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简单

当把“正能量”和“负能量”放在一起时,很多人会认定为它们就是对立的关系,就如水火不能交融一般抗拒负能量。可对我而言,正能量和负能量却是共同体。 现今网络充斥无数的心灵鸡汤,就好比人人都能写上一笔,满满的正能量名词、名句都能信手拈来。有些甚至可每天都来上一篇满满的鸡汤文,让人每天都站在光明顶般地耀眼。到底这些人是真正的从生活中领悟而得到正能量的启发,还是只在营销自身呢?如是后者,在我看来这些鸡汤文都只是空洞的话题。尤其是网络盛行的“咕噜”们,更是把正能量这个词宣扬成让人们觉得,但凡出现任何负能量就是自己有很大的问题,于是羞于自己有负能量的一面。可他们这群人真的就没有负面的时候吗?可能他们有得更多,只是不展现于人前罢了。 接受摆烂的自己 回到最初的根本,实际上正能量和负能量都是我们的情绪体现。一个人不会只存在于正能量当中,很多时候的正能量也都是从负能量的参悟而转换得来的。 就好比我,由于孩子是癌童,我也是被迫在那个充数着忧愁、焦虑、灰心、绝望等的负能量洞穴里,让自己一次次的爬出来,越爬越快。以前也很抗拒负能量的出现,会像催眠似的告诉自己:要像一个战士。而如今知道,如果一直把情绪只维持在巅峰,就是失衡的开始——身心会感到巨累,心灵也容易被吞噬。反之,接纳负能量的存在,也接受可以摆烂的自己,从而管理这些情绪,找到情绪出口,才更容易得到疏解。 自身经历让我学会把不重要的欲望和期望摒除或降低,只专注于我认为重要的人和事物上,生活也就简单得多。在天平里属于正能量的秤盘,自然也会比较容易平衡或高一些。但是,负能量的秤盘依旧会一直在拉扯着。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允许它的存在并接纳它,有如太极般地调和,任其能自然地转化为我们成长里的动能,也是自然规律吧。
3月前
来台湾9年,亲自下厨做家乡料理不过十来次。日常伙食就图个简单方便,像我室友那样总想方设法地复刻家乡味,还真没有过。 室友是霹雳太平人,好几次从家乡返台都会带上他阿嬷亲手炒的东炎酱和咖哩酱,有次还带了腌菜阿杂(Acar)分给我们吃。他偶尔下厨,一做就是一大锅东炎汤或鸡肉咖哩(比起豪迈,他更多时候是抓不准分量),外加一道他最得意的蒸鱼。 室友连姜丝都切不好,却很讲究这道鱼的工序。他师承从小在十八丁渔村长大的父亲,吃条鱼还要先给鱼马杀鸡。新鲜的鱼处理好后必须风干,他有时求快会用电风扇对着鱼吹一整个下午,搞得一屋子鱼腥味。鱼全干才能吸收他精心调配的独门酱汁,这酱汁自然马虎不得。姜、辣椒、蒜头切碎,加入酱油、糖、米酒、香树子、豆瓣酱,调匀后淋在风干的鱼上,入锅蒸熟。室友只做这道蒸鱼,而且生怕砸了他老爸的招牌似的,食材缺一不可。有次豆瓣酱没了,要他改用辣豆瓣酱他还不肯,不加也不行,坚持要跑下楼到超商买豆瓣酱。 有一回他做了“杂菜”,那次是复刻他阿嬷的手艺。原食谱中的食材取自他们家拜天公剩下来的烤乳猪、烧鸡烧鸭,据他说基本上就是手边的剩菜全部下锅,再加入芥菜、亚参酱、姜片、蒜末、番茄、蚝油、辣椒干煮成一锅杂八郎,名副其实的杂,浊色汤汁和浮在里头的食材看着简直跟厨余没两样,反正煨到骨肉分离、分不清你我就是了。台湾办桌宴客剩下来的菜肴也会做成类似的菜尾汤,我是没吃过,但肯定不会有亚参这么南洋的调味。他阿嬷是为了处理掉剩食,他倒是为了做这道杂菜特地买了烧鸡腿、猪五花来做,我看着不免有种食物被糟蹋的心情,毕竟那些食物并不是真的被剩下来的。他功夫虽浅,但执念很深,从他做这道菜时重复听他阿嬷传来的微信语音不下10遍就可以看出来,也不晓得她老人家口述传授给孙子的功力有没有一成。不过话说回来,除了辣椒干下得太慷慨,辣得我隔天跑两趟厕所外,味道复杂却也融合。 趁父母健在时学起来 相较之下,我做家乡料理就显得草率。我很少坚持一定要用特定食材,或非加什么调味料不可。我妈常做的红糟焖鸡我也做过几次,没特别问过做法,只是照食谱切了姜丝(懒得切丝就切片),以麻油煸香后,下切块鸡腿肉一起炒,加点盐,然后倒入米酒或绍兴酒煨几分钟就可以起锅。这样做出来的红糟焖鸡自然没有我妈的味道,反正复刻不是我的目的。 常听人说,要趁父母健在时,把他们的厨艺学起来,或至少记下食谱,将来想吃可以自己做,起码还有个熟悉的味道作为对父母的念想。我几次询问长辈某些料理的做法,说真的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我想,是因为家乡味蕴含了更多不起眼的日常,才难以在异地被复刻出来,比如每次被唤去吃饭的声音、盛饭时知道谁吃多吃少、谁固定坐哪个位子、饭后分工收拾、晾干碗盘的习惯……这些复制不来的,食物以外的各种日常细节与默契,让平常跟家人吃饭变成一种深刻的记忆。大概是觉得同桌用餐的不是家人,也吃不出家的滋味,所以我很少做家乡料理,更不会有像室友那样的坚持与讲究。 要回味也不见得要把料理做出来吃下肚(而且还可能做失败)。不如来写点东西吧,代价相对低,这样咀嚼那些不起眼的日常也算是吃上一顿家常便饭了。
4月前
12月前
2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