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石窟佛像

编按:乐清有座名山叫雁荡山,雁荡山以北的地方叫“北雁”,这是汤余铭画名的由来。他自称“北雁山人”,是为提醒自己不忘家乡。70至80年代,汤余铭主要创作宣传画和年画;90年代起,他找到佛教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创作题材,这一路走来,他又经历过哪些心路历程? 此外,汤余铭与女儿的互动也值得一提。汤余铭的女儿亦非等闲之辈,究竟她是什么来历?父女之间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这期的【非常人物】,就来认识“北雁山人”汤余铭吧! 报道:本刊特约 张佩莉 摄影:本报 黄冰冰 以画笔勾勒世遗的居士画家“北雁山人”汤余铭月前到吉隆坡走了一趟,为明年画展物色场地。他没有把画作带过来,只用平板展示作品,虽然只是在小荧幕上看他笔下的古石窟和名山大川,但也为之震撼。 今年80岁的画家声音轻柔,有着一种文人的气质,待人蔼然可亲。上个世纪70~80年代,他从事专业美术工作,主要创作宣传画和年画。那些年他的名声也许不太响亮,但他画的《毛主席视察东方红公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四周年》《向大海要粮》《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领航》《吉庆有余》《鲜花献英雄》等画作却家喻户晓,知名画报常用他的画做封面,在一些沿海地区还会看到他的宣传画高高竖起来,给前线军人打气,激起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白天为政治、为时代服务,下班后则潜心练习水墨画,一有时间就走进山水里采风写生,打下山水画的基础。1985年,中国刚刚开放门户,北雁山人就代表工作单位赴日本考察,也带了一批署名北雁山人的山水画到千叶办展,作品被抢购一空。 他当时就知道了中国山水画市场潜能大,是收藏家喜爱的画种,但是,他并不想投市场所好,为了卖画而画画,“画家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能寄托生命的创作目标。” 走进中国古文化  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北雁山人听从内心的声音,大胆放下铁饭碗,一心想要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他摸索了几年,吃了不少苦头,还是觉得自己的画作少了一点什么,最后他意想不到的是,牵引他找到方向的竟然是外国游客。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旅行,我很好奇,外国人来中国到底想看什么?结果我发现答案是古石窟,是名山古刹,”外国游客仰慕崇拜的眼神,在他心里投下一颗震撼弹,“我觉得,外国人那么热爱中国古文化,为什么我们不去爱呢?” 北雁山人就这样走进了中国古文化,画石窟,画佛教名山。 1998至2010年的12年里,每年初夏至初冬八个月,他都在五台山闭关画画,学习佛理,研究世遗和自然文化遗产,成了一位居士画家。 那一年他大约是50岁,所以他常常这么说:“50岁以前的艺术并不属于我自己,因为都不是我想画的,而是别人要求我画的;50岁后,我找到佛教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创作题材,此后的艺术,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 除了画画,北雁山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会长,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投入毕生心力。他一字一句地道:“世界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和记忆上的遗产。” 把残缺变健全——修复古石窟 “以画作修复世遗”,没看过北雁山人的石窟画,很难领略这句话的涵义,但看到画作后瞬间就懂了——古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后已千疮百孔,那些无可弥补的残破和缺损都被画家的画笔整治复原了,于是,原本残缺的变得健全;原本蚀变不清的,如今有了鲜明繁复的细节。 相机可以记录,却无法做到修复,“镜头也不一定能把最重要的、精华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抓下来,它跟人的眼睛看见的不一样。”他解释道。譬如,洛阳龙门石窟里的一尊迦叶造像是没有了头的,两旁的力士也不知所终,北雁山人实地观察,再参考历史文献,请教五台山的僧众,写形传神,还原了迦叶高鼻深目的原貌。 缺手断臂的佛像,其“修复”过程不得见就比较简单。“因为佛像有各种手势,手上的法器也不一样,”他除了实地考察石窟里的其他造像,也到当地寺院求教出家人,翻阅大量佛教经典,找出复原依据后,才把缺了的地方画上去。 北雁山人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让我联想到文物保护专家的考古测绘,只不过,考古测绘是结合现代科技和历史文献,把石窟“搬”到电脑上,用3D数位化技术进行虚拟复原,北雁山人则没有用上什么高科技产品,他有的只是画笔,以及一颗炽热真诚的心。用笔画画,也是用心在雕刻,把佛像画出来。 “作为艺术家,就有责任按照佛理、年代以及其他佛像的形象进行参考,在画面上尽可能恢复造像的原貌,不要让大家看到少头、缺脚的佛像,要让观者感到心情愉悦。”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声音铿锵有力。 画石窟佛像 激发世人去珍惜和保护 他又说:“画石窟佛像,首先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真爱、敬仰,是一种歌颂;其次是对古石窟文化的保护,因为石窟本身会自然风化,还有人为的破坏等;最后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石窟文化遗产这块艺术瑰宝,从而激发世人更多地去珍惜和保护。” 北雁山人的第一幅石窟画,画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五窟前室里一尊颔首微笑的佛像。当时他在佛像前驻足仰望良久,在心里不断问自己:“要怎样画出质感?要怎样画出精神来?”他看着石像,想像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敲打,一尊尊的佛像破石而出,“他们用手一点一点地,小心翼翼地,把每一个细节打出来。那是多么的艰难。”他的心里溢满感动。 “几代人才完成一个石窟,石窟艺术是伟大的,在他们面前我是渺小的。”他叹道。这些无名艺术家深深激励着他,作画时,那叮当叮当的敲击声老是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他说道:“我觉得我画画也要学习古代工匠的精神,把佛像一点一点用墨叠出来,有的地方用焦墨,有的地方用水墨,叠的过程,就好像在雕刻一样。” 北雁山人的三维立体绘画手法,是受到一位日本大和尚指点后开创出来。“以前的人描绘佛像都用勾线手法,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过去画油画和国画的经历,中西结合,创造三维空间效果。” 看画册上的《云冈佛》,只觉得佛像形神兼备,明暗凹凸的岩石肌理极为真实,充满立体感和岁月感,像是千年前一斧一凿敲打出来似的,屏息静观,仿佛也听到了那叮当叮当声。 北雁山人发愿要把中国的石窟圈系统化地画出来,从云冈石窟出发,到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足山石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等,中国十二大石窟他都画过了,也画了部分印度和尼泊尔石窟。透过画作,他让绚烂的古文化走出了荒野,走向世界。 佛教名山 另一喜爱题材 打自上世纪90年代,北雁山人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走遍千山万水,踏访名山古刹,为创作收集充足的素材,把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文化遗产画下来。 除了古石窟,佛教名山也是他喜爱的画画题材,而要画出山的灵气,就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一边展开画册上的《泰山迎朝晖》,一边把三次上泰山采风写生的经历娓娓道来。 “第一次上泰山是1969年的夏天,跟着同学上去,当时只觉得泰山很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有很多历代皇帝和名人的题字,震撼人心,但要怎样画泰山,当时还不知道。” “第二次上泰山是1982年,一边走,一边速写,把泰山画一画。那一次,我感受到了‘登泰山而小天下’,感觉泰山如钟,它稳稳地立在那里,像英雄一样。” “第三次上泰山是2009年,那次是想好构图才上去。我站在山顶上,看到前面东边的云在动,下面和西北边的云也在动,感觉我好像站在中间,云在周围转动,感觉好像泰山在定乾坤,又感觉泰山像一个民族英雄,耸立在平原上,迎着太阳,其他的小山像万马奔腾,朝着太阳的方向前进。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泰山的灵魂。”作画的构图也随着出来了,“泰山像个英雄立在半空中,前面是阳光照到的地方,是亮的,后面的后山是暗的;云围绕着山,树顺着云走,像在转圈圈。” 十大名山他都看过了,但还是经常心心念念,期许自己每两三年要重游一次。“你不可能一次就把山看见,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山会有不同的面貌,你要走几次,把所有的山峰都看一遍,收集下来,然后画出心里对山的感觉。”他由衷地道出心中所想。 女儿的叮咛 父亲的欣慰 北雁山人还有另一个万众瞩目的身分——中国女星汤唯的父亲。每次接受媒体访问,记者免不了要问起女儿,个性随和的他总是笑笑,有问必答,但之后会温柔地提出要求:“汤唯就不要写了,只谈画画和世遗就好,不要模糊了焦点。”但我还是辜负了他,用一个短篇章写他和女儿,因为少了这个部分,这篇稿就不算完整了。 说起女儿,北雁山人笑得欣慰又幸福,开口就说:“汤唯叫我不要为名利而画,要为了能进去博物馆而画,她希望我每一幅作品都要下功夫,都可以收进博物馆!” 女儿也热爱艺术,喜欢跟父亲一起品画,也喜欢收藏父亲的画。“她喜欢构图简洁的水墨画,看到喜欢的,就叫我留给她。我特地刻了一个印章,她要的画,我就盖个章留给她。都是小幅的画作啦,但她也收藏了我的一幅大型自在观音。”说话时,他的语调比平时更轻快,笑得更开怀。 去年,汤唯凭借电影《分手的决心》获得4座影后奖杯,这位父亲送了女儿八个字,作为祝贺:“抱璞守真,虚极静笃”。“我希望她的心灵保持虚和静,不受外界打扰,因为别人今天喜欢你,明天不一定喜欢你,所以你要保持笃定。”对女儿的疼惜,溢于言表。 两年前,北雁山人早期的宣传画和年画登上微博热搜,标题为“ 这些画原来都是汤唯爸爸画的”,至今收获了1.4亿阅读次数,让北雁山人惊喜交集。 这件事,也让他感悟很深:“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做事,只管努力去做就好,不要问结果。当年我在单位画画,也是只管努力去画,不问结果,今天这些画被网友找出来,有那么多人关注和喜爱,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福报。”(原稿上传于26/12/2023) 更多【人物】文章: 导演蔡崇隆/如果冷漠让你不舒服 那请你不要继续下去 马来文学家林天英/一无所有的日子 诗是逃离的出口 台湾休闲农场之父张清来/开创农场魅力 盼休闲农业能得诺贝尔 舞蹈家林怀民/别离云门 乐享云淡风轻 华文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文学或有一天变小众 但仍然存在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