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童书

1月前
3月前
9月前
为了让孩子接触更多元的文化,沙亚南拉惹敦乌达图书馆、瑞典驻马大使馆和马来西亚儿童读物联盟(MBBY)合作,举办长达1个月的绘本特展。在2月26日举办的开幕典礼上,瑞典大使馆邀请当地教授前来分享,如何透过童书绘本推动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等深刻的议题。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蔡伟传 “儿童文学对国家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力,瑞典最著名的儿童文学《长袜皮皮》(Pippi Longstocking, 1945),她独立又敢于挑战权威,对瑞典人来说,她的地位不可抹灭,甚至是代表瑞典的一个象征符号。”节录自剑桥大学前任教育学院院长玛丽亚·尼古拉耶娃 (Maria Nikolajeva)的〈Two National Heroes: Jacob Two-two and Pippi Longstocking〉一文。 在瑞典,儿童绘本可说是陪伴孩童成长的好伙伴。尚未识字的幼儿,透过父母口述书中图画,塑造对社会的认知。若从瑞典的儿童文学来看,不难发现和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息息相关。 “瑞典的儿童绘本的内容涉及不同领域,无论是老师、图书管理员、学者或出版商,大家都深信阅读有改变少年的潜力,帮助他们的个人成长。”专注在儿童绘本领域、目前任教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埃琳娜·德鲁克(Elina Druker)分享。 她认为,针对生涩难懂的社会议题,儿童文学(注)让孩子们在童年时就能够接触,她分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教授鲁丁·西姆斯·毕肖普(Rudine Sims Bishop)曾发表的言论,“多元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够作为一扇窗口和一面镜子,不但让读者从窗口远望世界,也让他们从镜子看到自己。” 因此,德鲁克强调图书也能成为儿童开拓眼界的视窗,让他们更了解不同的人文风景。 *注:儿童文学的定义,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 瑞典童书发展历史 19世界末20世纪,民族浪漫主义和美学运动席卷欧洲。当时瑞典的女性运动萌芽,且注重公共教育政策,当地开始关注儿童的美感教育。对此,瑞典教育改革家以及女权主义者爱伦凯(Ellen Key)呼吁,20世纪应当是儿童的世纪,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她随后出版名为《儿童世纪》(The Century of the Child)的书籍。迈入新世纪之始,关乎孩童教育的权益,终于搬上历史舞台讨论。“凯强调,儿童发展不应该被框住,应追寻自由意愿。即便这样的论点,她在百年前就提出了,但其影响在瑞典尚未散去。”德鲁克说。 为了对抗工业现代化,在那时瑞典兴起的民族主义,推广回归自然的美好。瑞典画家艾莎·贝斯寇(Elsa Beskow),在1910年出版《森林里的小宝贝》(Tomtebo Barnen),描绘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家族,和大自然共生的故事。 “贝斯寇要传递大自然美好的想法,书中的儿童善良、乐于助人,同时拥有高度的自由。尽管《森林里的小宝贝》传递道德价值的重要,同时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该被限制。” 而时代不停往前推进,人类面对的课题更为复杂,无阻瑞典创作者将这些议题作为童书绘本的主轴。 透过童书谈论性平 谈及性别平等的课题,瑞典是国际间的楷模。 1945年,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创作的《长袜皮皮》(Pippi Longstocking)首次出版就大受欢迎。 主角皮皮留着一头红发、两条翘起的辫子、脸上的雀斑,脚上的长袜子颜色不一,穿着自己缝制的连身裙,独自住在一栋大房子里,不需要去上学。由于放肆、自由、乐于助人的性格,皮皮成为女孩子的榜样。 “但大众对皮皮的争议不减,《长袜皮皮》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因为她调皮的形象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期待当时大家认为女孩得彬彬有礼,行为举止都要礼貌。” 1972年,作者古妮拉·贝里斯特罗姆(Gunilla Bergström)创作了名为《阿尔菲·阿特金斯》(Alfie Atkins)的绘本。故事中描绘主角和爸爸的故事,德鲁克说:“这或许是瑞典第一个单亲父亲的作品。”在绘本中少了母亲的角色,只有父亲一个人照顾阿尔菲,作家真实地呈现家中混乱以及衣服四散的环境。 无独有偶,阿尔菲和皮皮的都是令人头痛的“野孩子”形象,最终却成了瑞典儿童人物代表。或许,这些儿童作家们想传递的,正是人类与生俱来、却被遗忘在后的“狂野”童真。 家长也有疲惫的时候 瑞典绘本童书除了展示孩童好奇、活力满满、不受控的天性,在巴布鲁·林德格林(Barbro Lindgren)和爱娃·艾瑞克松(Eva Eriksson)创作的《野孩子》(The Wild Baby)中,更着重描绘母的疲惫心理。 “书中写到,妈妈很爱她那个小而珍贵的孩子,但他总是不听话,很吵闹……有时候,童书的内容也会把一些讯息带给成年人的内容,那些当了妈妈以后忘记的事情。” 在皮雅·林登堡(Pija Lindenbaum)所创作的《阿文的妈妈喷火了》(When Owen’s Mom Breathed Fire)中,他以恐龙的形象代替母亲,刻画阿文妈妈在教育小孩时,面临的心理矛盾和沮丧。 国际议题从小读起 2015年,欧洲爆发难民危机。当时,难民乘船渡海意外身亡的死亡数字屡破纪录。而在欧洲童书市场中,也出现与难民有关的内容。瑞典儿童文学作家乌尔夫·斯达尔克(Ulf Stark)以二战时期为背景,创作《海上的妹妹》(The Sister from the Sea),讲述女孩从芬兰逃到瑞典,深刻地描绘孩子被迫离家的悲伤,与难民情况无异。 另外,林登堡的另一本童书《Poodles and Fries》在讲述“流亡”的主题上,更具批判性。故事以狗替代人型,它们因干旱被迫离家,德鲁克说:“书中一幕展示,主角航海扬帆到他国,却被当地人拒绝,这样的故事线微妙地符合和那时的局势。”透过童书绘本有助于处理可怕的新闻事件,透过书中的角色带着读者一步步了解历史故事。 “这样就能创造一个空间,让孩童讨论在现实世界难以讨论的话题。”她说。 为配合“我们来谈谈吧!”(Jom Kita Bincang)活动,即日起至4月10日,拉惹敦乌达图书馆一隅以瑞典风格打造一个小小的阅读角落。此外,在一旁也设有“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奖”(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与“绝不使用暴力”(Never Violence)的展览,供民众前来感受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更多【新教育】: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带上一本书 到吉隆坡漫步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9月前
若提起“City walk”(城市漫步)的地点,你会想到哪里? 脑袋里首个浮现的地点,必然是公共交通便利的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日本东京或台湾台北……若将城市漫步的情景放在吉隆坡?试问,搭公交到吉隆坡的回忆,在你我的儿时记忆中又占多少? 为了弥补童年遗憾,拥有建筑系背景的赵伟龙和吴可佳,花10个月的时间绘制一本名为《Somewhere in the Kuala》 童书。两人邀请父母带领孩子,一同跟着书中的Han和Mina的步伐,用双脚踏遍熟悉又陌生的吉隆坡市,发掘深藏其中的人文历史。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受访者提供 有别于今时今日,雪隆地区20年前的公共交通,尤其是轻快铁、捷运的路线,尚未涵盖双威、梳邦、蒲种等地区。小区里的游乐园、冷气开很强的购物商场、无时无刻不“在车上”……对在城市长大的90后而言,是大部分人最不陌生的日常。 在吴可佳的成长过程中,要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个地点,都是以车代步。如是的移动模式,直到她远赴英国的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深造,才有所改变。在英国那会儿,喜好摄影的赵伟龙,总会带着相机穿梭城市阡陌,吴可佳跟在身侧,自然地感受在伦敦“城市漫步”的魅力,且深深爱上。 在繁忙街道,观察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穿梭一栋又一栋的历史建筑物。懂得欣赏建筑风貌,吴可佳坦言也是在伦敦求学后,才渐渐养成。或许,人与城市的链接,就是这样链接起来的。 “伦敦交通便利,我可以很轻松走在街道上,享受在城市散步的乐趣。然后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在吉隆坡也这样呢?” 在英国待了6年后,两人返马发展。赵伟龙在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传授室内建筑的知识,而吴可佳放弃原有专业,投身插画领域,在吉隆坡各大艺术市集摆摊,她这才将城里的风景凑在一起,“我突然发现,吉隆坡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欣赏的事情。”无论艺术中心Godown KL、文青小店聚集的甘榜亚答Kampung Attap、前身是电影院的丽士杂锦(REXKL)……尽管不是每个目的地都能步行,但她走得越多,对这座城市的认识越多。 “我是梳邦人,小时候不常去吉隆坡。在我实际走过后,才发现这座城市给了很多(东西)。”她感叹:“所以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更早体会到就好了,不要像我26岁才开始感悟。” 这样的想法在心头盘旋已久,当有绘制童书的机会,城市漫步自然成为故事的出发点。 10个月完成的童书 “我们前一周还在讨论要绘制一本有关建筑的童书,不久出版商Suburbia Projects就找上门了。他们获得一笔Think City的资金,问我们是否愿意绘制童书。”赵伟龙分享绘制《Somewhere in the Kuala》 的契机,而当时吴可佳手头也没有工作,两人遂答应Suburbia Projects的邀请。 从去年2月开始,他们一共花了整整10个月才完成这本书。相较起一般的童书,《Somewhere in the Kuala》没有文字辅佐,用图说故事。如是的安排,对于语种多元的大马读者更友善。 此外,书中刻画的都是孩子走路、使用火车、脚车的的画面,不曾有“在车上”的场景。他说:“逻辑上,独自到吉隆坡探索的小孩不会开车,也不能随便上陌生人的车。”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主要想传递“在吉隆坡市搭公交的便利”的想法。从中,减少城里的车流量,改善我国拥堵的状况,对环境也有正面的影响。 为了让读者更能亲自感受书里展现的城市风景,两人在书末更附上地图。上头标示出的地标和景点,都是Han和Mina途经的场所。此外,他们更举办线下活动,邀请7至11岁的孩子一起城市漫步。 “我们安排孩子们在独立广场周围散步,准备画本给小朋友,画下途经建筑物的模样。过程中,身为大人的我们也学到很多。”赵伟龙分享,成人的世界讲求规律,在限定的时间内,就必须赶往下个目的地。他说:“小孩子不是的,他们不在乎时间,在欣赏完建筑、画完才会离开。从中,我们也学会了凡事得放慢脚步。” 但不意味孩子们没有纪律。 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中,孩童容易因好奇心横冲直撞。但在此次城市漫步的活动中,吴可佳坦言:“小朋友参与活动时很兴奋,但过马路时会停下来看车,父母也不需要时刻牵着他们的手。” 书中建筑物写实呈现 问起两人在绘制童书时的工作分配,赵伟龙主要担任辅助角色,协助、学习吴可佳的绘画风格,绘制建筑、街道、路灯等城市景色;至于人物,则由后者负责。 “他负责写剧本,我负责插画是原本的想法。最后发现工作量太大,我无法独自完成,所以需要他帮忙画。”或许是拥用建筑学科的背景,《Somewhere in the Kuala》里每帧画面的风景更为真实。为了提高画面的完整度,赵伟龙事前带着相机记录所需场景,事先走过一遍Han和Mina的城市漫步路线。 因为写实,这本童书意外地保留在那时那刻的吉隆坡风景。赵伟龙分享:“你看,画中的中央艺术广场内的购物商场那时候还在装修,现在新店家入驻;这是那时的旧市场广场(Medan Pasar),现在去看已经封起来了。” 另外,读者的记忆也被这些画面唤醒。 “一名爸爸买了这本书给孩子,却联想到自身在吉隆坡成长的回忆。他认出画中的街道,想起与兄弟们就像书中主角一样,穿梭在吉隆坡的建筑物。”吴可佳表示,这不单是一本鼓励孩童探索吉隆坡的书,对大人同样有意义。 当然,一座城市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 “就像这页,我们把在成功时代广场的真实体验画出来。为的就是告诉读者,在吉隆坡骑脚踏车非常危险。”画中的车与车之间,猛然发现一只脚伸出窗外的突兀场景。原来是两人场勘时的实际经历,因为觉得有趣,他们在里头就留下了这样一枚彩蛋。 拉近城市与人的距离 《Somewhere in the Kuala》鼓励孩童探索成长的城市,创作更多的回忆。由此,赵伟龙希望能邀请更多的大马人从乡村回归城市,“我们这辈的父母年轻时到大城市打拼,年老后都会有搬到郊区,或者归乡养老的计划。”这现象,不仅仅发生在马来西亚,英国伦敦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补充:“人们不断往外迁徙,吉隆坡很多老店不在了,从前热闹的城市渐渐被抛在后头。” 许多民间组织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吉隆坡市政府和马来西亚非盈利组织“智慧城市”(Think City)发起一连串的城市复兴计划。这也是为何近几年,市区多了艺术、文化空间,增加了让人们有机会聚集的活动。借着《Somewhere in the Kuala》,他们希望可以推动心中所盼,“我们想告诉人们,如果不带孩子创造与这座城市的回忆,那么谁来守护这里呢?” 更多【新教育】: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9月前
1年前
每个大人都有烦恼,从下一餐要吃什么,到信用卡账单到期;从小孩不听话难管教,到体检不过关;从工作期限近在眉睫到中了交通罚单……烦也烦不完! 然而大人或许会认为,烦恼是大人专属,小孩是不会也不应该有烦恼的。小孩无忧无虑,他们只需要上学、补习和打游戏放松,生活,大人都安排好了,有什么好烦的呢! 果真如此吗?或许,如果多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小孩原来也有烦恼,有说不出口的担忧、恐惧和压力……他们小小的内心,藏着大人无法想像的秘密。 接触到匈牙利作家伊娃.杰尼科维斯基的“我的小小烦恼”套书,立马就被封面简洁木颜色笔人物画像给吸引住了! 盒子封套上标示着,这套绘本曾获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版本,风靡世界50年!而且这套绘本还曾获得“匈牙利最美童书大赛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德国年度童书奖”等荣誉,实在是太厉害了! 这套绘本共7册,从小孩的角度诉说各种想法和心里话;分别是“假如我是一个大人”、“好好回答有多难”、“怎么才能让每个人都开心”、“每一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我总是在惹事儿”、“上学到底有什么用”和“其实我是乖小孩”。 每一本都让人好奇,这位匈牙利文学家究竟会从怎样的角度,细腻地描摹小孩的内心! 1《假如我是一个大人》 “小孩都知道,做一个捣蛋鬼比做一个乖孩子要有趣得多。一直做个乖小孩是非常无趣的,并且,还会很累……” 作者用小孩的视角,首先说出了孩子“作为孩子的无奈”,他说,大人们总训诫小孩别捣蛋,要做个好孩子,要注意举止,但同时,大人也说:“小孩就该快乐!”(这中间没矛盾么?) [vip_content_start] 作者认为,做一个大人要好多了!“大人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小孩却只能按照大人说的去做。大人不必在电视节目正激动人心的时候上床睡觉,还可以命令小孩:“去洗手!”、“别咬指甲!”、“把玩具整理好!”…… 这些描述,不禁让我心有戚戚,是不是总以纪律和“为你好”之名,总在命令小孩,总要他们听话和乖巧,而忽略了他们快不快乐。 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假如我是一个大人”开始描述小孩内心的渴望——假如我是大人,我一定与众不同,我要去做各种各样我喜欢做的事。我会在大街上倒着走路。我会去摸每一只流浪猫,我会养一只真正的长颈鹿,最好让它睡在我的床边……” 这些想像,让人噗嗤一笑!孩子们对长成大人总有如此美好的想像!而好不容易已经长成大人的我们,很多时候,却已经忘却了长成大人的美好! 2《好好回答有多难》 大人会提醒小孩:“别人问你话时好好回答!”可是书中的男孩发现,当年纪渐长,回答就会变得不容易。比如说不小心回答了向别人发出的提问,大人就会说:“没人问你。”有时大人也会不经意地批评:“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说这种傻话!” 孩子哭泣时,大人会问:“你为什么哭?”可曾想过,这问题的答案有时很难令人满意,原因是,哭的原因太多了,想说清楚太难了!再来,当小孩被问最爱的人是谁——“我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因为,我爱妈妈,也一样爱爸爸。” 这本的总结很棒:“等我是个大人了,我永远都不会对小孩说:‘问你话时,好好回答!” 3《怎么才能让每个人都开心》 心思细腻的小孩特别怕自己的行为让周围的人不开心,书中的小男孩说:“如果每个人一直都很开心,那该多么美好,但是没有人是可以永远都开心的,包括我。如果能知道怎么让别人开心那该有多好!” 绘本通过小男孩细腻的观察,去找出怎么让家人开心,然后通过让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要找出让其他人开心的事情真的挺难。但是你瞧,我还是做到了!”这是非常正能量的一本故事书啊! 4《每一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 作者在这本里追溯了家族里每个大人的童年照,来表达“每个人都曾经是小孩”这个主题。小男孩同时表达了一个遗憾:“忽然有点儿难过,因为爸爸和妈妈还是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时候,我们并不认识,不然就可以一起玩了!”这是多么浪漫的遐思,同时提醒每个大人,别忘了,你也曾是小孩! 5《我总是在惹事儿》 书中的小男孩,在学校是个典型的“活跃分子”,上课总爱和同学玩闹,会和旁边的同学推来推去,也会被后座同学挠脖子。被投诉以后,被爸爸训话了,爸爸要他别丢他的面子。“我真的觉得对不起爸爸,让他替我在老师面前丢面子。”这本,提醒我们,要耐心去理解每个“总在惹事”的孩子。 6《上学到底有什么用》 这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困惑了!每个孩子都有喜欢上学和不喜欢上学的时候。当功课做得好被表扬得时候,孩子就喜欢上学,当被同学嘲笑心情不好时就不喜欢上学。 作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上学的理由,那就是学习!像小男孩学到了新的重叠词,能给妈妈写便条,也看懂了生日会邀请函!很棒呢! 7《其实我是乖小孩》 小男孩有天跟同学到楼顶朗诵国歌歌词,还边唱边跳,结果同学被电视天线绊倒受伤了。他们被叫进了校长室,然后在两人的成绩单上写下评语:在校表现糟糕,造成了破坏,还扰乱了正常教学。小男孩心里不服,但也不能做什么。 在一番努力下,他在期末终于得了“优等”,这才发现,最好的奖励,原来就是,爸爸妈妈说他们为他感到骄傲。 《我的小小烦恼》(全7册)作者伊娃·杰尼科维斯基(匈牙利)匈牙利著名文学家,在大学主修哲学、人类学及德国文学,曾当过教师和出版社主编。一生创作三十多部作品,被翻译成35国语言版本,多部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和动画片。因巨大成就,被授予匈牙利共和国勋章,这是匈牙利授予杰出艺术家和作家的最高十字勋章。绘者纳素·赖博尔(匈牙利)活跃在匈牙利绘画艺术全盛时期的艺术家。创作跳出了传统的体裁种类和形式,开辟了新的领域。
1年前
读《夏花》,有种使饱受俗事缠身的成年人,回到孩童时阅读童话、置身童话的错觉,寻回消失许久的天真浪漫。 它更像是一部写给大人的童书,小孩也适合阅读,不过两种读者群得出的感想或许并不一样,这样类型的书写并不把读者群单一化,这类型书写并不多见。 作者巧妙地将动物拟人化,接着把情感实体化,也不乏见到许多只会于童书出现的角色,例:想穿越海洋面到天上一窥的鲱鱼、会说话的猫、浣熊孩子、巨岩人、精灵、地底生活、收买悲伤的商人……而里边那些场景和生活方式,颇有些西式书写的格调,作者通过这种特俗的角色,把人类失去的、丢失的美好给寻回,也许是对人的信赖,对生活的憧憬、自我价值的肯定,逐一踏上一段找寻之旅给寻回。短故事中大抵都以圆满的结局落幕,也像是借着一篇篇的小故事来告诉读者,对生活可以有颓丧的时候,但不能失去憧憬与希望,这是整体阅读下来所得到的,最直观的感受。 如开篇的〈雨梯〉,鲱鱼索拉因好奇,想离开自己熟悉的海洋到天空探索,那种冒险有些许“鱼跃龙门”和“逍遥游”的影子,其不畏惧的勇气,正是我们现代人逐渐丧失的特质。 再如〈赶冬人〉中的男孩麦克,因不舍冬季,继而在地的冬天迟迟不散,原来是因为男孩的眷恋,雪精灵实现了想过长冬的愿望。经过赶冬人劝解,男孩冬天很快便会散去,温暖的季节和漂亮的花朵便随即而来。这种必须舍弃一些事物来换取另一些事物的场景,不正是长大后的我们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吗? 〈流浪猫之乡〉里讲述三色猫和灰猫为了寻找乡愁而外出的故事,可本是流浪猫的的它们何来乡愁之说?在踏上旅途的过程里,三色猫一直没找到所谓乡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感觉,直到三色猫在某天发现外出许久的灰猫迟迟未归,它找寻不果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乡愁并不是地方,而是一路上陪伴自己的灰猫!这也像是在述说我们,因着习惯,很容易忽略一直陪在自己身边且最亲近的人,这种当头棒喝正是故事的成功之处。 唤醒你去相信世间美好 本书由19篇短故事组成,长短不一。说是短故事,作者又如童心未泯的孩子把一些糖果藏在边边角落,即若干篇章中又与其他短篇有着微妙的联系,稍不留神便会错失其连接性,可这并不影响单一篇章的阅读。 除了说故事,本书最大的特点要数能唤醒人们找寻已经失去的事物,也使人能再去相信一次世间还存在着的美好,而这些书写较难处理地方在于,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情绪很好地梳理,继而通过故事叙述,为此作者将描写对象从人身上抽离,借由他者呈现,更以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有趣活泼之余,我们就在不经意中,融入到一则则故事里去了。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