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红树林生态

无论是瓜雪自然公园或是甘榜关丹,我们不难发现“红树林”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而且两个地方不约而同地进行着红树林再种植的计划。 红树林到底有多重要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受访者提供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生物科学学院红树林生态讲师冯瑞玉博士提到,除了瓜雪自然公园、甘榜关丹,槟城直落斗哇(Teluk Air Tawar)至吉打瓜拉姆达(Kuala Muda)一带亦有红树林。 “有一种鸟叫勺嘴鹬(spoon billed sandpiper),全世界只剩下400只左右,属于极危物种,生活在俄罗斯靠近北极的区域。每年冬天前,雌鸟、雄鸟、幼鸟先后朝南飞,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觉,连续飞7至8天,最终的目的地是澳洲。” “但是有一些飞到泰国、缅甸,有一些则停留在我国半岛。我们在槟城和吉打交界处的红树林,就拍到勺嘴鹬。” [nonvip_content_start] 这一带红树林约600公顷,红树林前400公顷的泥滩,每年平均吸引多达220种,1万2000至1万5000只候鸟前来过冬,其中包括勺嘴鹬。 不过就是候鸟过冬的庇护所而已,有什么大不了呢?为什么不能全砍了作为商业用途? “这些候鸟过来,尤其是越珍贵越稀有的,此地的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就越高。” 环环相扣,经济收益可观 她以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为例算了笔账,米埔红树林湿地位于香港与深圳交界处,和槟城、吉打之间的红树林情况极为相似。 然而,无论是面积以及稀有鸟类的种类,米埔要逊色得多,可是香港政府将之发展成生态旅游区,每年吸引了4万游客观鸟。 其价格从3小时120港币(约67令吉)起跳,票价随着配套不同,可达220港币以及360港币,其经济收益之可观可想而知。 另外,红树林是许多小鱼、小虾、螃蟹的“幼儿园”,树叶落水被细菌化解后,为它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优良的水质;交错复杂的树根亦是它们躲避天敌的好住处,因此有红树林之处,渔产也会非常丰富。 “在面临粮食需求节节上升,通膨率高涨之时,我们更要保护我们的红树林。保护红树林即保护渔产,大家耳熟能详的斗底鲳、虾、螃蟹,因为有红树林作为幼儿时期的庇护所才能长大。” 她笑说,还有一点是鲜为人知的,榴梿的产量实际上也与红树林有间接关系。 “很多人说槟城浮罗山背(Balik Pulau)的榴梿特别好吃。那边也有一大片红树林,是蝙蝠在非榴梿开花季节时的栖身地。蝙蝠是榴梿授粉的主要媒介,若没有蝙蝠,90%以上的榴梿树不会结果。” 红树林若消失,蝙蝠又何去何从?去哪儿觅食求存,直到榴梿开花的季节呢?如果没有蝙蝠,榴梿又如何结果呢? 红树林和榴梿看似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却是一环扣一环。 守护海岸,抵御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亚齐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了浪高高达15到30公尺的巨大海啸,袭击亚齐、泰国普吉岛和镐立岛(Khao Lak)、斯里兰卡、印度坦米尔邦、马来西亚等多国海岸。 由于当时正值圣诞节假期,海边聚集的游客众多,因此导致罹难人数超过30万人。 马来西亚在此次海啸灾难亦有68人罹难,6人失踪,其中11人来自吉打的哥打瓜拉姆拉(Kota Kuala Mula)临海渔村。 然而位于同一海岸线的直落斗哇沿岸至瓜拉慕达却并无受到太大的影响,其大功臣便是坐落在岸边的红树林。 绵密的红树林形成天然屏障,大幅度地削弱海啸的冲击力,是以让这一带的沿海居民逃过一劫。 冯瑞玉向我展示一个视频,内容是模拟红树林如何有效缓解海啸袭击。只见汹涌的浪潮接二连三扑向茂密的红树林,然而树大根深的红树林稳如泰山,巍然不动。 红树林的一端是滔天巨浪,另一端却是风平浪静,如武侠电影中的太极宗师面对刚猛有力的强攻,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强敌的招式一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红树林的树根交错复杂,会消减大浪的冲击力。根据研究指出,红树林的海岸线保护价值(coastal protection value)为3116美元/公顷/年。” 生态vs经济,哪个更重要?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红树林还有另一种功能,便是过滤水质。 冯瑞玉以香港为例,每日人们大量的排泄物排出,自然造成污染。但是有关当局特意将经过化粪池处理过的污水引向红树林,以达到过滤的作用。 “红树林生长率很快,会吸收使用排污的水,加上它们的根部强而有力,紧抓着陆地的泥滩,保持海水的清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过滤系统,还是免费的哦!” 而被红树林树根紧抓着,不仅是烂泥巴,还有导致气候变迁的元凶──二氧化碳。 她指出,红树林储存碳的能力是热带雨林、温带和寒带森林的三至四倍,是这些类型的森林无法比拟的。 她仔细算了一笔账,在人类完全不干涉的情况下,红树林创造的收益每年可达710万4843美元,这还不包括2336万8668美元的碳储存费用。 只是,风水宝地自然也成了许多水产养殖业者眼中的“金矿”,纷纷向地方政府提交申请,希望将之改变为养殖虾类的池塘。 那么改变成养虾塘后,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她亦一一地算出两者的经济收益差距: 何者更划算,上述的表一览无遗。 她透露,2015年曾有一群养殖水产业者呈交建议书,希望将原有的红树林转变成养虾塘,然后在原来候鸟觅食的泥滩上再种植红树林。 “‘这样的做法’不但杀死红树林,还杀死来觅食的候鸟。” 砍伐的代价:两败俱伤 泰国于1975年开始,为了发展养虾塘,砍伐84%红树林,挖渠将湿地的水排干,再挖一个个池塘养殖虾苗,每3至4个月就能收成。 前3年自是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到了第5年,虾塘里的虾便会大量死去。 这是由于红树林的泥土是潜在酸性土(acid potential soil),有潮水起起落落保持湿润时自然无恙,可是当水被排干,泥土暴露在空气中,土质会越来越酸,其PH值可与人体的胃酸一致。 “于是泥土里的铝等重金属就会排出,加上过于密集,虾自然而然就会死。” 因此,许多虾塘在5年后就会被遗弃,留下的只是一片已经被破坏的土地,极难恢复成红树林了。 除了养殖水产,红树林湿地被改为油棕园、发展房屋,但是因为土质的条件,导致油棕树的躯干扭曲,房屋下沉。 砍伐红树林,无疑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利益,同时亦是杀鸡取卵,两败俱伤之举。 海岸海蚀,如何抢救? 根据早前披露的全国沿海脆弱性指数(NCVI)显示,我国共有35个沿海地区处于非常脆弱的水平,其中雪兰莪10处、吉打6处、霹雳及彭亨州各4处。 而另有35处沿海区处于高脆弱水平,登嘉楼7处,槟城、吉打和柔佛各5处。目前有425公里的海岸正面对海蚀问题,随着海平面上升,预计到了2030年,将有超过2万公顷土地受到影响,12万3000公顷饱和建成区可能遭到海啸袭击。 政府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
3年前
《礼记·月令》记载着这么一句:“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当时中国古人在形容夏天的景象时,以为萤火虫是由腐烂的青草所生,他们还给萤火虫起了别有诗意的名称,比如“流萤”、“夜光”、“宵烛”等等,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漫天飞舞的点点萤火的浪漫想像。 虽然世界各地皆有萤火虫出没,但只有在盛夏才能一睹这梦幻的画面。地处赤道的马来西亚则摆脱了这限制,吉隆坡、雪兰莪、霹雳、沙巴、砂拉越等多个地方均能看到萤火虫。 其中瓜拉雪兰莪是世界最大的萤火虫聚集地,河川两岸的红树林是萤火虫栖身之地,频率一致地同时明灭。 倘若周遭有障碍物时,传递光的方式便会出现许多变化。这种非常罕见的景象,亦被称为世界自然奇观。 遗憾的是,这种“奇观”随着环境污染,与红树林一起渐渐消失。为了延续这一壮丽浪漫的景致,我国高等学府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在2013年展开了一场“保卫战”,希望能守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馈赠。 那么,多年过去了,如今战果如何?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 犹记得小时候,父母曾带我们到瓜拉雪兰莪半日游,晚餐自然是海鲜大餐,饭后正是夜幕低垂、坐船观赏萤火虫的最佳时机。 记忆中的码头略简陋,船只均以柴油为动力,不疾不徐地驶入红树林,惟不知是时机不对,又或是河水已遭污染,一度以为两岸的树上将是星星点点的梦幻景象,不料却只见黑漆漆一片,仅有屈指可数的光点在空中飞舞,现实不如预期,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自此就再也没有重游。 [nonvip_content_start] 2011年,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与瓜雪其中一个渔村甘榜关丹(Kampung Kuantan)展开合作计划,由该校师生协助当地村民策划、构建生态旅游的框架,教导他们如何种植红树林的其中一种品种──海桑树(Pokok Berembang),以吸引萤火虫栖身,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成为旅游景点,给村民制造工作机会,可谓是一箭双雕。 于是,此番再度前往瓜雪,甘榜关丹是我最为关注的一个景点,想看看一个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是否能过够通过人类的努力复原?弄丢的,还能找回来吗? 耗时2年培育,再教导村民种植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萤火虫栖息地保护项目首席研究员诺蕾拉教授介绍道,甘榜关丹是展开该项目的首个地点。 “我年轻时就在甘榜关丹研究萤火虫。当我获得来自国家能源公司(TNB)的拨款,便在甘榜关丹展开计划。” 她坦言,如何与当地居民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以及说服他们对于其他学者而言是挑战,然而对于能言善道、待人接物面面俱到的她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的。 “我很幸运,因为我们很早就认识了一些船家,经常租借他们的船只做研究,用了很长时间建立关系,得到他们的信任,(因此)他们非常支持这个计划。” 得到村民信任和支持已是成功的一半,接着她四处寻找海桑树的种子。 “海桑树的叶子表面平滑,不似其他树叶表面长刺,所以萤火虫喜欢在此栖身、繁殖和产卵。” 海桑树并不容易种植,诺蕾拉和她的学生到甘榜关丹采样,取当地的河水、泥土回到温室里反复实验,耗时2年才成功,手把手逐步教导当地村民如何种植。 “尤其是船家和他们的亲属。因为若没有萤火虫,他们如何维持生计?” 如何打造完整生态旅游产业链? 除却教导船家如何种树,他们还请了金融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士,教导船家如何设立和运营社交媒体;为船家安排好出船轮班表,避免引发争端;教授如何制作萤火虫相关纪念品等等,一条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渐渐形成。 随后,诺蕾拉团队将甘榜关丹的模式在半岛数个地点比如登嘉楼的甘榜亚雅(Kampung Yak Yah)、霹雳的甘榜柳(Kampung Dew)、森美兰的甘榜双溪迪文(Kampung Sg.Timun)等如法复制,效果因当地的情况而异。 “目前历时最久,且效果最好的是甘榜关丹。”她说。 船家自发种树恢复红树林 效果有多好?是三分钟热度抑或是持之以恒贯彻始终?带着满腹的疑问抵达甘榜关丹,惊喜地发现码头不是想像中简陋的模样。 与甘榜关丹的舢板船家协会(Ketua Persatuan Pendayung Sampan)主席阿兹兰约访的地点,是在码头附近,位于河边的高脚屋外。 他介绍,实际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前来做研究,一直到80年代初才迎来游客。 当时的船只和游客不多,而今共有31名船家,在MCO之前的周日接待不少来自韩国、日本、中国等外国游客,周末则是本地的学校学生居多。 “MCO之后就关闭了2年多,2021年10月才恢复运营。” 他提到,每一年只要得到企业社会责任(CSR)计划的拨款就会自发种植海桑树,一年大约会种4至5次,最多时一次可达到逾100棵树。 “我们会和村民、NGO合作,鼓励人们保护环境,比如清理河里的垃圾、种树等等。” 他说,由于河里的河鲜种类繁多,因此会发生投毒事件;另外,工厂排出的污水导致海桑树死亡等等都是挑战。 “希望相关的单位加强监督,否则我们的河流就会完蛋,萤火虫也会消失。” 为下一代守护美好 在售票处购票之后,往码头方向走去,步道旁的草场可作为社区居民休闲活动的场地,以及设有小孩玩耍的游乐设施。 由木材搭建而成的码头,既保留了自然气息又有现代化的精美,游客上船时不再需要战战兢兢,在等候船只时还能拍照打卡。 等到太阳沉入河川的另一端,工作人员开始检票,给游客逐一分发救生衣,接着分批上船。 为了尽可能减少污染,当地船家改用舢板,以此取代机动船,每一艘舢板的票价为60令吉,最多只能乘坐4人。 观赏萤火虫最好的时间段为晚上8时至9时,萤火虫为了吸引配偶,会竞相发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配对的萤火虫越多,萤光便会越弱。 最重要的时机,则是月亮彻底被云雾遮盖的夜晚,因此要避免月圆之夜的农历十五、十六,越黑越美丽。 当舢板在宽阔的河面缓缓前进,河岸两边的红树林并非每一棵树都是星星点点的萤光闪烁,许是夜空的半月仍旧太亮,只有凑近才能看清哪些树完全漆黑一片,哪些树是萤火虫“相亲”、栖息的场所。 20年前曾到过此处的摄影师感叹道,今日不如往昔,当时无需刻意寻找靠近,两岸的红树林犹如圣诞树,尔今得靠船家的经验精准判断,才能一睹奇景。 “海桑树很难种,我们种了很多,但是能成活的少。”船家的语气有些无奈。 但是,也许对于从未见过“盛世”的新生代而言,眼前的场景仍让他们颇感惊艳。 白天,我们与在自然公园偶遇的高中生提及,瓜拉雪兰莪的最知名自然景观是夜游河川,观赏两岸的萤火虫,结果孩子们露出惊讶的表情,纷纷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 于是,他们临时更改行程,与我们一起同行。在观赏完萤火虫后,他们非常地兴奋,觉得很梦幻浪漫。 守护红树林,不仅仅是守护环境,更是为了将我们曾经见证过的壮丽景象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孩子得以有机会亲眼目睹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奇妙礼物,而非只能在书上,通过静默的文字,依靠想像描绘出已经遗失的美好。 小贴士: (一)穿着长袖长裤防蚊为佳; (二)拍照禁止使用闪光灯、拍视频禁止使用强灯光; (三)非月圆之夜的晚上,7时30分至9时之间。
3年前
红树林(Mangrove)生长于亚热带与寒带之间,以凋落物方式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也因此给鸟类生产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林中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构筑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遂创造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红树林,有什么可看的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 经过将近两年的远离人群,长期被钢筋水泥包围的日子,不免令人心生倦怠,想短暂逃离都市,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距离吉隆坡市中心大约1小时30分的瓜拉雪兰莪,往往是许多人的选择,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美味的海鲜,早上还能到自然公园观鸟、夜晚乘船观赏萤火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 但是,你是否知道在这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守林者”为了保护这一片片的湿地付出了多少努力?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们抵达瓜拉雪兰莪自然公园时,已经是下午2时左右,甫下车便看见散布在停车场周围的猴子,以及“禁止喂猴子”的告示牌。 在购买门票时,工作人员贴心地跟我们解释可游览的路线,以及提醒道:由于之前下过雨,会有很多蚊子,要小心蚊虫叮咬。 帽子、长袖衣、长裤及防蚊液,绝对是走进大自然的必要装备,万幸我们已经做好万全准备。 由于并非观鸟时段,园区里的游人稀稀落落,一眼看去有五六人的家庭、三两好友结伴同游,又或者前来准备拍摄学校作业的学生。 观鸟爱好者的观鸟圣地 瓜拉雪兰莪自然公园于1987年开幕,这个共296公顷的公园分别由占地201公顷的热带雨林以及95公顷的沼泽森林所组成。 由于在这里可观赏多达156种鸟类,其中包括适逢每年9月至第二年的4月,便会从西伯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迁来避冬如草鹭、虎纹伯劳、紫水鸡等57种候鸟;其余时段,游客可以在此看到“本地居民”如红树林鸟(mangrove bird)、火烈鸟(flamingoes)、以湖区周遭树木为巢的ketitir及翠鸟(raja udang)等等,于是成了观鸟爱好者的好去处,在疫情之前每年吸引了约2万至3万游客来游园。 除了鸟类,游客有机会在园里看到穿山甲、长尾猕猴、银叶猴、水獭、豹猫、寄居蟹、招潮蟹、蜥蜴等多种哺乳类、爬行动物、昆虫和甲壳类动物,堪称生物多元化。 当然,若你游园的目的是为了赏鸟,切记最佳观鸟时段是在早上7时至9时之间,又或者是傍晚5时以后,否则将可能扑空。 “假设要观赏到鸟和动物如水獭,需在一大早入园,它们会在早上活动,然后鸟类傍晚回巢。”瓜拉雪兰莪自然公园经理麦克建议。 “在本园能看到两种猴子,其中长尾猕猴较为常见,而且较为淘气。银叶猴个性温和,是濒危动物,(大马)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守护它们是我们的任务。” 提供住宿,不错过观鸟时段 此外,尽管入夜后禁止进入园区,但是在临近入口处设有可容纳7人、6人、3人、2人共4种造型各异的住宿供游客选择,倘若想要赶上一大早的最佳观鸟时段,前一晚在此过夜,不但避免早起的舟车劳顿,也别有一番野趣。 园区提供游客步行的步道呈U型,放慢脚步在林荫下走走停停,不包括观鸟的话,全程大约耗时2小时。 路过石桥时不妨停下,仔细看看潮水退去后的泥滩,偶尔还能看见红树林沼泽地特有的弹涂鱼爬行移动。 观鸟台建立在红树林的深处,我们踏上笔直的石桥,一眼望去只见不知是什么原因倒成一片且泛白的树干,再往里走却又是葱葱绿绿笔直站立的树木,加上石桥边缘绿油油的青苔,搭配泛黄的落叶点缀,仿佛进入武侠电影,高手过招后的场景,带点惨烈的诗意,一切美得刚刚好。 管理不易,垃圾猴子来“搅局” 瓜拉雪兰莪自然公园是由马来西亚自然协会(MNS)管理,亦是我国第一个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公园。 麦克介绍道,80年代初已有许多外国机构前来观鸟,并认为这个区域对于鸟类而言极有价值。 然而该片区域随后却被盯上,鸟类庇护所差点发展成高尔夫球场。 “经过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努力下,终于在1987年9月正式宣布自然公园成立。” 他感叹,人们如今只重视有形的金钱收入,但看不见大自然提供的无形“服务”,像是氧气、调节气温和气候等等。 “人们总是投诉天气太热,到处水灾。这些是湿地,当湿地被填了,水会去哪儿呢?自然就是房屋住宅区。” 他坦言,管理一个自然公园并非易事,除了要维护园区的日常设施,如何教育民众、提高人们的觉醒意识;修复、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当地栖息的动植物,才是他们重中之重的任务。 “如今还有很多人会乱丢垃圾。” 也因此在观鸟区的沼泽林中,我们仍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垃圾,比如落单的人字拖、塑料瓶、保丽龙、塑料袋等。 这些垃圾并非园区游客的“杰作”,而是随着涨潮而来,潮水退去后遗留在此的“外来者”,所以清理外来垃圾,将其集中在观鸟区步道的出口,让罗里一次性回收亦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从前的垃圾易于清理,有些是可以降解的。现在大多都是不可降解的材质,我们就要清理出来,送去回收站。” 他们也担任动物守护者的角色,由于园内部分动物属于濒危品种,巡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防止盗猎者闯入森林。 “有的人会想方设法潜入捕捉动物,比如猴子的幼崽当宠物在社交媒体出售,这样的案件层出不穷。” 如果说盗猎者、随潮水涌入的垃圾是外患,那么调皮捣蛋的猴子便是“内忧”,为他们维护园区的设施时增加挑战。 “它们每天会破坏砖块、道路、水管、灯等等,维修几乎天天都在持续不断进行。” 也因此,园内并没有设置垃圾桶,以防动物翻找食物,误食不该吃的东西,游客必须自备垃圾袋,将自己的垃圾带离园区哦! 不为营收牺性动物的权益 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则是万万不能,对于维护庞大的自然公园而言,资金来源自是麦克最为烦恼的事项。 除却门票,当政府单位或企业欲举办环保相关活动时,园方亦会提供策划服务以增加公园或其他相关工作,增加收入来源。 “在MCO期间,我们也遭受影响,没有游客也没有活动可承办。” 既然园内的动物品种如此丰富,而且满是红树林,想必亦是观赏萤火虫的好地点,而且园内设有住宿设施,何不参考新加坡的夜间动物园,或者筹划观赏萤火虫的活动创收? 听毕,麦克摇了摇头道:“那会对动物造成打扰。尤其是猴子,它们在夜间休息,若休息不足,第二天的攻击性很强。” 资金非常重要,可是“大自然”、“动物”永远为先,保障园区内的“永久居民”权益永远在第一位。 遵守规则,学会与大自然共处 他说,这里的居民已经懂得如何与野生动物比如猴子共处,彼此不会越过对方的界线,但是游客等暂居此地的外来者,则会出现越界行为,像是投喂猴子,违反自然法则。 “结果导致猴子为了食物学会靠近人类,若得不到食物就会表现充满攻击,冲突因此产生。” 游客随意投食野生动物的恶果,我们当时在公园内亲眼见证,一群高中生结伴同游,其中一人手里拎着移动电源和手机,一只猴子以为是食物,上前争抢不果,好在没有更激进的行为,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如何和大自然共处?如何不越界?仍旧是我们需要修习的功课。 小贴士: (一)早上7点至9点是飞鸟与动物的活跃时段,每年9月至次年4月可观测的鸟类更多,有兴趣的民众可尽早安排。 (二)建议穿着长袖衣裤,或准备防蚊液,防止蚊虫叮咬。 (三)自备垃圾袋,切勿在园内留下垃圾。 (四)切勿投喂野生动物。 (五)切勿为了摄影效果,而惊扰动物。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