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社区

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上,你是否曾停下脚步,静静环视那早已熟悉的社区日常场景,进而思索:这个地方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它与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为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教育科的师生,自2022年起推动“Jom Tengkera 一起懂街纳”——一项别具意义的东街纳社区导览计划。 马六甲培风中学校方,将“一起懂街纳”计划纳入公民课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策划与举办社区活动,为学生提供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社区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主动自发关心公共事务的马来西亚公民。 在课程走过第三年之际,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教育科老师辜秋莹也在与学生同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与思考。在参加各类比赛或与不同的机构单位交流的时候,由于需要不断地重新探问这项计划的初衷与往前行进的方向,她和伙伴们也经常在反思到底这项社区计划的本质为何。而她认为,这样的反复提问与回答是有其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打磨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带着学生进入这个社区,只是很纯粹地想要和大家分享社区文化多样性的美好,然而越到后期我们发现,我们在课程中持续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多元(Diversity)。” “多元乍听之下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是我们并没有打算做规模很庞大的事情,而只是希望每个人在可以舒服地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允许别人做自己。多元不仅仅是和族群有关,而是关乎作为一个人,是一项回到根本的关于人性、关于存在的课题。” 顺应马来西亚多元性 开创自身道路  关注Jom Tengkera社媒动态,会发现无论是宣传文案、实体周边商品介绍,还是由学生负责执行的“走街”社区导览,都以多语或至少双语的方式进行。辜秋莹解释,这是团队在策划社区活动时坚持纳入的元素,当中也包括学生在前期进行田野调查、向社区民众采集故事时,需要尝试学习以中文以外的语言达到有效的沟通。 她说:“这样的坚持是重要的,尤其独中作为一个母语教育的环境,这可以让大家看到坚持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这件事情是没有问题的,各族之间还是能够透过各种方式去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辜秋莹看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倾向于要建立“共同语”的时候,马来西亚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条件使然下,可以去开创属于自身的道路。“华教族魂林连玉先生在过去提出‘共存共荣’的概念时,讲的就是多样性这件事情,只是这样的概念可能放在那个年代太超前了,和他站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前进的人不多。但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可以谈论多元性和包容性价值观的时代,可以探讨如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多元的环境下过得好。” 她坚定地说道。 另一位同样自社区计划启动伊始便倾力参与的老师翁汶峰提到,这项有关了解社区的课程设计,相当符合团队最初想要在公民教育里聚焦的重点之一,即个人的身分认同。他认为,建立个人身分认同的其中一个方面,应是从个人生活的场域开始,他说:“如果你是这一方人,你理应清楚了解脚下土地所蕴藏的历史,以及此地有别于他方的特色脉络。在了解之后,便会随之建立起一种对于在地的认同感,甚至是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学校就在东街纳旁边,加上趁着老一辈居民还在,谈起过去也仍记忆犹新,我们应该协助学生把握深入理解社区历史的机会。” 翁汶峰强调,让学生建立起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是重要的,更透露了他本身的期待:“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社区内扎根,然后在未来也会常常想到或回到这个社区。无论他已经是一名国会议员或是扮演其他角色,都能够在自身立足的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甚至带来改变。我们培养的不是华校或华裔族群的代表,而是一名能够与所处社区有所共感的马来西亚人。” 学生们展现对田调的热忱 Jom Tengkera今年于“来!共创永续生活”新新村第三届社区计划大赛中,荣获了最佳潜力奖项(Most Promising Award)。辜秋莹介绍道,由于截至目前为止在东街纳社区所累积的社区关系,比较偏向于峇峇娘惹、欧亚族裔或华裔等族群,相对而言,对于社区内马来人或穆斯林群体的理解是较为欠缺的。因此,这次用于参赛的企划,放眼未来两年能够补足这一块,主动探索这个拥有近五百年历史的混合社区里,关于马来村民的生活与信仰。 她表示,企划会从面向穆斯林文化历史的系列课程开始,同时也会聚焦于社区内一所伊斯兰祈祷室——Surau Kampung Beting的研究计划。团队也希望能够促成与马六甲博物馆协会(PERZIM)的合作,进一步策划更深入的清真寺、祈祷室与穆斯林陵墓的社区导览。 在谈到了关于公民课学生对于参与课程的回馈,老师们都慨叹,这一段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只是在遭逢种种挑战之时,和学生们站在同一阵线,一步一脚印地共同应对罢了。与此同时,老师们也会按照每一届学生的特质,适时地调整课程进行的方式。留台多年以后刚回到母校执教的李佳芯老师也是负责老师之一,她带着崭新的视角走入社区,也收获了有趣的观察。“带着学生进社区访问居民的时候多次吃了闭门羹,原因是多数居民有在午后睡午觉的习惯,后来学生发现,这可能和东街纳社群老龄化的现象有关,也因此意识到故事采集的急迫性,在老人家还愿意多分享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多次回访。” 学生们对于田调和导览,展现出更具好奇心且积极筹备的态度,让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的李佳芯也相当感动。“我们是公民老师,但同时也是这个社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辜秋莹总结,“在社区里深耕三年,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我们是老师,跟着我们走进社区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持续在孩子心里,种下多元的种子。”
1小时前
19小时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在加影州选区,万宜志愿消拯队是当地人最为熟悉,成立至今已11年,成员人数也有36人,大多数队员是蓝领阶级,也有部分人员来自专业领域。但是,他们加入志愿消拯队是有一个“共同点”,是社会责任感将他们拉在一起。 报道、摄影/李景志(部分照片由万宜志愿消拯队提供) 他们无条件为社区作出贡献,牺牲小我奉献社会的热情,为社区安全保驾护航;他们充满使命感,因为他们坚守与担当,除了支援正规消拯队救援工作,也是保护市民生命财的“小人物大英雄”——万宜志愿消拯队。 在加影州选区,万宜志愿消拯队是当地人最为熟悉,成立至今已11年,成员人数也有36人,大多数队员是蓝领阶级,也有部分人员来自专业领域。但是,他们加入志愿消拯队是有一个“共同点”,是社会责任感将他们拉在一起。 每支志愿消拯队都有一名灵魂人物,就是带领队员的队长。今年接任万宜志愿消拯队主席的梁凯辉,已有16年实战经验,他和其他志愿消拯员一样,无时无刻承担着社区应急救援。虽然是志愿者组成,但是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的勇气,令人打从心底的佩服。 “我们每天准备好状态随时待命,任何一名队员只要收到紧急救援通知,只要情况允许,例如得到雇主同意放下工作,即使只有3至5人,也能出勤前往现场。” “志愿消拯员是义务性质,也明白需要一些队员协助解决一些正规消防队忙不过来的任务,谁可以出勤就交给谁。队员之间已有默契,毕竟和正规消防员不一样,很多时候需要视乎队员情况。” “因为志愿消拯员初衷是救护,去帮助别人,参与这种义务工作是需要热诚和自律,而且只有付出,没有酬劳回报。” 他受访时指出,有时候还与正规消拯员走进火场,前往灾区救援,需要大量体能,不是每个人可以接受。例如在执行任务时,也要带上装备如灭火器,还有厚重的消防防护服。 每月在消拯局训练2次 梁凯辉说,由于涉及救灾工作,他和其他队员每个月会在消拯局进行训练两次。队员每星期要检查消拯车配备的救火工具和救援设备,和正规消拯员没有分别,主要确保队员在出勤时熟悉消防工具。 “因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守望互助是必然的,通过训练不仅逐步掌握救援技术和急救专业等知识,也可以逐渐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的支持对于一名想成为志愿消拯员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个人安全会是首要考量。我和队员出勤,安全是第一优先,不让任何一位队员身处险境。以我为例,虽然家人支持我,但我是不可以让家人担心,这是责任,一定要平平安安回到家里。” “我们会不遗余力地保护社会安全,同样重要的是,也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身安全。” [vip_content_start] 配合成立11周年 10月19筹款提升设备 志愿消拯队向来自给自足,政府提供的拨款也不多,就算有国州议员的帮助,始终杯水车薪。所以,万宜志愿消拯队今年10月19日配合成立11周年庆典举办筹款活动,筹募经费的目的,是要增添一辆消拯车、更换配备和提升会所。 梁凯辉说,万宜志愿消拯队目前只有一辆消拯车和水槽车,现有的消拯车车龄逾20年,很多配备已老化,是时候要更换,而且再添加一辆从日本进口复新消拯车,费用不少于20万令吉。因为费用庞大,只能向外界进行筹款以完成采购。 “除此之外,目前位于锡米山新村的会所也需要提升,希望可以达到筹获50万令吉目标。” 盼有热忱的年轻人加入 万宜志愿消拯队副主席谢伟贤说,年轻人对加入志愿消拯队兴趣不大,最大原因是义务性质,和志愿警卫局有报酬不一样,即使两者都是制服团体,但是年轻人加入志愿警卫局的兴致更高。 他不否认,在招募年轻人加入志愿消拯队并不容易,这份工作需要热诚,没有薪水、没有津贴,队员还要自费交通、伙食和购买制服;要认同这份义务性工作,不能缺乏热诚。 “我是希望有热忱的年轻人加入,志愿消拯队的工作是多方面,除了火灾、水灾,接到其他求助通知,例如捉蛇、寻找登山迷路者或检查社区消防栓等,这些也是我们的任务。” “对消拯工作有兴趣,志愿为社区服务的年轻人,志愿消拯队会是不错选择,遇到灾害事故的辅助救援等方面,志愿消拯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披露,志愿消拯员所做的各种各样事情,都是为社区提供帮助,不仅消防救援,还可以在其他事故中提供应急救援和营救。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7月前
(新山29日讯)柔佛州务大臣拿督翁哈菲兹强调,垦殖区是发展州属和国家的重要社区。 他说,已故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当年创建垦殖区,是为了消除郊区社会的贫穷,包括帮助郊区取得稳定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水平及舒适的基础设施。 翁哈菲兹昨日出席在昔加末柏玛尼斯第一垦殖区举行的昔加末垦殖区嘉年华后,今日在脸书发布贴文如此指出。 “现代社会应延续已故敦拉萨的精神,确保垦殖区之子拥有高等教育水平,进而提升垦殖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素质,好让后代能继续享有他们目前所享有的。” 他表示,柔佛州政府及联邦政府将会保持合作,全力支持垦殖民的发展议程。 他说,柔州政府通过2024年财政预算案的行政及管理奖掖,拨出71万令吉给垦殖区的71个发展暨治安策划委员会(JKKR),另拨出35万令吉给柔州70个大马垦殖区青年理事会。 翁哈菲兹也感谢联邦政府拨款给柔州的垦殖区作为发展用途,其中包括柔州甘榜路计划1亿零300万令吉、2024年柔州RP4农耕路计划858万令吉、洗肾中心奖掖100万令吉、抑制霉叶病(pestalotiopsis)11万2610令吉41仙。 上述活动出席者包括:柔州农业、农基工业及乡村发展委员会主席拿督扎哈里沙礼,柔州青年、体育、企业发展及合作社委员会主席海利,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沙比里、总监拿督阿米鲁丁、开垦主任苏龙嘉米尔,以及昔加末县长莫哈末玛斯尼、柏玛尼斯区州议员兼联邦土地发展局董事安努亚。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马六甲24日讯)由格西当州选区发展与协调中心推出的“玛琳美食镇”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美食名单推介已相继出炉,共列出超过150间各类风格饮食店,欢迎市民和游客走入玛琳及周边社区品尝美食。 同时,接下来的第三期美食推介将在本月杪推出,敬请各界期待。 根据发布,第一期美食名单内的商家近70间,主要集中在玛琳再也拉末路,最新出炉的第二期美食单位,则主要集中在玛琳柏迈、默迪卡中小型工业区花园。 在名单内的美食推介以中华风味为主,例如云吞面、素食、火锅、鱼头米粉、鸡饭、沙爹、酿豆腐、面包、豆花、肉骨茶、粥面饭、港式饮食、猪肠粉、面粉糕、苦瓜汤、糕饼、经济杂饭、海鲜、鱼胶面、烧腊、点心等,包括饮食中心、茶室、美食中心、夜市、连锁餐饮店等,而推介清单中也有一些友族经营的饮食店。 谢守钦:月杪推介第三期 格西当州议员兼甲州行政议员谢守钦接受《古城》社区报访问时说,准备在3月30日推介美食镇第三期,地点包括班兰玛琳、玛琳再也查希路、慕尼路、苏利亚路、柏卡路、阿峇迪路和玛琳再也路,届时整个玛琳美食镇阵容将会进一步完整,预计美食单位总数超过300家。 他指出,当地有许多不同规模的美食中心,譬如大型小贩中心和设有多档口的饮食店,若细分档口并一一陈列的话,估计有超过400家美食供选择。 他透露,近期有一些新的饮食店入驻玛琳再也(包括从他处搬来),是一个好现象,为了进一步加强发展,政府也安排了中央旅游、艺术与文化部、甲旅游局和地方政府代表来考察探讨。 “我们已提出的建议包括在玛琳地区打造牌楼及其他持续性调整,逐步改善各方面问题。同时,也有人建议在默迪卡柏迈花园开设美食街等,我们欢迎餐饮业者集思广益。” 他希望大家来到玛琳美食镇,可用本地价钱品尝到道地又好吃的中华美食,周边地区也有闻名的印度餐、飞天煎饼、炭烤煎饼、椰子冰沙、马来餐等。 30日起连续1周办市集 此外,谢守钦表示,3月30日至4月7日连续一周,每天晚上6时至11时在拉末4路舞台举办“玛琳美食镇迷宫市集”,有超过50种美食供消费者选择。 “我们将通过不同的组织、活动来吸引大家来,借以推广美食镇的概念,欢迎本地商家和餐饮业者善用这个平台,多多吸引公众来玛琳消费,也提高玛琳的产业吸引力,共同受惠。” 在缩小玛琳交通圈和扩大车道方面,谢守钦表示,将在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的发展会议中跟进申请拨款的下文,这方面需要一些时间,但他会持续去跟进。   欢迎市民和游客走入玛琳及周边社区,品尝美食。 谢守钦:预计总数超过300家美食。 本月杪将举办的“迷宫市集”,将进一步推广玛琳美食镇概念。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