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美国职场

回到亚洲,普遍听到白领朋友们怨叹,有些上司、同事从来不看时间,喜欢有事就发WhatsApp交代或询问工作相关的事。造成朋友昼夜都没有下班的感觉,严重则对信息感到焦虑,点开WhatsApp都会感到心悸。看来,贴身的智能手机已经给人们形成了一种压迫感,让人即便肉身不在同一个办公室,还是可以随时触及。 在美国职场,我们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美国职场上,公司规定个人手机和工作手机号是彻底分开的。若有工作相关的业务需要用到手机通信息,公司需要给员工手机费报销,员工可以选择另选电话号码作为工作所用,又或选择使用自己的电话号码作为工作用途,两者皆可报销。另外,工作相关的信息并不会发送到个人的通信应用(personal messenger apps),如:脸书的Messenger、WhatsApp、Line、Telegram、微信Wechat等,这一类都属意私人的通信应用。美国企业职场守则也不赞成员工将公私应用混着用,所有工作的信息需要在公司购买的应用沟通,譬如: 微软的Slack、字节的飞书Lark app、谷歌的Google Messages等,都是公司企业内部使用的通信应用。员工清楚知道,在公司平台上的所有沟通信息,都属于公司的“产权所有”。未来在工作或人事上若产生任何纠纷,都将作为调查资料和依据。 美国职场主要分两种雇员:“时薪制”(hourly pay employee) ,以及“责任制” (exempt employee) 。前者时薪制员工,上下班必须打卡计时,加班必须领加班费。时薪制员工下了班后,雇主不能再联系员工、不能因工作占用员工下班后时间。后者的责任制员工,则不需要打卡上下班,较没有明确上下班时间,却需要在职责范围内完成工作。若有工作需要,雇主和同事依然可以联系他们,但是工作节奏还是以团队默契相配合。 经营工作,还是经营关系? 有的同事虽然知道公私之区分,但私底下还是会加上私人通信方式,“私下沟通”。由于公司应用软件都是被“监控”并且会备份信息,关系好的同事都会加个联系方式作为工作以后的沟通管道,譬如:安排聚餐、交换公司的各种八卦消息等。有的人也为了经营和同事上司的关系,在私下互加了联系渠道后,进行工作外的互动以促进关系。 虽然职场是个工作的地方,但是日日夜夜处在一起工作,人和人之间即便是同事,也会培养出人和人之间的情谊。虽然说远离公司的应用软件,和同事之间还是需要注意之间的关系,还真的无法无话不说。在职场上,在利益纷争之际,有时候这类的私下信息被截图流传出来也是常有的事。在美国职场,人事部若发现有员工涉及利益冲突的纠纷,随时没收手机、笔记本,把所有的通讯信息调查取证,也是常有的事。 我想,下班以后少和同事发信息是好的习惯,又或者再联系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在经营工作,还是在经营关系?把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分配好,经营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把工作妥妥做好,让同事和上司都对自己产生信任,下班后真的可以表明自己需要休息,非太重要的事不要随便信息。有什么事,我们明天办公室里聊! 【编辑台】开眼/靖芬 丽娟的【美国职场】专栏来到这一期,暂告一段落。从去年头开始,我们就顺着丽娟的眼,隔周一次,窥视那个充满挑战的科技大世界。文章里常常读到她的不易与挣扎,兴奋与自信,甚至偶有的恨铁不成钢与不甘,都是诚恳并令人开眼的启发。谢谢丽娟这段日子的分享,深深祝福,盼路越拓越宽。  
9月前
电动车风潮已经过去了,现在各大科技大厂比赛研发人工智能AI。早几年一直听闻苹果在研发电动车,但这10年造车计划最终还是败给了AI浪潮。据近日新闻报道,苹果已经取消电动车研发项目,将成本投入研发生成式AI。近两年矽谷十几万裁员风潮,人们在失业和重新找工作的循环中,各种包装自己、求职面试的创新技巧,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最近,有一则和求职相关的新闻相当夺目。一名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女子——玛丽安娜(Mariana Kobayashi),在被LinkedIn裁员以后,透过拍摄了一支创意短视频,介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工作经验。视频末端,玛丽安娜还请来了前同事在视频里为自己背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最后被谷歌公司(Google)录用为项目经理。坦白说,这还是比较新颖的求职手法,也只能说还好视频蹿红,引起了注意。 先确保简历被捞取 在矽谷求职竞争很大。先别说这里人才济济,日新月异的科技潮流转换非常快速,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真是一直在迭代。要得到面试机会的前提,就是简历需被相中。那在大名鼎鼎的科技大厂,一个职位就有数百、上千人来求职,也不是靠人手过滤简历,而是机器“打捞”(machine screening)简历。首先,写简历的办法就得和刊登的招聘内容(jobs description)对应得上,最广为人知的技巧就是在简历里植入招聘内容的关键字 (keywords),那样被挑出的几率比较高。根据机器挑取的简历,人力资源部会再一一人工过滤,所以你得知道,简历开头的前几行字能不能吸引人,是非常关键的。当年,经过某高人指点,说我的中文系专业在矽谷估计一看简历就会被筛掉,建议我把学历放在简历末端,简历一开头先写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能力。 面经、刷题样样来 若收到面试邀请,那为自己职业岗位准备便非常关键了。一般技术研发工程师都会面对临场考题,面试官会给你出些考题让你现场作答。这种硬核面试,可不是耍嘴皮可以过关的。在矽谷的中国朋友都会上网“刷题”(答题、浏览过往题目),在一些求职和面试经验(简称“面经”)网页,汲取别人面经、到题库(如:Leetcode,CS Career Hackers等)一直刷题,增强自己的考题和过关能力。 即便没有考题,面试官也会让候选人针对模拟情景,作出实例分析和给出方案,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面试题目。来到这个时候,候选人是不是“行内人”以及是不是实干且有足够的经验,从案例分析的表述,便能得到一些初步概念。再从表述中深入挖掘,那这位候选人实例多强大,确实可以问出水平来。因此,我觉得演练几个自己做过的案例,能够仔细、清楚地从操作层面、系统层面,以及构思概念上去阐述,那样便不会在临场出乱子。 软技能的加分 除了考硬核技术,其他软技能也是个加分项,如: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甚至跨行业的其他技能和能力。我在科技公司发现,很多人除了有自己的专业,也有自己特殊的爱好和软技能。有的人特别有手动能力,有的有艺术细胞、有的精通多语等,都是在人格魅力和个性上,具备吸引人的特质。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贴士是:只有透过不断地面试、面试、再面试,不气馁地坚持从不同的面试中汲取经验,从中修复自己的弱点,才会锻炼起自己硬核的面试能力,最终斩获自己心属的offer!
10月前
人生不过是一场体验。有些人在迷雾的青葱年纪,抱着一种文学情怀,学了如梦如幻的中文系。毕业后投身到现实的职场,最终发现都逃离不了“工作是为了赚钱”这个现实命题。而和中文系专业对口的教职行业或编译文案工作,一般不会是高薪工作。因此,有人会调侃道“文史哲=稳死折”,那读中文系就是个错误的选择吗?其实不然,我作为中文系毕业,近10年在矽谷科技公司逆袭起飞,深刻体会中文系作为各行各业的“万金油”,让人更容易跳脱框架,投身不同的领域。 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生,我前期算是误打误撞进入科技行业,主要是因为人在矽谷为了找份差事糊口,而进入了科技公司。从初创的科技公司当行政、后来的苹果公司做审核政策相关,到现在的字节跳动公司做商务关系拓展,中文系更多是培育了我们语言字的底蕴、做事方式和思维的融会贯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赋予了我更多新探索和学习的领域。 有人说,若你想从事科技行业,当初何必去上中文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中文系专业毕业,其实不限定于只能从事文史哲行业。”易言之,上了中文系毕业还是有转换跑道的灵活性和空间。在科技行业有些工作职位就非常需要文字、沟通能力的人员,那就是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人事行政人员、各部门的协调员等。而近10年手机应用程式(mobile apps)兴起带来的社交媒体应用(social media apps),如:Facebook、Instagram、X(Twitter)、TikTok短视频、YouTube等,制造了千万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都需要进行内容审核。 仍需靠人把规律找出来 社交媒体内容审核衍生出来的工作机会,便是安全合规(Trust and Safety)和审核政策(policy guidelines)相关的工作机会。这类的工作特别适合文科生、大众传播媒体、人文社会科学的毕业生来担任,需要的条件就是对社会议题有认识、有人文关怀的概念、对社区有认识,再来一点培训便可以快速上手。我便是在这个风口上起飞的猪——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找到了契机进入了对口的工种、得到公司给予的培训而跑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目前科技行业的人工智能AI风潮,又迎来了一批人工智能内容生成产品(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AIGC),之中的错误和不实信息也需要透过人工干预,去纠正和过滤。虽然这一些还是需要大数据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技术的支撑,但是也需要靠人把规律找出来,进而优化系统。我相信,现今职场已不是上一个大学、有个大学学位,便可以应付的时代,我们只需要一个切入点和一个入门的机会,便能在各行各业遨游追梦。 苹果公司CEO库克(Tim Cook)在美国劳动力政策咨询委员会会议上曾表示,学院的产出与各大公司认为未来需要的技能之间并不匹配。同时,他表示苹果公司并不要求他们的员工至少接受4年的本科(学士学位)教育。这也不是说上大学不重要,但是更深层的意思是,你上了4年大学也不一定代表你跟得上科技。若你愿意在科技行业探索,你必须时时保持学习和愿意跳脱框架、接受新的事务,那你原来的专业不学以致用也没关系了。 寻找风口,勇敢站上去,成为一头起飞的猪!
10月前
苹果公司于2024年1月19日在美国启动预售Vision Pro头显(头戴式显示器),据悉已经妥妥出售超过20万台,以一台近4000美金的售价,预售收入已让苹果公司袋入近7亿美金。这一台堪称能把人类带入另一个世界体验的头显,意味着苹果公司正式加入元宇宙赛道。矽谷作为世界科技的中心,新的科技潮流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动。这两年目睹矽谷职场发生一波波科技潮流的变更、人才一波波地代谢。美国科技职场看似裁员不断,实质正进行快速的健康代谢,科技发展还是非常的生机蓬勃。  苹果CEO库克(Tim Cook) 在2023年的产品发布会上, 发言表示Vision Pro头显将带领世界进入“空间计算时代”。苹果所谓的“空间计算”,便是在拓展现实(XR, Extended Reality) ,让人类与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在扩增实境(AR)、混合实境(MR)以及虚拟实境(VR),进行高效虚实交互的技术。简言之,早两年脸书集团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力推的元宇宙概念(metaverse),随着苹果公司的Vision Pro加入后,让大数据科学得到更多同业的助力、迈入新的里程碑。 和VisionPro头显售罄新闻同一时间的新闻热点,便是矽谷公司的新一波裁员。尤其是谷歌持续不断的裁员,实在让矽谷人感到错愕。去年才大规模裁退一万多名员工,今年又在硬件、广告营销、网页搜索、地图及谷歌助手等团队继续辞退上千人。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谷歌公司去肥增瘦、希望借着消除一些中间管理,更快速地发展公司着重的项目和领域,这一类领域则普遍与AI相关。从谷歌和相关科技行业裁员的范围看来,公司未来想要的就是极力发展AI,人力则是可被取代和替换的。可见,矽谷科技大厂其实已在AI和人类之间做了残酷的选择。 不要抗拒新事物 矽谷作为科技潮流的领头羊,近期的裁员行动透露了重要的信息——科技公司为了发展新的科技,将不惜替换更符合需求的人才。根据美国裁员数据追踪网Layoffs.fyi的数据,美国科技业在2023年的裁员人数,较上一年增加160% 。2024年一个月都还没过完,便有数十家公司裁掉了近8000名员工。尤其在2024年的这波裁员中,我们发现科技公司为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赛道和产品,更不惜砍去一些部门团队,把人才成本转投AI相关项目。 在职场上的职业搬砖人,还真的无法一味埋头苦干而不洞察潮流时局。被裁员波及的人们,在快速的检讨和自我调整后(转换职场赛道、自我提升或增加别的职能专场),很多也快速重返职场,投入适合自己的行业。在美国,科技职场压力确实也比较大,无法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时局在变、我们也得随之灵活变通。希望在AI的虚实世界之中,我们不要抗拒新事物,并且可以了解新科技的同时,把握自己喜欢和擅长做的事,和科技一起成长、享受科技的成果。
11月前
2024一开年,矽谷即刻引来裁员滚滚,先来谷歌裁员一千多人,之中涉及谷歌高管、核心工程、谷歌助理、Pixel手机等硬件团队的人员。随着公布的居然有27家公司也同时在裁员,这包括Meta脸书集团的Instagram团队裁掉数十个技术项目经理,Discord裁员17%共170人等等。虽然说裁员让搬砖人岌岌可危,但是危机即是转机——有人走就有人顶上来,有裁员才有升迁的机会。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永远占着坑不走,那别人还真的也没有晋升的机会。 要在矽谷职场晋升,真是看时机、看际遇、看机会。人们都说“富贵险中求”,我在矽谷十几年虽然看到很多的裁员风潮,但也看到有人在裁员风中步步高升的。其中,典型的晋升机会不外以下几种: (一)戏棚脚站久就是你的了 在一份工作上,只要能维持稳健的表现,即便中规中矩,在一家公司久了也会得到晋升的机会。当然,你挨着组长可能就会当上组长,挨着经理工作可能就填补经理的位子,挨着总裁也可能有当上总裁的一天。阔别苹果公司12年的乔布斯(Steve Jobs)于1997年回归苹果,第二年库克(Tim Cook,现任苹果执行总裁)加入苹果。库克那时加入苹果,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间点。乔布斯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多才但是又情绪多变,他开始对苹果内部进行改革,删减掉认为产出不高的业务,把苹果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挽救至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后来乔布斯因身体出了问题,无法掌管公司,便毅然把CEO职位托付给库克,也能看出库克一直在乔布斯身边所获得信任。 职场上人来人走,如果在一家好的公司,有好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还有成长空间得以发挥,不妨好好看准一个方向,并追随一位好领导;有一天,你也可能成为你仰慕的人。 (二)越跳越高 在职场上晋升的另一个办法就是跳槽。最近的职场调查新闻也显示,加薪最快的方式就是跳槽。职场资深搬砖人士都知道,在一家公司呆久了,一点点的加薪也不一定可以晋升,跳槽的话便可以先把薪酬配套(compensation package)谈好,直接跳槽换公司便加薪了。尤其从大厂跳槽到初创公司(start-up company),在初创公司贡献自身的大厂工作经验,一般可以拿到更高的薪资以及更好的职位。 矽谷不时就有裁员和挖角风潮,从当初挖大厂的软件程式员(software engineers),后来的电动车研发专才,到现在的芯片(IC)研发、AI专业人士挖角,这类的挖角薪酬待遇和职位都非常吸引人!要知道哪里有这种机会跳槽,可以多接触猎人头公司,或在LinkedIn等求职网站多曝光自己的履历,让sourcing HR发现自己是很关键的。 (三)升职不代表赚得多 在矽谷有一群人的目标虽然不是在追求晋升,但工资性价其实非常好。这怎么说呢?在矽谷打工,有两个职场赛道——当经理/管理人(manager),及个人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前者会带团队管理人员,后者则会专业输出自己的能力,只负责项目和产品,并不会带团队。想当管理者的必须在职场爬坡,主要就是追求职位的晋升,带的团队越大位子就越高了;后者则仰赖专业能力和技术贡献。 人生不过3万天,职场生涯也占了一两万天,要如何规划,有时候还真是需要问自己的心,想要过怎么样的人生。职场晋升除了凭实力,还需要具备面面俱到的沟通能力、懂人情世故等等。专注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比起搞内卷求晋升所带来的精神折磨,更能提供隐形的财富!在职场上消耗自己换取工资固然重要,但生活还是需要身心愉快,希望搬砖人在追求高职位的同时,也多注重自己的身心灵健康呢。
11月前
常在亚洲听人们说:“这样打工下去不是办法”、“工字不出头”、“打工翻不了身”,大伙儿把受薪打工,看作是不会带来人生成就的生存手段。有的人在职场上可说是“卷不动也躺不平”——一方面工作能力没法发奋图强,和人一较高下;其身家财富又不足以无忧退休,只能在职场上浮浮沉沉苟且求存,活成了“咸鱼”状态。这是一种碌碌无为、穷忙,还得不到快乐的活法,是很多现代上班族的生活写照。 在美国职场这十几年,我从美国人的打工心态,收获了很多积极的能量,并对打工有了全新的心态和认识。首先,我觉得美国人对于打工和亚洲人有不一样的理解,美国人觉得受薪工作是因为他们给工作单位、雇主付出自己的能力、才华、时间,对于收获的工资是充满自信且骄傲的。相同的,美国雇主在付雇员薪资时,一般都会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有能力的企业还会发放一些奖励以及提供好的工作福利,以表示尊重他们的劳力。雇主和雇员处于劳资双方对等的关系。在美国,雇员可以选择加入维护雇员权益的工会,例如: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FL) ,这是美国最早的工会组织之一。工会会为会员在薪酬、权益福利、工作环境和人身安全等课题上发声。因此,受薪的打工人并不是弱势群体,有工会作为后盾的打工人,一般雇主还更加慎重对待,担心操作不当将引起法律追究的责任。 明确的打工目标 美国打工人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我有一位美国同事,入职公司前自己就是商人。后来,他把公司卖掉重返职场,因为他认为运营一盘生意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而他现阶段的人生要陪伴孩子成长,就选择打工以便免去从商的压力,还可以有一份维持家庭开销的薪资,符合他目前的生活状态。 苹果创办人乔布斯(Steve Jobs)年少时,也曾在矽谷早起的电子游戏公司Atari,受雇为其第40号员工,经历过一小段打工的日子。乔布斯当时负责游戏机测试,并且学习参与设计最初型的电子游戏。也是这份工作,让乔布斯结识了他后来的苹果创始伙伴沃滋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才有了后来的苹果王国。有的美国人在创业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在职场打工是为了学习技术、摸索兴趣和方向,甚至是结识同道中人。等时机成熟了,他们便会离开打工人生,开启创业之路。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打工就是一块垫脚石,并不是长期的职业发展。 打工人的价值 虽然说薪酬是打工重要的追求,但是我发现美国人打工会优先考虑这是不是自己喜欢和热爱的工作。矽谷有一家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的网络上市公司DoorDash,其创办人就是3位华裔年轻小伙子。创业初期,为了了解业务痛点和实验其商业想法是否可行,公司创办人徐迅就加入Domino’s披萨店当起外卖司机。这份身体力行的工作,让他更加了解行业的痛点及需求。这个故事启发我,打工人在第一线操作,可以沉淀出更多的宝贵经验。我也发现,很多美国人带着“解决痛点”的使命感去完成工作,这和纯粹追求一份工资,来得更意义深远。 如果今天你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赚一分钱出一份力的打工人,那想必会局限了自己可创造的价值。但是,若今天你把自己做的工作,作为解决别人痛点、造福人群的其中一个环节,我相信打工的价值和快乐指数肯定爆表。 我想,打工人的身价首先是我们给自己的价值下定义,然后全力投入市场里发挥所长,领一份不只是心安理得的工资报酬之外,还需要赚回满满的自身成长,以及快乐的人生体验。打工能不能翻身、出不出头,那肯定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不是别人来决定的!
12月前
前同事找我吐槽,说他对现有的工作很厌倦,工作稳定却没有个人成长,很有倦怠感并想有新的突破。2024年,究竟要裸辞还是要跳槽?这个问题,想必有些人在夜里梦回都想了几百遍了。新年一过,市场必定引来涨价风潮,这是逢过年必涨价的不变定律。打工人也当然期盼年年加薪、步步高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尤其现在的美国职场,历经两年的通膨、一整年的裁员滚滚,大家还正如履薄冰时,明年可以如何来个大逆袭? 美国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教导过民众一个“让身价立刻增值50%”的办法,那就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包括书写及说话。这一个办法在美国职场,还真是非常管用。一个能力再强的人都好,若没有办法传达项目和自己产出的重要,其努力和付出将从此永不为人所知。沟通能力是职场非常重要的技能。从剖析复杂问题、沟通问题症结、化解认识、解释流程到说服合作对象等,都是透过沟通能力来实现。大家如果还记得,苹果的灵魂人物乔布斯(Steve Jobs)在世时,就曾经有“最擅长做简报的CEO”之誉,每年为苹果发布新产品的发布会上,乔布斯的说故事能力,至今依然是个让人念念不忘的经典传奇。给别人说一则动人的故事,就是把你的理念和想法推出去的首要步骤。 讲故事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就是要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一个危机的发生,也需要一个化解危机的讲故事高手。在职场上要往上走,就必须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因为最后能当上管理层的,一般都是可以阐述理念、表达企业理念的讲故事高手。在国外,有的人会透过参加Toastmaster Club训练自己的群众演讲能力(public speaking skill)。提起自信、走向群众、侃侃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最独特的自己;职场上若你可以做到这点,你已经出类拔萃。新的一年,必须让自己摆脱埋头闷声做事的风格,必须勇于表现自己。 新想法和新做法 在一个行业做久了,就容易墨守成规、做事千篇一律。在职场上要身价增值,就要有源源不绝的点子和新做法,让公司觉得工钱加在你身上是值得的。矽谷科技公司的步伐十分快速,一份工作你出不了新点子、出不了优化流程的新做法,便很快沦为一个低端操作员。新的一年,应该把过往的日常工作捋一捋,然后提出一些新想法和优化做法。这些点子和做法,再和别的团队一起集思广益,让它们成为可以执行的项目。这个过程,会让你迅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这份工作如果你已经没有新的激情和想法,那离职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新的学习方向 虽然“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实在有点老土,但是工作真的可以让人找到很多新的学习方向。作为文科生的这些年,我从锻炼更好的英文表达、学习分析简单的数据、学习作报告的方式到给管理层汇报等,回头一看,每一个打工的阶段都是一个学习的阶段。 有工作就会有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如果这份工作真的让你觉得没有养分,那新的一年换一个行业、换一个赛道、换一个社交人群,让自己学一些不同的技能、看一片不同的世界,未尝不可。 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里,提升自己讲故事的能力、说出你新颖的想法、呈现你新的做事方法,再学一些新的事物;此做法循环几次以后,职场能力肯定提升,身价也肯定增值。刻不容缓,现在开始找各种材料,把这些训练起来,年底我们来验收成果吧!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在美国上班的这十几年,多多少少累积了一些历练和生存法则。大环境萧条的时候,或许也很难抵挡被裁员风横扫,但在美国职场这些年,还是学会了自制一些“护身符”,我要更早学会这些事,或许现在也在更高的级别了。 在这里分享我自身领教过的血泪事迹,作为记录也作为分享吧! 01. 自信起来,找工作一定往大公司找 刚毕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新人出道,自信心不足,找工作便有一种卑微心态——“有人请我就好了”、“菜鸟先出来学一点东西”,这种心态造成有班就上、就职公司选择较随意,觉得先进到职场再说。这个观念就是缺乏自信导致。 即便带着“我是学徒”的心态,那学徒也得到大公司去学,才有真正的人才带你学、有好的工作条件让你学、有大的平台让你学啊!刚来美国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一名新移民还专业不对口,觉得有公司愿意聘用我已经是万幸了,找工作都不敢往大公司的招聘网页看。后来发现,有的同事来美时间和我相仿,但是人家一落地有了身分就往大公司投简历,虽然学历能力条件也差不多,但是因为人家入职在先便成为了我的上司。 02. 本职做好,勇敢破圈学习及建立人脉 在美国职场,同事们平时都会有“欢乐时光”(happy hour),到附近的餐厅或酒吧,喝点啤酒吃点零食,边放松边联谊。进入一家公司以后,除了把本职工作做好,勇敢破圈和不同团队的同事交流很重要。这除了可以更了解公司的业务方向、从不同角度了解业务,也可以认识不同部门的人员。 在矽谷,有的人还会到不同公司的“欢乐时光”去认识别家公司的同事。疫情前,我还去过脸书周五的啤酒欢乐时光,见识了美国公司真是倡导用力工作,也用力玩(work hard, play hard)的模式!在破圈之后,你大概就可以看到不同人的长处和专业。这些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学习对象,甚至发掘一个新的专业技能,或者是兴趣爱好,后来将是自我成长的重要养分。这些人脉资源,也会是未来新工作引荐或内部推荐的助力、工作转岗的资源、工作遇上到困难的请教资源。 03. 就事论事,功过都要小本本记录好 职场是一个就事论事的地方,有工作说工作,不说工作聊生活也要有分寸,不能什么都敞开来说。和同事之间谈论工作、谈论项目和行业资讯都可以,但公司内部的人事是非、非关工作的人情世故,最好就别参与了。说是非、加入派系小圈子进行内卷,大概率都不会有善终。在职场上的关系是随着“利益和权势”而摇摆不定的,靠拢任何派系被贴了标签,该派系失势,那你也会一并被排挤走。有的人也会把是非当人情,为了维护自己利益把你给卖出去,这些都会让自己很倒霉。 职场上,自己做好的事情,一定要一件件记录下来,每到年度考核的时候,根据时间线和事件,一一列出来。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反驳的铁证。而别人不合理对待你的、抵触你的权益的不合理做法,也得根据时间点和事件细节,一一列下来。哪天事件恶化了,或者对方得寸进尺整你,这些事实证据都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 这几个要点若能反复实践,在美国职场腾飞是必然的——精进学习、远离是非、破圈累积人脉;工作上自信负责、往大公司找更好的工作,不用5年的时间,工作上肯定是更上一层楼。这一些美国职场教会我的事,让我在打工的生涯找到了生存的窍门,可以循序渐进在过程中找到乐趣和自我提升呢!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曾在一次美国公司的管理培训中,培训导师告诉我:“不是每个员工都想要晋升,有的人更重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他们只想把事情做完便离开。如果这位同事有把他的职责完成,他也是一个合格的员工。”这番话对我来说可说是新鲜的,而且非常有启发性。那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要努力、要进步、要奋进”的自我要求,并不能以此要求职场上的每个人。确实呢,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往上爬,需观察及和团队成员沟通需求,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管理者呢。 美国职场非常尊重招聘时的职责范畴和描述(job description),在职责范畴所涵盖的,都需要职员履行到位。而没有在职责范畴内的,虽无法硬性要求,但也会根据工作需求,自觉和相关部门或人员协调。 “多做”可以避免被裁员吗? 今年矽谷职场刮了几轮冷飕飕的裁员风,连有“最受员工爱戴的雇主”之美誉的谷歌公司(Google),也让人跌破眼镜来了波裁员。而裁员风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10月份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在收购了推特公司后,大刀阔斧把推特的总人数从7800人直接裁成了1000人。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还赞扬马斯克的做法,认为这推动了公司的精简组织,减去了中间累赘的人力,缩短了工程师和他的距离,评价为“这对整个行业有好处”,有可借鉴之处。接着,META也来了几波裁员,其公司股价则节节上升了。在这样的裁员大背景下,打工人如履薄冰,有的人表现得异常勤奋“有用”,有的甚至需要经营上级关系,就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裁员的目标。 职场严冬,打工人“只做好职责本分”足够吗?在美国职场,其实多做少做还真不是会不会被裁的关键。最主要的,还是所在的部门或团队有没有给公司带来营收或者亏损。这将直接成为该部门团队的“效率”和“重要性”的判断尺度。美国公司的大规模裁员也非一个一个人头地进行评估,多数是以业务需求作整体评估,易言之,裁掉的多数是一个团队,而非挑出单个职员。 裁完又重启招聘 近日,有人眼看META等公司又重启招聘,认为这是职场回暖的迹象。也有人纷纷质疑,若现在要重启招聘,当初何必又大规模裁员?矽谷的裁员风潮肯定是业务的整顿,近期各个公司招聘的业务和人才对象,明显是接下来公司的新规划,譬如:META重招AI人才、亚马逊(Amazon)重招数据分析员等。可见矽谷科技大厂上一波的裁员是为缺乏潜能的业务断臂,此轮招聘则是重整旗鼓,准备给具有新发展潜能的业务重新纳贤。 上一波被裁的人在短暂休息以后,看到新的工作机会重新来到面前,但其技能和经验是否匹配得上,那就另当别论了。科技公司的发展步调可说是十年一个大转变,从dotcom网页年代到apps手机程式应用、软件编程到大数据、电动车到人工智能,每一波裁员就是一波技术人员的淘汰。 这样说来,让打工人又感到很焦虑,不禁暗暗担心“我们只上过一次大学,哪来那么多新技能啊?”我看过有的朋友被裁后,转换职业跑道也做得比之前更出色,有的朋友在职期间就不断补强自己的技能,学习新事物,避免被淘汰。在我看来,要好好安心打一份“永远”的工作是较保守和一厢情愿的想法。在科技公司,按“职责范畴”(job description) 做好本分就离开办公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应时时觉察部门的业务对公司的重要性,要不然部门和团队不在了,你的工作自然也不在了。做多做少不是问题,让公司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1年前
后疫情时代的美国科技业职场,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造就了一契机,让有的工作不需移居美国,也可以在地赚美金。 矽谷科技大厂,如:谷歌(Google)、推特(Twitter)、优步(Uber)等,把一些工作职位转成了全职远程(permanently remote),不再需要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办公室里。在两年多的居家办公后,有的人疫情期间搬离高房价又繁忙的矽谷,到了更幽静及生活费较低廉的地区;有的已习惯和家人及宠物一起生活。这造成很多打工族已不适应,也不想回到从前朝九晚五的上下班、两点一线生活。科技公司也乐得缩减办公室管理,把工作转成远程工作。换言之,这个变化也带来了其他相关的机会,除了“远程工作”、透过互联网经营电商(e-commerce)、透过网络链接国际市场,便可实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赚美金。 数年前出现过的“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也有称之为数码游民、数字游牧民等,这群人透过互联网链接世界,只要有一台笔记本接上网络,就可以照样工作。这类工作包括写编程写代码、电商营运、数码市场营销(digital marketing)、网络自由业者(online freelancer)、网络教学(e-learning),甚至是当个输出想法的网红(KOL, Key Opinion Leader)等,都是后疫情时代崛起的商业模式。这将逐渐淘汰掉一些传统的行业,把过去办公室里完成的业务,目前搬到网络就可以实行。从线上账目管理、线上学才艺、线上帮人绘图等,只要找到对的平台“销售”自己的服务和技能,不管是收费还是接受打赏,透过网络进行这些线上服务/销售,平台收了美金再让你换成马币提现,便是妥妥地赚进美金收入。 赚入美金不是梦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手作网站叫“Etsy.com”,于2005年由Robert Kailin创办。他从制作个人官网起家,制作的第二个网页是一个改造手工艺人的网络论坛,这启发他创办了Etsy平台,供手工爱好者售卖自己的手作。Etsy.com网站在疫情期间蹿起,2021年更受到全球富豪、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usk)赞赏,在他的推文上说“I kinda love Etsy”,令其股价立刻推高。疫情期间,我看到也有卖家在该网站上售卖峇迪(batik)口罩,美金价位也是相当“吸引人”,从传统在地市集,一搬到网络世界售卖给全球买家,自然美金就是一个较普遍的标价。传统业者还在摆市集的时候,懂得数码转型的商家已经在网上赚进美金了。 还有一个语言学习平台——Preply.com或者手机程式,让人们可以上网当语言导师,不管中文、英文、马来语、韩语日语等世界各语言,只要你觉得自己有资格,都可以登记成为网上语言导师,并且自行设定价位。有的Preply的导师以不正宗的英文指导自身的母语,同时也接触世界的网络学生,互相成为了彼此的语言学习伙伴(language buddy)。我曾经用这个网站短暂学习过法语,镜头打开,居然是一名在非洲的导师,看见她住在简陋的地方,透过网络授课赚美金。 以上两个平台,都是疫情时期蹿红,让全世界居家的人得以在家里,就可透过网络合法赚钱。后疫情时代,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就业、经商、传授专业技能。美国矽谷有的科技人已经选了数码游民的工作方式,元宇宙和AI的年代,只要你敢想大概就可以做出来。要不然,你想想:我怎么可以在马来西亚赚美金呢?嗯,可以的,链接世界、找到合法正规的平台,你便已经在世界舞台,输出你的能力、赚入美金不是梦。
1年前
作为一位纯中文系专业的文科生,从苹果公司到字节跳动,我在矽谷科技大厂搬砖也好些年了。十几年前来美国时,当时候的脸书公司才成立,谷歌上市也没有几年,更加没有抖音TikTok或者ChatGPT。犹记得,当时来到矽谷这世界科技重镇,打开求职网站从上滑下——Oh no,太惊喜了,居然没有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顶着北京清华大学本科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所学历,在矽谷职场可说是遭受过一万次的暴击。本想要没办法也可以到星巴克冲咖啡或麦当劳卖汉堡时,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打来让我去面试业务协调员(business coordinator)的工作。该公司市场客户面向美国,后勤制作方在中国,大概是需要一名懂中英文的员工协调。面试官给我一篇英文文章,要求现场口译成中文,面试过程简单,主要是工资也不高。印象深刻的是,对方问我觉得自己可以做什么?我当时回答道:“我觉得我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就这样先冲个脸,拿到了进入美国职场的第一块敲门砖。 这份工作让我跑了一些城市,从拉斯维加斯到芝加哥做活动策展。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三藩市《星岛日报》的社长,眼前出现一丝曙光进入“专业对口”的中文书写工作——新闻记者。面试记者工作对我来说就更轻松了,被考了一些中国议题和中文书写后便录取了。在矽谷做了一小段日子的记者,那段时间把三藩市——矽谷的主要城市跑透了,还认识了社区领袖政商人物等。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不是工资,而是建立了一些人脉、社区组织和了解了美国公共领域单位。 在工作因接触到政治任务,其中一名亚裔政治人物因选区需要,就把我直接提到了矽谷市政府里当公务员,这是我获得的第一块“美国主流之砖”。在进入美国公共领域后,我在美的职场之路也算慢慢铺起来了。在市政府工作时,需要阅读厚厚的一叠英文会议文件内容、服务市民并协调各种民生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英文水平因工作的逼迫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永保第一天的跳动 后来,我追随的政治人物在大选获胜,升官到州政府,我则选择继续留在矽谷。本想来上个学,给自己收获一张美国文凭;没料到的是,我收到了苹果公司打来的招聘电话。在好几轮面试之后,我居然如梦如幻地进入了全球市值数一数二的科技大厂——苹果公司!这真是让我非常惊喜。职业搬砖工作生涯,仿佛搬到最值钱的一块砖啊!这消息让人很不可置信,心情非常雀跃。 某一天,在马来西亚加影小镇的母亲到银行询问投资理财产品时,银行职员建议或许可以买一些较稳健的股票,如:苹果公司的股票。母亲告诉对方:“我女儿在苹果上班,我问问她。” 银行职员说:“安娣,这是做手机的苹果公司,不是拿来吃的水果苹果哦?”这事母亲说给我听时,真让我顿时爆笑。这则故事也说明,进入苹果公司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 历经扎扎实实在苹果审核政策部门的5年工作,我审过世界各地很多的应用程式(也包括马来西亚),也算在世界级科技公司里大开眼界。两年前,我加入字节跳动做产品上架工作,工作步伐和风格略有不同,充满活力和生气、公司秉持“永保第一天的跳动”(Always Day One)的企业理念,希望员工记得初心。看着自己一路走来,从专业不对口开始切入,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主流,过程中虽有消耗也有收获,最重要的是没有放弃给自己走出一条路的决心。 天下有千奇百样的工作让你选,尽管处处可搬砖,在给别人搬砖(打工)的时候,千万别忘记最珍贵的其实是自己、最独特的是自己,所以必须花时间和心思打磨自己,选择和对的人、选择好的工作环境、珍惜学习的机会,并勇于破圈摆脱舒适区。 想跟所有夏天毕业的朋友说:毕业不焦虑!带着好奇、勇气和努力开启职场生涯,心里默默提醒自己——我打的不是工,而是打造自我成长之旅。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