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港

2年前
      (太平30日訊)正在積極申辦遷校的十八丁老港培智華小,預料不久後便會有好消息捎來。   鄭東旺:遷校手續正在進行中   拉律峇登與司南馬發展華小工委會主席鄭東旺向記者披露,老港培智華小遷校手續正在進行中,並相信很快就會有好消息。   他指出,霹董聯會與雪隆董聯會針對培智華小因沒有學生來源而導致自動關閉,給予高度關注及採取了積極應對措施。   老港培智華小是因為最後一名學生在今年2月轉校後,便因為沒有學生而被迫關閉。   他說,在華小一所都不能少的原則下,培智華小必須獲得遷移,學校的註冊方得以保留,而雪隆董聯會也已找到發展商獻地,校地也經鑑定,準備興建新校舍讓培智華小遷移。   大直弄益華遷校勢在必行   鄭東旺說,與培智華小面對同樣命運的大直弄益華小學,也逐漸面臨沒有新生的窘境,因此遷校也成了勢在必行的措施。   他希望大直弄島民可以早日同意遷校,以便遷校事務可以及早處理,因為遷校必須經過冗長時間加以處理。   黃志偉:獲島民一致意願才處理遷校   霹靂董聯會總務黃志偉指出,霹董聯會在獲得老港居民一致同意遷校意願書後,便積極協助處理該校向教育部申請遷校手續,而有關遷校文件及信函,也經呈交給縣及州教育部。   他披露,遷校涉及諸多法律問題,但一切都在全力克服中,希望能一切順利呈到聯邦政府的核準。   他指出,在大直弄益華小學方面,由於尚未得到所有島民一致的遷校意願,所以遷校停留在商討階段。   他說,董聯會將會尊重島民的意願,直到得全部島民有一致的意願,才會著手處理遷校事宜。   他指出,目前益華小學共有8名學生,就讀三年級至五年級,當中來自喜樂之家的兒童有5位,學校也有5位教師及1位校長。  
2年前
老港其實並不是新村,在這裡曾經住了二三十戶人家,人口逾200人。嚴格來說,除了住宅,這裡也就曾有3棟重要的建築物,分別是馬威華小、老港洪仙公廟和馬華老港支會,而且這情況早已有變。 報道:張賽玉攝影:陸家明∕檔案照∕受訪者提供 在哥打丁宜,有一個地方──老港,正面臨走入歷史的危機,如果不趁現在將曾經發生過的人事物以文字或照片等形式保留儲存,再過些年,也許它就跟環繞著它的油棕園和雜草一樣,等著被時代洪流淹沒。 老港真正的名字是“和盛港”,由於它的馬來文名叫Kampung Bukit Tiga,因此也有人將它直譯為“武吉地加”。 [nonvip_content_start] 老港距離哥打丁宜市區約24公里,車程半個小時左右,屬於比較偏遠、僻靜的地區。若對它的地理位置沒有概念,提及馬威(Mawai)或許能讓人恍然大悟。馬威是出了名經常有野象出沒的地方,而老港就座落在其中。 老港其實並不是新村,在這裡曾經住了二三十戶人家,人口逾200人。嚴格來說,除了住宅,這裡也就曾有3棟重要的建築物,分別是馬威華小、老港洪仙公廟和馬華老港支會,而且這情況早已有變。 目前,老港僅剩下一戶人家,其餘住戶已在不同時候搬離,原來的房子都已荒廢、破舊不堪;馬威華小已在2015年遷校至哥打的大馬花園,馬華老港支會的會所及禮堂也基本已沒在使用,只有毗鄰的洪仙公廟仍在原址。 洪仙公廟是老港希望 就像受訪的老港前住戶所說的,仍在延續香火的洪仙公廟是老港的希望。廟在,老港就在! 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的〈這些人,那些事〉找來數名“老港人”談談老港,正巧,他們都是老港洪仙公廟的理事,即主席拿督陳有堅、副主席詹成氣、總務葉亞聯和財政吳榮華。 當中年紀最大的詹成氣(83歲)指出,原名和盛港的老港,早年是由中國南來的港主所開闢,據知,這名港主名為許日通,至於這個地名是在什麼年代開始有的,他已記不清。 他透露,在同一個時期冒出的其實還有和興港、和祥港、和平港和七合港,其中,和祥港和七合港如今已沒人居住。 葉亞聯:馬來文地名源自3座山丘 葉亞聯指出,和盛港的馬來文名之所以叫“Kampung Bukit Tiga”,主要是因為這裡有3座山丘,而洪仙公廟和馬華老港支會就位於其中一座山丘。 至於“和盛港”為什麼會叫成“老港”,他們皆表示已記不清,但相信是因為順口,就這樣叫喚至今。 據瞭解,老港早年是一大片橡膠園,居民皆擁有自己的園地。 陳有堅提起,從前儘管每一間住家都相隔一段距離,但居民閒暇時都會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或在勞作後的空餘時間一起搓麻將打發時間及聯絡感情。 不過,後來基於治安不靖,從60年代起陸續有居民遷出老港,直到2007年就僅剩下一戶人家仍留守。 1970年獲捐地建華小 老港在熱鬧初期,迎來了馬威華小。 根據資料,原名“華僑學校”的馬威華小,是在1957年因應當地居民的需求創辦,惟這所華小到了1970年才在老港落腳。 50餘年間,馬威華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老港子弟。直到2011年,由於學生來源每況愈下,時任校長李奕慧、以陳有堅為首的董事會成員積極籌備遷校事宜,最終獲大馬發展有限公司慷慨捐獻一片6英畝校地,同時負責承建校舍。 今年62歲的葉亞聯也畢業自馬威華小,並曾在1989至1996年擔任母校的家協主席。 陳有堅雖不是馬威華小校友,但從1995年擔任董事長至今已長達27年,經歷了學校從興盛到衰微,再從學生來源岌岌可危的微型華小,發展到如今有逾500名學生的中型學校的歷史進程。 詹成氣:外孫每日往返華小和市區 另外,詹成氣也提到,他的外孫鄭俊偉(17歲)曾在馬威華小人數逐年減少的年代,被安排去就讀,當年上學都是乘坐老師的車子來回學校和哥打市區。 據瞭解,當年馬威華小學生人數大減,許多老港人即使已經遷往他處,但為避免沒有學生來源面臨關校命運,都一樣堅持讓家裡的小朋友每天花費1個小時左右來回學校及市區。 在大家齊心合力下,馬威華小度過了艱難時刻,於2015年終於在新校地聳立起來,開始新的歷史篇章。 洪仙公廟原址非老港 另一方面,吳榮華指出,根據舊地契,洪仙公廟相信早於1940年就已存在,不過原來的廟地並不在老港。 他透露,舊廟宇的沙籬曾留下很多彈孔,但他們未能向老一輩的人求證,廟宇是否遭遇過二戰的摧殘。據他所知,遷廟以後,洪仙公廟僅存一件無法確認年代的古董香爐,其他物件皆已蕩然無存。 陳有堅說,舊廟地後有山、前有水,是很好的風水地,然而路途太過遙遠。 葉亞聯猶記得,他小時候跟隨父母到舊廟宇膜拜,需經過一大片雜草叢生的小路,路途非常艱辛。 洪仙公神誕吸引善信進香 如今座落在老港山丘上的洪仙公廟是在1973年建成。據知,時隔整大半個世紀,每年的神誕仍吸引許多善信,包括老港人回到這裡慶祝。 與其他洪仙公廟稍微不同,廟方選在農曆九月廿二慶祝神誕,而不是在農曆十一月廿二。 葉亞聯解釋,往年在農曆十一月辦神誕活動都遇到下雨,導致前往老港的路淹水;為了避開水災,廟方才決定提前慶祝神誕。 馬華禮堂曾是宴會最佳場所 此外,陳有堅說,與廟宇毗鄰的馬華老港支會禮堂,過去是舉辦神誕晚宴的最佳場所,惟從數年前開始,基於從市區到老港的路途太遠,後來的晚宴皆選在市區舉辦,久而久之,禮堂也逐漸荒廢了。 “支會的會議以前也在這裡召開,同樣的,大家都因為距離問題,後來也不在會所開會了。” 受冠病疫情影響,包括今年在內,老港洪仙公廟已停辦晚宴和福建大戲等慶神誕活動3年。儘管如此,陳有堅和其他理事皆異口同聲表示,這只是暫時的決定,來年必會恢復重要活動。 他們相信,只要老港洪仙公廟的傳統能順利傳承給下一代,廟在,香火在,老港就在。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