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秒回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别打给我,我有“电话恐惧症”!
手机铃声响起,看了一眼来电显示,长叹一口气……待铃声终止,打开通讯软件输入:“不方便接电话,有什么事吗?”然后发送。这是你接获来电的惯性反应吗? 电话面世初期,并没有来电显示,人们会好奇——是谁来电?随着科技越发达,人人皆有智能手机,而通讯方式增多,不再仅限于通电话。如今,大家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如WhatsApp、脸书、Instagram等彼此联系,“煲电话粥”似乎逐渐被淘汰了。随之而来,是越来越多人有“电话恐惧症”——对通电话产生恐惧。 BankMyCell网站调查指出,年轻一代从小在“荧幕前”长大,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轻松建立关系。他们可能担心通电话时说错话,给人留下负面印象,于是宁可“躲”在email、简讯后,以文字方式沟通。 调查显示,其中63%的千禧一代以“我没发现手机响或震动”为不接电话的借口,12%则使用“线路不好”。该网站也指出,与其替拒接电话的年轻一代贴上“没礼貌”的标签,不如学习适应现时代的沟通方式。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Z世代青少年,属于数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他们从小与各式各样数位产品成长,与电脑、网络共存,接触多元的沟通方式,他们所“分享”的,不再只是家常、学业,而是短视频、梗图等,透过网络上流行的元素表达自己。现今,许多青少年甚至逐渐抗拒“原始”的电话沟通方式。 大部分受访的青少年认为,最有礼貌的致电方式,是先发讯息告知通话目的,如果讯息沟通就能解决问题,那通电话——还是免了吧! “电话恐惧症”渗透在青少年生活中,可他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只是“电话”的沟通方式吗?抛开电话,是否就能毫无恐惧地与人沟通? 【动力青年‧你说】 Max(18岁/男) 面对面交流最好 我的朋友多数喜欢使用微信、Instagram聊天,但我更倾向于电话沟通。如此一来,我能清楚传达资讯,不像打字或语音,无法有效表达情绪,双方都有可能“会错意”。 若没有紧急事情,我才会选择讯息沟通。我是个没耐心,且会“秒回”讯息的人——收到讯息后,立即点开回复。但有些朋友会“拖延”回复,短则数十分钟,长则几小时,常常让我等得不耐烦。 对我来说,透过社交媒体传简讯更多是为娱乐性质,比如与朋友互传memes(梗图)、短视频等。如果可以,我会面对面与人交流;退而求其次,就打电话沟通;讯息打字,是最后的选择。 Sampson(18岁/男) 有急事才打电话 我更喜欢透过讯息联系,这让我有更多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心情回信。为了更好地表达情绪,我有时会使用表情符号。但是,若打电话就必须即时回应,我会措手不及。 我并非“机不离手”,做事情时,我会打开“勿扰模式”,这样就不会收到来电或讯息通知,这使我更专心。随后查看电话,若有讯息,我会一一回复;当然,有时也会“置放”一处,想着待会回复,之后却忘了,常被朋友调侃是个不喜欢回信的人。 有时候必须打电话给陌生人,比如致电银行处理事务,我会紧张。对我来说,若可以通讯息解决的事情,那最好还是讯息处理,有急事才通话。 Yoo(18岁/女) 打电话要看对象 我认为打电话需要看对象,若是相熟的朋友打来闲聊,那绝对没问题。但有时候接获“麻烦人物”来电,比如父母要我处理事情,或是补习老师打来,我会故意不接;相熟的人来电,我会有些焦虑,待对方盖了电话,才讯息询问什么事情,再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话。 我更倾向以文字沟通,先将讯息整理好再发出。若是重要事情,我会很快回复,赶紧将事务处理好;若是与朋友聊“废话”则不着急,最终甚至可能忘了这事。除非是急事,否则我对“已读不回”不会很介意。 讯息沟通当然也有坏处,有时候可能让人感到敷衍,或无法清楚表达情绪,因此我会使用各种表情包,沟通也不会冷冰冰。 【动力青年‧我听见】 父母需陪伴孩子 这时代,“电话恐惧症”不限于青少年,许多人接获未事先说明的来电时,都会质疑为何贸然打来。唯我在接触少年人时,发现他们确实更敢于“拒绝”接电话——有的直接挂断,再以讯息询问;有的过了许久才回信;有的甚至完全不理会。 有的青少年也会“选择性回复”,比如在社交网站回应留言,但不回手机讯息、不接电话。其实,他们的“触觉”很敏锐,察觉到我找他们的目的,若是需要他们“做事”,便会迟回复。这也可以理解,就像成人不喜欢在工作时间外处理公事,青少年也不喜欢在休息时间接受“压力”。因此,除非事态紧急,否则我会先传讯息给青少年,说明情况,让他们有时间消化,再回复讯息。 此外,青少年经常沉浸在网络世界,表达方式也较“间接”,比如在社媒平台互传短视频、歌曲、梗图等,沟通已不像过往那般直接,以说、写来表达想法和情绪。因此,长辈尝试与他们沟通时也可能面临问题。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不时关注网络流行元素,寻找共同话题,同时,也成为青少年与长辈之间的桥梁。 另外,青少年面对沟通问题,也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比如,父母忙工作,把手机当“保姆”,孩子习惯与荧幕中的网络世界相处,未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于是与人交流时感到陌生、恐惧。其实,孩子需要陪伴、关心、引导,从良好的关系中学习与人交流,间接减少通电话恐惧。 鼓励有“电话恐惧症”的少年人,尝试找出恐惧背后的原因,是因不擅长交际、习惯待在舒适圈、对长辈的“嘱咐”感到压力?从而再适当改进。当然,不排除有些少年随年龄增长,历练更多了,更懂得与人沟通,“电话恐惧症”也就不药而愈。 “练习”了再通话 多数青少年选择讯息沟通,是因更有自主权和可控性——先读或听讯息,再按照自己的步伐,决定如何回复。此外,还可以在发送讯息后删除或修改,让人更有安全感。若是通话,不但无法“预览通话内容”,还须即时回应,这使一些人在致电或接听电话前紧张、害怕,因他们无法“掌控”别人的回应。 此外,青少年可能会以关系来衡量“是否接听电话”。比如父母打来,是要吩咐我做事吗?补习老师打来,是要问我为何缺席吗?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沟通方式增多,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更自由,而是失控。 建议青少年多留意:只是对电话沟通感到不自在,还是平日交际也是如此?是因面对面相处比电话沟通更自在,还是担心师长致电“追究责任”而压力?从中反思,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焦虑?无论如何,建议青少年可在通电话前“练习”一遍,或将重点写下,这有助于让通话更流畅。 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他们从小接触的沟通方式多元,也有特定沟通模式,因此已甚少通电话。我们可以用他们舒服且习惯的方式联系他们,从中建立关系。父母们,若你家孩子也有上述情况,也可以反思,为何孩子会有“父母打来就是要骂或吩咐事情”的刻板印象;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否需要改变呢?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接住青少年驿动的情绪——生命线协会95少年特使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推广文学教育 亟需各方联手 ——“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 华文老师文学教学研讨和演绎观摩会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6月前
动力青年
都会观点
黄文民·“秒回”或“已读不回”?
在回复信息时,大家都是秒回对方吗?
2年前
都会观点
更多秒回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