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種植

1星期前
紮根予我挺直的姿態 在這割據的院子裡 …… 斑蘭葉築起早晨一座 充滿香氣的教堂 陽光用影子的名義 揮葉書寫,幾句幸福的私語 我將在這裡甦醒,讓光陰 有流逝的餘地 向日葵將向季節 借一首歌,或曲子 我將邀你共舞一場 通往風中的遊唱 並折起一段和絃,做草花 搖舞的裙裾 有誰曾在這裡 編制奇妙的蔓藤 讓我們可以佔據 整牆的歲月,懸掛所有 浪漫的名字 那些糾纏的花莖 且讓太陽去解釋 我們只要激烈地想念 雨中搖曳的那叢呼喚 記憶裡,那是愛情擺盪的篝火 是青春送給花園的 一隻美麗的蝴蝶 而所有的搖晃其實都是夢境 池塘停泊著現實中的故鄉 我蹲著身子,凝視 被雨水丟棄的漣漪 那曾經令人不安的國度啊 所有的美好卻在那裡盪漾 我們習慣,在那裡 踩在潮溼的土地 快樂地叫囂每一下翻滾 那些飛濺的歡樂,曾是多麼地泥濘 那些貧苦的童年,也曾有一雙赤腳 當快樂與悲傷的日子 潮汐般地來回 這裡是廣大的海岸 季候風撩動芭蕉葉,啟動 熱帶的螺旋槳 我們就掀起海浪 赴一場隱喻的飛行 穿越樑上的風鈴 發出清亮的聲音 我們傾聽了 所有迸發的情感,在風裡 立起靈魂的桅杆 該出發的總會 安排一場精彩的旅航 花盆裡的苔蘚 繼續鋪蓋著綠色的床褥 那些墜落的生命 得以躺臥 那些慢慢攀附你的 勢要汲取你身上 汩汩的血藏 讓你變得斑駁,讓你 在風中倒下 那些他們 卻用所有的誠意 埋葬你的屍體 ——倘若那裡是 陽光會降臨的地方 陽光會降臨的地方 我希望 那裡有我 在夕陽照過來的時候 傾斜一抹詩行 劃過我的臉頰 提醒著我,只要稍稍仰望 就能看到倘佯的天空 它若將滲紅的風衣披在矮籬 今晚 我將不想言語 …… 今晚 我想隨手抓一群 遊牧的星星 為螢火蟲的衣肩 別上光芒的徽章 盤算著黑夜再也無法 藏匿我卑微的願望 螞蟻將觸角探向 無知的宇宙 沒有人征服得了黑暗 這可是一座植物的城堡 且讓九重葛臣服於一面風景 讓棕櫚與蜘蛛 各安天命 相關文章: 【犁生活】筆錄哦莫一派/彭敬詠 【犁生活】老麥先生有塊地/彭敬詠 【犁生活】溫暖瑣碎的戰紀/彭敬詠
1月前
2月前
(古晉21日訊)柔佛州政府撥款50萬令吉重振作胡椒業發展,並將參考砂拉越的胡椒種植模式。 柔佛州農業、農基工業及鄉村發展委員會主席拿督扎哈里沙禮今日率團參觀大馬胡椒局總部後向媒體說,柔佛州計劃通過借鑑砂胡椒種植的成功經驗,推動胡椒種植復興。 他說,在大馬胡椒局總監文森沙瓦特去年杪訪問柔佛時,當時向其提起有意到訪砂,以瞭解砂的種植模式。 他說,尤其是砂胡椒種植是由獨立個體進行,而非依靠大型公司,這種模式非常適合在柔佛州推廣。不過,這並非政府之間合作,而是柔佛胡椒種植業者與胡椒局合作。 扎哈里沙禮說,柔佛州內現有近20公頃胡椒種植面積,胡椒農約100人,年產量僅78公噸,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西馬半島每年從國外入口3000公噸胡椒,這其中商業潛能極大。 “為彌補這項差距,柔佛州計劃撥款50萬令吉開發約10公頃胡椒種植面積,並預計到2025年底,胡椒種植面積可以增至30公頃。” 另外, 大馬胡椒局總監森沙瓦特表示,大馬胡椒局將全力支持柔佛州政府推動胡椒產業發展。 他強調,胡椒局願意為該項目提供必要技術援助和資源支持,幫助當地胡椒種植者擴大種植規模,也歡迎與業者及州政府展開合作。 他期待在州政府支持下,繼續擴展胡椒作物種植,並幫助柔佛州胡椒業發展。今早所討論的一些建議,也會考量列入第13大馬計劃框架下。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由《學海》主辦的“種植快樂,收穫喜悅”短片比賽,於11月杪公佈成績。斯里伯樂私立中學的黃俐彥以《爸爸的愛好》為題,拍攝了一部3分鐘25秒的短片,敘述爸爸在自己的菜園裡悠然自得地工作,全家人也因為種植,拉近了彼此的關係,孩子們見證了果實的收成到外擺賣時,也吸收了珍貴的社會經驗。這部深具意義的影片,獲得了評審的青睞而奪得冠軍。 原來拍攝短片這回事,對黃俐彥來說並不陌生。早在疫情行管令期間,她就因為當時網絡的盛行,而去摸索和探究如何拍視頻。“疫情暴發時我大概五、六年級,那時候就有開始製作一些 短視頻,放上自己的抖音賬號。我有一些短視頻還獲得上萬個點贊呢。” 初學時經驗粗淺,視頻自然尚未獲得關注。然而她說,隨著自己 堅持長期的拍攝,偶爾也會有一兩個爆款的視頻。“突然獲得那麼多點贊,會促使自己再去深入學習如何把視頻拍得更好,我的剪接、拍攝技巧都是在網上自學的。” “會參加這次的比賽,是因為剛好我有種植的經驗,才報名嘗試拍攝的。坦白說,之前倒是沒想過把家裡的種植生活拍下來,這次 是很好的契機。” 黃俐彥的爸爸黃進源是影片中的主角,2年前他買下了這個7英畝的果園。黃俐彥和媽媽彭國麗異口同聲地說:“擁有自己的果園,一直都是他的夢想。” |種植帶來無價的收穫| 黃進源說,疫情時代以後,讓他領悟到要把握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才下定決心買下這片果園。“我學歷不高,也很早出社會工作,我感覺自己跟種植的愛好脫離了關係。其實我一直都很嚮往種 植、養魚的平靜生活。”現處於半退休狀態的他,一天大概會有兩三個小時待在果園,和自己的夢想好好敘舊。 爸爸買了果園,並不止於改變自己的生活,一家人和親戚們也因為這片果園,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黃俐彥說:“我們的家族很大,平日裡會辦很多聚會。有了這片果園,我們可以到果園裡參觀、野餐。”她透露,自己想透過短片呈現家庭的生活,因此她在影片中, 也加入了自己和親戚們在外擺賣水果、打理果園的經歷等等,記錄自己點滴的成長。 彭國麗稱,看女兒在拍攝時,她和黃進源都不知道她是為了參加短片比賽,直到知道得獎了,黃俐彥才據實以告,才把短片播放給他們看。“知道她得獎那一刻,除了驚喜,更多是替她開心。”她透露,在女兒的短片裡有一句話很觸動她:“女兒在影片裡問爸爸,這麼辛苦打理果園,投入那麼多精力值得嗎?後來她自己找到了答案, ‘無價的是家人的笑容,和所獲得的經驗,又或者,那只是父親的熱 愛。’”對於自己無端成了短片主角,黃進源笑言:“我根本不知道她拍來做什麼,不過我很多事情都讓她自由發揮。”他說,自己果園的水果收成後,會讓黃俐彥去決定怎麼做,要拿去賣也可以,賣到的錢就是自己的零花錢。結果,黃俐彥就找來親戚,一起去市集擺賣水果。 彭國麗說:“他們去賣水果,除了學會怎麼做生意,還有怎麼去面對人。擺賣的過程中有人拒絕有人欣賞,有人贊也有人彈,這些經驗都很寶貴。” 多虧家人給予黃俐彥發揮的小宇宙,才有今天懂事的她,也才能贏得這個溫暖的冠軍。 | 小Henn:參賽者的耐心和專業讓我刮目相看 | 這次短片比賽的主題是“種植快樂,收穫喜悅”,我很喜歡。種植這回事,也許對年輕一輩來說,如果沒有父母或長輩帶領著,可能以後就不再有人對種植感興趣。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會拍片,卻不是每個人懂得種植,照顧環境。因此,這次比賽是以年輕人的喜好,引領年輕人去做平日較少做的種植。 我身邊也有不少人喜歡種種花、種種草,但很多都會特別選擇比較好照顧,不容易死掉的植物。看到參賽者們的影片,我覺得很欣慰,因為當中有些人種的植物是很難照顧的,不僅需要有專業的知識,還要很有耐心,這不禁讓我這樣的成年人去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選種植物,不是選擇自己想種的,而是選擇“不容易死掉”的植物?謝謝參賽者們的短片讓我長知識,也讓我看到短片創作的很多可能性。 有些參賽者的作品很專業,專業得讓我懷疑背後是否有團隊支援。有拍攝經驗的我們很清楚,如果短片的畫面要很多的話,就要去很多地方取景、拍攝。參賽者們很用心,他們的短片可不是一兩個畫面而已,三分鐘可以有百多個不同的片段組合而成。不誇張地說,這次的評審讓我覺得馬來西亞還有未來和希望。 | 鄭麗恩:比賽的過程和經驗最重要 | 這次入圍的25強作品中,風格非常多樣化,有記錄生活的vlog,有些則以故事線表達。拍攝剪輯技巧堪稱專業級水準。但是拍得最好不一定分數最高,因為評審們還會透過多方面綜合的考量,譬如內容的編排、整體的呈現等,作為打分的標準。 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對作品的內容壓字和畫面搭配的協調都會特別的龜毛。當然,每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無瑕,即便是我重看自己處理過的稿件或視頻,永遠都會覺得還有進步的空間,所以我猜很多參賽者都有類似的感受。這裡我希望能告訴參賽者們不必太在意,因為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大家能夠學習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無論是資料蒐集、寫腳本、構思拍攝,或是一些協調工作,這些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評審大家的影片也讓我學習到很多,像一些樹果的生長方式、名字等等。無論成績如何,都希望大家享受整個拍攝和製作的過程。希望未來能夠看到大家更多的作品。 | 陳家樂:你們太棒了! | 通過各位參賽者的影片,我看到大家都在盡力把最理想的自己呈現出來。有些人展現出超乎想像的拍攝技巧,有些人則會在意生活周遭的細節,並把它們拍入短片中,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熱忱投放在短片裡了。謝謝,辛苦大家了,你們的努力,評審們都看在眼裡。 我最有感觸的地方在於,你們認真參與了這次的短片製作,這才是重點。最終是否獲勝,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當然獲獎的話絕對是好事,但如果沒獲獎的話,其實你也贏了所有沒參與比賽的人。 試想,你把影片交了上來,剩下的就是在一百多位參賽者手中脫穎而出,大家也都是中學生而已。即使你再沒有把握,卻已靠著自己的能力,先淘汰了沒有參與的幾千、幾萬人欸!他們可能是有想法卻沒有行動的人,或是不知道從哪開始吧。 對於想參與卻沒有參與的人,我想說,其實開始去做一件事並 沒有想像中難。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過一段話:如果379+1467你沒辦法用心算快速得到答案的話,你會用紙和筆寫下來才開始計算吧?人生那麼多困難的事情,你不寫下來再計劃,不會很難嗎?把該做的事的第一步寫下來,越簡單、明瞭、具體越好,之後再寫下第二步,然後一點 點修改,再慢慢執行吧,回過頭來,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得比別人遠了。 這樣說的話,你知道“去執行”本身有多厲害了嗎?各位參賽者,你們都太厲害了。 2024年快樂農耕:”種植快樂,收穫喜悅”短片比賽 得獎名單   冠軍(獎金2000令吉+證書):黃俐彥 斯里伯樂私立中學 《爸爸的愛好》 亞軍(獎金1500令吉+證書):顏奕暄 巴生光華獨中 《花緣》 季軍(獎金1000令吉+證書):李禹喆 寬柔中學至達城分校 《色彩》 第四名(獎金800令吉+證書):張光億 史裡肯邦安中學 《種植快樂,收穫喜悅》 第五名(獎金500令吉+證書):楊凱升 日新國民型中學 《種下希望,收穫成長》   優秀獎(獎金300令吉+證書) 戴智勇 育華國民型華文中學 《芯態》 黃梓曜 史裡肯邦安中學 《種植快樂,收穫喜悅》 黃暄淇 史裡肯邦安中學 《小奶貓綠園初體驗》 謝嘉毅 波德申中華中學 《農耕樂》 羅鈺慈 開屏山莊國中 《開心菜園》 黃少圍 寬柔中學至達城分校《日記之種植小白菜》 林裕軒 金寶培元獨立中學 《綠蔭下的抉擇》 王子揚 史裡肯邦安中學 《Uncle Yang的小菜園》 薛宇恆 怡保聖母瑪利亞中學 《那瞬間》 吳佳恩 霹靂女子國民型華文中學 《我手裡的小菜苗》        
4月前
5月前
幾個月前我從人文學校領了一盆生菜苗和一盆相思樹苗回家。生菜是一個月後浴佛供奉用的。而相思樹,是留待幾年後佛學院落成時,將之移植到那裡栽種。 在把它們領回家前,我心裡其實是有些許猶豫的。我和老張從不是綠手指。這20年來,我倆成功種植的只有帝王菜、番薯葉、班蘭葉以及香茅這些生命力強盛的植物。而且,在最近這幾年,連帝王菜和番薯葉都長不好了。自種自用的植物,照顧得不好沒了就算了,可這兩個植物意義殊勝,沒了的話,或許到時候就不夠用了。不過,猶豫到最後,我還是把它們帶了回來,因為美意師姐說:“我也種不好植物。可是沒關係啊!我們只管盡心的照顧,萬一真的長不好,它就只是一棵菜啊,而且到時候再到菜圃去買一棵補上就好啦!” 美意師姐的那番話掃除了我的猶豫,讓我定下了心把菜苗和樹苗領回家。我一開始的那個領養念頭,則是因為我爸爸。 我爸爸是綠手指。因為我祖父身體不好,爸爸小學沒畢業就輟學扛起了家計,照顧父母和弟妹。他一生勞碌,乾的都是勞力活,即便身體不好也一直堅持工作到我們四兄妹都出來社會,才停止工作。有了自己時間之後的爸爸,開始在屋子周圍空地種起了花花草草和果樹。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爸爸喜歡種植。植物在爸爸的用心照顧下,茁壯成長,屋子周圍綠意盎然。其中有棵龍眼樹,當年爸爸將它從市集帶回家時,只是一棵高約一呎綠葉幾片、瘦瘦的小樹。幾年過去,我大學畢業,它長成了一棵大樹,矗立在屋後,綠葉成蔭,為每天在廚房忙活的媽媽擋掉了炎陽,提供了一片清涼。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爸爸是個——綠、手、指。 龍眼樹開花後,除了澆水施肥,爸爸的園丁工作又多了一項,就是不時地檢查哪個枝幹結了幼果,然後用網袋或是布袋包裹起來,免得被蟲蠅傷害或大風雨打落。那之後,一年裡總有那麼幾次回孃家時,冰箱裡有香甜多汁的龍眼等著我們。因為爸爸的悉心照料,果樹每年收成都很好,除了自用,爸媽還將剩餘的都送了鄰居來個眾樂樂。 爸爸在2019年離開了我們。媽媽想繼續留在自己家生活,說是習慣了。經過一番嘗試,我們也就順了媽媽的意讓她一個人住,家住附近的我兄嫂則定期過去陪媽媽吃飯,同時幫她採買日常物品。這時候的龍眼樹已經長得愈發粗壯,它的根也不斷往下、往外蔓延伸展。它已經可以自力更生,不需要特別照顧了。 一個人生活的媽媽,在這幾年間,腰背更駝了,精神力氣也差了一些。慶幸的是,媽媽精神狀態還不錯,也能自理日常。她偶爾會說起龍眼樹落葉太多她打掃不了,還有龍眼結果時夜晚聞香而來的果子狸,扯破網袋把果皮種子和樹枝弄得滿地都是。更讓人擔憂的是,地下不斷生長的樹根正朝廚房長去,萬一它撐破廚房地板就麻煩了。 去年的某一天我回孃家,媽媽說,兄嫂過幾天會過來將龍眼樹砍掉。那一天,在離開之前,我替它拍了張照片,算是替爸爸的心血,以及為我們貢獻多年的它,留下最後的紀念。 沒有了龍眼樹的樹蔭,陽光在早上至中午這段時間直接照進廚房。午間的陽光,曬得整個廚房熱烘烘的。這個時候,媽媽和我總會特別想念我們曾經的龍眼樹。 將爸爸的愛延續下去 中秋節前的一個星期,家鄉接連下了好幾天的連綿大雨。那個週末我和老張回家探望媽媽,發現屋前好幾盆花樹盆裡積了雨水。我拿了小花鏟將盆裡泥土上的青苔清理掉,再把表層的泥土稍微翻鬆,好讓積水流入土裡。可是沒有用,積水還在。媽媽說,或許是樹根堵住了盆底的通水孔,也可能是泥土變實了。媽媽還說,這幾天她每天都得處理盆裡的積水。她的處理方式是站著將花盆傾斜,讓積水流出盆外。媽媽的腰背不好,平時走路需拄手杖。倒掉積水時,她也是一手拄著手杖一手抓著花盆,相當吃力,還會有重心不穩摔倒的風險。 媽媽說,如果沒辦法,即便這些花樹都是爸爸留下的,她也唯有將它們丟棄了。我擔心媽媽的安全,卻解決不了花土積水的問題,也領養不了這些爸爸生前種下的花花草草。所以,在媽媽說著這些話時,我只能靜靜地蹲著,繼續埋頭將花盆傾斜倒出盆裡的積水。 從媽媽家回來之後的幾天,我到花圃去買了幾包種植土,然後請老張將我們家屋後長了雜草的盆子清理好,再注滿種植土,澆上水後插下我從老張爸媽家帶回來的帝王菜枝。媽媽告訴我,爸爸生前精神還好的時候,他每天早上總會在門前和屋旁打理種下的花草,一弄就幾個小時。我想,我們所謂的綠手指,其實就是愛,和用心。爸爸生前對我們以及對植物的愛和用心,都被我們簡單地以一句“綠手指”輕輕帶過了。 我打算再重新好好地種菜,將爸爸的愛和用心延續下去。這樣,即便有一天回孃家看望媽媽,屋前變得空蕩蕩的,花草都被處理掉了,我也能夠不難過、好好地面對。
5月前
5月前
7月前
7月前
(古來17日訊)繼加拉巴沙威、士乃、沙令和古來新村之後,泗隆新村將籌備申請“昌明社區繁榮”(SejaTi MADANI),計劃引進木薯種植產業,為新村迎來首個農產品。 黃勃揚:最多可申請10萬 民主行動黨士乃區州議員黃勃揚指出,這項“昌明社區繁榮”撥款新村可申請最多10萬令吉,用於開展推動當地社區經濟發展的活動。 “截至目前,古來區共有4個華人新村提交申請。” 他今天中午在出席古來縣新村發展官陳俊傑移交泗隆新村雨蓋籃球場基設撥款信的儀式時,向本報記者如是表示。見證者還包括行動黨泗隆支部主席潘秀彬。 黃勃揚披露,4個新村都有不同的特色,分別是加拉巴沙威新村開展海鮮銷售業、士乃新村則推出露營旅遊、沙令新村則銷售冷凍食品,以及古來新村打造草藥園與培植菇菌類。 “泗隆新村村長官家丞正著手申請,計劃推出木薯種植。” 他強調,儘管柔佛州並非由團結政府執政,但仍然貫徹了聯邦團結政府推崇的多元化和開放態度,只要村長按照申請程序進行,關於撥款的問題都能得到回應。 官家丞:與拉央(薯片)公司接洽合作 泗隆新村村長官家丞補充說,他已與知名的拉央(薯片)食品有限公司接洽合作事宜,由泗隆新村村民提供土地,公司轉移種植木薯技術與管理模式。 “泗隆村的不少村民擁有3到7英畝的油棕地,可以利用這些土地來種植木薯,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引入木薯的種植技術。” 他表示,村民也可以選擇出租空地,再由該公司收購木薯外,村民也可以出售木薯片等產品,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他坦言,泗隆新村坐落在工業發展區,沒有屬於新村農產品,而且泗隆、新港和士年納新村屬於“小型新村”,新村佔地約30英畝。 “我們沒有其他優勢,所以我們必須創造新的東西如外地的技術轉移,透過種植木薯技術可讓村民受惠,讓村民學習,大家可賺一點錢。” 陳俊傑:雨蓋籃場部分設施失修 與此同時,陳俊傑表示,泗隆新村雨蓋籃球場部分設施失修,如雨蓋鋅片破損、電燈失靈、廁所和籬笆失修等問題,新村發展部撥出16萬8490令吉款項。 “承包商領取批准信後,可即日開工,工程必須在10月31日之前完成。” 他說,籃球場原有的兩間廁所將分隔為4間,同時另外加設兩道籬笆門。 他透露,古來縣新村2024年GRK基建申請結果,包括泗隆新村在內共7個新村獲批項目,總計94萬4000令吉作為提升基設用途。
7月前
(新山23日訊)受到《星洲日報》和《學海》週刊舉辦的“快樂農耕:全國中學綠色校園運動”的啟發,寬中至達城分校園藝研究協會的師生們持續在校園展開農耕活動,不僅嘗試種植蔬菜,還首次嘗試售賣自己的收成,實際體驗了從收成、估價到售賣的“一條龍”過程。 “快樂農耕:全國中學綠色校園運動”是由馬來西亞教育部批准,Advansia有限公司贊助,馬來西亞果農總會及馬來西亞菜農總會支持的活動,讓參與的學生對於智慧農業的發展,以及如何讓農業獲得永續發展的同時,也能兼顧環境友善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寬中至達城分校校長鄭美珍在接受《大柔佛》社區報採訪時表示,之前果農總會與菜農總會交流時提到,目前華裔同胞依然掌握著農業領域的關鍵發展,並指出農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應將這一傳統和發展繼續傳承下去。 她表示,要傳承農業,需要讓學生們從小接觸並瞭解這一領域的潛力。同時,學校也鼓勵學生們參與科學和環境方面的學習;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對著課本學習,還能親身體驗耕作過程,深入瞭解種植業,為他們未來在這一學科的深造打下基礎。 寬中至達城分校聯課處主任陳秋憶表示,未來校園農耕活動將包括參訪農產品加工廠等相關活動,並計劃與臺灣農業系大學合作交流。 “現在的農業已不同於以往,希望通過這項農耕活動讓學生們更深入瞭解這一領域。” 陳秋憶還透露,這項農耕活動共分為四個階段,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一階段的種地活動,因此僅邀請園藝研究協會的學生參與。未來,當計劃拓展至更多農業科技相關內容時,將邀請理科學生一同參與。 曾在快樂農耕計劃下給予指導的農友曾俊茂,對於學生們的認真態度非常欣賞,並覺得第一次和學生一起經歷從理論開始,到種菜、採收和售賣的整個過程讓他有一個很好的啟發。 本身在北幹那那經營菜園的他在過程中,與學生分享了自己面對過的困難以及經驗。 對於學生們這次種植的莧菜,他坦言,莧菜比去年種植的空心菜更不容易照顧。 “除了要注意防治吊屍蟲之外,因為莧菜的鐵質較高,要特別注意細菌入侵導致葉片背面出現白點,並造成葉面產生不規則褪色斑塊。此外,我觀察到原地的地勢,有些泥土較硬的區域比較貧瘠,因此我起初對他們的收成數量有些擔心。還好最後的成果還不錯。” 他補充,唯一稍顯不足的是莧菜在收成時有些過於成熟。原本莧菜種下去約20多天就可以收成,但因為收成時恰逢學校假期,導致收成時間延後了30天,直到學生們開學回來才進行採收,結果菜有點“老”了。 在學生們在校園兜售成果時,曾俊茂向他們傳授了一些銷售技巧,並介紹了市面上蔬菜的收購價與售價、蔬菜包裝以及市售的蔬菜份量等相關知識。 他指出,擁有種植理論和市場銷售知識,並能夠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寬柔中學至達城分校園藝研究協會的學生們具備了成為高素質農夫的條件。同時,他在與學生們的相處中也學到了不少,認為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 園藝研究協會顧問老師葉碧芳表示,她之前在寬柔中學校本部主要帶領園藝協會維護校園環境。而在寬中至達城分校,她們進行了從理論、翻土、種植到收割的全流程種植活動,體驗非常不同。 “通過這次的農耕活動,學生們經歷了從種植到售賣的一系列完整過程。由於現在的學生很少有親手實踐的機會,能夠參與戶外體驗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好事。” “而且俊貿也傳授學生農業領域相關技能,這樣的勞動教育對學生是非常好的。” 她指出,學生們的農耕活動獲得了全校師生的關注,其他老師也紛紛給予他們關於下一次種植什麼蔬菜的建議。 “未來我們計劃讓學生們逐步區認識農藥這方面,在完成這一輪耕種的檢討後,策劃下一次的種植計劃。” 園藝研究協會副教育蔡俊宏表示,去年他第一次種植時對操作完全不熟悉,看著農夫們使用機器迅速完成工作時不明白其中過程。後來,農友們指導他們如何用鋤頭起箱以及種植方法。 他說,去年農友已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鋤頭,今年他則負責教導新加入的學生如何正確使用鋤頭。他還分享了去年使用的種植方式及其與其他兩種種植方式的區別、優缺點。 他指出,這項活動讓他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何協調團員工作,以及在銷售中定位客戶群的重要性。活動後,他考慮退休後從事農耕,並對被朋友和同學稱為“農夫”感到自豪,認為只有具備一定能力並能種出成果才能真正稱為農夫。 園藝研究協會副會長黃少圍表示,他平時會協助父母打理家裡的花花草草,但是在下手進行耕種的時候發現這與家裡侍弄花草有很大的區別。農地的種植範圍很大,加上看著農友們使用機器,這些對他來說是很新的經驗。 通過這項活動,他學習到做事需要更細心,更專注,同時也瞭解到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親自體驗過耕種後也讓他開始對農業產生興趣,會想要在相關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園藝研究協會副會長塗予綺表示,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用機器翻土。她原以為很簡單,但自己嘗試時差點翻掉推土機,才發現實際操作不如想象中容易。她還提到,去年使用的有機雞屎肥料味道讓她難忘。今年她希望新生能體驗相同的味道,但發現今年的雞糞廢料沒有去年那麼臭,讓她感到有些失望。 在今年的活動中,她負責售賣蔬菜,學習了推銷技巧、價格計算和制定售價。雖然她以前有飯店收銀的經驗,但像這樣按稱算價還是第一次。 她表示,通過這次農耕活動,對植物的生長過程、週期及農藥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項活動也讓她萌生了從事農業銷售以及加工方面的想法。 園藝研究協會教育組劉怡纖表示,她在看農友們使用鋤頭以為很容易,三兩下就把地鋤好了,自己實際嘗試才知道鋤頭很重,力度也要掌握好,太輕鋤不到地,力道太重又怕鋤頭斷掉。 她在這次農耕活動中負責推銷蔬菜,面對向老師推銷的挑戰,她實際學習了菜農售賣的過程,並意識到自己的銷售技巧不足。 她表示,沒想到自己有機會親自體驗種地,這讓她考慮將務農作為興趣。
9月前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