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美术

(麻坡7日讯)柔佛州华校董教联合会主催、利丰港培华独中举办的“2024年全柔独中美术比赛”圆满落幕,来自全柔10所独中的299名学生在比赛中展现美术才华。 比赛宗旨是鼓励学生创作与发挥美术才华、提升独中的美术水平及促进全柔独中美术老师的交流。 比赛分为初中组、高中组及美术与设计科组,各组分别进行素描静物写生、水彩想象画或户外写生、平面设计、水墨画、书法及立体造型设计。 培华独立中学董事长陈苏潮致闭幕词时指出,美术作为人类文化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培养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他说,这项比赛除了是展示美术才华的盛会,也是一次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 他感谢全柔独中及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与努力,以及参赛学生的勇气与才华,让比赛顺利进行。 “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每一份作品都是值得赞赏的艺术创作,展现参赛学生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创作性思维。” 利丰港培华独中校长洪志文感谢各校校长、评审老师及赞助商的支持与鼓励,让比赛顺利进行,并形容这也是参赛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重要力量与前进的动力。 他说,艺术是无声的语言,能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将人们的心灵紧密连接一起,而美术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还能体验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 他表示,上述比赛是对学生才华的认可和努力,他感谢参赛学生为比赛注入活力和激情,也期望大家从活动中收获满满,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感动。 与会者包括利丰港培华独中副董事长兼校友会主席陈重存、董事会总务杨六棣、董事郑和珍、陈成桃、赞助商代表陈源隆及各校领队老师。   ★初中组: 书法:第一名:郑智中(宽柔中学);第二名:戴靖曈(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刘洁(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佳作奖:陈芷萱(峇株巴辖华仁中学)、蔡欣颖(宽柔中学古来分校)、邱文焘(居銮中华中学)。 平面设计:第一名:吴艳儿(新山宽柔中学);第二名:黄语晨(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第三名:陈子芊(永平中学);佳作奖:庄羽沩(笨珍培群独中)、蓝晖晴(居銮中华中学)、黄宁萱(麻坡中化中学)。 想象画(水彩):第一名:吴冠苇(新山宽柔中学);第二名:苏锐恩(利丰港培华独中);第三名:黄浩字(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佳作奖:黄芷涵(利丰港培华独中)、黄慧心(麻坡中化中学)、张芷瑗(居銮中华中学)。 水墨画:第一名:沈芊羽(居銮中华中学);第二名:林纡杉(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三名:郑巧恩(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佳作奖:辜畹逸(峇株巴辖华仁中学)、郭馨瑶(麻坡中化中)、吴哲霖(居銮中华中学)。 立体造型设计:第一名:林子涵(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第二名:林馨芸(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林家森(利丰港培华独中);佳作奖:谢涵韵(麻坡中化中学)、黄尹甯(峇株巴辖华仁中学)、戴语乐(宽柔中学古来分校)。 静物写生(素描):第一名:黄绮曼(永平中学);第二名:徐敏亿(麻坡中化中学);第三名:黄暐棫(麻坡中化中学);佳作奖:林敬彦(新山宽柔中学)、岩下慈恩(新山宽柔中学)、陈芷涵(居銮中华中学)。   ★美术与设计科组: 书法:第一名:陈向阳(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二名:邱宇哲(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黄靖莹(笨珍培群独中);佳作奖:林筱昀(居銮中华中学)、陈乐施(利丰港培华独中)、林彤恩(峇株巴辖华仁中学)。 人物写生(素描):第一名:梁芷杉(居銮中华中学);第二名:赖欣颖(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张婕敏(居銮中华中学);佳作奖:潘高靖(峇株巴辖华仁中学)、魏贝冰(利丰港培华独中)、郭骐睿(笨珍培群独中)。 平面设计:第一名:锺恩雅(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二名:沈芯宇(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三名:陈紫欣(居銮中华中学);佳作奖:邓立晴(居銮中华中学)、陈伟杰(峇株巴辖华仁中学)、周彤恩(笨珍培群独中)。 户外校园写生(水彩):第一名:陈政杰(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二名:欧阳为诚(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三名:叶洺萱(居銮中华中学);佳作奖:曾雪娥(居銮中华中学)、林欣洁(峇株巴辖华仁中学)、胡芯蕊(笨珍培群独中)。 水墨画:第一名:苏倚萱(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二名:杨毅(笨珍培群独中);第三名:刘宇轩(峇株巴辖华仁中学);佳作奖:林佳萱(笨珍培群独中)、张可慧(利丰港培华独中)、陈嘉瑜(居銮中华中学)。 立体造型设计:第一名:何矷珜(笨珍培群独中);第二名:林鑫佑(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三名:李恺希(居銮中华中学);佳作奖:曾凯杰(笨珍培群独中)、郑莞柔(笨珍培群独中)、李以柔(峇株巴辖华仁中学)。   ★高中组: 书法:第一名:刘棋旻(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第二名:曾怀馨(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林禹晴(峇株巴辖华仁中学);佳作奖:温子仪(宽柔中学古来分校)、林楚畯(新山宽柔中学)、林楚僡(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 平面设计:第一名:陈芊慧(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第二名:黄馨缇(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翁子恩(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佳作奖:方咏翔(宽柔中学古来分校)、黎可乐(新山宽柔中学)、李思桦(麻坡中化中学)。 户外校园写生(水彩):第一名:陈嘉萱(麻坡中化中学);第二名:曹轩尔(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杜韵柔(麻坡中化中学);佳作奖:陈铭妤(峇株巴辖华仁中学)、李湘淋(新山宽柔中学)、林彤恩(新山宽柔中学)。 水墨画:第一名:黄亦晨(新山宽柔中学);第二名:黄书瑢(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名:陈星宇(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佳作奖:郑岑敏(峇株巴辖华仁中学)、蔡觉慧(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田乐恩(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 立体造型设计:第一名:谭企恒(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第二名:黄胤祎(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三名:蓝紫瑄(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佳作奖:梁佳芊(新山宽柔中学)、陈奕颖(麻坡中化中学)、郑俊祥(利丰港培华独中)。 静物写生(素描):第一名:高嘉宧(新山宽柔中学);第二名:蔡沂轩(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第三名:洪崇晏(新山宽柔中学);佳作奖:陈泓恺(笨珍培群独中)、陈宥嫱(麻坡中化中学)、陈俊齐(峇株巴辖华仁中学)。
2月前
  由The One Academy主办的“马来西亚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MT10)”现开始接受报名,为美术表现优越的学生提供价值超过88万5000令吉的奖学金和现金奖励。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开放给14至18岁的学生参加。已来到第27届这项比赛自成立以来,已颁发超过两千万令吉的奖学金和现金奖。本次奖学金奖项的增加,旨在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美术潜能,更希望通过鼓励年轻一代认识到创意想法和美术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创意领域。 这届绘画比赛主题为“少年之旅途”,参赛者需要表达青少年的自我发掘过程。他们可以选择一系列与青少年相关少年之旅途的主题,如身分表达、青少年的愿望、内心的思绪、抱负、友谊以及当今青少年面临的挑战等。 参赛者可以使用所有传统媒介,如水彩、彩色铅笔、水粉画、油画棒、丙烯颜料、铅笔素描、水墨等,唯独油画、喷漆和剪切拼贴除外。 从6月开始,MT10比赛将在12个州属的22个地点举行。学生必须在其选择地点的截止日期之前报名参加。 获胜得主将可获得: 金奖:9万令吉奖学金 + 3000令吉现金奖 银奖:7万令吉奖学金 + 2000令吉现金奖 铜奖:5万令吉奖学金 + 1000令吉现金奖 杰出美术奖(7名):每人3万令吉奖学金 + 500令吉现金奖 安慰奖(30名):每人8000令吉奖学金 评审特别奖(40名):5000令吉奖学金 另外,数码美术与创意设计展览会也将于7月27和28日在The One Academy校园举行,展示学生和讲师的卓越作品,包括数码美术绘画、互动装置、时装展示、美术展览、创意研讨会等。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MT10)详情及参与方法,请浏览www.top10.toa.edu.my或联系 03-7875 5510。 更多【新教育】 花花草草说故事01/马来村子的丹绒花树 《太平湖》作者吴咏駩/探索大自然 从身边的花草开始 拥抱差异 三趟溯源之旅 世行报告——让所有孩子都有好的开始 李慈恩:喜欢拍纪录片 “感受生命相互碰撞”
6月前
版画(printmaking)在美术界里与油画、水彩画、国画、素描等艺术创作形式占有一席位。很多纯美术创作者多多少少都会尝试创作版画,挑战不同的艺术模式,让想法呈献出来。 纯美术系的课程架构上,也少不了版画这一科目。版画的定义,是具有间接性、复数性的特色,运用传统印刷的技术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凸版、凹版、平版、孔版4大类的印刷原理,各版种还可细分各种不同的制作技法。常用的各种技法包括木刻、石版、绢印、浮丝版、混合媒材等等,近代因电脑科技的发达,还多了数码版。 达尔尚艺术学院3月18至31日,举办了“2024年马来西亚─亚洲版画交流展”,邀请来自韩国、日本、澳洲、台湾、印尼和大马的艺术家和该学院学生,展出约50幅版画作品。 这些艺术家很多是数十年持续不断地创作,在他们的创作生涯中,为何选以版画为主?而初试版画创作的艺术家,对版画又面对什么挑战? 报道:本刊 关丽玲 摄影:本报 林明辉 版画作品图由达尔尚艺术学学院提供 锺有辉(台湾) 版画给予再出发的机会 创作版画已有50年的台湾艺术家锺有辉说过这么一句话:“从事绘画设计、艺术相关创作的人,只要玩过版画的话,回过头来工作时,会发现,版画给你了再出发的机会。” 他说:“全世界的画家如毕卡索、米勒、达利等等,他们除了画油画以外,一定都做版画,因为版画的发展性,比其他的规模要高。” 锺有辉是台湾现代版画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获奖无数。他师承台湾版画大师廖修平。70年代,廖修平从国外把版画凹、凸、平、孔的技法带回台湾,锺有辉忆起当年大家都对各式样作画方式的版画很感兴趣。 “廖修平已经88岁了,我现在也78岁,版画的传承换我们来推动。”锺有辉与一班版画艺术家共同创立十青版画会,从当初的10人,增加至现今的38人,他是创会会长,今年9月将庆祝50周年,非常积极的推广台湾版画艺术。 锺有辉于70年代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来赴日本筑波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那里开始接触先进科技艺术与现代版画。他现担任台湾美术院副院长、台湾师范大学国际版画中心艺术总监。 版画面貌多样 版画在美术领域是很重要的一环。除了画画以外,很多画家很愿意尝试版画,锺有辉认为,版画发展机会比较多,可以尝试比较前卫的美术形式,不论是立体或平面,只要愿意去碰,就可以应用。 创作版画50年的历程,锺有辉产出多个系列作品,如卷帘系列、心窗系列、万象与缤纷系列等等。他以大自然的草叶图像为主体创作的作品居多,创造力旺盛不减退。这次带来亚洲版画展的作品,是万叶能量系列的《藏能量》,采用数码印刷手法。除了传统版画,他勇于尝试多元技法,包括画作印在不锈钢上面、绢印、玻璃、陶瓷、复合媒体的汽车装置和服装秀,挑战不同的媒材。“只要尝试,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提到复合媒体的汽车装置,锺有辉是买了一台旧车,把车子与画合成,印在汽车上面,服装秀就是用他的油画印在衣服上。 “我的灵感来自生活衣食住行。不要把版画局限在平面,版画的面貌是多样性的,像这次展览有艺术家融入AR。只要可以想像,就尝试去做吧。” 对于常用叶子作为创作主题,锺有辉说:“我不常用花卉,花一下子就没了,叶子有颜色变化。每种植物都有其用处都跟人差不多都有各有各的用处,叶子虽然常绿,但变化很多,变成枯叶之后有不同的面貌,制造各种效果、造型,我用叶子,一直用无穷尽的。 数码时代版画会越做越好 来到讲求速度的数码时代,甚至出现AI取代数码艺术。对此,版画会否遇到挑战?“现在版画也用数码来辅助,并不是说完全靠AI ,版画还是需经过人来创作,这点不会丢掉,而且会越做越好。版画创作不一定是慢工出细货,也可以很快和粗犷的展现。” 锺有辉进一步解释,无论是先手工之后用电脑辅助,或者数码作品再手工加工,还是需要人动用脑力去做,版画之所以叫作“printmaking”而不是“print”就是这么定义。 有关版画的鉴赏,锺有辉说:“版画的鉴赏跟欣赏一般绘画、名画一样,都是从色彩结构去看,而不论技法。论技法是我们从事版画工作以后,认识了各种版种,跟一般的鉴赏最大的区别是会分辨技法。” 对于数码版画的争议,锺有辉抱持开放自由的态度。他认为应纠结于创作是由人本身出发。数码版画的接受度,若是在比赛就要列明清楚参赛规则。 金炫辰 Kim Hyun-Jin(韩国) 创作是活下去的动力 “2023第86届台阳美术特展版画部获银牌奖”、“2022 新北市美展版画类获第一名”,2020 年在台湾办了《呢喃细语》金炫辰创作展,还有其他联展等等,66岁的金炫辰一直持续不断地创作,这种源源不绝的创作能量,她说:“创作给我有活下去的一个动力,很大的喜悦。就像我每天吃饭一样,是维持生命的动力。 说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金炫辰是韩国人,毕业自韩国庆熙大学美术系,因想对中国画(水墨画)有更深的造诣,选择到台湾留学,她在1983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后来跟台湾人结婚,自此定居于台湾。 除了版画,金炫辰也有其他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如复合媒体、素描等等。 “我一开始什么都做,曾在出版社画插画和翻译,版画是来到台湾才学的,二十多年来,创作以版画为多。 版画能安住心 跟许多艺术家一样,金炫辰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创作版画初期题材就是她小孩的涂鸦,后来从阅读、圣经中,创作想法从各个方面浮现,她习惯把想法记录在笔记本,再转化成艺术作品,有绘画,也有版画。 版画创作对金炫辰来说,可以安住心,因为必须很专注。“版画讲究对位,对位的时候要非常专心, 只要错过0.1公分,那整个作品就要毁了。版画创作,就像冥想,整颗心和精神都专注在里头。” 金炫辰多创作木刻版画,她愿意花长时间创作,例如作品中有12种颜色,她每天只能印一种颜色,尤其住在台湾,湿度很高很难干,等颜色干后合起来,可能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一幅。 “我的工作室属家庭式工作室, 不能够用很多种器材或用品,木刻版画需要的是一块板、桌子和压印机,比较简单的设备。” 不局限自己 多尝试 金炫辰从小就在艺术氛围中成长,她母亲也是一名国画师。询及怎么培养一个孩子的艺术涵养,她说:“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和思想,不要给太多的限制,每个小孩都有与生俱来的天分。 小孩在幼稚园阶段的画非常天真,甚至让人感动,虽然这阶段的线条和色彩还不完整,但很奇怪往往进入小学之后,那些天分会慢慢不见了,好可惜!是不是正规教育给他太多的限制 ?虽说有规定教起来可能方便,但是小孩这样被阻挡的话, 会让他原来的天分消失。” 金炫辰原本可当老师,但是她觉得自己较适合纯粹创作。当一个全职美术创作者,她建议年轻人先不要规定或限制自己是要专注油画、版画、艺术装置等等,多阅读、看电影也好,都是很好的灵感来源,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产物,给自己多思考的空间 。 唐俪祯Terri Tang(澳洲) 将环境课题画进版画 多媒体艺术家唐俪侦原是台湾人,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美国莱斯大学美术专业学士以及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美术及设计学院版画硕士,现已移民到澳洲。 她也是一名多产的艺术家,作品常以环境关怀为议题,主要以绘画、版画、装置等形式来传达创作理念,经常举办个展及受邀参展国际艺术交流展览。她的作品获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宜兰美术馆、美国莱斯大学、罗马尼亚Cluj-Napoca美术馆、澳洲悉尼The Mint及Willoughby市政府等机构典藏。 唐俪祯于2023年10月成功举行了长达5个月基隆八斗子的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孤独的岛·孤独的灵魂”个展,此系列作品描绘主题是台湾的海洋岛屿。 幻想出来的创作 是给世人的警讯 她的创作主轴一直以来都与环境有关,如针对空气污染,她曾用口罩刺绣“PM2.5”装置艺术,口罩上面的灰黑色是微生物,金属颜料代表重金属的污染,提醒世人我们虽然看不到微小的细菌,可是它们实际跟我们同处在这个世界上。 唐俪祯透过新闻等讯息了解地球环境议题,之所以那么关心,是因为她喜欢动植物,连带会关心动植物的栖息地 。她曾为此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装置艺术,数年前在澳洲展出,以陶艺捏出动物造型,放进玻璃容器,类似玻璃盆景的概念。 唐俪祯曾任澳洲悉尼Hornsby NSITAFE美术系技术助教,后来全职专心创作,从大学毕业至今,创作资历长达40年,包括将近十个系列的版画作品。她分享2019年的《混种人》系列,表达的是环境的改变,很多生物为了要生存下来会不断演变,以适应已变坏的环境。没办法变化适存,就只好走向灭亡。所以她创作的“混种人”长了翅膀,穿着铠甲,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变化。 “我们的世界是越来越糟糕,人的力量还是没办法解决污染的问题。我幻想出来的创作,看似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人类产生的问题,但其实也是一个警讯,希望大家回头再多关注我们的环境 。” 传统技法与数码结合方能走得更远 询及唐俪祯如何看版画创作,尤其来到讲求速度的数码时代,“其实版画创作是很辛苦,全世界都一样,都属于小众。在我以前的年代是没有数码版画,后来数码版画出来,大家也接受了。”唐俪祯解释,版画其中一个定义是可以复数,数码版画符合这点,因而也被承认为版画的类型。 年轻创作者要如何选择他们之后的艺术创作路?现在版画的趋势有混合媒材、数码版画,但对唐俪祯而言,数码化少了手作的温度。她建议可以从传统技法学起,再加上数码方式混合创作。“年轻人的优势就是掌握数码技术,但传统的精华也很不错,希望他们能够传承,这样他们的路才会走得更远。 唐俪祯也提到,传统版画还有一个门槛,就是要有工作室,石版、木刻等都要有不同的器材和设备,数码版画只需有电脑就可以了。学生可以先跟老师学各种版画类型,确定了才设置工作室。 Edward Ong(马来西亚) 第一次尝试版画创作 Edward Ong是创意公司Borderless 创办人兼创业总监,从事传播及品牌设计、广告撰稿工作。来自市场行销背景的他非艺术学院毕业,靠自学投入广告界。 他在亚洲版画交流展中以海报方式呈现本地糕点的色彩。“我们的工作是通过文字或图像说品牌故事。版画对我来说,是另一种说故事的方式。” 这是Edward第一次尝试版画创作。“我们常看到糕点,那糕点要如何以不一样的面貌呈现?我就以版画呈现糕点的色彩。” 《糕点系列》的版画,就如他曾经办过一个故事展览,以超过100个版本,通过不同的排字方式呈现《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包括俳句、食谱、对话、黑色诗歌、星球大战等等。 印刷不会消失而会进化 对Edward来说,跟数码比较,印刷是一个一对一的关系,成品直接出现在你面前,有直接的感受力。“所以我不觉得印刷会消失,反而会为了观众而进化。” 他认为,在创意界,最重要的元素是对做一件事的渴望和好奇,要不就只能每天做同样的事。他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表达想法。 谢佩雯(马来西亚) 用不一样的手法呈现想法 达尔尚艺术学院的“2024年马来亚西─亚洲版画交流展”是该院平面设计系所统筹。 达尔尚艺术学院平面设计课程主任谢佩雯解释,现代平面设计已不局限于平面而已,也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例如加入动画元素,很多广告都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之所以涉入版画,我们很鼓励学生以不一样的手法呈现想法,如版画设计可以电子打印,或结合数码和手工。传统的印刷版画也可以运用在设计,国外有很多手印海报、书本,还有书店会看到一些书籍独特的印刷、折叠方式、各种材质等等,都是来自纯美术的概念。现在讲究跨领域,集合才能,平面设计讲究的就是有很好的设计概念,再用各种手法来呈现。 “具特色的呈现方式,在广告界、设计界里面是吃香的。传统的手法都很好 ,只是看大家如何运用。” 办展促进观摩与交流 版画设计不是平面设计课程的科目,但有其他科目的功课需求而需要制作不一样的作品时,学生可以采用版画手法来制作。“当然我们也有教数码技术,掌握多点技能,就像手里很多武器。我们非常在意栽培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能够研究市场、受众群的“痛点”和需求、思辨能力、持续性发展、全球趋势等等,最后才来讨论设计。栽培未来的设计师,并不是在电脑前懂得操作就足够,而是让他们符合国际竞争力。” 谢佩雯指出,透过亚洲版画展,促进互相观摩与交流。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会采用不一样的艺术手法和媒材,有的甚至在我国买不到,所以刻意经营这层交流关系,可以互相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因版画印刷手法燃起学习之心 谢佩雯也在版画展中展出一幅作品《Run》,是以凝胶印刷和绢印的纯手印制作手法。她除了教学,也不停创作。“我本身喜欢艺术,有时设计是需要符合市场和客户要求,但自己想抒发情感时,会有想创作的作品。我的专长是插画和设计,多数是用电脑作画。数年前到国外参展,看到其他设计师有不一样的版画印刷手法,就开始学版画,做比较多的是木刻版画,最近则尝试凝胶版画。 其他版画作品 “2024年马来西亚─亚洲版画交流展”其他画作,可看到不同的版画技法。 1. 台西国际彩绘村推动者丁仁桐的作品《艺术象征》 混合媒材 59.4cm x 42cm 民间信仰是文化和艺术的基础,是基于人们的需求。 在传统社会中,当出现问题时,人们会向神祇求助指点迷津。在民间信仰中,神祇大大小小的护身符被用来安定家宅和保护安全。神祇赋予的护身符用来消除或压制邪恶之灵。这也是一种舒缓灵魂的美妙方式。 2. 研究日本浮世绘及江户绘画的国际浮世绘学会会长小林忠的作品《Ruli》。 Mokulito(一种木平版技法) 37cm x 47cm 大自然不断地变化,从不停歇。即使看起来相同,它也永远不会再次出现。 这朵花今年再次在花园里开放,但与去年的有些不同,明年的花将以不同的方式绽放。我被这一瞬间的盛放所吸引,这只会发生一次。 3. 达尔尚艺术学院纯美术课程主任黄竞标作品《回到日常》 木刻 61cm x 86.5cm 街头上展现了一个场景,揭示了在长时间的行动管制令后得到解放的社区。黑白木刻生动地描绘了在行动管制放宽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随着人们恢复日常生活,这件艺术作品捕捉到了集体回归正常状态的本质,标志着人类生活与现有自然世界之间共生关系的视觉叙事。 4. Nipatsara Bureepia & Linda Intralak(泰国)作品《能量的延续》 木刻、AR(扩增实境)70cm x 80cm 这幅木刻艺术作品以其复杂的圆形设计和单色调表现了生命和能量的永恒循环。中央的空白区域,被一系列动态的锦鲤、龙、虎、迦楼罗和凤凰所环绕,象征存在的连续流动和转化。通过AI,这件艺术作品超越了其物理边界,提供了一个随着时间和空间展开的叙事,邀请观众以一种具体、互动的方式参与到无限概念中。这种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引发了关于这些永恒概念持久意义的对话。 更多【新教育】: 留学台湾 申请途径多 藏在童书里的社会现象 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6月前
立冬了。气候赶不上时间的递进,台北清晨的天气似烤糊了的面包,焦屑在上空飘摇。昨日熬夜订补报告的疲惫尚有余温,精神碎碎地给风刮走一两闪思绪。不管怎样,今天的出游是安排了数月的行程,所有的报告和劳累都要让它有一口喘气的生路。承诺轻促我上路。我们今天要上阳明山去。 生命逐渐少了绿色的足迹就像地球少了绿色的焦枯。憔悴的研究生生活老引顾颉刚自怜的声音来陪读。 “但是我很可怜,从前的嗜欲现在一件一件地衰落了。去年一年中,我没有到过一个新的地方……家里挂的书画,两年还没有更动,把欣赏美术的意味完全失去了。”顾颉刚确实很可怜,大禹是一条虫的新论让他成为疑古辨伪的箭靶,伏案苦写的《古史辨》熬出历史成绩,却也熬出干巴的生活来,没有哈比家庭日,没有出游记,留下了一大套泥巴色的《顾颉刚日记》,在台北师大路的问津堂兜售。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生活?早前阅读杜维运《史学方法论》,也看到同样的实例。一名历史学家拒绝生活上的一切情感,埋头写书,终于写好一本伟著,心里非常激动。他走向窗外望着月夜,恍然身边没有拥抱的喜悦。 这些例子会让我心惊,因为自小到大养成这种学业至上的模样;年龄渐长,渐对这种出游和课业的挣扎拉扯感到厌恶。近日越发觉得,实则,我想要的生活很简单,就像顾颉刚说的:“我很想得到一种秩序的生活,一天总是工作几小时,游息几小时;不多也不少,像小孩子的食物一样调匀,使得我可以作顺适的成长。”我要的也是这种均匀的生活,像小孩子的食物一样调匀,多么贴切又难以执行的比喻。 躺在擎天岗的草坡上,眺望游移的云朵,拥抱环山的绿色、秋风和笑声。那两个小孩,又翻滚下了草坪吧,难得在台北之外还有这一片尘绿的世界。朋友走上来,躺在我身边,前方是一坨润色的牛粪,长着一株茂密的芒花。我们3个来自热带国家的外客,全程把堂堂有名的芒花当茅草来呼唤。在浩蓝的天空下,我真愿意当牛粪上的一株茅草,抛开灰泥巴的生活,吸收天地的露水,均匀地成长。
12月前
1年前
小时候的我曾在图书馆翻过一本泛黄的印刷手帐本,里面记录着作者的生活,而我便有样学样地剪贴起旅游手册:机票、传单、收据、名片、手信包装等。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手帐,只是觉得外出旅行时除了爸爸拍照留念(网上都找得到的照片),收集些当场当时的实物更有象征性。因此,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带着我的册子,夜晚游玩归来后在酒店里记录一天的活动……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冠病疫情下度过的。学校关闭的日子,我白天黑夜都困在家中,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像陷入时间轮回的漩涡,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昨天”“今天”“明天” 。因此,我开始接触“子弹笔记”来规划我的生活。习惯打卡表、待办事列、心情语录、课业进度……我逐渐找到我生活的定海神针,而一切也开始步入正轨,往前奔跑。 上了高中后,我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时间都被课业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我的手帐也变成了记录生活点滴的主题日记。我试着用手帐去记录我的16、17岁的色彩——有时收藏奶茶的收据、巧克力的包装,回忆开心的事,记录流泪的事,甚至是文章刊登了,我也会剪下来,贴在我的“成就录”里。每一次夜深人静,我便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做着手帐,还会翻回去回顾之前的生活,回味当初的憧憬,细细品尝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这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吧! 制作手帐是心流时间 快乐学华文班的手帐制作趣味班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看了郑捷励老师给大家分享的手绘插画风、文艺杂志风、简约留白风、几何图形风等10种手帐风格后,我噗嗤一声笑了:我的根本就是随意庸懒风!我不是文艺感很强的美术学生,艺术细胞也极不发达,我的手帐都是铅笔写下的随心录,没有花样的荧光笔或贴纸,枯燥无感的黑白二色主张着朴实和效率。 上课时,我没有和老师同步做手帐,也很遗憾没有机会开镜头和老师分享我的手帐,但很感谢郑老师热心地与我交流对答。最让我心有同感的是郑老师说:“做手帐是放松解压的瞬间,是抒发情绪的出口,不要注重手帐做得好不好看的结果,享受那个过程就好了。” 那段我留给自己的自我时间,手帐像黑洞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这就是米哈伊所提出的“心流”吧! 在群组分享时,有同学使用Canva制作电子版手帐。我并不有心针对电子版手帐,但我依然认为手写手帐比虚拟手帐来得更感人:除了用心观察及收集生活上琐碎的材料,更多的是体会笔尖在纸上雕刻的滋味。当你心疼地撕下心爱的贴纸,啪一声黏在手帐本上,一刹那又觉得自己眼光真好,一遍遍地摸着自己设计的排版,满足感油然而生——电子版手帐制作者是体会不到这份微妙的喜悦的。 人生是一所图书馆,里头装着一本本手帐。我不知道乐学华文班里有多少同学做了手帐,又有多少人会坚持做手帐,但我希望手帐这个潮流可以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留下一些值得回首的印记。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冠病的暴发,让渴望与艺术近距离接触的人们与美拉开了距离。”新纪元大学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视觉传达(荣誉)学术课程应届毕业生郑捷励说。如今,美又回到我们身边! 艺术爱好者在解封后,社会上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览和演出浴火重生。新纪元大学学院美术与设计系9位应届毕业生也不落人后,以主题“BREAKING THROUGH 突破”,在校园内举办一场虽短暂,但作品水准让人激赏的毕业展。 这9位可被期待的设计界毕业新鲜人,以美和创意叩问社会问题、减缓人们的面貌焦虑的困境、将心理学与艺术相结合,让我们重新认识情绪,以及结合商业经济的独创品牌ACAI、Sambal Liur Liur等,他们用视觉设计技艺,为我们带来理性与感性兼备的作品。 老师放手,创意无限 “BREAKING THROUGH”毕业展筹委会主席郑捷励侃侃而谈她在美术与设计系所得到的丰富经验:“老师不为我们的创意设限,我们在构思和设计作品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我们的创意不受缚!” 以“ACAI”为题打造的独创雪糕品牌,郑捷励说,她在这半年来,经过与老师商讨后,就着手构思、调研,亲自挑选原材料制作雪糕、产品设计和销售通路等,在该校美术与设计系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凭着个人努力,一步步完成这让她自豪的作品。 郑捷励在处理毕业展策展工作时,不论在协商、财务、创意、将作品实践为可展出的成品等的过程中,他们都展现了大学生应有的品质,此外,她也很感谢院系和校方的支持,因为不论在实际情况还是精神上,她和团队都获得了院校给予的信赖和自由。 制作动画为报案女性受害者发声 “BREAKING THROUGH”筹委会副主席谢沅宏的毕业展品,以“受害者有害论”展开作品设计和议题讨论。他被女性受害者到警局报案,反而被执法人员刁难和责备的新闻所启发,遂有了探讨这个课题的想法。 让谢沅宏感到困惑的是:“该名报案女子明明才是受害者,却被执法人员指责她因穿着不检点才会招到侵扰,这不是很奇怪吗?”他继续说:“我想透过动画作品,以视觉传达方式向社会宣传我从调研中的答案,让更多人反思受害者有罪论这件事。” 指导老师诺阿琪拉(Nor Aqilah)也非常支持谢沅宏的选题,只是担忧他无法运用不熟悉的动画技术呈现这有意义的讨论。他说:“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诺阿琪拉和阿米尔沙拉夫丁(Ts. Amir Shariffuddin)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协助,再结合校内资源,才得以让此社会问题化作展品。”他总结,这次的毕业展对他而言,正像主题“BREAKING THROUGH”那样,是自我突破的难得机会! 这场举办于新纪元大学学院白色工坊,美术与设计系视觉传达(荣誉)学术课程的“BREAKING THROUGH”毕业展,已在3月3日结束,感兴趣的人士仍可在云端上浏览这9位准毕业生探讨问题意识极高的作品。 网站:https://breakingthrough202.wixsite.com/breakingthroughexh   更多文章: 与MIFFest联手推广电影创作 BMW短片奖下月1起收件 MYStartup Hackathon X DNB编程马拉松赛,6人用5G技术 破题赢万元 他们的心生病了,留意年轻人的呼救声 陈君敏/让绘本插上写作的翅膀 ESMOD毕业生创意作品展示才能 ACCA成绩骄人 大马6人全球最佳        
2年前
在那个还没有电子邮件的年代,我曾经交过几个笔友。大部分的笔友,不是自己的表姐妹和追表姐妹的男生们(因为他们都在槟城),就是同学和旧同学。 唯独有一个叫国强的笔友,是我没见过,也怎么都想不起怎么会开始通信的笔友。而这位从未见面的笔友,也是维持通信最久的一位。为什么会想起曾经交笔友这件事呢?因为和国强通信的地址是安邦,几个月前我刚搬来安邦。 其实我只记得表姐妹们的追求者写了什么。他们要求我提供各种如何追求表姐妹的线索。比如表姐表妹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花、什么颜色?我这多管闲事的人,像神庙管理员那样,指点迷津。指导女神的信徒们如何虔拜,再给一点点鼓励,一点点希望,好像事情很容易就成了。 如果可以重来,也许我不会再讲多多。因为长大了才了解到感情是很难对症下药的,没有对和错,哪来的做这个就可以得到那个?没有感觉的东西,再勉强也没有用。 偶尔,我也和同学通信。那是一种很奇怪的关系,好像比普通同学更近一点点,可是平时见到面却也没两句。当A请B把信交到你手上的时候,就像一条隐形的神秘线。其他同学CDE要是看见那密封的信,被之间跑腿的同学丢进你的抽屉时,FGH会听到不一样的传闻,一切总是多么奇妙。 不知道谁给我的“艺术品” 为了写一封信,我们会挑选信纸,和配搭合适的信封。所以为了写信,我们喜欢溜达文具部,选一个自己觉得很漂亮很可爱的款式,再用一支可以写得出很美风格的笔。其实信里写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笔一字地慢慢在信纸上写的字。它们看起来整齐美丽,有一种力量是现在电邮没办法做到的。 当我以为自己写的信很美的时候,有一天我开始收到一封校园里不知道是谁给我写的“艺术品”。这封信,已经美到不能被正常形容为一封信的境界。如果没记错,它是一封用蓝色卡片制成的一个小盒子。盒子里可以掏出一堆被线连接起来的字卡。字卡上有漂亮的文字。 我抓着把信丢进我抽屉里的跑腿逼问了很久,才知道信是来自美术系的同学。我这个新转校来的理科生,还不知道什么叫艺术呢。就这样大概和这美术系的同学通了接近一年的信,收到过各种艺术品,包括扇子、各种卡片玩具等等。然而,我从来都不知道这美术系的同学真正的名字。 和美术系的男同学通信,大概是在我生日的时候结束的吧。那时候美术系男同学好像送了我一份很用心制作的生日礼物。当时候已经快高考,我这个理智的理科生很生气,认为美术系男同学平时不专心上课,在课堂上花这么多时间给我这个女同学做艺术品,为了表示正义(有什么是正义?)从此宣布不再回信。 此后一切都结束,连跑腿送信的小差都觉得我很不可思议。 自从有了电子邮件之后,我也不再写信。邮箱时常累计了厚厚的宣传单才打开来清理。最常写信的对象,是编辑。谢谢你,靖芬。新的一年,一起加油!
2年前
2年前
林嘉嬿(Kazel Lim)22岁那年,从The One Academy毕业。虽然以插画的专业找份稳定的工作并不难,但一场比赛让她认清,传统绘画才是其热情所在。她毅然踏上独立艺术家之路,以水彩为创作媒介,希望用最原始的方式,让看画的人感受创作者的情绪。当时林嘉嬿尚不清楚,这条路要抵挡的并非仅仅生存那么简单,对抗的是大环境对艺术创作的不友善。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刘永发 某个周日午后,吉隆坡升禧广场外人头攒动,走廊上摆满手作甜点、咖啡、盆栽等摊子。在人来人往的市集里,唯有艺术家林嘉嬿无视周遭流动人群、专注在摊位用水彩作画。她以水彩的泼墨渲染技巧绘画,呈现女性柔美、梦幻的气质。 在追求快速和便利的现在,与林嘉嬿的“慢”成强烈对比,仿佛暗示在大马艺术创作的艰难。即便如此,她在这条路上亦坚持了7年之久。 水彩技巧从零学起 在一次绘画竞赛中,林嘉嬿深刻感受到对水彩的热爱,“数码和传统组的比赛我都参加,最终入围的竟是用水彩和铅笔画的作品。”她毅然放弃数码插画专业,从零开始修习水彩技巧。 谈起为何勇敢创业,并非选择一份安稳的职业?她认为,受雇于人只能按照公司的要求创作,作品也无法放上社交媒体供众人欣赏。“我想画属于自己的作品,因此趁年轻没有负担,想去闯一闯。”她说。 林嘉嬿以女性作为创作主轴,“在体态学里,男性阳刚、女性柔软;同为女人,我更容易刻画出女性的律动。”在画纸上描绘出人物轮廓后,她按照当下的情绪、用渲染的水彩技巧为画点缀,“渲染是水彩最基本的技巧,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星空’的感觉。”她认为,星空代表无垠宇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宇宙、拥有无限可能。 她画中的人物也会流泪,但不全然代表悲伤。在刻板印象中,蓝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忧郁和有生气,林嘉嬿会刻意选择温暖的红为眼泪上色,“大众常会很表面地去看人,哭不一定是悲伤的,也可以是快乐。” 本地轻视艺术出国参展找回信心 每个成功故事背后,总有默默无名、无人问津的日子。为了赚取日常开销,她将画作印在低成本的明信片和徽章上带到市集贩售。同时坚持每日绘制一幅画上传社交媒体,“一如画中强调的无限可能,相信社群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找我合作。” 但在过程中,林嘉嬿却遭到路人恶意批评。那是她第二次摆摊的经历,一对母女经过画摊,女儿看了其另类画风的画作被吸引,“小女孩说喜欢我的画,她妈妈在一旁要她别看‘不吉利’的东西。”虽然过去已久,林嘉嬿始终记着当下受挫的感觉,“还有一个Uncle指着我的明信片,问我多久才能赚到一个房子的价钱?” 台湾行改变前景 她为国人看待艺术的眼界备感灰心,加上刚起步的两三年几乎零收入,“在市集摆摊也要收钱啊,一向支持我的爸爸也为我感到担心。所以决定再用半年证明自己,不行的话就当个上班族。” 当时台湾文博会邀请全国各地艺术家到当地展出作品,她孤注一掷将仅剩的积蓄投入这趟旅程,殊不知这一访,林嘉嬿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台湾人喜欢我的作品,甚至将挂在展区的画作都买回家。”原本心如死灰的她,瞬间被热情填满,“仍有很多人喜欢我的画,所以不要被不喜欢(画)的那群人打败。”返马后,她用卖画得到的钱,制作实用但成本高的帆布袋等,就这样走到现在。 对此,林嘉嬿感受到心态的重要,她坦言去台湾前任何鼓励都听不进去,“其实市场和人都是一样的,但我对自己有信心后,视角就不一样了。”继台湾之后,林嘉嬿偶尔也会到海外参与艺术展。她感叹西方和东方看待艺术的角度不一样,“西方会尊重创作者,但这里的客户会要求画家不断修改,直到符合他们想像中的样子。” 培养审美观应从教育做起 她强调大马教育缺乏美术熏陶,因此缺少审美能力。她分享早期的求学经历,“我就读的独中本来有美术班,但校长认为不重要拿掉了。”重视科技或金融,忽略培养审美的美术教育,她认为人们对“美的塑造”更没有概念。 “日本人的审美值得学习,无论是街道、沟渠建设或者植物种植,他们都很在意。”她强调,从生活周遭的摆设、环境培养质感,与在网络上参考他人的艺术,全然不同,“日本画家一睁开眼全部都是艺术,作品都很细腻。” 但询及是否想过离开大马,林嘉嬿坚称想在马来西亚为艺术努力,“在外国短暂逗留一两周尚可,但长期工作没这个想法,我还是喜欢这个国家。” 创作路上,忌讳急着赚钱 此前,林嘉嬿曾在网络上揭露客户不尊重艺术创作、要求减价的无理要求而声名大噪,引起创作者的共鸣。惟林嘉嬿坦言除了消费者对艺术的误解,本地画家或设计师自贬身价也助长类似风气,“很多创作者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免费的案子也接,艺术市场只会越来越坏。” 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世界,林嘉嬿默默努力耕耘,如今脸书已累计上万的追踪人数。她成了后辈敬仰的对象,激起部分人追梦的勇气,“有的人辞掉稳定的工作出来做艺术,但我担心他们都太冲动了。”虽然长远来看,艺术确实可以带来收入,但往往现实带来的打击更大。 “他们渴望很快看到成果,但现实并非如此。家中有负担的担心无法维生,这时很容易脱口而出一句话:画画这条路行不通。”林嘉嬿解释,这样的结论为该领域散发负能量,进一步影响社会看待艺术的价值观。 同时,她也坦言在众多提问中,后辈多数的提问并非“如何精进画技”,而是“能否赚到钱”。“我都会劝他们:走这条路要真心喜欢,如果想要赚钱有更多、更快的方式。”年轻一代决定走艺术时往往都会率先将赚钱摆第一,“不以赚钱为目的,反而会赚到钱,往往很多人都本末倒置。”她感叹道。 AI画作虽完美但缺少温度 而谈起传统作画,离不开近期的热门话题——AI生成画像。从Disco Diffusion到MidJourney等,“文字生成画”的操作掀起“AI会否取代画家”的疑问。 看似威胁到林嘉嬿的“老本行”,但她却乐见其成,“AI的存在反而是好的,因为可以在商业领域执行设计任务。”仔细观察AI画作完美无缺,但也正是一大“缺陷”,“程式无法输入人的感情,画里的水面风平浪静、很乏味。若是人作画则会有波浪,观众完全感受到海浪的震撼。” 林嘉嬿不把作画视为职业,而是生命的一部分。透过一笔一画、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当下的情感,无法使用Ctrl+Z恢复键的真实,也是她热爱与纸接触的原因。 本地人看待艺术态度渐友善 从22岁到29岁,经历无数挣扎和迟疑,为了可以专心创作,她明年会放慢脚步减少到市集摆摊。“从不断卖周边赚取生活费,到现在可以稍微暂停脚步作画。”林嘉嬿始终不曾忘记,卖出一张一张的画是她最初的梦。 近期,她在社群上的贴文再掀起一阵讨论。 在一次的摆摊中,一对母女凝视林嘉嬿在摊位上作画。小女孩表露出对作画的喜爱,脱口而出说:“妈妈,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林嘉嬿倒抽口气,生怕再听到“学画画没用”等受挫的回复。“你喜欢吗,妈咪赚多点钱给你学画。如果你也可以画到像姐姐一样,再画一幅画给妈咪。”听到出乎意料的答复,林嘉嬿在文中写下感受:我整个心在颤抖。     更多文章: 专业吉他手黄子达把音符刻在骨子里 少年足球踢向世界 桌游01/原来勤有功,戏亦有益…… 桌游02/玩一玩加深認識如身歷其境,紙上暢遊加影            
2年前
1. 锺泗滨〈晒咸鱼〉 季风的讯息带来昨日的思念,一种遗忘 从簷滴里迸开,南飞候鸟 敛起翅膀,隐藏在浓密的雨树下,垂落 小小的红花 腌制一夜的咸鱼正好挂上,晴天美好 在谈笑里泛开 昨日的燕子今日的呢喃,在生活里 点燃烟火的日常 风吹过,掀开了时光翻卷如波浪的 蔚蓝,宁静盛放 女人们却牧放着她们的梦想,在阳光 梳落的黑发上 絮语浮荡,穿过空气中四处弥漫 羊在脚下,咀嚼自己的孤单 细草坚韧地成长,像命运,在男人的 赤肩上,承担了一生的爱 向阳,日子 拥抱着日子,向未来,随着一首 又一首南洋的歌 在生活里,努力向前的奔波 * 锺泗滨(1917-1983)的画〈晒咸鱼〉,画出了海边村民男女勤奋生活的内涵,同时也展示了乡村生活宁静和谐的一面。画中色彩疏淡自然,与村落的朴实环境衬合,展现了五、六○年代马来甘榜的纯美特色。此画收藏于新加坡美术馆,并与陈文希的“猿猴”,共同刻印在新加坡50元的钞票背面。 2. 陈宗瑞〈卖刨冰的小贩〉 时间回过头来探访童年的足迹 光阴正好,伫立 在刨冰车贩前,看夏天的雪花 落了一碗冰凉 一分钱银币,与目光一起守候 世界,在懵懂于 人世油嘴鬼脸的时刻,只有 稚真的笑 安静了一分岁月躁动的祈望 而隐藏在冰雪下的棕榈子和一朵 糖浆红梅,储存 渴求,舌尖知道,快乐一点 一滴,在眼睛里 悄悄发亮 冰屑沁入心脾,像思念,甜 逐渐扩散 在回忆的最深处,马来小贩依然 不断转动刨冰机 让冰雪溶解了赤夏燠日的太阳 一代代人的风景 让怀旧的头颅不断在往前的 消逝中,不断 频频回望 一个又一个童年无忧的 离散 * 陈宗瑞(1910-1985)〈卖刨冰的小贩〉,画出了60年代乡村童年记忆美好的情景。热带赤道的刨冰机转削出一碗碗淋了红色糖浆的冰屑,是那时许多小孩嘴馋的甜品,观赏此画,让人缅怀起当时荒野纯朴的乡村景像。画家以山水画与写实主义笔调,汇合成了南洋乡野清旷的情态,画景和画意,都别有特色。此画藏于新加坡美术馆。 3. 张荔英〈烤沙爹的男孩〉 芭蕉叶垂落的午后,葵扇摇动的风 正唤醒铁桶炉内的星火 炭烧过了微亮目光,戴宋谷男孩 开始支起 一日生活的希望 烤上的沙爹一串串,有家和国的 滋味,岛在成长 浪声知道,远方的岸带走了远方 湛蓝的向往 巨伞之下,母子安乐的沾吃一盘 酱料,小孩 排列微笑,并把日子掀开,一片 人间烟火 马来风光,四处弥漫 而语言燥热,在扇的煽动下 与明亮阳光 无声对话,并落入了印象主义的 画笔中 以时间,交换了一幅传说 * 张荔英乃国民党元勋张静江之女,自小习画,后来负笈法国,深受印象派和野兽派画风影响。注重户外画画和对光影变化之下色彩不同转换的细致要求。而〈烤沙爹的男孩〉一画,呈现了戴着宋谷的马来男孩在沙岸上煽风起火,烧烤沙爹,以及一对母子在旁吃沙爹的情景。在此,南洋草木,以及安定祥和的画面,凸显了马来风光的美好场景。画里纯朴的情景,被无数时光淘洗后,到如今,也已成了一种传说。 4. 林学大〈动乱〉 这是南洋,一座小岛上华语动荡的时代 歌曲,向左走 新加坡河上万艘驳船穿梭于时间流水 之间,无数朵梦 正落在风云变幻的呼声里,与无数 潮浪,冲击了殖民的海岸 1954年的总督府前,呼声拔高 头颅和肩膀挡住 国民服务的枪口,513烈阳爆开 与警棍落如雨点 挥向了一双双赤手空拳而呐喊的口 时代继续向左走 无数高举的拳头撑住了岛屿上的喧嚣 接住了1955年的 福利巴士运动,抵御太阳欺压和 俘虏 而记忆退走,口号 点燃火焰,照亮了一代人存在的声音 在历史的前序 时间奔走,如风 吹入了新加坡的一首诗里,吹入 一幅抽象画上 吹入,存有和存有的 遗忘 * 林学大(1893-1963)于1936年从厦门到新加坡,并在陈嘉庚的赞助下,与杨曼生于1938年创立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致力培养本土艺术人才。他是最早提倡“南洋风”(Nanyang Style)的画家。而他所称谓的“南洋风”,并非以异国视域美化南国女性和乐园化画图,而是强调要进入当地社会,体认在地知识和反应在地政治变化的动态。他的画〈动乱〉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以非立体写实的画风(有点类似抽象画)刻画耸动的人潮,由此描绘出了1954年华校生反对英国殖民政府的国民服务法示威与1955年福利巴士工潮等重大抗争事件,显现了他对在地社会动态的深刻关怀。
2年前
2年前
如果说,【新教育】常报道的内容都是升学情报和高学历人士的励志故事,那么这期的内容就有点不一样,但还是很励志。 袁家杰,时尚圈的人称呼他Matthew,从最初小小一位服装销售员,变成一年至少去欧洲两次的时尚买手,再变成现在多个高级品牌的童装代理。他拥有人人称羡的工作,但他不是想告诉读者时尚圈有多么迷人,而是更想述说这一路走来有多不容易。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时尚买手(Fashion Buyer)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因为大家想像的时尚买手,就是穿梭于世界各地的时装周秀场,坐在台下欣赏伸展台上的模特儿走秀。可是袁家杰(37岁)从事服装业22年,他说,“别看我们那么风光,我们从排队入场到等候开场,再从这一场赶去另一场,其实我们都在赶场咧!” 不仅如此,如果你以为时尚买手的工作只是看秀,那就错了,因为他们的工作重点其实是在服装秀结束后,到展示厅挑选和订购来年想要引进的单品。而这个过程不像平时逛街买东西那么简单,袁家杰说,时尚采购很考验买手的时尚触觉、对市场的敏锐观察还有预算分配,因为要知道高级品牌随便一个单品都很贵,“万一买错亏本怎么办?” 时尚采购只是他现在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他目前身分准确来说是JUNIOR LOOKBOOK董事经理,而JUNIOR LOOKBOOK是许多高级品牌,例如Fendi、KENZO、Paul Smith和Moschino在马来西亚的童装代理。如今他依然每年会去欧洲两次,每次在米兰和巴黎一待就是超过一个月,但他不像以前跑秀场跑得那么勤,因为比起看模特儿走秀,现在他宁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其他事情上。 中三退学出社会工作挣钱 他对时尚的触觉,还有他的商业头脑要从他小时候说起。他小时候家境不好,需要找一些外快来帮补家用。那时他家对面有个制作尼龙包的工厂,他和家人会把刚缝制好的尼龙包拿回家里反折,如果有需要的话还会帮忙在包包的底部打上铆钉,每打4个铆钉可得2仙,也就是每个铆钉只值0.5仙,一天能赚十几二十块已经很不错。 到他14岁时有一天,他向工厂老板娘买货,然后趁学校年终假期到夜市摆地摊卖包包。那时每卖一个包能赚几块钱,比他反折包包和钉铆钉赚更多,最重要是赚的钱够自己用,帮父母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学业方面,他自认不是好学生,对于不喜欢的科目就不去考试。不过他对美术设计相当有天分,教室在他带领同学布置下常常得奖,甚至就读上午班的高年级学长还会听取他这位下午班学弟的意见一起布置共用的教室。 因为家境的关系,他一直想要早点出社会工作,所以在中三那年办理退学。虽然那时老师都为他可惜,可是他到今天也不后悔当年那个决定,因为他心想既然从前改写不了,“那不如尝试努力一点,看一看有没有机会改写未来。”   游走不同档次品牌 继而创业 退学和年满16岁后,他开始到吉隆坡金河广场一带的服饰店当销售员,算是真正跟时尚界扯上了边。不过他形容那时候的自己很“牙擦擦”(自负),跟主管和同事都不对盘,甚至被辞退过一次,理由是他太有主见。直到他加入另一个中档服装品牌,雇主对他说:“你这么年轻,如果这里做下那里做下是学不到东西的,不如你在这里做久一点,也许会学到更多东西,”他才开始反省和改变自己的处事作风。 当时他是门市里唯一的男性销售员,无论折衣服、熨衣服甚至扫地丢垃圾都得做,更不用说还要看顾客的脸色。有一位顾客后来成了他的贵人,这位顾客很欣赏他,游说他跳槽至另一家经营国际高级品牌的公司。他考虑了很久,才决定从一件衣服卖几百块钱的服装店,过档去一件衣服随便就几千令吉的高级服装店。 那个年代,吉隆坡还没有柏威年广场,最高档的商场要数他工作的升禧广场。那里的顾客群跟他以前的顾客群不一样,他在那里见识了何谓高调的有钱人和低调的有钱人,学懂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过在那里工作5年后,他实在受不了高级品牌的工作环境,决定重新投靠前公司。 回到前公司后,他升任经理负责一个法国童装品牌,因为这样而终于有机会去法国见识。有一天,有个国际品牌正在寻找本地代理,他把名片转交给上司,上司以公司没有打算跟奢华品牌合作而拒绝了这项提议,但他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加上他有国际品牌的工作经验,所以决定另起炉灶,创立JUNIOR LOOKBOOK成为国际品牌在本地的独家童装代理。 2015年,他在前雇主的祝福下开设了第一家店,那时候代理的品牌还不多,他每个品牌逐一去敲门,“有些品牌的门可是敲了很多次才终于打开。”来到今天,他旗下总共代理十多个国际品牌的童装,拥有两间门市:一间在柏威年广场,另一间在万达广场。 时尚采购不简单 虽然他的生意不断扩充,但他如今反而减少出席国际时装秀,只因为当手上的品牌越来越多,他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每场服装秀都去捧场。加上现在各大服装秀有媒体和网红帮忙宣传,他认为无论作为时尚买手或是品牌代理都好,不如把精力留在采购及后续的品牌推广更好。 说到时尚采购,那可是一点也不简单,因为像他每季下订单采购,动辄就是几十万令吉,所以眼光必须很准,确保订购的每个单品都能卖出才不会亏本。 而所谓眼光准其实包括几个因素,例如同一个服装系列中,有些款式的设计可能太过前卫,未必会被本地消费者接受,所以时尚买手必须一件一件地挑,考虑消费者的品味还有每个单品的数量、尺寸和价格。他发现,很多富二代的时尚生意做不起来,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愁资金,所以采购时就随便了一些,后来有些货根本卖不出去。 “做采购其实不能这样子。”他说,“买手必须亲自挑选和了解顾客的品味,而且是这一年要预测下一年的流行趋势,所以时尚这东西真的不简单。” 多与前辈交流 学懂处世之道 在时尚界这些年,他身边有不少共事的人是服装设计和时尚管理系的毕业生,相比之下,他的学历差了一大截,可是好像也不碍事。 他强调,“我不是说读书不重要,可是如果比较文凭和态度,我觉得态度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当年没有改变态度,我想我今天也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当然,虽然他很早就离开学校,可是他一直都有保持学习,例如他以前会趁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念杂志给同事听,请同事纠正他的英语发音,还有最近报读了法语班。他说:“虽然我在工作上是一个顽固的人,可是对于学习我会不耻下问。” 假设时光倒流,他还是会选择从门市的底层做起,因为他觉得从事这一行一定要经过磨练,而当销售员其实能学到最多东西,包括最重要的处世之道。 如果要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建议,他会建议他们多跟业界内外的前辈交流,因为很多前辈经历过大风大浪,他们的经验能够帮助后进少走一点歪路,尤其像他这种学历不高的人,确实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受益者。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跟前东家保持良好关系,“当我为冠病疫情烦恼的时候,这些前辈可是经历过SARS还有2008年金融危机,所以如果他们愿意分享经验,你必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提携本地品牌 毋忘初心 作为本地童装市场的佼佼者,他虽然代理的都是外国高级童装,但他没有忘记提携本地品牌。目前,他正在跟本地一位著名设计师洽谈合作系列,还计划明年跟其他单位联办国际少儿时装周,邀请东南亚品牌和模特儿参与。 在时尚圈打滚多年,他其实大可以利用时尚的五光十色为自己贴金,可是恰恰因为他繁华都看尽,他反而不想这样做,只想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这次答应接受访问,他心里其实有点担心会传达错误讯息,令读者误会时尚圈很好混。他的本意不是要炫耀,他想提醒的是这个行业确实很五光十色,可是却也因为这样,“我们更要保持初心,不能迷失。”   更多文章: UiTM日籍副教授率团海外高歌,唱响国际 【短片】日本指挥家,带大马合唱团冲出世界! 用游戏培养数码公民 儿童阅读推手子葭:游走世界,深耕爱书幼苗 钢骨森林里的森林学校 Ohoh The Panda熊猫为老师发声   
2年前
(新山22日讯)从事儿童美术教学的黄瑞芬,这8年来以先染布作为绘画颜料,将不同款式和色泽的先染布剪裁成条状、小块状或碎布状,拼贴出40幅技法独特、精致细腻的布绘艺术画作,令人称奇。 黄瑞芬采用的先染布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她先是创作先染布手作包,进而将这类布料的材质、色彩,发挥至绘画工艺层面,呈现出一幅幅精湛的绚丽作品。 每幅画作虽是在美术造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制作,但过程繁琐兼复杂,并非像在纸上构图就可成形,而是全部通过人手手工完成,非常耗时、耗精力。 黄瑞芬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访问时表示,创作期间因长时间使用剪刀和小夹子,姆指和手腕处肌腱发炎,通过中医针灸及西医骨科治疗,情况才逐渐好转。 另一个挑战是考眼力。布绘创作技巧包括剪布、拼接,先是挑选布料,为画作构思布局和主题的启发,然而把不同款式的布剪裁成所需的格式,用手工胶一小片一小片排列,堆叠成优美的画作。 “基本需要一个月时间完成一幅作品,最长花了三四个月时间。” 黄瑞芬多姿多采的作品中,包含抽象图案,还有清新的大自然景观、活泼的小朋友嬉游画面、生活光景等,每幅都营造出不同视觉效果的织物之美。 其中一幅作品“逐日之光”曾荣获2019年日本东京奥林匹亚(Art Olympia)国际艺术公开竞赛的半荣誉奖。 “逐日之光”以鱼群在一波波的海浪中奋力向著有阳光处游去,喻意只要心向著阳光,就不会活在黑暗里。 黄瑞芬也以“逐日之光”为名,在新山陈旭年文化街首次举办个人布绘艺术展,并获纯美术专业人士赞赏及好评,让她充满喜悦及成就感。 现年49岁的黄瑞芬早期于新山宽柔中学毕业后赴台深造,1997年毕业自台湾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其布绘艺术创作于Senso艺术画廊咖啡馆(Senso Art Gallery Cafe)展览至9月30日。 布绘艺术除了需要绘画功底,也需掌握好所使用的工具与布料特性,突破平面创作的界限,从众多色系丰富的布料拼凑成图案密集、题材多样化的织物画作。 黄瑞芬对先染布情有独锺,家中收藏著她至今仍不知有多少数量的纺织品,这些宝贝是她在新加坡或上网采购,或是出国旅游时特地逛布店而买下珍藏。 “先染布的色调沈稳,其手感质朴且大多数是土灰褐大地色系,比较好搭配,发挥出美术造型的质朴感。” 此外,手染布及峇迪布一类的布质光滑、色彩鲜艳,用不同布料协调创作下,又有另一番自然分明的层次感,带来不同惊喜。 正如黄瑞芬另一幅布绘画作“日落丹绒”,便是采用印尼峇迪布。 她说,布有厚重挺阔,也有华美秀丽或质朴大方的,可依据布的颜色、质感、纹路、韧度等条件,再配合主题性质来选用创作材料,进而使画作呈现出多元效果。 黄瑞芬的布绘作品几乎看不出拼贴和缝制的痕迹,结合紧密有序地 的构图,以及深浅度的色调和空间犹如油画,挑战了观者的视觉经验。 动手创作前,黄瑞芬都把每步工序在脑海中仔细琢磨一遍,才能令画作“天衣无缝”地活灵活现。 讲解布绘创作所需的工具时,黄瑞芬说,她一般会使用特殊的绘画草稿笔在布上画好基本构图线条,画好的线稿笔迹在数天后会自动消失。 “为了防止布料锁边脱线,需用胶在锁边加工以防脱线。” 裁剪好的布片调整到最合适的形状,按照脑海中的构图顺序一点点拼接起来,再配以手工胶贴成画。因著特殊的布料材质,加上明暗交接的拼贴艺术,便完成一幅幅独有的手工布绘原生态创作。 除此之外,黄瑞芬偶而会配合题材以刺绣陪衬,丰富创作的风味。 黄瑞芬利用教学工作之余的空档时间完成不同风格的布绘创作,当中有10幅小型作品是以碎布所“绘”的动物图案,她希望日后有机会推广布绘艺术创作,以画作为其他人增添正能量。 在这次的展览中,黄瑞芬创作不同主题的系列画作,当中有以阳光、空气和水为系列,以及小朋友在草坪、公园、海边、树林愉悦玩乐的系列画作。 布绘艺术在海外普遍,黄瑞芬对这门技艺也洋溢热情。 她表示,布绘艺术虽耗心神,但带来更多思考,同时将完成的创作与他人分享交流时,能够带给对方感人的元素,都是成为她继续创作的动力。 小知识: 先染布也叫作色织布,是将织布用的棉线先染好颜色,再以不同的棉织线织成布。 先染布一般不分正反面,比较特殊的织法会在正面有一些花纹或突起。色泽上讲究朴实自然,质感典雅精致。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