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知识

3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记得我中一(1971年)年尾,爸爸有一块相当大的橡胶园要翻种,翻种之前要把橡胶树周围的羊齿植物除掉,方便电锯工人锯掉树木。有一个傍晚,爸爸吩咐五哥带我去胶园帮忙除掉羊齿植物。 我和五哥各自带着一把巴冷刀便出发。到了胶园,我吓坏了!胶园里的杂草长得比我还要高,园中只看见割胶工人走过的小径。五哥说明我的工作范围后,就到园丘的另一边去工作。我懊恼着怎样才不会在那么大的胶园里迷路,忽然灵光一闪,想到地理课学到的知识。我先看清楚太阳在哪里,确定了来时的方向。我仔细地观察每一棵树的特征,并用巴冷刀在处理过的树头做记号。我刻下一横表示第一棵树,以此类推。后来我沿着一棵倒下并横跨大沟的树走到园丘的另一边继续工作。 天色不早了,我喊五哥,可是他没有回应。我决定自己回去。回到树桐横跨大沟的地方时,我走上树桐,没料到脚一滑,竟然跌进沟里。幸好水不深,我用巴冷刀支撑着身体爬了上去,浑身湿透了。幸好之前有在树头做记号,便依照树头上的横线数目,顺序找到路口回家。 那便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地图。爸爸曾说遇到事情时要冷静,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面对困难,总会有解决的方法。我从小喜欢阅读探险小说,曾经读过在林中迷路时作者如何寻找之前的路,再加上我喜欢研究地图,去每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尝试辨认自己的位置,13岁的我才能在没去过的橡胶园里寻找到出路。 出门前先看谷歌地图 读完中六,我当了临时教师。第一间学校是位于柔佛加亨(Kahang)新村的华小。我从地图中找到加亨的位置,发现距离我住的峇株巴辖之新加兰(Senggarang)很远。我把地图拿给四哥看,四哥义不容辞地说要用车载我去报到。报到后回到家,我去上任就得靠自己了。在70年代,最方便又便宜的交通工具是巴士,我先从地图中查清楚巴士经过的路线:从新加兰搭巴士到峇株巴辖,再从峇株巴辖去亚依淡,然后来到居銮,才可以到加亨。报到后第3天早上,我背着行李,依照着已经记熟的地图单枪匹马地搭巴士去上任,我一共转了3趟巴士,花了4个小时以上,终于安全地抵达加亨华小的宿舍。我意识到只要我们专心一致,认清方向和位置,再远再偏僻的地方都有办法抵达。 如今要去陌生地方,许多人就只依靠手机导航。可是手机导航为了让我们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多会教我们走捷径,于是往往把我们带到偏僻的地方。我觉得走捷径没有安全感,因此出门前,一定先看谷歌地图,走我认为比较安全的大路。地图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
6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
趁午休上网谷歌蒜香意大利面的煮法。搜索的结果是由一个简单的主题蹦出无数个类似的做法,而且每一则讯息看起来是多么有趣,像从魔术师帽子里不断溢出的彩带,可以无限度地延伸下去,填满人的脑袋。 关键是,有时候这些源源不绝的点子会使我产生一种想要把它们都收集起来的冲动,尽管有一些资讯对目前的我毫无用处。 为了不被过量的资讯消耗心神,我有意识地停止了这样无止境的浏览,减去了那些看起来美味又复杂的做法。毕竟,我想做一道简单的蒜香意大利面而已。 囫囵吞枣地搜集大量资讯,其实也是贪心作祟吧。一开始以为自己可以从中获益,后来慢慢地发现,当脑海里充斥太多片面的想法时,会造成思路不畅,一种精神的疲累,与其说是攥紧它们不放,毋宁是让它们牵着鼻子走,如果不学着筛选、过滤掉那些虚假、无用的资讯,人只会被纷杂的思绪占据,结果当然是贪多嚼不烂了。 尤其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想法和说法了。点击一个相关的网站,立马会出现许多立场迥异的观点和论述,铺天盖地的意见扑面而来,使人眼花缭乱之余,其实也正逐步分化着人的耐性与观察力——在海量的资讯淹没下,人其实更难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要不人云亦云,要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价值观仓促地下判断。 记得不久前与一位退休的教师朋友茶叙,期间聊起因材施教的课题时,她说了一番启迪人心的话:“你无法把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得考量他们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所以要给予他们一点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着急地用知识来‘喂饱’他们。人吃太多会消化不良,精神的材料也如此,过度了脑袋就变得僵化,人就停滞不前了。” 我听了有如当头棒喝,觉得她也在无意间点出了自己之前常犯的毛病。当周围充满了各种资讯的诱惑,人会不时地为了“我所不知道的事”而感到焦虑不安,以为掌握的资讯越多越好,偏偏又过目即忘。而那些没经过自己验证,或反复思考其中理论的资讯,充其量不过是一些二手的知识。 根据目前需要选读资讯 于是,当我改变了读取资讯的方式,心情也相对地轻松起来。除了每天必读的时事新闻、一些知识型的视频外,也会根据目前的状况来选读自己需要的资讯,譬如说当我想要做一道料理时,我比较着眼在自己能够实现的目标上,也唯有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才会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 两千多年前,庄子已道出人生短暂,劝诫人们莫以有限的生命盲目追求无穷尽的知识,遑论是活在资讯泛滥的现代,在繁琐芜杂的资讯网络前,人显得何其渺小,但与其对“知”的欲望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片面的认知层面,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在工作或学习上有意思得多。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读家】没蹭热度,等老高“抄袭”话题退热了,才来谈谈。 8月伊始,YouTuber“蓝泉妈妈”扔下震撼弹,响彻整个中文YouTube圈。“老高抄袭与否”的话题,延烧多日。老高的两篇声明都没承认抄袭,仅以“只有真正的源可以要求我标注源,而且我从来没有说自己是源”等说辞予以推托,引来多方诟病。然而,任何相关帖子下方,几乎都会被老高铁粉的无限支持留言所淹没。这种盲目崇拜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此外,谴责揭发者蹭热度的也为数不少,其中一条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看到蓝泉妈妈的嘴脸就不想看了”。这种以貌取人的行事作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颇有微词。在“铅字文化”盛行的时代,知识主要以纸本为媒介传播,当时的读者也乐于思考。曾几何时,美国一般民众的会聚集于演讲厅,聆听政治人物论述他们的政治主张。有时就连文豪——艾默生及马克吐温等人也是主讲人。 ◢知识型人设,根植粉丝心里 电视机出现之后,娱乐元素成为了重中之重。电视节目变得取悦观众为主,电视上的人物,外型要求渐渐变得比内容更重要。作为延续了电视机功能的YouTube,其放大娱乐的功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老高的频道内容庞杂,都市传说、历史科普、动漫情怀等,不要求严谨真确,但求有趣讨好,老高在视频里对各种题材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型”人设根植在粉丝心里。老高的人设符合《拒绝真相的人:人们为何不相信科学》所描述的魅力领袖的形象:具有特异或强大的特质、能言会道高超的交流技巧以及能调动观众情绪的高超手腕,尤其最后一项,是培养铁粉必不可少的技能。 人脑有两个部位分别掌管理性(前额叶皮质)和感性(边缘皮质),俗称的理性脑和感性脑,当人的情绪高涨时(感性脑活跃),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会压抑理性脑,这就是当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无法正确判断的生物原因。虽然这种分类法不怎么精确,但对一般读者而言有益于理解。 老高在视频里能说会道,台风稳健,知识渊博的形象早已深入粉丝心里,不少粉丝表示老高是他们的知识来源,甚至鼓励家里的孩子观看。老高很懂观众的心理,以精彩(但未必精确)的故事让观众代入,调控说话节奏吊起观众的情绪,观众自然而然就关闭了理性脑,因此对于他的说法就更能全盘接受。 以色列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受试者第一次接收了某资讯,之后被告知所接收的乃是错误资讯时,感性脑会剧烈活动,从而压制理性脑。少了后者的理性分析,也降低了人们修正错误的初始印象的几率。之后,人们只会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对于相左的想法则会极力抗拒。这种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既有想法的倾向就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讲述尼采遭到专家批评 由此,对于老高粉不分对错极力护航教主的行径就说得通了。两年前老高讲述尼采时遭到尼采研究专家朱建豪指正(全文可看〈“老高与小茉”最新一期影片中,对于尼采哲学的理解几乎全部都是错误的〉),并呼吁老高能意识到问题,并好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摆正求学心态。毫不意外,这番言论引来粉丝反弹,并斥责朱之流好扮高端。老高在FB声明里更直接呛声:“任何强加给我们的极端对错观念,我们不接受。” 若以老高频道内容来看,可以把他归类为真确知识圈外的“边缘群体”。通过个人魅力,将其他同样边缘群体的众人收入麾下。共同志趣也好,共同偏好也好,魅力领袖由追随者高高捧起,造神活动因之而起。感性脑作祟之下,尼采事件和抄袭事件在拥趸脑中形成了强烈的“我们”、“他们”的意识,任何妄想说老高不是的都是企图抹黑的“他们”! 然而这种摒弃逻辑思考,独尚感性情绪真的好?研究后真相各种奇葩现象的开山鼻祖之作————《美国的反智传统》的作者肯定会蹙眉摇头。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在知识之上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智识(intellect)。在他眼里,有别于成为专业人士运用工具的知识,智识(intellect)则是更偏向于深度思考。但这是最简化的说法,肯定有偏差,想了解更多可以翻阅此书。作者以智识为标准,从美国宗教、民主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不同层面切入,大加挞伐。以宗教为例,作者批评美国宗教界从大觉醒运动后,摒弃了逻辑思考能力,严谨考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激情感性的宣教方式。延续这一作风,后世牧师更看中电视的便利,以亢奋的表演,高亢的腔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夸张动作娱乐观众以达到宣教的目的。此书在特朗普上任总统后,因其自身出格言行,鼓动粉丝引起骚乱而是令人傻眼,于是这本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家追捧的热书。 ◢如何避免轻易被鼓动情绪? 对于该如何避免群众成为易受情绪鼓动的人群,《娱乐至死》与《拒绝真相的人》不谋而合地指向教育(《反智》一书大肆批判美国教育理念)。《娱乐》的建议比较笼统,《拒绝》的方案更加具体:由小学开始插入符合真正学思想的科学方法。除了抨击要求学生了解背诵科学知识,作者也强烈呼吁科学科目必须多进行实验,让学生从体验中习得并内化科学思想,碰到任何难题,不要直接由情感去感受,而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处理。题外话,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期到底总共做了多少项实验?身为父母,也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做了多少项实验。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说的是否属实。
1年前
1年前
小学时代便爱上了阅读,低年级时离不开《儿童乐园》、《世界儿童》及《南洋儿童》;高年级,便来个大跃进,开始看古典小说。 有一次,向同学借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读得废寝忘食,被母亲发现了,难以置信地问我:“是什么书这么大本?”若我说是《西游记》,她肯定不懂,因为她没上过学堂,我只好说是孙悟空。她恍然大悟,没有阻止我看这么厚的一本书。然而,考试期间,她不允许我看小说,要我专心温习功课,我只好乖乖地把书收藏起来,考完试再继续看。 阅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中学时代,无休无止;然而,当我步入社会,阅读的时间被削减了,除了阅读报章,与其他书籍为伍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不甘心阅读的兴致就此被剥夺,也不愿意自己的知识水平停留在某个阶段,于是,那一刻起,我刻意在床头放着几本书,不再读小说,而是散文、童诗及小品文之类。每天睡前看一个篇章或一首小诗,以满足我的阅读欲望;偶尔也翻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鞭策自己,勿把辛辛苦苦学到的英文,忘得一干二净。 工作越来越忙,阅读的习惯却没停歇,直到退休,我的床头书,增添了几本语音书籍,如:轻声词和多音多义字,规定自己,每天学一两个轻声词,或是多音多义字。的确,有些字音是后知后觉,纠正了不少读音,仿佛更上一层楼。 在人人手机不离手的年代,我没有忽略了阅读。晚上不逛街的我,除了弹弹钢琴,看看电视,便会窝在床上看书,总觉得若能把书中的知识“消化”在肚子里,那可是一生受用不尽啊! 阅读是高尚的生活情趣,是不断充实自己的管道,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心灵的滋润。 床头上搁着几本书,让淡淡的书香,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