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紙本書

季風帶文化今年是第五年參展,除了展示在臺灣出版的東南亞議題以及馬新文學作品,也持續引進馬新兩地書籍。希望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讓更多臺灣讀者接觸馬新華文出版品。 第三年參與臺北國際書展,依舊難免對現場的洶湧人潮感到震撼,讓人感受到臺灣的閱讀熱情依舊旺盛。儘管臺灣社會時有閱讀率下降的討論,但書展的盛況顯示臺灣的文化底蘊依舊深厚。 臺灣政府大力支持今年2月4日至9日舉辦的臺北書展,購票入場者可以獲得等值的“門票抵用金券”並在現場消費使用,相當於免費入場,加上分發給年輕族群的文化幣,雙管齊下,帶來大量買氣。這都令人羨慕,希望馬來西亞以後也能夠有類似的政策。 今年臺北書展的主題為“閱讀異世界”,個人很喜歡這個主題,覺得完美體現了閱讀的本質——每本書籍都是通往不同時空、文化與思想的異世界。 出版社鉚足全力打造攤位美感 書展展位皆花費大量心思和力氣設計。比如聯經配合主打書籍《源氏物語》設立打卡位,充滿日式風情;聯合出版集團的展位風格類似傳統的香港茶餐廳,彷彿踏入過往的香港歲月;讀字公民則將展區打造成時尚伸展臺,讓書籍成為時尚的焦點。 現場還有許多主題館,例如意大利主題國館就陳列眾多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也邀請了多位意大利當代作家來臺分享創作歷程,讓讀者可以直接感受意大利的文學;國際館則是外國出版社的舞臺,像泰國館就以“神秘泰國”為主題展出懸疑驚悚等作品;童書主題館則是讓孩子們通過互動闖關,藉此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書展每年都會安排大量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作家、學者、藝術家等前來分享。講座內容涵蓋不同領域,是書展的另一個重頭戲。不過由於多場講座會在不同區域同步進行,常常發生想要參與的幾場講座剛好在同一時間進行,只能忍痛割捨。 季風帶文化今年是第五年參展,除了展示在臺灣出版的東南亞議題以及馬新文學作品,也持續引進馬新兩地書籍。希望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讓更多臺灣讀者接觸馬新華文出版品。 臺北國際書展不僅是書籍的盛會,更像是一場屬於愛書人的年度盛典。每年踏入展場,被人潮包圍時,都能夠感受到那股對紙本書的熱情。畢竟在數位閱讀興起、紙本書市場面臨挑戰的時代,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前來書展現場翻閱書籍並進行交流,真的令人感到欣慰。或許紙本書的形式正在改變,但我想只要對閱讀的熱忱依舊存在,紙本書就不會消逝。 相關文章: 【書市小耳朵】馬華文學影視化,從黎紫書開始 【書市小耳朵】中國直播買書創驚人銷量
2月前
除了比較少寫字以外,21世紀課堂的紙本書也不若以往沉重。外國有些國家包括本地的一些國際學校,都已轉向電子書還有電子教材,學生不用再揹著沉甸甸的書包上學。 本地公立學校的話,雖然冠病疫情曾經一度催生了許多電子教材,教育部也說過要推出電子課本以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可是直到目前為止,從學生仍然拖著沉重的書包上學,就可看出本地師生普遍還是使用紙本教科書還有作業簿…… 紙本書和電子書各有千秋,即便在電子化時代,紙本書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師範學院華文科卓越講師陳詩蓉說,過去已經有研究探討在紙張閱讀和在熒幕上閱讀的差異,其中一個差異是紙本書畢竟是實體,我們會比較容易記得某個段落或某句話出現在頁面的哪個角落,這種方位感有助於我們記憶文本的內容,還有感知敘事的展開。 此外,當我們把書捧在手裡,我們一隻手能感受已經讀了多少頁,另一隻手則感受還剩下多少頁沒讀,不像電子書給人的感覺比較扁平。她說,這種感知能讓我們更清楚感受自己的閱讀進度,甚至形成要把書看完的驅動力。 如果小孩已經養成閱讀的習慣,她認為這種小孩不管偏愛電子書或紙本書其實都無所謂。可是如果是還很年幼的小孩,她覺得還是紙本書比較適合他們。 她以繪本舉例,日本著名繪本作家宮西達也曾經說過,繪本是翻頁的藝術,翻頁的過程會給讀者很大的期待,因為故事謎底可能要翻頁後才會揭曉,又或者可能一翻頁,故事情節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種翻頁的趣味對培養閱讀習慣很重要。 雖然電子書也有翻頁的功能,可是手指在熒幕滑動,跟手上捧著紙本書的厚實感畢竟有所不同。如果要談哪種書會令眼睛更加疲勞,那又是另一個可以從科學角度解讀的課題了。 相關報道: 【21世紀教育01】 傳統與數碼間的選擇 【21世紀教育03】 幼兒教育更需要人際互動 【21世紀教育04】 讓教育回到最初的模樣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