿巴嘎旗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复,相关事件中的草场隶属个人,违法人员疑似使用工具对野生植物进行大规模盈利性采摘,“关于为什么违法、相关处罚、还有涉及的法律条款,之后会在阿巴嘎旗微信公众平台上统一进行回复。” 报道说,类似的执法行动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并非首次。除了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近日对采摘野生蘑菇的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打击。 今年7月,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发文,正镶白旗公安环食药大队接到群众举报,民警发现非法采挖植物人员4名,查扣野生山韭200余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对涉事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联早)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8月前
12月前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三年至五年内,数字银行只能不断把钱花在聚集客户,以及维护和升级平台。等撑过了这段时间,数字银行的平台运营也比较成熟和稳定后,才有盈利可谈。 上星期的文章提到数字银行并非银行数字化,今天这篇将会探讨数字银行到底能不能盈利,以及GX Bank能多快实现盈利。 要找到类似的数字银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数字金融服务商为参考对象。在韩国,共有三家类数字银行,分别是KakaoBank、K Bank(并非泰国的Kasikornbank),以及Toss Bank。这三家公司各有不同。 KakaoBank背靠韩国的通信应用程序大佬Kakao Corp(类似于中国的微信);K Bank则是由韩国第二大通信业KT Corp注资的(这一点有点类似本地的Boost背靠Axiata),也是最早推出服务的数字银行;至于Toss Bank则是由好些企业注资的,包括网络购物平台、私募基金以及银行等。这三家银行里,目前所知是KakaoBank已实现盈利,并在2021年上市。 因此,有上市就有资料可看,我们就以KakaoBank一些公开材料来看看他们的业务到底能不能盈利。 KakaoBank的业务如何盈利? 首先,不管是传统银行还是数字银行,拥有足够的存款来作为借贷资本极为重要。因此,数字银行需要找到足够多的廉价资本。就以KakaoBank为例,由于用户在他们的账户里存放了不少流动资金,这相当于给数字提供了大量且廉价的资本,以供贷款所需。而要让用户能够心甘情愿并放心地使用某些电子钱包,就相当仰赖于他们的手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体验是不是足够顺畅,或者像许多中国短视频所说的“丝滑” 。不要小看这个用户体验,这可是影响许多银行的营业成本,包括本地从业者。 而根据2023年第二季的报告来看,KakaoBank在今年上半年的资金成本率(也就是客户存款以及借贷利率)为2.36%。而韩国银行总体的资金成本率在今年第一季为2.73%,比KakaoBank高出了几十个百分点。这凸显KakaoBank有办法实现低融资成本,他们有近六成的存款为近乎零利率的来往户口(current account),行业则只有四成。 成本搞定了,就要看看盈利。KakaoBank共有四种盈利来源,分别是利息收入(也就是借贷和债券利息)、手续费收入(从扣账卡的过路费、外汇转账等)、平台收入(联名信用卡、中介费,甚至包括投放广告),以及其他收入(交易所产生的汇率收入)。这里头就以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略高于八成。 而在KakaoBank的总贷款里,超过一半是和房产相关(也就是买房的房屋贷款以及租房的全租房押金贷款,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韩国的“全租房”概念,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再也不会投诉本地的房子和房租很贵),另外差不多一半的贷款分别是信用和透支账户的贷款,利率就较高。对比一下,一般本地银行,房贷在总贷款的占比则是远高于KakaoBank,例如大众银行的四成总贷款是房屋贷款(KakaoBank的房屋贷款则是16%)。 当然,本地的数字银行是不是能够复制KakaoBank的模式,待会儿继续解释。 [vip_content_start] 我们再看看KakaoBank的开销比例,在今年第二季里,共花了4,429亿韩币,撇除2,404亿韩币的利息成本,其他的运营成本为2,025亿韩币,而当中有一半是员工薪水,以及超过两成为平台和通路费用。换言之,KakaoBank有相当大的开销比重是用来维护其平台,毕竟这是家数字银行。 本地数字银行能多快实现盈利? 那么GX Bank以及其他本地数字银行能否快速实现盈利呢? 如果我们只聚焦于KakaoBank的话,或许大家会有一个效仿对象。但如果我们把其他的韩国数字银行也纳入讨论范围,就有很多变数。因为最重要的是,数字银行能否快速招揽足够的用户数量。要是GX Bank能够顺利地把Grab平台里的用户转换过去,那么这个基础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况且,疫情让这些平台减少很多教育用户和宣传成本。 根据一些数据显示,Grab在东南亚共有1.8亿注册用户,在马来西亚则有2,000万用户。然而他们的第二季报告里披露,月均用户数量为近3,500万名,可见注册数量和活跃用户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也不知道有多少用户是有在平台里存放一些钱。要是存款不足,那么GX Bank就有需要通过一些稍高的利率来吸引存款用户。不过,存款问题应该不大。 那么就是借贷生意了。估计本地数字银行应该会专攻小金额的短期贷款,除了利率较高,也能够降低违约风险,避免夜长梦多。 为何不专攻房屋贷款呢?这就要说到国家银行所设立的一些框架限制了。根据国家银行的限制,数字银行在首三年至五年内,总资产不能超过30亿令吉。假设数字银行的资产全都是贷款(现实来说并不会),那么也只能接触30亿令吉。现在随便一间单位都要50万令吉左右,30亿令吉也只够给6,000间单位提供贷款。要知道,银行是一个以量取胜的游戏。银行的客户需要足够多,才能够让违约率降下来。一般来说,如果不能有一万名客户,违约率就很难拿捏得当。 至于成本上,虽然数字银行会比传统银行少雇用员工,不过他们也需要像KakaoBank那样,付出大量资金来维护平台,确保24小时都能够顺畅运行,而且这不是根据市场利率涨跌来浮动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三年至五年内,数字银行只能不断把钱花在聚集客户,以及维护和升级平台。等撑过了这段时间,数字银行的平台运营也比较成熟和稳定后,才有盈利可谈。 那作为一名消费者,我当然是希望看到数字银行的生意能够做得下去,毕竟传统银行已经很难做到客制化的金融产品,因为成本收益不符合经济效益。大家也就多点耐心等待吧!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当然,特斯拉作为一家年轻公司,要求他们派发股息并不符合其策略规划和发展。不过这说明一样事情,就是这家公司的未来前景依然充满未知数。 事先声明,本篇并非针对特斯拉汽车的功能或者设计外观,而是对其公司财务表现的一篇感想,并且来说明一下为何特斯拉股票至今是一个争议颇大,而且两边阵营都非常针锋相对的存在。市面上已有许多关于特斯拉的分析文章,故此,我尝试从别的角度来解释为何特斯拉股票难以讨人喜欢。 首先,特斯拉的盈利能力有待确认。很多人说特斯拉已经是一家有盈利的公司,为何还要说是有待确认呢?的确,特斯拉从2020年开始转亏为盈,在2022年更是有将近126亿美金的税后盈利。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特斯拉的营收部分,就会发现其实除了汽车销售,当中还有一项名为“碳积分” (regulatory credit)的收入。 这个项目是特斯拉依靠“卖碳”赚得的收入,因为美国有规定汽车制造商销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车。但是,并非每家汽车公司都能够满足这要求,于是,一个权宜之策就出现了,那就是“碳信用额度”的买卖。那些“碳信用”不足的公司,可以向另一些拥有“碳盈余”的公司购买,用以抵消。这有点像是以前欧洲的赎罪券,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另一种罚款。 特斯拉因为生产电动车,因此他们有大量的“碳盈余”,这也成了他们的销售产品。从2010年到2022年,特斯拉从这项业务赚取了712亿美金的营收,而在2023年第一季也赚入了52亿美金。由于这些“碳信用”是在电动汽车制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看作是零成本产物。当我们把这项营收从特斯拉的财报中移除,就会发现,该公司真正盈利是在2021年开始,而非2020年。 其次,特斯拉并非汽车公司。特斯拉在2022年留在其资产负债表的盈余为1.29兆美金,其中55%是由过去12年的碳收入所贡献的。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认为,特斯拉并非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一家环保政策寻租公司(rent seeking company)。 [vip_content_start] 这并非刻意贬低,要是我们继续查阅特斯拉公司的资料,该公司至今的年度产能大约是120万辆。对比我们熟知的丰田公司,他们一年能生产近900万辆车。从这个角度,你要怎么说服人们相信特斯拉是一家汽车公司?而且丰田公司不但盈利能力稳定,而且还能派股息。 当然,特斯拉作为一家年轻公司,要求他们派发股息并不符合其策略规划和发展。不过这说明一样事情,就是这家公司的未来前景依然充满未知数。 什么?这么多家公司研发和推出不同型号的电动车,难道这还不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吗? 我认为电动汽车的赛道现在有许多选手在拼命,不过,当中有一些挑战还是充满未知。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 根据IEA的研究,一辆电动汽车所需要的矿物重量就燃油汽车的六倍,平均每辆超过200公斤。当中以铜、镍(nickel)、石墨(graphite)为多。而单单是铜的重量,一辆电动车的平均需求就高于一辆燃油汽车的矿物总重量。根据该报道,许多新能源的崛起对这些矿物的供应量造成巨大挑战,据估算,每项矿物的需求在2040年要翻好几倍。 这当中以稀土为电动车命脉,当中关键稀土为钕(neodymium),用于电动的磁力制造。2018年,钕的价格为每公斤80美金左右,但是到了2022已经飙升到了每公斤大约200美金(截稿时为每公斤150美金左右)。对比一下,钢筋的价格,现在市价每公斤也就两、三令吉(而且还是涨了蛮多之后的价格)。 稀土(尤其是钕)的价格高昂当然不是关键要害,因为电动车制造商大可转嫁成本给消费者。真正棘手的是稀土的生产规模无法和钢铁这种常见的金属相比。生产规模追不上去,而稀土的价格越居高不下,那么电动汽车要实现经济学里的规模效应就越难,也就给其总产能设立了天花板。 当然,许多汽车制造商现在不会去管这事儿,因为各国现在的政策都是主打吹环保风,资本也只是跟随。况且,大型汽车制造商也有足够的资本来耗。这场电动车的战争也只是刚刚开始。 特斯拉能否熬得过,是真的很难说。
2年前
这世上,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等价交换的,尤其在金融领域里。因为过去的资金异常廉价,所以烧钱来建造帝国似乎可行。但是,这股潮水如今已经退得七七八八了,资金成本也高了许多。烧钱举动,烧得再怎么凶,也烧不出个未来。 不久前听到电台访问本地某家二手汽车交易平台创办人。访谈中,主持人问该公司的估值如今几何,创办人说已过十亿美金水平;问公司业绩如何,答高速增长;再问公司盈亏几何,答仍在亏损,望今年实现盈利。 关于这类独角兽企业,有些人认为烧钱并不持久(也是我的观点),一旦潮水退去,就会看到谁在裸泳;而有些人则认为烧钱能够让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并把各个对手挤出去,最终实现一家或两家独大的局面,最后获利。 因此,企业烧钱到底能不能烧出个未来就成了金融圈的永恒辩论。对此,我想给出一些简单看法。 首先,我认为企业在初创期间烧钱是在所难免的。在经济学里,有“规模效应”的概念,意即企业的营业额需要超越固定开销一定程度,方能盈利。一旦超越后,企业的利润就会滚滚而来,赚幅也会飙升。因此,企业在早期都需要有足够资金来熬过去。除了少数极少固定成本的行业,否则都难逃这理论。 不过,企业需要烧钱才能盈利,不等于烧钱后就一定能够盈利。有些行业的固定开销是异常巨大,就好比你今天要开一家航空公司,那么你的空乘人员和飞机师就是你的固定开销,每架飞机的贬值开销或者租赁费用也是开销。你想实现盈利,那么就得完成多少趟航班。当中还有众多浮动开销,例如汽油等等。而且这些钱不是你愿意花,就一定能够盈利,否则亚航创办人就不需在社交媒体上又唱又跳,十足个选秀选手的模样。 [vip_content_start] 其次,有些行业的利润极低,不值得烧钱。这也不难理解,经济学里的供需定律就已经很好说明一切。所有能够赚钱的行业都阻挡不了新人入场来竞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的利润极低,那么说明这个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即使有人愿意用大量资金来把其他玩家挤出市场,只要随后的盈利空间出现得足够大,就会有新人来搅局。这就好像电召车至今都难以实现盈利(也不怎么能涨价),因为市面上有大量的竞争者(计程车司机)准备随时搅局。 第三,要看烧钱的目的何在。企业烧钱可以有很多原因,例如打广告来推广产品或服务,或者是纯粹搞补贴战来把对手赶跑。但,不管是哪一种,最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烧的钱有没有用来提升企业的产品/服务素质。企业终究还是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才会有人愿意买单,这家企业才有立足之地。 反过来,如果客户本就没有这个需求,而企业依靠大量补贴吸引客户消费,那么这种消费活动充其量也只是“虚假需求”。但是,市场需求要持续的话,是无法依靠补贴来达成。就好比电召车Grab所推出的外送食物服务,在疫情期间确实受欢迎,一度还出现司机荒。但是,当疫情结束了,人们开始回归此前的生活节奏,这类外送食物的服务需求量就大大降低,纵使有津贴也无法撬动消费者的荷包。 从数学来看,企业所烧掉的每一块钱,如果不能买到超过一块钱的营业额,那么这家企业的命运就真的不堪设想。要是换来的营业额是少于一块钱,倒闭是大概率事件。说得难听一点,你把这些烧掉的钱直接用一比一的方式来换成营业额,都还要来得强。 再举一个例子,有许多连锁餐饮公司貌似非常风光,分店到处开,有些主打网红打卡概念餐厅,有些则是主打价廉物美。但是,今天你只要花几十令吉,就可以买到他们的年报来看。这些企业/集团的财报,是赚是亏,一目了然。你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把亏钱企业烧成赚钱。 这世上,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等价交换的,尤其在金融领域里。因为过去的资金异常廉价,所以烧钱来建造帝国似乎可行。但是,这股潮水如今已经退得七七八八了,资金成本也高了许多。烧钱举动,烧得再怎么凶,也烧不出个未来。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