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味道

2月前
我就直接说了吧:今天的主角李师傅,是茨厂街“金莲记”炭烧炒福建面的弟弟,一直以来都在幕后厨房,所以鲜少人识。 而大家每回在镁光灯前看到的,是哥哥;现在的“金莲记”,是哥哥在管理。 这也是一位师傅带路,才找到几乎是隐身在怡保路的李师傅。 李师傅17岁开始,师承父亲,一掌勺就是40年。现在自行创业,只有一个老帮手,在怡保路默默过着他的福建面江湖。 我吃过他的干炒福建米粉、干炒福建面、鸳鸯、福建米粉面、月光河、卤面、肉羹汤……。私心觉得,我喜欢这里纯粹的干炒福建米粉、或干炒福建面(心目中向来第一的福建米粉面要往后挪),再来是鸳鸯、月光河、干炒福建米粉面…… ,其实都好吃! 这里仿佛是被遗忘的福建面江湖,远离福建面大战场。   黑黝健硕的李师傅,炒起面来,神情专注,手法“温文”,没有过多的华丽表演。 问李师傅他的招牌干炒福建米粉(我来几回观察他的老客户都会点这道),就是供货要漂亮,有米香,够干身;炒粿条要条条分明,不可断段;米粉面则是要看状态,较硬的先下锅;我最欣赏师傅的鸳鸯,看似轻轻拨弄三两下,出来的河粉却是焦边带香,向来不喜鸳鸯的我,也忍不住多吃两口。 最重要来货食材要漂亮 问他煮炒可有秘诀?他想了想说,没有,其实很简单而已(给他气死)。问他最重要的元素?他说来货漂亮、猪油、高汤(不是鸡精粉汤),还有黑酱油。肉骨茶讲究酱油,福建炒讲究黑酱油,需和特定厂家取货,不能苦,不要甜。 师傅炒粉,我贴身观看。没有传说中加这个这个这个和那个那个那个,就是“简简单单”几样东西,翻炒翻煎,上桌。 但我觉得就像烧烤叉烧,要诀在那“门阀”开关;福建面的要诀,应该也是在那顶“盖子”开关,那是软硬熟度的关键,这大概是师傅常挂嘴边“先焖后炒”的功夫了。 我开玩笑问师傅,为什么你炒面没有很吵的“锵!锵!锵!”铲子声?这个黑黝黝汉子笑笑。如果有分门别派,他应该是福建面里的“斯文温雅”派,看似轻柔翻身三两下,每碟炒面炒粿条炒米粉上桌,却都是“炊烟袅袅”,害我拍的照片都是朦胧胧的…… 如果你想找“金”字招牌老味道,不妨试试。哪里找?谷歌键入“Petaling Street Charchol Fried Hokkien Mee”就可以了(记得是在Taman Kok Lian,庙的旁边)。这个地点不太好泊车,第一次来也不太好认,就认住这个黄色醒目的“驰名茨厂街(金)字招牌炭烧炒福建面”。 营业时间:11AM – 8.30PM(午间无休) (星期二休息)
7月前
中午12点,烈日炎炎,从 Jalan Alor(阿罗街)步行到茨厂街,已经挥汗如雨,躲在一个卖饼干的档口抹汗喘气。 小歇5分钟,走入档口后面小巷寻找以往伦敦回来,常常光顾的经济饭。只见档口寂静无声,还有铁链围着,心里一惊:惨了,难道又是面临经济危机,连小档口也难逃噩运? 隔壁有档卖云吞面的,生意看起来不错,原不想打扰,犹豫一会还是走向前询问,老板娘没停下手继续忙碌回答:经济饭星期六日休息没开。 原来周末双休,此刻心情半喜半忧,至少还没“执笠”。呆呆站了5分钟,左望右望前面有档烧鸭鸡饭,然而,我可是一心一意,从阿罗街顺着同善医院,穿过富都车站走到茨厂街,足足走花25分钟竟然扑个空,内心极度失望透顶。 话说,经济饭无处不在,尤其在槟城随便转个街角都是。在吉隆坡路边小巷以马来人档口居多,华人经济饭档口没那么普遍,再说如今在冷气大商场里面更见少卖少。 走了一段路,脚也累了,当机决定点碗干捞云吞面解决午餐,边吃边盘算,星期一可以再来。 提起这档经济饭,是当初逛茨厂街时误打误撞发现的。小档口菜餸不多,大约二十多盘,皆是家常菜式,普通到没亮点。 探头往盘里一瞧,看到有喜爱吃的,于是手端着的白饭,很快被食物堆到像座小山。年轻老板计算价钱时,看了碟再望我一下,我知道他想什么,回他腼腆一笑。 因为什么都想吃,结果卤肉、卤蛋、辣椒丝羊角豆、番茄炒蛋、菜心,还有一条煎鱼,再淋上艳红咖哩汁,眼看碟子装不下了才收手。老板仔细算了又算说13块半,我以为听错,给他23块半,他收了钱又退回10块。他笑着解释说:你每样才一点点,可以啦!然后另点一杯加冰中国茶。 充满家乡的幸福感 一位中年大叔过来搭台看见我,满脸好奇。眼前这碟经济饭拉拉杂杂的,名符其实广东人称的“杂饭”。 午餐时间迎来上班族,档口很快挤满食客。食物真的很美味,绝对称得上物美价廉;老板为人亲切又客气,生意兴旺并不无道理。毕竟在吉隆坡哪有十多令吉又大碟的经济饭。 简陋的小巷透着阳光的热,周围人群来往声浪不断;桌下不时听到猫的娇嗲喵喵声。右边有一道木门,用白漆写着大大的46号码,特别抢眼,不知道是不是门牌号码。后来有再来吃饭的时候,看到有个印裔工人从里面出来,应该是存货小货仓。 我偏爱这处略为隐蔽的环境,慢慢享受丰富的午餐后,喝着冰冷的中囯茶,看看穿越小巷的人。 两天后的星期一,我又回去了。这回档口还有位中年妇人帮忙,便闲聊两句:请问你们只营业5天吗?星期六我有过来,你们没有营业,幸好今天吃到了。她很意外却很开心说:我们假期、周末双休,你这么好帮衬啊,多谢喔! 我没有说明是从伦敦回来度假,看似普通平凡的粗茶淡饭,对我而言却是家肴美味,当每盛一道菜,都充满家乡的幸福感,相对冷冷的雾都而言,更是件遥不可及的事。 在国外的种种磨炼,我自认已经是百毒不侵的生活人,但回到旧地,一顿家常饭却涌上来杂陈的百般滋味。它们串连了我久远童年的味道,重拾的那一刻,所有的暖意蹿流而上,或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会回头细看久远飞扬的记忆,那粒粒白米饭释放了我的深邃情意。
7月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