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编按: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设计师,你觉得会是什么?时尚?自由?还是活泼?这期【非常人物】的主角,是位自认为好奇心重的设计师。好奇心如何与设计挂钩?他又因好奇心有过怎样的独特体验? 现在,一起来认识设计师包益民吧~ 报道:本刊特约 张佩莉 摄影:本报 黄安健 TEDx Petaling Street “跃”年会宣传照上的包益民西装笔挺,双手插裤袋,气场全开,尽显“国际知名设计师”、“亚洲华人创意教父”的精气神,不过,年会当天站在舞台上却是另一个判若两人的形象──两鬓斑白小平头,黑T恤黑长裤黑色帆布鞋,一派随兴。后来在场外专访时,他还随身拎着一个塞满杂物的环保袋,像邻家的大叔从隔壁家走过来。 在台上,他分享了自己过去30年的成功秘诀“BABABA:Believe in Action(相信行动)”,虽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但部分内容至今言犹在耳:“减肥不成功,因为没有很想要减”,又以电影《Inception》盗梦者把想法植入人的潜意识作为比喻,阐述“当你目标明确,确信这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时,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个比喻精准无比,力道十足。 包益民一直都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他曾经说过“前方有个旗子,就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又说“我就是想从一个一般的人,变成最好的人”,读过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和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曾任职世界顶尖的广告公司,30年来跨界广告、媒体、艺术、品牌管理、时尚设计、房产规划、AI等产业,他向宇宙下的订单,都一一显化。 只在见客时才穿得像个人 这天特别留意包益民的衣着,是因为知道他除了是设计创意人,还有另一个身分──时尚爱好者。 谈到当天的全身行头,他耸耸肩说从头到脚都是平价服饰,因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穿着舒适,“因为今天要演讲,穿得还比较像个人,平时上班更随便,因为很少需要见客户。”顿了一顿,补充一句:“但我有好的衣服,真的要见客时才穿。” 因为穿了一身黑,左手手腕上那枚酒桶形表壳亮黄带的腕表也显得格外抢眼,一问之下,原来是时下明星、运动员和富豪争相收藏的瑞士品牌Richard Mille的自动腕表,以轻巧纤薄见称,“很轻,我蛮喜欢的。”他抬了一下手腕,淡淡说道。 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奢侈品是意大利Armani的冬装外套,但却只穿了一天,忆及这桩往事,他莞尔笑了。 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 包益民的父亲是外交官,父母亲长驻国外,13岁时,他才跟着父亲到巴拿马生活。话说那一年他在巴拿马念完中学,准备到美国深造,临行时父亲塞了500美元给他,要他去买一件好的冬装外套。“一般人可能会花100块去买,因为30年前100块美元已经很多了,但我却笨笨的用500块买了一件Armani,结果穿了一天就拿去退,因为觉得太奢华,不实用,又觉得自己太年轻应该不适合穿Armani,所以就拿去退了,买了一件60块钱的冬装外套!” 至于为什么是Armani,“不是因为它是名牌,而是觉得它特别好。”他后来常常回想这件事,觉得自己似乎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看到好东西会很好奇,想要去摸,想要去看。” 毕业开始工作后,包益民才真正拥有人生中第一件名牌精品──川久保玲的冬装外套。“好像是3000块美金,几乎花掉所有的薪水,”但这件外套他一穿就是10年,那10年里,他就只有一件冬装外套,“每次穿,都觉得它是最好的,衣服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好看!”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渐渐明白到,设计人就应该对美乃至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份原始渴求和执著,借由切身体验,培养美感意识。 他说“设计是不需要读的”,“因为设计需要的是创作者本身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生活每个环节的思考与沉淀。”他鼓励设计师多去体验不同的事物,因为“做设计,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与其说包益民喜欢时尚,倒不如说他喜欢品味美好的事物。“我喜欢的东西还蛮广的,车子、房子不能说换就换,但一些小东西,像家具、肥皂、牙刷等就比较容易,我第一个会先看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他说,要做到“跟别人不一样”并不容易,所以别具巧思的产品总是可以一秒抓住他的眼球。第一步是搜寻,第二步则是体验,做一个产品体验者,“这是一个never ending的搜寻过程,重点不在于你是不是找到最好的,而在于你一直想要搜寻更好的答案,到最后,它变成一个习惯,你会持续追寻更好的,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伙伴,你一切的一切,会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在生活中,包益民很重视家的感觉,喜欢有设计感的房子。他是法国设计鬼才Philippe Starck的超级粉丝,位于台北的家,设计灵感就来自于Philippe Starck所设计过的酒店。至于车子,他喜欢Audi彻头彻尾的德国风格,认为“开什么样的车子”很重要,“要不我就不开车。” 还有戴手表,他很坦然地说道:“我其实长期以来是不戴手表的,因为我喜欢的手表,我买不起我就不戴了。那也是一种习惯,就是说,我心中最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拥有,我宁愿不要其他的!” 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 包益民曾经坦荡荡地宣称“绝不做穷设计师”,询及话中的深意时,他笑笑道:“就像我喜欢找跟别人不一样的牙刷、肥皂,我也喜欢谈一些别人不谈的事情,很明显的,设计师都不喜欢谈钱,所以我就故意去谈钱。” 他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只是,努力攒钱不是为了打造金山银山,而是为了可以体验高品质的生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他提高声调,理直气壮地:“我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我只是敢花,可是不代表不辛苦,所以花钱时,我会珍惜它换来的体验,因为我知道这些体验可以帮助我未来赚更多钱。当然不全是为了赚钱,钱只是让我有机会去体验更好的东西!” 他将话锋一转,侃侃而谈:“其实,体验不一定要花大钱,品味也不是靠金钱累积的,它需要花一点钱没错,可是不是绝对,你还是可以用一个比较省钱的方式去体验。譬如看歌剧,可以选下午没有人要看的场次;譬如一家很好的餐厅,吃一顿饭很贵,但喝一杯咖啡还是可以负担的;又譬如说我想去日本吃“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但很贵,我不想要付那个钱,所以我找了10个富豪一起陪我去吃,他们付钱,我带路。” 事实上,年轻时的他对金钱无感,直到疫情后才开始学习理财。他感慨地说道:“我以前从来不理财,也非常不喜欢存钱,对钱没有感觉。没钱了?好啊,我们再去攒钱,我认为钱是可以再攒回来的。我必须承认这是很大的缺点,疫情暴发时,我碰到很多困难,觉得储蓄其实还蛮重要的,才开始对金钱比较敏感。” 不好玩就不做了 包益民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也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2004年以自传形式出版《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他背部全裸、斜倚着靠垫摆出安格尔名画《土耳其宫女》中裸女的优雅姿势登上封面,令人侧目。封面出位,书名一针见血,书中写的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感触和体悟,发人深省,在台湾卖了3万本,登上诚品书店2005年销售量的“Top 100”。 说到底,包益民就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活到这把年纪了,依然不失玩心。“我喜欢快乐,喜欢玩,我把工作跟体验放在一起是因为好玩,不好玩我就不做了!” 玩心最重要的元素是好奇心,“我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有好奇心,生命才会好玩,没有好奇心,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吉隆坡逗留的那几天,他不但去了TRX商场,还趁上台演讲前的空档,在会场楼下的便利商店逛了一圈。 不过是一家很小的便利店,一览而尽,有什么好看的?他笑道:“就是好奇啊,马来西亚人吃什么样的泡面?这款口香糖为什么会在这里卖?为什么你们吃这样的冰淇淋?哪一款头痛药卖得最好?这里卖什么样的玩具?小孩玩这个玩具时在想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 逛菜市场,他也一样可以逛很久,逛得津津有味,“我会看每一个摊位,心里想为什么要把菜这样子放,然后消费者得到了什么。”大多数时候,他会站在消费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整个产业,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有些人不以为然——一把年纪了,什么东西没看过?!他哈哈笑道:“ 我就是好奇,没办法,我觉得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天 ,就是老的开始。”说完,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妥,又急急解释:“但没有关系,老没有什么不好;但我觉得我很幸运,不晓得为什么 ,我还蛮好奇的。” 更多【人物】: 以细节调味 用素材塑形,葛亮酿造小说真实感与温度 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甄文达 /推广中餐文化也探索美食 期待遇见心动的美味 影视界里的侠士毛尖 为人民看烂片
2星期前
对嘛,为什么一定要看懂?直观的感受,比起看懂可能更为珍贵。于是一个人流连于瑞士各大美术馆的我,站在一幅幅画作前的我,先不急着阅读说明,更不需要拍照打卡,慢慢地走,静静地看…… 5月底参加了一个国际媒体团,前往瑞士参观当地著名的美术馆,这场艺术之旅的主题是“Brushstrokes and Beyond”,译作中文即是“笔触之外,意境无穷”。出发前几天,正在筹办书法家王嘉堃个展的朋友们找我写展览文案,个展主题就叫做“Stroke”。连续两个案子均跟艺术有关,也都指涉艺术家的笔触,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天意? 不过,“stroke”用作名词有多重意义,可以是笔触,也可以指中风。 去年3月,王嘉堃不幸中风。起初他的右手完全不能动弹,历经数月的中医和物理治疗后,右手才逐渐恢复功能,但仍未回到中风前的灵活。挥笔落墨的微妙细节无法再随心所欲,却是另一种意外效果,随之而来心态上的转变,在创作时更为豁达洒脱。 于是我在出发前伴随策展的朋友去拜访了嘉堃,朋友认真地挑选展品,我边喝着嘉堃为我们泡的老茶,边听他娓娓道来中风后的创作心得。当他将一幅幅作品摊开在地上,在那些被还原真正尺寸的大幅纸张上,浓淡墨迹恣意渲染,那些层层叠叠的字体突然充满了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 艺术作品果然还是得看原作啊。 [nonvip_content_start] 几天后当我拜访瑞士的美术馆时,每看到一件以前在书上、在荧幕上看过的名家之作,无论是毕卡索的画作还是Giacometti的雕塑,都有类似的感叹。如是感受视觉上的冲击震撼,不禁奢望,若能亲手抚摸(英文也译作“stroke”)Giacometti那些细长、超现实的青铜雕塑可多好,但恐怕稍为趋近就会被保安遏止。 那除了视觉,是不是还可以通过别的感官来欣赏作品? 王嘉堃这一系列作品多半是抄写歌词,所以特别设有二维码扫描,让观众戴上耳机借由歌曲进一步体会创作者的感受。至于他行云流水的笔触,看懂或看不懂,可读或不可读,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比起读懂,书法的线条和空间带给你的感受更真切。美,是一种感受。” 对嘛,为什么一定要看懂?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起看懂可能更为珍贵。于是一个人流连于瑞士各大美术馆的我,站在一幅幅画作前的我,先不急着阅读说明,更不需要拍照打卡,慢慢地走,静静地看,用心感受那些匿藏于笔触之中的情绪,以及笔触之外的意境。
6月前
“马来西亚著名艺术家”、“策展人”、“透明玻璃彩绘艺术家”、“泡泡画家”是Philip Wong黄汉强最为人所知的前缀。 但是这位造型特立独行,外表看起来酷酷的“潮人”却拥有一颗无比柔软的内心,对孩子尤其是特殊儿而言,他的前缀是他们最为信赖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伯乐”。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玲玲 黄汉强的画廊位于文创园区 GMBB 3层,墙上的画作以绿色、蓝色或蓝绿相间为主,予人置身大自然的舒适。 犹记得第一次走进他的画廊赏画,正好碰到专注创作的他,当时严肃认真的神情堪称“冷若冰霜”,与眼前穿着纯白短袖外套和长裤,搭配着鲜红T恤,简单却又时尚感十足,脸上洋溢着和煦笑容的他形成强烈反差。就好像难以想像如此前卫时髦,在世俗人群中显得别树一帜的艺术家愿意成为人师。 就在同一层有不少画廊,其中有数家画廊便是属于特殊儿画家。当我路过他们的画廊时,抬眼望向一幅幅悬挂在白墙上的作品,每个人的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即使不看画廊上的名字,也能轻易地分辨出画作的作者是谁,丝毫看不出他们原来系出同门,师从黄汉强。 是的,除了积极推广艺术发展,黄汉强亦从事艺术教育开班授课,在周六、日教导孩子画画,其中就包括但不限于自闭患儿、学习迟缓患儿、唐氏儿等等,究竟是怎样的缘分将他和特殊儿连接在一起呢? “其实真的是意外。” 与3兄弟的相遇——故事的开始 这一切要从2018年开始说起。 2018年一名友人欲举办特殊儿相关的活动,便带着当时15岁的自闭患儿伍志鸿与他见面。当他看到伍志鸿用素描画出的猫,顿时惊为天人。 “我就说,这个孩子,即便不收钱我都会教他,这是一个天才。” 虽然该友人拒绝给他联系方式,但是两人的师生缘分终究是天注定的,在初次见面不久后,他竟然在一家咖啡店偶遇伍志鸿的阿姨江月娥。“原来他们也是经常去那间咖啡店喝茶的,可是每次时间不对,那天就碰到了。” 看来“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不仅仅适用于爱情,若是在他发现伍志鸿的天赋之前相遇,也不过是无数次擦肩,只觉得他有些特殊的陌生人,不得不感叹命运在冥冥中早有安排。 伍志鸿和哥哥伍志明是自闭儿,因母亲患上忧郁症,所以阿姨担任监护人的角色,成为孩子的家长,挑起照顾看护他们的重担。经过沟通交流,江月娥欣然同意伍志鸿“拜师学艺”,送他前往黄汉强处学画时,一旁陪同的伍志明对绘画流露出感兴趣的微小痕迹,也被善于观察的黄汉强捕捉到。 “他阿姨每次送他过来上我的课时,他哥哥也跟着来。然后我就看到哥哥的眼神和他的一举一动,我觉得这个人好像对艺术很有兴趣。”江月娥向他坦承,其实哥哥也喜欢画画,奈何由于家庭经济捉襟见肘,只能选择其一。“我就让她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喜欢的话,我可以去栽培。” “结果,又是一个天才!这家人到底是什么人啊!” 再后来,他发现伍志明和伍志鸿还有一名弟弟,弟弟亦面对学习和语言障碍,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问题,但也同样具备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因此将3兄弟皆收入门下,悉心栽培,尔今他们各自独立运营画廊,而他与特殊儿们的师生缘分就此展开至今。 他说,特殊儿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专精于某个领域,就会专注在该领域发展,如同偏科生。比如伍志鸿的素描非常强,其余部分便相对地弱。 “现在真的很多人喜欢志鸿。他的素描很强,用色也进步了。” 家长的态度是招生收徒门槛的第一关 尽管他有教无类,看似招生无门槛,但实际上是否接收一个学生,还是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哪怕已经成为他门下学生,只要触碰到这一条底线,他就会喊停中止课程。 这条底线就是──家长的态度。 他坦言,无论是一般学生或特殊儿学生,他必定会先跟家长会面聊一聊,从中了解他们的心态。“如果他们家人是那种还不能够看得到(孩子艺术的天赋),就算我怎么栽培也是浪费时间。” 所以“得咩?”(粤语,“可以吗”的意思)是一个“雷点”。 他曾碰到过一些对孩子天赋抱持怀疑态度的家长,看不见孩子的绘画天分,让他直言难以继续艺术教育,并且为孩子感到极为可惜。他感叹,往往对孩子信心不足的家长一般来自中产阶级或是知识分子,学历水平不高的家长反而更愿意放手。 “好像我。我可以成为艺术家,我也谢谢我的妈妈,因为她不懂,根本就不懂艺术是什么,我想做就让我做了。”他幽默地话锋一转,“只是没有钱拿回家就会吵咯!” 高学历的父母恰恰由于懂得太多,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自由发展。“我这里都是自由发展的。如果那些父母来问我今天画什么?为什么每次画都是一样的?这些我都不要了,这意味着他们还没有看到艺术。” “他们(家长)不只是对艺术,还有对生活,他们会抱怨他的孩子。”言语中有些无奈,“我觉得你既然生了他,他就是特殊的,你就用特殊的方式去教他们就是了。” 对他而言,特殊儿童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就如同上班族也会在办公室里碰到一些难搞的同事。“就好像你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你有一些同事很难搞。可这是沟通的问题,所以要找到方法。” 所以找对沟通方法的他,直言与特殊儿相处时特别开心,看着他们日渐进步,哪怕步伐很小已足以让他欣慰。“现在志明进步很多了,可以跟我对谈,偶尔会过来打个招呼,看看我的创作进展怎样。” “他们在长大,这是成长。” 这人啊,总不经念叨,这头话音刚落,那头伍志明便带着自己那副连颜料都还没干透,一看就知道才刚完成的画作走到黄汉强的画廊,展示给恩师看。黄汉强看了看,对他点头笑笑表示认可,他才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你看,他的(个人)风格已经出来了。”他笑道,“有时候他们真的是刚画完就拿过来,地上全是一滴滴的颜料。” 虽然孩子们已经“毕业”了,但能看出来情感上仍十分依恋他。 善于发现美 是极其珍贵的天赋 我曾接触过许多特殊儿家长,提及孩子的上学之路均是一把辛酸泪,有时为了求学校接收孩子,即使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仍不得其门而入。 是以更明白黄汉强的可贵之处。 因为在许多教育机构眼里等同于“难搞”或“麻烦”的特殊儿童,在他这里可能会被视为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愿意倾注心力教导、引导他们。这不仅让特殊儿找到他们的人生价值,甚至可谓改变他们的命运,点燃家长的希望。 善于发现“美”何尝不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天赋?愿世人都能拥有这份天赋。 更多【人物】文章: 剪纸艺术家周冬梅/一把剪刀 剪出福建万千景象 导演东姑梦娜丽扎/首位执导中文电影的马来导演 跨越族群藩篱说故事 香港诗人饮江/写诗读书 给一个机会遭逢你自己 猫山王标准认证确保质量 吴联波为榴梿产业添优势 作家Saras Manickam/在写作中冒险 掀开底层样貌    
10月前
美学与潮流不同,美学(Aesthetics)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概括对感觉的感知、审美,称之为“美学”。潮流是一时兴起的,会随着时间冲淡,被下一波潮流取代;美学是隽永的,像古诗词现代人读起仍然有滋有味,之所以能称美学,是因为里头蕴藏着文化与精神。 美学基本含盖“精神、诗词、画、艺术、非艺术等”分主观、客观部分。普遍从生活的感知而来。 每个人对“美”的观点不同,有人以华丽为美,有人以朴实无华为美,现代更以简洁小清新、另类风格为美,更有些人以复古风为美。 而这些“美”,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触动人心,引起共鸣,就会令人由衷赞叹美。 对于我来说,“美”更多时候是纯粹的。天地有大美,美在生灭消长,自然无争,美在当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子。 这一期会有〈美学相遇古与今〉,是受到“37.2度杂货店”李观发、纪展雄两位的启发,在MCO期间,接触到他们在YouTube上录制的“陪中学生上课”系列有声影音书,让我萌起一个想法,如果古今美学来一场相遇的飨宴会是如何的? 37.2度杂货店,我偷偷给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美学农夫”,因为这团队在过去廿余年来,默默耕耘古典文学诗词这一亩美学良田,更有华、巫、英三语学前系列,让艰涩的古诗词经由朗诵唱,变得饶有趣味,古文也可以很轻松,很简单。 马来西亚有许多为中华文化默默耕耘着的人,我认为他们都应该被看见,希望透过这一期的古今美学,让年轻一代的学子们也走入文字优美的殿堂。 这一期,有幸邀请到文、艺、医界的3位前辈援手助阵,末学沾光同台。他们分别是来自东马,刚获得“砂华文学奖”崇高荣誉的黄叶时女士;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短视频制作与撰稿人、摄影人,曾多次获得国际摄影比赛奖项的罗淑美女士;还有一位医界艺术气息浓厚的林明冠,小明大夫。说起小明大夫,他不单摄影强,影片制作也在行,除了行医,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文学的造诣更不在话下。 最后就是末学邛逸,一位受李观发、纪展雄两位前DJ影响,从此爱上文学这条路,为了遇见感动,常常去流浪的一介布衣。 话不多说,让我们从文章字里行间共欣赏古今文字之美吧! 【美学相遇古与今(一)】高邛逸 / 古今文字之美 【美学相遇古与今(二)】罗淑美 / 如果没有遇见 【美学相遇古与今(三)】林明冠 / 端午节后话端午 【美学相遇古与今(四)】黄叶时 / 诗三首:万般的重担都卸下——哀妈妈;小渡头;小纸舟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