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报道】 美国总统大选 最新动态留守星洲点看最新消息
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人

2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不久之前,我在地铁上目睹一位年轻女孩坐在我对面,耳朵里塞着无线耳机,目光紧盯着手机屏幕。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滑动,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地铁在一个站点停下,一个老人缓缓上车,环顾四周后,站在离女孩不远的地方。老人微微皱眉,似乎想要询问什么,女孩却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丝毫没有察觉到老人的存在。老人停顿片刻,轻轻叹了口气,眼中的失落一闪而过,默默地退到车厢的一角。 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经意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疏离。耳机里的音乐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但也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隔离在外。手机屏幕里的世界五彩斑斓,现实中的人情却变得愈发单调、冷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无尽的信息流,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联系。女孩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她与老人之间那段短暂的“对视”本可以成为一次美好的互动,或许老人只是需要一点简单的帮助。然而,女孩的冷漠却让这种可能化为泡影,也让地铁车厢里的孤独感更加浓烈。 孤独感,曾经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今却因科技的发达而愈加显著。我们活在一个社交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里,表面上看似与世界紧密相连,实际上,我们却可能从未如此孤独。无论是在线交流还是虚拟世界的社交互动,都无法替代面对面交流中那份温暖和真实的情感。这或许是个警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科技的关系。科技本应服务于人类,而不是让我们迷失在虚拟世界中。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连接。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不会停止进步,而我们作为个体,也不能停止反思。或许,下次当我们在地铁上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试着摘下耳机,放下手机,给身边的人一个微笑,或者给予简单的帮助。有时候,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能够让这个智能世界变得不那么冷漠,也让彼此的孤独感减轻一点点。
2月前
小时候我只听说有老人院,让年老或无依无靠的长者有个安身之处。每逢佳节,老人院比较热闹,或探望或派发红包、食粮等。 随着时代变迁,安老院、养老院如雨后春笋,不分大城小镇,老人都有个落脚之地。无论是老人院、安老院或者养老院,都是为老人服务的地方,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还包括打理老人的卫生,尤其有些老人已无自理能力,更需要关注。 当听到耄耋之年的舅舅被送进安老院时,心里打着疑问,决定去探望。 舅舅中风跌倒已超过6年,头盖骨曾剖开,动过脑部手术,右边脑门下榻了个坑,当时软软的脑勺有节奏地跳动,大家都小心翼翼不敢触碰。舅舅积极治疗,中西医双管齐下,定期针灸及做物理治疗,言语虽然有些模糊,还能与人沟通。前阵子舅舅还能双手扶着助行器,一拐一拐,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不知何故,舅舅再次跌到。当时舅母外出购物,回到家时,见舅舅躺在血泊中,吓得魂飞魄散。这之后,舅舅的情况堪忧,不知哪一天开始,无法言语了。 过去几年都是舅母照顾舅舅,孩子们各自有家庭,持家养幼,有的因工作远在他乡。古稀之年的舅母一直耐心照顾舅舅,当舅舅再度跌倒后,舅母倍感吃力,睡眠不足,血压飙升,最近血压反复无常,有时还头晕。孩子们担心舅母也出状况,决定送舅舅到长子居家附近的安老院,为了放便定时探望舅舅,舅母也搬到长子家。 舅母说送舅舅进入安老院的那一刻,他紧抓舅母,手在颤抖,由于无法言语,每发出声音,大家只能揣测舅舅内心世界,是恐慌、惧怕还是拒绝?是否也夹杂无奈? 安老院坐落在轰埠小镇的一间店铺,拉开铁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男女长者同一屋檐下,十多张床架上,有躺着,穿着成人纸尿片的老人,也有倚在床沿,坐在轮椅上的长者,年龄介于60至80左右。两个非洲裔男士负责照顾男性老人,一个非洲裔和一个印尼女士负责照顾女长者,他们态度友善亲和,还有一个印尼妈妈负责大家的餐饮。 打起精神一起合照 舅舅坐在椅子上看电视,望见我们,双眼顿时发光闪亮,咧嘴笑了。妈妈走向前,拍拍舅舅,舅舅立时双眼泛红,虽无语,但,兴奋之情表露无遗。当我握住舅舅抬不起的右手时,舅舅手指紧紧扣住我手,发热的掌心仿佛传递一种爱的渴望。舅舅,您还好吗?孤单了?想家了?还是想告诉我们,您在这里生活开始习惯了?当我们和舅舅合照时,舅舅顿时打起精神,另一种情怀落在镜头里。 舅母坐在舅舅身旁,帮舅舅修剪指甲,由于没戴眼镜,舅母不小心剪到舅舅小尾指的肉,血淌了出来,舅舅咿呀叫,眉头皱成一团,舅母紧张得忙翻手袋,最后用员工递来的创口贴帮舅舅缠绕尾指止血。望着皓首苍颜的夫妻,不知怎的,我心忽然沉重,多希望他们能白头偕老相伴在侧,多希望陪伴的时光能定格。虽然现实往往非同想像,但,这一幕告诉我:爱其实可以很简单。 家人要将舅舅送入安老院,是否经过多番挣扎?许多家庭因着某种因素,无法亲自照顾家中的长者,不得不做出割舍,安老院成了一种选择。也有老人自愿住进养老院,有人照顾护理,有新朋友聊天解闷,生活是另一种改变与接纳。老人若能行动自如,有孩子陪伴在侧,是另一种幸福,且珍惜。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社会能秉承敬老、护老、爱老、尊老的宗旨看待老人,无论他们的日子如何,活着,多陪伴,即使无言无语,也别急着打扫整理,更别急匆匆走一回,需要整理的是——为父母专属的时刻设定时间,静静陪在身旁,让时间如清风,让长者感受爱的温暖,何尝不是一种安慰与支持? 但愿人生走到老年时,日子依然有爱,心灵依旧有情。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阅毕整本书后,心中会不禁的回想起自己的家人,督促着我去关心身边的人事物。生活让我们忙碌得焦头烂额,家人也渐渐老去,别到了他们离世后才来尽那所谓的“孝道”,在丧礼上祭拜着满桌的三牲九礼只为弥补自己心中的缺口。 “孤独死”看似社会老化的写照,发生在我们不愿正视的某个角落,然而“孤独死”并不局限于老年人,反而更多发生在你我年龄相仿的人们当中。他们也曾为在世界上生存而努力着,现实却让他们失望。他们可能是自我了断于居家处,但往往是猝不及防的意外剥夺了生命,由于和家人疏远以及社会的冷漠,尸首只能“沉默”地躺在那再熟悉不过的房内发酵发臭,直到飘出异味或房东前来催促房租才被发现。 作者卢拉拉是一位特殊清洁工作者,他所处理的场地多是陈尸多日后的居家,也可能是社会案件后的现场以及协助委托人清理离世家人的遗物。书中除了纪录着卢拉拉的工作,也纪录了他对每个案件的感触和不舍。可能因为工作中见到太多被社会“遗弃”的人们,故他组建了一个由这群被社会遗忘人群而成就的基金会,聘请了社会中大家不愿聘请的人们前来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去接着那群社会安全网接不住的人。书中也写了一些对离去家人不舍而不愿放手的委托人。不禁让人思考着,所谓的丧礼祭拜,祭拜的对象到底是那刚离去的家属鬼魂,还是我们心中对离世者的遗憾不舍和懊悔? 督促我去关心人 阅毕整本书后,心中会不禁的回想起自己的家人,督促着我去关心身边的人事物。生活让我们忙碌得焦头烂额,家人也渐渐老去,别到了他们离世后才来尽那所谓的“孝道”,在丧礼上祭拜着满桌的三牲九礼只为弥补自己心中的缺口。 “孤独死”看似与我们貌似很遥远,但它每天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在你我身边发生,自我了断的人并非不努力并非弱者,他们比我们任何人都还要努力的在社会生存着,他们缺的只是我们的那份“运气”罢了,每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们也是曾为社会、为家庭奋斗一生的人,他们求的只是于社会上留有一个立足之地以及孩子的一句关怀和回望,而非冷冰冰的户头数字。 相关文章: 邱然 / 安宁疗护的路,我们一起走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重回幽邃的时间荒径
3月前
3月前
斜杠家庭主妇,热爱文字,勤于笔耕,每天在煮三餐煮文为乐。FB专页:海角小筑。电邮:[email protected] 脑退化症老人就像隐藏在贝壳中的珍珠,虽然外表寻常,但内心深藏着璀璨的灵魂。脑退化症(俗称痴呆症或失智症),是多种脑部功能衰退疾病的总称,包括记忆丧失、情绪变化、思维和语言困难。尽管这些症状初期看似轻微,但会逐渐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马来西亚在迈入人口老龄化时急需面对的问题。 你对脑退化症老人了解有多少?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你听说过脑退化症,但你知道这些老人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社会中,脑退化症老人往往被边缘化、被遗忘。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却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这个活动不仅与老年人紧密相连,更是爱与关怀的集结地。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看爱与关怀如何改换他们的生活。 发掘珍珠的光芒 今年2月,一场名为“被遗忘的珍珠”的快闪咖啡馆就此拉开帷幕。这次定名为“被遗忘的珍珠”,就是要让大众去发掘珍珠的光芒。而“快闪咖啡馆”的打造就是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透过自身的努力,参与到活动当中,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筹备的半年里,全体上下都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当天,老人充当服务员的身分,为他们的家人献上餐饮。而家人会耐心地等待食物上桌。吃饱喝足后,他们还会一起跳舞、共同玩游戏。在如此欢乐的氛围中,那一朵朵笑靥,笑得见牙不见眼,开得何其灿烂。直到临别依依的分享会上,也有人感触落泪。可是,这些泪水并非忧伤,而是为这些老人而感到开心、触动。 然而,“被遗忘的珍珠”快闪咖啡馆原是一所乐龄中心,这所乐龄中心也是全马唯一一家为脑退化老人提供客制化整体和个人中心治疗的日托中心——峇眼专科医院乐龄中心。在这里,有家人、照护者和自愿者照顾及陪伴他们一些游戏和活动,包括感统游戏、看电影、团康活动等。 脑退化症并不可怕 乐龄中心的活动协调员曾琬茗也借机分享了她的心得。作为社会老年学博士和马来西亚养老院运营者协会副主席,她在此领域已有20年时间。同时,她是新加坡卫生部的注册护士,对于照顾老人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她更是到处演讲,宣导如何照顾好脑退化老人。曾琬茗表明脑退化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众的负面标签将他们置于风口浪尖之中,遭受误解之痛。其实这些老人曾经也是国家的栋梁,为国、为社会、为家都付出良多。只因脑部损伤,他们失去了部分能力,变得无所作为,甚至遭扫去见不得人的角落。有些孩子还会把他们关在房里,或者不准他们在客人面前开口说话。种种令人心酸和瞠目结舌的故事,时刻都在周围上演着。因此,曾琬茗呼吁社会要更多地理解和关怀这些老人,消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  尊重沒有想像中困難 “你看,这么大的厨房,就是其中一个爱干净又有效率的珍珠,与我们一起清理的。虽然有时她会重复洗盘子,不过我们都会让她去发挥。做完了,我会真心对她说谢谢,谢谢她为我们打造一个清洁的厨房。”曾琬茗谈及对老人表示尊重其实没有大家想像中的困难,保留他们旧有的习惯,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除了在行为上给予重视,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情绪,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当中心的员工在换班时,他们不会跟老人们说再见。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可能触发他们的意识,提醒他们这里并非自己的家,从而引发对家的渴望和焦虑。 以爱灌溉 璀璨如夜明珠 在中心,每天都会有许多突发情况。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情况并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中心的员工将这些情景制成视频,并分享在脸书上,传授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还能为更多家庭提供实用的建议。例如,对于老人坚持出外工作,员工会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愿望,耐心解释当前的状况,并尝试安排一些室内活动,给他们一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曾琬茗也给予劝告说,“千万别跟他们硬碰硬,最终是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恐惧点,才能对症下药。” 爱与关怀的道路 作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曾琬茗认为,“照顾者是必须要有一个团队互相帮忙的。如果是24小时的贴身照顾者,容易会出现情绪失控、暴力事件。因此,他们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健康,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喜爱的事情,才能取得平衡,对彼此都好。” 那些曾经枯萎与安静的老年人,因为有人以爱灌溉,逐渐变得开朗合群。在团队的支持和爱的关怀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照顾者也能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共赢。 尽管中心内大家相处得很和谐,但曾琬茗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她曾到访日本神奈川县的一个镇,了解到那里的社区居民如何共同努力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她强调,现在的努力是为未来做准备,因为我们有可能会面临脑退化的挑战。她渴望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关心脑退化老人,尊重他们的尊严的社会。因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提供更多互助机会,消除对脑退化症的偏见和误解。她坚信,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摆脱孤独和边缘化,这也为未来的我们铺就了一条充满爱与关怀的道路。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让老人继续发挥自身的闪光点,他们的余生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璀璨如夜明珠。无论是参与社区活动、分享人生经验,还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都能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和成就感。在这样充满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老年人的每一天都能焕发光彩,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我听见】死亡来临时,让我们无遗憾道别 看懂年迈父母愤怒背后的表达,不要让爱渐行渐远 把年迈的亲人照顾好,就是儿女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5月前
同气相求是必须的,活到这个岁数,不搞小圈子,还待何时呢?人可以不必越活越光彩溢目,但要越活越豁达,心宽呼吸通畅,朋友沆瀣一气,高质量的门槛,宁缺毋滥,淡如水的友情宁可割舍,省却诸多猜测,三五好友已算满额,再添加已难负荷。 投契的好友,就算久无联络,偶尔一通电话或三几个留言,很快地又把熟悉稔全拉回来。在结束聊天之前,大家都不忘寄上简单问候,“记得帮我问候陈妈妈,希望身体安康”。这就是好朋友之间深切关怀互动。 中年生活,身边的人都过了收成期,大多已退下职场,只讲求生活素质。很多幸运者,父母仍然健在,所以朋友之间的话题,不再是职场哪一堂课,早已脱离尔诈我虞圈许久,我们谈的永保安康与人性化相处与沟通。 无独有偶,身边数个好友都和我一样,爸爸先行离去,只剩下妈妈一人,我们彷如有个“爱妈仕俱乐部”,大家都有一个默契,爸爸不在了,把对爸爸那份遗憾的爱,加倍放在妈妈身上。这本该是一种弥补促成圆满的爱,但这几年和妈妈日日相处之后,才发现真正的生活,是在平实中,包裹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验。 妈妈一人当小贩三十多年,早已习惯在厨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套惯性工作模式。当厨房再容纳多一个人时,她开始有一种莫名的压逼感,打乱了她的工作程序,有时会撞击出不大不小火药味出来。 刚刚开始学习清理墨鱼、剥玻璃虾,甚至简单的剥鸡蛋壳,妈妈会看不惯新手笨手笨脚,不会耐性指导个中窍门,会一手“抢”回来,然后说“这由我来做”,这时我会对她说,“你做了几十年,当然易如反掌,如果你样样霸着做,我永远学不会。你只需从旁指导就好了,就算我的天资再差,每一天重复地做,一定会做出心得的”。但这一套“放手论”,不会顷刻就可以让妈妈“妥协”,需要经过三百回合的磨合。 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妈妈那个年代,大多数女人的特质。当妈妈“动”起来的时候,常常忘记了自己是个老人,用猛力洗刷、爬高清理神台,这些劳动结束后,往往换来数天全身催心刺痛,所以我不厌其烦地重复对她说“你就是太骄傲了,老人家求人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要逞强,你只要开口,就算省下很多体力”、“你要记住,现在你已经是太上老君的级数,只要一声下令,就算我们心里多么不愿意,碎碎念几句之后,还是会为你效劳的”,但到了今天,妈妈的字典里头,仍然是有事自己一手承包,不会开口要求协助,而在屡劝无效之下,只能从乐观角度去想,还能够劳动的老人,就让她继续吧。 健全的爱 予取予求 所有健全的爱,都是双向予取予求,才能有百岁之好。忽然想起,山上有个朋友,平日随兴,以事业为主,等到零节目时,才会想起山上的凉风,开始母性大发,觉得是时候回家看看先生、孩子和家翁家婆了。赶紧收拾行李,把最昂贵的手信,塞满了豪车,但三小时的路程,却花了6个小时才到家,因为一路闲逛,先去吃好的、上美容院,总之就是不会归心似箭。 为了一次性弥补平时所缺,每一次回到家,煮的都是满汉全席的分量,因为作风豪爽,除非不出手,否则一定是高人一等的琳瑯满目。明明家里人数五个手指可以数完,煮出来的食物,要出动整个村子的人,才能光盘。当照片放上社交媒体,所有诚心或客套的赞美,叫人望尘莫及。 偏偏,在我这个旁观者眼中,看到的是不同光景。耆老们一早已改变了饮食习惯,吃香还可以,喝辣完全接受不来,而且趋向少肉、清淡、清寡饮食,食量极少,浅尝状态,但热心眼却看不出眉目。耆老们碍于桌上礼仪,很努力地细嚼慢咽,旁人强烈感受到,绝非饮食的欢悦感。   对妈妈的爱,绝不是自己说了算。不要以为吃最高级的馐膳,就是最至高无尚的爱,选择让妈妈最舒适,毫无负担的地点,才是首要考量。所有需要攀爬楼梯或需吃力步行的食肆,就算是再美味的天九翅,都不会在考虑名单内。还有邀请赴宴名单,重要人物缺一不可,最疼爱的幺儿或长孙,不克出席,最好再择日,否则再好的美食摆在眼前,都不会眼笑眉舒。 身为一个“爱妈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用心去凝神聆听,对方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做的,有能力做的,一样不漏,不该做的,千万别自行添加,耆老的负荷量真的有限,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已属再好不过。
5月前
2月下旬,我踏进中医馆,才明白生病其实是一种常态。有人咳嗽,有人蜷缩着,有的人手举不起来了,而我是一个肠胃不适的女学生,迫切需要几根针扎到我的肚子上。 小小的空间充盈着药草气息,浓重得渗入我的头发和皮肤,这种味道会随着我回家去,不易清洗。前台的两个男人在抓药,捣鼓着一堆粉尘和罐子,忙碌中有条有序,包装好后写上名字,病人的一日三餐新鲜出炉。我定期来往这里,看诊的人多得很,等待的过程总是枯燥。 等到针头抽离,女护士照例帮我熏艾草,那时我第一次见这东西,只觉得它像一只大雪茄,让我的穴位隔着皮肤吸取它。我不常主动开口和陌生人说话,但逼不得已时还是会叫好烫,她就会含笑着换个位置继续熏。观察起女护士,发现她的耳朵打了5个耳洞,亮晶晶引人注目,胸前则挂着一只黄色笑脸的徽章,因此在我心中得名笑脸姐姐。 造访的病人里,其实老年人居多,每每光临都会有种格格不入之感,不过我也是生病的人,有什么不同呢?虽然是这样说,看见没有落座的老人,也会以光速站起身来,晚一秒脸面就要掉到地上。 这天恰好不用行人之常情,屁股得以安家,我身旁的老人递来手机,起初还以为是遇到难题要我指导,没想到却是有好内容与我分享。播放了一段残障人士的日常短片,画面中只有一条腿的女人边背着婴儿,边努力地穿上裤子。 “你看她,真的冤枉,哎哟!是人看到都会想帮她的。”老人摇摇头,他理解女子的生活不易。我将影片看完,最后也认同他的观点。这下他顺势和我攀谈,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哪里不舒服。我即便是滥竽充数的广东人,也努力发出了几个拙劣的音节,有惊无险地回答了所有问题。最后主动抛出橄榄枝,关心起他的身体健康,礼尚往来,尽善尽美。 “我?我没有生病,我带儿子来的。等一下,我找照片给你看。” 打开手机相册翻找片刻,掏出一张儿子脑袋光秃秃的照相,上面有道很长很长的疤痕,是之前开刀留下的。原来生病的不是他,而是40岁的儿子中风了。儿子患病后手脚无力,做不了粗活,脑子也不灵光了。老父亲这一把年纪,没法工作,积蓄也因儿子治病没剩多少,幸好还有个在美国的女儿,经常帮忙补贴家用。老人语气流畅,说到轻松处则轻松,说到难处却不沉重,听起并不像是在诉苦。 中风还不如得癌症 他倾了倾身子,压低声量告诉我,中医馆这里,他从年初四就开始来,消费也有好几千了。我应景地咽了咽口水,心里也清楚,自己定期做针灸也花了不少钱,好像健康的身体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真的不要中风,还不如得癌症,得癌症几个月就拜拜了。”老人的这句话成了我们谈话的尾声,只因看见女护士招了招手,便起身往房间里赶去了。出来时推着轮椅,还不忘在我面前停留一阵,好似在跟我介绍。轮椅上的儿子表情木木然,不在状况内。 老人笑着和我道了别。 针灸的房间,有着橘黄的灯光,帘子隔开了晨与昏,在漆黑中听着隔壁床位的病人与医生交谈,仿佛一片祥和。回想起老人道别的那一刻,脸上分明是笑的,眼睛却能解读出两种情绪,左边心酸,右边无奈。读懂后,泪腺也隐隐作祟,好像在因为肚子上蚂蚁咬的痛感任性一般。生病的感觉,我很像也明白,往返这里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会好吗?会吃得下饭吗?会浪费妈妈的钱吗? 掀开幕布,哭泣的戏码也该尽了。笑脸姐姐走进来开了灯,注意到我鬓角湿淋淋,关切地询问,我只是说有点太热了。
5月前
5月前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澳洲的病房,千万记得,不要帮老人家打开病房的大门。因为你的热心很可能会把他们带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他们往往会忘了回来的路。在医院里头仔细观察,会发现病房入口处的大门贴了一张纸,纸上印了特大号的字体写着:离开时请顺手把门关上,因为走廊上有徘徊的病人。一开始我对这张告示不以为意,认为是护士们小题大作。直到我值班的那天,果真给我遇上了一个险些“出逃”成功的老人,而我差点就成了那位热心助人的“帮凶”。 披着紫外套的金鱼 初来乍到,我对这个病房还不熟悉。由于周末人手不足,值班的医生得兼顾好几个病房。于是,就给我遇上这位老奶奶。我推开病房大门的刹那,看见一位身穿高亮紫色长袖外套和七分牛仔裤的老妇人,朝我迎面走来。她有着一头金色的齐耳短发,手上拄着一根拐杖,步伐缓慢但稳健。虽不晓得是哪个病人的家属,但我还是习惯性地朝她善意点头微笑,同时用手抵着敞开的厚重大门,等待她走出去。奇怪的是,老奶奶并未像一般澳洲人一样会回你个微笑,或是说声谢谢。她见我扶着厚重的门,在离我两步之遥的距离突然停下了脚步,不解地望着我,好像我是个外星人。她飘忽的眼神里有着无助的疑惑和不知所措的隐忧,像个迷路的孩子。 我脑里忽然闪过一丝警觉,下意识地赶紧把门关上。只见老奶奶停顿了几秒,蓦然在我面前180度转身,拄着她的拐杖,一步一步地往回走。待她走到走廊的尽头,又180度转身,原路走回来。也许她和金鱼一样,已经忘了自己7秒前才走过的走廊。她的步伐迟缓,走一步顿一下的,像极了一个上了发条的娃娃。 紫衣老奶奶和医院里大多数的老人一样,在苦等着一个安老院名额。与其说他们是病人,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暂住在医院里的安老院老人”。除了不记事和高血压以外,紫衣老奶奶的身体健壮得很,而且衣食住行都能自理。她只是常常忘了吃药,需要护士提醒。护士说她住病房很久了,无奈安老院名额供不应求,更何况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老人镇,也不知道她还需要等多久。她天天就在病房走廊里徘徊,想着要走出去。“医生你放心!只要你不为她开门,她自己不会开门的!”显然我的糗事已经被护士发现了,让我好不尴尬。 “那她有家人吗?”我问。 “她女儿每个月来那么一两次吧!通常不会呆太久,毕竟妈妈也不记得她了。有来就不错了!”护士叹了一口气,说完朝紫衣老奶奶走去,挽着她的手臂要带她去洗澡。披着紫外套的金鱼就这样乖乖地跟着护士游回了自己的病床。 值班的时候接到了护士的电话,请我过目一个病人的药单,看看哪些药是能够被碾碎的。我打开电脑检查了老爷爷的病历,除了老人痴呆症和皮肤炎,上面没有任何关于他吞药困难的记录。为什么要把药碾碎呢?电话里说不清楚,于是我亲自去探个究竟。 戴着画家帽的金鱼 刚到病房便看见护士正连哄带骗地让老爷爷吃药,但他似乎在闹脾气,任护士怎么劝说都不吃药。哦,原来是他。这位画家爷爷我认得。虽然我不是他的主治医师,但由于我在这个病房里值班,天天巡房时都看见他戴着一顶浅灰色的画家绒帽,双手插兜在走廊上徘徊。他那气定神闲的神情像极了美术馆总监,盯着我们忙碌地巡房,像在监督下属干活儿一样。有时候画家爷爷心情好,会主动走上来跟我们打招呼,有时还默默地跟在我们后面去探视其他病人,倒也别有一番趣味。他若是跟累了,便会回到自己的病床上,拿起纸和笔开始涂鸦,自娱自乐。但画家爷爷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好比今天。 护士耐心地向我解释,最近画家爷爷的脾气越来越古怪。原本他还会认得那位常照顾他的护士小姐姐,只要是那位护士下的指令,他都百般顺从。但随着日子的流逝,他慢慢也把自己喜欢的护士小姐姐给忘了。如今,他只听自己老婆的话,任别人怎么劝都不肯吃药。令护士们头疼的是他的老婆只有下午才能过来探访,早上的药总不能拖到下午才吃吧!于是她们想把药碾碎,一点一点地掺入他的早餐麦片粥里,哄着画家爷爷吃药。画家爷爷坐在床边,板着脸,依旧是双手插兜,一副大老板的模样。他看见我走了进来,便像个赌气的小孩冲着我嚷嚷:“你滚出去——”既然大家都无可奈何,那就等他的老婆过来“治”他吧! 我继续忙碌于值班中。待下午再经过画家爷爷的病床,发现他的老婆也在。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条小毛巾正在给他抹身体。此时的画家爷爷像只乖巧的小白兔,深情地望着为他擦身的老婆。如果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那他是否把这7秒都留给了最挚爱的人? 除了紫衣老奶奶和画家老爷爷,医院里还有很多与他们一样天天在走廊徘徊的老人。这里的老人没有与孩子同住的习惯,独善其身对他们而言并无不妥。直到哪一天生活无法自理了,就搬入养老院已形成这里的生活常态。与子孙同堂,让孩子照顾慢慢衰老的自己,反而是这儿罕见的生活文化。紫衣老奶奶会希望女儿常来探望吗?画家老爷爷会不会害怕有一天也不认得自己的挚爱? 对于这些在走廊徘徊的“金鱼”而言,如果必须在“遗忘”和“被遗忘”之间择其一,也许什么都不记得会更快乐吧。总之游过了长长的走廊,一个转身,他们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
5月前
耄耋之龄,新年期间,久别朋友相见,总会讲旧时,感叹人生匆匆过! 坐在茶室,就听老朋友说:“人老了,不是眼睛蒙,就是耳朵聋,牙齿也穿洞、腰酸脚又痛;记忆也减退,不是忘了这件就是那样、久别朋友见面,记不起名字。” 我年轻时候,从来不会去想过,人老了会有什么问题,现在老了,才深深体会到,身体已不如以前,也常常会讲旧时,真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我一只眼睛半瞎,出门交通诸多不便,不再参与任何团体的活动了,天天窝在家里,还好我学会了电脑,在网络上,可以和一些老朋友交往,讲讲旧时话;如心里头有一些话,也可以打成文章,电邮给报章副刊,日子还不会过得那么寂寞、无聊。真的需要出远门时,不敢劳烦朋友,就得靠孩载送,等孩子安排时间,奈何! 看见周边的一些老人,走动不便,不会电脑,不会滑手机,只会听电话,他常感叹活着没有用了,早死就早好。但有些老人,健康还好,可以走动,就会到附近咖啡店讲旧时,日子还过得好一些。像我们这些喜爱读书阅报的,报章的副刊,多是学术、评论文章,写老人讲旧时的文章很少;我会常在想,如果报章有一个小版位,专刊登老人的作品,让老人讲旧时,那该多好,让老人家看报读文,寻回那一串串美丽的回忆,让日子过得充实更愉快! 有句老话说:“老人对老人,越讲越有情。”就让我们老人家,讲讲那过去的事吧!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