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编辑台

最近大概将书写“老年感悟”为主题的稿件退得有些多,引来了一些年长写作者的微言。但作者们大多语带客气,甚至无奈地大方自嘲。得到资深作者这样的理解与厚待,说编辑“铭感五内”或许轻浮了,但除了真心感谢,也不是不感到抱歉的。不如分享些取舍缘由,顺道介绍些书。 其实也没有什么难言的秘密,许多稿子被退,多是因为“老生常谈”。主题相近无妨,要说意义也是很有意义的,但倘若这类作品来来去去只有一种状态、一种结论,都要刊用,多少有些为难。忍不住思考:同样的内容(短期内)读者要看多少次呢? 但更大的犹豫其实在另一方面——常常在想,不知是不是传统观念作祟,我们的社会总希望年长者要有某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老了,就必然要活得通透,要晓得进退,要会自我开解,要能无畏无惧云淡风轻……仿佛符合约定俗成的标准,才称得上幸福或有素质的老去。万一不符合那些想像,就是个失败者了。 那些憧憬当然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权力活成他想要的样子,大多人都希望安享晚年,但是,倘若那种想像成为唯一的标准,岂不少了些意思和乐趣?那会不会也是自囚的牢狱?如果冲撞社会观念太难,那么阅读与书写这类主题时,我们能否放松一些,转身看看还有没别的角度或遗漏的什么,告诉大家“比较不知道”的那一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编辑的工作。 或许,可以阅读比较不一样的老年生活记叙,看看更多元的“老”脾气、“老”故事?例如佐野洋子《无用的日子》,或是她的《没有神也没有佛:佐野洋子的老后宣言》(请先别觉得这书名冒犯)。1938年出生于北京、9岁后回到日本生活的佐野洋子是绘本作家、散文家、翻译家,她尝试写过小说,但小说始终不如她的绘本与散文受欢迎。2010年,经历过两段婚姻的她癌症复发过逝,过世前有很多年,她都在照顾失智的母亲。 她的散文大多笔调轻松,后期写的虽是沉重的生命功课,却常让人边读边会心地笑,偶尔也会令人恨得牙痒痒的,想要揍谁(当然落空)。也许佐野洋子并没有超脱世人想像的“理想老人该有的样子”,但她的笔触与视角绝对是她的个人标记。 例如《没有神也没有佛》里有一篇〈是这么回事吗〉,说某年的足球世界杯又来了,可能是我辈最熟悉的那一届(有中田英寿,有贝克汉姆、安贞桓、卡恩……),佐野洋子说她本对世界杯无感,反正平日也不看球,决赛却逐渐热衷起来,每天起床都会想:今天又会看到谁与谁呢?她指的是帅哥。但是,像她这年纪的妇人说自己爱看帅哥,可能会被呛:也不想想你几岁了!想想欧洲和日本有多远吧! 她这样回应:“可是,就像电车内快步站在美女前面的男人,其实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浑身充满了小小的喜悦,然后又快步走下电车而已吧。 而且我也觉得这和性欲无关。虽然这很难判定。64岁的女人有性欲吗?我自己也难以判断。硬是要挖的话,拼命挖拼命挖,说不定能挖到河底一小撮沙金般的性欲。但若叫我把这个拿去用,我不认为我会想用在贝克汉身上。” 读到这段爽直的心声,很难不让人笑起来吧。 书里还有很多她的突发奇想(例如用奇怪的东西煲汤),她以平淡的笔触记录生活点滴,下厨、买菜、逛街、吵架、和朋友闲话家常,很多你以为根本乏善可陈的中老年独居生活,都在她笔下有了神采。但那又不是盲目的乐观或上进,不如我们把它看作解放吧,佐野洋子解放了社会赋予老人的期许与框架,用她独有的幽默感积极生活。 有一页她又写:“64岁‘老太婆’,已不是男人或女人,只是‘老太婆’这种生物。年轻时,我是个绰号为‘次郎长’的女人。我应该成为‘次郎长’,至少要学会生活态度与人情义理,让自己的气度变大。虽然手腕与威严不足,但至少想拥有侠气。 可是,我似乎只成为轻浮的冒失鬼。不过这样也好。 刚好时间到了。” 以前我或许不太能体会佐野洋子这种“刚好时间到了”的底气,现在似乎已慢慢懂得。但要真懂,恐怕还需要点时间。 时间比我都多的朋友啊,何妨与佐野洋子切磋切磋?
3月前
表演本来就不是诗人擅长的事,更何况是朗诵;文学也不是语言工作者的专长,更何况是隐喻那么多的诗。诗,好像很平易近人,事实上,它很内向,一点都不热情,想要了解它,你必须付出更多。偶尔的约会不够,一个礼拜一次,很快就会被疏远,一天一次,或许有些厌倦,但诗像宠物,心情不好,看一首诗,或许能够得到些许安慰,心情不好,写一首诗发泄,总比生气好许多。 朗诵,需要一首诗。找一首诗不难,找一首可以朗诵的诗不容易,得到一首好的朗诵诗,可遇不可求,既要求诗本身适合你的朗诵声音及风格,诗也会要求你去了解它、喜欢它、甚至爱上它。越说越远,再说就要和诗走上婚姻殿堂,但诗就是那样,每个人读都有不一样的诠释和理解,朗诵的方式也不一样。 要写一首真正适合朗诵又不失诗意的诗不容易,诗歌上台诗意下台,为了这句话我努力了10年,只是想证明这只是学者不了解诗歌朗诵,或许说得更加直接,不明白马来西亚的诗歌朗诵活动。全球诗歌朗诵已经举办了7届,马来西亚是最积极参加的国家,是不是之一,我想不能从人数去算,而是从朗诵者的认真态度去看。你可以去验证一下,除了马来西亚,别国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选择朗诵古诗、爱国诗或歌颂式的诗。朗诵现代诗,别傻了,如何能够把语义的隐喻或象征用声音表达出来,我想没看过学生朗诵的人都会想,那只是朗读罢了,不是朗诵。 30年前或许是,但你可以去找回历史的录音,看看丘淑霖如何诠释母难日,如何利用声音把余光中的诗表达得淋漓尽致。可惜,余老已逝,不然应该让他看一看,那是否合他心意。对不起,或许我又让你误会了,以为丘淑霖是在籍学生,20年前是,她朗诵母难日得全国冠军是20年前的事。那也只有一个淑霖,哦,我还没说完,这几年你陆续可以看到覃家恩、张嘉菁、黄皓仪、梁慧婷等,这些都是声音一流的中学生,有兴趣听他们朗诵的可以去油管找,或许可以找到。或许你再次认为,中学生,练了好多年吧,熟能生巧。对不起,当你听到刘巧晴、郑静渲、罗云濝等的声音时,你或许会说,指导老师好厉害。或许是的,我总不能说服你认同,马来西亚的学生很爱朗诵。哦,对于海外也参与朗诵的学生说一声抱歉,上面提到几位朗诵很好的学生,朗诵用的诗都是现代诗,不押韵之余,都是50行左右的长诗。 动地吟表演的家伙老了 也许你对朗诵这两个字很感冒,因为会想到动地吟。是的,那一班表演的家伙都已经老了,上不了台了。没有贬义,因为我也是其中一个老家伙,年轻的学生朗诵得太好,前浪都死在沙滩上了,哪敢上台。也不尽是这个原因,动地吟已经完成它阶段性的任务,后续的就让年轻人完成吧。 不上台朗诵,反而可以更加专注在书写,书写朗诵诗是一个让我重新认为,写诗很快乐。每一次说起诗歌朗诵我就很唠叨,但每一次催促我写下一首诗的时候,也是我被他们的声音感动的时候。很多老师找我邀稿,一首诗能值多少钱,我衡量过,无价。我想下一次应该这样告诉他们,先让你的孩子感动我,或许我也会写一首再次感动我自己的诗。朗诵这回事,有点像酒,很难喝,但会上瘾。 【编辑台】诗歌上台,诗意下台?/靖芬 这个月起,我们请来马华诗人林健文给大家说说“诗歌朗诵”诸般事。 很多年以前就听过一句话:“诗歌上台,诗意下台”,说的是许多优秀的诗作一旦上了台转成演出的文本,不知为什么总会被夸张的语调、做作的动作破坏诗歌的意境或味道,甚至变得庸俗不堪。仿佛你把抽象的画面或想像具体演出来,把含蓄的语言大声说出来,是一件原该尴尬的事。 但这里头到底有没有误会呢?朗读与朗诵有没有不同?眼见那么多年过去,校园诗歌朗诵比赛依旧方兴未艾,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朗诵变得“自然”,或至少可以成为帮助读者亲近一首诗的管道,而非掩嘴偷笑的娱乐? 种种可能,且看每月第二个星期一,诗人林健文的新专栏——“且听风吟”。希望借助他的创作经验与听众视角,让我们更理解“朗诵”的深意。
4月前
组着这一期的【星云】特辑稿件时,正巧碰上我国公布国家奥运会队服款式的新闻。因队服设计比较……一言难尽,引来国人的讥笑与调侃。衣服好看与否,各花入各眼,我们不太想随意批判,倒是有件事百思不得其解——那么有意义的誓师活动,为什么非要用假人展示不可?退一步想,好吧,你要用假人,那么好好理一理人偶的假发又有多难?现在这样看似随手啪上的乱糟糟假发,实在让人捏一把冷汗。冷汗的潜台词是——备战奥运,大家到底有多认真?魔鬼藏在细节里。 不解之事写完,回到本期特辑,一样攸关“衣事”。我们想从这个月起,每月一次,在【星云】刊一期“当代小物件”,记下日常里一些微小而又有时代感的东西。7月的物件主题选了“衣”(七一七一连念便是“衣”啦,笑),觉得范围太广,便再缩小范围至大家或许都有的那件百穿不烂的T恤。请先看3位“老星云”——李宣春、叶思杏、卓振辉诉说各自的T恤事。 ● 欢迎联袂供稿! 另有一想法: 欢迎有心者参与往后的“当代小物件”策划,选一个“既日常又有时代感”的小物件,再邀请三四位写作同好每人写一篇相关文章,一起寄来【星云】共赏。 文章加起来的总字数勿超过5000(或至少4000)字就好了。也欢迎附上作者照片,且须提供所有作者的完整个人资料(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码、地址、银行户头、电邮)。 一旦录用,稿酬从优,大家也可以拥有一整版的写作同侪纪念页了。写作是一条寂寞的路,我们在路上互相击掌。 ​
5月前
● 第一件其实不新鲜—— 常常有人问我们,【星云】的选稿标准为何? 嗯,通常我们的答案是这个:适于【星云】刊登的文章多属日常小品,或能启发读者的生活感悟,有故事情节更佳。题材切莫老生常谈(许多不适用的稿件,就是因为重复描述别人写过的道理或经验,而又没有自己的延伸),描写文、议论文也不适用。描述亲情的文章是来稿大宗,竞争较大…… 但在种种所谓的标准或准则中,我们永远等着被“出格”的作品打动。意思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重点在“打动”。编辑工作常常是比例的游戏,某个时段某种内容的来稿多了,那我们就少录取一点相近的内容或提高要求(怕读者生厌啊),而投稿者往往很难知道题材重叠这些事(所以真的不要气馁啊)。 然而若要言简意赅,或许可以把选稿方式浓缩成一条最关键的因素:要有读者意识。意即,写作投稿时心里要有读者,要大致知道谁是你的对象,或想像【星云】版的读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知道在对谁说话,就不会只有喃喃自语了。 今日的读者比从前见多识广,要打动他们是比从前更难了。太随手拈来的资讯,太理所当然的正确,今日都很难提起阅读的兴趣。多一点能让大家思考的观点,多一点自己原创的观察,或许是我们都该努力的方向。这些,AI比较难学啦。我们共勉。 ● 第二件比较好玩—— 学生刊物《学海》从周刊的形式转成季刊,但我们并没有忘记里头孕育过许多青年创作者的文学园地【后浪坊】。这个7月,【学海·后浪坊】将踏浪重来,在副刊【周末星云】重新出发。热爱写作的中学生可从7月开始,于每月的第一和第二个星期六,继续在副刊以文会友,欢迎中学生踊跃投稿、交流。 以下是【周末星云·学海后浪坊】的投稿方式: 7月份征文主题:出发 文体 :新诗、散文、小说皆可。诗限40行内,散文和小说限2500字。 征文对象:中学生 题目:文章需参照主题书写,文章题目可以自取。 投稿方式:[email protected](只限电邮) 截止日期:2024年7月31日 ●除了主题征文,也欢迎中学生投稿各体裁文章,题目和字数不拘。 ●入选文章除了刊登在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周末星云·学海后浪坊】(有稿费),也会贴上后浪坊脸书。此外,也将召集作者参与线上会议,并邀请马华作家交流及点评作品。 ●投稿者需附上中英文姓名、学校、IC、地址、电话、电邮。稿费将直接汇入银行户头,请提供户头名字、号码和银行名称。必须是投稿者个人的或与父母联名的银行户头。请勿提供父母的个人户头。
5月前
前阵子看了一部日本电影《Perfect Days》,大开眼界。什么眼界呢?第一是关于洗厕所的眼界。两小时的电影,拍的是一个在东京洗公厕的中年男人,尤其前面半小时,拍的更是这男人怎样钜细靡遗地、无比认真地清洗公厕。我从不曾想过,这辈子会看一个人洗厕所(还要是公厕!)看得如此津津有味,并且一看就是两小时。 第二个眼界,是敢向“重复”挑战的眼界。尤其在今天这个大家都越活越没有耐性的时代。电影的结构很简单,拍的就是那洗厕所的男人平平无奇、每个步骤都几无差别的一天。然后他睡着,醒来,又继续拍一天。这种一样的布局,一两天你可能还会好奇,但多拍几天看看?可它就是有本事让你顺着镜头看下去,也不故弄玄虚。我很佩服导演的自信与智慧。 第三个眼界,是商业企划的高度。这是电影本身没有告诉观众的东西。但敏感的观众或会从洗厕所男人穿的制服印着的“The Tokyo Toilet”字样,嗅出一些宣传什么的味道。嗯,这正是“东京公厕计划”下诞生的作品。2020东京奥运开始前,日本财团邀请了安藤忠雄、伊东丰雄等16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创意人,在东京涩谷区设计了17家风格各异的公厕,除了希望改善大众对公厕的印象,也盼在奥运时展示东京的待客精神。厕所都设计出来了,总要宣传,团队找上了德国导演温德斯——据说本来只要温德斯拍几部短片,但温德斯说不,我要拍长片,遂有了这部既拍厕所又拍人的《我的完美日常》。温德斯可不是泛泛之辈,想出这点子的人是企业天才啊。(不知有没人读过《种树的男人》这本小说) 能以“职业”入戏,而又拍得精彩的作品,我觉得日剧常常也做得很好。港剧就委实不怎么样了,不论什么职业最后都会变成谈情说爱剧——那部《新闻女王》虽然下饭,但看在新闻工作者眼里实在啼笑皆非。无他的,新闻这事业多少和足球一样:波,一个人是踢不了的,你还女王? 但我看《新闻女王》比较感慨的一点倒不是画出肚肠的职场斗争,而是其中无关痛痒的一幕——男女主播相斗,女主播因自己给电视台招来了个按摩椅广告而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地位更高,丝毫没有“新闻采编人员与商业利益挂钩”的困扰。10年前吧,在我刚接手【星云】版的那一年,同事间也曾讨论如何开源,例如,我们能不能接一些家具厂广告,然后请读者投稿,写写他们家里最有故事的一件家具?讨论后来不了了之,能不这样就不这样吧,当时的我们想。担心的是“资讯混乱”,想守的是一条区分的线。但放在今天的现实呢?老实说,我不知道。但至少,不会(没法)那么抗拒了吧。这一个转变,不过10年。 会写这则编辑手记,是因为读了余棋华的这篇〈剪报与寄稿〉,尤其里头说起编辑的难为。嗯,谢谢理解,也很窝心,作者们也辛苦了。但那些都是很小的事(放在从前的编辑身上大概是更不值一提的,前辈教落:工作不要老谈自己,不要轻易诉苦)。那么现在,一个编辑更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现阶段的我会想——大概是每天每天,如何在重复的工作里坚持不麻木以待。像那个日复一日清洗公厕的男人一样。再有什么发现已是bonus。
8月前
2023年的【年终征文】今天刊出最后一则文章,心里松了一口气。当初编辑紫盈提出要以“今年我最想放下的事”作为年终征文主题,我心里虽觉得好,却也有点担心这题目会不会有点难。因为按照往常惯例,每回只要征文出的是偏向心灵思索的主题,来稿都不太踊跃。但这回我真的预测错了,这以“放下”为主题的征文,短短十几日的征稿期里我们收到逾300则投稿,而录用的可能只有10%的稿件。对落选者,我从不曾像这回这样感到抱歉、十分抱歉。 原因很简单——从前我们征稿,大都不是太需要碰触内心深处苦痛或愧疚的文章,可这回,大多数来稿者都像是鼓足了勇气,诚恳而真挚地告诉你他最想放下的事。有的写得磕磕绊绊,有的尽管云淡风轻,却还是能读到往事并不如烟的足迹。实在不想以一句“文章收悉,但不适用”就推搪掉了,于是尽可能慢慢地在回函里多写至少一句,至少,至少可以试着告诉作者,有的,有人在读,有人在听。我知道这些回言太微不足道,但请接受我们的诚心感谢,谢谢你的信任,也谢谢你的大度。 如果你问我,“放下”以后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好,我会觉得,那可能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心情反复”才是常态吧?但有可能每一次闹心的折腾会变得更轻、更快过去,因为你有了放下的意识作底。歌手陈昇有一张比较冷门的专辑《P.S.是的 我在台北》,里头有首歌叫〈拿起来放下〉,不妨摘录几句同你听—— “在这个有一点冷漠  有一点热情的城市里 关于感情的解释是  拿起来放下  放下再拿起来 在这个有一点诚实  有一点虚伪的城市里 关于道德的看法是  拿起来放下  放下再拿起来……” 你看,拿起来,放下;放下,再拿起来,举哑铃锻炼身体那样,但愿我们通过这样的锻炼都会比较强壮、坚韧吧,之后拿起来的已是不同的东西。
10月前
最近读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叫《辛波丝卡谈写作——仍在路上的创作者们》,极想向大家推荐。辛波丝卡是波兰诗人,曾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作甚丰。这本小书是她担任波兰杂志《文学生活》编辑期间,回复投稿者来函的记录,它们有时是作品点评,有时是写作提点,特色是言简意赅,刻薄又幽默。 我很喜欢这本小书,不全因为我很喜欢辛波丝卡,还因为这书很能引起编辑共鸣,且不时会心一笑:对对,就是这样;啊啊,原来可以这样作答。真是受教了。 每日看稿审稿,有时也会收到作者的留言询问,希望编辑附上读后感有之,要求修改建议者有之,探问退稿原因的更有之,也有的只想与你说说话,但碍于事忙与时间,常常都只能已读不回,大都略过。不是不觉得可惜与愧疚的,可我也实在不想强迫自己来询必覆。现在好啦,有了辛波丝卡的这本书,许多作者好奇的问题,或许都可以从里头找到答案。真的真的,欢迎对号入座。 我当然不敢自诩为辛波丝卡这样的编辑,也没底气那样说话,但这本书不只在编辑工作上提醒了我,切换到写作者的身分,它一样给了我许多启发。 多说无益,还是直接摘录一些书中内容,让大家自行领会辛波丝卡的尖锐吧—— ● 致Z.H 您喜欢“普通人”这个概念,寄来作品中的人物也正是如此:平淡无奇又缺乏个性。我们有些忧心,文学里容不下这一类人物,从远处看,所有人都一样,然而作家却必须近距离观察,“必须”一词用得不是很恰当,因为没有人发令,这纯粹是作家本能的问题…… ● 致葛拉任娜 您理解中的诗是崇高、绝对、永恒、叹息和悲吟,如此密集的情绪是我们从世纪初以来,在少女记事本中看不到的,夸大程度也令今日的读者望尘莫及。其实,就连最亲近、最让人信任的人听到这话,也只能惊恐地望着对话者,然后莫名想起市里还有要紧事要办。所以,让我们解下翅膀,尝试徒步进行创作吧? ● 致艾娃 ……试图展现诗意是新进诗人最常见的弱点,他们害怕使用寻常的简单句子,烦躁不安,妨碍了他人和自己。这些人之中有十分之一可摆脱此习性,成为好诗人:5人将完全停止写作:一人改写散文(但愿能有更好成绩!):4人则还会持续写作,然而也愈来愈讶异其作品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算一算,原来的10人竟变成11人,显然在我们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又有人加入了。 ● 致M.A.K. 这里只有故事草图,正如您所说:“我尽可能以谨慎和克制的态度叙述事件,如同外部观察者所能看到的那样,你们还想怎么样?”也许我们希望您是更能追根究底的观察者,将心理冲突的主角设定为盲人是不够的,因为盲并非性格。他的女友呢?我们对其知之甚少,以致无法记住这是特定角色。往后写故事时应留意:作者应该像个侦探般探索笔下的虚构人物,在门外窃听,在他们独处时偷看,打开其信件,并猜想他们缄默不语的原因。 ● 致B.D. 新进作家的原罪在于相信题材的全能,似乎认为只要想出主题,作品的核心就完成了,其余的微小细节,也就是叙述本身,只不过是不重要的小事。再说,以爱作为主题,本身就具吸引力……。不过,事实情况完全不同,主题来得最容易,它本身却不具任何文学价值。……您的故事过于随意和简略,某个小城中的某个女孩、某个男人,女人怀抱着“各种相互矛盾的情感”,而男子“以吻封住她双唇……”可以这么写,但不一定非得这么写啊!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