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精神健康

2星期前
3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一位名叫再裡的男子,因為不能接受父親逝世的事實而陷入痛苦深淵,即使吃了別人給的神秘藥丸也無法擺脫痛苦,甚至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這是短片〈時間的迴響〉(Echoes of Time)的劇情。這部短片獲得2023年“心靈短片創作比賽”(My Mind on Film,簡稱MMOF)馬來西亞青年組最佳短片獎,故事靈感來自導演凱里希扎米的親身經歷,他的父親在今年2月去世,之後有段時間他陷入“否認”的悲傷階段,錯覺以為父親仍然在世。他決定將這這段心路歷程拍成短片,一方面當作自我療愈,另一方面想告訴大家悲傷是很正常的情緒,但如果走不出悲傷就應該找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士幫助,“到最後你會發現,我們都是人,我們有時候的確需要幫助。” MMOF是一項專門探討精神健康的短片創作比賽,今年第三屆,主題是“再生”(Revival),旨在提醒我們即使陷入痛苦也有再生的機會。 這項比賽由精英大學(HELP University)的精神健康中心,與GSC電影院及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聯辦。本屆總共有953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短片,比賽分為國際青年組(18至25歲)、馬來西亞中學生組(15至17歲)和馬來西亞青年組(18至25歲)。 馬來西亞中學生組的得獎者是檳城鍾靈的中五生林珉學,作品名叫〈我想我正在好起來〉(I Think I’m Getting Better),劇情簡單但後勁很強,內容講述男主角馬修的好朋友去世了,鏡頭隨著馬修的腳步回顧他和好朋友的過往點滴,還有他如何慢慢走出悲傷。 林珉學受訪時說,現實生活中他沒有經歷過好朋友離世的悲傷,但他相信所有哀傷都會過去。往年他曾參加這項比賽但沒得獎,今年終於上臺領獎,這部短片他用了3星期與3位朋友一起完成拍攝。 國際青年組的得獎作品是〈如果你有困難〉(In Case You Have a Hard Time)。導演是來自菲律賓的馬爾克斯(Karl Cedrick Marquez),劇情講述女高中生安琪拉跟當街邊小販的父親相依為命,疫情期間父女倆互相扶持撐過那段人生低潮。 2023年MMOF顧問,同時也是精英大學心理系副主任的巴希爾說,本屆很多作品圍繞失去和悲傷這兩個主題,相信這是因為之前的疫情時期,很多人經歷過失落和空虛,所以有感而發拍成短片。 3部得獎作品可在YouTube瀏覽,網址:www.youtube.com/@mymindonfilm8500 凱里希扎米除了贏得大獎和獎金1萬令吉,他也獲得3萬令吉資金,作為拍攝精神健康主題短片的經費,短片將在GSC電影院播放。 得獎名單: 組別 作品 導演 國際青年組 〈In Case You Have a Hard Time〉 Karl Cedrick Marquez 馬來西亞中學生組 〈I Think I’m Getting Better〉 林珉學 馬來西亞青年組 〈Echoes of Time〉 Khairi Hizami 更多【新教育】: 大馬諾丁漢大學未來學生中心 讓校園諮詢更便捷 廢棄貝類轉化為珍貴資源 賦能醫療與環保 改變羊奶生產 棗核粉提高量和質
2年前
(笨珍19日訊)柔佛州衛生及團結委員會主席林添順披露,衛生部在2024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獲得政府逾412億令吉的撥款,這筆款項除了用為建設和提升醫院之外,部份也將作為提高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開銷,以便和人民及社區一起克服這個日益受到關注的課題。 他說,最新的撥款較2023年的財案所獲得的363億令吉更多。 他指出,過去很多人忽略了精神健康問題,但冠病疫情爆發後,身心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關注。 他今日是為“2023年柔州精神健康日及防止自殺──心理健康關乎所有人,停止汙名化”活動開幕時,如是指出。 林添順援引國家健康與發病率調查(NHMS)的數據指出,國內有11.2%的樂齡人士出現憂鬱徵狀,且有42萬4000名青少年經歷心理健康問題。 2017年的數據顯示,在13至17歲的青少年當中,10人中就有1人面對壓力,10人中也有2人感到抑鬱,此外,10人中有4人出現焦慮徵狀。 與此同時,2022年的一項數據也顯示,8名青少年中有1人曾經想要自殺,同時,10名青少年中也有1人曾經試圖自殺。 “上述情況是令人擔憂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和學校一起關注這些少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老年人和少年人,林添順指,全國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成人也高達50萬人,以上數據令人憂心之餘,也凸顯了另一個問題,即至今為止仍然有很多遭受心理健康困擾的國人沒有勇氣接受治療。 另一方面,出席嘉賓之一柔州衛生局局長莫達醫生在活動上致詞時強調,精神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情況。 他說:“社會人士通常認為壓力、焦慮或憂鬱是一種精神疾病,其實,以上3種情況是屬於心理健康問題,它們會擾亂人的情緒或感覺,導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無法達到最佳水平。” 他提醒,若出現上述情況需要及時干預,以免其變成慢性病,即長期發展到增加精神疾病的風險程度。 “精神疾病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會導致思想、感覺的嚴重紊亂並影響個人的行為。” 莫達指出,社會人士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接受或負面看法被稱為“恥辱感”(stigma)。恥辱感會讓情緒困擾的人羞於尋求進一步評估和早期干預,因此選擇默默承受。有鑑於此,今日的活動以“心理健康關乎所有人,停止汙名化”為主題。 根據2017年國家健康與發病率調查顯示,他說,柔州16歲以上居民的心理健康患病率為22.2%,而全國為29.2%。此外,2019年的調查也顯示,柔州的憂鬱症患病率預計為1.2%,而全國為2.3%。 莫達同樣提及,自冠病疫情後,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了全球包括大馬政府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這個課題,他希望這將有助終止心理健康問題的恥辱感。 “柔州衛生局非常關注社區的身心健康,除了透過健康教育來實施預防活動,也在學校和社區進行實體教育,或是透過廣播、臉書直播甚至是網路研討會進行虛擬教育。” 此外,他透露,衛生局也提供線上心理健康自我篩檢服務,讓每個人都能進行心理健康自我檢測,在檢測結果出爐後,會根據情況給予受測者一些建議。 “相關人士也可在前往政府健康診所或鄉村診所就診時進行心理健康檢測,然後根據獲得的分數進行進一步干預。”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